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冷泉亭记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白居易《冷泉亭记》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白居易《冷泉亭记》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冷泉亭记》原文及翻译原文: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

就郡言,灵隐寺为尤。

由寺观,冷泉亭为甲。

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

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

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

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

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

矧又潺湲洁沏,粹冷柔滑。

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

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

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作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

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

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

故吾继之,述而不作。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译文东南地区的山水胜景,余杭郡的最好;在郡里,灵隐寺的景致最为突出;寺庙中,冷泉亭第一。

冷泉亭筑在灵隐山下面,石门涧中央,灵隐寺西南角。

它高不到十六尺,宽不超过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没有什么景物可以走漏的。

春天,我爱它花草的芬芳,树林的茂盛。

在这里可以吸入纯净新鲜之气,使人心平气顺,使人气血舒畅。

夏夜,我爱它泉水轻流,清风凉爽。

在这里可以消去烦恼,解脱酒醒后的疲惫,激发游人的兴致。

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云从亭子的栋梁上生出,水与亭的台阶相齐平。

你坐着玩赏,可用亭椅下清泉洗脚;你卧着玩赏,可在枕上垂竿钓鱼。

又加清澈的潺潺涧水,不息地缓缓在眼下流过。

不论你是个凡夫俗子,或者是出家的人,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不待那清泉洗涤,一见冷泉就能除去尘垢。

不知不觉中给人的利益、好处说不完!所以我说:冷泉亭,是余杭郡最优美的地方、灵隐寺第一的去处啊!余杭郡从郡城到四郊,山连山、湖连湖,有极多风景秀美的地方。

白居易《冷泉亭记》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冷泉亭记》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冷泉亭记》原文及翻译《冷泉亭记》白居易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2]。

就郡言[3],灵隐寺为尤[4]。

由寺观[5],冷泉亭为甲[6]。

亭在山下[7],水中央,寺西南隅。

高不倍寻[8],广不累丈[9],而撮奇得要[10],地搜胜概[11],物无遁形[12]。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13],木欣欣[14],可以导和纳粹[15],畅人血气[16]。

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17],风泠泠[18],可以蠲烦析酲[19],起人心情[20]。

山树为盖[21],岩石为屏,云从栋生[22],水与阶平[23]。

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24];卧而狎之者[25],可垂钓于枕上。

矧又潺湲洁沏 [26],粹冷柔滑[27]。

若俗士,若道人[28],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29],见辄除去[30]。

潜利阴益[31],可胜言哉[32]! 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33]。

杭自郡城抵四封[34],丛山复湖,易为形胜。

先是[35],领郡者[36],有相里君造作虚白亭[37],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38],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37],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40],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41]。

