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的常用剂量

合集下载

(完整版)132种常用中药剂量表

(完整版)132种常用中药剂量表
132种常用中药剂量表(一)
品名
剂量
品名
剂量
品名
剂量
品名
剂量
解表药
清热药
泻下药
1.发散风寒药
1.清热泻火药
②治热毒疮疡药
1.攻下药
麻黄
3-10g
石膏
15-60g
蒲公英
10-30g
大黄
5-15g
桂枝
3-10g
知母
5-15g
鱼腥草
15-30g
芒硝
10-15g
紫苏
5-10g
栀子
5-15g
③治热毒泻痢药
祛风湿药
红花
10-15g
茜草
10-15g
牛黄
15-35g
3.止咳平喘药
桃仁
5-10g
3.收敛止血药
牡蛎
15-30g
苦杏仁
4.5-9g
益母草
10-30g
白及
3-10g
天麻
3-10g
苏子
3-9g
牛膝
6-15g
仙鹤草
3-10g
全蝎
2-5g
百部
3-9g
4.破血消症药
4.温经止血药
驱虫药
桑白皮
6-12g
莪术
3-15g
荆芥
5-10g
夏枯草
10-15g
白头翁
6-15g
1.祛风湿散寒药
防风
5-10g
2.清热燥湿药
④治咽喉肿痛药
独活
6-12g
羌活
3-10g
黄芩
5-15g
射干
6-10g
木瓜
10-15g
2.发散风热药

本院常用中药饮片剂量分析

本院常用中药饮片剂量分析

本院常用中药饮片剂量分析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药饮片已经成为了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重要手段。

而不同的病症,对应的治疗方法以及中药剂量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合理规范地应用中药
饮片是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院常用中药饮片剂量分析如下:
1.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是一种常用的利水渗湿中药饮片,适用于湿热阻滞、水肿、尿少等病症。

成分有参、苓、白术、茯苓等。

通常每次剂量为9-15克,每日3次。

2. 枳壳汤合剂
枳壳汤合剂是一种常用的清热解毒中药饮片,适用于口干咽燥、咽喉肿痛、牙龈肿痛
等症。

成分有枳壳、桂枝、炙甘草、黄芩等。

按照患者情况可以根据具体症状调整剂量,
通常每次剂量为6-9克,每日3次。

5. 当归四物汤合剂
当归四物汤合剂是一种常用的补血药物,适用于妇女月经不调、气血不足等症。

成分
有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等。

通常每次剂量为9-15克,每日3次。

总之,中药饮片的剂量是根据病症、病情、年龄、性别等具体情况而定。

临床应用时,应该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方案,规范用药。

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随意改
变剂量,以免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临床常用中药的剂量

临床常用中药的剂量

临床常用中药的剂量1钱=5g1两=50g1两(16进位制)=30g;1钱=3g;1分=0.3g;1厘=0.03g 从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直沿用一斤十六两的计量方法。

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钱”换算为“克”,人们普遍采用的换算方式是500g(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g(1钱),一些中医院校教材中也是这样的,实际上,这个换算方法也是有纰漏的。

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一斤基本在595g左右。

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595g一斤改为500g一市斤。

还应特别指出,1929年和1959年的改制中,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仍袭旧制不变。

这样,从明代到1979年,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16÷10,1钱约等于3.72克。

从1979年1月1日起,中药计量单位也改用了米制,用“克、毫克、升、毫升”,不用“两、钱、分”等。

但是现在的一些中药方(尤其是传统中药方)以及一些食谱的计量单位还习惯沿用‘两、钱、分’。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

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生黄芪——30g以上补气不助火,降压效果好,30g以下升阳助火。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

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

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

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

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

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

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

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

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

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

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

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

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

132种常用中药剂量表

132种常用中药剂量表

132种常用中药剂量表(一)132种常用中药剂量表(二)教你如何用WORD文档(2012-06-27 192246)转载▼标签:杂谈1. 问:WORD 里边怎样设置每页不同的页眉?如何使不同的章节显示的页眉不同?答:分节,每节可以设置不同的页眉。

文件――页面设置――版式――页眉和页脚――首页不同。

2. 问:请问word 中怎样让每一章用不同的页眉?怎么我现在只能用一个页眉,一改就全部改了?答:在插入分隔符里,选插入分节符,可以选连续的那个,然后下一页改页眉前,按一下“同前”钮,再做的改动就不影响前面的了。

简言之,分节符使得它们独立了。

这个工具栏上的“同前”按钮就显示在工具栏上,不过是图标的形式,把光标移到上面就显示出”同前“两个字来。

3. 问:如何合并两个WORD 文档,不同的页眉需要先写两个文件,然后合并,如何做?答:页眉设置中,选择奇偶页不同与前不同等选项。

4. 问:WORD 编辑页眉设置,如何实现奇偶页不同比如:单页浙江大学学位论文,这一个容易设;双页:(每章标题),这一个有什么技巧啊?答:插入节分隔符,与前节设置相同去掉,再设置奇偶页不同。

