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多基态变粒度时空修正模型在矿区地质环境中的应用_马龙

合集下载

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第29卷㊀㊀第1期盐湖研究Vol 29No 12021年3月JOURNALOFSALTLAKERESEARCHMar 2021收稿日期:2020-03-31ꎻ修回日期:2020-04-1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01223)ꎻ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No2018JM4008)作者简介:田庆春(1982-)ꎬ男ꎬ博士ꎬ副教授ꎬ研究方向为全球变化与第四纪环境演化ꎮEmail:tianqch2006@126.comꎮDOI:10.12119/j.yhyj.202101004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田庆春1ꎬ石小静1ꎬ石培宏2(1.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ꎬ山西临汾㊀041000ꎻ2.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ꎬ陕西西安㊀710119)摘㊀要:选择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为研究区ꎬ通过对该区湖泊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分析ꎬ并且与其他环境代用指标进行比较ꎬ探讨了中更新世以来可可西里地区的环境演变ꎮ结果表明:粒度参数的变化特征可以很好地指示湖泊水位的变化ꎬ能反映湖区气候的变化情况ꎬ粒度参数所指示的湖泊水位波动及环境变化得到了其他环境代用指标很好的支持ꎬ说明对沉积物粒度研究是恢复区域气候环境变化的一种有效途径ꎮ同时该区湖泊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变化规律和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在冰期 间冰期旋回尺度上有较好的一致性ꎬ但也出现不同的变化特征ꎬ表明这一区域既有与全球一致的气候特征ꎬ也受区域气候变化影响ꎬ其原因可能与青藏高原的抬升有一定关系ꎮ关键词:青藏高原ꎻ湖泊沉积ꎻ粒度特征ꎻ环境意义中图分类号:P512.2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858X(2021)01-0025-08㊀㊀粒度作为气候代用指标在恢复古气候㊁古环境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ꎮ因粒度的组分与搬运介质㊁方式及后期沉积环境有关ꎬ因此在一定的区域条件下ꎬ粒度特征能反映沉积物的成因ꎬ对指示区域气候演化有重要意义ꎮ黄土沉积物粒度研究表明ꎬ其沉积物粒度大小能很好地指示东亚冬季风强弱的变化[1]ꎮ在深海沉积研究中ꎬ可用沉积物粒度值来反映洋流流速以及搬运能力的大小ꎮ湖泊沉积研究发现ꎬ湖泊沉积物粒度受到湖泊水体能量的控制ꎬ粒度的粗细代表水动力的大小及入湖水量的多少ꎬ可在一定程度上指示湖区降水量的变化ꎬ进而反映气候的干湿变化[2]ꎮ青藏高原不管是在环境变化驱动还是响应方面都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4]ꎮ位于高原腹地的可可西里地区ꎬ受人类生产生活干扰很小ꎬ本研究选择可可西里地区为研究区ꎬ通过对可可西里地区古湖泊沉积物粒度各组分特征进行分析ꎬ从而对该区湖泊及其湖区气候环境演化进行探讨ꎮ1㊀研究区概况可可西里位于昆仑山脉以南的青藏高原腹地ꎬ东至青藏公路ꎬ西至青海省界ꎬ南到唐古拉山脉ꎮ研究区内沉积物主要为晚第四纪的松散沉积物ꎬ主要包括冲积㊁洪积以及一些冰水堆积的砂砾石层ꎮ可可西里海拔4200~6860mꎬ面积约为450ˑ104hm2ꎬ年均气温变化波动在-10 0~4 1ħ之间ꎬ年平均降水量变化在173 0~494 9mmꎬ雨热同期ꎬ降水量集中在夏季[5]ꎮ该区植被以高寒草原为主ꎮ岩芯取自可可西里东部边缘ꎬ位置35ʎ13ᶄ05ᵡNꎬ93ʎ55ᶄ52.2ᵡEꎬ距青藏公路约30km(图1)ꎬ编号为BDQ06ꎬ长106mꎬ取芯率在90%以上ꎬ取芯时间为2006年8月ꎮ野外将岩芯密封后运回实验室ꎬ按2cm分样ꎬ岩芯颜色主要为浅绿色ꎬ同时夹杂一些其它颜色(黄色㊁褐色㊁铁锈色等)ꎮ盐湖研究第29卷图1㊀采样位置图Fig 1㊀Thesamplesite2㊀研究方法以10cm间距对沉积物岩芯进行粒度样品的取样ꎬ并且以10~20cm不等间隔取得古地磁样品ꎮ粒度测试首先除去样品中的有机质(用H2O2/10%)和碳酸盐(用HCl/10%)ꎬ加入蒸馏水静置12h后ꎬ将上层清水抽至约剩20mL时加入10mL分散剂ꎬ放入超声波震荡仪ꎬ震荡5min后加入Mastersizer2000激光粒度仪(英国MalvernInstruments公司)进行测试ꎮ为了更好地分析湖泊沉积物粒度的气候意义ꎬ同时测定了总有机碳㊁磁化率和色度等气候代用指标进行对比分析ꎬ具体测试方法见参考文献[6]ꎮ图2㊀BDQ06孔古地磁测试结果Fig 2㊀PaleogeomagnetictestresultsofBDQ06core62第1期田庆春ꎬ等: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㊀㊀古地磁从钻孔岩芯取得2cm的立方体ꎬ通过2G超导磁力仪(2G-755RMagnetometer)和热退磁仪(MMTD60)进行测试ꎮ共测试样品353个ꎬ有效数据占80%ꎮ古地磁和粒度的测试均在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ꎮ3㊀年代确定BDQ06孔年代框架建立在磁性地层学的基础上ꎬ磁性测量结果如图2ꎮ高原东部若尔盖盆地RH孔磁性地层研究结果显示ꎬB/M界限位于108m处ꎬ同时在布容世内出现了9次极性漂移事件[7]ꎬ大部分极性漂移事件可与本钻孔相对应ꎬ将本钻孔极性漂移事件与标准极性柱对比[8-10]ꎬ同时结合轨道调谐的方法ꎬ建立了BDQ06孔的年代框架ꎬ轨道调谐具体方法㊁步骤见参考文献[6]ꎮ4㊀分析与结果沉积物颗粒的粗细程度常常能反映出沉积时期水动力的大小ꎮ根据湖泊水动力学原理ꎬ湖水动力大小和湖泊水体深度呈反比ꎬ因此沉积物粒度从湖岸至湖心呈现出由粗到细的逐渐过渡ꎬ呈环带状与湖岸线平行ꎬ也即湖泊沉积物粒度分布大致表现出由湖岸至湖心从砾 砂 粉砂 粘土的沉积特征ꎮ当沉积物粗颗粒含量较大时说明采样点离湖岸近ꎬ湖水面积缩小ꎬ反映气候较为干旱ꎻ如果沉积物中细颗粒占优ꎬ则说明采样点距离湖岸较远ꎬ湖水面积扩张ꎬ反映气候相对较为湿润[11-13]ꎮ陈敬安等[14]通过对不同时间尺度㊁不同分辨率沉积物的综合研究认为ꎬ此结论只适用于百年㊁千年的较低分辨率的研究ꎬ不同时间尺度㊁不同分辨率的研究沉积物粒度所指示的环境信息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ꎮ湖泊沉积除受到水动力大小的影响外ꎬ还受到其它素的影响ꎬ如构造运动等ꎬ湖泊沉积物平均粒径㊁粘土含量等在反映沉积环境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5]ꎮ因此ꎬ除平均粒径(Mz)㊁粘土含量(<4μm)等ꎬ还计算了标准偏差㊁偏度系数及峰态ꎬ这有助于更好地恢复沉积环境ꎮ图3㊀BDQ06孔岩性特征与粒度参数变化曲线Fig 