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抗肿瘤多肽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多肽药物的研究进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年第18卷第62期 61·综述·0 引言多肽与蛋白质类药物具备活性较高、药物疗效稳定、毒副作用较小、用量较少等特征,对于肿瘤、自身免疫性病症、记忆力减退、精神性失常、高血压与某些心血管、代谢性病症具备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具备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肿瘤化疗技术得到不断进步,肿瘤患者生存的时间显著性延长,尤其针对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疾病患者治疗,能够缺德明显的治疗效果[1]。

药学人员与肿瘤学人员能够深刻的认识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能够由肿瘤发生的发展机制获得新突破性进展效果。

并且分子肿瘤学、分子药理学发展能够让肿瘤本质进行阐述,大规模的快速进行筛选、组合化学以及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能够加速药物开发的进程。

抗肿瘤药物由传统细胞毒性药物,往针对性机制多环节作用新型的抗肿瘤药物进行发展,国内外所着重关注抗肿瘤作用新的靶点和相应新型抗肿瘤药物、手段为:通过细胞信号转导分子作为靶点,主要是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转移酶抑制剂以及细胞周期调控剂等。

减少癌细胞的脱落、黏附、基底膜的降解、抗转移药物等。

促使恶性细胞往成熟分化。

增强放疗与化疗的治疗效果。

提高或者调解机体免疫功能,以及生物反应调节剂。

1 抗肿瘤多肽药物特征与优势多肽属于氨基酸通过肽链连接在一起而形成化合物,属于蛋白质水解中间的产物,常会通过10至100各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

并且广泛的存在生物体当中,也是组成蛋白质结构的片段,属于蛋白质发挥作用活性集团,也是机体进行代谢与调控的重要物质。

多肽分子的结构相对简单、种类繁多、容易得到改进,性质也相对稳定,属于纳米器件理想构造的单元。

经过分子内部或分子间的非共价键组成多肽奈米管。

多肽分子是药物与基因载体的材料,由于特殊结构、生物相容性与靶向穿透性,得到关注。

多肽属于抗肿瘤药物的载体,转运的效率相对较高,且毒性较低,对所载物质大小没有显著限制,不会引发炎症性反应,也能够有效的控制进入细胞物质量特征,所以药物在转运的领域当中能够得到广泛应用。