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42],可谓佳境殚矣[43],能事毕矣[44]。

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

故吾继之[45],述而不作[46]。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47]。

注释:[1]冷泉亭: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飞来峰下。

[2]余杭郡:唐时即称杭州,治所在今浙江杭州市西。

[3]就郡言:谓就余杭郡的山水而言。

[4]灵隐寺: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西北灵隐山麓,飞来峰东。

尤:突出。

[5]由寺观:谓从灵隐寺的风景来看。

[6]为甲:数第一。

[7]山:指灵隐山。

[8]寻;古以八尺为一寻。

倍寻:两寻,合古尺一丈六尺。

[9]累(lěi):累积。

不累丈:即不到两丈。

[10]撮奇:聚集奇景。

得要:获得要领。

[11]胜概:优美的山水。

[12]物无遁形:谓在亭上看灵隐景物,一览无遗。

冷泉亭记文言文翻译

冷泉亭记文言文翻译

冷泉亭记文言文翻译
《冷泉亭记》白居易〔唐代〕
译文
东南地区的山水胜景,余杭郡的最好;在郡里,灵隐寺的景致最为突出;寺庙中,冷泉亭第一。

冷泉亭筑在灵隐山下面,石门涧中央,灵隐寺西南角。

它高不到十六尺,宽不超过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没有什么景物可以走漏的。

春天,我爱它花草的芬芳,树林的茂盛。

在这里可以吸入纯净新鲜之气,使人心平气顺,使人气血舒畅。

夏夜,我爱它泉水轻流,清风凉爽。

在这里可以消去烦恼,解脱酒醒后的疲惫,激发游人的兴致。

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云从亭子的栋梁上生出,水与亭的台阶相齐平。

你坐着玩赏,可用亭椅下清泉洗脚;你卧着玩赏,可在枕上垂竿钓鱼。

又加清澈的潺潺涧水,不息地缓缓在眼下流过。

不论你是个凡夫俗子,或者是出家的人,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不待那清泉洗涤,一见冷泉就能除去尘垢。

不知不觉中给人的利益、好处说不完!所以我说:冷泉亭,是余杭郡最优美的地方、灵隐寺第
一的去处啊!
余杭郡从郡城到四郊,山连山、湖连湖,有极多风景秀美的地方。

过去在这里做太守的人,有位相里尹,修筑了虚白亭;仆射韩皋,修筑候仙亭;庶子裴棠棣,修筑观风亭;给事卢元辅,修筑见山亭;右司郎中河南人元藇(xu),最后筑了这个冷泉亭。

这样,五亭相互可以望见,像五个手指排列在一起,可以说,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要筑的亭子已经全筑好了。

后来主持郡政的人,虽然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再要加什么也加不上了,所以我继承他们到这里以后,只是整修亭子,不再添造新的。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冷泉亭记原文及翻译

冷泉亭记原文及翻译

《冷泉亭记》原文及翻译《冷泉亭记》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篇散文,记录了他游览长安城南的冷泉亭时所见所闻,展现了唐代城市景观和人文风情。

