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群进食障碍患病率的系统综述

合集下载

进食障碍的评估与干预

进食障碍的评估与干预

体重监测和反馈机制建立
设定合理的体重目标
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年龄等因素,设定合理的体重目标,确保患者的体重处于正常范 围内。
监测体重变化
定期监测患者的体重变化,了解患者的体重变化趋势和速度。
建立反馈机制
及时向患者反馈体重监测结果,并根据结果调整营养支持和饮食管理方案,确保患者的体 重得到有效控制。同时,鼓励患者积极参与体重管理过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整合这些资源,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帮助和支持。
XX
PART 04
营养支持与饮食管理
REPORTING
营养需求分析及补充方案制定
评估患者当前营养状况
通过体格检查、生化指标等手段,全面了解患者的营养状 况,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 营养素的摄入与消耗情况。
制定个性化营养补充方案
XX
PART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REPORTING
常见并发症类型介绍及风险评估
营养不良
由于进食障碍患者饮食摄入不足或不均衡,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影响 身体正常生理功能。需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及时补充营养。
心理问题
进食障碍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随访工作安排
明确随访时间和内容,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 行定期跟踪和评估。
康复效果评估
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康复 计划,确保患者顺利康复。
XX
PART 06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REPORTING
本次项目成果回顾总结
评估工具完善
成功开发出一套针对进食障碍的 全面评估工具,包括问卷、量表 和访谈指南,为临床实践提供了

进食障碍_优质资料

进食障碍_优质资料

建立互助群体
03
鼓励建立进食障碍患者的互助群体,让患者之间能够相互理解
、相互支持,共同面对困境,加速康复过程。
06
预防与科普教育
一级预防
健康饮食习惯培养
从儿童时期开始,家长应引导孩子培 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包括定时定量进 餐,避免偏食或挑食,鼓励孩子尝试 各种食物。
心理健康关注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孩子的心理 健康,建立积极、支持的家庭和学校 环境,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身体形象 和自我价值观。
症状表现
症状包括极度追求苗条、 体重过轻、自我诱导的呕 吐、滥用泻药和间歇性暴 饮暴食等。
流行病学概况
患病率
进食障碍在各年龄层均可发生, 但以青少年和年轻女性为主,患
病率较高。
地域差异
进食障碍的患病率在不同地域、文 化背景和社会经济状况下存在一定 差异。
趋势变化
随着社会发展,媒体影响等因素, 进食障碍的患病率有上升趋势。
这些进食障碍都伴随着严重的身 体健康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如 果有相关症状出现,应及时就医
并接受专业治疗。
03
病因与病理生理
心理因素
压力与焦虑
长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可 能导致个体通过控制进食 来寻求安慰或缓解情绪。
体象认知障碍
对自身体重和体形产生扭 曲的认知,即使体重正常 或偏低,仍认为自己过胖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进食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营养不良、代谢紊乱等并发症,医疗机构应提供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确保患者的身体 健康。
科普教育与宣传
提高公众认知
通过媒体、社交平台等途径开展进食障 碍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进食障碍的 认知和理解,减少歧视和误解。
VS
专业培训与教育

进食障碍患者心理学视角的解析

进食障碍患者心理学视角的解析
没有食欲 闭经
※ 《消耗症的治疗》:一位18岁女孩的案例
有慢性消耗性面容 情绪不佳
“神经性消耗”
过度活动
1 什么是进食障碍?
历史
19世纪70年代,法国的Charles Laseque(1873)和英国的William Gull (1874)先后发表文章,提出“厌食”这一术语。他们将厌食视作一种 心理障碍,归于癔症的一个亚型。后来神经性厌食症逐渐从癔症中分离 出来。 20世纪初,法国医生Pierre(1903)发现神经性厌食症还存在暴食、呕吐、 导泻等症状。但直到1959年之后,才出现“贪食”这一术语。1980年, 贪食症才首次作为进食障碍的一组综合征,被列入DSM-III当中。
精神分析学派的解释
口欲过度满足,可能是幼儿或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的心理根源。
进食——占有——损人利己——攻击性——负罪感——减少进食 进食——满足口唇欲望——色情刺激——压抑性本能——减少进食
2 进食障碍的社会与心理因素
精神分析学派的解释
不能接受成年女性角色,对性厌恶 防御妊娠,不想成为妻子和母亲
3 进食障碍的心理治疗
神经性贪食症的心理治疗
帮助患者消除以下误区:
× 认为清除行为是控制体重的好办法(实际上清除行为会导致身体反
射性地降低代谢率,同时产生强烈的饥饿感) × 希望通过治疗可以让自己不再想到食物(促进机体生成健康敏感的 代谢模式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3 进食障碍的心理治疗
神经性贪食症的心理理治疗
神经性厌食症的心理治疗
门诊心理治疗的程序 1. 建立治疗联盟 2. 治疗设置(首要是真诚)与目标(最重要是目标体重的设定) ※ 目标体重的计算:体质指数(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不低于17.5;

