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生物种群

合集下载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类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水平结构:一定区域内,各种农业生物类群在水平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亦即由农田、人工草地、人工林地、池塘等类型的景观单元所组成的农业景观结构。

垂直结构:农业生物类群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在垂直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

能量流动:来自太阳的能量通过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时逐级减少、最终均以热能形式消失的单向流动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无机化合物和单质通过生态系统的循环运动。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生态对策: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朝着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

化感作用:指由植物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生物群落: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物种多样性:指生物群落中种的丰富程度。

生态位: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

生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地发展变化的过程。

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经过一系列演替,最后所产生的保持相对稳定的群落。

环境因子:指作用于生物个体或群体的外界条件的总和。

生态因子: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的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或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农业生态学》word版

《农业生态学》word版

第一章绪论1.农业生态学产生与发展.生态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与农业生态学.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态学2.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系统及系统特性.生态系统及特点.农业生态系统3.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物结构1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1)自然环境(2)人工环境(3)环境对生物的制约(提问)最小因子规律(水桶原理)、耐性定律、生活型与生境(4)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生态型、生态位(5)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2 .农业生态系统的种群(1)种群结构大小与密度、年龄结构与性比、出生率与死亡率、内禀增长率与环境容纳量(2)种群的动态(图示)生命表与生命曲线、种群的增长型( J 型与 S 型)(3)种群间的相互作用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正相互作用(偏利、原始合作、互利共生)、次生代谢产物的作用。

