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常用中药剂量表
(完整版)132种常用中药剂量表

品名
剂量
品名
剂量
品名
剂量
品名
剂量
解表药
清热药
泻下药
1.发散风寒药
1.清热泻火药
②治热毒疮疡药
1.攻下药
麻黄
3-10g
石膏
15-60g
蒲公英
10-30g
大黄
5-15g
桂枝
3-10g
知母
5-15g
鱼腥草
15-30g
芒硝
10-15g
紫苏
5-10g
栀子
5-15g
③治热毒泻痢药
祛风湿药
红花
10-15g
茜草
10-15g
牛黄
15-35g
3.止咳平喘药
桃仁
5-10g
3.收敛止血药
牡蛎
15-30g
苦杏仁
4.5-9g
益母草
10-30g
白及
3-10g
天麻
3-10g
苏子
3-9g
牛膝
6-15g
仙鹤草
3-10g
全蝎
2-5g
百部
3-9g
4.破血消症药
4.温经止血药
驱虫药
桑白皮
6-12g
莪术
3-15g
荆芥
5-10g
夏枯草
10-15g
白头翁
6-15g
1.祛风湿散寒药
防风
5-10g
2.清热燥湿药
④治咽喉肿痛药
独活
6-12g
羌活
3-10g
黄芩
5-15g
射干
6-10g
木瓜
10-15g
2.发散风热药
药典规定常用中药使用剂量(比划)精编版

2010《药典》规定中药饮片使用剂量及注意(按比划)3-6g,孕妇禁用;丁香1-3g,不宜与郁金使用;八角茴香3-6g;人参3-9g,另煎或研末冲服,不宜与藜芦、五灵脂使用;儿茶1-3g,包煎;九香虫3-9g。
3-9g,研末吞服;三棱5-10g,孕妇禁用,不宜与芒硝、玄明粉使用;干姜3-10g;炮姜3-9g;土木香3-9g;土茯苓15-60g;土鳖虫3-10g,孕妇禁用;大血藤9-15g;大青叶9-15g;大枣6-15g;大黄3-15g,泻下不宜久煎,孕妇及月经期、哺乳期慎用;大蓟9-15g;大蓟炭5-10g;大腹皮5-10g;山豆根3-6g;山茱萸6-12g;山药15-30g;山楂9-12g;山楂叶3-10g;山慈菇3-9g;千年健5-10g;千里光15-30g,外用;川木通3-6g;川贝母3-10g;川牛膝5-10g,孕妇慎用;制川乌1.5-3g,先煎,久煎,孕妇慎用,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使用;川芎3-10g;川射干6-10g;川楝子5-10g,外用;广金钱草15-30g;广藿香3-10g;女贞子6-12g;小茴香3-6g;小蓟5-12g;马齿苋9-15g,外用;马勃2-6g,外用;马兜铃3-9g,儿童、老人慎用,孕妇、婴幼儿及肾功能不全禁用。
王不留行5-10g,孕妇慎用;天仙藤3-6g;天冬6-12g;天花粉10-15g,孕妇慎用,不宜与乌头类使用;制天南星3-9g,孕妇慎用;天麻3-10g;天葵子9-15g;木瓜6-9g;木香3-6g;木贼3-9g;木通3-6g;木蝴蝶1-3g;五加皮5-10g;五味子2-6g;五倍子3-6g,外用适量;太子参9-30g;车前子9-15g,包煎;车前草9-30g;瓦楞子9-15g,先煎;牛蒡子6-12g;牛膝5-12g;升麻3-10g;化橘红3-6g;月季花3-6g;丹参10-15g,不宜与藜芦同用;乌药6-10g;乌梢蛇6-12g;乌梅6-12g;火麻仁10-15g;巴豆,外用,孕妇禁用,不宜与牵牛子同用;巴戟天3-10g;水牛角15-30g,宜先煎3h以上;水蛭1-3g,孕妇禁用。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常用中药用法用量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
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
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
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
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
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