抗肿瘤多肽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药学研究

抗肿瘤多肽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药学研究

抗肿瘤多肽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王淑静ꎬ刘欢ꎬ赵建凯ꎬ任爽ꎬ孙薇薇ꎬ张文君ꎬ张家宁ꎬ张寒(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ꎬ黑龙江哈尔滨150076)摘要:肿瘤是世界医学的难题ꎬ寻找高效㊁低毒㊁易得的抗肿瘤药物迫在眉睫ꎮ在众多种类的抗肿瘤药物中ꎬ小分子多肽类药物以其分子量小㊁靶向性强㊁活性高㊁毒性弱㊁易于穿膜吸收等特点在抗肿瘤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关注ꎮ小分子多肽具有抗肿瘤机制的多样性和合成的准确性及便利性ꎬ其不同功能片段可被融合使用ꎬ以增强其作用的靶向性㊁高效性ꎮ本文从多肽药物的不同抗肿瘤机制入手ꎬ分别对促凋亡多肽㊁免疫疗法多肽以及融合多肽抗肿瘤作用机制和活性研究做了简要概述ꎬ为多肽靶向㊁高效抗肿瘤研究提供新的思路ꎮ关键词:抗肿瘤ꎻ细胞凋亡ꎻ融合多肽ꎻ免疫治疗中图分类号:R979.1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2095-5375(2016)12-0717-004doi:10.13506/j.cnki.jpr.2016.12.010Researchprogressandmechanismofanti-tumorpeptidesdrugsWANGShujingꎬLIUHuanꎬZHAOJiankaiꎬRENShuangꎬSUNWeiweiꎬZHANGWenjunꎬZHANGJianingꎬZHANGHan(SchoolofPharmacyꎬHarbinUniversityofCommerceꎬHarbin150076ꎬChina)Abstract:Cancerisakindofmalignantdiseasewhichisadifficultproblemintheworld.Atpresentꎬmanyclinicaltherapyanddrugsareunabletoavoidthedrawbackssuchaspoortargetingꎬstrongsideeffectsanddrugresistance.Itisim ̄portanttolookforanti-tumordrugswhicharehigheffectiveꎬlowtoxicandeasilyavailable.Peptidesstandoutbecauseoftheirfeaturesinmanykindsofanti-tumordrugsꎬthatdependsontheirsmallmolecularweightꎬstrongtargetingꎬhighactivi ̄tyꎬlowtoxicityꎬeasytowearmembraneandsoon.Peptideshavegetextensiveattentionintheanti-tumorexperimentalstudyandclinicalapplication.Thispaperclassifiedanti-tumorpeptidesaccordingtothemechanismandsourcesꎬrespectivelyin ̄troducedapoptosis-promotingpeptidesꎬimmunotherapiedpeptidesꎬfusionalpeptidesandotherpeptidesꎬinthehopeofpro ̄vidingreferenceforscreeningꎬclassifyingandstudyinganti-tumorpeptide.Keywords:Anti-tumorꎻCellapoptosisꎻFusionpeptidesꎻImmunotherapy㊀㊀肿瘤是一种恶性疾病ꎬ是世界医学的难题ꎮ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疗法及药物均难以避免靶向性弱㊁副作用强㊁耐药性频发等弊端ꎬ寻找高效㊁低毒㊁易得的抗肿瘤药物迫在眉睫ꎮ根据2015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的恶性肿瘤登记资料显示ꎬ近几年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居高不下[1]ꎬ寻找安全㊁有效的抗肿瘤药物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ꎮ多肽类药物凭借其靶向性㊁安全性㊁特异性ꎬ使其在抗肿瘤药物的研制中受到关注ꎬ不同的多肽药物具有多种不同的作用机制ꎬ其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㊁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达到直接抗肿瘤作用ꎬ也可以通过增强和激发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㊁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达到间接的抗肿瘤作用ꎬ而且其作用机制的多样性和特异性ꎬ也可以实现多肽改造和融合ꎬ实现多肽的高效㊁靶向㊁特异的抗肿瘤作用ꎮ1㊀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抗肿瘤多肽肿瘤的发生不但与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分化有关ꎬ也与细胞的凋亡异常有关ꎮ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是目前药物最重要及最普遍的抗肿瘤机制之一[2]ꎮ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实现抗肿瘤作用的多肽来源多种多样ꎬ最常见的有从动植物㊁微生物中提取的多肽㊁生物及化学合成方法得到的多肽[3]ꎮ1.1㊀提取分离获得的促凋亡抗肿瘤多肽㊀海洋生物是抗肿瘤多肽的重要来源ꎬ目前已分离出300多种环肽类化合物[4]ꎮ膜海鞘素类环状缩肽是从加勒比海的被囊动物Tri ̄didemnumsolchrm中分离出来一组多肽化合物ꎬ经研究证实其具有细胞毒活性ꎬ尤其是膜海鞘素B(didemninB)的体内㊀基金项目: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No.YJSCX2015-394HSD)ꎻ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基金资助(No.2016RQQXJ095)㊀作者简介:王淑静ꎬ女ꎬ教授ꎬ硕士生导师ꎬ研究方向:肿瘤药理ꎬE-mail:misswsj@163.com筛选结果证明其具有强烈的抗B16黑色素瘤和抗P388白血病活性ꎬ浓度ȡ100nmol L-1时可诱导HL-60肿瘤细胞的迅速凋亡ꎬ并可促进许多转化细胞的凋亡ꎬ是首个进入美国临床研究的海洋天然产物ꎬ临床试验结果表明didemninB对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抑制作用[5]ꎮAplidine是didemninB的类似物ꎬ结构的简单改变使这种环缩肽的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降低ꎬ诱导凋亡的活性却增强ꎬ成为研究新宠[6]ꎮ1.2㊀生物及化学合成的促凋亡抗肿瘤多肽㊀近年来发现很多机体自身存在的蛋白具有抗肿瘤作用ꎬ可采用生物或化学合成方法得到机制清楚㊁靶向性强的抗肿瘤多肽类药物[7]ꎮIAP是肿瘤细胞中凋亡抑制蛋白ꎬ通过与Caspase3㊁Caspase7㊁Caspase9结合来抑制细胞凋亡ꎮ线粒体来源的半胱氨酸水解酶激活剂/低等电点IAP结合蛋白(Smac/DIABLO)ꎬ是一种线粒体促凋亡蛋白ꎬ能够竞争性抑制IAPsꎬ诱导肿瘤细胞走向凋亡[8]ꎮSamc/DIABLO在体细胞中普遍表达ꎬ但在肿瘤细胞中表达却显著降低ꎬGuo等[9]通过合成具有AVPI(Ala-Val-Pro-Ile)结构的多肽即smac类似物ꎬ体外实验发现smac短肽能够穿透细胞膜ꎬ从而发挥对肿瘤的促进凋亡作用ꎮ另一个备受关注的促凋亡蛋白是Bcl-2家族ꎬ其促凋亡分子存在BH1㊁BH2㊁BH3㊁BH4结构域ꎬ从促凋亡蛋白中提取的BH3多肽前景被一度看好ꎬ但由于其易被酶降解且难以跨膜等弊端ꎬ促使固相肽合成方法得到的BH3应用更为广泛ꎬ人工合成的BH3构象稳定ꎬ能抵御酶的降解ꎬ还能与靶蛋白特异结合从而发挥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10]ꎮ2㊀具有免疫治疗的抗肿瘤多肽肿瘤的发生是由于体细胞突变引起的ꎬ突变的肿瘤在机体被识别为外来物质ꎮ由于肿瘤诱导的机体免疫力低下ꎬ肿瘤能够逃避机体免疫反应[11]ꎮ肿瘤的免疫治疗是运用免疫学原理及方法ꎬ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ꎬ提高对效应细胞杀伤的敏感性ꎬ增强和激发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ꎬ协同免疫系统抑制或杀伤肿瘤的一种新的抗肿瘤方法[12]ꎮ为了开发出个体化的癌症疗法ꎬ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致力于调查个体对癌症产生的免疫反应ꎬ以寻找为患者量身定制的治疗途径[13]ꎮ2.1㊀靶向免疫细胞的多肽㊀免疫治疗首先要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ꎬ恢复机体正常免疫应答ꎮ检查点阻断(checkpointblockade)是一种利用免疫反应来治疗肿瘤的强大新策略[14]ꎮ在许多个体中ꎬ免疫抑制受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调节ꎬ这是两个在T细胞表面表达的免疫负调节受体ꎬ肿瘤细胞表面存在某种抗原ꎬ为特异性结合这两种免疫因子的配体