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法(精选干货)

合集下载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施治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施治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施治一、什么是高血压?高血压,也被称为高血压症,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它是指在动脉血压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况下,持续时间较长或频繁发作的一种疾病。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对心脑血管系统产生严重的损害。

二、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肝阳上亢、肝火偏盛等原因所致。

人体的五脏六腑相互联系,肝脏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肝阳上亢意味着肝脏功能失调,肝火偏盛则代表肝火旺盛,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最终引发了高血压。

三、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1.辨证施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高血压患者,中医师会通过望诊、问诊、和闻诊等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因以及身体状况,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调理情志:在治疗高血压时,中医非常重视调理患者的情志状态。

情志与人体的阴阳平衡密切相关,通过调节情绪,维持身心健康。

中医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长期的抑郁和焦虑情绪,以促进血压的稳定。

3.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中,饮食调理被视为十分重要的一环。

高血压患者应以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为主,避免过度摄入高盐、高脂和高糖的食物。

同时,中医还强调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和水果,有助于降低血压。

4.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高血压的常用方法是使用中药。

根据个体差异,中医师会为患者选择适合的中药方剂,以调理肝脏功能、平衡阴阳、降低血压。

中药的治疗效果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才会显现,因此患者应按医嘱坚持用药。

四、注意事项1.密切监测血压:患者应定期检测血压,对血压升高的情况要及时发现并就医治疗。

2.遵医嘱用药:患者在用中药治疗高血压时,应严格按照医师的要求用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

3.戒烟限酒:长期吸烟和过度饮酒会加重高血压病情,患者应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4.定期复查:治疗期间,患者应定期复查,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五、结语中医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强调个体化、全面性和综合性。

高血压中医辨证治疗

高血压中医辨证治疗

高血压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属于一种常见疾病,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这种疾病都很普遍。

高血压也被称做血压升高,是指体循环动脉血压即收缩压或舒张压高于正常值这一特征,并且伴随有心脏、肾脏、脑部等器官出现器质性或功能性损害的临床综合病症。

具体来说就是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高血压属于一种慢性疾病,长期发展会让患者的脑、心、肾等多个器官出现严重损坏,且引发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等多种并发症,从而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

国外有研究表明,目前高血压是人类因疾病致死的第一危险因素。

因此提高广大民众对于高血压这种疾病的认知水平,加强对疾病的预防,尽量减少疾病的发生,不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防治高血压方面,中医通过辨证治疗,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下面就向大家介绍一下。

中医认为,高血压属于“眩晕、头痛”的范畴,主要是由于郁怒伤肝、伤肾导致的气血阴阳失调,肝肾亏损,因此治疗的同时还应主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

中医治疗高血压时,标本兼治是基本的治疗原则,治疗方法也由此分为治本、治标两大类,并且中医讲究辨证治疗,基于标本兼治的前提下,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辨证分型,对症用药。

1.中医“标本兼治”基本法则1.治标法则这一治疗法则主要是针对疾病的表象,用于缓解高血压的临床症状,通常多适用于早期高血压的治疗,同时也可用于高血压各个阶段的治疗中。

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治本法则联合使用。

这一法则主要包含以下几种:①平肝潜阳法:通过平息肝阳,让因高血压导致的交感神经亢奋的症状得到缓解,适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治疗。

常用方剂有龙胆泻肝丸。

②祛痰化湿法:和胃化湿,平肝化痰。

这种方法适用于痰湿阻络型高血压,特别是肥胖型患者,常用方剂如半夏白术天麻汤。

③宁心安神法:这种方法主要以安神宁心为主,适用于早期高血压患者,其他类型的高血压如果出现心悸不宁等症状时也同样适用。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十法十方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十法十方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十法十方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以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一系列的器官功能及代谢异常。

中医理论认为,高血压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病症,如肝火亢盛、脾胃虚弱、肾阴阳亏虚等。

通过辨证施治,可以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的十法十方。

一、肝火亢盛型肝火亢盛型高血压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易怒、耳鸣、视力模糊等。

辨证治疗,可选用以下十法。

1.清热泻火法:服用龙胆泻肝丸等清热泻火类中药,如栀子、黄芩、黄连、黄柏等。

2.平肝降压法:服用柿蒂、珍珠母、龙骨等平肝降压类中药。

3.祛痰化瘀法:服用川贝、枸杞、菊花、海参等祛痰化瘀类中药。

4.养肝补血法:服用参、黄芪、当归、熟地等养肝补血类中药。

5.活血化瘀法:服用丹参、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类中药。

6.清肝利胆法:服用金钱草、茵陈、山楂、蒲公英等清肝利胆类中药。

7.祛风化湿法:服用羌活、防风、藁本、五味子、没药等祛风化湿类中药。

8.舒筋活络法:服用醋鳖甲、乳香、没药等舒筋活络类中药。

9.肝肾双补法:使用肝肾双补方,如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等。

10.调和气血法:使用调和气血方,如四物汤、当归补血汤、黄芪五味子汤等。

二、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弱型高血压主要表现为头昏、头重、心悸、胸闷、肢体乏力等。

