品质是生产出来的

合集下载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威廉·戴明博士在提出“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这一理念之前,早期的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检验,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

威廉·戴明的这句质量名言指出,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如果忽略过程控制,只靠检验,是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因为质量检验,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

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的重点决不能放在事后把关,而必须放在制造阶段,即生产过程阶段。

日本三菱空调在旺销之季,工作非常繁忙,组装工人下班时在地上发现多了两个紧固螺钉,这意味着当天装配的空调中有1~2台少上了紧固螺钉。

尽管此时产品已打包,厂外有排队等待提货的车辆,但车间里的工人还是逐一拆箱检查,终于找到了缺少螺钉的空调。

试想,如果操作工人发现了多余的螺钉却隐而不报,这批产品就流通到市场,最后到了用户那里。

安装空调时发现少了紧固螺钉,空调没法安稳地固定,给安装工作带来巨大的不便,这一连串的问题出现,将会影响空调在用户心目中的形象,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质量管理体系的每一环节,都需要进行质量控制,而这些控制显然不是质检部门或质量管理部门能够完全承担的,必须由处于最佳位置的人员来实施这些控制。

例如,某些产品的零部件在生产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很容易,但在组装以后却很难发现,此时,该零部件的生产作业者显然比质检员处于更有利的位置,如果作业者不主动控制质量,仅仅依靠质检员把关,产品质量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20世纪70年代,日本质量大师田口玄一博士提出田口质量理论,他认为,产品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其次才是制造出来的,将质量控制从制造阶段进一步提前到设计阶段。

这句经典的质量理念传入中国,对中国企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质量管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质量管理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先后被制定为国家标准。

质量管理大师的质量语录

质量管理大师的质量语录

1.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威廉·戴
明博士
2.用诚信打造脊梁,用产品质量铸就辉煌。

3.产品质量以我为本,我以产品质量为荣。

4.谁狠抓质量,谁就能掘到“金矿”。

5.视人类健康为己任,以质量第一为生命。

6.质量,立业之本;管理,强业之路;效益,兴业之源。

7.戴明被誉为日本质量管理之父,他认为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方式,企业高级管
理者必须对质量负责,并且质量培训应该从组织的最高层开始。

8.设计是质量的源头,质量是成功的.保障。

9.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更是设计出来的,绝不是检验出来的。

10.ISO——勇于创新——品质系统→设计/发展、生产、安装与售后服务之品
质保证模式。

——郭台铭
11.ISO9001——勇于创新——品质系统→设计/发展、生产、安装与售后服务
之品质保证模式————郭台铭
12.高质量的产品是由高素质的人生产出来的,这就是管理哲学的核心。

13.重视质量生产,参与质量管理。

14.一人疏忽百人忙,把好质量更顺畅。

——作者:廖志辉
15.质量即免费优秀的管理者不会让员工觉得他在管人。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威廉·戴明博士在提出“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这一理念之前,早期的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检验,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

威廉·戴明的这句质量名言指出,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如果忽略过程控制,只靠检验,是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因为质量检验,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

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的重点决不能放在事后把关,而必须放在制造阶段,即生产过程阶段。

然而很多的公司,一但有品质问题,就把责任往品质部门推,认为这就是品质部门的责任,因为很多公司都存在着这样的错误观点:容许少数的不良,意外的瑕疵是无可避免的品质是品管部门的责任只重视产品的检验,检验人员需要负责解决瑕疵品出了问题,都觉得是品质部门的事情。

我想许多做品质工作的朋友,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感受。

往往写报告时,品质部一个人完成,其他部门基本上不管;老板觉得品质不是很重要,研发很重要,赚钱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品质部门在公司并没有什么地位,往往说了几句真话,被该闪人了。

一、为什么会出现品质问题?产品开发前问题不处理好,量产直通率太低,就希望靠着品质救火,想靠提高检测的频率,从中降低瑕疵品或不合格品;加入返工料,不合格物料,却没有事先经过测试验证,没有准确的产品质量波动情况认知;客户催着要货,上面施压,老大就根据自己的所谓的实际经验说话,对于不在标准范围的产品,实施特殊放行,导致产品问题;行业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标准,公司还依旧按照原来的标准生产生产过程中出现非人为的品质问题,却又不在检测频率范围内等二、品质的真实案例案例一:某汽车配件,使用某公司生产的ABS(750SQ),用了3.4吨后,发现用该原料制造的塑料件表面均有黑点,造成产品不合格,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介绍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介绍

