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2016年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
2016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题(带答案)

2016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题(带答案)嘉峪关市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45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社会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秩序井然、礼教森严的,乃至使人们认为,缺乏自由似乎就是中国社会的传统,而在个性解放的今天,每一个人对自由的渴望都显得尤为迫切,于是对中国这一古老传统便心怀不满。
国学中的自由,是儒家责任里的闲情,是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是法家理性下的游弋,是士人重压时的释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自由”。
自由,在国学里也是随处可见的。
道家的生命理想最接近自由的状态,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道法自然”,意思是说:大道之行,既是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是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这就是道之所在。
而把道家思想与个人生命形态结合得更为紧密、更为艺术的庄子,对自由的感受也更为强烈。
一篇著名的《逍遥游》,其实描写的正是庄子心灵的驰骋和思想的放飞。
《逍遥游》中描述的那个叫做“鹏”的大鸟,能够扶摇直上九万里,能够背负青天激越云间,上能飞天,下能入水,自由往来于天地间。
其实,庄子哪是以如此瑰丽的笔墨来仅仅描写一只鸟的行为呢?那“鹏”正是庄子自己的心,正是一颗开阔六合、含纳古今、超越世俗、纵横时空的心。
心的自由,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由。
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然而,心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助你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
儒家学派里,孔子曾称赞得意门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人人都不堪忧苦,只有颜回不改其乐――他不改其乐的,也许是身在陋巷、心在书香的精神享受,也许是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也许是身虽未动、心已远行的超越眼前的卓越见识。
可见,在中国文化里,无论是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出世无为的道家,无论他们的生存环境和行为特征有何不同,但在内心和精神层面,他们都同样拥有自由的灵魂。
2016年高三月考试卷

第1页 共10页 ◎ 第2页 共10页绝密★启用前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监测 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高三集备组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
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
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
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
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
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
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
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
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
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丢拼命。
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洲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
高三语文-201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本试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这是我仅有的一天,是现实的永恒。
我像被________死刑的囚犯,用喜悦的泪水拥抱新生的太阳。
我举起双手,感谢这________的一天。
我是个幸运的人,许多强者都先我而去,为什么我能得到这额外的一天?是不是他们已大功告成,而我尚在旅途跋涉?如果是这样,这是不是成就我的一次机会,让我功德圆满?造物主的安排是否________?A.赦免无与伦比别具匠心B.饶恕无与伦比别有用心C.赦免无可厚非别具匠心D.饶恕无可厚非别有用心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被誉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作品之一的小说《三体》即将被拍成电影,但它并不像美国大片《星际穿越》那样,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
B.近年来,高校招生多以“男神”“女神”为宣传点,有人尽管质疑这种方式,但在另外一些人看来,这种宣传方式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具有更好的宣传效果,值得肯定。