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
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全)之欧阳光明创编

辛甘,热。归肾、脾、心、肝经。
1-5g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吴茱萸
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经。
1-5g
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
理气药
陈皮
辛、苦,温。归脾、胃、肺经。
3-10g
行气调中,燥பைடு நூலகம்,化痰。
枳实
辛、苦,微寒。归脾胃、大肠经。
3-9g
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木香
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肝胆经
丹参
苦,微寒。归心、肝经。
5-15g
活血祛瘀(调经),凉血消痈,除烦安神。
红花
辛,温。归心、肝经。
10-15g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
桃仁
苦甘平有小毒。归心肝肺大肠经。
5-10g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益母草
辛、苦,微寒。归肝、心膀胱经。
10-30g
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牛膝
苦、甘、酸,平。归肝、肾经。
6-15g
2.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
甘,平。归心、肝、胆经。
9-15g
养心益肝,安神,敛汗。
远志
苦、辛,微温。归心、肾、肺经。
5-15g
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平肝息风药
1.平抑肝阳药
石决明
咸,寒。归肝经。
15-30g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牡蛎
咸,微寒。归肝、肾经。
15-30g
平肝潜阳,镇心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祛风湿,止痛,清热利水。
3.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
辛、苦,甘,温。归肝、肾经。
5-10g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桑寄生
药典规定常用中药使用剂量

2010《药典》规定中药饮片使用剂量及注意(按比划)3-6g,孕妇禁用;丁香1-3g,不宜与郁金使用;八角茴香3-6g;人参3-9g,另煎或研末冲服,不宜与藜芦、五灵脂使用;儿茶1-3g,包煎;九香虫3-9g。
3-9g,研末吞服;三棱5-10g,孕妇禁用,不宜与芒硝、玄明粉使用;干姜3-10g;炮姜3-9g;土木香3-9g;土茯苓15-60g;土鳖虫3-10g,孕妇禁用;大血藤9-15g;大青叶9-15g;大枣6-15g;大黄3-15g,泻下不宜久煎,孕妇及月经期、哺乳期慎用;大蓟9-15g;大蓟炭5-10g;大腹皮5-10g;山豆根3-6g;山茱萸6-12g;山药15-30g;山楂9-12g;山楂叶3-10g;山慈菇3-9g;千年健5-10g;千里光15-30g,外用;川木通3-6g;川贝母3-10g;川牛膝5-10g,孕妇慎用;制川乌,先煎,久煎,孕妇慎用,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使用;川芎3-10g;川射干6-10g;川楝子5-10g,外用;广金钱草15-30g;广藿香3-10g;女贞子6-12g;小茴香3-6g;小蓟5-12g;马齿苋9-15g,外用;马勃2-6g,外用;马兜铃3-9g,儿童、老人慎用,孕妇、婴幼儿及肾功能不全禁用。
