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tion1诊断学
诊断学全套重点笔记【分章节】

诊断学全套笔记(2021版)目录01、基本检查法 (1)02、一般检查 (3)03、头颈部检查 (9)04、胸部检查 (10)05、心血管检查 (16)06、腹部检查 (28)07、脊柱与四肢 (33)08、神经系统检查 (38)09、心电图检查 (43)10、临床血液学检测 (48)11、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验 (55)12、肾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64)13、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65)14、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70)01、基本检查法第一节视诊一、基本概念视诊是以视觉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1、视诊可评价患者的营养状态,营养不良的患者表现眼窝下陷、颊部消瘦、皮肤松弛、消瘦,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如肿瘤、结核、甲亢等疾病。
2、体型对诊断某些疾病有参考意义,如无力型者常见于结核病、胃十二指溃疡患者。
超力型患者有患高血压、冠心病的趋向。
3、特殊体位反应某些疾病的表现,如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常端坐呼吸并躯干向前倾斜以减轻心脏受压的症状;肾或胆绞痛患者在床上辗转不安或翻滚;全腹膜炎患者取屈膝仰卧,使腹肌松弛以达到降低腹内压减轻疼痛。
4、观察步态、姿势,有无跛行等对脊柱、四肢、肌肉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可提供一些可靠的线索。
5、有时仅靠视诊可发现某些疾病的重要征象,如重度哮喘的喘息状态,充血性心衰的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感染的急性发热病容,严重循环衰竭的肢端发绀、发凉和出汗等。
第二节触诊一、浅部触诊法有序的检查整个腹部,正常时腹肌柔软,如果腹肌强直,是由于腹膜炎症,腹膜受激惹腹肌痉挛所致,当腹肌高度紧张时可呈板状腹,见于全腹膜炎;局限性腹肌紧张可见于阑尾炎或胆囊炎等。
二、深部触诊法深部触诊法主要用于检查腹内脏器大小和腹部异常包块等病变。
触诊方法嘱患者平卧、屈膝、张口平静呼吸,医生以一手或两手重叠,由浅入深,逐渐加压以达深部。
1、深部滑行触诊法该法常用于腹腔深部的包块和胃肠病变的检查。
2、双手触诊法用于肝、脾、肾及腹腔肿物的检查。
诊断学第一讲绪论 ppt课件

PPT课件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18
叩诊多用于确诊肺尖宽度,肺下缘 位置、胸膜病变、胸膜腔渗出、心界大 小与形状,肝脾的边界、腹水有无及多 少,以及子宫、卵巢、膀胱有无胀大等 情况。
PPT课件
19
叩诊方法
• 直接叩诊法 • 间接叩诊法
PPT课件
20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叩诊音
叩诊 音
清音 浊音 鼓音 实音 过清音
音响强度 音调
强 较强 强 弱 更强 低 较高 高 高 更低
持续时间
长 较短 较长 短 更长
出现的部位
正常肺 心肝被肺缘覆盖的部分 胃泡区和腹部 实质性脏器部分
正常人不出现,可见与肺气肿
PPT课件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21
听
诊
听诊是医师根据病人身体各部位发出声音 判断正常与否的一种诊断方法。 听诊广义的包括听身体各部分所发出的任 何声音,如语音、呼吸音、咳嗽声和呃逆、肠 鸣音及骨擦音等。
PPT课件
22
听诊的方法:
直接听诊法和间接听诊法
10
腹部触诊通常取仰卧位,双手置于体側, 双腿稍屈,腹肌尽可能放松。检查肝、 脾、肾时也可嘱病人取侧卧位。
PPT课件
11
触诊的方法
一 .浅部触诊法(light palpation):
适用于体表浅在病变(关节、软组织、浅部 动脉、静脉、神经等)的检查和评估。
腹部浅部触诊可触及的深度约为1厘米左 右。 触诊时,将一手放在被检查部位,用掌 指关节和腕关节的协同作用以旋转或滑动方 式轻压触摸。
诊断学全套重点总结【分章节】