3㊀LithologicalfeaturesandgrainsizeparametersincoreBDQ0672盐湖研究第29卷㊀㊀粒度参数的计算利用Folk与Ward的图解法公式[16]ꎮ标准偏差(σ1)可以反映出沉积物的分选性ꎬ即沉积物粒径粗细的均匀程度ꎬ其值愈小ꎬ表明沉积物分选程度愈好ꎬ沉积时期水动力条件愈弱ꎻ反之则显示沉积时水的动能较强ꎮ偏度(SK)可指示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的对称性[17]ꎬ也就是将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与正态分布曲线对比时ꎬ其主峰相对的偏离程度ꎮ负偏时ꎬ沉积物粒度组成为粗偏ꎻ正偏则为沉积物细偏[18]ꎮ峰态(KG)可以表征与正态分布曲线对比时ꎬ该曲线是尖峰还是相对的宽峰ꎮ假设正态曲线峰态为0的时候ꎬ沉积物粒度峰态偏正则是窄峰ꎬ偏负则为宽峰ꎬ峰态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沉积物的沉积动力来源及其性质[19]ꎮ对各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频率曲线分析ꎬ发现粒度频率曲线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图4)ꎬ图4-a类型一般出现在粘土含量较高的层位ꎬ指示湖泊水体较大㊁水动力较小ꎬ沉积物环境较为稳定ꎮ图4-b主要是出现在粘土含量高值向低值转变ꎬ或者是由低值向高值转变的一些层位ꎬ但峰值仍小于100μmꎬ说明此时湖泊沉积物来源仍以流水搬运为主ꎬ湖盆面积较小ꎬ水动力变化较为频繁ꎮ图4-c主要出现在粗颗粒含量较大的层位ꎬ而且粗颗粒组分峰值大于100μmꎬ指示湖水不稳定ꎬ湖水面积减小ꎬ水动力较大ꎬ湖泊沉积物既有流水搬运ꎬ也存在风力输送[20-22]ꎻ由图3可以看图4㊀沉积物粒度的频率曲线特征Fig 4㊀Frequencycurveofsedimentgrainsize出ꎬ粒度参数的变化特征与岩性有较好的相关性ꎬ沉积岩芯为粗粒物质时ꎬ对应的粒径值大ꎬ分选程度较差ꎻ相反粒度较细ꎬ对应粒径值小ꎬ分选性较好ꎮ并且ꎬ和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相比ꎬ整体趋势上有很好的一致性ꎬ可根据岩性沉积特征㊁粒度参数及各气候代用指标曲线波动特征对该区气候变化过程进行划分ꎮ前人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在中更新世以来经历了三次快速隆升时期ꎬ分别为~0.6㊁0.36和0.16Ma[23-24]ꎬ而BDQ06孔在这三个阶段沉积物粒度明显变粗ꎬ其余指标也发生明显变化ꎬ可能也与高原的构造隆升有关ꎬ因此将这三个时间点作为划分气候阶段的时间节点ꎮMIS12阶段(460kaBP前后)后全球气候发生明显变化ꎬ称为中布容事件[25]ꎬ本区气候在这个时间段也有明显的转变ꎬ因此也将460ka作为气候阶段划分的时间节点ꎮ根据上述4个时间节点将可可西里中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化分5个阶段进行讨论(图3ꎬ图5)ꎬ并且将其与LR04及察尔汗CK6孔[26]㊁若尔盖盆地的RM[23]和RH孔记录[27]进行对比分析(图6)ꎮ图5㊀BDQ06孔粒度指标与其它指标对比Fig 5㊀ComparisonofmeangrainsizeandotherindicesofBDQ06core82第1期田庆春ꎬ等: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5阶段(929~600ka):本阶段与MIS23-16时间上相当ꎬ<4μm粒径组分出现几个较大的峰值ꎬ时间上对应于MIS23㊁21㊁19和17阶段ꎬ标准偏差为负偏ꎬ说明分选较好ꎻ偏度(SK)为正偏态ꎬ平均粒径(MZ)在9ф左右ꎬ接近整个钻孔的最大值ꎬ说明沉积物粒度偏向细颗粒ꎮ相应的>63μm粒径组分为低值ꎬ粒度频率曲线为图4-a类型ꎬ表明沉积环境相对稳定ꎻ标准偏差(σ1)接近整个钻孔最小值ꎬ说明湖泊动能较弱ꎬ分选较好ꎬ湖泊水体深度相对较大ꎻ相同层位的TOC㊁磁化率和色度a∗都为高值ꎬ说明气候相对温暖ꎮ与<4μm粒径组分峰值相间隔的层位ꎬ各粒度参数都显示出相反的特征ꎬ时间上对应于MIS22㊁20㊁18和16阶段ꎬ平均粒径值为高值段ꎬ说明湖水动能较大ꎬ当时的水深相对较小ꎻ其他指标也显示环境较冷ꎮ总的来说ꎬ本阶段环境相对湿润ꎬ中间出现几次短暂干旱期ꎮLR04㊁CK6及若尔盖盆地的RH和RM孔都显示明显的峰谷变化ꎬ尤其是RH孔有机碳同位素波动明显峰值最大ꎬ说明在间冰期环境较好(图6)ꎮ在玉龙山(云南)三千米的高度发现古土壤ꎬ代表湿热环境ꎬ年代在700~500ka左右[28]ꎬ与本阶段湿润期环境类似ꎮ而玉龙山现代土壤为寒冷条件下的弱生草灰化土ꎬ反映青藏图6㊀BDQ06孔<4μm粒径组分与其他地质记录对比Fig 6㊀<4μmparticlesizecompositionincoreBDQ06withothergeologicalrecords高原东南部在700~500ka以来呈大幅度隆升[28]ꎬ时间上与昆 黄运动一致[23-24]ꎮ而高原东部边缘地区黄土也显示该时段早期气候比较暖湿ꎬ约0.88~0.65Ma气候较为暖湿ꎬ之后变为冷湿ꎬ后期气候变冷㊁变干[29]ꎮ4阶段(600~460ka):本段粒度各参数的变化与上一阶段基本一致ꎬ但粘土含量稍有降低ꎬ平均粒径(MZ)值为8ф左右ꎬ说明沉积物颗粒比上一阶段稍粗ꎬ标准偏差(σ1)比上一阶段要大ꎬ说明水动力条件要强一些ꎮ对应于MIS15~13ꎬ偏度(SK)显示正偏态ꎬ表明此阶段水动力条件虽有增强趋势ꎬ但仍有不少的细颗粒沉积ꎬ指示湖水仍相对较深ꎮ后期平均粒径及其他参数波动较为频繁ꎬ说明水动力条件变得相对不太稳定ꎬ反映出湖区气候条件变化较快ꎻTOC㊁磁化率及色度a∗都比上一阶段有一定的降低ꎬ说明气候向趋冷㊁趋干转变ꎮ粒度频率曲线以图4-b为主ꎬ这也说明了沉积环境变得比之前要相对复杂ꎮLR04显示环境条件较好ꎬ而青藏高原几个记录也显示从这一时段开始环境条件较差ꎬ但后期有转好趋势ꎮ崔之久等[24]认为昆 黄运动使高原达到临界高度ꎬ使高原进入冰冻圈ꎮ使气候变冷㊁变干ꎬ沙漠扩展ꎬ湖盆面积缩小ꎬ这与本区气候变化一致ꎮ从本阶段开始沉积物明显较之前粗ꎮ同时高原达到临界高度ꎬ冷高压加强ꎬ使冬季风携带粉尘能力加强ꎬ黄土沉积的颗粒增粗ꎬ范围扩大ꎬ并首次越过秦岭ꎮ刘东生[30]等曾提出青藏高原 戈壁沙漠 黄土形成是一个彼此相关的耦合系统ꎬ因此本阶段气候变干与西北地区气候变干成因上可能有一定的联系ꎬ也与青藏高原的隆升相关ꎮ3阶段(460~360ka):本段<4μm粒径组分波动幅度不大ꎬ但其百分含量比上一阶段要小ꎬ维持在一个中等水平ꎬ相当于MIS12~11ꎮ偏度(SK)㊁峰度(KG)㊁平均粒径(MZ)都表现出波动比较平稳㊁数值偏大ꎬ显示湖泊水动力条件相对比较稳定ꎬ沉积物以细砂㊁粉砂等稍粗颗粒为主ꎬ分选较差ꎮ频率曲线以图4-b与4-c两种为主ꎬ说明水动力条件变大ꎬ由上一阶段的湖水深度较深变得较浅ꎮ总的来说ꎬ本阶段气候要稍干一些ꎬ部分时段有风成沉积物进入ꎻ其他环境代用指标也都处在较低的水平ꎬ后期波动增大ꎮLR04在MIS11阶段显示峰值较高ꎬCK6孔和若尔盖与本92盐湖研究第29卷钻孔记录相似ꎬ峰值相对较小(图6)ꎮ对照前人的研究结论ꎬ构造累计效应使高原气候明显变干[31]ꎬ从而使本阶段沉积物中不仅有流水携带ꎬ还加入了风尘沉积物ꎮ2阶段(360~160ka):本段<4μm粒径组分百分含量出现几个较大的峰值ꎬ但都持续较为短暂的时间ꎬ与MIS10~6阶段相当ꎮ偏度(SK)㊁峰度(KG)㊁平均粒径(MZ)也都表现出同样的特征ꎬ标准偏差(σ1)波动较为频繁ꎬ粘土含量峰值时期频率曲线以图4-a为主ꎬ谷值时期以图4-c为主ꎬ说明湖泊水体波动较为频繁ꎻTOC㊁磁化率和色度a∗表现出对应的峰值ꎬ说明湿润期温度也较高ꎬ但峰谷交替频率较快ꎬ说明本区气候不稳定的特性ꎬ冷干暖湿交替变得较快ꎮLR04波动比之前稍有增大ꎬCK6孔由于分辨率较低只能显示这一阶段气候波动的峰值较高ꎬ而若尔盖盆地的沉积记录显示在MIS10~9阶段ꎬ环境指标在整体平稳的背景下波动较为强烈ꎬ且峰值较高ꎬ与本区记录相一致ꎻ同期的黄土沉积显示黄土 