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学案高中化学鲁科必修2练习:章末系统总结2 含解析

合集下载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2习题3章末知识总结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2习题3章末知识总结

化学·必修2(鲁科版)章末知识总结重要的烃⎩⎪⎪⎪⎪⎨⎪⎪⎪⎪⎧甲烷⎩⎪⎨⎪⎧结构简式:CH 4性质:稳定,能取代,易燃烧特征原子团:无乙烯⎩⎪⎨⎪⎧结构简式:CH 2===CH 2性质:能加成,能加聚,易氧化特征原子团:C===C苯⎩⎪⎨⎪⎧结构简式:或性质:易取代,能加成特征原子团:无有机高分子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天然高分子材料⎩⎪⎨⎪⎧棉、麻羊毛、蚕丝天然橡胶热点一 烃的燃烧规律若烃的分子式用C x H y 表示,烃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 x H y +⎝ ⎛⎭⎪⎫x +y 4O 2――→点燃xCO 2+y 2 H 2O 。

根据不同的情况,可总结出与烃完全燃烧有关的几条规律:1.等物质的量的烃完全燃烧耗氧量的计算。

(1)耗O 2量的多少取决于⎝ ⎛⎭⎪⎫x +y 4,(x +y 4)值越大,耗O 2量越大。

(2)产生CO 2的量取决于x ,x 越大,产生CO 2的量也越多。

(3)产生H 2O 的量取决于y ,y 越大,产生H 2O 的量也越多。

注意:实验式(最简式)相同、分子式不同的两种烃,等物质的量完全燃烧时,耗O 2量并不相等。

耗O 2量也可用上述规律进行比较,但两种烃的耗O 2的量之比、产生CO 2的量之比、产生H 2O 的量之比完全相同,比值等于两种烃分子中C(或H)原子个数之比。

2.等质量的烃完全燃烧耗氧量的计算。

因等质量的H 比等质量的C 耗O 2多,故:(1)耗O 2量的多少取决于y x ,y x值越大,耗O 2量越大。

注意:y x值越大,意味着烃分子中H 的质量分数越大,耗O 2量也越大。

(2)产生H 2O 的量取决于y x ,y x值越大,产生H 2O 的量也越大。

(3)产生CO 2的量取决于y x ,y x值越大,产生CO 2的量越小。

注意:实验式相同的烃,y x相同,等质量完全燃烧时耗O 2量、产生CO 2的量、产生H 2O 的量完全相同。

2017-2018年《金版学案》化学必修2(鲁科版)练习:第2章第2节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 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年《金版学案》化学必修2(鲁科版)练习:第2章第2节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 Word版含解析

第2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第2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1.对于可逆反应M+N Q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N、Q三种物质的浓度一定相等B.M、N全部变成了QC.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保持不变D.反应已经停止解析:平衡时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之比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反应物的起始浓度,二是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

如2 mol M 与1 mol N反应,无论怎样反应,M与N的浓度永远不相等,所以“M、N、Q三种物质的浓度一定相等”这种说法是错误的,A错误;此反应是可逆反应,B错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保持不变,可以说明反应既不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也不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符合化学平衡特征,C正确;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D错误。

答案:C2.向已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2SO 2+O2催化剂△2SO3充入由18O组成的氧气,一段时间后,18O存在于下列哪种物质中() A.多余的氧气中B.生成的三氧化硫中C.氧气和二氧化硫中D.二氧化硫、氧气和三氧化硫中解析: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18O2的加入定会与SO2结合生成含18O的SO3,同时含18O的SO3又会分解得到SO2和O2,使SO2、O2中也含有18O,因此18O存在于SO2、O2、SO3这三种物质中。

答案:D3.一定条件下反应2AB(g)A2(g)+B2(g)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A.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A2,同时消耗2n mol ABB.容器内,3种气体AB、A2、B2共存C.AB的消耗速率等于A2的生成速率的2倍D.容器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不随时间变化解析:A、C项均表示正反应方向;B项是可逆反应的特点,无法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D项,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保持不变,故D正确。

答案:D4.在200 ℃时,将a mol H2(g)和b mol I2(g)充入到体积为V L 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I2(g)+H2(g)2HI(g)。

2017-2018年《金版学案》化学必修2(鲁科版)练习:章末系统总结 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年《金版学案》化学必修2(鲁科版)练习:章末系统总结 Word版含解析

章末系统总结一、重点知识梳理二、实验专项探究——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实验探究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验证元素周期律。

(Ⅰ)甲同学在a、b、c三只烧杯里分别加入50 mL水,再分别滴加几滴酚酞溶液,依次加入大小相近的锂、钠、钾块,观察现象。

(Ⅱ)乙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实验以验证氮、碳、硅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已知A是强酸,常温下可与铜反应;B是块状固体;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后,C中可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