ꎬ结合后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应答ꎬ从而逃脱了免疫反应[15]ꎮ研究者通过靶向CTLA-4/PD-1的单克隆抗体治疗(检查点阻断)ꎬ阻断PD-1/PD-L1的结合ꎬ发现可以通过抗PD-1㊁抗CTLA-4的治疗而重新激活T细胞ꎬ从而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16]ꎮ2.2㊀提高免疫原性多肽㊀免疫治疗的第二个重点是提高肿瘤的免疫原性ꎬ增强免疫系统对其的识别ꎮ研究发现ꎬ肿瘤中并不是所有突变基因都能导致其抗原性ꎬ因此提取并筛选突变抗原成为研究者们的首要工作[17]ꎮ由于人类肿瘤蕴含了大量体细胞突变ꎬ如果一种多肽存在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Ⅰ(MHCⅠ)突变ꎬ就会被当做外来抗原而产生免疫反应ꎮ最近研究表明ꎬ突变肽可以成为T细胞表位ꎬ然而这种突变被描述的非常少ꎬ因为突变表位的筛选非常困难ꎬ需要识别抗原库并进行外显子测序[18]ꎮMahesh等[19]将全外显子组序列分析技术与质谱技术联合使用ꎬ来识别两种广泛应用的小鼠肿瘤模型中的抗原决定簇ꎮ首先利用免疫沉淀反应将小鼠结肠癌细胞(MC-38)和小鼠前列腺癌(TRAMP-C1)肿瘤细胞具有抗原性的多肽分离并提取ꎬ然后测量其RNA序列ꎬ经比较分析ꎬMC-38中筛选出外显子突变的多肽28439种ꎬ进一步分析其编码突变ꎬ预测出1290种与MHCⅠ相关的突变肽ꎬ接着用MS鉴定ꎬ有7种多肽经光谱确认为存在MHCⅠ基因ꎮ通过分析这7种多肽野生型和突变型基因的IC50值以及突变位点ꎬ预测出可在机体内引起T细胞免疫应答的突变肽有2种:Reps1和Adpgkꎮ经过体内实验验证两种多肽确实引起机体免疫应答ꎬ与对照组相比出现了脾脏中CD8显著增多的现象ꎮ另有研究者通过生物信息学电脑模拟并分析所有错义突变基因ꎬ分析基因与T细胞表面抗体的亲和度以初步筛选突变基因ꎮ2.3㊀免疫增强多肽㊀免疫治疗的另一重点是增加免疫细胞㊁免疫因子活性ꎬ提升免疫应答的强度ꎬ从而特异㊁迅速杀伤肿瘤ꎮ目前肿瘤疫苗的研究激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20]ꎮ肿瘤特异性疫苗加上相应的免疫佐剂能显著提高肿瘤疫苗的疗效ꎮ这种免疫佐剂即Hp91ꎬ是从HMGB1的Bbox区提取的短肽ꎮ具有免疫增强的作用ꎮDiahnn等[21]用多聚乳酸纳米粒免疫刺激肽刺激内皮生长因子转基因模型鼠ꎬ发现肿瘤疫苗加免疫佐剂加纳米剂型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小鼠HER-2阳性乳腺癌[22]ꎮ3㊀其他机制抗肿瘤多肽3.1㊀诱发溶酶体去极化的抗肿瘤多肽㊀Bastiaan等[23]从海蛤蝓中提取分离了KahalalideF环酯肽ꎬ体内外研究证实其具有抗肿瘤作用ꎬ现已进入Ⅱ期临床ꎮ其抗癌机制与触发溶酶体去极化而引起的细胞肿胀有关ꎮSewell等[24]在研究中进一步证明ATP耗竭在KF环酯肽抗癌机制中的核心地位ꎮ3.2㊀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抗肿瘤多肽㊀海兔毒素10(dolas ̄tatin10)是从海洋软体动物海兔中分离得到的一种抗肿瘤线性五肽ꎬ是一种天然毒性短肽[25]ꎮ研究发现ꎬ其能够显著降低肿瘤血管高达90%的血流量ꎬ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微管聚合ꎬ促进微管解聚ꎬ从而影响肿瘤血管的微管功能ꎬ进一步干扰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26]ꎮ3.3㊀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抗肿瘤多肽㊀许多研究表明ꎬ从海洋软体动物文蛤中可提取出多种多肽ꎬ并普遍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ꎬ激活超氧化物歧化酶㊁碱性磷酸酶的作用[27]ꎮ有人经过一系列的分离纯化步骤从文蛤体液中提取到一种多肽Mere15ꎬMTT比色结果显示其能在体外抑制肺癌细胞A549增殖ꎬIC50值达到34.90μg mL-1[28]ꎮ4㊀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肿瘤融合多肽肿瘤发病机制多变ꎬ病情复杂ꎬ单独使用某种多肽对肿瘤的控制并不全面ꎬ因此近年来有人将不同作用机制的小分子多肽联合应用ꎬ达到多重抗肿瘤作用ꎬ形成抗肿瘤融合多肽ꎮ融合多肽是指在不影响其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ꎬ将两种或以上短肽经生物合成融合为一段多肽ꎬ使各段功能相互配合并更好地发挥抗肿瘤作用[29]ꎮ融合多肽的作用机制不一ꎬ可根据实验目的自行设计㊁合成㊁改造ꎬ是较理想并热门的抗肿瘤药物ꎮ4.1㊀穿膜融合肽抗肿瘤作用㊀为了提高多肽的跨膜转运能力ꎬ多将短肽和穿膜肽连接ꎬ以辅助药物穿膜作用ꎬ穿膜小分子多肽的引入ꎬ使得药物更易进入肿瘤细胞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发挥直接和间接抗肿瘤活性ꎮ细胞穿膜肽中转录激活子蛋白属于阳离子CPPsꎮ具有很强的跨膜转运能力ꎬ能够携带比其相对分子质量大100倍的外源性大分子进入细胞ꎮ是参与小分子蛋白类进入细胞的膜转运蛋白ꎬ在大多数细胞表面均起作用ꎮ核转录激活因子TAT蛋白是最常用的辅助穿膜肽[30]ꎮ钟嘉莉等[31]设计并合成了核转录激活因子-卵巢癌特异结合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6突变体[靶向融合肽TAT-OSBP-MKK6(E)]ꎬ该多肽分为3个功能区:TAT作为蛋白转导区ꎬOSBP是经筛选合成的卵巢癌细胞HO8910特异结合区ꎬMKK6则是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效应区ꎮ实验证明该融合蛋白能够选择性地作用于卵巢癌细胞ꎬ并在体内外诱导卵巢癌细胞凋亡[32]ꎮ梁爱玲[33]也运用了与此相似的构思ꎬ设计合成了TAT-DV1-BH3融合多肽ꎮ其中DV1是与细胞中CXCR4特异结合的人工合成肽ꎬ而CXCR4是肿瘤中特异存在的膜性趋化因子受体ꎬ具有调节肿瘤转移的功能ꎮ合成的DV1既能靶向结合到肿瘤表面ꎬ又能竞争性抑制CXCL12与CXCR4的结合ꎬ从而抑制肿瘤在体内的迁移ꎮBH3为人工合成的P53上调凋亡调控因子的效应结构域ꎬ是发挥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作用的肽段ꎮ经多种体内外实验证实了该融合多肽设计的可行性与实用性[34]ꎮ4.2㊀靶向肿瘤细胞融合肽抗肿瘤作用㊀为了提高多肽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ꎬ可选择肿瘤中特异性高表达的受体ꎬ并筛选与其特异结合的配体结构ꎬ人工合成其序列ꎬ作为融合肽的靶向功能肽段[35]ꎮVEGF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ꎬ其受体VEFGR在体细胞中低表达ꎬ在肿瘤细胞中却特异性高表达[36]ꎮVEGF能与细胞表面VEGFR的胞外区结合ꎬ并激活下游信号通路ꎬ发挥促血管生成作用[37]ꎮ秦浙学等[38]制备了188Re-MAG3-QKRKRKKSRYKSꎬ其中188Re是作为标记的放射性核素ꎬMAG3是间接标记的双功能螯合剂ꎬ最后的十二肽为VEGF的一段无活性外显子ꎬ与肿瘤细胞表面VEGFR结合后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生长ꎬ从而达到抗肿瘤作用ꎮ之后该多肽又经多次改造ꎬ提高了其与VEGFR的亲和力ꎬ以及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39]ꎮ4.3㊀靶向肿瘤血管融合肽抗肿瘤作用㊀肿瘤的生长㊁侵袭和转移离不开血管的营养供给及血管新生ꎬ阻碍血管生成或破坏现有血管是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热门靶点之一ꎮ整合素在肿瘤内皮血管细胞表面特异性表达ꎬ是靶向肿瘤血管的一个重要位点ꎮ其中的整合素avβ3在肿瘤再生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有特异性表达ꎬ而在正常组织中很少表达ꎮ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三肽序列对avβ3有很强亲和力ꎬ融合多肽中RGD的引入不但能达到靶向肿瘤血管的作用ꎬ同时具有抑制肿瘤血管新生ꎬ促进其坏死或凋亡的作用ꎮ将HPMA-RGD共轭可用于靶向肿瘤新生血管ꎬ增加药物在肿瘤的浓度和累积量ꎬ与放射性核素联合应用还可用于肿瘤的无创性检查ꎬ达到治疗和诊断的双应用ꎮ5㊀展望面对肿瘤的复杂多变性ꎬ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抗肿瘤多肽及个体化的靶向抗肿瘤多肽ꎬ以寻找为患者量身定制的治疗途径[40]ꎮ根据不同肿瘤细胞的生理特点ꎬ可选择适合某种肿瘤的特异性治疗多肽ꎻ随着免疫疗法的研究热度不断升高ꎬ肿瘤疫苗的研制成为肿瘤个体化疗法又一理想的治疗手段ꎻ根据肿瘤的不同发育阶段和组织的特异性ꎬ可进行抗肿瘤多肽改造和融合ꎬ提高抗肿瘤的作用和靶向性ꎮ多肽类药物具有分子量小ꎬ易于改造ꎬ合成方便ꎬ靶向性强ꎬ活性高ꎬ毒性低等优势ꎬ尤其是结合现代分析手段㊁合成方法ꎬ使提取分离并改造合成更具特异性的抗肿瘤多肽成为可能ꎮ根据不同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合成融合多肽ꎬ将在未来的肿瘤个体化治疗中拥有不可限量的前景ꎮ参考文献:[1]㊀陈万青ꎬ郑荣寿ꎬ张思维ꎬ等.2012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ꎬ2016ꎬ25(1):1-8. [2]DUQSꎬXIENZꎬHUANGRB.Recentdevelopmentofpep ̄tidedrugsandadvanceontheoryandmethodologyofpeptideinhibitordesign[J].MedChemꎬ2015ꎬ11(3):235-247. [3]FOSGERAUKꎬHOFFMANNT.Peptidetherapeutics:currentstatusandfuturedirections[J].DrugDiscovTodayꎬ2015ꎬ20(1):122-128.