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68例临床体会

合集下载

施惠达治疗高龄原发性高血压68例疗效观察

施惠达治疗高龄原发性高血压68例疗效观察

给予施惠达 ( . s 片 , 林 省天 风 制 药有 限责 任公 司 ) 2 5m / 吉 2 5msd 每 日晨起或睡前 口服。1 . / , 周达 目标血压 ( 5/ 0 ≤10 9 m g 者继续服用至观察结束 , mH ) 未达 标者增加 至 5m / , g d 连
用6 6周 。每天监 测血 压 6次 , 间为 5 0 6 0 、 :0— 时 :0~ :0 8 0
刺局部并发症少 、 响抗 血栓药 物连续 使用 、 后患者 不 不影 术 需强制卧床等优势 , 。而且减少 了卧床引起 的下肢深静 脉 4 J
血栓形成 、 肺栓塞等栓塞并发症 ; 使术 后护理 内容减 少 , 部 局 观察简单 、 可靠 , 减少了患者恐惧 、 焦虑等 负性情绪及术后 卧 床的痛苦 , 保护 了患 者特别是 年轻 女性 患者 的隐私 , 依从 性 军 医 学 院 学 报 2 1 0 1年 l 2月第 9卷 第 6期 表 1 两组 x线照射时间、 术操作时间、 手 术 后 住 院 天 数 比 较 ( ±s )
Ju a o e u eM layMeia C l g , o. , o6, ee b r2 1 orl fBt n it dcl oee V 19 N . D cm e,0 l n h ir l
an,9 84 ( ) 17 12 g 19 ,4 2 :4 —5 .
[ ] 姚民 , 3 乔树宾 , 王东方 , 使用 5 F 影导管经桡 动脉径路冠 等. 造 状动脉造影 6 9 8 例体会 [ ] 中国循 环杂志 , 0 , ( ) 34 J. 2 2 1 5 :7 — 0 7
3 5. 7
o e r d a r r s v c l ra c s n t ep r r n e o e c t— ft a i l t y a a u a c e si h e o ma c fp r u a h ae s f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68例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68例临床分析
个 疗程并观察疗效 。
11 一 般 资 料 .
选 取本院 20 0 9年 1月 至 2 1 0 0年 1月 期 间
1 3 疗效判 定标 准 .

根 据《中药临 床研性 高 血 压 病 患 者 为研 究 对 象 , 中 男 其
显 效 : 张 压 下 降 1 m H 舒 0 m g以 上 , 到 正 常 范 围 ; 达 有
脑、 、 心 肾等 重要 脏器 的功能 , 最终可导 致这些 器官 的功能衰
竭 。为 探 讨 中西 医 结 合 方 法 治 疗 原 发 性 高 血 压 病 的 疗 效 , 笔 者对 6 8例 患 者 进 行 了分 组 对 照研 究 , 报 道 如 下 。 现
1 资 料 与 方 法
g玄参 3 , 根 3 , , 0g葛 0g草决 明 2 , 0g 泽泻 1 。肝 肾阴虚 加 0g 刺 五 加 , 参 ; 阳抗 盛 型 , 用 龙 胆 泻 肝 汤 , 阳两 虚 者 二 人 肝 加 阴 仙 汤 。1剂/ , d 水煎 , 两次 服 用。2周 为一 个疗 程 , 疗 四 分 治
足具有显著疗效 , 能有效 降低 住 院时 间和 费用 , 患者 减 且 为
轻 负担 , 适合 于临床推广 。
中西 医结 合 治 疗 原 发 性 高 血 压 病 6 8例 临 床 分 析
胡 晓
【 要】 目的 摘 对 中西医结合方法辨证治疗原发性 高血压病 的疗 效进 行观察 和分析 。方 法 对本
参 考 文 献
[ ] 杨 晓风 , 雁 翔 , 红梅 . 1 吴 王 自体 外 周 血 干 细 胞 移 植 治 疗 6 2例 缺
可起效 ,O~ 0mi 3 6 n可达峰值 , 并持续 约 2~ , 5h 这种起 效速 度更接近者患者进食 时的生理需求 J因而临床 具有较好 疗 ,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辨证施治体会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辨证施治体会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辨证施治体会目的分析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及体会。