人机料法环测
过程决定结果
• 人是生产管理中最大的难点,也是目前所有管理理论中讨论的重点, 围绕着"人"的因素,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管理方法。 • 人的性格特点不尽相同,其工作效率,工作态度,以及对产品质量的 理解就不一样。有的人温和,做事慢,仔细,对待事情认真;有的人 性格急躁,做事只讲效率,缺乏质量意识,但工作效率高;有的人内 向,有了困难不讲给组长听,对新知识,新事物不易接受;有的人性 格外向,做事积极主动,但是好动,喜欢在工作场所讲闲话。那么, 作为他们的领导者,你就不能用同样的态度或方法去领导所有人。应 当区别对待(公平的前提下),对不同性格的人用不同的方法,使他 们能"人尽其才"。发掘性格特点的优势,削弱性格特点的劣势,就是 要你能善于用人。 • 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就首先从现有的人员中去发掘,尽可能的发挥他 们的特点,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人力资源课 程就是专门研究如何提高员工在单位时间内工效、如何激发员工工作 热情的一门科学。简单的说,人员管理是生产管理中最为复杂、最难 理解和运用的一种形式。
人机料法环测
过程决定结果
可采取的控制措施: (1)加强“质量第一、用户第一、下道工序是用户”的质量意识教育, 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 (2)编写明确详细的操作流程,加强工序专业培训,颁发操作合格证; (3)加强检验工作,适当增加检验的频次; (4)通过工种间的人员调整、工作经验丰富化等方法,消除操作人员的 厌烦情绪;
人机料法环测
过程决定结果
• 主要控制措施有: (1)加强设备维护和保养,定期检测机器设备的关 键精度和性能项目,并建立设备关键部位日点检制 度,对工序质量控制点的设备进行重点控制; (2)采用首件检验,核实设备的调整量; (3)尽可能培植定位数据的自动显示和自动记录装 置,经减少对工人调整工作可靠性的依赖。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一一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威廉•戴明博士在提出“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这一理念之前,早期的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检验,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

威廉•戴明的这句质量名言指出,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如果忽略过程控制,只靠检验,是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因为质量检验,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

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的重点决不能放在事后把关,而必须放在制造阶段,即生产过程阶段。

然而很多的公司,一但有品质问题,就把责任往品质部门推,认为这就是品质部门的责任,因为很多公司都存在着这样的错误观点:容许少数的不良,意外的瑕疵是无可避免的品质是品管部门的责任只重视产品的检验,检验人员需要负责解决瑕疵品出了冋题,都觉得是品质部门的事情。

我想许多做品质工作的朋友,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感受。

往往写报告时,品质部一个人完成,其他部门基本上不管;老板觉得品质不是很重要,研发很重要,赚钱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品质部门在公司并没有什么地位,往往说了几句真话,被该闪人了。

、为什么会出现品质问题?产品开发前问题不处理好,量产直通率太低,就希望靠着品质救火,想靠提高检测的频率,从中降低瑕疵品或不合格品;加入返工料,不合格物料,却没有事先经过测试验证,没有准确的产品质量波动情况认知;客户催着要货,上面施压,老大就根据自己的所谓的实际经验说话,对于不在标准范围的产品,实施特殊放行,导致产品问题;行业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标准,公司还依旧按照原来的标准生产生产过程中出现非人为的品质问题,却又不在检测频率范围内等二、品质的真实案例案例一:某汽车配件,使用某公司生产的ABS (750SQ),用了 3.4 吨后,发现用该原料制造的塑料件表面均有黑点,造成产品不合格,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案例二:某公司生产白色膜用于奶膜,所有的检测项目都合格,所以方法出厂,但是薄膜生产商在使用的时候,发现母粒味道比较难闻,后来就进行投诉。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威廉·戴明博士在提出“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这一理念之前,早期的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检验,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

威廉·戴明的这句质量名言指出,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如果忽略过程控制,只靠检验,是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因为质量检验,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

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的重点决不能放在事后把关,而必须放在制造阶段,即生产过程阶段。

