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混元掌

合集下载

武当纯阳十三掌教学 [武当纯阳十八养生掌]

武当纯阳十三掌教学 [武当纯阳十八养生掌]

武当纯阳十三掌教学[武当纯阳十八养生掌]一、醒醐灌顶两宫相对起太极,松腕坠肘脚右移。

翻转双掌轻前插,醍醐灌顶混三气。

起式:自然站立,微蹲向右开步与肩齐,双手掌心、两肘对在身前,徐徐抬起与胸同高,吸气,掌心向上稍前插,十指相对旋掌下按至小腹处,以肘带掌贴身两边抹开,呼气。

碾掌,翻掌指尖朝上,两边向上抱起,先看右手再看左手,吸气。

两掌抬至头顶,十指相对,灌顶下压,眼看前方一米处,呼气。

(图1-9)二、河洛寒鸭十指相对平托起,胸上双分转肩吸。

虎口向肋过血仓,右转左旋碾掌屈。

接上式,手掌压至小腹处,十指相对向前翻手挖抱,掌心向上托起至锁骨,吸气。

收肘平转掌成托掌,拇指点于锁骨,呼气。

抬肘,拇指从耳后绕耳一圈,在耳根后稍按压,再沿肩胛骨向下插于腋下,吸气。

虎口沿身体两侧下捋至腰侧,呼气,向右拧腰,同时两掌继续下按至胯侧,身与脚成十字,吸气。

身再向左转,双掌外碾,呼气。

(图10-17)三、抚球夜行撩袍夜行摸观门,旋球错手抚挂起。

屈膝切记勾脚关,黄鹤亮翅拧腰力。

接上式,两腕放松,两手以肘为中心从左向右划弧至右胸,同时提右膝,脚随手向右屈膝摆莲后落于震位,呼气。

右手继续划圆抱球至两手交叉,吸气。

右手斜上拉起,左手下捋,成右金鸡独立,再吸。

向左稍转身,呼气。

(图18―21)四、云长烫刀落脚盖掌左伸按,左盖右插掌斜去。

提膝勾裆掌根踏,气成丹田力待发。

接上式,左脚前踩震位,右手下盖至左肋,左手掌心向上穿过右手前插再转腕翻掌稍下压。

左手下盖至右肋,右手翻掌,掌心向上前插,左小臂转翻腕斜立掌,成左金鸡独立。

(图22、23)五、紫燕穿林横踩拧腰扫截穿,缠丝颇腿截腕打。

扑步穿插关起盖,进步穿掌弓或马。

接上式,右脚前踩震位外摆,两臂向外膨圆,左转腰。

双手翻掌,掌心向上,右掌螺旋上穿转掌收指提腕成勾手凤眼,左掌立掌护胸。

右掌上穿时左脚缠丝腿提膝。

左脚下插巽位,右扑步左掌前穿。

左掌翻掌下盖抹到右腹下,重心左移成左弓。

上右脚成右弓,右掌斜立掌前插立掌。

浑元阴阳五行手

浑元阴阳五行手

浑元阴阳五⾏⼿浑元阴阳五⾏⼿释名浑元阴阳五⾏⼿(以下简称浑元⼿),全称为“乾坤太⼄⾦⽊⽔⽕⼟五⾏⽞门⼿”,属“内家”武当派太和门(⼀名邓道⼈家门,⼜名功家南派)四⼤功种(即软性⽓功、硬形⽓功、轻盈要术、特绝秘技)之⼀的特绝秘技范畴。