进食障碍简述

进食障碍简述

进食障碍简述作者:王冰莹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06期摘要:在5~10%年轻人中普遍都存在进食方面的问题。

20世纪后半叶,食欲过旺成为进食障碍的主导症状。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高热量食物的易获得和以瘦为美的文化之间的紧张引起的。

遗传因素、环境压力和个体自身对此也有影响。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能够有效缓解进食障碍的症状。

如果患者的家庭成员能够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患者的行为并参与治疗,那对进食障碍患者将有很大裨益。

关键词: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非典型性进食障碍a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7-0054-0221世纪的今天,不论是西方或是东方国家,人们对讨论诸如节食、减肥、健身等此类的话题从未停止过。

有些人群易产生错误的体像认知和消极的情绪体验,进而引起不当的饮食行为。

因此,许多国内外学者认为应引起大众对进食问题的重视并普及他们对进食障碍的理解。

进食障碍是指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1]。

本文将对进食障碍的分类、流行病学资料、成因、治疗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一、进食障碍的临床诊断和分类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ED)以三大类为主: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 ,AN)、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 ,BN)、非典型性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EDNOS)。

根据美国心理协会的诊断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SM-IV),将神经性厌食症定义为“拒绝将体重保持在正常体重及以上,或不希望体重增长”。

神经性厌食症的4个诊断标准如下:体重下降、害怕变胖、体像变形、闭经(女性)。

此外,神经性厌食症还可分为:限制食物摄入并以锻炼来控制体重的限制性亚型;暴饮暴食和/或食物清除的暴食-清除亚型。

进食障碍亟待被重视

进食障碍亟待被重视

进食障碍亟待被重视作者:宋泽宇李爱君来源:《民生周刊》2019年第02期“进食障碍”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精神疾病,应该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1983年,曾经红极一时的流行轻柔摇滚乐队“卡朋特”的主唱凯伦因为神经性厌食症死亡,她被厌食症折磨了近10年;1997年戴安娜王妃逝世,使人们开始关注到她从20岁开始就为之困扰的贪食症。

伴随明星人物的八卦星闻,进食障碍作为一种疾病开始在欧美国家被知晓,并将其看成一种流行的疾病。

日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食障碍诊治中心负责人陈珏表示,这种最早被认为只见于西方发达国家、因过度减肥导致的精神疾病正在中国蔓延。

通常发病于青春期,女性占90%以上,进食障碍诊治中心2018年对上海3所女生较多的高校新生的健康调查显示,进食行为异常人群比例最高达到30%。

进食障碍是种精神疾病据介绍,进食障碍的异常行为并非继发于其他任何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是以进食行为异常为显著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包括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暴食症及其他非典型进食障碍。

吃,对于人们来说本应是一种享受,如今对一批人却已经变成了负累。

花季的少女总是爱美的,秀秀也不例外,高二时的她以为只要自己变瘦就会变得更漂亮,更讨人喜欢。

一开始她只是少吃点主食,或者不吃肉,但是体重变化并不明显。

于是她开始找各种理由避开正餐,“吃过了”“待会儿再吃”,果然她日渐清瘦的身材开始成为姑娘们羡慕的对象。

尝到甜头的秀秀更加严格地控制饮食和体重,每一份额外的卡路里都会让她紧张,每一克上升的体重都会让她不快,不知从何时开始,她失控了,或者说她被进食障碍控制了。

个头本就娇小的她最低体重连60斤都不到,生理期早就停止了,皮肤和头发因为缺少营养变得干枯,有气无力的表情早已没有了青春的气息,连路都走不动的她不得不选择休学。

秀秀这样的情况只是进食障碍的其中一面,另一种更难从外表觉察的就是贪食症,这样的人群比我们想象的更多,很有可能就在你的身边。

进食障碍研究综述

进食障碍研究综述

进食障碍研究综述
随明明;高小燕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08(000)031
【摘要】本文根据国内外对进食障碍的研究,从进食障碍的定义、原因进行了综述,并对进食障碍的治疗进行了探讨.
【总页数】1页(P290-290)
【作者】随明明;高小燕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46
【相关文献】
1.女性运动员进食障碍研究综述 [J], 于亮
2.进食障碍检查自评问卷6.0中文版在女性进食障碍患者中应用的效度和信度 [J], 古练;陈珏;黄悦;亢清;黄佳滨;何燕玲;肖泽萍
3.女性运动员进食障碍的研究综述 [J], 温晓黛
4.中国大陆进食障碍患者患病状况调查 [J], 梅莉;陈珏
5.你了解进食障碍么? [J], 宋佳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进食障碍与人格研究现状 (2)

