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总结精华(打印版)
2019-2020年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

部编版2019-2020年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一、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就进宫去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庄公:“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依据实情来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要击鼓进攻。
曹刿说:“不可以。
”齐军三次击鼓进攻。
曹刿说:“可以擂鼓进攻了。
”齐国的军队大败。
庄公将就要驱车追击齐军。
曹刿说:“不可以。
”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19浙江省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word版,含答案)【2019·湖州卷】【甲】楚王绝缨①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
乃有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
趣②火来上,视绝缨者。
”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
”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
(节选自《说苑·复恩》)【乙】醉吐相茵③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
为人深厚,不伐善。
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
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
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
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遂不去也。
(节选自《汉书·丙吉传》)【注释】①缨:系在领下的帽带。
②趣:cù通“促”。
③茵:垫子。
1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乃有引美人之衣者属引凄异(《三峡》)B.不绝缨者不欢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C.不伐善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D.西曹主吏白欲斥之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限断两处)(2分)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15.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2分)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
16.阅读【甲】【乙】两端文字,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分析楚庄王和丙吉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
(4分)(1)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2)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答案】13.B14.今者烛灭有 / 引妾衣者 / 妾援得其冠缨持之(每处1分)15.丙吉的车夫非常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有一次)喝醉吐在了丞相的车上。
16.“乎”加强反问语气,表明楚庄王不想让“士”受辱的坚决态度。
“耳”是“罢了”的意思,表明丞相丙吉对车夫吐脏车垫的事情不以为意。
2019中考语文总复习word版2019年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资料大全

2019年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资料大全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一、相关识记1.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择善而从。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二、理解背诵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④孔子要求人们对待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⑤讲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的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⑥孔子认为可以终生奉行的一个字是“恕”,并把这个字阐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中考链接1.文学常识。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
他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2.注音。
论(lún)语陬(zōu)邑(yì)愠(yùn)殆(dài)3.翻译句子,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学过的功课,不也高兴吗?“说”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译: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
三:泛指多次。
三省:多次检查,反省。
(3)温故.而知新。
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故:旧的知识。
(4)士不可以不弘毅..。
译:士大夫不能够不宽恕坚毅。
弘毅:宽宏坚毅。
这里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19年江苏省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

2019江苏省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word版,含答案)[2019•淮安卷】(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充成第7-11题.(20分)【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摸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或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诫子书》【乙】吾欲汝曹①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
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缰气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成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
杜季良④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平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
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⑥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鸯者也气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③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选自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有删节)【注释】①汝曹:你等②施衿结缩:父母送女儿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戴好佩巾。
③龙伯高:名述,字伯高。
④杜季良:名保,字季良。
⑤清浊无所失:指交友不分善恶。
⑥谨敕:谨慎端整。
⑦本句比喻相差不远:鹄:天鹅:鸯:鸭子。
⑧郡将下车:指郡守初到任。
7.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只标一处)(2分)申父母之戒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①非学无以广才②意与日寺③丞人之乐④数郡半至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静”对于做人与学习有挪些意义?请根据【甲】文内容简要概括。
2019最新中考语文必考古诗词集总结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2019最新中考语文必考古诗词集总结七年级上册1.《童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论语》十则 (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以仁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世说新语》两则(1)《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完整word版)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内文言文(含答案解析)

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分)(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2分)【答案】8.C (通“讠志”,做标记)9.A (A.指示代词,那B. 前者代词,这;后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C.前者兼词,“于之”,从这里;后者助词,表疑问语气D.前者副词,竟;后者连词,于是)10.B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错误。
)11. ⑴村里的人见到渔人,就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的人”、“乃”、省略的“渔人”、“所”,每点0.5分,共2分)⑵村里人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
(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人的祖先”,“妻子”、“绝境”、“焉”,每点0.5分,共2分)20.【2013年·广东省广州市】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
(10分)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手.自笔录虽人有百手.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故患.有所不辞也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太守归而宾客从.也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若.为佣耕10.把“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
2019年湖北省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