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7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97例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90例采用常规西药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

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2.78%,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5.56%,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标签: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是一种动脉血压持续过高的全身性、慢性疾病,其主要致病因素包括遗传、生活环境等,同时高血压也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1]。

中医理论认为高血压是由于阴阳失衡导致气血经脉运行失常所致[2]。

本研究以选取我院近两年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7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及体会。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資料选取我院近两年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4例,女83例,年龄43~77岁,平均年龄62.4岁;病程2~26年,平均病程11.6年;所有患者均与WHO中高血压相关诊断标准相符。

排除精神异常者、神志不清者、继发性高血压者、严重脏器病变者、合并其它心臟疾病者等。

按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97例及对照组9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衡分布,可以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进行治疗,患者口服厄贝沙坦胶囊(珠海润者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000540),1次/d,10 mg/次;或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重庆科瑞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73989),1次/d,5 mg/次。

上述药物均为2个月1个疗程。

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

肝阳上亢型组方如下:天麻、熟地、生石决明各20 g,茯苓、山药、钩藤各15 g,山茱萸肉、桑寄生各12 g,枸杞子、丹皮、泽泻各9 g。

中医治疗高血压68例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治疗高血压68例临床疗效分析

论著社区中医药CHINESE C OMMUNITY DOCTORS中国社区医师5年第3卷第期高血压疾病在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该类疾病是导致心血管病症的首要原因。

由于此类疾病治疗较为复杂,发病情节较为严重,病情严重时会引发各种疾病,如身体功能下降、心力衰竭等,从而引发脑血栓疾病[1]。

中医主要通过活血化瘀、清肝润肺进行治疗,效果明显,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等。

本文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就诊的高血压病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4例,研究组给予中医治疗,对照组给予中成药实施治疗。

并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高血压病患者68例,经患者同意后,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4例,研究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30~75岁,平均32.5岁;对照组男15例,女19例,年龄33~79岁,平均35.8岁。

两组患者患病时间2~28年;全部患者中,肝阳上亢21例,属于肾虚25例,阴阳俱虚22例。

经医院诊断全部患者均属于高血压病患者,其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标准:两组患者均在未使用任何药物与静止情况下进行血压检查,并在同日不同时间进行3次检查,了解血压值,收缩压是否≥160mmHg 、舒压张力是否≥95mmHg 等。

方法:研究组症状表现:血压呈上升趋势,两眼干燥,睡觉时常被惊醒,腰部疼痛,大便干燥,舌面较黄,小便偏黄等。

中医用药:山药15g ,丹皮12g ,黄精15g ,丹参15g ,杞果12g ,熟地黄20g ,红枣20g 。

服用方法:嘱患者用水煎服,1d 服用2次。

针对属于肝阳较亢患者,症状表现为血压较高、头痛、头晕、舌面鲜红、情绪容易急躁、眼睛昏花等。

采用天麻汤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酌情加减,药物包括黄芩10g ,天麻10g ,杜仲10g ,川牛膝12g 等[2]。

