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指导(1)
文言文阅读七种题型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七种题型答题技巧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题型一:断句方法指导: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题型二:文言虚词和实词方法指导:1.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2.文言实词。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实词解释的方法:(1)扩词法。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
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
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
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及试题演练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及试题演练一、掌握基本语言规律文言文大量使用了虚词,因此我们需要掌握其基本语言规律,例如:1.量词:多数名词前有数目限制,需要了解这些量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
2.成语:熟练掌握成语的意义,如“思虑周密”“言简意赅”。
3.礼貌用语:如“拜告”“敬書”,需要熟练掌握其常用情景和含义。
4.省略:文言文经常省略一些助词、句子成分,需要通过整句理解补充。
二、理解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式多为长句,包含多个修饰成分,容易产生歧义。
因此,我们需要辨别句子结构和主谓宾成分,以便理解句子的含义。
例如:孟子曰:“天生万物也。
”解析:这句话可以分成主谓宾三个部分,其中主语是“天”,谓语是“生”,宾语是“万物”,因此,可以理解为“天赋予万物生命”。
三、辨别古文选用的修辞手法文言文文章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排比、叠词、反复等,要理解句子的真正含义,需要对这些手法进行辨析、理解和分析。
例如:《孟子·离娄上》中有一句话:“籴,载走也。
”解析:这里的“籴”是在比喻人们像取谷子一样地挑选朋友,而“载走”则是比喻要将朋友好好地听取并保存。
四、归纳文章主旨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归纳文章的主题和思想,通常可以从文中的关键主题词来进行推断和分析,如“仁”“义”“孝”等。
例如:《论语·雍也》中有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解析:通过这句话可以理解出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学习会带来快乐和满足。
五、试题演练以下是几道文言文试题,希望大家通过以上阅读方法的指导,能够更好地解答。
1.下列文言文短文,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前者是高尚的品德,后者是卑劣的行为。
君子能够奉献自己,小人却只会追求个人利益。
正应了一句古话:“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利。
”选项:A.君子和小人的品性差异B.君子和小人对待他人的态度C.君子和小人在生活中的表现2.下列文言文短文,其中哪一句话使用了叠词?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有朋自远方来B.不亦乐乎?C.皆大欢喜孟子曰:“仁者爱人,义者敬人。
小学文言文阅读步骤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四步骤

小学文言文阅读步骤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文言文阅读解题步骤思路指导

文言文阅读解题步骤思路指导一、理解题目要求在阅读文言文的解题过程中,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要求,明确自己需要解答的问题。
一般来说,题目可能涉及到对文言文的理解、翻译、注释等方面。
二、通读全文在解题前,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脉络,对文章的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旨,提早锁定答案的方向。
三、理解文句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逐字逐句地理解文句的含义。
关注句子的主谓宾结构、修饰成分、修辞手法等,以确保对句子的理解准确无误。
四、注重上下文语境在解题过程中,要注重把握上下文的语境,理解文字之间的关联关系。
有时候,通过上下文的暗示,可以推断出一些隐含的信息,帮助回答问句。
五、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文言文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
在解题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明白修辞手法给表达带来的变化和意义。
六、对比各个选项在选择题型中,要仔细对比各个选项,排除错误选项,选择正确答案。
要注意选项之间的差异,看清每个选项是否符合文意,通过对比选择最佳答案。
七、字词理解文言文中有一些独特的词汇和依据语法规则形成的词组,对这些词汇和词组要进行适当的解释和理解。
可以借助辅助工具,如词典等,帮助理解生僻词汇的含义。
八、总结归纳在解题结束后,可以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出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这有助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并为最后的答题提供思路和依据。
通过以上步骤的指导,相信能够提高在阅读文言文解题时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实际解题中,需要多加练习和积累经验,在积极思考和探索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言文阅读题解题指导

移能力 。解 答此类 题 目的关键 在于 , 平时认 真积累重
文 言诵 读
考点 说明 : 考查 对文言文 字音 、 朗读 节奏 与停 顿 、 文言 断句 、 语气语调 等诵读知识的掌握 。
中考 原 题 : 1 .下 列 语 句 中 朗读 节 奏 停 顿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嘉 嗽
文言文阅读题解题指导
◇ 江 苏南京 澡水 白马 中学 张国 安
( ) 后 襄 公 鼓 之 2然
鼓
答 案 :1 战 胜 ( 破 ) () 鼓 进 军 ( 成 “ 鼓 ” () 攻 ;2 击 答 击
也 算对) 。
f 解题策略 第 () 1题以解释题型设置 考题 , 学 考查
A .本文 第一段 写 山势 , 先写其连 绵不 断 , 写其 再
高耸。
B 本 文 第 二 段 写 水 势 ,先 写 水 之速 .再 写 水之 .
