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声》导学案 1

合集下载

第12课《心声》导学案(学生)

第12课《心声》导学案(学生)

第12课《心声》导学案(学生)【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思路,能复述故事情节,找出文中的主要矛盾冲突。

2、理解作者“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把握小说主题。

3、学习心理描写,通过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学习重点】目标1、2【预习导学】第一课时1、预习导学:2、教学过程:(1)导课:(2)检查预习:1、认读字词。

2、交流明确【预习导学】中的问题(三),3、理清情节,4、把握人物形象。

(三)课堂研讨:1、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故事的开端:。

故事的发展:。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2、文中的李京京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你喜欢这个人物形象吗?结合小说内容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3、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4、《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认为李京京纠正同学赵小桢的朗读这一行为做得对吗?为什么?你从中得到有关小说阅读和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5、这篇小说涉及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什么问题?你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程老师为什么最后让李京京读完了全文?假如你是李京京或程老师,你会怎么做?3、巩固提升:《基础训练》57—58页第1—12题第二课时1.《心声》的作者是:,主人公是:。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huǎng()惚(2)小狗似的蜷()在他旁边(3)咽()了一口唾沫(4)妒()忌(5)祷()告(6)发窘()3.下列一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

他真想站起来。

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祯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

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描写方法:。

人物性格特点:能力提高1.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遭遇,为什么取名为“心声”?有什么深刻含义?2.大量运用了心理描写来刻画李京京这个人物,简要分析课文怎样体现了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3.阅读课文,思考回答:李京京指出了同学在朗读上的不足,是出于妒忌吗?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是出于表现自己的心理吗?。

《心声》导学案

《心声》导学案

《心声》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记“窘”“窸”“窣”“棱”等字的音,熟记“簪”“噎”等字的形。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理解“心声”的含义。

(重点)3、理解小说主题,培养平等待人的美好品质,树立对生活的信心。

(难点)学习流程:一、预习检测1、字词注音。

呵斥..()纸捻.子()..()窸窣发窘.()抽噎.()妒忌..()沙哑.()桢.()发颤.()2、理清故事情节,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点拨】时间顺序。

四个场景:教室、树林里、教室、公开课上。

二、合作探究1、程老师为什么不同意李京京读课文?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李京京为什么非常想读《万卡》这篇课文。

3、你眼中的李京京是怎样一个少年,你最欣赏他哪一点?并简述理由。

4、小说中程老师是怎样的老师?三、拓展延伸1、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2、从李京京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四、达标测评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A.纸捻.(niǎn)发窘.(jiǒng) 沙哑.(yǎ)棱.角分明(líng)B.祷.告 (dǎo) 抽噎. (yē) 撒娇. (jiāo) 窸窸窣.窣(zū)C.嘟囔. (nang) 撇.嘴 (biě) 簪.子 (zān) 神情恍.惚(huǎng)D.过瘾.(yǐn) 匣.子 (xiá) 呵.斥 (hē) 毛毛剌.剌(là)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A.连他的说话、手势、走路,也都有那么一股斩钉截铁....的劲儿。

B.那个穷苦的、可怜的小人万卡,不知怎么,总是缠在他心上,弄得他一整天都有点神情恍惚..。

C.他虽然心里挺难受,可是一点儿也没想到妒忌..别人。

D、上课铃想过十分钟后,王宇才从容不迫....的走进教室。

2、请从以下提供的词语中选用至少三个词语写一段描绘课堂情景的话,有求句子通顺,语意完整,合乎情理,字数在40—60之间。

兴致盎然对答如流味同嚼蜡充耳不闻昏昏欲睡渊博惬意烦躁。

第15课心声导学案教案-最新范文

第15课心声导学案教案-最新范文

第15课心声导学案教案篇一:第15课心声导学案第15课《心声》学案授课班级:授课时间:主备人:邵三群审核:孙孝智教师寄语:放开包袱,展现心灵。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简要复述小说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xK b1.C om⒉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课文,整体感知:理解文章主题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明白小说所反映的问题。

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展示自己的个性,从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

学习方法⒈认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概述小说内容⒉细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刻画3.合作交流根据本课的特点,注重培养自己阅读的速度和文章概括能力,以及培养自己对文章主题的把握,细腻心理描写的品析。