诊断学全套重点总结【分章节】第一章:诊断学简介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以及诊断学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诊断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通过各种临床检查和诊断手段来确定患者的疾病类型和病情,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章:临床检查在这一章节中,详细介绍了临床检查的各种方法和技术。
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体格检查是通过观察、触诊、听诊和叩诊等方式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实验室检查可以通过血液、尿液和组织等样本来检测患者体内的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则是运用各种影像学技术来观察和分析患者的内部结构。
第三章:病史采集与分析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如何采集和分析患者的病史信息。
合理、全面地采集患者的病史对于正确诊断疾病十分重要。
通过询问患者和了解其病史,可以获取到诊断所需的相关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作出准确的诊断判断。
第四章:辅助检查辅助检查是指通过各种特殊的检查方法来获取患者的病情信息,以辅助诊断。
这一章节详细介绍了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包括心电图、超声检查、放射学检查等。
这些检查方法可以提供更加详细的患者信息,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第五章:诊断学原理与技巧本章节主要介绍了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和一些诊断技巧。
诊断学基于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结合各种检查手段和病史信息来进行诊断。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诊断学的原理和一些常用的诊断技巧,帮助医生提高准确诊断的能力。
第六章:错误诊断与防范诊断中存在错误的可能性,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常见的错误诊断类型和防范措施。
通过了解这些错误类型和防范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减少错误诊断的发生。
结语通过本文档的学习,我们可以全面了解诊断学的重要性和方法。
掌握好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技巧,将能够有效地提高医生的临床诊断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诊断学绪论1[精华]
![诊断学绪论1[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da0de1dc964bcf84b8d57b01.png)
体温计
弹簧式血压计
袖带式血压计
心电图检查
X线诊断
X线诊断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
诊断的要求:一个完整的诊断出能反映疾病的性质、名称以 外,还应能反映患者机体的全面状态。
一、病因诊断 二、病理解剖诊断 三、病理生理诊断 四、疾病的分型与分期 五、并发症诊断
的过程。 2. 症状和体征: (1)症状: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不适或异常感觉。 (2)体征:医生能客观检查到的异常改变。
诊断学的内容
3. 体格检查: 是医生用自己的感官或传统的辅助器具(听诊器、
叩诊锤等)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检查,揭示机体正 常和异常征象的临床诊断方法。 4. 实验室检查: 5. 辅助检查:
例如:
劳累后心慌、气短3年,不能平卧2天 间断性上腹疼痛10年,呕血、黑便1天 多饮、多食、多尿、消瘦10年 发热伴双水下肢肿3天 纳差、恶心、乏力1年,尿黄10天
(三)现病史 1.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
(1)起病缓急; (2)患病时间 2.主要症状的特点
包括主要症状出现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和程度,缓 解或加剧的因素。
(一)一般项目
姓名:
职业(工作单位):
性别:
现住址:
年龄:
入院日期:
民族:
记录日期:
婚姻:
病史叙述者:
籍贯(出生地): 可靠程度:
(二)主诉
是病人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及时 间。 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记述主诉尽可能用病人自己的言词, 而不是诊断术语。 如果主诉的症状或体征一个以上,应按时间顺序记录。
第一篇 问 诊
问诊(inquiry)是医师通过对病人或有关人员的系统 询问获取病史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而作出临床判断的过 程。
诊断学教学课件:第一篇 绪论

出。
体检方法—要求医生
examination) 5.辅助检查(assistant examination) 6. 诊断思维
1、病史采集(history taking )
1. 是通过医生与患者进行提问与回答,了解 疾病发生与发展的过程。
2. 许多疾病经过详细的病史采集,配合系 统的体格检查,即可提出初步诊断。
2、症状和体征(symptom and sign )
绪论—学习诊断学要求1
1. 能独立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问诊,能熟练掌 握主诉、症状、体征的内在联系和临床意义。
2. 能以规范化手段进行系统、全面、重点、有序 地体格检查。
3. 掌握三大常规等常规检查的操作技术及常用临 床检验项目的目的和临床意义。掌握现代化生 化分析的操作程序及原理,了解实验结果对疾 病的诊断意义。
绪论--建立和完善正确的诊断思维-1
1. 一 个 诊 断 的 正 确 与 否 , 关 键 还 在 于 是 否 拥有正确的临床思维。
2. 面 临 大 量 的 临 床 资 料 , 如 何 去 粗 取 精 、 去伪存真地分析和思考问题,不能只见 树木不见森林,抓其一点不及其余。
3.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的结果 作为临床制定诊治指南的主要依据。
诊断学 Diagnostics
内容
绪论
一般检查
头颈部检查
第一篇 绪 论 (Introduction)
1. 诊断学(diagnostics):运用医学的基本 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 诊断的一门学科。
2. 是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一门必修课;
3. 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
《诊断学》(diagnostics)课程教学大纲