[4]时长淮.海洋天然药物KahalalideF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ꎬ2013ꎬ11(1):52-53.[5]史清文ꎬ李力更ꎬ霍长虹ꎬ等.海洋天然产物研究概述[J].中草药ꎬ2010ꎬ41(7):1031-1047.[6]MITTELMANAꎬCHUNHGꎬPUCCIOCꎬetal.PhaseIIclin ̄icaltrialofdidemninBinpatientswithrecurrentorrefractoryanaplasticastrocytomaorglioblastomamultiforme(NSC325319)[J].InvestNewDrugsꎬ1999ꎬ17(2):179-188. [7]林秀坤ꎬ苏硕楠.靶向细胞凋亡的海洋抗肿瘤多肽药物研究进展[J].山东科学ꎬ2015ꎬ37(3):16-22. [8]王保平ꎬ朱晨宇ꎬ朱耀明ꎬ等.smac/DIABLO蛋白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ꎬ2007ꎬ47(29):108-110.[9]GUOFꎬNIMMANAPALLIRꎬPARANAWITHANASꎬetal.Ectopicoverex-pressionofsecondmitochondria-derivedactivatorofcaspases(Smac/DIABLO)orcotreatmentwithN-terminusofSmac/DIA-BLOpeptidepotentiatesepothi ̄loneBderivative-(BMS247550)andApo-2L/TRAIL-in ̄ducedapoptosis[J].Bloodꎬ2002ꎬ99(9):3419-3426. [10]吴江锋ꎬ张艳琼.小分子多肽BH3㊁SMAC类似物在促肿瘤细胞凋亡中的应用[J].解剖学杂志ꎬ2008ꎬ31(2):273-275.[11]COUZIN-FRANKELJ.Cancerimmunotherapy[J].Scienceꎬ2013ꎬ342(6165):1432-1433.[12]赵锐ꎬ孟庆义ꎬ邓欣ꎬ等.多肽抗肿瘤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ꎬ2012ꎬ24(10):4-8.[13]谭曙光ꎬ高福.肿瘤治疗的新希望:免疫疗法[J].科学通报ꎬ2015ꎬ60(33):3155-3157.[14]BRIANJAꎬIANFPꎬHIDEHOO.Immune-CheckpointBlockadeandActiveImmunotherapyforGlioma[J].Cancerꎬ2013ꎬ11(5):1379-1412.[15]POWLESTꎬEDERJPꎬFINEGDꎬetal.MPDL3280A(anti-PD-L1)treatmentleadstoclinicalctivityinmetastaticblad ̄dercancer[J].Natureꎬ2014ꎬ515(7528):558-562.[16]GUBINMMꎬZHANGXꎬSCHUSTERHꎬetal.Checkpointblockadecancerimmunotherapytargetstumour-specificmutantantigens[J].Natureꎬ2014ꎬ515(7528):577-581. [17]郭亚军.基于单克隆抗体的肿瘤免疫疗法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ꎬ2015ꎬ31(6):857-870.[18]付陈增ꎬ蔡丽娜ꎬ徐宛玲.微纳米材料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中国人ꎬ2016ꎬ13(14):82-83.[19]MAHESHYꎬSUCHITJꎬQUITPꎬetal.Predictingimmuno ̄genictumourmutationsbycombiningmassspectrometryandexomesequencing[J].Natureꎬ2014ꎬ515(14001):572-576. [20]王泉海ꎬ李金平ꎬ温志强ꎬ等.生物免疫疗法联合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ꎬ2016ꎬ11(14):125-127.[21]DIAHNNFCꎬREBECCASꎬILASBꎬetal.Enhancedanti-tumorimmuneresponsesanddelayoftumordevelopmentin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2miceimmu ̄nizedwithanimmunostimulatorypeptideinpoly(DꎬL-lactic-coglycolic)acidnanoparticles[J].BreastCancerResearchꎬ2015ꎬ17(48):1-7.[22]LIYꎬWENGꎬWANGDꎬetal.Acomplementarystrategyforenhancementofnanoparticleintracellularuptake[J].PharmResꎬ2014ꎬ31(2):2054-2064.[23]BASTIAANNꎬMARJANBꎬCONSUELOMꎬetal.Compati ̄bilityandstabilityoftheinvestigationalpolypeptidemarineanticanceragentkahalalideFininfusiondevices[J].InvestigationalNewDrugsꎬ2001ꎬ11(19):273-281. [24]SEWELLJMꎬMAYERIꎬLANGDONSPꎬetal.ThemechanismofactionofKahalalideF:Variablecellperme ̄abilityinhumanhepatomacelllines[J].EurJCancerꎬ2005ꎬ41(11):223-228.[25]BAIRꎬPETTITGRꎬHAMELE.Dolastatin10ꎬapowerfulcytostaticpeptidederivedfromamarineanimal.Inhibitionoftubulinpolymerizationmediatedthroughthevincaalkaloidbindingdomain[J].BiochemicalPharmacologyꎬ1992(43):2637-2645[26]曹王丽ꎬ宋佳希.海洋生物抗肿瘤多肽海兔毒素LR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ꎬ2011ꎬ24(11):1208-1211.[27]王翠翠ꎬ刘明ꎬ王凤霞ꎬ等.文蛤多肽抑制肿瘤细胞微管蛋白聚合[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ꎬ2012ꎬ33(3):225-228.[28]杜正彩ꎬ侯小涛ꎬ邓家刚ꎬ等.文蛤粗多肽对免疫抑制小鼠TNF-αꎬIL-2及IFN-γ的影响[J].广西中医药ꎬ2014ꎬ37(5):71-74.[29]刘光照ꎬ张婕ꎬ殷润婷.抗肿瘤多肽的研究新进展[J].药学进展ꎬ2015ꎬ39(9):671-675.[30]袁端锋ꎬ宗太丽ꎬ高会乐ꎬ等.穿膜肽TAT和脑肿瘤靶向肽T7双修饰脂质体的制备和体外靶向性评价[J].药学学报ꎬ2015ꎬ50(1):104-110.[31]钟嘉莉ꎬ康佳丽ꎬ廖花.人卵巢癌细胞特异性结合短肽的原核表达及靶向性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ꎬ2014ꎬ21(22):1800-1806.[32]袁金ꎬ康佳丽ꎬ廖花ꎬ等.靶向融合肽TAT-OSBP-MKK6(E)对卵巢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J].肿瘤ꎬ2015ꎬ35(2):161-167.[33]梁爱玲.针对CXCR4融合多肽抗肿瘤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ꎬ2014.[34]刘韦成ꎬ王桂华ꎬ白涛ꎬ等.抗肿瘤多肽TAT-N15p55PIK表达和纯化方法的改进及其应用[J].中国肿瘤ꎬ2012ꎬ21(4):292-297.[35]吕克凡ꎬ高世勇ꎬ季宇彬.天然糖蛋白的提取和抗肿瘤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13ꎬ29(1):1-3ꎬ35.[36]YINGMꎬCHENGYꎬLUWY.Recentadvancesandstrate ̄giesintumorvasculaturetargetednano-drugdeliverysys ̄tems[J].CurrPharmDesignꎬ2015ꎬ21(11):3066-3075. [37]LINꎬJINYꎬLIZXꎬetal.188Re-labeledhyperbranchedpolysulfonamineasarobusttoolfortargetedcancerdiag ̄nosisandradioimmunotherapy[J].ChineseJPolymSciꎬ2013ꎬ31(3):530-540.[38]秦浙学ꎬ李前伟ꎬ刘广元ꎬ等.188Re标记VEGF多肽片段的荷瘤裸鼠体内分布及显像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ꎬ2009ꎬ31(6):487-490.[39]张翔ꎬ郑磊ꎬ谢来平ꎬ等.源于VEGF125-136肿瘤靶向抑制肽的188Re标记及荷瘤裸鼠的显像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ꎬ2014ꎬ36(1):15-19.[40]万岩岩ꎬ钟静静ꎬ高宁宁ꎬ等.肿瘤多肽疫苗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ꎬ2015ꎬ36(2):101-105.。