日本三菱空调在旺销之季,工作非常繁忙,组装工人下班时在地上发现多了两个紧固螺钉,这意味着当天装配的空调中有1~2台少上了紧固螺钉。

尽管此时产品已打包,厂外有排队等待提货的车辆,但车间里的工人还是逐一拆箱检查,终于找到了缺少螺钉的空调。

试想,如果操作工人发现了多余的螺钉却隐而不报,这批产品就流通到市场,最后到了用户那里。

安装空调时发现少了紧固螺钉,空调没法安稳地固定,给安装工作带来巨大的不便,这一连串的问题出现,将会影响空调在用户心目中的形象,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质量管理体系的每一环节,都需要进行质量控制,而这些控制显然不是质检部门或质量管理部门能够完全承担的,必须由处于最佳位置的人员来实施这些控制。

例如,某些产品的零部件在生产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很容易,但在组装以后却很难发现,此时,该零部件的生产作业者显然比质检员处于更有利的位置,如果作业者不主动控制质量,仅仅依靠质检员把关,产品质量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20世纪70年代,日本质量大师田口玄一博士提出田口质量理论,他认为,产品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其次才是制造出来的,将质量控制从制造阶段进一步提前到设计阶段。

这句经典的质量理念传入中国,对中国企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质量管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质量管理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先后被制定为国家标准。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威廉·戴明博士在提出“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这一理念之前,早期的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检验,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

威廉·戴明的这句质量名言指出,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如果忽略过程控制,只靠检验,是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因为质量检验,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

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的重点决不能放在事后把关,而必须放在制造阶段,即生产过程阶段。

然而很多的公司,一但有品质问题,就把责任往品质部门推,认为这就是品质部门的责任,因为很多公司都存在着这样的错误观点:容许少数的不良,意外的瑕疵是无可避免的品质是品管部门的责任只重视产品的检验,检验人员需要负责解决瑕疵品出了问题,都觉得是品质部门的事情。

我想许多做品质工作的朋友,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感受。

往往写报告时,品质部一个人完成,其他部门基本上不管;老板觉得品质不是很重要,研发很重要,赚钱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品质部门在公司并没有什么地位,往往说了几句真话,被该闪人了。

一、为什么会出现品质问题产品开发前问题不处理好,量产直通率太低,就希望靠着品质救火,想靠提高检测的频率,从中降低瑕疵品或不合格品;加入返工料,不合格物料,却没有事先经过测试验证,没有准确的产品质量波动情况认知;客户催着要货,上面施压,老大就根据自己的所谓的实际经验说话,对于不在标准范围的产品,实施特殊放行,导致产品问题;行业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标准,公司还依旧按照原来的标准生产生产过程中出现非人为的品质问题,却又不在检测频率范围内等二、品质的真实案例案例一:某汽车配件,使用某公司生产的ABS(750SQ),用了吨后,发现用该原料制造的塑料件表面均有黑点,造成产品不合格,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四种错误的质量观点

四种错误的质量观点

四个错误的质量观点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威廉·戴明博士在提出“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这一理念之前,早期的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检验,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

威廉·戴明的这句质量名言指出,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如果忽略过程控制,只靠检验,是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因为质量检验,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

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的重点决不能放在事后把关,而必须放在制造阶段,即生产过程阶段。

然而很多的公司,一但有品质问题,就把责任往品质部门推,认为这就是品质部门的责任,因为很多公司都存在着这样的错误观点:容许少数的不良,意外的瑕疵是无可避免的;品质是品管部门的责任;只重视产品的检验,检验人员需要负责解决瑕疵品;出了问题,都觉得是品质部门的事情。

我想许多做品质工作的朋友,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感受。

往往写报告时,品质部一个人完成,其他部门基本上不管;老板觉得品质不是很重要,研发很重要,赚钱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品质部门在公司并没有什么地位,往往说了几句真话,被该闪人了。

为什么会出现品质问题?产品开发前问题不处理好,量产直通率太低,就希望靠着品质救火,想靠提高检测的频率,从中降低瑕疵品或不合格品;加入返工料,不合格物料,却没有事先经过测试验证,没有准确的产品质量波动情况认知;客户催着要货,上面施压,老大就根据自己的所谓的实际经验说话,对于不在标准范围的产品,实施特殊放行,导致产品问题;行业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标准,公司还依旧按照原来的标准生产;生产过程中出现非人为的品质问题,却又不在检测频率范围内等。

品质的真实案例案例一:某汽车配件,使用某公司生产的ABS(750SQ),用了3.4吨后,发现用该原料制造的塑料件表面均有黑点,造成产品不合格,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案例二:某公司生产白色膜用于奶膜,所有的检测项目都合格,所以方法出厂,但是薄膜生产商在使用的时候,发现母粒味道比较难闻,后来就进行投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