古土壤旋回更加醒目[32]ꎮ施雅风等[33]认为气候的波动可能是在构造隆升下高原气候系统剧烈调整的表现ꎮ构造隆升可能使高原充当了放大器的作用[23ꎬ33-34]ꎬ距今360ka可能存在一次快速隆升[23]ꎮ可能正是由于高原的隆升ꎬ使高原上升到了新的高度ꎬ激发了亚洲季风的深入ꎬ增加了高原的热源以及冷源的效应ꎬ使暖期更暖ꎬ冷期更冷ꎬ气候变得不太稳定ꎮ1阶段(160~5ka):本段时间对应于MIS6晚期~MIS1ꎮ在160~120kaꎬ平均粒径(MZ)呈现出一个很大的谷值ꎬ偏度(SK)呈明显的负偏ꎬ峰度(KG)和标准偏差(σ1)值都比较大ꎬ说明沉积物分选较差ꎬ以粗颗粒沉积为主ꎬ>63μm粒径组分百分含量达到60%以上ꎻTOC㊁磁化率和色度a∗都为低值ꎬ说明该时段湖水较浅ꎬ湖区气候较为干旱ꎬ这可能与高原的进一步快速隆升有关[23ꎬ35]ꎬ使得印度季风难以北进ꎬ高原内部变得寒冷干燥ꎻ同时西伯利亚 蒙古高压加强ꎬ同期黄土沉积L2黄土颗粒较粗ꎬ磁化率值为低值ꎬ时间上对应于MIS6阶段ꎮ而在120~80kaꎬ平均粒径(MZ)为一峰值ꎬ偏度(SK)为正偏ꎬ峰度(KG)和标准偏差(σ1)都为较低的值ꎬ频率曲线以图4-a为主ꎬ说明此段湖水动力较弱ꎬ分选较好ꎬ沉积物偏向细颗粒ꎻTOC㊁磁化率和色度a∗都为相对的高值ꎬ但没有达到钻孔最大值ꎬ说明温度偏低ꎬ指示湖泊水体较深ꎬ湖区气候相对湿润ꎬ时间上对应于MIS5阶段ꎮ此后<4μm粒径组分百分含量开始降低ꎬ偏度(SK)开始负偏ꎬ峰度(KG)和标准偏差(σ1)逐渐增大ꎬ说明水动力增大ꎬ湖泊水体开始缩小ꎬ湖区气候变得干旱ꎮ在40ka左右ꎬ<4μm粒径组分百分含量为一峰值ꎬ偏度(SK)为正偏ꎬ沉积物粒度偏细ꎬ说明湖泊水体出现短暂增大ꎻTOC㊁磁化率和色度a∗都出现一个小的峰值ꎬ与MIS3阶段的暖湿气候期相对应[36]ꎮ直到一万年以来ꎬ<4μm粒径组分百分含量呈现出上升趋势ꎬ相应的偏度(SK)也为正偏ꎬ标准偏差(σ1)逐渐减小ꎬ说明湖水动能逐渐减小ꎬ分选性逐渐变好ꎬ指示湖泊水体逐渐增大ꎬ气候开始变得湿润ꎻ其他指标也呈现出升高的趋势ꎬ可能与全新世气候升温相一致ꎮ大约在距今5ka左右湖泊被河流切穿ꎬ湖相沉积结束ꎬ转为河流相沉积ꎮ其他几个地质记录的变化特征整体上与本区域记录基本上保持一致ꎬ但每个阶段内部有不同变化ꎬ这也说明全球变化整体趋势是一致的ꎬ但不同地区都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ꎮ5㊀结㊀论通过对可可西里边缘区古湖泊(BDQ06孔)沉积物粒度的分析ꎬ初步得到以下结论ꎮ1)粒度与岩性有较好的对应关系ꎬ同时得到其他代用指标较好的支持ꎬ说明沉积物粒度可作为指示古环境变化的替代性指标ꎮ2)BDQ06孔沉积物粒度显示可可西里地区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气候湿润ꎬ此后气候偏干ꎬ直至中更新世晚期出现快速干湿交替的变化特征ꎬ晚更新世经历了末次间冰期的湿润期ꎬ其它时段气候偏干ꎮ3)BDQ06孔湖泊沉积物粒度指标和深海氧同位素在整体趋势上较为一致ꎬ但也受区域气候变化影响ꎬ这可能与高原的抬升有一定关系ꎬ因此本区域气候与全球气候之间的关系研究有重要意义ꎮ沉积物粒度是恢复古环境演化的一条有效途径ꎬ同时由于粒度沉积后受到其他影响因素较小ꎬ03第1期田庆春ꎬ等: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测量简单㊁经济ꎬ受到不少学者的青睐ꎮ通过以上分析ꎬ可以看出粒度和岩性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ꎬ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湖泊水体的变化特征ꎬ但由于粒度在沉积过程中除受到湖泊本身因素影响外ꎬ还受到湖区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ꎬ如构造运动㊁短暂暴雨等ꎬ因此粒度指示的环境信息相对较为复杂ꎮ对于古环境的准确恢复ꎬ单一指标难免得出片面的结论ꎬ因此在分析过程中需要结合其他的气候指标进行相互印证ꎮ参考文献:[1]㊀PorterSCꎬAnZ.CorrelationbetweenclimateeventsinthenorthAtlanticandChinaduringthelastglaciation[J].Natureꎬ1995ꎬ375:305-308.[2]㊀BianchiGGꎬMcCaveIN.HoloceneperiodicityinNorthAtlan ̄ticclimateanddeepoceanflowsouthofIceland[J].Natureꎬ1999ꎬ39(7):515-517.[3]㊀StocerTFꎬQinDꎬPlattnerGKꎬetal.IPCCꎬ2013:climatechange2013:thephysicalsciencebasis[C]//ContributionofworkinggroupItothefifthassessmentreportoftheintergov ̄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Geneva: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ꎬ2013[4]㊀葛肖虹ꎬ刘俊来ꎬ任收麦ꎬ等.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构造地貌形成㊁气候环境变迁与古人类迁徙的影响[J].中国地质ꎬ2014ꎬ㊀41(3):698-714.[5]㊀何蕾ꎬ韩凤清ꎬ韩文霞ꎬ等.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勒斜武担湖水化学特征研究[J].盐湖研究ꎬ2015ꎬ23(2):28-33[6]㊀田庆春.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记录的中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D].兰州:兰州大学2012.[7]㊀陈发虎ꎬ王苏民ꎬ李吉均ꎬ等.青藏高原若尔盖湖芯磁性地层研究[J].中国科学(B辑)ꎬ1995ꎬ25(7):772-777[8]㊀CandeSCꎬKentDV.RevisedcalibrationofthegeomagneticpolaritytimescalefortheLateCreteceousandCenozoic[J].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ꎬ1995ꎬ100:6093-6095[9]㊀LangereisCGꎬDekkersMJꎬdeLangeGJꎬetal.Magne ̄tostratigraphyandastronomicalcalibrationofthelast1.1MyrfromaneasternMediterraneanpistoncoreanddatingofshorteventsintheBrunhes[J].Geophys.J.Int.1997ꎬ129:75-94. [10]MornerNAandLanserJP.GothenburgMagneticFlip[J].Na ̄tureꎬ1974ꎬ251:408-409.[11]郝世祺ꎬ张生ꎬ李文保ꎬ等.内蒙古中部达里湖沉积物粒度及营养盐垂直变化特征[J].盐湖研究ꎬ2017ꎬ25(2):89-95.[12]WangHꎬLiuHꎬCuiH.etal.TerminalPleistocene/Holocenepalaeoenvironmentalchangesrevealedbymineral-magnetismmeasurementsoflakesedimentsforDaliNorareaꎬsoutheasternInnerMongoliaPlateauꎬChina[J].PalaeogeographyꎬPalaeocli ̄matologyꎬPalaeoecologyꎬ2001ꎬ170:115-132[13]陈荣彦ꎬ宋学良ꎬ张世涛ꎬ等.滇池700年来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湖泊环境响应研究[J].盐湖研究ꎬ2008ꎬ16(2):7-12.[14]陈敬安ꎬ万国江ꎬ张峰ꎬ等.