因该功专练⼈之⼿部并且以⾦、⽊、⽔、⽕、⼟五⾏轮回仿照有关物质(物体)进⾏演练⽽达到与之相同的效应,故名。

按道家传统的阴、阳和五⾏学说划分其技艺种类,即把浑元⼿中的⾦⼿、⽊⼿、⽕⼿划为阳,把⽔⼿、⼟⼿划为阴。

以操作者性别划分,男性属阳,⼥性则属阴。

但是,只有把阴、阳合为⼀体的做法,那才是浑元⼿的超绝技艺⼀⼀浑元合⼀。

浑元⼿之功能、功效⼀、强⾝健体,延年益寿。

⼆、隔空布⽓为⼈疗疾。

三、独具超⼒量(能量)出⼿殛敌,⼀击必杀。

四、具有产⽣异术,甚为奇异的功能(如摄敌精⽓神、勾敌魂魄、降妖驱邪等)。

浑元⼿之特点⼀、法理深奥,练法独特,出功奇快,功效奇特。

浑元⼿以阴阳(乾坤)、五⾏学说命名,其理深奥,暗含⽞机。

其练法(做⼿之法)独特,远⾮世俗功法所能⽐拟,功成后即可随意出⼿制敌,尤其部分演练有素者,可以隔空破⽓制敌于⽆形,但更为神奇的是,甚⾄可以产⽣异术,如摄神勾魂术等。

⼆、全凭药⼒促使功成做浑元⼿,具有“三分功夫七分药,⽆药做⼿总不成”之说。

由此可见,做浑元⼿全凭药⼒促使其成功,此药真可谓奇妙⽆穷也!正因如此,该药才被武林⼈⼠视为奇珍异宝,然⾮历代掌门不能拥有也!浑元⼿之由来浑元⼿属中国道家武当派太和门(⼀名邓道⼈家门,⼜名功家南派)四⼤功种(软、硬、轻;绝)之⼀的特绝秘技范畴。

说起武当太和门,它⾃然源出武当,究其历史,可以上溯到五百多年前的明朝宣德年间。

其间,在武当⼭太⼄真庆宫内,隐居着⼀位名叫邓坤伦的道长,他在长期的修炼中结合武当三丰⾃然派太极神功,独创太和门⼀派。

等到第⼗代邓钟⼭⽼先⽣,已把武当太和门发展成为包括软性⽓功、硬形⽓功、轻盈要术、特绝秘技及拳械诸法在内的⼀个独⽴完整的体系。

武当道家混元太极

武当道家混元太极

武当道家混元太极武当道教混元太极南京武协道家功法研究会释延帆混元太极来源于道家文化,所以其内功心法的表述多与道家文化的语汇和修道的阶梯进程有关。

一般来说,太极拳是太极拳架、太极术、太极道的融合体。

这里的太极架指的是形体动作,太极术指的是内功心法,太极道指道德修养。

也就是说,真正的太极拳或者说太极文化应该包括以上3个方面的内容。

如果只进行一方面的学练,则表明没有得到太极拳的真谛,而变成大街上老年人演练的仅有活动筋骨作用的太极操了。

如果只练太极拳架而没有内功心法(太极术),则只是在空描,没有深刻的神意气之内涵和功夫上身的内在体验;只有内功心法没有拳架的变化,则生命活动就缺少了的物质载体;只进行道德修养没有拳架(阳面)和内功(阴面)的滋润,则不易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等太极拳修炼的终极目的。

人身之阴阳,往往不得其平,则血气滞而疾病生。

作为内功拳,武当混元太极拳以功为本,以拳为母,以养为主。

作为其内功修炼之道,混元功(如无极桩功、开合桩功、揉球桩功等)一系列功法疏通经络、平谧阴阳,培补内气,增长内功。

所以,混元太极可以从根本上养生,把五脏六腑调整到最佳状态,修复病灶拯救苍生。

混元太极功夫架又可以由内而外,丹田转动瞬间发力无坚不摧无人能敌。

武当混元太极内功——太极术1.无极混元桩1.动作:吸气时重心上升,呼气时重心下沉,命门穴始终放松,呼气时从头到脚节节放松,肌肉与骨骼挂落分离。

2.呼吸与意气:吸气时小腹微鼓,宇宙真气走中脉到下丹田,呼气时小腹里凹,真气由下丹田走中脉到涌泉穴,再到地下。

2.太极开合桩1.动作:两手两肘开合运行时,勿走折线,其运行轨迹均为非常扁的椭圆。

呼气时命门穴后突,脊柱崩直后靠,重心位于后脚跟,劳宫穴微突,吸气时命门穴放松,重心位于前脚掌,劳宫穴微凹。

2.呼吸与意气:吸气时小腹微鼓,命门真气到下丹田,同时混元气由手中所抱混元气团走下丹田,呼气时小腹里凹,混元气由丹田冲向命门,同时循经冲向两手劳宫,冲出劳宫,在两手中形成混元气团。

