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一等奖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九年级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尉的信》(共47张PPT)优秀课件

按由概括到具体再到概括的顺序来写的 。依次讲述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 饰、园林景观等方面的内容。
合作探究
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 、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 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 文化成果的热爱。
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在信中先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神 奇壮丽,然后才写侵略者对其焚烧劫掠?
统治者发起的侵略行为并不代表人们的 意见,法兰西人民非常友好,并不支持这 次远征。
语言品析
“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 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 出。”作者为什么说是“破烂”?
圆明园的物品虽然是富丽堂皇的,但强盗 的行径是丑恶的,把抢来的东西展览,对于这 群流氓和无耻行为的签到来说,不是展览“破 烂”又是什么呢?
抨击了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揭露了英法联军的 无耻和狡猾。
②“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 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 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运用反语写出了劫掠者贪婪无耻的丑恶嘴脸。
合作探究
③“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 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不法行为的人,使其不得胡作非为。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荡然无存:全都毁坏,消失尽净。空荡荡的什么东
西也不存在了。 荡:洗涤;荡然:干净的样子。 不可名状:不能说出来的。比喻不能够用语言来形
容、描绘的。名:用语言说出。状:描绘,形容。
整体把握
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 ,想得到雨果的赞誉,他的愿望有没有 实现?雨果对此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合作探究
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 、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 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 文化成果的热爱。
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在信中先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神 奇壮丽,然后才写侵略者对其焚烧劫掠?
统治者发起的侵略行为并不代表人们的 意见,法兰西人民非常友好,并不支持这 次远征。
语言品析
“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 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 出。”作者为什么说是“破烂”?
圆明园的物品虽然是富丽堂皇的,但强盗 的行径是丑恶的,把抢来的东西展览,对于这 群流氓和无耻行为的签到来说,不是展览“破 烂”又是什么呢?
抨击了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揭露了英法联军的 无耻和狡猾。
②“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 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 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运用反语写出了劫掠者贪婪无耻的丑恶嘴脸。
合作探究
③“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 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不法行为的人,使其不得胡作非为。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荡然无存:全都毁坏,消失尽净。空荡荡的什么东
西也不存在了。 荡:洗涤;荡然:干净的样子。 不可名状:不能说出来的。比喻不能够用语言来形
容、描绘的。名:用语言说出。状:描绘,形容。
整体把握
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 ,想得到雨果的赞誉,他的愿望有没有 实现?雨果对此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30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6
被焚毁之前的圆明园海晏堂照片,堂中的12生肖铜像栩 栩如生。
大水法前的兽首人身的12生肖,代表一天的12个时辰, 每日按时依次喷水,至正午时12生肖同时喷泉,场面壮观。
7
目前圆明园兽面人身的12生肖中,包括即将回归的铜猪首, 已有牛首、猴首和虎首4件回归祖国;已知铜鼠首、兔首由法国 人收藏,铜马首在台湾;铜龙首、蛇首、鸡首、狗首、羊首下落 不明。
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问候语)
我现在广州挺好的,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虽然我很少写信,其实
我很想家……
(正文)
爸爸妈妈多保重身体,不要让儿子放心不下,今年春节我一定回家。
好了先写到这吧。(结尾语)
! 此致!
敬礼
你们的儿子:李春(署名) 1993年10月18日(日期)
上
首
下11
学习目标
大肆抢劫,并放火烧毁了这座宏伟华美的皇家园林。
巴特勒是随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一名法军上尉,并且参与了劫掠圆明
园,他写信给雨果,征询他对所谓“远征中国”的看法,想得到一些赞美
褒奖之辞,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雨果
真的会给予他赞美吗?
今天,就让我们放飞想象的翅膀,举步断壁残垣之间,叩响历史沉重
③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
④恍若月宫的建筑
⑤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
⑥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⑦是亚洲文明的剪影(总评)
上
首
下15
合作探究
2、既然是:“幻想的”、“言语无法形容”,那雨果是 如何描述圆明园的绚丽辉煌?具体从哪些方面描述?
“请你想象”、“请你假设”:启发读者展开想象。
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具体描述园中的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 概述耗费劳动之巨。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30张PPT)

被称为“一个地球伟大文明的遗嘱”的金字塔,
矗立在那里已经数千年,恐怖的咒语、离奇的猜测、 令人惊异的考古发现,以及现代科技在它面前显现 出的尴尬,无不使这令人产生由衷敬畏的千古之谜 更加平添了几分神秘。
法国的巴黎圣母 院
巴黎圣母院的建造全部采用石材,其特点是高耸挺 拔,辉煌壮丽,整个建筑庄严和谐。如果说艾菲尔铁塔是 现代巴黎的标志,那么巴黎圣母院无疑是古老巴黎的象征。
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以及胸怀博大。他代表了人类的 良知,是非分明,爱憎分明。
1861年2月23日至4月10日,拿破仑三世公然 将抢来的园明园文物在当时的王宫展出。雨果称 之为“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 雨果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文物是“富丽堂皇的破 烂”?
