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
教科版《造一艘小船》教案精美版1

《造一艘小船》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了解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过程与方法(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2)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越多越容易上浮,它的装载量也增大。
【教学难点】船的创造历史;更好地造一艘排开水量大,装载量多的小船。
【教学方法】实践探究法【课前准备】水槽、橡皮泥、垫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课之前,让我们轻松一下,猜一个小谜语:金属铁皮身,讲话呜呜声。
谁叫也不理只帮人渡河。
(打一交通工具)谜底是:船。
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和创造。
自从有了船,人类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人类的物资运输和对外交流也随之增加。
船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我们对船都比较熟悉了,许多学生都有乘船的经验,也有折小纸船的经验。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造一艘小船吧!二、探究实验(一)用橡皮泥造船在用橡皮泥造船之前,我们先探讨一个问题: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用一定量的橡皮泥造一艘小船,怎样才能造出一艘装载量比较大的船呢?让我们一起动手来制作,制作好之后会发现:橡皮泥在重量、数量相等的情况下,它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装载量就越大。
(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在造完橡皮泥的小船后,我们要检验一下,橡皮泥小船能够装载多少货物。
检验要求:1.建议用适当大小的垫圈作为货物,来检验小船的装载量。
2.放入垫圈的时候,动作要轻,分布要均匀。
3.边放垫圈边记录数量,重复检验。
4.比较各小组的小船装载量。
图示展示。
(三)设计制造其他的船在制造小船之前,我们要有一个造船计划,如下设计。
图片展示准备的材料。
设计图,图示。
船的展览会:在制造好之后,对我们制造的小船来一个成果展示,展示同学们的成果。
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

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第一篇: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做一艘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了解船的历史文化;感受选择怎样的材料造船,体验小船载重大小和船舱大小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组协作、合作进行研究的习惯,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小组协作、合作进行研究的习惯。
【教学重点】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了解船文化,体验船的承重和船舱的大小是和船的稳定性密切相关的。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若干,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
【教学过程】一、船的发展史1.船一直以来是水上交通工具,古往今来,人们制造了形态各异的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欣赏完这些图片后,有没有同学来说一说船的发展史?3.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认识一下船的发展史。
(教师边出示课件图片,边讲解)4.我们可以通过“古观落叶以为舟”就知道祖先早期对一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的认识,也许正是由于这种自然现象,引起人们航行的念头。
人骑坐在圆木上,顺水漂浮,如果他还握着一块木片,就可以向前划,如果把圆木掏空,人就可以舒适在里面,并随身携带自已的物品,这就是人们最早的船---独木舟。
从这以后,人们又逐步学会了做面积大的筏,这是原始社会出现的。
大约三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出现了木板船,随后人们又在长期经验中,创造了利用风力行驶的帆船,刚开始帆不能动,只有顺风时才可以用。
风不顺就只有落帆划浆。
后来人们明白只要使用帆与风向成一定角度,帆就可以推动船前进,于是发明了转动帆。
经过几千年发展,18世纪欧洲出现了明轮,后又出现蒸汽机,船开始向更现代化,更完善的发展。
《造一艘小船》作业设计方案

《造一艘小船》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目的: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学习如何设计和制作一艘小船。
通过实践,他们将了解船只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船只的基本结构和原理,掌握用简单材料制作小船的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实践的兴趣,培养他们对船只制作的热爱和热情。
三、教学内容:1. 船只的基本结构和原理;2. 制作小船的材料和工具准备;3. 制作小船的步骤和技巧;4. 小组合作制作小船;5. 展示小船并进行比赛。
四、教学过程:1. 介绍船只的基本结构和原理,让学生了解船只的各部分功能和作用。
2. 分发制作小船所需的材料和工具,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工具进行制作。
3. 指导学生根据设计思路和步骤开始制作小船,注重团队合作和沟通。
4. 在制作过程中,老师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制作中。
5. 制作完成后,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进行比赛评比,鼓励学生分享制作经验和心得。
五、评价方式:1. 船只外观的美观程度;2. 船只漂浮在水中的稳定性;3. 船只移动的速度和方向控制;4. 制作过程中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反思:1. 需要引导学生在船只制作过程中勇于尝试和创新,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不仅关注结果,还要重视过程中的成长和收获。
3. 需要鼓励学生分享制作经验和心得,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七、延伸阅读:1. 《一起做小船》2. 《小小船厂》3. 《河上的小船》通过以上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在动手制作小船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团队合作意识和创造力,增强他们对科学实践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到更多知识。
希望本次作业能够成为学生成长的一次难忘经历,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探索和创新。
制作小船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小船的基本结构,包括船体、船桨、船舵等部分。
- 学生能够掌握制作小船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如裁剪、粘合、上色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废旧物品的再利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制作小船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 小船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2. 教学难点:- 如何使小船在水中保持平衡和稳定。
- 如何合理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小船。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或图片,展示小船的结构和制作过程。
- 制作小船所需的材料,如废旧纸盒、塑料瓶、木棒、胶水、颜料等。
- 安全工具,如剪刀、胶枪等。
2. 学生准备:- 收集废旧物品,如纸盒、塑料瓶等。
- 准备制作小船所需的工具,如剪刀、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各种类型的小船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小船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它们有什么作用?3.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制作一个小船。
(二)新课讲授1. 小船结构介绍:- 讲解小船的基本结构,包括船体、船桨、船舵等部分。
- 展示每个部分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制作步骤讲解:- 裁剪材料:根据小船的结构,指导学生如何裁剪废旧物品。
- 粘合: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胶水将裁剪好的材料粘合在一起。
- 上色: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颜料为小船上色。
3. 实践操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制作小船的材料和工具。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实践操作1. 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制作步骤,开始制作小船。
2.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制作方法。
3.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以互相交流心得,分享经验。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完成小船制作后,进行展示。
教科版科学五下1.4《造一艘小船》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1.4《造一艘小船》教案一. 教材分析《造一艘小船》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下的第一章第四节。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浮力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在教材中,已经给出了制作小船的步骤和方法,以及如何测试小船的浮力。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按照教材的步骤进行制作,并在制作过程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怎样才能使小船更稳定等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于浮力原理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动手操作方面有较强的兴趣,喜欢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
但同时,五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控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浮力原理,知道如何制作一艘稳定的小船。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小船的制作技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浮力原理。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小船的制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师用书。
2.制作小船所需的材料:如塑料瓶、木棍、绳子等。
3.测试浮力的工具:如称、水等。
4.计时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浮力原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制作好的小船,让学生初步了解小船的结构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教材的步骤,开始制作小船。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怎样才能使小船更稳定等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完成小船的制作后,教师学生进行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在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如:如何使小船更稳定?让学生思考和探究。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记忆。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亲手制作小船教案