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湖泊沉积物环境记录:以沉积物粒度为例[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ꎬ2003ꎬ33(6):563-568.[15]王君波ꎬ朱立平.藏南沉错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J].地理科学进展ꎬ2002ꎬ21(5):459-467[16]FolkRLꎬWardWC.BrazosRiverbar[Texas]:astudyinthesignificanceofgrainsizeparameters[J].Jour.SedimentPet ̄rol.ꎬ1957ꎬ27(1):3-26.[17]曾方明ꎬ张萍.图解法和矩阵法计算西台吉乃尔盐湖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差异[J].盐湖研究ꎬ2015ꎬ23(3):1-4ꎬ22[18]成都地质学院陕北队.沉积岩(物)粒度分析及其应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ꎬ1978:31-143.[19]孙永传ꎬ李蕙生.碎屑岩沉积相和沉积环境[M].北京:地质出版社ꎬ1986.[20]孙东怀ꎬ安芷生ꎬ苏瑞侠ꎬ等.古环境中沉积物粒度组分分离的数学方法及其应用[J].自然科学进展ꎬ2001ꎬ11(3):269-276.[21]高春亮ꎬ余俊清ꎬ闵秀云.等.晚冰期以来大柴旦盐湖沉积记录的古气候演变及其尘暴事件[J].盐湖研究ꎬ2019ꎬ27(1):39-53[22]王中ꎬ刘向军ꎬ从禄.青海湖东岸末次冰期冰盛期和早全新世沙漠范围重建[J].盐湖研究ꎬ2017ꎬ25(2):67-75[23]薛滨ꎬ王苏民ꎬ夏威岚ꎬ等.若尔盖RM孔揭示的青藏高原900kaBP以来的隆升与环境变化[J].中国科学(D辑).1997ꎬ27(6):543-547.[24]崔之久ꎬ吴永秋ꎬ刘耕年.关于 昆仑 黄河运动 [J].中国科学D辑.1998ꎬ16(l):53-60[25]JansenJHFꎬKuijPersAꎬTroelstraSR.Amid-Brunhescli ̄maticevent:long-termchangesinglobalatosphereandoceancirculation.Seieneeꎬ1986ꎬ232:619-622.[26]沈振枢ꎬ程果ꎬ乐昌硕ꎬ等.柴达木盆地第四纪含盐地层划分及沉积环境[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27]王苏民ꎬ薛滨.中更新世以来若尔盖盆地环境演化与黄土高原比较研究[J].中国科学(D辑).1998ꎬ26(4):323-328.[28]姚小峰ꎬ郭正堂ꎬ赵希涛ꎬ等.玉龙山东麓古红壤的发现及其对青藏高原隆升的指示[J].科学通报ꎬ2000ꎬ45(15):1671-1676[29]陈诗越ꎬ方小敏ꎬ王苏民.川西高原甘孜黄土与印度季风演化关系[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ꎬ2002ꎬ22(8):41-46[30]刘东生.黄土与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ꎬ1985[31]施雅风ꎬ李吉均ꎬ李炳元等.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环境变化[J].地理学报ꎬ1999ꎬ54(1):10-20[32]DingZLꎬYuZWꎬRutterNWꎬetal.TowardsanorbitaltimescaleforChineseloessdeposits[J].QuaternaryScineseRe ̄views.1994ꎬ13:39-70.[33]施雅风ꎬ汤慰苍ꎬ马玉贞.青藏高原二期隆升与亚洲季风孕13盐湖研究第29卷育关系探讨[J].中国科学(D辑).1998ꎬ28(3):263-271[34]LiuXDꎬDongBW.InfluenceoftheTibetanPlateauupliftontheAsianmonsoon-aridenvironmentevolution[J].ChineseScienceBulletinꎬ2013ꎬ58:4277–4291ꎬdoi:10.1007/s11434-013-5987-8[35]王书兵ꎬ蒋复初ꎬ傅建利ꎬ等.关于黄河形成时代的一些认识[J].第四纪研究ꎬ2013ꎬ33(4):705-714[36]FanQSꎬLaiZPꎬLongHꎬetal.OSLchronologyforlacustrinesedimentsrecordinghighstandsofGahaiLakeinQaidamBa ̄sinꎬnortheasternQinghai-TibetanPlateau[J].Quat.Geochro ̄nol.ꎬ2010ꎬ5:223–227GrainSizeCharacteristicsandTheirEnvironmentalSignificanceoftheLacustrineDepositsintheHinterlandofQinghai ̄TibetanPlateauTIANQing ̄chun1ꎬSHIXiao ̄jing1ꎬSHIPei ̄hong2(1.CollegeofGeographicalScienceꎬShanxiNormalUniversityꎬLinfenꎬ041000ꎬChinaꎻ2.SchoolofGeographyandTourismꎬShaanxiNormalUniversityꎬXi anꎬ710119ꎬChina)Abstract:InHohXilareaꎬthehinterlandofQinghai ̄TibetanPlateauꎬbytheanalysesofthegrain ̄sizeparame ̄tersandthecomparisonwithotherproxiesoftheBDQ06coresedimentsꎬtheauthorsresearchedtheenviron ̄mentalevolutionofthisareasincetheMiddlePleistocene.Thevariationingrain ̄sizeparametersꎬasagoodin ̄dicatorforthevariationinlakelevelꎬcouldfurtherreflecttheclimatechangeoflakeregion.Theseenvironmen ̄talchangesreflectedbythegrain ̄sizeofBDQ06coresedimentswerewellsupportedbyotherproxiesandprovedbyotherresearchresults.Thesedimentgainsizeprovidesaneweffectivewaytorecovertheclimatechanges.FurthermoreꎬtheclimatechangeinthisareawascomparedwiththeLR04marineδ18Orecordꎻthere ̄sultsindicatedthattherewereverystrongsimilarityonthescaleofglacial ̄interglacialcycleꎬandtherewereal ̄soobviousregionaldifferences.Thatmeansthisarearespondedtoglobalclimatechangewithregionalcharac ̄teristicswhichmightberelatedwiththetectonicupliftingofQinghai ̄TibetanPlateau.Keywords:Qinghai ̄TibetanPlateauꎻLakesedimentsꎻGrain ̄sizecharacteristicsꎻClimaticsignificance23。

