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6-第二章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思想

合集下载

【重要】中外史之阶段特征(岳麓三册综合)高密四中11级高三历史组

【重要】中外史之阶段特征(岳麓三册综合)高密四中11级高三历史组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1、政治: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一)经济:1、农业:(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

(3)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个体农耕)产生。

(4)井田制日益崩溃,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5)通过租佃进行土地经营的方式产生。

2、手工业:冶铁业:冶炼生铁和钢私营手工业兴起3、商业: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形成许多著名都会战国,重农抑商思想出现(二)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度破坏。

(三)文化:百家争鸣(儒、法、道、墨);诗经;楚辞;(四)科技:战国司南【高考真题对接】【考点】春秋战国时代的特征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山东在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

【答案】(1)政治:山东境内的齐国和鲁国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封国。

经济: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促进了中国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思想: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孙膑的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3、对外:“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4、文化: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经济 文化知识点汇总

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经济 文化知识点汇总

考点|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汇总(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改革1.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2.政治形势(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使得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3.社会改革(1)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的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这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2)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A 背景: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传统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思想文化:士阶层崛起,受到重用,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这些主张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思想理论武器。

B 魏国:李悝(kuī);楚国:吴起;秦国:商鞅变法C 秦国:商鞅变法——变法最为彻底和成功的①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②措施:经济方面——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厉禁止私斗;推行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

思想文化——加强思想控制。

“燔(fán)诗书而明法令”;依据《法经》而制定法律;社会风俗改革,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③结局:商鞅被害,新法未废。

④作用:对秦国: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兼并六国逐渐成为秦国的战略目标,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对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所以后世有人说“百代犹得秦政法”。

⑤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公元前8 至前3 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

公元前8 至前3 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

公元前8 至前3 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公元前8 至前3 世纪大体上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

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东迁标志着春秋的开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则是战国时期的结束。

中间以公元前476 年划线,以前为春秋时期,以后为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的变化,导致了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

不了解这个时期的变化就无法了解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因此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1.铁器的普遍使用与社会经济的发展(1)冶铁技术的进步与铁器的普遍使用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的是陨铁,陨铁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铁、铬、镍的混事物)经锻打制成的。

中国在商代和西周初年已使用陨铁。

人类使用铁的第二个阶段是用" 块炼法" 炼铁。

这种方法是把铁矿石放在炉中加热,出炉时呈海绵状的固体块,经反复锻打制成铁器。

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铁数量少、质量差,中国最迟在西周晚期,已使用此法炼铁。

《诗经.秦风.驷铁》载" 驷驖孔阜" 一语,注家解释说马色如铁故名驖。

" 驷驖孔阜" 意为四匹铁颜色的肥大的马。

用铁的颜色来形容马,说明铁已成为常见的物品。

这首诗时间上应为西周末年的诗,所以说明了西周末铁已成为人们习见的事物。

另外,河南三门峡虢国贵族墓中出土了西周晚期的铜柄铁剑。

人类使用铁的第三个阶段是用" 生铁冶铸法" 冶炼铸铁(生铁)。

这种方法是把铁矿石放在炉内熔炼,使铁矿石熔化成液体,而后铸造器物。

中国在春秋时期已能冶炼铸铁。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 年)载:" 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

" 要把有不少法律条文的刑书铸在铁鼎上,说明当时已能铸造有铭文的大型铁器。

考古已发现了春秋晚期铸造的铁鼎,如:1976年4 月湖南长沙杨家山65号墓出土了春秋晚期的铁鼎,1977年7 月长沙窑岭15号墓又出土了春秋战国之际的铁鼎。

前古典经济思想

前古典经济思想
(3)思想文化条件
文艺复兴,思想解放,人文主义等是重 商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重商主义的特点和基本思想
(1)重商主义的特点 破除古代经济思想的“二分法”的褒贬
原则 从“人文主义”出发,冲破宗教规范的
束缚,从客观存在的因果联系来考察经 济现象
(2)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财富的定义 货币即金银是财富的惟一形
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理论缺陷
将金银、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
把流通领域和外贸看做是财富的直接来源
作业
1、亚里士多德是如何区分“经济”与 “货殖”的?
2、重商主义有哪些基本经济思想?早期 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有何不同?