王不留行5-10g,孕妇慎用;天仙藤3-6g;天冬6-12g;天花粉10-15g,孕妇慎用,不宜与乌头类使用;制天南星3-9g,孕妇慎用;天麻3-10g;天葵子9-15g;木瓜6-9g;木香3-6g;木贼3-9g;木通3-6g;木蝴蝶1-3g;五加皮5-10g;五味子2-6g;五倍子3-6g,外用适量;太子参9-30g;车前子9-15g,包煎;车前草9-30g;瓦楞子9-15g,先煎;牛蒡子6-12g;牛膝5-12g;升麻3-10g;化橘红3-6g;月季花3-6g;丹参10-15g,不宜与藜芦同用;乌药6-10g;乌梢蛇6-12g;乌梅6-12g;火麻仁10-15g;巴豆,外用,孕妇禁用,不宜与牵牛子同用;巴戟天3-10g;水牛角15-30g,宜先煎3h以上;水蛭1-3g,孕妇禁用。
中药剂量

第八章解表药第一节发散风寒药麻黄:2~9g。
桂枝:3~9g。
紫苏:5~9g,不宜久煎。
生姜:3~9g,或捣汁服。
香薷:3~9g。
荆芥:4.5~9g,不宜久煎。
防风:4.5~9g。
羌活:3~9g。
白芷:3~9g。
外用适量。
细辛:1~3g;散剂每次服0.5~1g。
藁本:3~9g。
苍耳子:3~9g。
或入丸、散。
苍耳草:6~15g,水煎或熬膏及入丸、散。
辛夷: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
葱白:3~9g。
外用适量。
鹅不食草:6~10g。
外用适量。
胡荽:3~6g。
外用适量。
柽柳:3~10g。
外用适量。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薄荷:3~6g;宜后下。
牛蒡子:6~12g。
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蝉蜕: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
桑叶:5~9g;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眼。
菊花:5~9g。
蔓荆子:5~9g。
柴胡:3~9g。
升麻:3~9g。
葛根:9~15g。
淡豆豉:6~12g。
浮萍:3~9g。
外用适量,煎汤浸洗。
木贼:3~9g。
第九章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石膏:15-60g,宜先煎。
寒水石:10-15g。
外用适量。
知母:6-12g。
芦根: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
天花粉:煎服,10-15g。
竹叶:煎服,6-15g;鲜品15—30g。
淡竹叶:煎服,6—9g。
鸭跖草:煎服,15—30g。
鲜品60-90g。
栀子:煎服,5—10克。
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夏枯草:煎服,9~15g。
或熬膏服。
决明子:煎服,10~15克;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
谷精草:煎服,5~10克。
密蒙花:煎服,9~15g。
青葙子:煎服,10~15g。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黄芩:煎服,3~10g。
黄连:煎服,2~5g。
外用适量。
黄柏:煎服,3~12g。
外用适量。
龙胆:煎服,3~6g。
秦皮:煎服,6~12g。
外用适量,煎洗患处。
苦参:煎服,5~10g。
外用适量。
白鲜皮:煎服,5~10g。
外用适量。
苦豆子:全草煎汤服,1.5~3g。
药典规定常用中药使用剂量(比划)

2010《药典》规定中药饮片使用剂量及注意(按比划)3-6g,孕妇禁用;丁香1-3g,不宜与郁金使用;八角茴香3-6g;人参3-9g,另煎或研末冲服,不宜与藜芦、五灵脂使用;儿茶1-3g,包煎;九香虫3-9g。