圆明园的物品虽然是富丽堂皇的,但强盗 的行径是丑恶的,把抢来的东西拿来展览就像展 览毫无价值的“破烂” 。
令中华民族抱恨千古的是,这一世界园林 艺术的伟大杰作,分别于1860年、1900年遭英 法联军、八国联军的野蛮的劫掠和焚烧,使一 代名园化为废墟。现在,经整修后的遗址,已 成为人民群众凭吊和游览的场所。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侵 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 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 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 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 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东西,就 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把 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的“万园之 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雨果在信中指出,就是英法两盗入侵,荷 戟操戈,劫财焚园,荼毒中土,摧残倾法 兰西庙堂文物均不足与比肩的稀世瑰宝, 尽化尘土,林园妙境历万劫不复,呜呼痛 哉。他愤怒之作余,严厉谴责英法军方为 野蛮蒙昧之族类,毁坏旷世伟构之罪行, 青史昭然,罪无可遁。他更呼吁法兰西再 造共和,应洗涤盗匪秽名,湔雪奇耻,将 法军摧毁圆明园所携回法国的稀世珍宝悉 数归还中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优秀课件

场、圣母院相提并论,突出圆明园在世界艺术
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也反映了作者对圆明园这
一世界奇迹的无比热爱和对人类文明的热爱。
4.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独句段作用分析法解答。这句话独 立成段,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在内容上和前一段 形成强烈的对比,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在结构 上起到过渡作用。这样一座神奇秀丽的园林建筑为什 么消失了呢?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从而过渡到对奇
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以人类的良
知,于1861年11月25日写了这封回信,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
恶,同时对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寄予了深切同情。
一 读一读字音
赞誉 瞥见 勒住
lēi piē
yù
琉璃 箱箧
qiè
liú li
fà láng
珐琅
jǐ
晨曦 制裁
cái
xī
给予
魔法记忆之记少余多法:“勒”当“拉紧、系紧”讲时,读 “lēi”,如“勒紧”,其余情况读“lè”,如“勒令”。
愤怒的感情。
重点品析第3-5段
2. 作者极力赞美圆明园的美好秀丽有什么作用? 【答案】赞美圆明园的美好秀丽,突出圆明园
的世界地位和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以“美”
衬“丑”,突出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
3.作者把圆明园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
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相提并论有何作用?
【答案】把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斗兽
5.不可名状: 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评价
导思1.雨果评价圆 明园的一个关键词 是什么?? 关键词: 赞誉、反语
态度
导思2.就英法联军 远征中国这件事, 雨果是什么立场和 态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37张ppt)

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分析结构
第一层:①段:交代写信的缘由。
第二层:②一⑥段: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调, 盛赞圆明园的辉煌灿烂,并叙述圆明园被毁坏的 经过。
第三层:⑦—⑩段:作者以明确的态度表明 自己对远征中国的看法:这是一次“偷窃”,法 兰西政府是强盗。
整体感知: (1)针对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巴特勒上尉的态度如何?
4、作者善于运用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例如: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笑嘻嘻地 回到欧洲。”请从文中再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些 反语的含义和作用。
【1】“你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 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这里面的 “体面”“出色”“光荣”等词语就运用了反语手法, 极具辛辣和尖锐的嘲讽意味。
揭示题目
题目交代了写信的缘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点明了写信的对象——巴特勒上尉。雨果借写信的机会, 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给巴特勒等人以辛 辣的讽刺和批判。揭露了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 的罪行,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
赃zāng物 制裁cái 恍若huǎng 珐琅fà láng 瞥piē见 缀 zhuì满 惊骇hài
主题思想
在本文中,作家雨果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 军远征中国的强盗行经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 罪行,高度赞扬了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同时 也表达了自己对遭受空前劫难的中国人民的深切 同情。
巩固练习
1、通读全文,看看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1】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 国的批判和讽刺,谴责了他们的强盗行径。
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为, 义正词严,批判力强。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分析结构
第一层:①段:交代写信的缘由。
第二层:②一⑥段: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调, 盛赞圆明园的辉煌灿烂,并叙述圆明园被毁坏的 经过。
第三层:⑦—⑩段:作者以明确的态度表明 自己对远征中国的看法:这是一次“偷窃”,法 兰西政府是强盗。
整体感知: (1)针对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巴特勒上尉的态度如何?