辨证治疗,可选用以下十法。

1.补中益气法:服用人参、参、黄芪、白术、山药等补中益气类中药。

2.健脾胃法:服用砂仁、苏子、木香、山楂等健脾胃类中药。

3.宁神安神法:服用龙骨、牡蛎、珍珠母、酸枣仁等宁神安神类中药。

4.清热解毒法:服用黄连、黄芩、黄连阿胶汤等清热解毒类中药。

5.调和胃气法:服用香附、陈皮、枳实、厚朴等调和胃气类中药。

6.益气固表法:服用人参、黄芪、参等益气固表类中药。

7.舒畅通窍法:服用绿豆、花粉、转豆、牡蛎等舒畅通窍类中药。

8.润肺止咳法:服用燕窝、冰糖、百合、银耳等润肺止咳类中药。

9.肝肾调和法:使用肝肾调和方,如保和丸、健脾丸等。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论治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论治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论治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肝风、肝阳等病证范畴。

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可以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是脑卒中和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临床中高血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阴虚阳亢证:眩晕头痛、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聋健忘,舌红苔少、脉弦细而数等。

治宜:滋阴潜阳处方:镇肝熄风汤
阴阳两虚证:眩晕耳聋、心悸气短、腰膝酸痛、夜尿频多、苔少舌红、脉弦细等。

治宜:阴阳双补处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肝阳上亢证: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脉弦数、舌红苔黄等。

治宜:平肝潜阳处方:天麻钩藤饮
痰湿壅盛证:头晕耳鸣、头重如裹、心悸失眠、形体肥胖、舌胖苔腻、脉弦等。

治宜:祛痰化浊处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除了使用汤剂治疗及中成药治疗之外,针灸治疗对于高血压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利用艾灸百会穴治疗高血压,采用温和灸法,每次针灸10min,每日1次,以20次为一个治疗疗程,研究表明针灸治疗高血压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其虽不能取代临床药物治疗,但作为辅助治疗力式仍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膏药敷贴治疗以及其他治疗将吴茱萸研磨后,用醋调和纳入高血压患者的肚脐中,并利用麝香虎骨膏进行固定治疗高血压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五一散外敷于高血压患者的涌泉穴也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

除此之外,药枕治疗、足浴治疗等也可在极大程度上稳定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情况。

【中医】中医辨证高血压

【中医】中医辨证高血压

中医辨证高血压1️⃣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中医理论中,高血压并非一个独立的病名,而是根据其临床表现,如眩晕、头痛、耳鸣等,归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

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肝、肾、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其是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湿中阻等证型最为常见。

肝阳上亢:表现为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舌红苔黄等症状,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化火所致。

肝肾阴虚:症状包括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失眠多梦等,多因年老体衰、肝肾精血不足所致。

痰湿中阻:表现为头晕头重、胸脘满闷、恶心呕吐、舌苔厚腻等,多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所致。

2️⃣ 中医辨证施治高血压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肝阳上亢型:治疗原则为平肝潜阳、清热泻火。

常用方剂如天麻钩藤饮,药物包括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等,具有平肝熄风、清热泻火的功效。

肝肾阴虚型:治疗原则为滋补肝肾、养阴填精。

常用方剂如杞菊地黄丸,药物包括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药等,能够滋养肝肾、明目降压。

痰湿中阻型:治疗原则为燥湿化痰、健脾和胃。

常用方剂如半夏白术天麻汤,药物包括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等,具有燥湿化痰、健脾止眩的作用。

3️⃣ 中医养生调护高血压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强调高血压患者的养生调护,包括饮食调养、情志调节、运动锻炼等方面。

饮食调养:高血压患者宜低盐低脂饮食,多食用富含钾、镁、钙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芹菜、海带、紫菜、香蕉等。

同时,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情志调节: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焦虑、紧张、愤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有助于血压的稳定。