武当混元内功:炼成先天一粒混元气,打遍天下都无敌

武当混元内功:炼成先天一粒混元气,打遍天下都无敌

武当混元内功:炼成先天一粒混元气,打遍天下都无敌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和悠久而灿烂的传统文化,华夏先祖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传统的內功气化修持之法,则被喻为这个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举世无双的精华,它驰骋于神州大地几千年,苍桑几度,经久不衰。

经过千百年来的分宗立派,在宋元时期,形成以少林、武当、华山、千山、雪山、天山、崆峒.昆仑、峨眉九大脉系为主流的武学,修真流脉參合道教理论,化武途于修真,以贤侠剑道之风流传于华夏大地,留下了众多令人神往的传说。

武当派则以其精深的“丹道之学和三十六品神剑”震响武林,因而在武林中盛传“武当第一”之说。

考武当一脉,溯其源则远追太古,开真宗于大帝真武飞剑振举,真锋七脉神功三绝,为我武当四大门八十一大派系之远祖.明有三丰祖师倡“内执丹道,外显金锋”,开内家功夫之玄奥,致使“神剑常鸣于海上,太极秘术则流传于人间,造福大千。

”武当先辈,以精绝的内功留下多少仙迹英风,贍光月影,使人心驰神往。

明清之际门祖铁松子,在反清复明运动失败之后,远走长白,秉武当太乙圣教之宗持,并引入“寒山内功、飞鹰掌法”等佛门內功之精华,创武当太乙门铁松别派,“跳出三界,守吾真元”,遥禅宗风于关外,使浩劫之余的武林内功精华得以保存(包括完整的图谱)。

由于当时“九脉合真,封法三百”的武林盟誓,直到一九八四年,即万轮甲子第一年,才由本门第十三代师尊李兆生(道号真阳)先生向社会公开,武林瑰宝重放异彩。

余师从第十四代师尊刘铁成先生(道号广清),修习有年,现得思师同意,将自己所修所学,请教于诸位方家。

2三昧真参法对于传统的修真之学,古人传下了.“三味真参法”以宣其秘。

三昧者:“以文观意,以形鉴真,以音弘法也。

”以文观意者,传统的功夫,尤其九大流派之正宗的传承必有完整的谱文传世。

以文观意即是通过对功谱进行文字上的理解,加深对功法要领的掌握,深化练功意境,因功谱是古人对功法的高度概括,经反复地实践印证和锤炼所得,包含了数代乃至数十代人的智慧结晶,故“通过反复阅读功谱,使理性接收到的信息与行功良好地结合起来,便可越俗习直入巅顶(摘自十三代掌门李兆生先生《白鹤真人飞鸣图》)。