我国多肽类药物研究进展

我国多肽类药物研究进展

我国多肽类药物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多肽合成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多肽药物已成为全球药物研发的热点之一,我国多肽药物研发也在稳步推进,多肽、多肽偶联物更被列入国家“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

多肽通常是指10-100个氨基酸通过肽键链接而成的化合物,从发现至今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作为药物应用也已超过70年。

多肽药物是介于小分子和蛋白质药物之间的一种特殊药物,具有活性强、安全性高、特异性强、成药性好等优势,在临床上普遍使用、前景广阔。

多肽药物包含用于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多肽或其修饰物,根据功能可以分为多肽疫苗、抗肿瘤多肽、抗病毒多肽、多肽导向药物、细胞因子模拟肽、抗菌性活性肽、诊断用多肽等。

其中胰岛素是最常见的、也是目前市场规模最大的多肽药物。

目前多肽药物以慢病治疗为主,国际上的多肽药物主要分布在7大疾病治疗领域,包括罕见病、肿瘤、糖尿病、胃肠道、骨科、免疫、心血管疾病等,其中罕见病、肿瘤和糖尿病是拉动多肽药物市场的三驾马车。

与全球市场不同,我国上市的多肽药物主要集中在免疫调节、消化系统、抗肿瘤三大领域,占比将近90%左右,其中免疫调节用药占总市场的一半以上。

我国市场较好的产品主要有胸腺五肽、谷胱甘肽、胸腺法新、奥曲肽、生长抑素和亮丙瑞林等,其中胸腺五肽和谷胱甘肽是我国的特色产品。

近年来,全球医药行业稳健发展,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预测,全球肽类药物市场预计于2025年进一步增加332亿美元至960亿美元,2020年至202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8.8%。

而我国肽类药物市场2020年仅占全球肽类药物市场的13.6%,但增长速度高于美国及欧洲市场。

预计中国的肽类药物市场将由2020年的85亿美元增至2025年的18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6.3%,并进一步增至2030年的3 28亿美元,2025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2.5%。