3-9g,研末吞服;三棱5-10g,孕妇禁用,不宜与芒硝、玄明粉使用;干姜3-10g;炮姜3-9g;土木香3-9g;土茯苓15-60g;土鳖虫3-10g,孕妇禁用;大血藤9-15g;大青叶9-15g;大枣6-15g;大黄3-15g,泻下不宜久煎,孕妇及月经期、哺乳期慎用;大蓟9-15g;大蓟炭5-10g;大腹皮5-10g;山豆根3-6g;山茱萸6-12g;山药15-30g;山楂9-12g;山楂叶3-10g;山慈菇3-9g;千年健5-10g;千里光15-30g,外用;川木通3-6g;川贝母3-10g;川牛膝5-10g,孕妇慎用;制川乌1.5-3g,先煎,久煎,孕妇慎用,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使用;川芎3-10g;川射干6-10g;川楝子5-10g,外用;广金钱草15-30g;广藿香3-10g;女贞子6-12g;小茴香3-6g;小蓟5-12g;马齿苋9-15g,外用;马勃2-6g,外用;马兜铃3-9g,儿童、老人慎用,孕妇、婴幼儿及肾功能不全禁用。
王不留行5-10g,孕妇慎用;天仙藤3-6g;天冬6-12g;天花粉10-15g,孕妇慎用,不宜与乌头类使用;制天南星3-9g,孕妇慎用;天麻3-10g;天葵子9-15g;木瓜6-9g;木香3-6g;木贼3-9g;木通3-6g;木蝴蝶1-3g;五加皮5-10g;五味子2-6g;五倍子3-6g,外用适量;太子参9-30g;车前子9-15g,包煎;车前草9-30g;瓦楞子9-15g,先煎;牛蒡子6-12g;牛膝5-12g;升麻3-10g;化橘红3-6g;月季花3-6g;丹参10-15g,不宜与藜芦同用;乌药6-10g;乌梢蛇6-12g;乌梅6-12g;火麻仁10-15g;巴豆,外用,孕妇禁用,不宜与牵牛子同用;巴戟天3-10g;水牛角15-30g,宜先煎3h以上;水蛭1-3g,孕妇禁用。
(完整版)中药剂量表

紫苏:解鱼蟹毒30—60g。
臭梧桐:用于降血压,不宜久煎细辛:1—3g,粉末0.5—1g;研末吹鼻、塞耳、敷脐或调涂牛黄:0.5—0.35 水牛角:15—30g,大剂量60—120g,浓缩粉1.5—3g 青黛:1.5—3g,冲或丸散熊胆:1.5—2.5g 山豆根:3—6g 青蒿:生用或鲜品浇汁秦皮:水煎,洗眼巴豆:不入汤剂贯众5—10 鸦胆子:10—15粒每次,治疗疟疾;10—30粒每次,治疗痢疾,或0.5—2g,每日3次。
味极苦,不入煎剂,装胶囊,或以龙眼肉或馍皮包裹甘遂:宜入丸散,有效成分不溶于水。
醋制可减毒苦楝皮:3—6g 千金子:0.5—1g 威灵仙:治骨鲠30g 川乌:1.5—3g ,入汤剂香加皮:3—6g(强心苷)徐长卿:汤剂不宜久煎雷公藤:煎汤10—25g(带根皮减量),文火煎1—2小时。
制粉,0.5—1.5g苍术:烧烟熏,炒用燥性减缓沉香:煎汤1—5g后下,研末0.5—1.5g灯芯草:1—3g煎汤;锻成性研末调敷,或用于灯火灸青木香:煎汤3—10g,散剂1—2g使君子:煎汤9—12g,去壳取仁,捣碎,小儿每天1—1.5粒,每日总量不超过20粒;或炒香嚼服,(小儿疳积:杀虫消积)槟榔:3—10g,单用驱杀涤虫、姜片虫30—60g雷丸:内服15—21g,不入煎。
入丸每次5—7g,驱杀涤虫每次12—18g,饭后温开水调服南瓜子:杀虫,生用或研细60—120g,冷开水调服鹤草芽:杀虫,研粉吞服,成人每次30—50g,小儿体重0.7—0.8g/kg,早晨空腹榧子:煎汤10—15g,连壳生用打碎入煎剂;嚼服炒熟去壳鸡冠花:6—12 血竭:1—2g 自然铜:煎汤3—9g,打碎先煎;醋淬入散,每次0.3g 干漆:煎汤2—5g,入丸,每次0.06—0.1g,宜烧枯洋金花:入丸散0.3—0.6g 礞石:煎10—15g,打碎布包,先煎,入丸散1.5—3g朱砂:研末冲服或入丸散0.1—0.5g,不入煎剂珍珠:研末或入丸散0.1—1g 磁石:煎汤9—30g,入丸散,每次1—3g,研末内服全蝎、蜈蚣:煎汤3—6g,研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花
10-15g
茜草
10-15g
牛黄
15-35g
3.止咳平喘药
桃仁
5-10g
3.收敛止血药
牡蛎
15-30g
苦杏仁
4.5-9g
益母草
10-30g
白及
3-10g
天麻
3-10g
苏子
3-9g
牛膝
6-15g
仙鹤草
3-10g
全蝎
2-5g
百部
3-9g
4.破血消症药
4.温经止血药
驱虫药
桑白皮
6-12g
莪术
冰片
0.03-0.1
石菖蒲
5-10g
地骨皮
6-15g
广藿香
5-10g
利水渗湿药
苍术
5-10g
1.利水消肿药
2.利尿通淋药
3.利湿退黄药?