服用方法:每天用水煎服,2次/d ,早晚各1次。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辨证施治86例临床效果分析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辨证施治86例临床效果分析
C J C M 中医临床研 究 2 0 1 3年 第 5卷 第 3期
. . 5 5 . .
原 a - , , , I 生高 血 压 中 医 辨 证 施 治 8 6例 临 床 效 果 分 析
Cl i n i c a l e f f e c t a n a l y s i s O n t r e a t i n g 8 6 c a s e s o f e s s e n t i a l h y p e r t e n s i o n wi t h t r e a t me n t b a s e d o n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o f s y mp t o ms a n d s i g n s
证型 :B D G
要】 目的 :探 讨 8 6例 原 发性 高血 压 患 者 中 医辨 证 施 治 的 临床 效果 。方 法 :选 择 属 于 阴虚 阳 亢 型原 发 性 高血 压 患 者 8 6
例 ,相 当于西 医诊 断标 准的 2级 高血压 ,分 为实验 组和 对照组,分别给予 中医育 阴潜 阳、滋水涵木 治疗 ,西医 A C E I 加噻嚓 类利 尿剂 治疗 。用统计 学方法独立样 本 t 检验进行对 照分析 。结果 :在 1 年 内同一时间段 、同一体位测量血压, 同一病人的血压递降 率,实验 组递 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 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 阴虚 阳亢型 2级原发性高血压而言,应 用中 医育 阴潜 阳、 ‘ 滋水涵木疗法进行辨证施治 ,临床疗 效显 著,更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单纯原 发性 高血压 。
周 新
( 广 东 省 遂 溪 县 遂 城 镇 卫 生 院 ,广 东 遂 溪 ,5 2 4 3 0 0 )

一例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体会

一例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体会

一例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体会发布时间:2022-12-01T02:26:24.016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18期作者:陈会娟管红玲赵亚宋红莉张艳范新发[导读] 原发性高血压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发病率比较高,好发于老年人群,陈会娟管红玲赵亚宋红莉张艳范新发通讯作者河北省保定裕华西路530号河北保定071000原发性高血压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发病率比较高,好发于老年人群,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患病率不断升高[1]。

原发性高血压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病因为原发性高血压的占比大约为50%,因此,临床加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规律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鉴于此,本研究分析了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病历资料,重点总结其中医药治疗结果,为临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提供依据,具体报道如下:【病历资料】患者,男,74岁,主诉:因“间断头晕、心悸1年余”于2022年03月18日10:40到医院诊治。

现病史:患者自述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心悸,无胸闷、胸痛,到当地诊所诊治,血压检测值为160/85mmHg,温开水吞服复方利血平片后临床症状好转。

在完成药物治疗后,患者间断出现头晕、心悸症状,每次病情发作特点相同,发病后测量血压的水平均偏高,最高血压值达到了190/90mmHg。

患者在半年前持续温开水吞服吲达帕胺片进行降压,头晕、心悸症状好转,但仍然会反复发作。

10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且伴有恶心、口干、多尿等症状,口服吲达帕胺片后症状无缓解,更改药物为硝苯地平缓释片,一天一次,但血压控制不理想。

后更改硝苯地平缓释片药物剂量为一天二次,一次一片,但降压效果仍不理想,今为进一步诊治疾病来我院,门诊拟“原发性高血压”收入我科。

发病以来,患者神志清,精神可,饮食可,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老年高血压病中医治疗体会

老年高血压病中医治疗体会

老年高血压病中医治疗体会目的:利用“血压控制-症候群控制-特殊人群生命状态调整”的治疗与保健模式,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方法:采用辨证治疗的方法,所有患者均15 d为1个疗程。

结果:全部患者随访半年,收缩压平均下降10 mm Hg,舒张压平均下降5 mm Hg。

结论:中药作用缓和,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

标签:老年高血压;中医治疗;缓和;老年高血压特征老年高血压患者占高血压人群的比例很大,其脏器损害较重,是导致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脑卒中、冠心病、肾衰竭、主动脉疾病发生率和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老年高血压具有特殊性,中医在这些特殊人群的治疗保健领域有成熟的理论与实践技术,形成“血压控制-症候群控制-特殊人群生命状态调整”的治疗与保健模式,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3~2009年,随机抽取大万莲社区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男50例,女50例;年龄60~75岁;血压值140~159/90~95 mm Hg(1 mm Hg=0.133 kPa);肝阳上亢型16例,肝肾阴虚型27例,阴阳两虚型21例,痰浊内蕴型19例,瘀血内停型5例,气血亏虚型12例。

1.2 方法采用辨证治疗的方法,所有患者均15 d为1个疗程。

1.2.1 肝阳上亢临床症状:血压升高,眩晕、头痛、失眠多梦、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头胀、耳鸣、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应用龙胆泻肝丸:龙胆草5 g、泽泻10 g、木通6 g、车前子10 g、当归15 g、柴胡15 g、生地黄20 g、黄芩15 g、栀子10 g。