(4)种群的生活史对策( r 、 K 对策)(5)种群的调节密度制约(种间牵制和种内调节)、非密度制约、 IPM3 .农业生态系统的群落(1)群落的基本特征(2)群落的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交错区与边缘效应(3)群落的演替演替的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旱生演替与水生演替)演替的发展趋势利用演替原理建造农业群落(4)协同进化(5)群落的多样性与稳定性4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3)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农业活动、特殊性、威胁因素、保护与开发利用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1 .概述( 1 )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举例子引出概念)(2 )合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标志2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1 )农业生态景观与水平结构(图示)景观多样性、边缘效应与生态交错带、农户庭院经济( 2 )自然条件对水平结构的影响温度、水分( 3 )农业区位和社会经济条件对水平结构的影响(图示)农业区位、杜能农业区位、生态经济区位3 .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 1 )自然地理位置与垂直结构(图示)流域位置、地形变化(大地形和小地形)( 2 )农田立体模式(先提问,再图示)农作物间作、稻田养鱼、稻萍鱼、农田种菇等(图示)( 3 )水体立体模式(先提问,再图示)鱼的分层放养、鱼牧结构( 4 )养殖业立体模式(图示)分层立体养殖、林鱼鸭立体种养( 5 )农林立体模式(图示)农林业系统;农林业模式(桐粮间作、枣粮间作、林胶茶、林药间作4 .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 )食物链(举例)( 2 )食物链类型(图示、提问)捕食、腐食、寄生食物链( 3 )食物链结构类型(图示)食物链加环作用、类型(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复合环、加工环等)、食物链的解列、食物链结构举例5 .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1 )作物套作(提问)( 2 )轮作、轮养(图示、提问)( 3 )农业生产模式的演替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 .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 1 )能的形态、度量、来源(提问:地球上能量主要来源于哪里)( 2 )热力学第一定律( 3 )热力学第二定律( 4 )普里斯津的耗散结构理论2 .初级生产的能量转化( 1 )初级生产的能量平衡(图示)( 2 )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地球表面的分布、我国状况、初级生产力的估算( 3 )提高初级生产力的途径3 .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 1 )次级生产的能量平衡( 2 )次级生产的作用( 3 )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效率( 4 )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4 .生态系统中的辅助能( 1 )生态系统中的辅助能(提问)自然辅助能和人工辅助能(包括工业和生物辅助能)( 2 )人工辅助能的作用( 3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和转化效率5 .生态系统的能量关系( 1 )生态系统的能流途径(图示)( 2 )生态效率与生态金字塔(图示、提问)6 .能量生态学上的生态系统类型( 1 )生态系统类型( 2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调整方向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 .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物质循环的几种基本类型( 1 )物质循环的概念(举上面的例子引出概念)( 2 )物质循环的几种基本类型:水循环、气相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水循环( 1 )水贮量及分布(提问:水是从哪里来的)( 2 )水循环过程:文字加图示( 3 )农田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文字加图示)输入项:降水、灌溉、地下水上升输出项:蒸发蒸腾、渗漏、排水( 4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提问:目前水资源存在什么问题)水资源短缺(文字加图示)水污染(文字加图示)( 5 )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水循环问题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兴建大型水利工程(提问:修建水利工程的利与弊);过度开采地下水( 6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分管理扩大土壤水分库容;提高水分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先提问);减少水体污染;加强水资源的跨流域管理3 .碳循环( 1 )碳的贮存库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岩石圈、水圈(提问)( 2 )碳循环过程不同层次水平上(图示)( 3 )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提问)( 4 )温室效应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4 .氮循环( 1 )氮的贮存库大气圈、岩石圈(很少参与循环)( 2 )氮循环过程(图示、提问)输入:生物固氮、工业固氮、高能固氮输出:燃烧、挥发、反硝化、渗漏等( 3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亚硝酸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氮素利用效率低(提问)( 4 )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素调控合理施肥、灌溉、水土保持5 .磷循环( 1 )磷的贮存库岩石土壤圈:主要是地壳( 2 )磷循环过程(图示、提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3 )农业生态系统的磷循环(提问)输入:施肥、作物残体、大气沉降、灌溉输出:作物收获、土壤流失及侵蚀、渗漏( 4 )人类活动对磷循环的影响磷矿开采、施肥、水土流失6 .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1 )养分循环特点( 2 )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图示)( 3 )农田生态系统养分的平衡(提问)( 4 )农田养分循环的调节7 .污染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1 )有毒污染物在食物链的浓缩( 2 )主要污染物的危害及其防治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固体废物污染、饲料添加剂污染等第六章农业的资源与效益1 .农业资源( 1 )农业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2 )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3 )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 .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 1 )自有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 2 )公共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3 .农业生态系统的效益•农业的社会效益农业就业与人口城市化、食物营养、农产品代用品、农业收成与社会稳定( 2 )农业经济效益收入递减规律、资源相互替代效益( 3 )农业的生态效益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的原因与控制( 4 )三大效益之间的关系第七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1 .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动(例子引出)( 1 )自然信息流(提问)( 2 )人工信息流( 3 )自然信息流和人工信息流的区别( 4 )信息的量度(提问)2 .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 1 )资金流的基本构成( 2 )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提问)耦联关系、单独的资金流、单独的能物流关系( 3 )农业生产过程的经济外部性问题成本外摊、收益外泄( 4 )经济外部性的解决途径(讨论)( 5 )高斯( Coase )理论 : 产权的确定3 .资源环境影响的经济核算( 1 )资源定价( 2 )资源分类( 3 )资源定价的方法( 4 )资产评价实例4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特点( 1 )基本特点中心式和非中心式调控( 2 )自然调控:程序调控、随动调控、最优调控、稳态调控( 3 )人工直接调控( 4 )社会间接调控第八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概念( 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提问)( 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科技属性( 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协调性原则、需求性原则、安全性原则、高效性原则、参与性原则( 4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2 .农业的历史发展阶段与现代农业发展思潮(1)历史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替代农业( 2 )发展思潮农业现代化思潮、绿色革命思潮、自然农业思潮、可持续农业思潮3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农业( 1 )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内容( 2 )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概念( 3 )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SARD )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及其建设(1)环境与资源支持系统(2)生产与管理支持系统(3)经济与市场支持系统(4)技术与信息支持系统(5)政策与法律支持系统(6)文化与伦理支持系统5 .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2)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与方法(3)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4)可持续发展测度方法6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1)关键技术体系(2)高新技术创新体系第九章中国的生态农业1 .中国农业的发展阶段及面临的挑战( 1 )世界农业发展的阶段( 2 )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2 .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1 )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 2 )中国生态农业的目标( 3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阶段( 4 )中国生态农业的内涵3 .中国生态农业的模式( 1 )不同区域的典型,模式( 2 )模式的适用性及变化规律以沼气和基塘系统为例( 3 )环境梯度对农业模式的制约气候土壤梯度、流域地形梯度、人口密度梯度、城乡经济梯度( 4 )传统模式向生态模式的转变4 .中国生态农业的技术(1)特点(2)技术体系(3)农业技术的生态化改造5 .中国生态农业的组织管理(1)组织管理体制(2)政策法规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定义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它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平衡的调节,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内容1、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态位理论、群落边界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食物链与能量流原理、物质循环原理、信息传递原理等。

