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读后感

合集下载

《人类简史》读后感八篇

《人类简史》读后感八篇

《人类简史》读后感八篇【篇一】《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大二的班主任老师推荐的必读的书籍之一。

这本书的作者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

他1976年出生,现任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教授,擅长世界历史研究,还热衷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生态学、政治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是一位极其罕见的全能型历史学家。

原以为读这样的一部作品,会是极其乏味的。

没想到一打开书,就被作者通俗易懂的文字所吸引,几天就把整本书看完了。

比起历史教科书,它更像是一次放松的聚餐大讨论。

赫拉利生动的描述,没有让我看到丝毫历史的沉重感。

一些新颖别致的观点,如“不是我们驯服了小麦,而是小麦驯服了我们”,反而会让你会心一笑。

整部书读起来连贯流畅,章节之间联系紧密,从头到尾一气呵成。

合上书本,人类几万年的发展历史在脑海中回放。

《人类简史》整本书讲述了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三大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写出了从石器时代智人演化直到21世纪政治和技术革命的整部“人类史”。

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如果按照一般的历史书的模式,应该记载各个历史时期知名的人物,但这本书并没有这么做。

赫拉利写出了绝非一本普通的历史书,他以一种哲学的思维解读历史进程,提炼出人类在漫漫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运行机制和历史法则。

这种历史法则使智人从诸多人类中脱颖而出,也让诸多彼此不熟悉的智人们共同协作,得以统治世界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物种。

我在阅读整本书时印象最深的便是作者对于认知革命的描述。

认知革命到底为何发生?偶然的基因突变,改变了智人的大脑连接方式,让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语言来沟通。

人类的语言最为独特之处在于能够传达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也就是“故事”——一种想象的现实。

这种想象的现实让无数陌生人彼此合作,共同发力。

这个故事的具体形式是不固定的,随着时代变迁,它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同。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读后感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读后感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读后感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读后感
春节假期读完这本书,看到作者最后提到人类有了神的能力,却不负责任,甚至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确实是莫大的危险,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

忍不住重读一遍序,高老师序写的非常好,基本上写出了我读这本书的感受。

说这本书是历史著作确实算是非主流的奇书,能成为畅销书无疑是抓住了现代智人心中一直有的困惑,应该说,这样一个篇幅描述出人类文明发展的宏大图景,看问题角度,表述人类社会发展关键要素的深度实在让人佩服,特别关于资本主义教条,写的真是精彩,很短的.文字让人对金融的本质,资本的力量有了深刻的认识,虽然按照作者提及的,没有太大的生物学差异,但是,人和人的差距咋那么大呢!
电视上在播着最近大行其道的美食节目,大约也同样反应出人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成佛太难,还是顺从自己的内心比较容易,就像拜年时说的恭喜发财,好运啥的,说白了就是期待不劳而获,都是顺从自己内心的人,到一起就会有冲突,所以才需要规则。

基因技术是神一样的技术,外化的人工智能也可能制造一个神,这种趋势依旧不可逆转,但是这方面的规则远没有技术发展的快。

看起来我们能在人类革自己命之前活着实在是幸运!起码社会种种不公平还没撕破人人平等的温情面纱,也还没有像我们看动物一样看人类的超级新物种让我们不知道明天是否还能看到太阳。

继续努力,也好好享受生活吧!。

人类简史读书心得

人类简史读书心得

人类简史读书心得《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一部惊世之作。

读完这本书,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旅程,让我对人类的发展历程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深刻的思考。

赫拉利以宏大的历史视角,从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一直讲述到现代社会,涵盖了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等重要阶段。

在认知革命中,人类学会了语言和想象,这使得大规模的合作成为可能。

我们能够虚构出不存在的事物,如神灵、国家、公司等,这种独特的能力让人类能够团结起远超亲属关系的众多个体,从而形成复杂的社会结构。

农业革命在书中被赫拉利进行了独特的解读。

通常我们认为农业的发展是人类的巨大进步,但作者却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说,农业革命是人类的一场“骗局”。

看似人类驯化了小麦等农作物,实际上却是农作物驯化了人类。

人们为了种植农作物,不得不长时间弯腰劳作,身体出现了各种疾病,生活也变得更加辛苦和单调。

然而,农业革命也带来了人口的增长和定居生活,为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学革命则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个重大转折点。

科学的发展让人类逐渐认识到世界的真相,并且通过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生活方式。

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核战争威胁等。

赫拉利认为,科学革命的核心是人类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有了不断探索和进步的动力。

在书中,赫拉利还探讨了人类的幸福问题。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类真的变得更幸福了吗?答案似乎并不是那么简单。

在原始社会,虽然物质匮乏,但人们的生活简单而充实。

而在现代社会,虽然拥有了丰富的物质和便捷的生活,但人们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精神空虚。