武当太乙五行拳教学

武当太乙五行拳教学

武当太乙五行拳教学一、手型1、八字掌:五指微曲,拇指外展,其余四指自然靠拢,虎口要圆,形如八字(图1)。

2、劈空掌(扣指掌):拇指曲扣,其余四指伸直并拢(图2)。

3、虎爪掌(虎掌):拇指外展弯曲,其余四指并拢,使第二第三节指骨弯曲,但不得曲拢(图3)。

二、手法1、劈掌:自上向下或自下向斜上方侧掌劈击,劲贯掌外沿(图4之①②,图5之①②)。

2、戳掌:臂由屈到伸,直腕向前顶击,劲贯指尖(图6之①②)。

3、按掌:自上向下按,手心朝下,劲贯掌心(图7之①②)。

4、插掌:臂由屈到伸,直腕向下或斜下插,劲贯指尖(图8之①②)。

5、砍掌:仰掌或俯掌,自右向左或自左向右横击,劲贯掌外沿(图9之①②)。

6、缠手:(一)以腕关节为轴,手掌由里向上向外向下缠绕的同时,前臂外旋,使虎口朝上封闭(图10之①②③④)。

(一)手掌自里向下向外向上缠绕的同时,前臂内旋,使掌心朝下封闭(图11之①②③)。

(三)、擒扑手:以手擒肩扛,自上向前下方扑按摔出(图12之①②)。

(四)、靠肘:臂略曲,内旋上举向后靠压,手心朝外,劲贯肘尖(图13)。

各种手法的变换都要划弧走圆,同时,前臂做相应旋转,腕部要松活,讲究两手(臂)曲如环抱式。

要注意手法与步法身法等动作的协调配合。

三、步型1、虎步裆(马步):两脚左右开立,相距同肩宽,脚尖微向内扣,两足跟与两肘尖(以屈肘贴肋为准)上下相对,屈膝略蹲(图14)。

2、熊步裆(弓步):前脚微内扣,全脚着地,屈膝略蹲,膝部与脚尖垂直;另一腿在后自然挺膝蹬直,脚尖内扣,斜向前方,全脚着地(图15)。

3、狮步裆(仆步):一腿屈膝沉坐,膝与脚尖稍向外展;另一腿挺膝伸直仆出,全脚着地,脚尖内扣(图16)。

4、鸦雀裆(虚步):后脚斜向前,屈膝略蹲,全脚着地;前腿自然挺膝伸直,脚尖内扣,全脚着地(图19)。

5、含鸡裆(丁步):两腿略蹲或半蹲并拢,一脚全脚着地支撑,另一脚以脚尖在支撑脚内侧点地,相距约一拳(图18)。

6、歇步:两腿交叉屈膝全蹲,前脚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后脚脚跟离地,臀部坐于小腿上,接近脚跟(图19)。

武当混元掌

武当混元掌

武当混元掌武当混元掌,属道家武当派内功绝学,是《残阳秘笈》十大奇功之一,笔者得此技于玄一道长,此技至纯,至秘,可谓是:神奇而真实,高绝又可攀,习修者若练之得法,两年时间,即能练出令常人难以置信的功力,如掌开顽石,指碎砖块,抖手发功即可抛敌于丈外。

笔者今抛弃门派之见,奉献此千古绝技,旨在弘扬华夏精粹,振奋民族精神,使有缘有志者得以共同研习,若广大习者功成受益,此技得以继承,发展,那将是吾之幸,民之幸,武林之幸!混元掌功练法练铁砂掌百日后,功劲虽成但失之过刚,不宜骤离砂袋,如间断过久,功劲渐失,若能继续练混元掌功,不但可免砂袋随身之苦,且可增有劲。

其法简便易行,空手可习。

确乃铁砂掌习练者作辅助功之好功法。

一.行功法要(1)动作时,要配合吸气,同时以意贯掌心。

(2)鼻吸鼻呼,自然呼吸,叭要沉静深长,不可过急或过缓。

(3)不论上托下按,在肘尖要向外五指宜并拢。

(4)托按时膝盖要用力挺直,则气促血液由丹田至两肋,由两肋沿动脉管而至两掌。

(5)托按时,劲意贯掌心,如上托欲塌之天,下按欲翻之山。

(6)练功时,神要凝,气要静,意要贯。

(7)练功后,宜行收功,活动气血,和练完铁砂掌收功法同。

(8)此功动作虽少,然每日早晚各行功一次足矣,不必过多。

二.混元掌功练法(1)第一式,身体正立,两腿靠拢,目视前方,配合吸气,左手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往下伸按,如按地之意。

气吸满后闭气托按,至力尽,再全身放松呼气。

承上式:原式不动,左右手掌配合吸气按托三次(边吸气边托按,气吸满后放松吸气).(2)第二式:承上式,配合吸气,左掌向下伸按,右掌向上抻托,与第一式同。

承上式:原式不动,左右掌配合吸气托按三次。

(3)第三式:承上式,左臂不动,右臂下伸,还原成立正式。

配合吸气,双掌由左右各向上伸托如托天之意,至力尽呼气,全身放松。

承上式:原式不动配合吸气双掌向上伸托三次。

(4)第四式:承上式伸托三次毕,身不动,双掌由上向下按,如按地之意,至力尽,呼气全身放松。

武当混元太极图

武当混元太极图

武当混元太极图一,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平行站立,两手心向后手背向外下指朝下自然下垂体侧,松静自然,两眼平视,调整好中心轴,要直立中正重心不偏倚。