C.故宫运用数字技术让名画《韩熙载夜宴图》“活”了起来,让观众在鲜活的文化体验中,深入理解和品味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魅力。
D.台湾地区地方公职人员选举结果11月29日揭晓,国台办发言人表示,希望两岸同胞珍惜两岸关系来之不易的成果,共同维护并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3.下列填入《宿新市徐公店》一诗画横线处的诗句,恰当的一项是()春光都在柳梢头,______________。
便作在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
A.杨柳青青乳燕飞B.拣折长条插酒楼C.小雨杨花客渡河D.树头新绿未成阴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在摆脱野蛮进入文明阶段后,中华先民就一直是生机勃勃、活跃发展的。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并且具体表现为文化区域的造就、经济重心的形成、政治中心的变迁。
2016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带答案)

2016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带答案)南昌二中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考试高三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云南省玉溪一中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云南省玉溪一中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云南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第Ⅰ卷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品牌价值的塑造在传统短缺经济下,物质产品的生产,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核心。
因为在人类大部分历史上,物质极其匮乏,人们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人类除生存以外的需求,一切同生存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行业,都被扼杀和抑制。
现代科技从两个方面为人类打开了满足基本生存以外需要的道路。
一个是矿物能源的利用,使人类的制造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二是科学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进步,使人们在强大能源支持下,制造物品和物质的能力有了巨大提高。
这种提高,主要表现在制造的低成本、快速性、灵活性和非人化。
所谓非人化,即制造行业和制造过程中,大量工作已经摆脱对人类体力和技术的依赖。
人类第一次通过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面临着一个不需要体力生产的社会。
在这个新的社会当中,物质生产远远超过了人的生理需要与消费能力。
人类物质生产,可以超越简单的生存需要,而根据人类的多种需要进行。
这就导致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已经不再是社会对企业的标准要求,相反,推出能够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价值,并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供的发展空间成为企业主要的使命。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发生在中国饮料需求市场上。
中国最大的市场需要,也就是饮料的市场需求,实际上是为外国公司和品牌占领,他们能够占据这个需求,依靠的并不是产品质量,而是一种价值创造的技术。
人们消费可口可乐,是满足了人们一种生理上的需要,但更加满足的是人们思想上和感觉上的一种需要。
可口可乐,正如其广告所说,不是最好的饮料,而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
用简单的物质产品,同这种挡不住的诱惑竞争,自然难以取胜。
这充分地说明,创造市场需求,或者说竞争性的创作市场需要的手段和方式,已经从简单产品生产,转向成了包括创造生活方式在内的消费价值生产。
在新的竞争体系下,决定性的因素,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产品等武器,而是今天价值创造的武器。
江西省2016届百所重点高中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

江西省2016届百所重点高中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江西省2016届百所重点高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是外部对你言行的制约和限定,在这种制约和规范中,包含了很多礼的思想,形成了一种礼教,对人起到了教化作用,从而使人产生君子意识。
理学,是一种精神的自我肯定,特别讲究“内省”的功夫,向内观察自己。
它只是教化,没有刑罚的手段来制约和规定。
礼学的功效是巩固社会秩序,而理学使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礼是由外到内的,是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重复你的行为,逐渐形成的一种习惯,再用习惯来逐渐改变你的人格。
孟子说“动容周旋中礼”。
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够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是你内心究竟怎么样,别人不知道。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这种状态,我们即称其为“虚伪”。
礼是一种人格面具,是必需的。