盛。
c .作者将景 物寓 于四季 变化 中来描 写 ,将静 态
景 物 动 态 化
D .本文 描 写 了大 自然无 比雄 伟 壮丽 的景 色 , 抒
(0 0年 湖 南 娄 底 卷 )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 )
l 壁墅菱堕产本题考查虚词 “ 于”的意义和用法。
A D三项 均为介 出处 所 , B 可译 为“ : 为介 出对 在”C项
)
象, 可译 为“ ” 对 。回答 此类题时 , 既要 注意虚词在句子
中具 体充 当的作 用 ( 如本题 中“ ” 于 与名词 、 代词 或名 词性短语 结合起来 组成介宾结 构 , 在句 中充 当补语 ) , 又要结合句 子 内容具体 区分 以做 出选择 . 可只看运 不 用的形式 。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必考内容+范例)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必考内容+范例)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的必考内容,也是同学们丢分比较多的地方,这类题目一般会考到断句、实词、虚词、句子翻译以及文意理解这几大考点,那么每个考点都有哪些答题技巧呢?今天王老师就和大家分享关于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这都是必考内容,同学们记得收藏。
一、中考要求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 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 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 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二、考点分析考点一:断句方法指导: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 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 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 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①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②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③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④句首状语后要停顿;⑤“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⑥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⑦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⑧“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⑨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考点二: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例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

赞扬。 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的特点。
百姓对陶侃的态度如何? 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
谢谢大家
汇报人姓名
如人名,古文中往往只用名或官职名等来指称,同学们如果不参照注释在短文中将之圈划出来以示区别,极易造成混淆,形成理解的偏差。
01
如:陈康肃公尧咨善射
02
对于疑难字词句的解释,则更需要在短文中圈划和注明,以帮助自己更快、更好地疏通文意。
03
3、关注议论,圈划中心
*
有些短文在故事情节结束后会出现一些议论性的语句,有反问语气的,有感叹语气的,有评论语气的,等等。圈划这样的语句,可以更好地帮助同学们感悟文章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执而鞭之
拿
用鞭子打
*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去国怀乡
B
耕田,名词用作动词
困苦不堪
打隧道
情趣
朝廷
翻译: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
*
前面提到阅读中要整体把握,这是针对短文的大致意思,要准确理解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局部和细节也是不容忽视的,甚至一些看似平淡的叙述性语句也不能马虎,否则会出现理解的偏差。基于此,同学们们在短文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圈划工作,可使阅读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关注注释,圈划适当
*
课外文言文一般会给予同学们以下几类注释:人名注释、地名介绍、时间提示、疑难字、词、句解释等,通过这些来帮助同学们疏通文意,理解主旨。但同学们往往在阅读中迅速浏览,一晃而过,等到语意理解不清,再返回重新参照注释。这样一来,时间也浪费了。与其这样,不如及早圈划,为疏通文意、理清人物关系早作准备。
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专项指导(非常实用)

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专项指导“战友们”:课外文言文并不难理解,只要我们掌握方法,消除思想上的畏惧感,多加练习,一定会解答好的。
一、课外文言文考点一般是一篇100-200字左右的浅显文言文。
所有知识点均与课内所学的知识有关,但要求考生能在新语境进行灵活运用,要求能分析文章、概括文意、体现迁移能力。
考查原则:材料选自课外,知识点来自课内。
依据课标和考试大纲说明,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试题中对课内未出现的字词会加以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主要考点:1、能正确划分朗读节奏。
(依据对词义的理解和对句子结构的分析来划分,其原则是不能划破句子)2、正确解释词语意思。
(重点解释多义词、古今异义词和活用词,其次是常用实词。
虚词少作考试要求)3、能整体感知和概括:A.要点概括.先筛选重要信息,然后整合,再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来回答) B.文意把握.提炼中心,简述经过,分析表现手法)4、.感受或评析:A.对作品初步鉴赏,对文章内容及表达有自己心得,能领悟文章内涵;B、对作品的内容倾向、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能作出评价;C、对感人情景和人物形象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课外文言文考查特点:试题难度较大,评分标准从严。