两手在胸前似报一球,手心相对并蹲成120度。

二,再按要领提顶,松肩,含胸拔背,松腰落胯,裹裆,心静体松,上虚下实,两膝微曲,命门后撑,松腰落胯,肩井与涌泉想通,后背前贴,使背平,松曲池圆劳宫,内力发出必须有肩井而曲池再撑指奔泻而出。

手臂要有开合,一松一紧,一张一弛,两膝要微撑,但不能太过,尾闾前番,轻提谷道,带脉滚滚丹田呼吸,如不能放松净体可多做几遍。

三,做好前面再行内功心法,吸气鼓腹,两手做拉气开的动作,呼气收腹,两手做合的动作。

命门之气冲至手心。

体会拉不开,合不拢的感觉。

下焦膀胱肾间,带脉通顺,太极图及松沉通柔功夫初成。

第二式;转太极一,(1)太极阴阳式;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也可比肩宽)两手垂于两侧,舌抵上腭,眼平视,静立1---3分钟,用十大要领调正身形。

(2)乾坤式,身体屈膝下蹲成120度或90度角,两手在腹前相抱,手心相对,手指朝前,在腰胯带动下做平圆运行,先左、再后、再右、在前(肚脐、左腰侧、命门、右腰侧、肚脐的路线)作108—360次或3600次,完毕再反方向同此数运行。

(3)风轮式;两手在腹前相报手心相对,手指朝前在腰胯带动下作横圆运行,先上再左、再下、再右连贯划圆108---360次或更多,完毕在作反方向运行,次数相同。

(4)勒马式;同上手势作立圆,先两手抱球,先后在上、再前、再下后(先靠近肚脐再上提至膻中,再向前、再向下、至肚脐)108---360次或更多。

注意;吸气时鼓丹田,重心前移。

呼气收丹田至命门重心后移。

百日可弃,转入第二步修炼。

第二部一、通三关,两脚比肩宽,脚尖向前,两手在体侧自然放松,再手腕上翘使两手心向下,手指向前,意念气从两脚心涌泉慢慢震荡上涌,到膝,胯,腰手指,肘,胸肩,百会。

再顺原路返回至脚心,做三到十八次。

细细体会气感。

武当纯阳门混元一气功

武当纯阳门混元一气功

武当纯阳门混元一气功第一式混元起势面朝东方,两脚并拢,微屈膝,大腿内侧两血海穴相触,前后二阴微提。

松腹,松腰,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双手自然垂于身两侧,左右两手中指尖轻触大腿风市穴,头部中正,双眼垂帘,面带祥和,舌搭天桥,呼吸自然。

然后调3-9息。

(图1)要点:起势为本功之首,乃混元桩功。

面朝东方,因东方在五行中属甲乙木,属肝,肝藏血,养肝为本。

大腿内侧两血海穴相触,双腿自然微屈,则可使全身松活。

此桩看似容易,实则含义深刻,常练此桩,可使人致虚守静,身轻神爽,有飘飘欲仙之感。

第二式不老青松式1、左脚轻提,高不过踝关节,落地与肩宽,调整两脚尖稍内扣。

2、两手经带脉从左右背于腰后,置于命门穴上,手心向后,左手握住右腕,中指轻按右腕内关穴,右手指自然分开。

3、腰胯由左向后向右向前作逆时针旋转36次。

然后重复前两式动作。

换手,右手握左腕,右手中指轻按左腕内关穴,左手指自然分开,腰胯由右向后向左向前作顺时针旋转36次,呼吸自然。

(图2-9) 功效:腰为人体之中轴,旋腰必揉胯,连带下肢运动,起到了通润下焦的作用。

加之左右两手相交,交换中冲点按内关,温于命门,此形暗合经络学说通心温。

肾之大法。

人老先老腿,揉腰活胯,连带腿膝运动,可通肝、胆、背三经。

常练此法,可助督脉上升,是通小周天之捷径。

对腰椎肥大、膝部骨质增生疗效极佳,乃中老年人强身之妙法,故名不老青松。

要点:做本节功法,要求全身放松,慢柔舒缓,忌僵硬。

开始可自然呼吸,及至动作操作熟练后,其呼吸方法为腰胯顺转前半圈时为吸,后半圈为呼,腰胯逆运转时呼吸亦相同。

第三式揉膝圆归式左脚向右脚靠拢,两足尖平行相对,双腿屈膝半蹲,两手分别轻轻按于左右两腿膝盖上,两手中指、食指分别点按在膝眼穴上,大拇指按在血海穴上,劳宫穴对于鹤顶穴。

