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3).doc
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材分析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形图,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经常用到。
地图上的高低起伏,也是地图的基本要素之一。
这部分教科书涉及一些概念:海拔(绝对高度)、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教学目标1. 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山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等。
2. 学会阅读、绘制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 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4. 通过制作地形模型、查找地理事物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目标1. 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山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等。
2. 学会阅读、绘制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教学重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准备投影仪、挂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模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二、新课教学1. 地面高度的确定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 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2. 地图上高度的表示教师引导学生读图1.34“地面高度的计算”,得出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概括:以海平面为基准面,乙点的高度为500米,甲点的高度1 500米,以乙点为基准面则甲点高度只有1 000米,1 500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 000米为甲点与乙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1.4地形图的判读 教案设计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会阅读和使用等高线地形图,学会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并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五种山体部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通过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提高学生观察能力;通过探险活动,拓展学生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等高线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防灾减灾逃生自救的能力,培养热爱家乡风土人情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难点:识别不同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区分山谷和山脊。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山体模型、等高线地形图、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白萝卜、泥质山体模型、小刀、木板、绘图笔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熊山恋》。
教师:欣赏《熊山恋》,湘中福地——娄底,蚩尤的故乡,苗瑶人的发源地,有一代名臣曾国藩的故居,世界灌溉遗址紫雀界梯田,2014年11月20日,湖南省省级地质公园新增四名成员,其中冷水江的波月洞和新化的大熊山—梅山龙宫就位于娄底。
娄底位于湘中丘陵与湘西山地的交界处,在这个多山的地方。
那么,如何将这高低起伏的山脉在平面地图中表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设计意图】一首宣传娄底的《熊山恋》,激起学生的家乡之情,同时,几组家乡美景的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近在身边的大自然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新授1、赏山第一步: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缇娜的疑惑。
大熊山主峰——九龙峰的海拔1662米,湘中第一高山,可是长期生活在大熊山脚的苗族姑娘缇娜却说主峰高1000米左右,为什么同一座山峰却有两个高度呢?第二步: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完成填空。
甲地的海拔为,乙地的海拔为,丙地的海拔为,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第三步:设疑海拔高度一定大于相对高度吗?强调:生活中更加精准和客观的测量一地的高度通常用海拔高度表示。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4地形图的判读

②等深线
疏密状况——表示海底坡度大小
电脑展示课本图1.37“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
观察等高线示意图,并对照山体地形思考:等高线数值大小与地势高低的关系,等高线疏密与山体坡度陡缓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悬念设问————电脑展示————提出问题————讨论小结——————解决问题————分析归纳————[课堂小结]
五、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回忆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构成一幅地图的三大要素,
阅读、运用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板书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电脑展示课本P24图1.35“地面高度的计算”,
板书①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观察对甲、乙两地高度的测量方法,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
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分别应该如何表述?
2.等高线地形图
电脑演示课本P25图1.36“等高线示意”。
课题名称: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年级学科
七年级地理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七年级课程,也是学生的一个难点,突破它,是我们阅读、运用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使我们能去认识和辨别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地形。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
能力目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一、课标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破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力。
课标与教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能力目标:通过绘图、计算、比较以及用地图设计线路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确定旅行路线等,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环境教育,增添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材分析:第一节着重阐述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这是阅读地图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全部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应用。
但这部分内容较枯燥,学生不容易直接接受,在开始教学之前,要设计如何导入。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在小学过平面图的知识,本章一开头从一张动物园导游图引入,目的是引起学生读图的兴趣,了解"什么是地图"以及"地图的重要性"(其他的学生熟悉的图也可以,笔者此次采用的是所在学校的校园图),目的是通过探索身边熟悉事物,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
【重点】1.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3.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难点】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尺子、铅笔、白纸、小地球仪、剪刀、彩笔、胶水、橡皮泥或泡沫塑料、海绵、玻璃片。
2.教学器材:大地球仪、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北京市地图、校园平面图)、投影仪或计算机、等高线模型、3.教学课件:计算机演示——①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②经纬先的三种画法、③等高线的画法、④等高线的形状、⑤地形剖面图画法;投影片演示——①有指向标地图、②有经纬网地图、③地形剖面图、④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如等高线、等深线、地形符号等,并能运用这些要素判断地形特征。