学习过程一、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结构:公开课前→ 回家路上→ 次日放学→ 公开课上(想读课文)(偷读课文)(听读课文)(终读课文)二、生生互动小组讨论,深入探究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所体现的主题。

⒈同学们读了课文以后,想想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⒉主要描写了哪几人?⒊你最喜欢哪个人物?结合小说内容,简述你的看法、理由。

)⒋本文在塑造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请大家举例说说。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举例略)三、深入体会文中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如上面1-3句及“树林里对爷爷,对妮儿的思念”;有间接的心理描写,如4-6句中希望自己得到朗读机会。

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理历程,使人物形象刻画得真实、丰满。

1、文中李京京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想朗读课文)2、为什么特别渴望在公开课上读一读课文?提示:为什么凡卡的故事能深深打动李京京,甚至使他在朗读时涌出了泪水。

3、由李京京读课文这件事,你认为朗读课文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提示:模仿赵小桢的读法、学学李京京的朗读〈课文第56自然段〉,比较异同。

4、讨论“心声”的含义有哪几层?(提示:本课以“心声”做标题,作者描述了什么人的心声?怎样的心声呢?)四、学习小结1、内容总结2、方法归纳:在刻画人物形象时,要善于运用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各种描写方法。

《心声》导学案

《心声》导学案

15、《心声》导学案主备人:任义霞韩静媛【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3、体味心声的深刻内涵4、拓展延伸,培养创新能力【学习重点、难点】1、本文重点是弄清“心声”含义,在熟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进行归纳。

2、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心理描写,这是本课的难点;侧重引导他们体会心理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自主先学】(借助课本、工具书或其他资料或你掌握的知识完成)一、相关链接:【知识链接】——走近作者:黄蓓佳,【知识链接】——相关资料:作品发表在1982年《儿童时代》,有很强的针对性。

小说艺术地揭示了现实社会生活,特别是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重视优秀学生,忽视普通学生,歧视“问题”学生;课堂教学弄虚作假,摆花架子做样子。

今天,我们提倡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要尽可能地充分关注更多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发展学生个性。

这样看来,作品可以给我们很多借鉴和启迪。

二、预习自测1、给下列字注音捻噗蜷簪琅琅发窘抽噎恍惚抽泣棱角分明窸窸窣窣2、解词发窘出风头斩钉截铁窸窸窣窣从容不迫沙哑三、整体感知1、本篇小说,共换了几个场景?请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所发生的事情。

2、课文以情节发展分为哪四个阶段?3、纵观情节发展的全过程,请找出小说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四、问题探究1、李京京为什么想读书?他是个怎样的孩子?2、程老师为什么不让他读?她在公开课上有什么心理变化?你怎样评价她?3、你从李晶晶身上得到哪些启示?4、作者创作这样一篇儿童小说的题目是《心声》,那么同学们从小说中读出了谁的心声?你能说说他的“心声”是什么吗?除了李京京你有没有读出其他人的心声?五、拓展提升教师导言:同学们成长的道路上有阳光,就会有风雨;有关爱,就会有孤独。

生活中,被老师误解、被同学误会、与家人隔膜、与集体对立……这些困惑、苦闷、彷徨正压在你的心底……今天京京给了我们人生启示,他让我们看到青春的美丽,给了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那就请同学们向李京京一样大胆的说出你的心声吧!当堂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语文:第12课《心声》导学案

语文:第12课《心声》导学案

第12课《心声》导学案学习目标:1、注意本文的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2、通过小说,引导学生探求儿童的心理特征,并对当前教育的某些现象提出质疑。

3、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平等待人的良好品质。

一、预习导读【知识链接】——走近作者:黄蓓佳,1955年生于江苏省如皋县。

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

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

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

她1972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处女作《补考》。

以后陆续在《钟山》、《文汇月刊》、《上海文学》、《安徽文学》、《收获》等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和儿童文学作品。

已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请和我同行》、《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夜夜狂欢》等。

【知识链接】——相关资料:作品发表在1982年《儿童时代》,有很强的针对性。

小说艺术地揭示了现实社会生活,特别是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重视优秀学生,忽视普通学生,歧视“问题”学生;课堂教学弄虚作假,摆花架子做样子。

今天,我们提倡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要尽可能地充分关注更多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发展学生个性。