(图10、11)两手按双膝,由内向前向外向后旋转揉膝9次。

向前向外揉膝时吸气,向后揉膝至还时呼气。

上势不变,两手按双膝由内向后向外向前旋转揉膝9次,由内向后时吸气,由外向前时呼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当混元掌/吴冲锋
来源:武当08年6期作者:吴冲锋点击: 593 发布时间:2008-06-24 双击鼠标滚字体:[大中小]
武当混元掌,属道家武当派内功绝学,是《残阳秘笈》十大奇功之一,笔者得此技于玄一道长,此技至纯,至秘,可谓是:神奇而真实,高绝又可攀,习修者若练之得法,两年时间,即能练出令常人难以置信的功力,如掌开顽石,指碎砖块,抖手发功即可抛敌于丈外。

笔者今抛弃门派之见,奉献此千古绝技,旨在弘扬华夏精粹,振奋民族精神,使有缘有志者得以共同研习,若广大习者功成受益,此技得以继承,发展,那将是吾之幸,民之幸,武林之幸!
第一节:引气归田
自然盘坐于棉垫,上身正直,放松,虚灵顶劲,舌抵上腭,嘴虚合,双眼微闭,内视下丹田,双手捧于下丹田处,十指相对,掌心朝上,自然呼吸,排除杂念,调息3~5分钟,接着用鼻吸气,双手沿身体中线(即任脉)慢慢上捧至中丹田(膻中穴)处,变手指朝前,慢慢向前插,至双臂伸直时,变掌心朝下,掌心含空,十指微扣,慢慢呼气,双手慢慢回拉至下丹田处,再翻掌还原坐式。

如此反复练习49次,注意:当双手上捧时,意念将大地之精气(阴气)由会阴穴吸入,顺身体中轴管至中丹田会聚,同时小腹内收,当双手向前插时,意念中丹田精气顺双臂内聚至双手十指尖,当双手翻掌往回拉时,意念日月精华由两内劳宫穴吸入,顺双臂内侧沿中丹田吸收至下丹田集聚,同时小腹有意鼓胀。

第二节:日月合辉
所有姿势同第一节,唯双手各捧一个小石球(或泥球)。

在捧球时,只可用意,不要用拙力。

注:当双手上捧石球至中丹田时,用鼻缓缓吸气,意念将地气由会阴吸入,顺任脉上行至中丹田,同时收小腹,当双手前插时,意念中丹田之精气沿双臂内侧充运于双掌内劳宫穴,并有用两股内气将双手捧端的石球冲顶而起,离手飘浮之意。

当双手翻掌回拉时,缓缓呼气,意念左手石球是太阳,右手石球为月亮,分别由左右手劳宫穴吸入,顺双臂侧至中丹田,再吸聚于下丹田后融汇一体,如此反复练习49次以后,还原成原姿势。

第三节:灵气冲天
高马步站立,双脚距离略宽于肩,上身正直,虚灵顶劲,舌抵上腭,双眼怒视前方天际边,双手左右平展,并各托一小石球,双脚十趾紧紧抓地,涌泉穴含空成定式不动,用鼻吸气(要求一口气分七次快速吸完,且每次须节奏分明,每吸一气,下丹田鼓胀一次,吸七次,下丹田鼓七次,并且在原有鼓胀的基础上小腹逐渐鼓大),。

同时意念大地精气由双脚涌泉穴吸入,分七次贯充于下丹田。

然后,用嘴快速呼气,并发“嗨”字声音,小腹还原,意念内气随发“嗨”字声快速由双手劳宫穴冲出,并将石球顶起。

接着再吸,如此反复练习49遍(注:吸七次,呼一次,为一遍)。

第四节:恨天入地
高马步站立,上身正直,双脚十趾紧紧抓地,双手抓球左右平展成定式不动,双眼怒视天际边。

接着吸气(吸气方法同第三节),意念每吸一次,双手所抓石球(意想为气团),吸入下丹田一次,连吸气七次,共抓进气团十四个,小腹鼓胀七次,然后用嘴快速呼气,并发“嗨”字声音,小腹还原,意念十四个气团分成两大气团,分别由双脚涌泉穴快速有力地射入地下,如此反复练习49遍。