这让我不禁思考,幸福的真正含义到底是什么?是物质的满足,还是内心的宁静?此外,赫拉利对于人类未来的发展也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和思考。

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可能会让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可能会拥有更长的寿命、更强大的智力,但也可能会面临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和伦理道德的困境。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读后感(最新)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读后感(最新)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读后感
人类简史:人之所以从动物能到上帝自己感悟归纳最后两个字/?合作。

1、直立改变了人的身体结构,手发挥了更多作用视眼更广。

2、火的发明提高了生命的质量,不再受限于身体结构。

3、语言使人能容纳更多的信息,能够传达更为复杂的意图。

4、想像使智人有信仰,多庞大的群体依然能够合作。

如同钱是虚拟的,但我们因为钱能建高楼大厦,与无数陌生人在合作。

因为我们都相信钱有价值。

一头狮子在吃一块肉,你永远无法说服它说我给你很多钱,你能换无数的肉。

为什么说一切归根于合作,许多动物都有合作,都有语言,都能利用自然条件。

但是任何动物的合作都无法通过庞大的量,陌生的`群体而有序合作。

任何动物的语言都没法像人一样叙述一件非常复杂的事,如同我可以和别人说,我明天8点的高铁从广州到长沙。

一句话叙述了我要干嘛,什么时间,从哪到哪,什么样的方式。

单拿一个人,一头狮子一口让你毙命,一只大象一脚可以把你踩扁,但是再多的狮子也无法建起高楼大厦,再多大像也无法到达月球。

因为我们有着独一无二的合作方式。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观后感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观后感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观后感《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一部由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创作的书籍,相信已经有很多的网友们已经看过这本书,本文库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关于这本书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1.不把人当做人,把人当做动物。

不把人当做地球的中心,把人当做地球的一个物种。

2.讲历史,但其思考是哲学层面(反正就不只在历史层面)。

我们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把很多事情都当做理所当然的了,比如我们从大猩猩变成了厉害的人,比如文化、思想、宗教、政治、法律,比如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再比如,我们的标准--我们觉得现在的生活物质条件比千万年前好,可是千万年前的人并不会认为自己的生活物质条件比我们差。

我们觉得每天洗澡是好的,可是千万年前不洗澡的人并不认为不洗澡是坏的,臭味什么的都是自然的,没什么不好接受的。

作者经常发问,进入农业社会就是好的吗?我们进化到现在,比以前采集时代的智人,优越在哪里?我们的生活有更幸福吗?我们更快乐吗?3.书中对未来的设想是建立在千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上的,而不是局限于短短的近几百年,视角更为宏观,因而想象也更为大尺度。

4.法律、政治、宗教都是人类自己想象出来的,公平、正义、自由也都是人类自己想象出来的。

你觉得人类的这种想象是一种进步,是正确的、优秀的,而这个想法,也是人类自己想象出来的。

在这个前提下,还如何去论证法律、政治的正当性?这本书读的过程中,感觉很颠覆。

会觉得作者说的都很有道理,因为很有逻辑。

比如上面第四点。

但是他又不断地在发问,让你有意识地去思考。

在他的逻辑里思考,也跳出他的逻辑去思考。

每日读一本书,以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进行解读在本书,作者基本分为四个部分: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融合以及科技革命,这样表述可能和我们学习的历史不能够对应,不是很好理解,人类从猴子变成群体的猿人,就是认知革命,再到人民可以使用工具会驯养动物和植物了,这是农业革命,到了公元后出现了国家,这就是人类的融合,最后就是我们都知道的近代,科技革命。

《人类简史》读书心得体会

《人类简史》读书心得体会

《人类简史》读书心得体会《人类简史》读书心得体会「篇一」人类简史的全名是《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其简称:《人类简史》或许并不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冒号后面的内容才是作者对人类进化史的真实定位:从动物到上帝!而让人惊讶的是,人类这一发展历程,竟然经历了上百万年,直到今天才摸到了上帝的门槛。

但当我们沉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作者却在警醒世人:一场灾难或将开启。

这场灾难并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人类自身。

然而要弄清这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早在上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猿人便已问世。

而人类真正的历史恐怕要追溯到几万年前的一场认知革命。

但要把这段历史给写全了,绝对是一部长篇巨制。

可在作者眼中,纵横几万年的人类文明史,也只不过经历了三场大的变革,它们是:认知革命(7万年前),农业革命(120xx年前),科学革命(500年前),每一次革命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但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改变却是越来越惊人!比如,你可以假想这样一个场景:距今1千多年的唐朝人穿越回距今2千多年的秦朝,他们并不会感到太大不同;而换做今人,即便只穿越回30年前,你也无法忍受没有手机和网络的一天。