财富的源泉 流通领域和对外贸易
如何增加财富 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
发展工业为商业服务,为对外贸易服务; 国家干预经济
重商主义基本观点是错误的 不了解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不了解财富的真正来源 把货币看成财富的惟一形态
3、重商主义的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
(1)早期重商主义及其代表人物 早期重商主义(15—16世纪),他们认为,一
促进小生产向资本主义生产转化
发展对外贸易,积累货币财富,从而促进资 本主义生产发展
对新的国家政权的影响
(2)政治条件
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对封建国王来说,为了维持庞大军事费 用和宫廷豪华生活的开支,需要依靠商业 资本;对商业资本来说,为了消除封建 割据对商业活动的限制,需要国家的支 持
重商主义是政治经济学的前史,是对资 本主义最早的理论考察
1、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经济条件
工商业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商业资本 占统治地位
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商业资本发挥了重 要作用。马克思指出,商业资本在这一时期 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中,曾“产生过压倒 一切的影响” 马克思

经济思想史知识点总结

经济思想史知识点总结

经济思想史知识点总结经济思想史是研究人类对经济问题的认识和探索的历史过程,涵盖了各种不同的经济思想流派和学说。

下面将总结经济思想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古代经济思想古代的经济思想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古希腊罗马和中国。

古希腊罗马的经济思想主要由亚里士多德和斯多亚派代表,他们认为经济是一种为满足人类需求而进行的活动。

中国的经济思想主要由孔子和墨子等代表,他们认为经济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2. 中世纪经济思想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主要由基督教教父和经院哲学家代表,他们认为财富来自神的恩赐,经济活动应当以服从神的旨意为目标。

这一时期的经济思想主要注重道德和伦理的问题,对商业活动持保守态度。

3. 重商主义经济思想重商主义是17世纪到18世纪初期欧洲主导的一种经济思想,认为财富是国家实力的根本基础。

重商主义强调贸易顺差的重要性,主张制定贸易保护政策,发展国内工业和农业,增加出口。

重商主义对于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财富积累的思考具有重要影响。

4. 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主要是18世纪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19世纪英国的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等人的思想。

古典经济学强调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的重要性,认为市场能够自发地调整资源的配置,实现资源的优化分配。

古典经济学为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5. 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剥削的制度,主张通过阶级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于20世纪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6. 新古典经济学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成为经济学的主流流派。

新古典经济学强调个人行为和市场机制的重要性,通过供求关系来解释价格和资源配置。

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威廉·斯坦利·杰文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等。

7. 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主要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

中外经济思想史

中外经济思想史

第一章前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思想一、中国早期经济思想(一)先秦时期的核心经济思想义利论是关于道德规范和物质利益关系的理论。

是春秋至战国初期的核心经济思想。

它是当时最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在经济思想上的集中反映。

思想家或者主张“重义轻利”,或者“重利”,义利论成为此时核心。

大体上,春秋时期“重义轻利”占优势,战国初期,重利占优势。

1、儒家学派孔子的经济思想(1)义利思想“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a.义以生利“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致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b.见利思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而不忘乎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c.取之有义“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富民思想实现富民的4个途径:a.保证和鼓励生产者发展生产。

“使民以时”b.国家不干涉百姓经济。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c.反对与民争利“废山泽之禁”d.减轻统治者的剥削(3)消费观点a.个人消费方面——等级消费论者“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音逸。

季氏,鲁大夫季孙氏也。

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

每佾人数,如其佾数。

或曰:“每佾八人。

”未详孰是。

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乐,孔子言其此事尚忍为之,则何事不可忍为。

b.国家财政开支方面——节用论在礼仪上的消费,孔子主张“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讲究铺张扬厉和形式排场.“子贡欲废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外事礼仪中,孔子也认为要张扬。

凡不属于国计民生的礼仪则从俭2、道家的经济思想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杨朱为主要代表。

中国经济思想史(先秦)

中国经济思想史(先秦)

2、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流通 商业城市——临淄“冠带衣履天下”“人物归之,
襁至而辐凑” 富商大贾——子贡、弦高 货币——布币区,刀币区,蚁鼻钱

二、早期义利论和劳心劳力论 1、早期义利论 “义以生利”。 “夫义者,利之足(脚)也……废义则利不立”。 “德、义,利之本也。” “义以建利”。 “利,义之和也。” “利制(制度)能义” “利物足以和义”。

管子认为这种四民分业定居的办法有很多优 点。 (1)便于传授职业道德和技能 (2)可使各业人员安心从事于本业,就是说, 不会见异思迁。 (3)便于国家的行政管理。



2、相地而衰征 “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 “相地而衰征,……山泽各致其时”。 韦昭注曰:“相,视也。衰,差也。视土地之美 恶及所生出,以差征赋之轻重也。”

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在使民富且 寿。”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 赋敛则民富,无事(“事”指争端、麻烦) 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若是,则 寡人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 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 也(按:这是行孝道礼治时代的情况)。”
(四)消费观点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思想 第一节 春秋时期

春秋时代应自周平王迁雒邑之年(公元前770 年)至公元前476年,齐国田氏已实际掌握了 齐国的权力为止,共计294年历史。

一、春秋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1、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铁制农具与牛耕被广泛应用 “美金以铸剑戟;恶金以铸夷、斤、斫”
(3)取之有义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 不可求,从吾所好。”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 贵焉,耻也”。