可通过冥想、瑜伽、太极拳等方式进行情绪调节。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锻炼有助于降低血压,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运动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不仅关注症状的缓解,更注重体质的调理和脏腑功能的恢复。

通过个体化治疗、综合调理,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高血压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高血压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高血压的辨证论治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给人体健康带来很多危害。

传统中医学中,高血压被称为“痹证”或“痿证”。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高血压的发生与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有着密切关系。

因此,中医对高血压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通过疏通经络、调整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一、中医理论对高血压的认识中医理论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情绪不稳定、肥胖、饮食不当等。

而中医将高血压的病因主要归结为阴阳失调、气滞血瘀、脏腑功能紊乱等方面。

对于高血压的辨证分型,中医将其分为肝阳上亢型、肾阴虚型、痰湿阻络型等。

这些辨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表现以及脉象等综合判断而得出的。

二、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的方法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主要采用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其中,中药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师会选择不同的中药组方来进行治疗。

比如针对肝阳上亢型的高血压患者,可以使用柴胡、黄芩等清热解毒、平肝降压的中药进行治疗。

对于肾阴虚型的患者,则可以选用丹参、麦冬等滋阴补肾的中药进行治疗。

中药治疗的效果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见到。

另外,针灸疗法也是辨证论治高血压常用的手段之一。

通过针灸的刺激,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内关、合谷、太冲等,具体的穴位选择需要根据辨证分型来确定。

三、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进行全面的辨证分型。

高血压是一种综合性疾病,因此辨证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脉象、舌像、症状等多方面信息,确保准确辨证。

其次,要根据辨证结果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

中医拥有丰富的治疗方法,但并非每种方法对每个患者都适用。

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中药方剂或针灸穴位。

另外,中医治疗高血压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

中医讲究顾全大局、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患者需要坚持治疗,并配合医生的指导。

四、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的效果与优势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九法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九法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九法高血压作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严重的还会造成心脑血管疾病。

传统中医学中有许多针对高血压的治疗方法,其中辨证治疗法是很有效的一种方法。

以下是九种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一、虚实辨证法1.虚证:血压不高而头晕、头痛、眼花,精神不佳,容易疲劳,红舌少苔,脉细弱。

以益气、养血为主。

可用人参、黄芪、当归、白术、山药、枸杞等中药。

2.实证:血压高而头晕、头痛、胸闷、口干、口渴、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

以清热利水、降压为主。

可用黄芩、龙胆、金银花、夏枯草、丹参、薏苡仁等中药。

二、阳虚阴盛法高血压病多属阳虚阴盛证。

表现为口干舌燥、失眠多梦、耳鸣心悸、夜尿增多。

应首先治疗阴液亏虚,用沙参、麦冬、天冬、银翘、黄芪、当归等中药以养阴液、滋阴清热。

三、肝肾阴虚法高血压常常在肝肾阴精亏损而出现。

表现为头晕、伴有耳鸣、紧张、易怒、失眠、潮热、眼花等。

可选用麦冬、枸杞子、熟地黄等中药。

四、肝阳上亢法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肝阳上亢所致。

表现为眼目赤红、头晕、头痛、易怒、失眠等症状。

以清肝泻火、降血压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龙胆、黄连、黄芩、丹参等中药。

五、攻下清热法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发热证。

表现为急躁失眠、口干、舌苔黄厚、尿量减少等症状。

以清热解毒、凉血平肝、攻下降压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连翘、秦皮、黄连等中药。

六、病机紊乱法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病机紊乱所致。

表现为五脏气机不畅,导致失眠、烦躁、情绪不稳。

以益气、健脾、和胃、疏肝、止泻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人参、枸杞、泽泻、陈皮、半夏等中药。

七、菌毒积聚法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菌毒积聚所致。

表现为口苦口臭、恶心、呕吐、便秘等。

以利肠,清热解毒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大黄、甘草、黄连、三七粉等中药。

八、风寒湿毒法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风寒湿毒所致。

表现为身体沉重、关节疼痛、乏力、面色浮肿、鼻塞等。

以驱风散寒、祛湿除瘀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威灵仙、薤白、羌活、红花等中药。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中医认为,高血压发病的原因,主要是伤肾、郁怒伤肝造成的肝肾阴阳亏损,所以治疗疾病的同时,患者还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一个好心情。

标本兼治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基本原则,治疗方法可分为治标、治本两大类;另外,中医讲究辨证,在标本兼治的原则基础上,根据每个不同患者实际情况,辨证用药。