根据Cortellis数据库显示,截至目前,全球多肽药物临床试验1176项,已上市药物71个,已注册7个、预登记6个、处于临床Ⅲ期21个、临床Ⅱ期43个、临床Ⅰ期49个、临床6个、临床前139个、发现阶段61个。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首先,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的发展不仅限于单一的药物设计与研发,而
是涵盖了多个方面。

例如,基于免疫治疗的多肽类药物研究,通过激活机
体免疫系统来杀灭肿瘤细胞。

目前,已经有一些多肽类药物用于治疗恶性
肿瘤,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其次,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也注重于其在肿瘤细胞中的信号转导
通路调节作用。

多肽类药物通过靶向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或蛋白质,
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侵袭能力,从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例如,
一些研究表明,肿瘤相关的多肽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降低
肿瘤细胞的耐药性等方式来抗击肿瘤。

第三,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还着重于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
用度。

多肽类药物通常具有较短的半衰期,在体内容易被降解和清除。


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采用了各种方法和策略,如修饰多肽的化学结构、合成长效慢释剂型等,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最后,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还注重于解决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问题。

例如,多肽类药物的剂量选择、给药途径以及患者的耐受性等问题都需要
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此外,多肽类药物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标准建
立等方面的研究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总之,多肽类抗肿瘤药物是一类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抗癌药物。

当前,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重点是设计和合成高效的多肽药物、研究
其分子机制、改善其药物性质、提升其临床疗效等方面。

相信随着科技的
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多肽类抗肿瘤药物会为肿瘤治疗带来更多的希望。

肿瘤治疗中多肽药物的研究

肿瘤治疗中多肽药物的研究

肿瘤治疗中多肽药物的研究引言: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而传统的化学药物和放射疗法对于一些类型的肿瘤治疗效果不佳,带来严重的副作用。

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成为了当前肿瘤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多肽药物作为一类新型药物,具有特异性、高效性和低毒性的特点,因此成为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将重点探讨肿瘤治疗中多肽药物的研究进展,包括多肽药物的分类、治疗机制以及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一、多肽药物的分类二、多肽药物的治疗机制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中起到的作用包括:抗血管生成作用、抗肿瘤活性、免疫调节作用等。

1. 抗血管生成作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需要血管生成的支持。

多肽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血管生成过程中的关键分子来抑制肿瘤的血供,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例如,克罗茨曼抑制因子(angiotensin-angiotensin receptor-NO、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NO等)可以通过抑制血管生成和肿瘤的血液供应来抑制肿瘤的生长。

2.抗肿瘤活性:多肽药物本身具有抗肿瘤活性,可以直接杀死肿瘤细胞或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例如,瘤胃素类多肽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阻断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

3.免疫调节作用:多肽药物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从而起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例如,肿瘤抗原(如HER2、PSMA等)可以作为免疫靶标,引起机体免疫细胞的攻击。

三、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多肽药物作为肿瘤治疗的新型药物,具有许多优势,如特异性高、毒副作用低、通过改变多肽修饰来提高稳定性等。

因此,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靶向治疗:多肽药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可以通过设计合适的多肽靶向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蛋白或受体,以达到准确靶向治疗的目的。

例如,利用肿瘤细胞表面的标志物或受体设计多肽靶向肿瘤细胞,可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2.组合治疗:多肽药物可以与其他抗肿瘤药物或治疗手段(如放疗、化疗等)组合使用,以增强治疗效果。

功能性多肽的研究进展全解

功能性多肽的研究进展全解

功能性多肽的研究进展全解功能性多肽(Functional peptides)是指具有特定生物功能的短链蛋白质分子。

由于其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以及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功能性多肽在药物开发、食品原料和生物材料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将探讨功能性多肽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首先,功能性多肽在药物开发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

多种多肽已经成功用于治疗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免疫性疾病等。

例如,抗肿瘤肽RGD脚踪定位于肿瘤细胞表面上的整合素受体,从而达到抗肿瘤作用。

另外,类似素肽ACE-I能够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从而降低血压,治疗心血管疾病。

此外,多肽也被设计为生物材料,如用于修复组织和缓解炎症反应。

其次,功能性多肽在食品原料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展示出巨大的潜力。

多肽可以作为天然调味剂、抗氧化剂和抗菌剂等添加到食品中,以提高食品品质并丰富其功能。

例如,抗氧化多肽可抵消食品中的自由基,延长食品的保鲜期。

此外,乳制品中的生物活性肽可以通过消化道吸收,对人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因此,功能性多肽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此外,功能性多肽还可以用于生物材料的开发。

它们可以通过调控细胞行为、促进组织再生和合成生物材料等方式,应用于组织工程、脱细胞生物支架和药物递送等方面。

例如,一种名为RGD的多肽可以作为细胞外基质定向重建的蛋白质片段,促进细胞附着和扩散,从而促进组织的修复。

此外,多肽还可以与药物分子结合形成纳米颗粒,实现精确的药物递送。

总的来说,功能性多肽在药物开发、食品原料和生物材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对功能性多肽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可以期待其在医学、食品和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将会不断拓展,并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

抗肿瘤多肽药物联合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多肽药物联合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多肽药物联合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一、引言癌症,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疾病,一直是医学界亟待攻克的难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抗肿瘤治疗领域涌现出了诸多创新技术和方法。

其中,抗肿瘤多肽药物联合纳米载体递送系统,以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这一领域的研发现状、核心观点及未来发展趋势,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哦,对了,咱们这次就用大白话聊聊,让这高大上的话题也能接地气一些。

二、理论基础与重要性1. 理论基础:先得说说这理论基础。

抗肿瘤多肽药物,顾名思义,就是针对肿瘤细胞设计的小分子肽类药物。

它们通常具有靶向性强、毒副作用小等特点,能够精准地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

而纳米载体递送系统,则是一种利用纳米技术将药物包裹起来,实现靶向递送和缓释的技术。

这两者结合,就像是给抗肿瘤药物装上了一个“智能导航”和“缓释装置”,既能提高药物的疗效,又能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

2. 重要性:这种结合方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要知道,传统的化疗药物往往“敌我不分”,在杀死肿瘤细胞的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不小的损害。

而多肽药物联合纳米载体递送系统,则能够实现“精准打击”,大大提升了治疗效果,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它还能解决一些难溶性药物的递送问题,拓宽了抗肿瘤药物的应用范围。

三、研发现状1. 现有研究成果:说到研发现状,近年来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不少进展。