礼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中,不同的地位就要有时自己不同的要求。
一个人在社会中要接触的人是很多的,接触不同的人要相应地改变自己的身份。
人接触的对象是不断改变的,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也在不停地改变。
所谓的“人格面具”也不是一套,是多变的。
跟不同的人接触,虽然都是礼,但是是有差别的,这是由社会地位和身份差别来决定的。
既然礼是人格面具,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扮演意识,你的行为总是要符合自己的角色。
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因子,同时也不能为我们提供精神依归。
所以说,礼有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说先秦礼是盛于当时的分封制的社会,秦始皇以后由分封制变为郡县制,整个社会结构和先秦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于是,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同时先秦有的一些问题,到了后代已经不存在了,而有些先秦礼中没有的情况后代却出现了。
2016届高中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惠州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2015.7)本试卷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满分为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第Ⅰ卷阅读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欣赏的精神自由朱以撒苏东坡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有句:“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除了反映每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有其个性之外,还有一个欣赏者审美趣味的差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全然相同的欣赏。
抱朴子说得好:“观听殊好,爱憎难同。
”可是,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力却是不易的。
在许多场合上,欣赏如此陈陈相因,甚至把前人的欣赏定论移过来,代替自己的赏评。
如此,欣赏之前要“去蔽”则不是庸人自扰。
千百年来,一些名作历经欣赏,结论充栋宇而汗牛马,给后人形成定势,无形中成不二法门,影响和约束着不同见解的展开,以至欣赏循旧辙而无新意。
其次,名流效应也给人以消极的影响。
每每欣赏作品,先关注书者名姓:啊,名流所书,笔下绝对精品。
有人就对我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书法是最好的,理由是:“如果不是最好为何让他当主席?为何不让你当?”这类欣赏观的失误,在于它针对一个人的职务,而忘记了应该针对他的作品——只有面对作品才是可靠的。
应当坚决粉碎这种名流观、职务观。
当我们欣赏秦简、汉简时,那些寻常巷陌人家、守境戍边兵士、无名百姓留下的作品,营造了一个个美妙的空间,并不逊色于同时期名家的小篆和隶书。
对欣赏者而言,寻常心态,有助于欣赏本真的韵致,摒去那些虚幻的、浮夸的表相。
狭隘的欣赏也是需要抵御的。
欣赏过程形成的积弊、陋习,使欣赏受到局限,格局狭小,浮薄相扇。
譬如地域审美的局限,南朝偏安江南,高谈玄理,品第风流,登山临水,流连诗酒,耳闻丝竹管弦雅乐艳歌,目遇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对北朝苍茫刚硬棱角毕露的书风未免不适。
贵州省2016届3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贵州省2016届3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院起源于唐代的民间书斋和朝廷整理经史典籍的官衙,是介于官学与私学之间的一种文化教育组织宋代书院兴盛起来,与理学相结合,奠定了发展的学术基础与学养根基,基本上确立了讲学、藏书、祭祀、学田相结合的制度。
明代书院的发展进入了成熟的推广阶段,总体上是由先进发达地区向边远落后地区推进。
清代书院大量普及,形成了从民间乡村书院、家族书院到官方支持的省城书院的全网络覆盖规模。
近代书院的改革,目的是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强调现代与传统的一眯相承。
但在西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冲击下和自身深刻的危机意识的影响下,改革变成了“争毁”。
于是,书院改制成了学堂,产生了历史的断裂,传统书院的内在精神并未传承下来。
书院首先要继承传统,要尊重传承文化和创造文化的先哲们。
书院又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新。
程颐提出“天理”这个新儒学核心概念,打破了千余年来解释儒家经典的范式,具有极高的理论创新价值。
有了这个基础,朱熹才能成就理学思想集大成的伟绩。
传统不仅在于传承,也在于创新。
没有传承,文化就如无源之水;没有创新,文化就如一潭死水。
书院能自觉运用传统的反思意识与批判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精神孕育于夏商周时期,成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
宋代学者们不仅批判秦汉以来的政治,认为从无善治,也严厉批判现实科举制度和官学教育,认为纯为利禄而行。
这种批判精神与反思意识,正是他们不遗余力地创建书院这种新型文化教育组织的驱动力。
书院办学的另一个宗旨是求“为己”之学,为了成就自己健全完满的人格,这也可以说是书院建在山林之间的一个重要原因。
书院讲学有严格的程式,书院讲学的程式与规定体现了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与尊重,对创造和传播文化知识的师长的尊重。
