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点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人一作: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文言现象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
所以动心忍性。
忍,通“韧”,坚韧。
这里作“使(他的性格)坚韧”。
词类活用生于忧患(生)名词作动词,生存死于安乐(死)名词作动词,死亡创作背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
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
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
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这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点 2一、文学常识1、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是儒家学说继孔子之后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
2、《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
二、词语积累1、一般实词发:起,被任用。
举:任用,选拔,这里指被选拔任:责任、使命士:狱官。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喻:明白,了解恒:常。
过:犯过失入:指在国内。
出:指外国外。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现象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现象归纳一、生与安乐—祸福相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开篇即指出,人生在忧患中诞生和成长,但在安乐中却容易走向衰落和消亡。
这揭示了忧患与安乐这对矛盾体的辩证关系,二者相生相克,相互依存。
忧患孕育生命,安乐催生祸患。
二、忧患之利—砥砺意志忧患如磨刀石,可以磨砺个人的意志。
面对逆境,人们需要坚忍不拔、迎难而上,这正是磨练意志、增强韧性的良机。
只有经历过风雨的洗礼,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坚强和不屈。
三、安乐之弊—消磨斗志安逸舒适的环境往往让人沉湎其中,失去进取心和奋斗精神。
安乐容易消磨人的意志,使人变得懒散懈怠,失去拼搏的勇气和动力。
故而,安乐不可贪图,只有在忧患中磨砺,才能保持旺盛的斗志。
四、忧患之需—防微杜渐忧患可以让人保持警惕,未雨绸缪。
当身处顺境时,容易掉以轻心,忽视潜在的危机。
忧患则能促使人们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从而避免陷入困境。
五、安乐之害—麻痹大意安乐会导致麻痹大意,让人失去危机意识。
当一切顺风顺水时,容易滋生懈怠和轻敌的情绪。
一旦遭遇变故,往往猝不及防,难以应对。
因此,居安思危十分重要,不能被安乐蒙蔽双眼。
六、安乐之戒—不可沉迷安乐犹如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消磨人的斗志。
过于沉迷安逸,会让人逐渐丧失进取心,失去生命的活力。
因此,切勿陷入安逸的陷阱,应时刻保持进取和拼搏的精神。
七、以忧御安—平衡之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强调了忧患与安乐的平衡之道。
不能沉溺于安逸,也不能过分忧虑。
唯有以忧御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在顺境中居安思危,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从而经受住人生的各种考验。
八、忧患意识—人生态度忧患意识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它要求人们时刻保持警惕,未雨绸缪,时刻准备应对各种挑战。
忧患意识使人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避免陷入被动和困境。
九、忧患教育—立身之本文章指出,自古以来,许多有作为的人物都经历过忧患的磨砺。
忧患教育是立身之本,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和品格,使其在逆境中不فصاوعلادئادشلاو.屈不挠,يفةهجاوم十、安乐警示—前车之鉴历史上,因安乐而衰敗的例子不胜枚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一、文学常识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出处是《孟子》,《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⒉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⒊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⒋《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二、根据要求填空或按要求默写原文⒈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意思是: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⒉本文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写出两个与题目两个分句意思相关的成语,并解释。
(1)多难兴邦:国家多灾难,可激发人民发奋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兴盛。
(2)玩物丧志:只顾欣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志气。
⒊第二自然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⒋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成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⒌全文写法上,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论证有力:“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行拂乱其所为”说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上文“苦其心志”说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动心忍性”说的。
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⒎本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们广为传诵,成为名言。
请你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现象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现象归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现象归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出自《孟子·告子下》,阐述了安逸享受会消磨斗志,而逆境磨练则能激发潜力的道理。
本文中运用了一系列文言现象,具体归纳如下:一、简洁凝练文言文追求简洁准确,避免冗长拖沓。
如文中的“安逸则不足以动摇,久安则足以亡身”,“动摇”意为动摇人的意志,而“亡身”则指国破家亡。
寥寥数语便将安逸之害刻画得入木三分。
二、对偶工整文言文重视对偶,以增强语势,加深印象。
如文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戚戚,常戚戚”,“戚戚”意为忧愁勤勉。
对偶的形式使文章节奏分明,读起来抑扬顿挫。
三、活用修辞文言文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如文中“死于安乐”运用了转喻,将“安逸”比喻为“死亡”,突出安逸带来的消极后果。
此外,文中还使用了对比、“无”字否定、“成”字被动以及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
四、活用虚词文言虚词具有多重功能,灵活运用可丰富文章内涵。
如文中“不足以”表示程度不够,“久安”表示时间长久,“则”表示因果关系。
这些虚词不仅连接词句,更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哲学思考。
五、蕴含哲理文言文言简意赅,蕴含深邃哲理。
如文中强调忧患能激发潜能,安逸会消磨斗志,告诫人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文章的哲理启迪后世,发人深省。
六、文风古朴文言文具有独特的古朴文风,洋溢着历史气息。
如文中“戚戚”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已少用,保留着古汉语的韵味,使文章更显风雅。
七、典故引用文言文常引用典故,增强说服力。
如文中“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引用了舜和傅说出身卑微,却因忧患磨砺而成就大业的典故,佐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八、富有韵律文言文讲究平仄对仗,朗朗上口。
如文中“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黑”和“直”为平仄对仗,读起来音韵和谐。
这种韵律之美,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九、言简意赅文言文篇幅短小,言简意赅。
如文中“劳苦方可成君子”,“劳苦”二字道尽了成才之路的艰辛与奋斗。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定名为《战国策》,体裁是国别体,长于议论和叙事。
二、语音: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ɡ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三、通假字孰视之孰,通“熟”,仔细四、古今异义词1、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名词,地点,处所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今义:方位词。
3、明日,徐公来古义:“旦日”的后一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指责别人的过错。