比如,某些多肽药物已经成功实现了纳米化改造,并通过临床试验验证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纳米载体材料的选择也日益丰富,从最初的脂质体到现在的聚合物纳米粒、无机纳米材料等,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2. 数据统计分析: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这一领域的研发热度和趋势,我们来看两组数据。

据统计,近五年来关于抗肿瘤多肽药物联合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的学术论文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在国内,增长速度尤为明显。

这足以说明该领域的研究热度之高、关注度之广。

抗肿瘤多肽GE11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抗肿瘤多肽GE11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抗肿瘤多肽GE11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近年来,抗肿瘤研究成为生物科技研究的热点之一。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如手术、化疗和放疗,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患者痛苦,但是也难以避免一些副作用和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

因此,寻求更加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针对肿瘤治疗的多肽药物成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其中抗肿瘤多肽GE11尤其备受关注。

抗肿瘤多肽GE11是一种在超粘性乳酸酸酯(PLLA)纳米颗粒上修饰的多肽,可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上表达的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并促进纳米颗粒的细胞内吞噬作用,从而实现精确肿瘤靶向治疗。

GE11作为一种正在研究中的新型靶向肿瘤治疗剂,近年来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当前的研究已经表明,抗肿瘤多肽GE11在不同类型的肿瘤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在肺癌、胃癌、卵巢癌、乳腺癌、胰腺癌等多个癌症中发挥积极的疗效。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GE11纳米颗粒的靶向性、生物学活性以及生物相容性都很好,同时也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不会引起明显的副作用。

与传统的医疗机制不同,抗肿瘤多肽GE11通过靶向肿瘤细胞上的EGFR来实现疗效,他们与肿瘤细胞表面的EGFR特异性结合,从而张开纳米颗粒,侵入癌细胞并释放药物。

随着多肽药物技术的不断成熟,肿瘤治疗领域将迎来更多的机遇。

总的来说,抗肿瘤多肽GE11具有精准靶向、高效疗效、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具有较高的开发前景。

当前,GE11与不同的纳米材料进行结合被广泛用于各种型号的抗肿瘤药物载体中。

随着更多的研究进展,GE11有望成为更广泛应用的肿瘤治疗药物,为患者带来更高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摘要】目前,恶性肿瘤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传统的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不仅选择性低,毒副作用大,且易产生耐药性。

而多肽具有良好的靶向性,且分子量小、来源广泛,具有低毒性、易于穿透肿瘤细胞且不产生耐药性的优点。

抗肿瘤活性肽可特异性结合并作用于肿瘤组织,与肿瘤生长转移相关的信号转导分子相互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或促进肿瘤细胞发生凋亡。

本文将从抗肿瘤多肽药物的来源、作用机制及发展现状进行概述。

【关键词】多肽来源抗肿瘤作用机制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4,且中国占相当庞大的病例数。

药物治疗是当今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目前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较大。

对此,寻找新型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一直是国内外医药研发的热点。

随着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生物技术与多肽合成技术的成熟,人们发现多肽类药物不仅毒性低、活性高、易于吸收,还可以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增强抗肿瘤作用,而且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体内,因此,越来越多的多肽药物被开发并应用于临床。

抗肿瘤多肽的来源天然来源的抗肿瘤活性肽天然活性多肽是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内的一类生物活性肽,可经过特殊提取分离工艺直接得到。

近年来,对某些多肽经修饰加工后发现其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它们可针对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的不同环节,特异性杀伤、抑制肿瘤细胞,显示出极好的应用前景。

1.1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主要是指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种小分子多肤,它们是非核糖体合成的抗菌肽,如多黏菌素(polymyxin)、杆菌肽(bacitracin)、短杆菌肽(gramicidin)等,主要是由细菌产生,并经结构修饰而获得,这类微生物产生的抗菌多肽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细菌抗菌肽又称细菌素,是最常见的一类抗菌肽,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可分泌。

细菌中已发现杆菌肽、短杆菌肽S、多黏菌素E和乳链菌肽(Nisin) 4种类型抗菌肽,能特异性杀死竞争菌,而对宿主自身无害。

例如[1],枯草芽孢杆菌可以产生多种抗微生物物质,如表面活性素(surfactin),该物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支原体、抗真菌活性和一定程度的抗细菌活性。

除此之外,人们还发现某些抗菌肽对部分病毒、真菌和癌细胞等有杀灭作用,甚至能提高免疫力、加速伤口愈合。

1.2动物源抗肿瘤多肽动物源多肽主要是指从哺乳动物、两栖动物、昆虫中分离提取出来的抗肿瘤多肽。

如,有些哺乳动物来源的抗肿瘤多肽对淋巴瘤细胞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且免疫原性低;此外,还有Berge [2]等通过体内实验验证来源于牛科动物乳铁蛋白Lfcin B的9肽LTX-302 ( WKKWDipKKWK )的抗肿瘤效果,结果表明其对淋巴瘤细胞A20具有抗肿瘤活性,IC50为16 μmol·L‾1 。

多数研究表明,从天蚕中分离出的天蚕素Cecropins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

Cecropin A和Cecropin B对膀胱癌细胞有选择性细胞毒作用,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对所有膀胱癌细胞系的IC50为73.29~220.05 μmol·L‾1,它们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破坏靶细胞膜导致不可逆的细胞溶解和细胞破坏[3]。

1.3植物源抗肿瘤多肽从天然植物或生物中寻找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药物组分是目前乃至以后抗肿瘤药物研究的主要途径。

人们已从多种植物中分离出了有抗肿瘤活性的物质。

如,夹竹桃科植物(长春花)、珙桐科旱莲属植物(喜树)、卫茅科美登木属植物(美登木)、红豆科植物(紫杉)、百合科秋水仙属植物(秋水仙)等[4]。

其中,从紫罗兰中分离出较多环肽,这些环肽对细胞有较强的细胞毒性。

He[5]等从紫罗兰Violaphilippica中分离出八个环肽Viphi A-H。

Viphi A、Viphi D-G对黑色素瘤MM96L、宫颈癌HeLa、胃癌BGC-823等有细胞毒性。

此外,Mandal[6]等从苏铁属凤尾松中分离出一种具有抗癌活性的9肽Cr-ACP1(AWKLFDDGV)。

该肽对人类表皮癌细胞Hep2和结肠癌细胞HCT15具有高效的细胞毒性作用,作用于Hep2的IC50是1.5 mmol·L‾1 。

它通过直接结合DNA导致核小体结构的进一步破坏,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1.4从海洋微生物中提取的多肽20世纪50年代初,人们开始了从海洋微生物次级产物中筛选抗肿瘤活性物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大规模快速筛选,组合化学,基因工程的应用加快了药物开发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微生物提取物及次级代谢产物被发现具有抗肿瘤活性且机制多样。