以下是《冷泉亭记》的原文及翻译:原文:长安南城,自雍门至阊门,曲折千里。

唯有泾水自西而东,几带城南,转而复北,迴环曲折,行无极处。

亭在泾渭之间,池在亭下。

亭之北极,为泉源也,泠然常出,故名冷泉亭。

吾尝从大明宫南门出,向东北而行,未至冷泉亭,路旁有楼阁,楼阁之下,有水潭,潭水清澈,虽深不浊,中有奇石异树,多少鱼鳖。

是时朝暾初起,露草未晞,水面寒气袭人,吾甚悦之,命车家驰往寻泉。

方行数百步,见一白衣女子,执一白手巾,来我车前,向我膝下磕首曰:“承君子慈眷,赐饮寒泉,永不渴渴也。

”言罢,奉手巾,旋去无踪。

车家惊骇,吾笑之曰:“冷泉之神也。

”既至亭所,风景不可胜记。

其南为泾流,清且深,东注渭,石壁壑立,自下而上,阴阳错杂,洞壑相生。

其北为池,大可十畴,周行五六,旁列欷桥,观者眩目。

池之东,石壁多雕饰,泉水从上灌下,为降瓶、漱盂、流杯之类,妙趣横生。

西北角,有一泉眼,名曰仙掌,观者如仙,亦谓之仙泉。

……翻译:长安的南城,从雍门到阊门,曲折千里。

只有泾水从西向东,环绕城南,再转向北,弯弯曲曲,一直流淌。

亭子建在泾水和渭水之间,池子就在亭子下面。

亭子的北面,有一个泉源,源泉涌出,清凉宜人,因此亭子被称为冷泉亭。

有一次,我从大明宫的南门出发,向东北方向走去,还没到冷泉亭,路旁就有一座楼阁,楼阁下有一个水潭,潭水清澈见底,虽然很深但不浑浊,中间有奇石异树,还有很多鱼和鳖。

当时朝阳初升,露水还未干,水面上的寒气直透人心,我感到非常惬意,就命仆人前去寻找泉源。

我们走了几百步,就看到一个白衣女子,手持一块白手巾,来到我的车前,向我跪拜,说:“感谢您的仁慈,赐予清凉的泉水,我再也不口渴了。

”说完,递上手巾,转瞬就不见了。

仆人非常惊恐,我却笑着说:“那是冷泉的神灵。

”最终到了冷泉亭,那里的景色美不胜收。

翻译冷泉亭记文言文

翻译冷泉亭记文言文

原文:《冷泉亭记》余游于石渠,见其上多奇石,下有清泉。

泉石相映,清幽宜人。

因构一亭,颜之曰“冷泉”。

亭在石渠之上,背山面水,四顾皆山。

其下有石级,可登眺远。

亭虽小,而风景绝佳。

夫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目。

泉之冷者,其性也;石之奇者,其形也。

余因是以喜之,遂命工营构,以志其胜。

译文:《冷泉亭记》我在游览石渠时,看到上面有许多奇异的石头,下面有清澈的泉水。

泉水与石头相互映衬,清幽宜人。

因此,我建造了一座亭子,给它起名叫“冷泉”。

亭子位于石渠之上,背靠青山,面对绿水,四周都是山峦。

下面有石阶,可以登高远眺。

亭子虽然不大,但风景却极美。

山水之乐,得于心而寓于目。

泉水之所以寒冷,是因为它的本性;石头之所以奇异,是因为它的形态。

我因此非常喜欢这里,于是命令工匠建造,以记录这里的胜景。

原文:亭成,余为文以记之。

其文曰:“石渠之上,有泉清冽,其名‘冷泉’。

泉石相间,若隐若现。

亭之四顾,山色青葱,水光潋滟。

登斯亭也,心旷神怡,如临仙境。

”译文:亭子建成后,我写了一篇文章来记述它。

文章写道:“在石渠之上,有一股清澈的泉水,名叫‘冷泉’。

泉水和石头交错,仿佛隐约可见。

站在亭子四周,只见山色郁郁葱葱,水光闪烁。

登上这座亭子,心情开朗,精神愉悦,宛如置身仙境。

”原文:余既志其胜,又思人之游者,往往以富贵为乐,而不求山水之乐。

余独爱山水之乐,以其无拘无束,能使人忘却尘世之烦恼。

是以构斯亭,非欲为富贵者留名,乃欲使后人知山水之乐,而能得其真趣。

译文:我已经记录了这里的胜景,又想到那些游山玩水的人,往往以富贵为乐,却不去追求山水之乐。

我独爱山水之乐,因为它无拘无束,能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

因此建造这座亭子,并非为了给富贵者留下名声,而是希望后人能够了解山水之乐,并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原文:亭既成,游者日至。

余常与二三知己,共登斯亭,饮酒赋诗,谈笑风生。

虽无富贵之乐,而有山水之趣。

此乐何极,余将终老于此。

译文:亭子建成后,每天都有游客前来。

文言文冷泉亭记翻译

文言文冷泉亭记翻译

原文:《冷泉亭记》余尝游于斯亭也,其地之胜,冠于东南。

亭之所处,临清泉,背崇山,面平川,四顾无际。

亭之左右,松柏交阴,藤萝绕壁,猿鸟悲鸣,清风徐来。

余尝坐于斯亭,仰观俯察,心旷神怡,不知老之将至。

亭之建也,始于唐德宗贞元年间,至今已历四朝。

亭虽旧,而气象犹存。

余闻之,夫亭者,所以游观也。

观乎斯亭,可以知古之风俗,可以见今之盛衰。

故余为之记。

译文:《冷泉亭记》我曾游览这座亭子,它的风景在东南地区堪称第一。

亭子所在的地方,面临清澈的泉水,背靠崇山峻岭,面对平坦的平原,四周视野开阔无边。

亭子的左右,松柏树相互掩映,藤萝缠绕着墙壁,猿猴和鸟儿悲鸣,清风吹拂。

我曾坐在这个亭子里,向上观看向下观察,心情舒畅,精神愉悦,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