5. 问:怎样使WORD 文档只有第一页没有页眉,页脚?答:页面设置-页眉和页脚,选首页不同,然后选中首页页眉中的小箭头,格式-边框和底纹,选择无,这个只要在“视图”――“页眉页脚”,其中的页面设置里,不要整个文档,就可以看到一个“同前”的标志,不选,前后的设置情况就不同了。

6. 问:如何从第三页起设置页眉?答:在第二页末插入分节符,在第三页的页眉格式中去掉同前节,如果第一、二页还有页眉,把它设置成正文就可以了●在新建文档中,菜单―视图―页脚―插入页码―页码格式―起始页码为0,确定;●菜单―文件―页面设置―版式―首页不同,确定;●将光标放到第一页末,菜单―文件―页面设置―版式―首页不同―应用于插入点之后,确定。

第2 步与第三步差别在于第2 步应用于整篇文档,第3 步应用于插入点之后。

本院常用中药饮片剂量分析

本院常用中药饮片剂量分析

本院常用中药饮片剂量分析
中药饮片是中药的一种剂型形式,具有易于服用、剂量准确、易于保存等优点。

在临床使用中,正确的剂量是确保药效的重要因素。

本院对常用中药饮片的剂量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下面将对中药饮片的剂量进行详细讲解。

我们需要了解中药饮片的剂量单位。

中药饮片的剂量单位主要有克、贝、钱等。

1克等于10贝等于20钱。

在临床应用中,通常使用的单位是克。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常用中药饮片的剂量。

首先是黄芪。

黄芪有补气固表、托潜耐久的作用。

一般来说,每次剂量是15-30克,每日剂量是30-60克。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剂量仅供参考,具体剂量应根据临床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而定。

在使用中药饮片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使用前要按照剂量准确称取,避免过量或不足。

2. 不同中药饮片的剂量有所不同,应根据具体药物特性和病情选择合适的剂量。

3. 有些中药饮片具有毒性或副作用,使用时要注意剂量控制,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4. 中药饮片的煎服方法也会影响药效,应按照医生的指导正确煎煮和服用。

中药常用剂量

中药常用剂量

中药常用剂量
中药的常用剂量会因个体差异、病情严重程度、药物性质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中药的剂量是按照克(g)来计算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中药的常用剂量范围供你参考,但请注意这只是一般情况下的建议剂量,具体剂量应根据医生的诊断和处方来确定。

- 根茎类中药:如人参、黄芪、白术等,常用剂量为9-15g。

- 果实类中药:如五味子、枸杞子、酸枣仁等,常用剂量为6-12g。

- 全草类中药:如蒲公英、益母草、鱼腥草等,常用剂量为9-15g。

- 动物类中药:如鹿茸、阿胶、蜈蚣等,常用剂量为1-3g。

需要强调的是,中药的使用应该遵循中医药理论,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辩证施治。

剂量的确定应该由专业的中医师根据具体病情、患者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在使用中药时,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按照正确的用法和剂量使用,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邵忠民品名性味归经剂量功效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麻黄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3-10g 发汗解表,平喘止咳,利水退肿。

桂枝辛、甘,温。

归肺、心肾、肝经。

3-10g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辛,温。

归肺、脾、胃经。

5-10g 发散风寒,行气宽中。

荆芥辛,微温。

归肺、肝经。

5-10g 祛风解表,止痒,透疹,炒炭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

归肺、肝、脾经。

5-10g 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

羌活辛、苦,温。

归肺(膀胱)经。

3-10g 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

2.发散风热药薄荷辛、凉。

归肺、肝经。

3-6g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牛蒡子辛、苦、寒。

归肺、胃经。

6-12g 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消肿。

蝉蜕甘、寒。

归肺、肝经。

3-10g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甘、苦,寒。

归肺、肝经。

5-10g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

归肺、肝经。

5-10g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柴胡苦、辛,微寒。

归肺、肝、脾经。

3-10g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葛根甘、辛、凉。

归肺、脾、胃经。

10-15g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石膏苦、辛、甘,大寒。

归肺、胃经。

15-60g 清热泻火(清气分、肺胃实热),煅后收湿敛疮。

知母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5-15g 清热泻火(清气分实热,清肺胃实热)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