亲手制作小船教案教案标题:亲手制作小船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如何亲手制作小船的过程和原理。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耐心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1. 材料准备:竹签、薄胶纸、彩色纸、胶水、剪刀、彩笔、水盆、水。
2. 外部资源: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艘已经制作好的小船作为范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范例小船,让学生观察。
- 引发学生对船的制作方法和原理的讨论。
2. 知识讲解(10分钟):- 介绍小船的结构和原理,解释如何通过水的浮力来支撑船体。
- 引导学生理解船体的稳定性和对称性对航行的重要性。
3. 制作过程(3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好材料。
- 指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制作小船:1) 用竹签固定底座:将两根竹签用胶水粘到薄胶纸上,形成一个十字形。
2) 制作船体:在彩色纸上用彩笔画出船体的形状,然后剪下。
3) 粘贴船体:将船体用胶水粘贴到底座上。
4) 完成细节:可以用彩色纸制作帆、船桨等细节,并粘贴到小船上。
4. 实验检验(15分钟):- 将装满水的水盆准备好,让学生依次将自己制作的小船放入水中。
- 观察小船在水中的浮力和稳定性,并观察小船的航行情况。
5. 总结归纳(1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制作过程,并对比不同小船的航行状况。
- 提问学生,发现小船能够航行的原因是什么?船的结构有何作用?- 总结制作小船的要点和步骤。
四、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尝试设计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小船,并观察其在水中的表现。
2. 引导学生思考船的稳定性与负载之间的关系,例如在不同条件下能否承载更多重物。
五、课堂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尝试制作自己的小船,并写下制作过程和观察结果。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在动手实践中了解到小船的制作过程和原理,并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同时,学生也增强了观察和总结的能力。
这个教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实践能力,以及锻炼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造一艘小船》教案

《造一艘小船》教案《造一艘小船》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造一艘小船》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造一艘小船》教案1教学要求:1、让学生经历按一定要求进行简单的设计、制作的活动过程。
2、通过研究活动,认识到如何让小船的承载量更大。
3、培养学生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制作一艘小船,尽可能使它装的货更多。
教学准备:1、小组活动用:8厘米见方的薄铅片2块,同样大小的卡纸2张,回形针、胶带纸,胶水,水槽,玻璃球。
2、学生自制的小船及各种收集到有关船的图片,模型等资料。
3、教师准备有关船的图片、资料。
并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一)展示自制小船,交流小船特点。
学生分组展示自制的小船,并交流小船特点,并在水槽中演示。
各小组间互相取长补短,说说自己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再设计一艘小船,看看哪艘船装得多。
师分发给学生制作材料,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制作一艘小船,并提出要求。
(要求:比一比哪艘船装的玻璃球多)。
学生分组讨论,设想草图。
学生动手制作。
制作完成,各组自行试验。
通过试验,学生可能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玻璃球会滚来滚去,船体很难保持平稳。
再进一步讨论,改进自己的设计。
分组交流,自己的设计是如何保持船体平稳的。
交流完后,各组上台,并进行装玻璃球的.比赛。
得冠军的小组谈谈自己的感受。
成绩差的小组再分析自己的船在设计上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并想办法进一步改进。
(三)船的展览会。
教师课件出示一些有关船的图片、资料。
各小组把课前课内制作的两艘小船及课前收集的图片、资料在全班展出交流。
《造一艘小船》教案2【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造一艘小船》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造一艘小船》教案一. 教材分析《造一艘小船》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各种船的结构特点,学习设计船的图纸,并动手制作一艘小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科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船的基本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船的设计和制作方面,学生的经验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各种船的结构特点,知道船的设计原理。
2.学会设计船的图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动手制作一艘小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船的结构特点,学会设计船的图纸,制作一艘小船。
2.难点:船的设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船的图片和视频、制作小船的材料。
2.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小船制作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各种船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船的结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船的设计原理和制作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船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自己的船的图纸,并动手制作一艘小船。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
5.拓展(5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了解我国古代的船舶文化,分享自己的收获。
6.小结(3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船的结构特点和设计原理。
7.家庭作业(2分钟)学生课后完成一幅关于船的手抄报,展示自己对船舶文化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程与方法:
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
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1、谈话导入:
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 也可以 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今天让我们来造一艘小船。不过,我们使用的造船材 料是橡皮泥,而且我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
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 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时间限制在10分钟内。
造一艘小船
第4课时
教学内 容
教材第9-11页.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 增大。
过程与方法: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 占 八、、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
占
八、、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教学方 法
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制作多媒体。
教学准 备
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和各种船的模型,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4、造一艘小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3、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并控制时间。
1 / 2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