一、标本兼治法则(一)治“标”法则治标法则针对高血压病的表象,缓解高血压病的症状,一般用于高血压病早期的治疗,也可贯通于该病的各个阶段。

可以单独应用,但常与治本法则联用。

治标法则主要包括如下几种:平肝潜阳法:平熄肝阳,缓解高血压病交感神经亢奋的症候群,用于肝阳上亢型。

常用的方剂有天麻钩藤饮、龙胆泻肝汤等。

祛痰化湿法:平肝化痰,和胃化湿。

适用于痰湿阻络型,尤其是偏于肥胖者,常用方剂有半夏白术天麻汤。

宁心安神法:此法以宁心安神为主,必要时可佐以重镇安神之晶。

适用于高血压病早期患者,在其他症型中出现心悸不宁等兴奋之症时亦可选用。

常用方剂有天王补心丹、知柏地黄丸、朱砂安神丸等。

活血化瘀法:扩张血管,改善血液黏滞度,改善血小板功能,类同于高血压病应用钙通道阻滞剂等扩张血管药物的作用。

适用于高血压病血瘀症。

常用方剂以血府逐瘀汤为代表,可加用丹参、泽兰等活血化瘀之品。

(二)治“本”法则主要是调治阴阳,使之平衡。

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肝肾阴亏而致肝阳上亢型,以阴虚为主的高血压病,多见于高血压病中晚期。

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一贯煎等。

阴阳两补法:主治阴阳两虚,适用于长期高血压病者,多为高血压病晚期,常用方剂为大补元煎、济生肾气丸等。

调摄冲任法:适用于更年期妇女,常用方剂为二仙汤。

二、具体中医辨证治疗与药用方法风火上扰型: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脉浮弦。

药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5克,钩藤20克,生石决明30克,川牛膝12克,桑寄生12克,杜仲12克,山栀子10克,黄芩10克,朱茯神30克,夜交藤20克,夏枯草15克,龙齿30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法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九法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不明的临床综合征,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

其病程长久,病情缠绵,致病因素多为情志剌激,五志过极,恼怒忧思,持续精神紧张,或饮食失节,嗜好烟酒辛辣,肥甘厚腻,或房劳精伤及先天不足遗传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气血紊乱而发生本病。

其舌、脉、症常表现为寒热相兼,虚实同见,错综复杂。

根据长期临床观察,本病多发于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脾气亏虚,痰湿壅盛之体.辨证以虚实为主,实者多责之于肝,虚者多责之于脾肾,早期多实,中期多虚中挟实,后期多虚证.偏于实者,多由素体阳盛,肝气偏激,或七情所伤,忧郁恼怒过度,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以致肝失疏泄,阳热亢盛,或化火、生风,或伤阴、耗血,或气郁、致瘀,或酿痰、生湿,形成以肝火内炽、肝阳上亢为主,兼挟风、火、痰、气、瘀等以实为主的证型。

偏于虚者,多因年高体衰,脾气不足,肾精亏虚,虚阳失潜,或阴虚及阳,以致阴阳失衡,水火不济,形成以阴虚阳亢、阴阳两虚为主,兼挟痰浊上逆、阳虚水泛等以虚为主的证型。

在临床上以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多见。

笔者经多年实践,总结出治疗高血压病九法.
清肝泻热:适宜于高血压病初起,肝火炽盛,上扰清窍者。

症见头晕头痛,面目红赤,咽干口苦,溲赤便秘,急躁易怒,血压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脉压差较大,舌红苔黄,脉弦滑而数。

基本方: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菊花10克,钩藤15克,栀子10克,夏枯草15克,草决明20克,牛膝12克,生地黄12克,白芍15克。

大便秘结加大黄10克。

平肝潜阳:适宜于高血压病初中期,肝阳上亢,气血上逆,甚或肝风内动者。

症见眩晕,头痛头胀,头重脚轻,心烦耳鸣,失眠多梦,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甚或眩晕欲仆,头痛如掣,双手颤抖,语言不利,步履不稳,舌红苔黄,脉弦数或弦长有力。

基本方:天麻12克,钩藤12克,生石决明30克,磁石30克,牛膝12克,山栀10克,黄芩10克,桑寄生30克,夏枯草15克,菊花10克,生龟板30克,生牡蛎30克.肝风内动加羚羊角粉3克,珍珠母30克,地龙15克。

祛风化痰:适宜于高血压病初中期,脾虚湿盛,风痰上扰者。

症见头痛眩晕,头重如蒙,胸闷心悸,纳呆食少,呕恶痰涎,形体肥胖,倦怠乏力,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持续升高,舌胖苔白腻,脉弦滑。