思考探究(1)甲同学设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反应最剧烈的烧杯是哪个?提示:甲同学设计的实验目的是验证锂、钠、钾金属性的强弱。

钾最活泼和水反应最剧烈,c烧杯中的反应最剧烈。

(2)乙同学设计的实验中A、B、C装置中所选用的物质分别是什么?提示:硝酸常温下可与铜反应,所以A是硝酸,根据“强酸制弱酸”原理可以判断B为CaCO3,C为可溶性硅酸盐。

(3)试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乙实验的原理。

提示:CaCO3+2H+===Ca2++CO2↑+H2O CO2+SiO2-3+H2O===H2SiO3↓+CO2-3或2CO2+SiO2-3+2H2O===H2SiO3↓+2HCO-3。

(4)结合乙同学设计实验的现象分析,你认为氮、碳、硅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关系如何?提示:根据实验现象可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HNO3>H2CO3>H2SiO3,说明元素非金属性N>C>Si。

即时训练1.验证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1)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2)同一主族内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从下表(Ⅰ) 中选择实验方法,从(Ⅱ)中选择相应的实验现象,上下对应地填写在空格中(不一定全选)。

实验方法(Ⅰ) 实验现象(Ⅱ)A.钠与冷水反应 a.溶液变红色B.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 b.产生白烟C.点燃H2S c.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的气体能燃烧D.蘸浓氨水与浓盐酸的两玻 d.浮于水面,熔成小球,迅速向弱的原因:解析:②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判断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①与H2化合的条件,②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2学案: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章末系统总结含解析

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2学案: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章末系统总结含解析

章末系统总结一、要点知识梳理二、实验专项研究——元生性质递变规律的实验研究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考证元素周期律。

(Ⅰ)甲同学在 a、b、c 三只烧杯里分别加入50 mL 水,再分别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挨次加入大小邻近的锂、钠、钾块,察看现象。

(Ⅱ)乙同学设计了如下图的装置实验以考证氮、碳、硅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已知 A 是强酸,常温下可与铜反响; B 是块状固体;翻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后, C 中可察看到白色积淀生成。

思虑研究(1)甲同学设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反响最强烈的烧杯是哪个?提示:甲同学设计的实验目的是考证锂、钠、钾金属性的强弱。

钾最开朗和水反响最强烈, c 烧杯中的反响最强烈。

(2)乙同学设计的实验中A、B、C 装置中所采用的物质分别是什么?提示:硝酸常温下可与铜反响,因此 A 是硝酸,依据“强酸制弱酸”原理能够判断 B 为 CaCO 3,C 为可溶性硅酸盐。

(3)试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乙实验的原理。

提示: CaCO 3+2H +===Ca2++ CO22-+↑+H2O CO2+ SiO32-2-+2H2O===H 2SiO3↓+H2O===H 2SiO3↓+CO 3或 2CO2+SiO32HCO -。

3(4)联合乙同学设计实验的现象剖析,你以为氮、碳、硅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关系怎样?提示:依据实验现象可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HNO 3>H 2CO 3>H2SiO3,说明元素非金属性N>C>Si。

即时训练1.考证周期表中元生性质的变化规律: (1)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渐渐减弱; (2)同一主族内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渐渐减弱。

从下表 (Ⅰ) 中选择实验方法,从(Ⅱ)中选择相应的实验现象,上下对应地填写在空格中 (不必定全选 )。

实验方法 (Ⅰ)实验现象(Ⅱ)A. 钠与冷水反响 a.溶液变红色B.向 NaOH 溶液中滴加酚酞 b.产生白烟C.点燃 H2S c.反响不十分强烈,产生的气体能焚烧D.蘸浓氨水与浓盐酸的两玻 d.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快速向璃棒靠近四周游动E.NaI 溶液中加入溴水 e.生成白色胶状积淀,后又溶解F.镁带与开水反响 f.产生大批气泡、气体能够焚烧G.AlCl 3溶液中加入 NaOH 溶g.溶液变棕黄色液H.NaCl 溶液中加入溴水h.发出刺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物质I. 镁带在空气中焚烧i.发出淡蓝色火焰J.NaBr 溶液中加入氯水j.察看不出什么现象K. 铝片与 2 mol/L 盐酸反响k.溶液变橙色解说在同一周期内 (从左到右 )同一主族 (从上到下 )金属性渐渐减弱的原由:序号(1)同周期(2)同主族ⅠⅡ分析:判断金属性强弱的依照:①看金属与水反响的强烈程度,②金属与氧气反响的强烈程度,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判断非金属性强弱的依照:①与H 2化合的条件,②对应氢化物的稳固性,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