重复采动影响下含瓦斯岩层瓦斯运移规律

重复采动影响下含瓦斯岩层瓦斯运移规律

重复采动影响下含瓦斯岩层瓦斯运移规律
张伟;赵博;郭晓阳;邓存宝;高嘉慧
【期刊名称】《矿业安全与环保》
【年(卷),期】2024(51)1
【摘要】受重复采动影响,煤层邻近岩层中赋存的瓦斯解吸涌出,成为工作面瓦斯主要来源之一。

为研究重复采动影响下含瓦斯岩层中瓦斯运移规律,以沙曲一矿5#煤及其邻近煤岩层为工程背景,在测定煤岩体瓦斯基础参数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重复采动影响下煤岩体卸压增透范围,得到了含瓦斯岩层渗透率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而对含瓦斯岩层瓦斯运移规律进行模拟。

研究结果表明:邻近岩层中,L5灰岩层瓦斯赋存量最高,含量约为5#煤层的14.3%;重复采动导致煤岩体卸压程度增大,L5灰岩层卸压区分布在永久煤柱的边缘区;L5灰岩层卸压区内渗透率最高可达4.8×10^(-15)m^(2),为初始渗透率的7.7倍,高渗区域与卸压区域分布一致;L5灰岩层内赋存的瓦斯解吸并上涌至工作面,致使上隅角瓦斯浓度由6.1%升高至7.1%;受巷道通风影响,L5灰岩层瓦斯主要聚积在岩层后方与回风巷侧,是瓦斯抽采时应关注的重点区域。

【总页数】9页(P61-69)
【作者】张伟;赵博;郭晓阳;邓存宝;高嘉慧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安全与应急管理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712
【相关文献】
1.Y型通风方式下采场瓦斯运移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及瓦斯治理分析
2.采动影响下煤层瓦斯运移规律研究
3.采动条件下瓦斯抽采钻孔有效范围及瓦斯运移规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1章MapGIS地理数据库

第1章MapGIS地理数据库

第 1 章MapGIS地理数据库1.1数据模型1.1.1模型的概念层次MapGIS 空间数据模型的概念分6个层次:地理数据库、数据集、类、几何元素、几何实体、坐标点,如图1.1-1所示。

非空间实体被抽象为对象,空间实体被抽象为要素;相同类型的要素构成要素类;相同类型的对象构成对象类;若干对象类或要素类组成要素数据集;若干要素数据集构成地理数据库。

要素在某个空间参照系中的几何特征被抽象为图形信息,图形信息由任意的点状、线状或面状几何实体组成,几何实体通过几何坐标点表达。

图1.1-1MapGIS 空间数据模型概念层次1.1.2模型的特点MapGIS 的空间数据模型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现象抽象为对象、关系和规则,各种行为(操作)基于对象、关系和规则,模型更接近人类面向实体的思维方式。

该模型还综合了面向图形的空间数据模型的特点,使得模型表达能力强,广泛适应GIS的各种应用。

该模型具有以下特点:真正的面向地理实体,全面支持对象、类、子类型、关系、有效性规则、数据集、地理数据库等概念。

对象类型覆盖GIS和CAD对模型的双重要求,包括:要素类、对象类、关系类、注记类、几何网络。

简单要素类可描述任意几何复杂度的实体,如水系、道路等。

完善的关系定义,可表达实体间的空间关系、拓扑关系和非空间关系。

拓扑关系支持结构表达方式和空间规则表达方式;完整地支持3类非空间关系,包括关联关系、继承关系(完全继承或部分继承)、组合关系(聚集关系或组成关系)。

支持关系多重性,包括1-1、1-M、N-M。

支持有效性规则的定义和维护,包括定义属性规则、关系规则、拓扑规则、边-边规则、边-结点连接规则。

支持多层次数据组织,包括地理数据库、数据集、数据包、类、图形元素,如图1.1-2所示。

图形元素支持向量表示法和解析表示法,包括折线、圆、椭圆、弧、矩形、样条、bezier 曲线等形态,能够支持规划设计等应用领域。

图1.1-2MapGIS 面向实体的空间数据模1.2系统特点1、分布式跨平台可拆卸的多层多级体系结构:最新的第四代多层结构体系具备完全支持“全球空间网格”能力.net 和j2ee 架构分布式全组件化的跨平台系统面向互连网的系统设计面向“服务”的最新思想基于GML的开放式接口适应异构数据库的多级服务器协同工作环境2、面向地理实体的空间数据模型:面向地理实体的抽象模型可描述任意复杂度的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的地理实体特征完全表达空间、非空间、非空间的多重性、实体的空间共生性的关系面向实体语义关系的操作统一了GIS与CAD对模型要求的面向实体的信息可视化3、海量空间数据存储与管理:TB级的空间数据存储与处理能力矢量、栅格、三维、影像四位一体的海量数据存储异构数据库的多级服务器数据更新与同步完全一致的存储无关的概念模型(文件系统或RDBMS)基于版本和数据锁的长事务解决机制高效的空间索引(矩形索引、R树索引、聚集索引、格网拼合索引、四叉树索引)4、时空处理:采用“元组级基态+增量修正法”实施方案版本与增量相结合的时空数据模型元组级的时空数据控制粒度可实现单个实体时态演变“事件”作为时态追踪的参考点通过时态数据索引管理任意时刻的历史回朔多用户并发的历史事件的控制5、真三维建模与可视化:三维海量数据的有效存储和管理三维模型数据一体化管理(TIN、三维景观、三维地质)三维数据的LOD_RTree索引组织技术面向实体和拓扑的数据组织三维数据专业模型的快速建立高程数据TIN/GRD模型的建立、处理等基本功能三维地质构造建模、断层处理技术地质体内属性三维分布建模技术三维数码景观动态建模技术三维数据的综合可视化和融合分析基于拓扑的三维剖切分析基于拓扑的等值面提取三维体数据的面绘制技术三维体数据直接体绘制技术6、空间信息应用服务:提供基于SOAP和XML的空间信息Web Services遵循OpenGIS规范,支持WMS、WFS、WCS等标准,以及XML和GML3标准支持互联网和无线互联网,支持各种智能移动终端提供各类高速缓存、无状态的负载平衡策略,满足高速度访问的需要提供用户权限的控制和安全策略提供空间分析、以及应用逻辑分析等服务,满足对空间数据库的专业查询和分析7、版本与长事务处理:长事务期间,可以自由地编辑要素、执行地理分析、编辑地图长事务完时,如被实施,则更新到地理数据库中,否则丢弃使用乐观的并发访问控制技术,实现长事务机制,没有对要素加锁允许产生编辑冲突,当提交事务时,检测冲突,并协调解决冲突版本控制使多个用户可直接编辑数据而不用锁定要素或复制数据版本管理具有版本创建、删除、归并、冲突解决等功能和机制8、工作流管理:基于网络拓扑数据模型的工作流控制引擎实现了业务的灵活调整和定制,解决了GIS和OA的无缝集成符合国际工作流联盟制定的规范不同业务流程之间的交叉、融合历史案件的办理过程不受模板变化的影响通过拓扑关系能够自动实现条件判断、循环、会签等功能工作流“可扩充”性与动态表单可“自定义”性支持多级子表和数据字典9、空间元数据:元数据采集、编辑和录入元数据读取、查询和共享发布;面向Web的客户端操作界面;支持SRW协议(新一代Z3950协议),分布式检索能力强1.3地理数据库MapGIS 地理数据库(GeoDatabase,简称GDB)新概念,它集成了地理数据库创建、管理、浏览等多种功能。