内容大多涉及以下几方面:(1)官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执法如山、志廉行端的品行方面的事迹。
(2)古人相夫教子、爱国效忠、扶危济贫方面的事例。
大多选段为记叙类作品。
三、如何快速整体把握全文?解题四小步: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A、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B、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有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会给出标题。
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指导试卷评级好□中□差□命题人:潘清波李佳琦王文权首先,了解课外文言文的选文特点。
选文或者选择史传类文章,或者选择在课内文言文阅读中熟识的名家的其他名篇节选,或者是与课内文言文有关联的可比较的其他篇章等等。
无论是哪一类的文章基本都以叙述为主,短小而有情节,议论较少,通俗易懂。
选文基本上是一人多事或者是一事多人的结构,所选人物多为一些有声名的文臣武将或者在其他领域里卓有建树者,在他们的身上往往有鲜明的性格特点。
选文主要是围绕人物的个性品质叙述人物生平简历或者突出事迹。
选文内容都应该是有现实意义的,所以所记人或事也都是有正面意义或正面影响的,主题思想贴近中学生实际。
一般而言,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优良传统,明纪守法,清正廉明,敢于直谏或善于委婉劝谏,尽忠尽孝,爱护百姓,关心民生疾苦,为民作主,重义轻利,淡泊名利,英勇而有智谋,聪明智慧,处事高明,宽容大度等方面的内容已成为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的重点。
其次、明确课外文言文的试题设置。
一般是由“言”和“文”两部分组成,“言”即是文言知识,考查的多为课内反复出现的或在现代汉语中尚有生命力的词语,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
“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
题量一般是3道,3道题的测试内容分工明确,基本上第一道注重测试“言”,后两道注重测试“文”。
分值常设置为5分,“言”1“文”4。
第三,掌握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备考策略和解题方法。
无论是考“文”还是考“言”,都是考查从课内到课外的知识迁移能力,所以,“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是备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宗旨。
所谓“题目在课外”是指选文是平时学习中没有见过的,题目是没有做过的;所谓“答案在课内”是指测试的知识是课内学习过的,如词语的解释,虽然不是直接出自课本,但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测判断。
还可以结合语境推断词语解释,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文的中心意思,以及上下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特点等)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体味、判断、推导,以达到准确把握词义的目的。
除了运用上一种方法外,我们还可以将句子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样答案就自然浮出水面了。
课外文言文的考查联系教材,回归教材的趋势比较明显,所以平时我们对课内文言文的学习更要加强重视。
我们要结合课本教材,牢固掌握、灵活运用常用的实词、虚词,以及课内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内容,应该熟记所有课内文言文的注释,会正确翻译文言课文的句、段、篇,翻译应该做好以下三点:(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词不离句,句不离篇;(2)努力做到"信"(忠于原文)、"达"(语意流畅)、"雅"(文辞优美);(3)注意翻译方法,概括起来五个字:“对”、“留”、“补”、“调”、“删”、“替”。
“对”,文言文白话文古今对译;“留”,即凡属人名、地名、官名、书名、年号和朝代等专用名词,保留原样,不必翻译;“补”,即补出原文的省略部分;“调”,即根据文言句式的特点,适当合理调整词序;“删”,有些虚词只起语法作用,并无实义,可删去;“替”,古今意义。
文言中单音词较多,翻译时要尽量译成准确的双音词。
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中,注重培养文言文段落的整体阅读分析能力,力求最大限度的读懂原文,对文中人物各个时期的生活和事件大体脉络要做到心中有数,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是一事还是多事,这个人物怎么样,(好人还是坏人等,可以看作者在文中的评价)。
这样读下来,即使对原文中的一些内容读不大明白,也大致可以达到“故事没读懂,但题做得差不多”的效果。
然后细看题目,研读字词,需要一一落实问题中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结合语境,联想想象,推出字词意义,进一步理解原文内容,细究题干,重点突破,得出正确答案。
再读全文,加深理解,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既能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又能对前两个环节出现的偏误做出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型的具体答题常用方法可以有三种:一是引用原文回答,二是摘录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回答,三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词语归纳回答。
针对扩展延伸题,则可以采用解读借用法,认同和吸纳选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华,站在传统文化的高度来阅读文章,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文言文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产物,都带有所处时代的烙印,每一个字都带有古代文化的气息,所以了解文章的传统文化脉络,有利于答题。
然后要抓住文中的关键性语句,如作者议论的句子,抒情的句子,文中的典型情节,从而了解作者的感情态度,进而内化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完成对文章的分析评价。
当然,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还有一些小窍门,妙方法。
如分析标题法,就是从题目中的某些信息中得到启示,获得一些解题的启示。