本节课的内容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还不够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此外,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从地形图中推断出地形的实际情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能够独立判读地形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地形图判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地形图判读地形的实际情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地形图进行地理信息的判读。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形图,让学生从中总结判读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共同提高地形图判读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样品:包括等高线地形图、等深线地形图、地形符号图等。
2.准备教学PPT:包含地形图判读的要点、案例分析等内容。
3.准备小组讨论材料:划分学习小组,分配地形图样品,以便学生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理现象或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见过地形图?请举例说明。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形图样品,让学生初步了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
教师讲解等高线、等深线、地形符号等基本概念,并指出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课题名称:1.4地形图的判读
课时:1
【教学目标】
1.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断山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等。
2.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难点】
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练习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教辅资料(一本全练)、地图册。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24-28页。
重点图幅:图1.35、图1.36、图1.37,图1.43
2、先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促。
完成《一本全练》P17-18课自主预习部分,组内交流答案。
(10分钟)
3、后教:合作探究,突破重点和难点。
(15分钟)
核对课前预习答案,对错题重点讲解。
课件配套讲解重难点知识。
如:图1.35,地面高度的计算(海拔高度、相对高度计算)
图1.36,等高线示意(等高线特点)
图1.37,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
图1.43,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示意图完成随堂学练。
3、巩固记忆(10分钟)
4.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形态曲线闭合,数
值外地内高
曲线闭合,数
值外高内低
等高线的弯
曲部分向低
处凸出
等高线的弯
曲部分向高
处凸出
一对山脊线等高线重叠
【教学后记】。
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 地形图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判读原理。
过程:
讲解地形图的定义,包括等高线、比例尺、方向标等主要组成元素。
使用PPT上的图表或示意图,详细介绍地形图的组成部分和功能。
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形图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5. 教学手段:PPT演示、分组合作、实地观察、模拟练习、互动问答。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地形图判读的兴趣,激发其探索地理空间的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地形图是什么吗?它与我们探索自然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地形图的图片和实际应用的案例,让学生初步感受地形图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地形图相关的实际场景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场景中的地形图判读方法、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地形图判读的认识和理解。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硬件资源:地形图、地球仪、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软件资源: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教学课件、地形图判读教学视频。
3. 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用于发布预习资料、课后作业等。
4. 信息化资源:电子版教材、在线地形图资源、虚拟现实(VR)地形体验。
(完整word版)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山体部位,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山坡的陡缓.3.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说明主要地形类型及特征。
4.利用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并判读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山体模型,分层转换为等高线地形图,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2.通过用彩笔涂色,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原理.3.通过绘制、分析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高低起伏,学会读图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小组合作,增强交流、合作意识和能力。
【重点与难点】1.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
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展示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的景观图片)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
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我们一起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二、新课讲解(一)等高线地形图1.读图1。
35 地面高度的计算(导学):知道地面高度的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讲解):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读图1.36 等高线示意(导学):明确等高线定义、特征和等高距,了解等深线。
(讲解):等高线: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高线特征:等高线都是闭合曲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
等高距:每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差。
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动画页: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原理》3.判断坡度的陡缓(导学):根据山地实体图和等高线地形图来判断山体坡度的陡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一、学习目标
1.阅读景观图,在实际情境中识别五种基本地形、常见的山地地形;
2.通过动手制作等高线模型,了解山地地形等高线的特点;
3.在简单的等高线地图上,读海拔高度、计算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进行道路选择、判断河流位置及流向等;
4.知道等深线地图,并与实际景观相对应;
5.将等高线地图转绘为地形剖面图。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在等高线地图上识别基本地形、常见的山地地形,等高线的应用
2.教学难点:山脊、山谷的判断,相对高度的计算,河流流向的判断,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三、学习方法:启发式讲授、实践活动
四、学习课时:2课时
五、板书设计 六、达标检测
读某地等高线地图,回答1—3题。
1.图中山地最高峰的海拔高度是 。
A .800米 B .850米
C .800-900米
D .800-850米
2.图中容易发育成河流的地方是()A.a B.b C.c D.d
3.图中两条虚线相交点的地形是()A.山峰 B.山谷 C.鞍部 D.陡崖
读下图,回答4—5题。
4.读图,据图判断,①、②、③、④四条坡面线的坡度比较,正确的是()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②
5.计算①和②的相对高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