机械工程论文题目机械论文题目选题大全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机械工程论文题目机械论文题目选题大全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基于 MATLAB 与 ADAMS 联合 仿真的双臂机器人协调技术研究 基于 RFID 图书盘点机器人结构设计与仿真 新型渐开线少齿差行星减速器的优化设计研究 用于制冷压缩机的直线振荡电机优化设计 基于 ADAMS 仿真分析的模块化弹簧操作机构优化设计 烤烟移栽机取苗方式研究及其栽植器的设计 岩石热损伤微观机制与宏观物理力学性质演变特征研究 旋流式无堵塞泵优化设计与内流场 PIV 试验研究 柔性空间机器人操作大挠性航天器的动力学与振动控制 回转式膜上辣椒钵苗移栽机构的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 膨润土基有机复合相变材料性能研究 氧化锌/碳纤维/聚醚醚酮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纤维素/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电传动轮式装载机的试验样机搭建与控制策略研究 电力机械无级变速器优化设计与特性研究 基于 LabVIEW 的水轮机振动信号分析 挖掘机履带链轨节刚柔耦合仿真及疲劳失效分析 基于工作流引擎的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洗衣粉污染土工程性质劣化机理及改良方法研究 基于物联网的提升机制动装置故障诊断系统及方法研究 方捆捡拾装载车的设计及捡拾机构固定夹臂的优化
大型焦炉推焦设备振动机理研究 大流量液控单向阀动态特性分析与流场仿真 对旋局部通风机振动与噪声研究 提升设备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试验系统开发 提升设备工况监测与故障诊断网络试验平台 TA2 在溴化锂溶液中的空化腐蚀行为研究 振动/回转复合式滚磨光整加工装置的结构分析与实验验证 脉冲电流处理 ZK60 镁合金的组织演变、机械性能及其细化机理的研究 游乐设备挑臂梁设计及其结构优化与仿真分析 多功能茶叶包装机的设计研究 清香型酒曲制曲机设计及其性能研究 基于称重法的烟尘浓度在线监测系统的工程设计及实现 基于实时特征值的风机振动状态监测与数据挖掘的故障诊断研究 偏心轮推杆行星传动运动学仿真及设计研究 基于零空间追踪的机械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基于分数阶时频分析的机械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行星齿轮传动的故障动力学研究 泳池自动升降系统设计与控制研究 可升降泳池平台结构设计及力学特性研究 轴流泵马鞍区运行特性研究 气液两相条件下离心泵内部流动特性数值计算和试验研究 基于 MED-EMD 和切片双谱的齿轮箱故障诊断研究

晶体马德隆常数的计算

晶体马德隆常数的计算

参考文献
[1] 阎守胜.固体物理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Kittle C.固体物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3] 王矜奉.固体物理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The calculation of Madelung constant in the ion crystal
二维正方离子格子的马德隆常数与对应的 n
30
40
50
1.59236
1.59808
1.60154
1.61554
1.61554
1.61554
100
200
300
1.60851
1.61202
1.61319
1.61554
1.61554
1.61554
800
900
1000
1.61466
1.61476
1.61484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离子晶体的马德隆常数计算
詹泸成,罗志琳
河海大学应用物理系,南京(211100)
E-mail:zhanhucheng@
摘 要:本文对马德隆常数的一般公式进行了修正,并利用 Visual Basic、Matlab 等工具对一 维离子链,二维正方离子格子,以及三维 Nacl 离子晶体修正前后的马德隆常数进行了计算 分析,结果表明:修正后的马德隆常数公式能够更快地收敛于真实值,并且更加接近于实验 值,通过对三个维度的比较,验证了离子晶体马德隆常数随着晶体配位数的增加而增大的性 质。 关键词:离子晶体;马德隆常数;修正 中图分类号:O481
=−
n1 =−n n2 =− n
(−1)n1 + n2 n12 + n22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5_亚段沉积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5_亚段沉积特征

第35卷第5期2023年9月岩性油气藏LITHOLOGIC RESERVOIRSV ol.35No.5Sept.2023收稿日期:2022-09-23;修回日期:2022-11-27;网络发表日期:2022-12-29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白云岩成因机理研究”(编号:ZD2022057)资助。

第一作者:杜江民(1984—),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和沉积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地址:(050031)河北省石家庄市槐安东路136号河北地质大学教务处。

Email :******************。

文章编号:1673-8926(2023)05-0037-12DOI :10.12108/yxyqc.20230504引用:杜江民,崔子豪,贾志伟,等.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5亚段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2023,35(5):37-48.Cite :DU Jiangmin ,CUI Zihao ,JIA Zhiwei ,et al.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Ma 55sub-member of Ordovician Majiagou Forma ‐tion in Sulige area ,Ordos Basin [J ].Lithologic Reservoirs ,2023,35(5):37-48.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5亚段沉积特征杜江民1,2,崔子豪1,2,贾志伟3,张毅3,聂万才4,5,龙鹏宇1,2,刘泊远1,2(1.河北地质大学河北省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石家庄050031;2.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石家庄050031;3.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成都610051;4.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610500;5.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天然气评价项目部,西安710018)摘要: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5亚段勘探潜力巨大。

8.8m超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覆岩活动规律研究

8.8m超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覆岩活动规律研究

第52卷第12期煤炭工程C O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Vol. 52,No. 12doi:10.11799/ce2020120138.8m超大采高综釆工作面覆岩活动规律研究杨俊哲(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神木719315)摘要:为了掌握浅埋深8.8m以上特厚煤层一次采全高开采覆岩活动规律,以上湾煤矿8.8m 超大采高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

利用理论计算,相似模拟以及数值模拟等方法,通过顶板位移深基点观测、微震监测、矿压监测等多种手段,将远场覆岩活动与近场矿压显现相结合,对8.8m超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采场覆岩运移规律和顶板结构形式进行研究。

推演得出浅埋深8. 8m超大采出空间下覆岩垮落的结构模型,揭示了工作面远场顶板断裂与垮落时空演化规律,分析了8.8m超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压机理及支架与围岩的力学关系,为类似条件下特厚煤层综采工作面支架选型及安全高效开采提供理论及技术指导。