进食障碍与人格研究现状 (2)

1.5 社会依赖和自主
进食障碍患者会努力保持独立,同时也依赖于人 际关系对保持自尊的设用,有高社会依赖型的个体也 许会不愿意表达他们的情绪,但是压抑情绪会让他们 更易受到进食障碍的影响。 进食障碍与较高的社会依赖人格类型、紧密群体 的社会支持的减少相关。然而,进食障碍患者中出现 社会依赖与高自主的混合表现,自主的得分能更好地 区分进食障碍患者和非临床样本。神经性贪食症更与 社会依赖相关联。
1.2 强迫
Anderluh在回顾性的研究中发现,强迫人格特质 是影响进食障碍易感性的一个遗传因素,对进食障碍 今后的发展有较高的预测值,两者问呈很强的剂量反 应关系。以往的研究认为厌食症是强迫性的,而贪食 症是冲动性的,并假设这两个症状是一个连续体的两 极,Anderluh认为两者并没有在强迫特质上表现出体 系上的不同。并且进食障碍恢复之后,强迫特质仍然 存在。
Westen使用Q分析法根据进食障碍患者的人 格特质进行分类得出3种类别:高功能/完美主义 类别、限制 过分控制类别、情绪失调/难以控制 类别。
Thompson在纵向研究中,考察了进食障碍 患者长期的表现.使用Q分析法根据被试对人格 访谈反应结果进行分类,划分了5个类别,即高 功能、行为功能失调、情绪功能失调、回避一缺 乏安全感和强迫敏感。由此提出了多维人格原型 系统。
3.2.2 并发症模型
状态作用模型,它提出进食障碍导致了短期的人 格变化。 伤疤作用模型,即进食障碍的症状导致了长期的 人格变化,是因为个体先前曾经有过进食障碍。
3.2.3 共同原因模型
第三者变量模型,认为两种障碍是相互独立的, 并且是因相同的潜在原因而产生的。 谱系模型,假设人格特质与进食障碍可以共同存 在,是由相同潜在病因和病那引起的不同带的表现, 而非不同质的症状,不代表不同的实体.这一点是区 分第三者变量模型与谱系模型的关键。

进食与喂养障碍概述

进食与喂养障碍概述

进食与喂养障碍概述一、概念和分类演变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ED)是指以反常的进食行为和心理紊乱为特征,伴发显著体重改变和(或)生理、社会功能紊乱的一组疾病。

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anorexianervosa,AN)、神经性贪食(bulimia nervosa,BN)和暴食障碍(binge eating disorder,BED)。

神经性厌食(即厌食症)是以患者有意通过严格限制能量摄入、清除和增加能量消耗的行为使体重明显下降并低于正常水平为主要特征的一类进食障碍。

最常见于青少年和年轻女性,男性患者相对少见。

该病死亡率高达5%~15%,在所有精神障碍中死亡率最高。

“神经性厌食”这一名称是由法国医生CharlesLasegue(1873年)和英国医生Willian W.Gull(1874 年)最早确立。

在DSM-IV 诊断标准中,根据有无暴食-清除行为将神经性厌食分为限制型神经性厌食和暴食-清除型神经性厌食。

DSM-5延续了这一诊断分类。

神经性贪食(即贪食症)是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及强烈控制体重的先占观念和削弱食物“发胖”效应的补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一类进食障碍。

与神经性厌食患者不同的是,神经性贪食患者体重正常或轻微超重,30%~80%的神经性贪食患者有神经性厌食史。

1979 年Russell首次提出使用“神经性贪食”的术语。

暴食障碍是以反复发作性暴食为主要特征的一类进食障碍。

暴食障碍与神经性贪食主要的区别在于无不恰当的补偿行为。

该类患者易出现肥胖。

暴食障碍是在2000 年出版的DSM-IV修订版中作为未加标明的进食障碍的一个暂时分类,直到DSM-5,暴食障碍才成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和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并列作为进食障碍的主要疾病分类。

另外,随着“全生命周期”概念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喂养障碍”和“进食障碍”应归为一类,因为个体的发展包含了从被喂养到主动进食的过程。

在DSM-5 和ICD-11 分类目录中,均将“进食障碍”与既往诊断系统中的“起病于婴幼儿及青少年时期的喂养障碍”合并为“喂养和进食障碍”,纳入了回避/限制性摄食障碍、异食症、反刍障碍等常见于婴幼儿和青少年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