书院的创建者们又忌讳文化传统僵化、书院像官学一样成为赚取功名利禄的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溪市2016年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考试时间:____分钟简答题(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____分,共____分。
)陶渊明自耕自食的田园生活虽然远离了尘世恶浊,却也要承担肢体的病衰、人生的艰辛。
田园破败了,他日趋穷困,唯一珍贵的财富就是理想的权利。
于是,他写下了《桃花源记》。
田园是“此岸理想”,桃花源是“彼岸理想”。
终点在彼岸,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终点,因此也可以不把它当做终点。
《桃花源记》用娓娓动听的讲述,从时间和空间两度上把理想蓝图与现实生活清晰地隔离开来。
这种隔离,初一看是艺术手法,实际上是哲理设计。
就时间论,桃花源中人的祖先为“避秦时乱”而躲进这里,其实也就躲开了世俗年代。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时间在这里停止了,历史在这里消失了,这在外人看来是一种可笑的落伍和悖时,但刚想笑,表情就会凝冻。
人们反躬自问:这里的人们生活得那么怡然自得,外面的改朝换代、纷扰岁月,究竟有多少真正的意义?于是,应该受到嘲笑的不再是桃花源中人,而是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
这种嘲笑,对人们习惯于依附着历史寻找意义的惰性,颠覆得惊心动魄。
就空间论,桃花源更是与人们所熟悉的茫茫尘世切割得非常彻底。
这种切割,并没有借用危崖险谷、铁闸石门,而是通过另外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美丑切割。
这是一个因美丽而独立的空间,在进入之前就已经是岸边数百步的桃花林,没有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那位渔人是惊异于这段美景才渐次深入的。
这就是说,即便在门口,它已经与世俗空间在美丑对比上“势不两立”。
第二种方式是和乱切割。
这是一个凭着祥和安适而独立的空间,独立于乱世争逐之外。
和平的图像极其平常又极其诱人: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鸡犬相闻、黄发垂髫……这正是历尽离乱的人们心中的天堂。
但一切离乱又总与功业有关,而所谓功业,大多是对玉阶、华盖、金杖、龙椅的争夺。
人们即便是把这些耀眼的东西全都加在一起,又怎能及得上桃花源中的那些平常图像?因此,平常,反而有了超常的力度,成了人们最奢侈的盼望。
很多人说,“我们也过着很平常的生活呀”。
其实,即使是普通民众,也总是与试图摆脱平常状态的功利竞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都不是桃花源中人。
桃花源之所以成为桃花源,就是在集体心理上不存在对外界的向往和窥探。
外界,被这里的人们切除了。
没有了外界,也就阻断了天下功利体系。
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态独立和精神独立,才是真正的空间独立。
第三种方式可以说得拗口一点,叫“不可逆切割”。
桃花源的独自美好,容不得异质介入。
那位渔人的偶尔进入引动传播,而传播又必然导致异质介入。
因此,陶渊明选择了一个更具有哲学深度的结局:桃花源永久地消失于被重新寻找的可能性之外。
桃花源中人虽不知外界,却严防外界,在渔人离开前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
渔人背叛了这个叮嘱,出来时一路留下标记,并且终于让执政的太守知道了。
但结果是,太守派人跟着他循着标记寻找,全然迷路。
更有趣的是,一个品行高尚的隐士闻讯后也来找,同样失败。
陶渊明借此划出一条界限,桃花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士天地,那些以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
这个“不可逆切割”,使桃花源表现出一种近似洁癖的冷然。
陶渊明告诉一切过于实用主义的中国人,理想的蓝图是不可以随脚出入的。
在信仰层面上,它永远在;在实用层面上,它不可逆。
(节选自(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1.下列对文中“哲理设计”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没有历史,看似令人可笑,但世俗的改朝换代、纷扰岁月与这里怡然自得的生活相比却未必更有意义。
B. 桃花源是一个因美丽而独立的空间,这种令人惊讶的美与世俗空间的美丑形成了强烈的对立。
C. 桃花源是真正的空间独立,这里的人主动断绝与外界一切联系,过着极其平常的生活。
D. 桃花源对外界的介入表现出一种近似洁癖的冷然,因此桃花源与茫茫尘世“不可逆切割”。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在集体心理上不存在对外界的向往和窥探,也因此阻断了天下功利体系,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态独立和精神独立。
B. 桃花源是理想的蓝图,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天地,只有真正的隐士才能找到它。
C. 桃花源再也找不到了,《桃花源记》的这一结局具有更深的哲学意味:理想的蓝图是不可以随脚出入的。
D. 桃花源中人不会向往和窥探外面的世界,他们不知外界,却严防外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田园是“此岸理想”,桃花源是“彼岸理想”,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理想破灭了,《桃花源记》是他一个更虚幻的寄托。
B. 就空间论而言,桃花源是独立的,它美丽,祥和安适,而又容不得异质的介入。
C. 《桃花源记》描绘的美好世界,从时间和空间两度上把理想蓝图与现实生活隔离开来,这不仅是艺术手法,更有哲理意味。
D. 人们常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是指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世界,它已经超越了桃花源本身,这与作者所说的“在信仰层面上,它永远在”是相通的。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