2、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及景观等层次的结构。

3、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价值流动等方面。

4、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调节:包括系统稳定性、恢复力、可持续性等。

5、农业生态规划与管理: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与维护,农业生态安全与风险管理,农业生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

三、研究方法1、观察与调查:通过实地观察和调查,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实验与模拟:通过实验和模拟,探究农业生态系统的规律和机制。

3、定性定量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精细分析。

4、系统分析与综合:运用系统分析和综合方法,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整体把握。

四、应用前景农业生态学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农业生态学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促进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食品安全与质量:通过监控农产品生产过程和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3、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农村发展与社区建设:通过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社区建设。

五、复习题1、什么是农业生态学?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2、列举几种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3、描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2章 种群生态学(1-2)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

第2章 种群生态学(1-2)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
14
一、种群的概念及特征
(3)遗传特征 具一定的遗传特征,种内个体之间通过生殖活动交换遗传
因 子 , 种 群 所 有 个 体 的 基 因 构 成 种 群 的 基 因 库 ( gene
pool)。
【举例】分布于我国近海的大黄鱼就存在三个地理种群:分布在黄海南 部和东海北部沿岸浅海的鱼群(包括吕泗、岱衢、猫头洋等产卵场的生 殖鱼群)属岱衢族;分布在东海南部和南海西北部沿岸浅海的鱼群(包 括官井洋、南澳、汕尾等产卵场的生殖鱼群)属闽-粤东族;分布在南 海东北部珠江口以西到琼州海峡以东沿岸浅海的鱼群(包括硇洲岛附近 产卵场的生殖鱼群)属硇(nao)洲族。它们各自又因生殖季节不同而 分为“春宗”和“秋宗”两个类群,可称为春季繁生群和秋季繁生群。
9
八、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也是自然界最重要 的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ecological system,ecosystem) 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一个或多个生物群落) 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所形成 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 体。即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
又 称 特 定 时 间 生 命 表 ( time-specif-c life table),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 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依调查 结果编制。
23
三、种群的增长
(3)生命表分析 ①死亡率曲线(mortality curve) 以生命表中的年龄( x)为横坐标,以相应于各年龄的 q x 值 (年龄x 到年龄x +1期间的死亡率)为纵坐标构成的曲线。 ②存活曲线(survivorship curve) 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即n x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年龄(x) 为横坐标构成的曲线。 标准化:将年龄标准化(即年龄相对于总平均生命期望的百 分比作为横坐标),可对不同生物种群存活曲线进行比较。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名词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名词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的科学。

2、种群: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总和。

3、群落:是栖息在一定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通过相互作用而结合在一起的复合结构。

4、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转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5、系统(system):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6、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7、自然环境:是生态系统中作用于生物的各种外界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生物生存的空间,以及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8、生态因子: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如太阳辐射强度、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风力等等。

9、趋同适应(convergent adaptation):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受到某个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相同的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这些生物种通常可成为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生活型(life form)。

10、趋异适应(divergent adaptation)——同一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适应方式,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类型。

即生态型(ecotype)11、生活型: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12. 生境(habitat):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生境也称栖息地。

13、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称为生态型。

14、气候生态型:长期适应不同的光周期、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因子而形成的各种生态型。

(word完整版)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

(word完整版)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

系统 (System)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称为生态系统.简言之,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生产者(Producer) 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