亭子的建造,始于唐朝德宗贞元年间,至今已经历经四朝。

亭子虽然古老,但气象依然存在。

我听说,亭子是用来游玩观赏的。

观赏这个亭子,可以了解古代的风俗,可以看到今天的兴衰。

因此,我为它写下这篇记。

此亭虽历久弥新,然其美景依旧。

泉清石秀,山色空蒙,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坐此亭中,既能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又能体味到历史的厚重。

古人云:“登高望远,心旷神怡。

”斯亭虽小,却能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此亭之建,实为德宗皇帝之赐。

贞元年间,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皇帝为表彰天下百姓,特建此亭,以供游客观赏。

四朝更替,世事变迁,而此亭依旧屹立不倒,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余观斯亭,不禁感慨万千。

人生如梦,世事如烟。

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皆化为尘土。

唯有此亭,历经风雨,依然如故。

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话:“亭台楼阁,千古风流人物。

”于是,余为之记。

愿此亭之景,永存于世。

让后世之人,得以领略古人之风,感悟人生之真谛。

如此,斯亭之建,便有了更深的意义。

(注:本文翻译仅供参考,具体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可能存在差异。

)。

白居易《冷泉亭记》译文

白居易《冷泉亭记》译文

白居易《冷泉亭记》译文《冷泉亭记》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

就郡言,灵隐寺为尤。

由寺观,冷泉亭为甲。

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

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

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

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

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

矧又潺湲洁沏,粹冷柔滑。

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

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

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

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

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

故吾继之,述而不作。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冷泉亭记》译文东南地区的山水胜景,余杭郡的最好;在郡里,灵隐寺的景致最为突出;寺庙中,冷泉亭第一。

冷泉亭筑在灵隐山下面,石门涧中央,灵隐寺西南角。

它高不到十六尺,宽不超过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没有什么景物可以走漏的。

春天,我爱它花草的芬芳,树林的茂盛。

在这里可以吸入纯净新鲜之气,使人心平气顺,使人气血舒畅。

夏夜,我爱它泉水轻流,清风凉爽。

在这里可以消去烦恼,解脱酒醒后的疲惫,激发游人的兴致。

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云从亭子的栋梁上生出,水与亭的台阶相齐平。

你坐着玩赏,可用亭椅下清泉洗脚;你卧着玩赏,可在枕上垂竿钓鱼。

又加清澈的潺潺涧水,不息地缓缓在眼下流过。

不论你是个凡夫俗子,或者是出家的人,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不待那清泉洗涤,一见冷泉就能除去尘垢。

不知不觉中给人的利益、好处说不完!所以我说:冷泉亭,是余杭郡最优美的地方、灵隐寺第一的去处啊!余杭郡从郡城到四郊,山连山、湖连湖,有极多风景秀美的地方。

中考文言文《冷泉亭记》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冷泉亭记》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冷泉亭记》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冷泉亭记》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冷泉亭记作者:白居易东南地区的山水胜景,余杭郡的最优;在郡里,灵隐寺最突出;寺庙中,冷泉亭第一。

冷泉亭筑在灵隐山下面,石门涧中央,灵隐寺西南角。

它高不到两寻,宽不逾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没有什么景物可以走漏的。

春天,我爱它的草香薰薰,林树欣欣,在这里可以吐纳于清新空气之中,令人气血舒畅。

夏夜,我爱它泉水轻流,清风凉爽,在这里可以消去烦恼,解除酒困,令人心旷神怡。

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

云生于亭梁之间,水漫到亭阶之上。

你坐着玩赏,可用床下清泉洗脚;你卧着玩赏,可在枕上垂竿钓鱼。

又加清澈的潺潺涧水,不息地缓缓在眼下流过。

不论你是个凡夫俗子,或者是位佛门中人,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不待那清泉洗涤,见了这里的景致,就会一下子全部消亡。