4、作者善于运用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例如: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笑嘻嘻地 回到欧洲。”请从文中再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些 反语的含义和作用。
【1】“你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 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这里面的 “体面”“出色”“光荣”等词语就运用了反语手法, 极具辛辣和尖锐的嘲讽意味。
揭示题目
题目交代了写信的缘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点明了写信的对象——巴特勒上尉。雨果借写信的机会, 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给巴特勒等人以辛 辣的讽刺和批判。揭露了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 的罪行,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
赃zāng物 制裁cái 恍若huǎng 珐琅fà láng 瞥piē见 缀 zhuì满 惊骇hài
主题思想
在本文中,作家雨果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 军远征中国的强盗行经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 罪行,高度赞扬了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同时 也表达了自己对遭受空前劫难的中国人民的深切 同情。
巩固练习
1、通读全文,看看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1】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 国的批判和讽刺,谴责了他们的强盗行径。
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为, 义正词严,批判力强。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40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0
一课一法
运用对比手法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对比要鲜明,所选事物要有比较点。 2. 对比方式要灵活,可运用插叙的手法,将前后发生巨 大变化的事物进行对比,也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直接展现。
21
一课一法
一例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 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 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 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导入
18世纪的中国历经康雍乾等数代帝王的苦心营造,一座辉煌 的“万园之园”展现在世人面前。但随之而来的一场浩劫却使这 座名园化为灰烬,仅留下几根石柱见证这段屈辱的历史。造成这 一浩劫的是当时的英法联军。这时候,欧洲 有一位伟大的文豪 站出来愤怒谴责这两个国家制造的这一暴行,义正词严,大义凛 然,发出了正义的呼声,举世震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雨果 的这封《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5
预习资料速查
作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19
者 简
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介 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其代
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
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
诗集《光与影集》,书信《就英法联军远
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和短篇小说
《“诺曼底”号遇难记》等。
1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第 一 课 时
2
学习目标
阅读目标
1 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语言。
2 了解这封书信表达的观点,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
一课一法
运用对比手法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对比要鲜明,所选事物要有比较点。 2. 对比方式要灵活,可运用插叙的手法,将前后发生巨 大变化的事物进行对比,也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直接展现。
21
一课一法
一例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 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 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 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导入
18世纪的中国历经康雍乾等数代帝王的苦心营造,一座辉煌 的“万园之园”展现在世人面前。但随之而来的一场浩劫却使这 座名园化为灰烬,仅留下几根石柱见证这段屈辱的历史。造成这 一浩劫的是当时的英法联军。这时候,欧洲 有一位伟大的文豪 站出来愤怒谴责这两个国家制造的这一暴行,义正词严,大义凛 然,发出了正义的呼声,举世震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雨果 的这封《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5
预习资料速查
作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19
者 简
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介 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其代
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
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
诗集《光与影集》,书信《就英法联军远
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和短篇小说
《“诺曼底”号遇难记》等。
1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第 一 课 时
2
学习目标
阅读目标
1 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语言。
2 了解这封书信表达的观点,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
九年级语文上册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

【箱箧】箱子。
整体感知
PART ONE
整体感知
Word accumulation
思考1:读文章,说说针对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巴特勒上尉 的态度如何? 他写信给雨果的目的是什么? 雨果的态度如何?
这次远征是体面、出色的!是文明对野蛮所 干的事情!我们将把这次胜利果实在杜伊勒 宫里展出,敬请光临。
强烈谴责 两个强盗:一个洗劫,一个放火!是野蛮对 文明所干的事情!
了雨果怎样的立场和态度?
“干干净净”是反语,暗指法国政府入侵中国,焚掠圆 明园是卑鄙的强盗行为。
作者从其正直的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坚信未来一个解放 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政府的干净的法国一定会把中国人民 的财物归还给中国。
肆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雨果是一个怎样的人?
具有苏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和 公正立场的人道主义者。
壹 作者是如何描述他心目中的圆明园的?