更加惊人的是,人类社会的这种变化,还在以更快的速度向前不断演化着,以致今天的我们在面向未来,思考未来的时候,莫名产生了一种彷徨和无措,就好像你坐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却不知目的为何方时,内心所感到的那种颠簸和忐忑不安。

那么,何以解忧呢?以史为鉴:了解过去,才能更好的理解将来。

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学著作,总是让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

但《人类简史》这本书,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以极简的方式,一窥人类发展史的全貌。

读后感·因为,在汗牛充栋人类历史学著作中,《人类简史》胜在一个“简”字,相比于卷帙浩繁的历史书,他真的可以算的上很轻薄了,但它简明却不简单,视角独特,见解犀利,内容丰富如百科全书。

书中,作者将其广博的学识和对历史深入的思考竟皆融入其中,让每一个深入阅读的读者皆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读后感(通用6篇)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读后感(通用6篇)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读后感《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读后感(通用6篇)《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读后感篇1结尾的部分与其说是一种历史,倒不如说是一种预言。

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未来的一种可能性。

科技走向巅峰,人类在进行自我改造的过程中灭亡。

我们是变了的,和原来的人类完全不一样,但不是说原来的人类已经灭绝了。

未来的人类呢,可能已经拥有我们无法理解的思考方式,生活习惯,社会规则,道德规范,伦理教条。

尽管安尼得特人无法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我们也无法理解未来人类的思想。

有动荡又不安,才能于烈火之中有蜕变。

假如冬天将要来临,那么春天还会远吗?合上书,心里有一种惊讶一种疑惑,茫然,或者说的更好一点一种冲击书里谈论了一些之前从未想过的问题。

或许之前我又有思考过快乐是什么,但却从未想过让一部分人长生不死的后果是什么?人类的科技又将走向何处?科技的尽头是灭亡吗?或是什么别的东西?往前看,1.3万年前的智人的到来毁灭了最后一个人类土着部落。

往后看,那真是只能仰观宇宙之大了。

那真的是灭亡吗?抑或是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当今的人类在思考科技进步,带来了什么,是否会造成人类自身的毁灭。

当回首过去,我们已经改变,并且制造了那么多的东西,我们的思想改变也是那么巨大。

曾经的我们,习惯性的形成聚落,聚集在一起生活。

我们穿衣服不是为了遮羞,而是为了御寒,我们对于自己聚落的人,公开透明。

而今天社会我们却不断强调自由,个人空间,这些概念。

曾经的我们,脑海中只有眼前的一碗饭,只有捕杀猎物获取生存,道德之类的东西,在当时我们的脑海中可能还不如一碗大米来的实在。

我们不一样,不过是传承和改进。

但他们同样会是我们的传承和改进,那或许是下一次轴心时代的来临,赋予他们新的精神世界。

我们和他们站在两个不同的时代上,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第一次对未来有了模糊的预判。

而且这些未来的第一代还将从我们手中诞生。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读后感篇2一开始是被这个书名吸引住了,从动物到上帝,人类如何一步步征服自然主宰整个世界的过程?虽然在学校历史课本上有介绍人类如何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最后经历无数硝烟战火走向现代文明;但并没有对演变的原由进行深究。

读后感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读后感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读后感 |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近期:1. 7月因为去绵阳出了几次差,费曼物理学讲义的阅读中断。

想想自己还是不够努力。

自己这点出差频率,和很多公司高管、商务精英比起来差远了。

2. 身体的发福肉眼可见。

最近跑了两次步,给家里汇报。

老爸说,怎么才跑了两次,有点少。

我抗议:你应该说第一次之后还能有第二次,真是不错,请继续努力!而小钱同学说:你觉不觉得,运动的那半个小时,是一天中最有意义的半个小时。

3. 和小钱同学探讨了学术考核的意义。

我对学术圈因为迎合考核而大量论文灌水深表不屑,可身在其中又无发抗拒,身心扭曲。

她说,第一、哪里都有争名逐利迎合上意的人,无论有没有考核,有没有学术圈;第二、考核给想做事的人开放了一个获取资源的渠道;第三、足够牛的人从来都是成为牛人的路上顺便就把考核完成了。

小小年纪,如此见识,令人佩服。

我由此想到中学时候总有考试考不好的人,嚷嚷着高考制度之不合理。

而牛人的确是在主动学习的路上顺便考了个高分。

4. 我不是一个容易对自己满足的人。

比如会定不切实际的计划然后fail掉,高中和大学一段时间里还弄过一个本子给自己每天的表现分门别类地打分,得分通常不及格。

我的确知道自己最好的状态是什么样,却总在不能持续达到那样的状态当中痛苦,索性连计划和打分渐渐废弛。

读《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以前看标题,以为不过是从古到今把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并按历史类书籍脑补了它可能的风格。