第五节:巧渡阴阳(分左右两式)
接第四式,变高马步为左跪步,上身正直,双手抓球与肩平齐,眼微闭,成定式不动,自然呼吸。

然后意念宇宙精气从头顶百会穴吸入,沿身体中脉由右脚涌泉穴射入地下,由地下穿过后,再连同地气合一从百会穴吸入,如此大循环49圈。

注意,意念必须全部集中于天地精气的循环,达到忘我之态,应忘掉双手抓球之感,但所抓的球又不能掉下来。

49圈循环后,变左跪步为右跪步,姿势、要领、意念与左跪步相同,唯将左右对换即可,循环圈数同为49次。

第六节:抱元归一
高马步站立,上身正直,虚灵顶劲,舌抵上腭,嘴虚合,眼微闭,自然呼吸,双手缓抱球成定式。

双手缓抱球的力量应恰到好处,尽量要轻,切勿用蛮劲。

意念:双手抱揉的是气球,既不可用力过大使之破碎,又不能使之掉下来,同时,随揉动而越来越长,越来越轻,直至充满整个宇宙。

双手与球之间,须有牢牢吸附和粘接的意识。

如此练习约30分钟即可。

第七节:双龙戏珠
将装满水的盆中置一小木球(质量松疏),要求盆高于小腹部。

然后高马步立于盆前,双手掌心朝下,手指朝前,伸盖于木球上方10~20厘米处。

然后用鼻缓缓吸气,双手慢慢上提,吸气时下丹田尽量鼓胀,同时意念具有强大的磁力将小球牢牢吸附起来,随双手上提而飘离水面;当双手上提至平于胸际时,用鼻呼气,意念小球掉落水中,如此反复练习49次。

第八节:移山填海
去掉水盆,将小球置于台面上,双手平伸于球的侧上方10~20厘米处。

吸气的同时,双手随身体左移而逐渐移动,双手意念将小球吸附滚动至左侧,接着呼气。

吸气;双手随身体右移而移动,意念将球吸拉至右侧。

再呼气。

如此反复练习49遍。

第九节:独步降魔
左腿提起,盘盖于右膝上,右腿下蹲,上身正直;双手掌心相对,手指向上,将球合抱于中间成定式。

用鼻吸气,吸气时下丹田鼓胀,意念右手掌心牢牢将球吸住,化为气团,收到下丹田,同时左手轻轻放开。

呼气,右手吸力渐消,即用手还原将球抱住。

再吸气,意念左手将球吸住,并收至下丹田,右手轻轻放开,吸气还原成原定式。

如此反复练习49遍后,双手同时放开,使球悬于双手间,意念要领同上,如此反复练习49遍。

第十节:收式
自然站立,两脚与肩同宽,双手自身体两侧向体前划弧时,有意将天地之精气由双手劳宫穴吸入,然后顺任脉路线收回下丹田,当双手捧于下丹田处时,须意守下丹田10分钟。

练功注意事项:
一、习修此功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悟性,要有吃苦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决心。

二、练功前,须配制大石球一个,大木球一个,大棉花球一个(大球直径约为15厘米);小石球两个,小木球两个,小棉花球两个(小球直径为7厘米)
三、此功每天只须练一次,但须从头至尾练完,时间最好在晚上9时至10时之间。

四、习者练功前须认真理解功法要领,仔细体会,总结其玄妙之处,绝不可盲目练习,或胡乱更改,否则将事与愿违。

五、练功十戒:1、一知半解者戒;2、品行恶劣者戒;3、一暴十寒者戒;4、心志不专者戒;5、饮食无度者戒;6、寻花问柳者戒;7、气量狭小者戒;8、喜出风头者戒;
9、贪功求速者戒;10、功名熏心者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