关键词:浅埋煤层;超大采高;覆岩结构模型;上覆岩层;矿压显现规律;支架-围岩关系;微震监测中图分类号:TD3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卜0959(2020) 12-0055-06Overburden activity law of 8. 8m super-high-cutting fully-mechanized working faceY A N G J u n-z h e(C H N Energy Shendong Coal Group, S h e n m u 719315,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grasp the overburden activity law of full-seam mining in shallow-buried extra—thick coal s e a m thicker than8. 8m,based o n the engineering background of 8. 8m super -high fully m e chanized mining face in S h a n g w a n Coal M i n e,theoretical calculation,similar simulat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are carried o u t,a n d through observation of roof displacement at d eep base point,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monitoring of ore pressure a n d other m e a n s,the far-field overburden activity is analyzed combining with near-field m i n e pressure behaviors, the law of overburden migration a n d roof structure is studied for the8. 8m super high cutting fully m echanized mining face. Structure mo d e l of the overlying strata caving is obtained for the shallow-buried 8. 8m s uper-high m i n e d out space, the space-time evolution law of far field roof fracturing a n d caving is revealed, the m i n e pressure m e c h a n i s m of the 8. 8m super-high-cutting fully-mechanized working face a n d the mechan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pport a n d surrounding rock are analyzed. T h e study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a n d technical guidance for the support selection,a n d safe a n d efficient mining in ultra-thick s e a m fully m e chanized mining face under similar conditions.K e y w o r d s:shallow d e p t h;supper - high - cutting;structure m o d e l of overlying strata;overlying strata;m i n e pressure behavior;relationship b e tween support a n d surrounding rock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达60%以上[1]。

基于自转一阶非连续式微球双平盘研磨的运动学分析与实验研究

基于自转一阶非连续式微球双平盘研磨的运动学分析与实验研究

第53卷第8期表面技术2024年4月SURFACE TECHNOLOGY·133·基于自转一阶非连续式微球双平盘研磨的运动学分析与实验研究吕迅1,2*,李媛媛1,欧阳洋1,焦荣辉1,王君1,杨雨泽1(1.浙江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杭州 310023;2.新昌浙江工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浙江 绍兴 312500)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研磨压力、下研磨盘转速、保持架偏心距和固着磨料粒度对微球精度的影响,确定自转一阶非连续式双平面研磨方式在加工GCr15轴承钢球时的最优研磨参数,提高微球的形状精度和表面质量。

方法首先对自转一阶非连续式双平盘研磨方式微球进行运动学分析,引入滑动比衡量微球在不同摩擦因数区域的运动状态,建立自转一阶非连续式双平盘研磨方式下的微球轨迹仿真模型,利用MATLAB对研磨轨迹进行仿真,分析滑动比对研磨轨迹包络情况的影响。

搭建自转一阶非连续式微球双平面研磨方式的实验平台,采用单因素实验分析主要研磨参数对微球精度的影响,得到考虑圆度和表面粗糙度的最优参数组合。

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研磨压力为0.10 N、下研磨盘转速为20 r/min、保持架偏心距为90 mm、固着磨料粒度为3000目时,微球圆度由研磨前的1.14 μm下降至0.25 μm,表面粗糙度由0.129 1 μm下降至0.029 0 μm。

结论在自转一阶非连续式微球双平盘研磨方式下,微球自转轴方位角发生突变,使研磨轨迹全覆盖在球坯表面。

随着研磨压力、下研磨盘转速、保持架偏心距的增大,微球圆度和表面粗糙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

随着研磨压力与下研磨盘转速的增大,材料去除速率不断增大,随着保持架偏心距的增大,材料去除速率降低。

随着固着磨料粒度的减小,微球的圆度和表面粗糙度降低,材料去除速率降低。

关键词:自转一阶非连续;双平盘研磨;微球;运动学分析;研磨轨迹;研磨参数中图分类号:TG356.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3660(2024)08-0133-12DOI:10.16490/ki.issn.1001-3660.2024.08.012Kinematic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Microsphere Double-plane Lapping Based on Rotation Function First-order DiscontinuityLYU Xun1,2*, LI Yuanyuan1, OU Yangyang1, JIAO Ronghui1, WANG Jun1, YANG Yuze1(1.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2. Xincha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jiang Shaoxing 312500, China)ABSTRACT: Microspheres are critical components of precision machinery such as miniature bearings and lead screws. Their surface quality, roundness, and batch consistency have a crucial impact on the quality and lifespan of mechanical parts. Due to收稿日期:2023-07-28;修订日期:2023-09-26Received:2023-07-28;Revised:2023-09-2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975531)Fund: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51975531)引文格式:吕迅, 李媛媛, 欧阳洋, 等. 基于自转一阶非连续式微球双平盘研磨的运动学分析与实验研究[J]. 表面技术, 2024, 53(8): 133-144.LYU Xun, LI Yuanyuan, OU Yangyang, et al. Kinematic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Microsphere Double-plane Lapping Based on Rotation Function First-order Discontinuity[J]. Surface Technology, 2024, 53(8): 133-144.*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134·表面技术 2024年4月their small size and light weight, existing ball processing methods are used to achieve high-precision machining of microspheres. Traditional concentric spherical lapping methods, with three sets of circular ring trajectories, result in poor lapping accuracy. To achieve efficient and high-precision processing of microspheres, the work aims to propose a method based on the first-order discontinuity of rotation for double-plane lapping of microspheres. Firstly, the principle of the first-order discontinuity of rotation for double-plane lapping of microspheres was analyzed,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movement of the microsphere changed when it wa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upper variable friction plate, resulting in a sudden change in the microsphere's rotational axis azimuth and expanding the lapping trajectory. Next, the movement of the microsphere in the first-order discontinuity of rotation for double-plane lapping method was analyzed, and the sliding ratio was introduced to measure the motion state of the microsphere in different friction coefficient regions.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sliding ratio of the microsphere varied in different friction coefficient regions. As a result, when the microsphere passed through the transition area between the large and small friction regions of the upper variable friction plate, the sliding ratio changed, causing a sudden change in the microsphere's rotational axis azimuth and expanding the lapping trajectory. The lapping trajectory under different sliding ratios was simulated by MATLAB,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in simulation time, the first-order discontinuity of rotation for double-plane lapping method could achieve full coverage of the microsphere's lapping trajectory, making it more suitable for precision machining of microspheres.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an experimental platform for the first-order discontinuity of rotation for double-plane lapping of microsphere was constructed. With 1 mm diameter bearing steel balls as the processing object, single-factor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lapping pressure, lower plate speed, eccentricity of the holding frame, and grit size of fixed abrasives on microsphere roundness, surface roughness, and material removal rat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first-order discontinuity of rotation for double-plane lapping, the microsphere's rotational axis azimuth underwent a sudden change, leading to full coverage of the lapping trajectory on the microsphere's surface. Under the lapping pressure of 0.10 N, the lower plate speed of 20 r/min, the eccentricity of the holder of 90 mm, and the grit size of fixed abrasives of 3000 meshes, the roundness of the microsphere decreased from 1.14 μm before lapping to 0.25 μm, and the surface roughness decreased from 0.129 1 μm to 0.029 0 μm. As the lapping pressure and lower plate speed increased, the microsphere roundness and surface roughness were firstly improved and then deteriorated, while the material removal rate continuously increased. As the eccentricity of the holding frame increased, the roundness was firstly improved and then deteriorated, while the material removal rate decreased. As the grit size of fixed abrasives decreased, the microsphere's roundness and surface roughness were improved, and the material removal rate decreased. Through the experiments, the optimal parameter combination considering roundness and surface roughness is obtained: lapping pressure of 0.10 N/ball, lower plate speed of 20 r/min, eccentricity of the holder of 90 mm, and grit size of fixed abrasives of 3000 meshes.KEY WORDS: rotation function first-order discontinuity; double-plane lapping; microsphere; kinematic analysis; lapping trajectory; lapping parameters随着机械产品朝着轻量化、微型化的方向发展,微型电机、仪器仪表等多种工业产品对微型轴承的需求大量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 龙, 卢才武, 顾清华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55)
摘要: 针对矿区地质环境污染面积动态变迁和实时监测问题 , 首先根据 TGIS 中的时间属性表达特性, 分别将时间粒度表达和变粒
提出了一种动态多基态变粒度的修正模型 , 实现了时间 度时空存储因子设计与现有的动态多级基态修正模型进行综合集成表示 , 粒度动态变化过程中多基态自动确立问题 ; 其次结合某矿区地质环境面积变迁的时空数据特征, 分别设计了时空数据库的五库结 构和数据库组织结构 , 实现了矿区地质环境面积变迁时空数据库的逻辑和物理结构设计; 然后通过结合 TGIS 和视频播放器原理, 实现了矿区地质环境面积变化场景的回放 , 并采用空间数据库查询语句实现了地质环境面积变化的超前预演; 最后以某矿区地质 环境数据为例, 实践表明: 动态多基态变粒度的修正模型可实时监测矿区地质环境类型面积的变迁过程 , 增加了复垦区域的面积 , 实现了矿区地质环境面积变迁数据的存储 、 再现和未来变迁的预演。
关键词: 动态多基态; 变粒度; 修正模型; TGIS 中图分类号: P208 文献标识码: A 0911( 2017) 09010406 文章编号: 0494-
Application of Dynamic Multilevel Base State and Various Granularities with Spatiotemporal Amendments in Mining Area Geological Environment
图2
动态多基态变粒度修正模型
2
2.1
DMBSVGA 时空数据库设计
矿区地质环境时空数据特征 在露天矿采掘活动过程中, 矿山地质环境类型
的面积变迁具有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面积的变更主 要是由污染区域向治理区域的转移过程 , 具体存在 以下 6 种变更情况: ①复垦区 C 和废弃基坑 F 地质 环境面积不变, 开采基坑 A 和排土场 B 面积减少, 工业区 D、 积水区 E 面积增加; ②废弃基坑 F 面积不 , 变 排土场 B 和复垦区 C 面积减少, 开采基坑 A、 工 业区 D、 积水区 E 面积增加; ③ 废弃基坑 F 面积不 变, 工业区 D 和复垦区 C 面积减少, 开采基坑 A、 排
2017 年
第9期