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 消费者(Consumer)是指除了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主要指依赖初级生产者或其他生物其他生物为生的各种动物。

分解者(Decomposer) 主要是指以动物残体为生的一样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放线菌,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如甲虫、蠕虫、白蚂蚁和某些软体动物。

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存在生物有机体的圈层。

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和土壤圈全部。

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组分结构 (Components Structure)即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由哪些生物种群所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量比关系。

垂直结构 (Vertical structure)指农业生物类群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垂直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

农业生物也因适应环境的垂直变化而形成各类层带立体结构.水平结构 (Horizontal Structure) 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农业生物类群在水平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亦即由农田、人工草地、人工林、池塘等类型的景观单元所组成的农业景观结构。

时间结构 (Temporal Structure)指农业生物类群在时间上的分布与发展演替。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1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农业生态学:有意识地运用生态学基本理论及系统生态学的方法研究农业问题,逐步得到深入和发展,因此,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农业生态学。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特定空间与时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互利共生: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相互关系。

偏利共生:指种间相互作用仅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

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植物的这种分泌物叫做化感作用物质。

竞争:生物种群的竞争通常包括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

发生在两个或更多物种个体之间的竞争称为种间竞争;发生在同种个体之间的竞争称为种内竞争。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生物群落: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也可以用来指明各种不同大小及自然特征的有生命物体的集合。

生态优势种:是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顶级群落:群落演替系列最后达到稳定阶段称为顶级,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

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偶见种: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多半是由于种群本身数量稀少的缘故,有些偶见种的出现具有生态指示意义,有的还可作为地方性特征种来对待。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自然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类群。

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生境:某一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由于生态环境的约束只能在某一特定区域中生存,则把该区域称为该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基本概念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3、种群: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总和。

4、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

5、顶级群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演替发展到最后出现的稳定的成熟群落称为顶级群落。

6、生物群落:指在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7、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群落演替。

8、营养结构: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紧密联系起来的结构,称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9、十分之一定律: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到的生产量按能量只是他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律”。

10、生态金字塔: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个营养级,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所含能量一般呈现出下大上小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塔形分布,称为生态金字塔。

11、生物学放大作用:各种有毒污染物质一旦进入生态系统,便立即参与物质循环,在循环过程中性质稳定、易被生物体吸收的毒物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

12、地质大循环: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物有机体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

13、生物小循环:是指环境中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回到环境中,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的循环过程。