这样看来,作品可以给我们很多借鉴和启迪。

1、给下列字注音捻噗蜷簪琅琅发窘抽噎恍惚抽泣棱角分明窸窸窣窣2、解词发窘出风头斩钉截铁窸窸窣窣从容不迫沙哑3、本篇小说,共换了几个场景?哪位同学能结合场景把主要情节讲一下?场景:──────。

情节结构:公开课前→回家路上→次日放学→公开课上(想读课文)(偷读课文)(听读课文)(终读课文)4、请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所发生的事情。

⑴、⑵、⑶、⑷、5、京京为什么这么想读这篇课文呢?他们有那些相同的经历?6、作者借这篇文章是要表达什么心声呢?二、探究展示1、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2、京京是个怎样的小孩?3、《心声》一文中的程老师,她在上公开课过程中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怎样看待这位老师?4、京京为什么渴望朗读课文?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的?他能不能读好课文呢?5、嗓子沙哑的李京京为什么想读而且一有机会就能读得很感人,而声音又脆又甜的赵小桢事先答应了读,却最终没有勇气在公开课上举手,担心自己读不好。

《心声》导学案

《心声》导学案

《心声》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能抓住小说主要情节进行复述。

2、掌握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会分析小说中的李京京形象。

3、讨论交流,会说出“心声”的含义。

(目的:培养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课前导学:1、利用手中的资料,简单了解作者2、朗读课文,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简单感知李京京形象。

3、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新授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小小少年》,引出课题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随着岁月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无忧无虑乐陶陶。

但有一天,风波突起,忧虑烦恼都到了。

一年一年时间飞跑,小小少年在长高。

随着岁月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

二、检查预习三、简介作者黄蓓佳1955年生于江苏省,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

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

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

她1972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处女作《补考》。

已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请和我同行》、《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夜夜狂欢》等。

四、走进文本(一)倾听心声------我在乎你的心里有多苦1、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提取故事中主要情节进行复述。

提示:时间顺序:公开课前、回家路上、次日放学、公开课上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李京京为什么那么想读《万卡》?因为他的身世与作品中的万卡的身世遭遇相似,他在阅读《万卡》时心里能产生深深的共鸣。

(二)感悟心声——我愿化作你思念的翅膀请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李京京为什么那么想读《万卡》?(三)表露心声——让我一次读个够李京京读《万卡》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他的朗读成为了这次公开课的亮点。

你能利用朗读“读”出李京京的心声吗?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段表达李京京心声的话,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提示:可仿照这样的句式:我喜欢第( 17 )段,理由是(该段运用心理描写,写出了李京京对朗读课文的渴望,表现出纯真的童心。

《心声》导学案

《心声》导学案

第15课《心声》——导学案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呵()斥棱()角分明契诃()夫恍()惚()赵小桢()捻()子咕()噜()嘟()囔()蜷()缩嗤()簪()子发窘()抽噎()抽泣()祷()告窸()窣()3、关于小说的文学常识。

二、课堂探究,阅读理解第一课时(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快速浏览课文,小说以什么为顺序?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简洁的话加以概括。

2、理清文章写作的顺序,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课文的情节。

(二)分析人物形象3、李京京为什么那么喜欢、那么主动的要求朗读《凡卡》?4、李京是如何想、如何去做的?5、你认为李京京是一个看样的孩子?6、你对文中的程老师在公开课上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认为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第二课时一、归纳文章的主旨1、这篇小说题为“心声”,“心声”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有人认为“心声”还可以指作者的心声,回忆全文,你认为作者的“心声”是什么呢?二、感受文章的写作技巧1、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⑴程老师的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头发剪得短短的,眉毛也是粗黑粗黑的,嘴角棱角分明,模样有点像男孩子。

()⑵回家的路上,路过一片小树林子。

树林子静悄悄的,远远近近都不见行人。

()⑶他真想站起来。

可是,如果举了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嘲笑他吗?()⑷“不行,”程老师干干脆脆地回答,“不行。