2019湖北省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word版,含答案)【2019·咸宁卷】陶侃少孤贫。
建兴三年,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①于斋外,暮运于斋内。
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太宁三年,五月,以陶侃为征西大将军,都督②荆、湘、雍、果四州请军事。
判州刺史、荆州士女③相庆。
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遺,未尝少闲。
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是自弃④也!”侃在军四十一年,明毅善断,识察纤密,人不能欺;自南陵迄⑤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
(节选自《晋书・陶侃传) 【注】①甓(p)ì:砖。
②都督:统领。
③士女:泛指百姓。
④弃:放弃。
⑤迄::到,至。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故自劳耳(使…劳累)B.常语人日(告诉)C.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放弃,含弃)D.明毅善断(善于)17.C(3分。
遗:硫忽,遗漏)18.下列选项中的“于”和例句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朝运百甓于斋外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不求闻达于诸侯C.皆以美于徐公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18.A(3分。
A与例句都是介词,到;B介词,在C介词,比:D介词,向)19.下列対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侃对自己要求严格,不贪图安逸清闲,常常早上把砖从书房运出去,晚上又运回来B.从“荆州刺史、荆州士女相庆”,可以看出陶侃为官深得人心。
C.陶侃在生活上不拘小节,但他治军严谨,反对不正之风。
D.陶侃办事严肃认真,为人精明果敢,观察事物细致周密,别人欺骗不了他。
19.C(3分。
“陶侃在生活上不拘小节”与原文不符)2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每小题3分)(1)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
(2)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
20.(1)陶侃秉性聪明机敏,对人恭敬,做事勤恳,整天并拢双膝、端正地坐着。
2019山东省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及参考答案