归心、肝、胃、肺经。

5-15g 泻火除烦,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清利湿热。

夏枯草苦、辛,寒。

归肝经。

10-15g 清泻肝火,解毒散结。

2.清热燥湿药黄芩苦,寒。

归肺胃胆、大肠膀胱经。

5-15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苦,寒。

归心、胃、大肠、肝经。

2-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

归肝胆、大肠肾膀胱经。

6-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3.清热解毒药①治湿热病药金银花微苦辛甘,寒。

归肺心胃大肠经。

10-15g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辛,寒。

归心肺、小肠经6-15g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板蓝根苦、寒。

归肺、心、胃经。

10-15g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②治热毒疮疡药蒲公英苦、甘,大寒。

归肝、胃经。

10-30g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清利湿热。

鱼腥草辛,微寒。

归肺经15-30g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③治热毒泻痢药白头翁苦,寒。

归大肠经。

6-15g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④治咽喉肿痛药射干苦,寒。

归肺经。

6-10g 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4.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甘、苦、寒。

归心肝、胃、肾经。

10-30g 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

玄参甘、苦、咸,寒。

归心肺胃肾经。

10-15g 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牡丹皮苦、辛,微寒。

归心、肝、肾经。

6-12g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虚热。

赤芍苦,微寒。

归肝、心经。

6-15g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泻肝火。

5.清虚热药青蒿苦、辛,寒。

归肝、胆、肾经。

6-12g 清虚热,凉血,解暑热,截疟。

地骨皮甘、微苦、寒。

归肺,肝、肾经。

6-15g 清虚热,凉血,清肺降火。

泻下药1.攻下药大黄苦,寒。

归大肠、脾胃肝、心经。

5-15g 泻下攻积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祛瘀。

清泄湿热。

芒硝咸、苦,寒。

归胃,大肠经。

10-15g 软坚泻下,清热消肿。

2.润下药3.峻下逐水药祛风湿药1.祛风湿散寒药独活辛、苦,微温。

归肝、肾、肺经。

6-12g 祛风湿,止痛,解表。

木瓜辛、酸,温。

归肝、脾、胃经。

10-15g 祛风湿,舒筋,化湿,(和胃)。

2.祛风湿清热药秦艽辛、苦,微寒。

归肝肾、胃胆经。

5-10g 祛风湿,舒筋活络,退虚热,清湿热。

防己苦、辛,寒。

归肝、肾、膀胱经。

5-10g 祛风湿,止痛,清热利水。

3.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辛、苦,甘,温。

归肝、肾经。

5-10g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桑寄生辛、苦、甘,平。

归肝、肾经。

9-15g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化湿药广藿香辛、微温。

归脾、胃、肺经。

5-10g 化湿,止呕,解表。

苍术辛、苦,温。

归脾胃、肝、肾经。

5-10g 燥湿健脾,祛风湿,解表。

厚朴苦、辛,温。

归脾胃、肺大肠经。

3-10g 燥湿,行气(消积),平喘。

白豆蔻辛、温。

归脾、胃、肺经。

3-6g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利水渗湿药1.利水消肿药茯苓甘、淡,平。

归脾、肾、心经。

9-15g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

薏苡仁甘淡,微寒。

归脾胃、肺大肠经。

9-30g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清热排脓。

泽泻甘、淡,寒。

归肾、膀胱经。

5-10g 利水渗湿,泄热。

2.利尿通淋药车前子甘,微寒。

归肾膀胱、肝、肺经。

9-15g 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川木通淡、苦,寒。

归心小肠、膀胱经。

3-6g 清热利尿,通经下乳。

3.利湿退黄药茵陈蒿苦、辛,微寒。

归肝、胆经。

6-15g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

金钱草甘淡,微寒。

归肝胆肾、膀胱经。

15-30g 除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虎杖苦,寒。

归肝、胆、肺经。

9-15g 利胆退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化痰止咳。

温里药附子辛甘,大热。

有毒。

归心肾脾经3-15g 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干姜辛,热。

归脾、肾、心、肺经。

3-10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肉桂辛甘,热。

归肾、脾、心、肝经。

1-5g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吴茱萸辛苦,热。

有小毒。

归肝脾胃经。

1-5g 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

理气药陈皮辛、苦,温。

归脾、胃、肺经。

3-10g 行气调中,燥湿,化痰。

枳实辛、苦,微寒。

归脾胃、大肠经。

3-9g 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木香辛、苦,温。

归脾胃大肠肝胆经3-9g 行气止痛。

香附辛、微苦,平。

归肝、三焦经。

6-9g 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川楝子苦,寒。

归肝、胃、小肠经。

3-10g 行气止痛,疏肝泄热,驱虫,止痒。

消食药山楂酸、甘,微温。

归脾、胃、肝经。

10-15g 消食化积,活血散瘀。

莱菔子辛、甘,平。

归肺、脾、胃经。

6-10g 消食行气,降气化痰。

鸡内金甘,平。

归脾胃、小肠、膀胱经。

3-10g 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驱虫药槟榔苦、辛,温。