这种无形中能获得的益处,哪能给你说得完!所以我说:冷泉亭,是余杭郡最优美的地方、灵隐寺第一的去处啊!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言,冷泉亭为甲。

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

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我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

夏之夜,我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

山树为盖,岩山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

矧又潺湲洁沏,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余杭郡从郡城到四郊,山连山、湖连湖,有极多风景秀美的地方。

过去在这里做太守的人,有位相里君,筑了虚白亭;仆射韩皋,筑候仙亭;庶子斐棠棣,筑观风亭;给事卢元辅,筑见山亭;右司郎中河南人元藇,最后筑了这个冷泉亭。

这样,五亭相互可以望见,象五个手指并列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词库
• • • • • • 余杭郡 狎: 辄 盥 殚 矧
整体感知
• 第一段用逐层递进的写法,介绍冷泉亭景色 为杭州灵隐之最,用笔工整; • 第二段是重点,举出了春夏两季和"坐而玩之 者","卧而狎之者"为例,连用了四个"可"字,说 明冷泉亭景色之宜人,给人"潜利阴益"之多, 点明其"最余杭而甲灵隐"的原因; • 最后一段补充说明五座亭子及其建造者(唐 代有姓名可考的杭州刺史共有99位).
作者简介
•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下邽 (今陕西渭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 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 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 乐府运动”,世称“太白”。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 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 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 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 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 (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 年75岁。
文章主旨
• 本文篇末显志,试联系“述而不作”一语, 简要阐述作者之志。 • 实行“无为而治”,使大家安享太平。
文章小结
• 本篇是由曾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所写,文字 清新脱俗,语言生动形象,将冷泉亭及其周围 的景色描绘的淋漓尽致,令人流连往返.
布置作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课下用自己的话改写文章,写成一篇优美 的散文。
写作背景
• 本篇选自《白居易集》。长庆二年(822)至 四年,作者任杭州刺史。这篇题记即作于 长庆三年(823)八月十三日。作者以杭州现 任长官身分赞扬前任长官修筑胜景,旨在 阐发山水佳境有益身心、陶冶性情的美育 作用,符合教化。所以他不对冷泉亭本身 作具体描写,而是强调杭州、灵隐寺本属 形胜,指出冷泉亭的位置选择得很好,集 中抒写在冷泉亭所感受的情趣和所获得的 启发。
细节探究
• 1、文中“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句的表达作用? • 表现冷泉亭基址选得好,利于观览景物。 • 2、文中“潺湲洁澈,粹冷柔滑”句写出了 冷泉的特征,要感受这些特征必须调动哪 几种感觉器官(顺次写出)? • 听觉、视觉、味觉、触觉
细节探究
• 用自己的话写出“春之日”置身其境的感 觉。 • 草木茂盛,空气清新,吸呼其间,使人心 旷神怡。
冷泉亭记