2019全国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word版,含答案)【2019·德州卷】慧庆寺玉兰记戴名世玉兰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数丈,盖二百年物。
花开时,茂密繁多,望之如雪。
虎丘亦有玉兰一株,为人所称。
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沓,花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
然非朱先生①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
久之,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余寓舍距慧庆一里许,岁丁亥春二月,余昼闲无事,独行野外,因叩门而入。
时玉兰方开,茂密如曩时。
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原与人世无涉,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
今虎丘之玉兰,意象渐衰,而在慧庆者如故,亦以见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②者之可久也。
花虽微,而物理③有可感者,故记之。
【注】①朱先生:指朱彝尊,清初文学家,曾任史官。
②幽潜:指幽居避世。
③物理:事物盛衰的道理。
12.下列与“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句中“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3.下列句子与“为人所称”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A.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B.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C.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D.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14.翻译下面句子。
(3分)然非朱先生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
15.文中写两处玉兰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4分)【答案】12.B(3分)13.D(3分)14.然而,不是朱先生因为(或凭借)太史的身份(或名望)而成为贵客的话,那么慧庆寺的玉兰,终究没有人知道。
(3分)15.通过两处玉兰花的对比,表达了不要被虚名迷惑,要靠自己的观察体悟来认识事物,以及只有潜心钻研,凭借真才实学才能走得久远的感悟。
(4分)【2019·临沂卷】猫说[明]薛碹余家苦鼠暴,乞诸人,得一猫。
形魁然大,爪牙铦①且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总结精华(名师总结文言文实词、虚词,建议背诵学习)(绝对精品文档,对2019年高考很有帮助,价值很高)(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③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当之郡,道要昌邑。
(《四知》)其(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
(《送东阳马生序》)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者⑴指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⑶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⑷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例: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⑹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例: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⑺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⑻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例: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
)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③余闻而愈悲。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6.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7.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而已)罢了。
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而后」才,方才。
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安⑴怎么,哪里。
例:①尔安敢轻吾射②安求其能千里也?③又安敢毒邪④燕雀安知鸿鹄这志哉?⑶安逸。
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⑷安生,有“养”的意思。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所安:这里指养生的东西。
)尔⑴同“耳”,罢了。
例:①无他,但手熟尔。
②非死则徒尔。
⑵你的,你们的。
例:①尔安敢轻吾射!⑶那。
例: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尔来:从那时以来。
)⑷作助词。
例:①始尔未为久②呼尔而与之⑸如此,这样例: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夫⑴丈夫。
例:①其夫呓语。
②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③夫妻隅。
⑵成年男子。
例: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⑥吾,义夫也。
(3)作语助,用在句首,表示将要发议论。
例:①夫战,勇气也。
②夫精念存想。
(4)这,那。
例:①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③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④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器矣。
(夫:一说作助词。
)(5)作语助,放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
例:①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②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夫婿)丈夫。
例:⑴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盖⑴表推测,原来例:盖竹柏影也⑵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
例: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
④盖追先帝这殊遇。
⑷大概,大约。
例:①斯二者盖皆有之。
②盖聪明蕴蓄者久矣《戴震难师》⑸发语词。
例:①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⑤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故⑴原因,缘故。
例:①马无故亡而入故。
②问其故。
③楚王问其故④既克,公问其故。
⑥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⑦人问其故。
⑨何故而至此?⑵本来,原来。
例:①两狼并驱如故。
②宋将军故自负。
③此物故非西产。
⑶旧的。
例:温故而知新⑷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
⑸所以,因此。
例: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③故治国无法则乱。
⑥故不为苟得也。
何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⑷多么。
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⑹怎么。
例:徐公何能及君也?「何如」怎么样,怎样。
例:①今日之事何如?④痛定思痛,痛何如哉!⑤求,尔何如?「何由」⑴如何。
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
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
例:何由知吾可也?「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乎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④然,胡不己乎?⑥若毒之乎?⑦君将哀而生之乎? (12)技盖至此乎?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⑸同“于”。
例: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⑤颓然乎其间。
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或⑴有的人,有人。
例:①或以钱币乞之⑵有时。
例: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而或长烟一空。
⑤或遇其叱咄,色愈恭,⑷或许,也许。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⑹相当于现代汉语“或者”,表示选择。
例:到那里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既⑴已经:……以后。
例:①既克,公问其故。
⑥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⑦莫春者,春服既成。
⑵「既而」例:①既而儿醒,大啼。
莫⑴没有什么。
例: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⑶没有谁。
例: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⑨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⑷同“暮”。
例:莫春者,春服既成。
⑸不例:莫相知《黔之驴》乃⑴于是,就。
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②乃入见。
⑵才,这才。
例: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
(乃:然后才。
)⑸竟然。
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且⑴将,将要。
例:①以为且噬己也。
②今且九十。
③久居,祸且及汝。
⑶而且,并且。
例:①余悲之,且曰。
⑷况且,再说。
例:①且焉置土石?(且:一说而且。
)⑸尚且,还。
例: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然⑴用在词后,作词尾表示状态。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
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②康肃忿然曰。
③杂然相许,其妻疑曰。
④夫子喟然叹曰。
⑵然而,但是。
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⑶如此,这样。
例:①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③子墨子曰:“然,胡不己乎?”④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⑸「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例: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⑴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若⑴如果,假如。
例:①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⑧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⑵像,好像。
例: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③貌若甚戚者。
⑩呆若木鸡。
(1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13)若是其甚与?⑶你(的),你们(的)。
例:①若毒之乎?③更若役,何富贵也。
虽⑴即使,纵然。
例:①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⑵虽然。
例: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虽不谓吾言为是《与妻书》为⑴成为,变成。
例:①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
⑵做。
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⑶作为,当作。
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②何以为计?③子墨子解带为城。
④此可以人为援而不可图也。
⑷是。
例:①此为何若人?⑧必为有窃疾矣。
⑩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⑸以为,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窃为大王不取也!⑹指心理活动。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⑼为了。
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0)给,替。
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15)对,向。
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16)因为。
例: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焉⑴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例: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焉:在其中)②不复出焉。
(焉:从这里。
)③永之人争奔走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