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
闻鄱阳朱公迁得宋朱熹之传,往从之游,尽受其学。
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
入见,太祖喜曰:“吾求子久。
何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
”期年,治行闻。
十四年,命为大理寺卿。
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
____。
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
汶辉疏言:“____。
____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立致矣。
”帝不听。
诸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
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
道教亦然。
度僧尼道士至逾数万。
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
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
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
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
”遂置笏于地。
帝大怒,命武士搏之,立死阶下。
(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B. 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C. 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D. 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
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真正使用,更改年号称为“改元”。
明清以后年号也常用来指称皇帝,如万历、康熙等。
B. 践阼,古代帝王新即位,要登上宗庙东面的台阶(主阶在东,称阼阶)主持祭祀,喻指皇帝登基,即位。
也作“践祚”,意同“登极”。
C. 股肱,股本意为大腿,肱本意为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D. 乞赐骸骨,即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等原因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和它意思相反的词是致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仕鲁从小聪颖好学,曾从朱公迁学习了朱熹学说。
因皇帝下诏寻求通晓朱氏学说的人,有关官员推荐了他。
B. 明太祖喜欢佛教,不听众多大臣劝告,答应受宠僧人的请求,为之创立专职官员,并把他们的品级俸禄提得很高。
C. 李仕鲁上了数十次奏章,请求皇上不要崇尚佛教异端,不要舍弃了儒家圣学,但皇上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D. 李仕鲁性格刚直耿介,推崇朱氏学说,把排斥佛教作为自己的责任,最终因此招致杀身之祸。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
(2)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秋浦途中①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8.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9.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和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中后两句的写法和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神鞭(节略部分内容提示)天津城西挑担卖炸豆腐的“傻二”用头上那根粗黑油亮的大辫子把惹是生非的大地痞独眼“玻璃花”抽了个鼻青脸肿。
“玻璃花”栽了面子,发誓一定要报仇,结果他将天津很多名声响亮的奇能异士甚至东瀛武士找来帮忙,可这些人一一栽在“傻二”那辫子上,从此人们称他的大辫子为“神鞭”。
几年之后,大清朝亡了,要剪辫子。
这时的“玻璃花”混进了“巡防营”洋枪队,不但剪了傻二徒弟的辫子,还上门来要和傻二算旧账。
傻二一声不吭,闭门不出,不久就失踪了……①一年,才刚开春,草木还没发芽子,远远已经能够看见点绿色了。
南门外直通海光寺的大道两边开洼地,今儿天蓝水亮,风轻日暖,透明的空气里飘着朵朵柳絮。
这时候,要是在大道上放慢腿脚蹓跶蹓跶,四下望望,那才舒服得很呢!②“玻璃花”来到道边一家小铁铺,给营盘取一挂锁栅栏门的大链子。
他来得早些,铁匠请他稍候一候。
他骂一句街,便在大道上闲逛逛,逛累了,在道旁找到一个石头辗子,翘腿坐在上边。
他见道上行人不少,忽然想到要显一显自己才弄到手的小洋货,便打怀里摸出一根衣兜烟卷,叼在嘴上,还模仿洋人,下巴一用劲,烟头神气地向上撅起来。
跟着他又摸出一盒纯粹洋人用的“海盗牌”黄头洋火,抽出长长一根,等路人走近,故意手一甩,“嚓”地在裤腿上划着,得意洋洋点着烟,嘴唇巴巴地一口口往里嘬。
就这当儿,忽然“啪”一下,烟头被打灭。
他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啪!”又一下,叼在嘴上的烟卷竟给打断;紧接着,“啪”帽子被打飞了。
三声过后,他才明白有人朝他开枪。
他原地转一圈,看看,路人全吓跑了,正在惊讶不已的时候,他看到前面开洼地站着一个四十多岁的汉子,阔脸直鼻,身穿宽宽绰绰的蓝布大褂,纯黑的土布裤子,紧紧打着同样颜色和布料的裹腿,头上缠着很大一块蛋青色绸料头布。
他见这人好面熟,再瞧,唷,这不是傻二吗!怎么这样精神?脸上的糟疙瘩都没了,一双小眼直冒光。
可是“玻璃花”立即也拿出十足的神气唬对方:“傻巴,你是不是想尝尝‘卫生丸’嘛味的?”他一撩前襟,手拍着别在腰间的小洋枪啪啪响,叫道:“说吧,怎么玩法?”他拿傻二最怕的东西吓唬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