归胃小肠、大肠经。

3-10 驱虫,缓下消积,行气,利水。

止血药1.凉血止血药小蓟苦,凉。

归心、肝经。

10-15g 凉血止血,解毒消痈。

地榆苦、涩,微寒。

归肝、大肠经。

10-15g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白茅根甘,寒。

归肝、肺、胃、膀胱经。

15-30g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

2.化瘀止血药三七甘、微苦,温。

归肝、胃经。

3-10g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苦,寒。

归肝经。

10-15g 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3.收敛止血药白及苦、甘、涩,寒。

归脾胃、肝经。

3-10g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仙鹤草苦、涩,平。

归心、肝经。

3-10g 收敛止血,止痢。

(补虚,消积,,杀虫。

) 4.温经止血药艾叶辛苦,温。

有小毒。

归肝脾肾经。

3-10g 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活血化瘀药1.活血止痛药川芎辛,温。

归肝、心经。

3-10g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延胡索辛、苦,温。

归肝、脾、心经。

3-10g 活血,行气,止痛。

郁金辛、苦,寒。

归肝、胆、心经。

5-12g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2.活血调经药丹参苦,微寒。

归心、肝经。

5-15g 活血祛瘀(调经),凉血消痈,除烦安神。

红花辛,温。

归心、肝经。

10-15g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

桃仁苦甘平有小毒。

归心肝肺大肠经。

5-10g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益母草辛、苦,微寒。

归肝、心膀胱经。

10-30g 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牛膝苦、甘、酸,平。

归肝、肾经。

6-15g 活血祛瘀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4.破血消症药莪术辛、苦,温。

归肝、脾经。

3-15g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化痰止咳平喘药1.温化寒痰药半夏辛,温。

有毒。

归肺、脾、胃经。

3-9g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2. 清化热痰药桔梗苦、辛,平。

归肺经。

3-10g 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川贝母甘、苦,微寒。

归肺、心经。

3-9g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浙贝母苦,寒。

归肺、心经。

3-9g 清热化痰,散结消肿(开郁)。

瓜蒌甘、微苦,寒。

归肺胃、大肠经。

10-15g 清化热痰,润化燥痰,利气宽胸(散结),润肠通便。

3.止咳平喘药苦杏仁苦辛微温。

有小毒。

归肺大肠经。

4.5-9g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苏子辛,温。

归肺、大肠经。

3-9g 止咳平喘,降气化痰,润肠通便。

百部苦、甘,微温。

归肺经。

3-9g 润肺止咳,灭虱杀虫。

桑白皮甘,寒。

归肺、膀胱经。

6-12g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葶苈子苦、辛,大寒。

归肺、膀胱经。

3-9g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安神药1.重镇安神药磁石咸,寒。

归心、肝、肾经。

15-30g 镇心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定喘。

2.养心安神药酸枣仁甘,平。

归心、肝、胆经。

9-15g 养心益肝,安神,敛汗。

远志苦、辛,微温。

归心、肾、肺经。

5-15g 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平肝息风药1.平抑肝阳药石决明咸,寒。

归肝经。

15-30g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牡蛎咸,微寒。

归肝、肾经。

15-30g 平肝潜阳,镇心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代赭石苦,寒。

归肝、心、胃经。

10-30g 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2.息风止痉药牛黄苦,凉。

归肝、心经。

.15-.35 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

钩藤甘,微寒。

归肝经。

10-15g 息风止痉,清热平肝。

天麻甘,平。

归肝经。

3-10g 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全蝎辛,平。

有毒。

归肝经。

2-5g 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开窍药麝香辛,温。

归心、肝经。

.03-0.1 开窍醒神,活血止痛,(通经,催产)。

冰片辛、苦,微寒。

归心、肝经。

.03-0.1 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石菖蒲辛、苦,温。

归心、脾、胃经。

5-10g 开窍醒神,宁心安神,化湿和胃。

补虚药1.补气药人参甘,微温。

归肺、脾、心、肾经。

3-9g 大补元气,补益脏气,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党参甘,平。

归脾、肺经。

10-30g 补益肺气,补血,生津。

太子参甘、微苦,平。

归脾、肺、心经。

10-30g 补气,养阴。

黄芪甘,微温。

归脾、肺经。

10-15g 补脾升阳,益肺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

白术甘、苦,温。

归脾、胃经。

6-12g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甘草甘,微寒。

归心、肺、脾、胃经。

3-10g 补心脾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解热毒及药食毒,调和药性。

2.补阳药鹿茸甘、咸,温。

归肾、肝经。

1-3g 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固冲任,脱毒生肌。

巴戟天甘、辛,微温。

归肾、肝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