阶段特征(含经济重心南移).详解

阶段特征(含经济重心南移).详解
•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政府“不抑兼 并”,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商业发展突破时空限制,出现交子 (纸币),民营手工业发展,海外贸易发达(海丝为主),指南 针用于航海,市民阶层发展。制瓷业(景德镇等众多名瓷窑)、 棉纺织业(棉花种植及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元:海外贸 易发达(大都、泉州),棉花已成为主要衣料。 •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发展为理学;科学技术仍处世界前列(三大 发明外传);宋词、元曲、宋四家以行书名世,文人山水画形成 潮流;《清明上河图》直观反映宋代工商业城市的繁荣。 • 民族关系: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 中外关系:中外交流频繁,对外交往范围空前扩大;海上“丝绸 之路”发达;对外贸易以官方贸易为主,民间贸易也空前繁荣。
材料一 (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 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 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汉书•景十三王传• 中山靖王刘胜》 • 探究1:材料一中“令诸侯以私恩裂地”是针对汉代的 什么现象采取的措施?有何重要影响? • 提示:(1)针对汉初郡国并存,王国逐渐威胁中央集权 现象而采取的“推恩令”,通过分割王国封地的办法 削弱王国势力。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220——907年):分 裂走向统一,中国古代文明走向繁荣 • 唐朝(公元618——907年) • 政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门第——才学) • 经济:农业(均田制、筒车、曲辕犁);手工业 (青白瓷、唐三彩);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草 市(南北朝出现民间集市);夜市;经济重心南 移,扬一益二。 • 文化:唐诗(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民族、外 交);四大发明(雕版印刷术、火药唐末用于战 争);书画艺术(魏晋:书圣王羲之《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 书,草书张旭怀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小结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大变革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逐步确立。

社会经济的变革,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不同阶层的人们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探讨呈现出诸子百家争鸣的现象,各学派的经济观点触及经济的各个领域,并在某些方面十分深刻,为此后封建时期经济思想的发展勾出了一个大致的轮廓,指导了战国以后历代封建帝国的经济政策。

横向比较,各学派代表的阶层不同,经济观点也有一些显著的差异。

儒家:创始者为孔子,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着重树立新的伦理规范,为封建地主经济奠定了理论体系的基石。

孟子则承继了儒家以封建等级秩序为核心的基本经济观点,并提出巩固和扩大私有财产权力范围的恒产论。

墨家:墨家的经济思想代表了小生产者的经济要求,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经济思想,如价值观等。

道家:代表人为庄子,有复古的经济倾向。

商家:代表人为范蠡、白圭等,提出了一些从商人立场出发的贸易观点。

农家:代表人为许行,主张“并耕论”等。

法家:代表人为韩非,提出了一些重农抑工商的观点。

《管子》综合了当时流行的经济观点并予以发展,提出了有名的“轻重论”。

纵向来看,诸子的经济思想从春秋到战国也经历了一些演变。

* * * * * 第二章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思想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工思想、“正德福利”的财富节制思想、“子母相权”的货币思想。

儒家、道家、法家主要经济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其他学派的主要经济思想。

目录第一节公
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概况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思想的演化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经济思想第一节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概况一、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一)生产力的发展(二)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第一节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概况二、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一)农业技术的进步(二)工商业的发展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思想的演化一、“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工思想(一)管子社会分工思想的主要内容(二)管子社会分工的思想的价值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思想的演化二、“正德幅利”的财富节制思想三、“子母相权”的货币思想(一)“子母相权”思想提出的背景(二)单旗“子母相权”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经济思想一、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一)儒家学派经济思想的奠基者――孔子的经济思想 1.义利观 2.生产与商业观 3.分配和消费观 4.财政观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经济思想(二)孟子的经济思想 1.恒产论 2.井田思想 3.社会分工论 4.价格观(三)荀子的经济思想 1.欲望论 2.富国论 3.重农思想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经济思想二、道家学派的经济思想(一)杨朱的贵己论(二)道家代表作――《老子》中的经济思想 1.无为论 2.寡欲论(三)庄周的经济思想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经济思想三、墨家学派的经济思想(一)兼爱、交利论(二)节用论(三)价值观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诸
子百家的经济思想四、法家的政治经济变革思想(一)李悝的平籴思想(二)商鞅的农战论(三)韩非的重农抑商思想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经济思想五、农家流派的农业经营管理思想(一)许行的并耕论 1.并耕论 2.价格论(二)《吕氏春秋》中的农业经营思想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经济思想六、商家商业经营思想(一)注重预测市场行情(二)待乏原则(三)注重商业经营者的素质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经济思想七、兵家思想在经济管理中的运用(一)兵家思想在商业经营中的运用(二)兵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经济思想八、管子学派经济学说的理论创见(一)富国富民观(二)农业观(三)消费观 1.节俭论 2.侈靡观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经济思想(四)轻重论 1.关于货币、价格、市场的基本概念 2.轻重之理 3.轻重之策(五)财政观 1.赋税论 2.重视经济收入 * * * * * * *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