14、边缘效应: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相邻斑块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对密度(absolute density)和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 ➢ 绝对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空间中的生物个体数量。 ➢ 相对密度是指单位栖息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密度是种群内部调节的基础,它部分地决定着种群的能流、 资源可利用性、种群内部压力大小及种群分布和生产力。
小麦进化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二粒系小麦
与节节草杂交
小麦进化史上的第二次飞跃
普通小麦
山羊草
节节草
玉米的进化
玉米的原始祖先大刍草:植株细小,丛生,雌 雄同花,花器着生在植株茎梢,果穗及籽粒小 且易脱落。
选择“芽变”变异个体:从植株中部结出果穗
雌雄同株异位的玉米: 野生玉米果穗穗轴长只有2.4cm,
到公元十六世纪初,玉米果穗已经增 加到13cm。
➢ 数量特征
出生率(natality):单位时间内种群新出生的个体数, 是种群内个体数量增长的重要因素。
可分为生理出生率和生态出生率: ➢ 生理出生率是指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限制,
只受生理状况影响)的最高出生率——理论常数。 ➢ 生态出生率是指在—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实际出生率。
➢ 数量特征
实验种群(实验条件下人工饲养的小白鼠)
二、种群的特征
➢ 空间特征
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
均匀分布(uniform distribution)
统计方差 = 0
随机分布 (random distribution )
统计方差 = 平均数
聚群分布(aggregated distribution )
出生率的大小主要受3方面因素影响: 性成熟的时间
每次产生后代的数量 每年产生后代的次数
➢ 数量特征
死亡率(mortality):单位时间内种群死亡的个体数。 是种群内个体数量衰减的重要因素。
生理死亡率和生态死亡率: ➢ 生理死亡率是指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每一个个体由生理寿命
所决定的死亡率——生物学常数。 ➢ 生态死亡率是指在实际条件下的种群死亡率,受环境条件、
几何级数增长(geometric growth)
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生长,不受食物、空间等条件的限制,种 群的寿命只有一年,且一年只有一个繁殖季节,同时种群无年龄
结 构,彼此隔离的一种增长方式。其数学模型为:
Nt=Nt—1×λ 或 Nt=No×λt 式中: No为初始种群大小,Nt为时间t时的种群大小,λ是种 群 的周期增长率(reproductive rate)。 根据以上模型可以计算世代不相重叠种群的增长情况。 λ>l时,种群增长;λ=1时,种群稳定;λ<1时,种群下降;
➢ 数量特征
种群年龄结构(population age structure):某一种群中, 具有不同年龄级的个体数目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常用 年龄锥体或年龄金字塔(age pyramid)表示。
expanding stable diminishing
种群年龄结构的3种基本类型
➢ 数量特征
性别比例(sex ratio):种群雄性和雌性个体数目的 比例。通常用每100个雌性的雄性数来表示。
Agroecology
第三章 生物种群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种群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动态与调节 第三节 生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种群的概念与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 二、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population)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 (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 种群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或系统。 ➢ 种群是一个自我调节系统。 ➢ 种群是自然界物种存在、物种进化、物种关系的基本单位,
水稻的进化
多年生野生稻:生育期很长 一年生野生稻:生育期短
普通栽培稻:穗大粒饱、成 熟时不易脱粒
二、种群的特征
➢ 系统特征
种群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它以一个特定 的生物种群为中心,以作用于该种群的全部环境因子为 空间边界组成了系统。
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动态与调节
一、种群增长 二、种群波动 三、种群调节 四、种群进化和适应的r对策和K对策
统计方差 ﹥ 平均数
二、种群的特征
➢ 数量特征
➢ 种群有一定的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 性别结构等。
➢ 种群在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变动受整个生态系统 自我调控能力的控制,这是种群最重要的属性。
➢ 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population density):单位面积(或体积) 空间中的生物个体数量。
二、种群的特征
➢ 遗传特征
种群通常是由相同基因型的个体组成,但在繁殖过 程中,可以通过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及突变作用使种群 的遗传性状发生变异,然后通过自然选择使某些个体更 能适应环境特点而占据优势。因此,随环境条件的变 化,种群可能发生进化或适应能力的变化。
小麦的进化
与拟山羊草杂交

一粒系小麦
二粒系小麦
不同物种种群具有不同的性别比例特征: 人、狼等高等动物的性别比例为1, 蜜蜂、蚂蚁等社会性昆虫的性别比例小于1。
➢ 数量特征
种群的迁入和迁出:种群常有迁移扩散的现象, 种群的迁出(emigration)或迁入(immigration), 影响着一个地区种群数量的变动。
种群的迁移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种群迁出数量与 迁入数量之差占总体的百分率。
种群大小和年龄组成的影响。
➢ 数量特征
种群数量变化取决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对比关系,种群 数量的增长靠繁殖,而数量的减少则是由于个体死亡。 在单位时间内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即为增长率,当: 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0,种群数量增长; 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0,种群数量减少; 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0,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份,生物资源保护、利 用和有害生物综合管理的具体对象。
一、种群的概念(population)
一个物种,由于地理隔离,有时不只有一个种群。 种群既可以作为抽象概念,也可作为具体存在的客体。 抽象意义——种群是表示由物种个体所组成的集合群。 具体对象——自然种群(某一湖泊中的鲤鱼种群)
一、种群增长
穴兔
➢ 生物入侵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 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 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 展,这种过程称生物入侵。
一、种群增长
➢ 种群增长型
根据环境对种群的作用以及种群世代的重叠状况, 种群增长模型可以分为几何级数增长、指数型增长和逻 辑斯谛(S型)增长3种典型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