白居易
冷泉亭简介
• 冷泉亭是杭州的一处山水胜迹,位于灵隐寺 前,飞来峰下,唐时亭在水中,宋移建于岸上, 并建起水闸蓄水排洪,"冷泉放闸"成为古代 灵隐寺的景观之一.明代书法家董其昌出了 对联上联:"泉从何时冷起 峰自何处飞来 ";清 末大学者俞樾对得巧妙:"泉从冷时冷起,峰自 飞处飞来!".一时成为美谈.
门闩。《北齐书·窦泰传》:“其人入数屋,俄顷而去。旦视关键不异,方知非人。”指装在物体上作关闭用的器件。 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二:“ 元丰 间,亦有守边者,一夕失城门锁,亦不究治,但亟令易而大之。继有得元 锁来归者,乃曰:‘初不失也。’ 使持往合关键,蹉跌不相入。” 机关,机械装置。清袁枚《新齐谐·铜人演<;西厢>;》:“西洋贡铜伶十八人,能演《西厢》一部。人长尺许,身躯耳目手足悉铜铸成。其心 腹肾肠皆用关键凑接,如自鸣钟法。” ; /s/blog_13002ab1a0102xg8o.html jeh50mcg 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秦牧《艺海拾贝·鹦鹉与蝴蝶鸟》:“而这里面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作品应该有荡 气回肠的感人力量。” 比喻禁约。《魏书·萧宝夤传》:“如不限以关键,肆其傍通,则蔓草难除,涓流遂积。”比喻诗文的结构。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东坡寒碧 轩诗》:“苏文忠公 诗,初若豪迈天成,其实关键甚密。”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古今文章之关键,亦间有相通者。”比喻咽喉要地。《清史稿·兵志九》:“李宗羲以苏松之门户, 吴淞为要,长江之关键,江阴为先。” 凝总会主动在爹娘面前自揽责任;而二公子无论是得了什么好吃的,好玩的,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玩,都会带回府里先交给冰凝。因此,兄妹情 深四个字,根本表达不了他们兄妹两人的全部情谊。要不是到京城任职,二公子才不会舍了妹妹壹个人在湖广。二公子真是少年得志!五年前, 才二十来岁就任翰林院检讨。这翰林院号称“玉堂清望之地”,能够跻身其中,绝对是非同凡响的人物,更何况是壹个才二十出头的青年才俊。 当年二公子赴京任职的时候,年老夫人担心他的妻子身体不好,侍妾张氏刚刚进门,不想被那个侍妾借机夺了年二少奶奶的管家权,思前想后, 决定派养女玉盈随他壹同进京。第壹卷 第六章 玉盈玉盈6岁的年纪来到年总督府上。她的父亲是年总督大人的多年故交,在她6岁那年,父母双 双因染时疫病故,年总督就派人将她从苏州接到湖广的总督府,虽然比冰凝大两岁,但正好两个女娃娃可以做个伴。于是两个半路丫鬟妹开始了 壹起读书,壹起学女红,壹起玩耍的年府生活,慢慢地,两个人就好得像两个双生子似的。年老夫人也乐得两个姑娘形影不离的样子,无论是衣 裳、首饰,还是规格、用品,也从来都是两人壹模壹样的,从不因玉盈是养女而有什么不同。然后,就是壹眨眼的功夫,两个女娃娃就长成了大 姑娘。大姑娘了,两姐妹的脾气、禀性、样貌、才学也越发地各不相同起来。冰凝是外表柔弱,内心刚强,任谁也想不出,这么壹个貌美如仙女、 柔弱如杨柳的小姑娘,却是个倔强、不服输、侠肝义胆、嫉恶如仇的硬脾气。那玉盈却是正正好相反,表面上风风火火、办事干净麻利,内心却 是极为敏感,脆弱得不行。也难怪,她是养女,虽然年老夫妇壹直将她当亲生女儿看待,但她总是没来由地有壹种自卑感。玉盈比冰凝大三岁, 但生得没有冰凝漂亮,冰凝是万里挑壹的没钕,玉盈是清秀可人的小家碧玉:也是鹅蛋小脸,弯弯细眉,与冰凝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不相同的是, 玉盈长着壹双凤眼,此外,她还操有壹口吴侬软语,煞是动听。这玉盈样貌没有冰凝好、学业没有冰凝好,但是,她的管家本领却是与生俱来, 好得很。她办事既利落又公道,年夫人偶尔不在府的时候,才十来岁的娃娃,竟是将诺大个年总督府维持得井井有条。这也是年夫人决定派她随 二公子壹同进京的原因,有玉盈这么壹个精通府务的人照料二公子,她就放心踏实多了。在京城期间,年二公子衙门当差,二嫂踏实养病,玉盈 管家,过得还算顺利。可是好景不长,也是二嫂没有福份,养了多年的病,终究也是没有好起来,突然就故去了。这二嫂是大学士明珠的孙女, 纳兰性德的侄女。年家和明珠府都是豪门望族,因此,丧事的规格极高,礼仪非常隆重。而承担这个重任的,就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