今义:诽谤。
5、窥镜而自视古义:照。
今义:偷偷地看。
6、暮寝而思之古义:躺着。
今义:睡觉地方。
五、词类活用1、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
2、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3、私我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4、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5、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6、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六、重点字词解释: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纳:接受。
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用于比较。
孰,谁,哪一个。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又一次。
皆以美于徐公:以为,认为。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当面指责。
能谤讥于市朝:公众场合。
时时而间进:不时,有时候。
//偶然进谏。
间,间或、偶尔。
期年之后:满一年。
七、课文内容理解: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
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总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孟子这篇文章论述了生活中的什么问题?他的观点是什么?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文章第二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
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
4、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的? 作者从个人的成才和国家的治理两方面论证。
5、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都出身贫贱,都是在经历了艰苦磨练之后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
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每一人物的事迹用一句话概括,这样增强了气势。
6、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分别是什么?主观:思想斗争的折磨客观:艰苦环境的磨练8、写法(1)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2)从小到大: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
9、(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10、相关例子A正面例子:“逆境能成才”的历史人物(1)“自古英雄多磨难”。
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知识点之《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知识点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文是关于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知识点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感谢您的阅读!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知识点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
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拂:违背,逆,不顺。
乱:扰乱。
句义: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外。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读bì,辅佐。
恒:常。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有哪些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有哪些一、重点词语解释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田地。
畎,田间小沟。
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
//筑墙用的夹板和木杵。
管夷吾举于士: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
士: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市场,做买卖的地方。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责任,担子。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意愿)。
所以动心忍性:用这些方法。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曾,同"增"。
人恒过:常。
//犯过失。
衡于虑:思虑堵塞。
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验于颜色。
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征:征验。
而后喻:明白,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里面,指国内//有法度的世臣。
//辅佐君主的贤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常。
生于忧患:生存发展。
二、通假字1、衡于虑衡:同"横",梗塞,指不顺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读bi,辅佐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三、古今异义词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2、饿其体肤(古义;严重饥饿,能威胁人的生命。
今义:与"饱"相对,指一般的肚子饿,词义与古义相比变弱)四、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2、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3、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饥饿4、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5、行拂乱其所为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五、中心意思: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六、课文内容理解:(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
2019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十三)
九年级下册(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
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 拂:违背,逆,不顺。
乱:扰乱。
句义: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
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外。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读bì,辅佐。
恒:常。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词:生:生存发展。
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问题设计及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
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Section targeting
三、思考、应用。
(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
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六、开放题。
1、请再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
(张海迪、爱迪生)
(名言:艰难困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
“自古英雄多磨难”。
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
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
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
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一、词语解释
舜发于:被任用人恒过:犯过失。
傅说举于:被选拔衡于虑同“横”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责任,担子;这而后作:奋起
苦其心志:使┅┅痛苦征于色:脸色劳其筋骨:使┅┅劳累
发于声:吟咏叹息饿其体肤:使┅┅饥饿而后喻:了解
空乏其身:使┅┅贫困法家拂士:同“弼”辅佐乱其所为:使┅┅错乱、扰乱入则:在里面。
指国内所以动心忍性:用来;使┅┅惊动;使┅┅坚韧;
出则:在外面。
指国外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曾同“增”
二、翻译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
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三、中心内容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