1.2.2 肝肾阴虚临床症状:血压升高,头昏目眩、耳鸣健忘、腰膝酸软、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口渴少津、视物昏花,舌质干红、苔少或无苔、脉弦细。

应用六味地黄丸:熟地黄20 g、山茱萸15 g、山药20 g、泽泻10 g、牡丹皮15 g、茯苓20 g。

1.2.3 阴阳两虚临床症状:血压升高,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倦怠嗜睡、夜间多尿、阳痿早泄,舌质淡、苔白、脉沉弦细。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分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已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疾病。

针对高血压的治疗手段也日益多样化,其中中医治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中医治疗高血压主要以调整人体内部的生理平衡、保持心态稳定为目的,通过草药、针灸、推拿等方式具体治疗。

本文将对中医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中医治疗高血压可以通过草药治疗、针灸治疗和推拿等方式治疗。

其中草药治疗包括中药饮片和中药汤剂两种方式。

中药饮片是将中药制成小片,用水煎服,该方式安全性高,口感较好,且容易掌握药量和药性。

中药汤剂是将中药制成浓缩剂,需要饮用之前稀释,且药味较重,部分患者难以适应。

针灸治疗一般采用经穴针刺和电针刺两种方式。

经穴针刺是通过刺激经络来恢复人体内部的平衡,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电针刺则是以电流作为中介,使针刺效果更好。

推拿则是通过面神经、耳廓及全身经穴按摩等手法刺激特定的造血点,经调理身体内部的气血,以达到降压的目的。

该方法相较于草药和针灸而言,手法更为简便,且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中医治疗高血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一项对比分析表明,中药治疗高血压的总有效率为87.7%,显著高于西药治疗的有效率(72.3%)。

另外,针灸与药物联合治疗高血压也表现出了极佳的疗效,可有效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重建神经系统平衡等。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高血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病情、体质等因素,合理选择治疗方式和药物。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用药量。

总之,中医治疗高血压具有疗效高、无副作用等优点,临床实践已经证明其在高血压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因此,建议广大患者在治疗高血压时,可以多方面考虑选择中医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68例临床体会
发表时间:2015-10-23T16:37:40.0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4期供稿作者:陈立山[导读] 黑龙江省大庆康复医院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应属于中医学“头痛”、“眩晕”、“中风”等范畴。

陈立山
(黑龙江省大庆康复医院 163453)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效果。

方法:对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中医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治愈23例,治愈率33.82%、显效26例,显效率38.23%、有效16例,有效率23.52,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6%。

结论:通过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不于单纯降低血压,重点在于调整机体阴阳的平衡,以期从根本上解除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治疗;中医药;辩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4-0375-01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应属于中医学“头痛”、“眩晕”、“中风”等范畴。

《黄帝内经》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是对高血压的最早认识。

后世医家还提出了“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观点,对本病的病因有所论及[1]。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应用中医药治疗68例高血压患者治疗方法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8例,其中男34例,女34例,年龄最小35,最大72岁,平均年龄53±5岁。

病程3个月~10年,平均3±2.5年。

经临床诊断后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心悸不宁等临床症状。

1.2 方法
1.2.1肝阳上亢眩晕,头痛头胀,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平肝潜阳取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g,钩藤10g,石决明15g,杜仲12g,黄芩9g,川牛膝12g,栀子9g,益母草12g,夜交藤10g,茯神10g。

头痛甚者,加菊花、龙胆草;阳明实热便秘者,加大黄。

1.2.2痰湿内蕴眩晕头痛,头重如裹,呕吐痰涎,舌胖苔腻,脉滑。

化痰祛湿取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10g,陈皮12g,白术12g,天麻12g,茯苓12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4枚。

呕吐重者,加代赭石、旋覆花;脘闷不食者,加木香、砂仁。

1.2.3瘀血阻络眩晕头痛,或兼见健忘,精神不振,面或唇色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