但它大大超过了我的想象,新颖而生动,非常过瘾。

几点感受总结如下:1. 作者认为智人之所以在百万年的竞争中胜出,不仅站到食物链顶端,而且创造了丰富的文明,核心就在于智人发展出了别的生物所没有的——对不存在事物的想象和信任。

这是全书的核心论点。

帝国的基础是对抽象制度、法律的集体想象和信任,宗教基础是对神灵的集体想象和信任,金钱基础是对(纸张、贝壳的)信用的集体想象和信任。

所以,讲故事,并且让大家相信你的故事,让你的理念被更多人接受,是如此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读后感如果快乐是在于感受快感,想要更快乐,就得操纵我们的生化系统。

如果快乐是在于觉得生命有意义,想要更快乐,就得要骗自己骗得更彻底。

还有没有第三种可能呢?
以上两种论点都有一个共同假设:快乐是一种主观感受(不管是感官的快感还是生命有意义),而想要判断快不快乐,靠的就是直接问他们的感受。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很合逻辑,但这正是现代自由主义当道而成的结果。

自由主义将个人“主观感受”奉若圭臬,认为这些感受正是权威最根本的源头。

无论是好是坏、美丑、应不应为,都是由每个人的感觉来确定。

人想要离苦得乐,就必须了解自己所有的主观感受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且别再追求某种感受。

如此一来,虽然感受疼痛,但不再感到悲惨;虽然愉悦,但不再干扰心灵的平静。

于是,心灵变得一片澄明、自在。

这样产生的心灵平静力量强大,那些穷极一生疯狂追求愉悦心情的人完全难以想象。

这就像是有人已经在海滩上站了数十年,总是想抓住“好的海浪”,让这些海浪永远留下来,同时又想躲开某些“坏的海浪”,希望这些海浪永远别靠近。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这个人站在海滩上徒劳无功,被自己累得几近发疯。

最后终于气力用尽,瘫坐在海滩上,让海浪就这样自由来去。

忽然发现,这样多么平静啊!
以上段落节选自《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作为一本历史通俗读物,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运用自己丰富的物理学、生物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知识,旁征博引,通过大量的图片、事件等,向我们展示了现代人的进化过程。

作者认为人类历
史中有三大重要革命,分别是“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

“认知革命”着重介绍了人类的起源,大约7万年前,人类大脑产生革命性飞跃,这段时期被称为“认知革命”。

随着智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类可以更好地战胜野生动物,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

他们开始形成规模更大、结构更为复杂的群体,发明更好的打猎工具和技术,甚至开始建立原始的贸易网络。

“农业革命”过程中,人类停止依赖单一的狩猎和采摘获取食物,而是学会人工种植饲养技术,开始种植农作物和驯养动物。

大约在1万年前,几乎所有人类进入农业社会,真正的革命开始,人类进入“自给自足”的富裕时代。

粮食产量的增长使得承载起更多的人口成为现实。

这促成了人口大爆发,各种各样的新事物涌现,包括金钱、写作、宗教以及政治帝国等都随之出现,促使社会形成,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

“科学革命”以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为代表,人类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更加追求崇尚科学真理,以前很多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得可能,推动了人类历史向前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人类从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生产。

它不仅是一场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引起了生产关系上的重大变革。

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870年前后,由此产生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人类迎来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最后,作者开始反思人类历史发展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在我们变得“予取予求”的的时候,什么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深入到哲学领域,正如作者最后所说“既然我们可能很快也能改造我们的欲望,或许真正该问的问题不是“我们究竟想要变成什么”,而是“我们究竟希望自己想要什么”,如果还对这个问题视若等闲,可能就是真的还没想通。

从整体上看,人类社会的不进步、科技的创新、物质的充裕使得人类摆脱了原始自然恐惧,不用再担心吃不吃得饱的问题。

马斯洛需求理论虽然就人个体所言,但我们也可以应用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人类社会已经解决了生理、安全的需要,人类自身形成的各种不同群体关系,比如婚姻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同学关系等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情感归属和尊重的需要。

人类社会越发展,我们就越重视个体幸福和快乐,前段时间很火的关于幸福的哈佛公开课就说明了这点。

追求幸福与快乐才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

赚越来越多的钱,赢得越来越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只是幸福和快乐的必要条件,绝不是充分条件。

幸福是什么?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幸福包含三个不同的概念,第一是愉快的生活,第二是充实的生活,第三是有意义的生活。

每个人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愉快、充实、有意义就是走向幸福快乐的第一步,仔细想一想,生活中,最让我们烦恼的不是少赚了多少钱,扣了多少奖金,而是又度过了毫无意义的一天,当你徜徉知识的海洋一天,当你完成一篇优秀的报告,睡觉前,你内心肯定无比满足,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说,人最宝贵的东西
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

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正如杨绛先生所说的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