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

”()⑸京京脸一红,低下了头。

可是随即又抬起头来,并且举起了手。

()2、品读下面的语句,揣摩京京的心理,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京京的心里话。

⑴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

⑵京京刚走出教室,琅琅的读书声就从背后追上来。

京京心里痒痒的,忍不住又折回来,趴在教室的窗户外面听。

⑶他咬紧了嘴唇,郑重的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的望着程老师。

三、拓展延伸(选做题):省略号的作用主要有:①表示内容的省略;②表示说话的断续;③表示思维的跳跃。

《心声》第1课时导学案

《心声》第1课时导学案
板书设计
心声
黄蓓佳
一.正音:
二:故事情节
故事的开端:
故事的发展:
故事的高潮结局:
(2)他伤心极了,盼望爷爷去救他,他是在B,在哭诉,绝不该有这种撒娇的腔调。(A.请求B.恳请)
(3)程老师脸上有点发白。她A地咳嗽了一声。(A.严厉B.严肃)
4.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B.神情恍惚:神志不清或精神不集中。
C.发窘:感到迷惑不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正音释义。
捻噗蜷簪眯缝琅琅
嘟囔抽噎抽泣棱角分明窸窸窣窣
2、快速阅读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
要求:转换叙述的角度,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复述情节。有创意地表达。
3、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故事的开端:
故事的发展: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指导】阅读一篇小说要关注到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合作探究
班内展示
精彩研读
1、浏览课文,画出描写李京京行为和心理的句子。并思考:作者怎样表现李京京渴望读书的?在这些描写中,你觉得哪些地方最精彩?
【提示】
(1)公开课前
(2)回家路上
(3)第二天放学后
(4)公开课上
2、在公开课上,声音又脆又甜的赵小桢不敢举手读课文,而声音沙哑的李京京却主动举手,并且读得打动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心,这是为什么?
2、联系课本知识和学过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完成精彩研读,
以组为单位展示讨论结果。
3、及时整理展示、点评结果,规范完成达标测评内容。
4、指导学生在听中动笔,听记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心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

2、分析品评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心理描写方法。

3、理解标题“心声”的深刻含义
【学习重点】
1分析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
首先要认真地、反复地阅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尝试着用简洁的话语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思路;通过阅读课文,学会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通过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知道作者想通过李京京的遭遇告诉我们什么。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黄蓓佳,1955年生于江苏省如皋县。

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

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

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

她1972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处女作《补考》。

以后陆续在《钟山》、《文汇月刊》、《上海文学》、《安徽文学》、《收获》等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和儿童文学作品。

已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请和我同行》、《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夜夜狂欢》等。

2、相关资料:作品发表在1982年《儿童时代》,有很强的针对性。

小说艺术地揭示了现实社会生活,特别是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重视优秀学生,忽视普通学生,歧视“问题”学生;课堂教学弄虚作假,摆花架子做样子。

今天,我们提倡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要尽可能地充分关注更多的学生,重视学生
个体,发展学生个性。

这样看来,作品可以给我们很多借鉴和启迪
3、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社会环境(介绍背景,揭示主体) 心理描写:指对处在一定环境中的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它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心理描写的常见技法:1、采用内心独白的形式。

2、通过梦境幻觉来反映人物心理.3、利用环境景物衬托人物心理。

4、通过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三,检查预习(方法:小组长检查,每小组把易错难记的在黑板中展示)
1、“心声”一词的含义是: 《心声》的作者是
主人公是 小说的三要素是
2、文章中涉及俄国作家 的作品《 》
3、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并注意它们的书写,弄懂意思。

沙哑.( ) 发窘.( ) 抽噎.( ) 恍惚..
( )( ) 捻 ( )
妒‧忌( ) 簪‧子( ) 撒‧娇( ) 窸‧窸窣‧窣( )( ) 棱角分明( )
毛毛 l à l à( )
四,整体感知
1、本篇小说,共换了几个场景?
场景:──────。

2、请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所发生的事情。





3、请你根据这四个场景把本文分成四部分!
情节结构:(公开课前)→()→()→()(想读课文)()()()
五、合作探究(方法:分小组讨论,选其中四组展示,其他组可补充发表)
【人物品析1】
1、文中的李京京是个怎样的小孩?本文在塑造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请大家举例说说。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人物品析2】
2、用自己的心声评价文中的程老师、说说程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探主题】
3、结合文章内容,想一想,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4、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当前的教育实际,你认为现在的教育存在怎样的弊端?
六、总结交流
【倾诉心声】
1、,我想对你(您)说:“。


2当我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时,我会对自己说:“”【盘点收获】
谈谈你学习这篇文章后的收获(知识、内容、写法、感情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