圆明园是空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一座言语无法形 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作者用大理石,玉石,青 铜,瓷器,雪松,宝石,绸缎,神殿,后宫,城楼,神像, 异兽,琉璃,珐琅,黄金,脂粉,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 一眼眼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等无数华贵的象征, 铺就了一张华贵的想象画面,构成他心中的圆明园。正如他 所说“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空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 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
作者将英法联军比喻为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并环绕该 比喻展开,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劫掠圆明园事件的强盗行径。
伍 作者在揭示英法联军劫掠行径部分并未直接用强烈谴责 的语言,但是却到达了强烈谴责的效果。为什么?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加强了作者的情感 表达效果,加强了谴责效果。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 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 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英法联军劫掠行 径的本质是丑陋的,但是却表现得如此“风光”,作者正是 抓住了这一特征,运用反语的修辞,表现了英法联军不以为 耻反以为荣的丑陋,强化了谴责效果。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PPT课件

yuán( 圆 )形 花yuán( 园 ) bó( 博 )物馆 拼bó( 搏 )
9/27
3.【识记词义】 请把以下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1)洗劫:_把__一__个_地__方_或__一__家_人__家_财__物__抢_光__。___ (2)赃物:_经__过_贪__污__、_受__贿__或_抢__劫_、__偷__窃_等__非_法__伎__俩_得__来_物__品__。___ (3)制裁:__用_强__力_管__束__并_惩__处_。_ (4)_不__可_名__状__:无法用语言描绘。 (5)_眼__花_缭__乱__:眼睛看见复杂纷繁东西而感到迷乱。
第二单元 砥砺思想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致巴特勒上尉信
1/27
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
文常信息
走近作者
雨果(1802—1885),19世纪前期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 表,人道主义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伟大作家,被人们称为 “法兰西莎士比亚”。他作品包含诗歌、小说、剧本、哲理论 著,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 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处罚集》,短篇小说 《“诺曼底”号遇难记》等。
15/27
7.找出文中利用对比手法地方,并体会其作用。
[解析] 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事物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利用这种 手法,能充分展现事物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本质特征,增强文章艺术效 果和感染力。分析其作用要结合详细事例来谈。
[答案] 文中利用对比手法地方:将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与古希腊巴特农神 庙对比,突出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地位;将欧洲人“文明”与中国人“横蛮” 对比,“文明”法兰西、英吉利,“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 使圆明园荡然无存。文章利用对比,充分表示了作者鲜明爱憎态度,突出了 文章主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味语言
全班齐读5、6自然段,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从中 表现作者对英法联军怎样的态度和感情?
他站在正义的立场上,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痛 斥英法两个强盗、窃贼对圆明园大肆劫掠放火焚毁的罪行,指出这些所谓 文明人其实是最野蛮的,对他们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人类文明的罪恶提出了 强烈控诉。他有正义的良知,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热爱和尊重人类 文明成果,有着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这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从前对巴特农怎么干,现在对 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 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 赞誉。”
研读章法
在这封信中,作者强烈谴责了侵略者的强盗行径和 毁灭圆明园的罪行。在这之前,作者先描绘美丽神奇的 圆明园,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请大家就近四人为一小 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请代表来回答。
研读章法
圆明园 英法联军
东方艺术的奇迹
强盗
劫掠、纵火 野蛮
研读章法
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采用了衬托的手法,以美衬丑,越是写圆明园的美,就越是衬 托侵略者毁灭人类文明的丑恶行径,这也充分反映了作者对圆明园这一 世界奇迹的无比热爱,对人类文明的热爱。
品味语言
这些谴责的词语有没有差别?如果 有,差别在哪里? 直接谴责和运用反语谴责。反语就 是说反话,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 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 修辞方法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 等方面,往往要比正面说感情更强 烈、更发人深思。
品味语言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五段,作者在信中是怎样贬 斥英法联军的?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法国著名作家。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巴黎 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雨 果 九上第7课
导入新课
十八世纪的中国历经了康雍乾等数代帝王的苦心经营,一座辉煌的“万园 之园”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但随之而来的一场巨大浩劫却使这座名园化为灰烬, 仅留下几根石柱来见证这段屈辱的历史。
总评:圆明园是“世界奇迹”。 分述: 指出圆明园在东方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具体 讲园中之物; 耗费了巨大劳动; 亚洲文明的杰作和象征。
品味语言
圆明园复原图
品味语言
请一位同学读4—6段,同时请大家找一找作者 谴责侵略者的词语有哪些。
强盗、闯进、洗劫、放火、行窃、劫掠、漂亮、丰功 伟绩、收获巨大、手挽手、笑嘻嘻、文明等。
探究问题
作者认为该如何处置所掠赃物?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 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表现了作者的正义感和厚道的人道主义精神。
课文总结
本课通过法国作家雨果的一封书信,反映了当年英法联军远征 中国并烧毁圆明园的罪恶行径,以及对圆明园遭到焚毁的痛惜,表 达了作者对两国政府所犯下的罪行的痛斥,极其鲜明地表示出了自 己的态度。
字词检测
huǎng
恍若
piē
瞥见
xī
晨曦
qiè
箱箧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雨果在给巴特勒 的信中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写了两部分内容,即赞 美圆明园和谴责侵略者的罪 恶行径。
品味语言
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第三段,走进雨果笔下诗意的圆明园, 圈点你喜欢的句子,说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 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这时候,欧洲有一位伟大的文豪站出来愤怒谴责这两个国家制造的这一暴 行,义正词严,发出了正义的呼声,举世震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雨果的 这封《给巴特勒的信》。
走进作者
雨 果 (1802 ~ 1885) , 法 国 著 名 作 家 。 19 世 纪 浪 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巴黎圣 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他才华横溢, 创作力经久不衰。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法国著名作家。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巴黎 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雨 果 九上第7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