再如用注释解题法。
课外文言文选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千万不可以忽略,因为这些注释往往会给我们一定的信息,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予少家汉东①,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
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②颇好学。
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
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节选自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注】①汉东:汉水以东,指随州(今湖北随州)。
欧阳修四岁丧父,往随州依靠叔父生活。
②尧辅:是大姓李氏的儿子。
1.解释下列句中蓝色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分)(1)贮故书在壁间( )(2)徒见其浩然无涯( )2.短文叙述了欧阳修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的经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欧阳修儿时,在李家见到"脱落颠倒,无次序"的书籍,竟然"因乞李氏以归"。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长堤——水乡陆途沈括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①,民颇病涉②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泽国③,无处求土嘉佑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籧篨④、刍槁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⑤水中淤泥实⑥籧篨中,候干,即以水车汱⑦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为利【注释】①陆途:地上的道路②病涉:苦于涉水行走③泽国:低洼积水之地④籧篨(qúchú):芦苇⑤漉(lù):淘干⑥实:填塞⑦汱(tài):排水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人们“欲为长堤”遇到的困难是什么?3.选文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由此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什么特点?(三)鲁恭治中牢鲁恭为中牢①令,重德化②,不任刑罚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之其人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⑤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也今蝗不犯境,一异也;爱及鸟兽,二异也;童有仁心,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中牢: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③袁安:河南郡太守,是鲁恭的上司④阴:暗中⑤雉(zhì):野鸡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阴使人往视之( )(2)欲察君之政也( )2.鲁恭任中牢令时,上司袁安“使人往视之”,官差此行目的何在?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3.选文结尾处,官差认为“久留徒扰贤者”,决定“速反”,其原因是什么?联系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四)六一居士传(节选)欧阳修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①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②者乎?而屡易其号。
……”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注释】①颍水:地名。
②逃名:不求名声,避名而不居。
1.“屡易其号”中“屡”的意思是:(1分)2.“六一居士”中“六一”具体指什么?(2分)3.欧阳修为什么在“既老而衰且病”的境况下将自己的号更为“六一居士”?(2分)(五)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5分)李存审①出于寒微,常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
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②者凡百馀。
”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③生于膏梁④,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注:①李存审:五代时后唐的大将。
②镞(zú):箭头。
③尔曹:你们。
④膏梁:膏,肥肉。
梁,精米。
表示精美的膳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少提一剑去.乡里位极.将相2.李存审“位极将相”之前有怎样的经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分)3.有人为子孙留下丰厚家财,李存审却把自己身上所中的百余箭头留给孩子。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2分)六、颜回好学《史记》【原文】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阅读训练】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②今也则亡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②门人益亲③弟子孰为好学④不贰过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4.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答:七、诫子书《诸葛亮》【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阅读训练】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③非澹泊无以明志④非宁静无以致远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答: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答:八、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