龙, 等: 动态多基态变粒度时空修正模型在矿区地质环境中的应用
105
问题。而变粒度时空对象的历史基态距动态设立与 再现要比等基态距数据检索更有价值。 因此, 提出 了一种动态多基态变粒度时空修正模型 ( dynamic multilevel base state and various granularities with amendments, DMBSVGA ) , 以 TGIS 在矿区地质环境 变化中的应用为核心, 实现多级变粒度历史数据再 现、 预演以及动态过程展现。
随着 GIS 在地质环境领域应用需求的不断增 TGIS 受到业界内的普遍关注[1]。目前在 6 类时 加, 空数据模型
[2 ]
询效率
[5 ]
; 刘睿等引入动态基态数据存储区的概
[6 ]
念, 提出了动态基态的时空数据基态修正方法

中, 多基态修正时空数据模型不能存
储所有微变状态信息, 具有存储的冗余数据少, 历史 点数据再现快速等特点, 成为广泛研究和应用的焦 点
开销。假设要再现到图 2 中历史时刻 T0 的状态, 如 果在 T2 时刻事件变化量较少且检索频度较小 , 则在 形成 T1 至 T2 的一个级差文件, 其 T2 设立基态距, 由此 T2 时刻的历史状态只需根据级差文件获得 。 DMBSVGA 模型如图 2 所示, 基于上述思想, 通过事 件变化, 形成一个变化的差文件, 两个差文件的数量 构成基态距, 最佳的基态距位置是由事件变化数量 和检索频率分布位置决定。 因此, 对基态距影响因 子分析后, 将变化系数 a( a≠1) 引入该模型, 判断变 粒度基态距阈值 F 的表达式如下 F = a ˑΔt i ( 1) X = 0 , F ≥Δt i , q i < F 0 , F <Δt i , q i <F
1
1.1
TGIS 时空数据模型
时间粒度的表达 TGIS 中的时间要素是地理信息的本质属性之
一, 它的描述对象是时空实体对象, 其时空特性具有 [1011 ] 。 。 连续性 关 于 时 间 的 认 识 观 点 主 要 有 两 类 为便于表述研究的问题, 对一些基本时间要素定义 如下: Xj 定义 1: 时态划分: 对于时间集 U, 有 X i ,
[34 ]
张保钢等针对历史基态数据占用存储空间大的问 题, 提出多基态多级差的时空数据基态修正改进方 法
[7 ]
; 王履华等采用双向递归算法, 提出了一种改
[8 ]

进基态修正时空数据模型的表达方式
; 霍亮等采
针对多基态修正时空数据模型的问题, 不同学 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如刘仁义等针对用户对 提出了多基态修 特定时期的时态数据库频繁访问, 正模型, 应用区段和变粒度索引方法来提高时态查
MA Long, LU Caiwu, GU Qinghua
( School of Management, Xi’ 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logy,Xi’ an 710055, China)
Abstrac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dynamic changing and realtime monitoring of mining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rea, the dynamic multilevel base state and various granularities with amendments is proposed through time granularities and variable granularities storage factors are wholly integrated depending to the expression of time attribute in TGIS, so as to realize base state and history base state are quickly created in time granularities dynamic process. The five database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 of spatiotemporal database are designed by combined with spatiotemporal data of a mining areas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rea, Then playback and advanced preview of area change scene are realized respectively by combing TGIS with video player and SQL.Finally spatiotemporal data of a mine geological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states that the model can be realtimely monitored change of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type as example, environment areas, be improved the reclamation areas, and be realized the storage, reproduction and forecast of the mining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rea data. Key words: dynamic multilevel base state; various granularities; amendments model; TGIS
用增量信息记录方式, 提出了基于基态修正模型的 解决了矢量数据库的数据 矢量数据增量更新机制, 更新和更新后历史数据维护的问题
[9 ]

上述所解决的是对历史数据的检索和回朔效率
0123; 修回日期: 20170629 收稿日期: 2017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1404182) ; 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 E08001) TGIS 等方面的研究。 Email: malong1982@ 作者简介: 马 龙( 1982—) , 男, 博士生, 讲师, 主要从事时空数据库、 数字化矿山应用技术、 126.com mail: qinghuagu@ 126.com 通信作者: 顾清华。E-
n U, i ≠j且 X i ∩X j ≠, X2 , …, 满足∪ i = 1 X i = U, 则{ X1 ,
{
1 , F ≤Δt i , q i ≥F ( 2)
X 表示基态距; Δt i 表示 t i 时刻距离现在时刻 式中, 的时间差; q i 表示 Δt i 时间内的差文件数; F 表示基 态距阈值; 1 表示设立基态距; 0 表示不设立基态距。
X n } 构成 U 的一个时态划分, 记为!。 定义 2: 时 态 粒 度: 即 时 间 的 分 辨 率, 记 为 rt 。 t 2 均在 r t 内, 当 t1 -t2 ≤ r t , 即 t1 、 则认为 t 1 = t 2 ; 当 t1 -t2 >r t , 则认为 t 1 ≠ t 2 。 时间分辨率是事件记录 的最小单位, 小于最小单位的时间即被记录为时刻 。 定义 3: 时刻 g i : 存在一个时间 t i , 当满足条件 U( t i ) ≤r t , 则 t i 为时刻; 当 U( t i ) >r t , 则 t i 为时区。 tj 满 足 定义 4: 时 间 区 间 t p : 存 在 两 个 时 刻 t i 、 U( t i ) ≤r t , U( t j ) ≤r t , t i ≠t j , tj ) 。 则时间区间为 t p ( t i , 1.2 变粒度时空数据存储因子 在设计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的时空数据模型时 , 为提高时态数据的存储和检索性能, 将地理事件的 时间粒度细分到秒级, 本文遵循学者唐常杰的三史 [12 ] , 制思想 将三史制扩展为多史制, 根据矿区地质 环境面积时态元素变迁频度, 构建对应的变粒度索 引因子 K 0 , 变粒度时间因子如图 1 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