厚朴
3-10g
茯苓
9-15g
车前子
9-15g
茵陈蒿
6-15g
白豆蔻
3-6g
薏苡仁
9-30g
川木通
3-6g
金钱草
15-30g
理气药
泽泻
5-10g
虎杖
9-15g
陈皮
3-10g
温里药
安神药
消食药
枳实
3-9g
附子
3-15g
1.重镇安神药
山楂
10-15g
木香
3-9g
干姜
3-10g
磁石
15-30g
莱菔子
6-10g
香附
6-9g
肉桂
1-5g
2.养心安神药
鸡内金
3-10g
川楝子
3-10g
吴茱萸
1-5g
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仁
9-15g
化痰止咳平喘药
活血化瘀药
止血药
远志
5-15g
1.温化寒痰药
1.活血止痛药
1.凉血止血药
平肝息风药
半夏
132种常用中药剂量表(一)
品名
剂量
品名
剂量
品名
剂量
品名
剂量
解表药
清热药
泻下药
1.发散风寒药
1.清热泻火药
②治热毒疮疡药
1.攻下药
麻黄
3-10g
石膏
15-60g
蒲公英
10-30g
大黄
5-15g
桂枝
3-10g
知母
5-15g
鱼腥草
15-30g
芒硝
10-15g
紫苏
5-10g
栀子
5-15g
③治热毒泻痢药
祛风湿药
6-12g
3.清热解毒药
玄参
10-15g
防己
5-10g
蝉蜕
3-10g
①治湿热病药
牡丹皮
6-12g
3.祛风湿强筋骨药
桑叶
5-10g
金银花
10-15g
赤芍
6-15g
五加皮
5-10g
菊花
5-10g
连翘
6-15g
5.清虚热药
桑寄生
9-15g
柴胡
3-10g
板蓝根
10-15g
青蒿
6-12g
化湿药
葛根
10-15g
当归
6-12g
熟地黄
9-15g
白芍
6-15g
何首乌
6-12g
阿胶
3-9g
4.补阴药?
北沙参
10-15g
麦冬
10-15g
龟甲
15-30g
鳖甲
15-30g
收涩药
1.固表止汗药
2.敛肺涩肠药
五味子
3-6g
乌梅
3-10g
3.固精缩尿止带药
山茱萸
5-10g
桑螵蛸
6-10g
莲子
10-15g
开窍药?
麝香
0.03-0.1
3-9g
川芎
3-10g
小蓟
10-15g
1.平抑肝阳药
2.??清化热痰药
延胡索
3-10g
地榆
10-15g
石决明
15-30g
桔梗
3-10g
郁金
5-12g
白茅根
15-30g
牡蛎
15-30g
川贝母
3-9g
2.活血调经药
2.化瘀止血药
代赭石
10-30g
浙贝母
3-9g
丹参
5-10g
三七
3-10g
2.息风止痉药
瓜蒌
荆芥
5-10g
夏枯草
10-15g
白头翁
6-15g
1.祛风湿散寒药
防风
5-10g
2.清热燥湿药
④治咽喉肿痛药
独活
6-12g
羌活
3-10g
黄芩
5-15g
射干
6-10g
木瓜
10-15g
2.发散风热药
黄连
2-10g
4.清热凉血药
2.祛风湿清热药
薄荷
3-6g
黄柏
6-10g
生地黄
10-30g
秦艽
5-10g
牛蒡子
3-15g
艾叶
3-10g
槟榔
3-10
葶苈子
3-9g
132种常用中药剂量表(二)
品名
剂量
补虚药
1.补气药
人参
3-9g
党参
10-30g
太子参
10-30g
黄芪
10-15g
白术
6-12g
甘草
3-10g
2.补阳药
鹿茸
1-3g
巴戟天
10-15g
淫羊藿
5-10g
菟丝子
10-15g
杜仲
10-15g
续断
10-15g
3.补血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