活血化瘀方药为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5g,生地30g,赤芍15g,川芎15g,枳壳15g,牛膝30g。

加减:气虚者,加黄芪;五心烦热者,加生地、知母。

1.2.4气血两虚眩晕,劳累即发,神疲懒言,面白少华,或萎黄,纳减体倦,舌淡质胖嫩,脉细弱。

补益气血选取八珍汤加减。

人参12g,当归20g,茯苓20g,甘草15g,熟地30g,白芍20g,川芎12g,黄芪20g。

兼失眠者,加酸枣仁、夜交藤。

1.2.5阴阳两虚眩晕,头痛,畏寒肢冷,心悸,气短,夜尿频,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调补阴阳采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熟地30g,山药12g,山茱萸12g,茯苓25g,泽泻12g,丹皮12g,白芍20g,补骨脂15g,杜仲15g。

加减:头痛腰酸者,加杜仲、续断、天麻。

1.3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血压恢复正常。

显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或明显好转,血压明显降低。

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改善,血压有所降低。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血压无明显降低。

2.结果
降低血压,调整机体阴阳的平衡,改善心、脑、肾血流供求平衡。

68例患者经治疗治愈23例,治愈率33.82%、显效26例,显效率38.23%、有效16例,有效率23.52,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6%。

3.讨论
高血压病大多属中医眩晕范畴,多在中年以后发病,临床上常见眩晕、头痛等症状。

其病机主要为肝肾阴阳失调、水不涵木,痰瘀阻络,气血亏虚,清浊升降失常。

头晕、头痛,甚者肢体麻木。

分七种特征:①肝火上炎特征:伴见目赤口苦,烦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痰浊上蒙特征:伴见头重如蒙,头胀昏晕,胸闷脘胀,恶心,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2]。

③瘀血阻窍特征:伴见眩晕耳鸣,面唇紫黯,舌质紫黯有瘀点或瘀斑,苔白,脉弦涩或细涩。

④肝阳上亢特征:伴见眩晕耳鸣,遇劳、恼怒则加重,眼干涩,口干少津,腰膝酸软,肢麻震颤,或颜面潮红,失眠多梦,舌红苔黄少津,脉弦细数。

⑤肾精不足特征:伴见腰膝酸软,健忘早衰,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⑥气血亏虚特征:伴见倦怠懒言,少气自汗,面色无华,心悸不寐,舌质淡嫩,苔薄白,脉细弱。

⑦阴阳两虚特征:伴见眼花,耳鸣,腰膝酸软,遗精阳痿,肢冷麻木,夜尿频数或少尿水肿,舌质淡紫,苔白,脉沉弦细。

本病的发生多由年老肾虚、饮食失节、情志不遂、先天禀赋不足等所致,是本虚标实之证,实指风、火、痰、瘀;虚指气、血、阴、阳之虚。

病变脏腑以肝、脾、肾为重点,三者之中又以肝为主。

临床表现在头窍,体质的阴阳偏盛偏衰、禀赋不足、脏腑亏损等均为发病的内因,过度精神紧张或强烈精神刺激是发病常见因素。

病机主要为阴阳气血失调,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瘀、虚。

临床根据其兼次症可辨别证候的病因病机属风、火、痰、瘀的哪一种,属虚实的哪一类。

本病的辨证当分清标本虚实及虚实兼夹,辨证总为风、痰、虚、火、瘀。

本虚多为肝肾阴虚、肾精不足、气血亏虚、阴阳两虚;标实多为风、火、痰、瘀。

肝肾阴阳失调、清浊升降失常是本病主要病机[3]。

早期以实证为多,晚期以虚证为多,虚、痰、瘀可互为因果,正虚可以导致邪实,邪实亦可加重正虚。

本病的病位在肝,涉及肾、脾、心。

头晕、头痛、肢体麻木。

结合病史、兼次症及舌脉,分清标本虚实,确定治疗原则。

【参考文献】
[1] 方药中.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10.
[2] 刘力生.临床高血压病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3,310-316.
[3] 韩鹏程.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体会[J].中外医疗,2008,(27):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