有关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海洋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研究表明,生物碱类、大环内酯类、萜类、醚类、肽类、酰胺类以及醌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也因此成为抗癌新药研发的重点。

以来源自于海洋放线菌、海洋真菌、海洋细菌的抗肿瘤活性物质为例,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呈多样性,包括:干扰肿瘤细胞有丝分裂和微管聚合,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蛋白质合成;调节蛋白激酶C的合成;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增强机体自身防御体系;诱导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分泌等。

[7]肽库来源的抗肿瘤肽2.1化学合成肽库化学合成肽库是直接以氨基酸为原料,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寻找有抗肿瘤活性的多肽,还可以对这些肽进行化学修饰,以提高多肽的活性和稳定性,在抗肿瘤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人工化学合成的抗肿瘤小肽有胸腺五肽、奥曲肽、RGD、酪丝亮肽、酪丝缬肽、YIGSR 和ND100等,而且很多化学合成的抗癌肽的衍生物也具有抗肿瘤作用。

抗肿瘤尿蛋白(antineoplastic urinary protein,ANUP)是人尿中1种Mr为32 000的蛋白质,具有抗肿瘤和抗血管生成的作用。

Kathleen[8]等人工合成了与ANUP的N端同源的2个多肽,A序列为:ELKCYTCKEPMTSASCRTTT,B序列为:pyroELKCYTCKEPMTSASCRTTT,裸鼠实验表明,它们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的抑制率达到70%,鸡胚胎尿绒毛膜试验(chick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 assay,CAM)结果表明,这2个多肽都具有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

此外,合成肽Arg-Gly-Asp(RGD)和Tyr-Ile-Gly-Ser-Arg (YIGSR)也已被证实可竞争性地占据肿瘤细胞膜相关受体,明显降低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

2.2噬菌体展示肽库噬菌体展示肽库是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多肽或筛选与肿瘤转移有关的粘附分子,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一个快捷有效的方法。

目前噬菌体展示技术经常用于蛋白质抗原表位及其类似物的鉴定和筛选,此外,噬菌体展示技术还可以得到各种类型分子的肽类模拟物,在筛选抗肿瘤小肽方面也有很广泛的用途。

Passarella[9] 等从噬菌体展示肽库中筛选到一个7肽,序列为EGEVGLG。

该肽与舒尼替尼(一种新型多靶向性的治疗肿瘤的口服药物)联合作用时,能使舒尼替尼更加快速、特异性的与肿瘤细胞结合,说明该肽可能会对癌症的系统治疗提供更快速、创伤更小的响应评估。

噬菌体展示技术还可用于发现与肿瘤血管结合的特定分子以提高细胞毒性药物的定位能力,在抗血管生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研究人员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发现了9肽GX1,其序列为CGNSNPKSC。

体外实验表明,GX1能特异性结合人胃癌血管内皮细胞。

免疫荧光显,GX1在体内可以与异种移植血管结合,结果证实了GX1对胃癌肿瘤相关的血管生成具有靶向特异性[10]。

抗肿瘤多肽的作用机制及研究现况恶性肿瘤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终发生基因、分子水平的变化,具有无限生长、局部浸润、远处转移等特点。

肿瘤的发生机制是复杂多样的,多肽即是从其分子水平特异地作用于肿瘤不同部位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作用于机体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的发展抗原结合肽通过作用于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作用,激活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激活自然杀伤细胞,从而增强自身抗肿瘤的能力。

运用软件模拟人类白细胞抗原-DRBl的抗原结合肽,化学合成了肾母细胞瘤-1(Wilms tumor protein-1,WT-1)多肽,可被Ⅱ型限制性T细胞识别,激活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型限制性T细胞,杀伤白血病细胞,并可启动T细胞介导的淋巴细胞毒性效应,显示良好提高自身免疫、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11]。

作为化疗药物的靶向剂降低化疗药物不良反应传统的抗肿瘤药物由于缺乏对癌细胞的选择性,往往在化疗同时产生不良反应。

如果化疗药物能够聚积到肿瘤组织,其不良反应将大大降低。

由于肿瘤血管及其周围组织与正常组织血管的异质性,肿瘤血管会表达一些特殊的标记物,如细胞黏连素、整合素等[12]。

针对这些标记物通过体内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出的多肽RGD、多肽整合素等早已被证实有靶向于肿瘤血管的作用。

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多肽通过多种机制作用于肿瘤细胞:①激活细胞经典的凋亡途径;②接作用于肿瘤细胞膜,引起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增加其渗透性,诱导细胞死亡;③具有跨膜穿透序列,进入肿瘤细胞发挥其细胞毒性,杀伤肿瘤细胞。

某些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异常引起细胞增殖与凋亡异常,导致肿瘤发生。

诱导细胞凋亡是许多抗肿瘤药物机制之一。

刘岭等[13]研究蜂毒素抑瘤作用的量效关系时,发现在高浓度时,蜂毒素多形成四聚体状态,比单体更有效地与细胞膜结合,形成离子通道,改变膜的通透性,造成细胞膜破裂,从而显示出显著的体外杀伤肿瘤作用。

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无论原发性肿瘤或继发性肿瘤在生长扩散的过程中都依赖血管生成,肿瘤生长超过l~2 mm3时,就必须有新血管生成来提供足够的血液供应,新生血管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学过程,与恶性肿瘤侵袭、转移及术后的复发密切相关[14]。

血管生成是肿瘤浸润生长和转移的必要条件,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切断其生长和转移的命脉,将成为治疗肿瘤的重要途径。

新血管的生成是多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共同参与的[15],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纤维连接蛋白和整合素α5β1。

血管生成的重要机制是[16]:1)FN通过其特异的受体α5β1介导信号传导途径来调节内皮细胞生长、分化及迁移等功能;2)血管新生因子VEGF、PDGF的正常表达及它们与其受体的结合,防止新生血管的形成是为了减少肿瘤大小和转移。

HM-3[17]是由1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在体内和体外的药效学研究指出,其可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体内抗肿瘤疗效明显。

抗肿瘤的免疫调节作用细胞在癌变的过程中出现具有免疫原性的一些大分子物质,即肿瘤特异性抗原,由于这些抗原长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从而出现免疫耐受,使肿瘤细胞逃脱了免疫监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