基本方:半夏1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泽泻20克,天麻12克,茯苓30克,陈皮10克,胆星10克,草决明20克,杜仲12克,牛膝12克.恶心甚者加竹茹10克,代赭石30克;
尿少肢肿加车前子12克,益母草20克;症兼便秘,口干苦,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者加竹茹6克,胆星6克,黄连6克,黄芩10克。

...感谢聆听...
滋补肝肾:适宜于高血压病中后期,肝肾阴虚,虚阳上亢者。

症见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口燥咽干,肢体麻木,腰膝酸软,头重脚轻,五心烦热,血压以舒张压升高为主,脉压差较小,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基本方:熟地黄24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牡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枸杞12克,菊花10克,牛膝12克,龟板15克,天麻10克,桑叶12克。

阴虚内热明显加知母10克,黄柏10克.
育阴助阳:适宜于高血压病中后期,阴虚及阳,阴阳两虚者。

症见头眩头晕,耳鸣耳聋,机体消瘦,神疲乏力,心悸健忘,少寐多梦,腰酸腿软,舌淡红嫩,脉细弱。

基本方:熟地黄24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杜仲12克,黄精20克,桑寄生30克,枸杞12克,牛膝12克,天麻10克。

偏阳虚形寒肢冷明显,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或沉迟,加淫羊藿10克,仙茅10克,锁阳12克;偏阴虚兼见手足心热,面色潮红,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加女贞子15克,桑葚15克,龟板15克。

...感谢聆听...
补益气血:适宜于高血压病初中晚期,素体亏虚,气血不足者。

症见头目晕痛,遇劳加剧,眩晕兼项强,气短乏力,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目涩耳鸣,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舒张压高而不
降,舌淡红嫩,脉细弱。

基本方:黄芪30~50克,当归10克,生地黄15克,女贞子25克,桑寄生25克,牛膝10克,泽泻5克,勾藤20克,牡蛎30克。

黄芪具有双向调节血压的作用,临床小剂量运用则升高血压,大量运用则降血压。

因此,治疗高血压时,黄芪用量必须在30克以上。

凡气阴两虚者,与滋阴补肾药为伍,黄芪用量应稍大于滋阴药;兼颈项痛者,与葛根为伍,用量比为2:1;伴肾炎浮肿,与防己配伍;兼糖尿病者,与山药为伍;高血压病兼冠心病患者,黄芪与活血化瘀药为伍,黄芪用量倍于活血化瘀药....感谢聆听...
此法对口服各种西药后收缩压控制在正常值内,但舒张压始终在100毫米汞柱以上不降的患者,效果尤为显著。

疏肝理气:适宜于高血压病中期,情志失节,肝气郁结者。

见于长期精神紧张,情志不舒,久郁恼怒之人,症见头痛头晕,心烦急躁,失眠多梦,胸闷,常因烦劳恼怒而加重,舌红苔薄白,脉弦。

基本方: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枳壳12克,香附12克,川芎12克,地龙12克,丹参20克。

若肝郁化火,则兼见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加夏枯草15克,山栀10克,黄芩10克;若肝气横逆犯脾,兼见脘腹胀满,纳呆少食,大便溏薄,加焦白术12克,茯苓15克,薄荷6克,生姜10克。

...感谢聆听...
益气活血:适宜于高血压病晚期心脾两虚,血脉瘀阻者。


见头痛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神疲乏力,短气不足以息,动则尤甚,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自汗盗汗,胸膈满闷,面唇青暗,舌暗紫,舌底脉络紫暗迂曲,脉细弱或细涩。

基本方:人参10克,赤芍12克,当归10克,地龙12克,黄芪30克,桃仁10克,川芎12克,红花10克。

气虚明显加山药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

温补阳气:适宜于高血压病后期,脾肾阳虚者。

高血压病虽多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风动火炎之证,但阳虚阴盛者亦非少见.此证多见于高血压病后期累及心脏,出现心力衰竭者,其血压虽高,但全身症状却是一派阳虚征象,症见头眩头晕,面白少华,气短懒言,倦怠乏力,呕恶痰多,食后不运,大便不实,腰酸腿软,肢清足冷,夜尿频数,男子阳痿,女子宫冷,月经不调,舌质淡而胖,脉沉细。

...感谢聆听...
基本方:人参10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附片10克,肉桂6克,淫羊藿10克,仙茅10克。

若阳虚饮停,畏寒心悸,下肢浮肿加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黄芪30克,防已12克加强温阳化饮。

...谢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