《诊断学》( Diagnostics)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总学时:82学时学时分配:大课讲授82学时,课间见习和临床见习24学时。
适用专业:适用于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预防医学(妇幼卫生)专业、临床病理专业、临床药理专业;四年制药学专业。
课程类型:考试二、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诊断学》是高等医学院校七年制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本大纲是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诊断学》(第七版)而制定的。
《诊断学》是由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的桥梁学科,也是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最基础的、最重要的必修课之一,更是毕业后医学生取得临床医师资格的重要基础知识,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检体诊断学》是《诊断学》中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内容,主要论述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其发生机制;讲解问诊和体格检查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技巧;教授如何用科学的逻辑思维和方法去识别和判断疾病、揭示其本质,以获得正确的临床诊断,为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检体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接触临床,参加医疗实践,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通过对学生诊断思维和诊查技术的训练,要注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不断锻炼和提高学生们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专业学习与临床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诊断思维程序,不断丰富学生的医学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的应用。
同时学会与患者接触和交流,培养学生的爱伤观点和良好的医德医风,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及从事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基本任务是重点讲授问诊、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诊断思维和病历书写等内容,其它未列入教学大纲中的部分内容,供学生自学参考。
最终要求学生能掌握常见症状的发生机理和临床意义,并学会问诊的方法与技巧;掌握检体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规范化检查手法,掌握典型体征的发生机制与临床意义;了解心电图各波图形产生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正常心电图的各波图形及各波的测量方法 ; 并了解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及某些常见典型的异常心电图表现;了解对各种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使学生具有独立编写完整的住院病历和提出初步诊断的能力。
诊断学重要章节汇总讲解

2021/8/11
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从礼节性交谈开始—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缩短医患间距离。
有序的病史询问—有目的、层次、顺序。
避免暗示和逼问病史—影响病史资料的真实性。
避免专业性强的医学术语—导致患者理解错误。
注意病史的真实性—姓名、病因、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
注意医生的仪表与礼节—穿着、表情、语言、举止等。
诊断学-常见症状及其问诊要点
症状和体征的概念
当机体在病理生理或病理解剖学的基础上发生 改变时,病人主观上 感觉到的异常感觉或不 适感觉称之为症状(Symptom),如疼痛、 乏力、食欲减退等。经体格检查客观发现到的 异常表现称为体征(sign),如肝脾肿大,淋 巴结肿大、杂音等。本章仅叙述一些常见症状 及其问诊要点,目的是启发学员了解症状分析 对诊断的重要意义。
发热的发生机理
外源性致热源(exogenous pyrogen): 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 合物等通过内源性致热源引起发热。
内源性致热源(endogenous pyrogen): 又称白细胞致热源(leukocytic pyrogen):如白介素(IL-1)、肿瘤坏 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
掌握常见症状的发生机理和临床意义,学会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掌握系统体格检查的顺序和方法,以及典型体征的临床意义。
熟悉血、尿、便等常规实验室检查操作方法和临床意义。
熟悉心电图机的操作程序以及正常和异常心电图的图象分析。
熟悉超声波检查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范围。
学会对各方面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并提出初步诊断和治疗方案。
第一章 诊断疾病的步骤
第二章 临床思维方法
第三章 临床诊断的种类、内容和格式
诊断学-诊断学

疾病诊断过程一般有三个环节: 1、调查研究、收集完整和确实的诊断资 料 2、结合和分析资料,建立初步诊断 3、有需要时作其他有关检查、动态临床 观察、最后验证和修正诊断
绪论
• 临床诊断的要求
病因诊断 病理解剖诊断 病理生理学诊断或功能诊断
临床诊断的方法 (运用归纳法与排除法——直接诊断、
目的---收集有关健康的正确资料 定义
绪论
体格检查
( physical examination)
是医生运用自己的 感官或借助于传统 的检查器具来了解 机体健康状况的一 组最基本检查方法
通过体格检查结合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 检查的结果,可对 大多数疾病作出临 床诊断
绪论
实验室检查
( Labratory examination)
注意点 定义
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 等实验室方法对患者的血液、 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细 胞取样和组织标本等进行检 查,从而获得病原学、病理 形态学或器官功能状态等资 料,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 体征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 法
实验室检查结果 应结合临床考虑
绪论
辅助检查
( assistant examination)
如心电图、肺功能和各种内镜检查, 以及临床上常用的各种诊断操作技术 等;这些辅助检查在临床上诊断疾病 时;亦常发挥重要的作用
绪论
近 10年诊断技术显著进步
• 计算机体层扫描 CT 磁共振成像装置 MRI 单光子断层照相机 SPECT 正电子断层照相 PET 聚合酶链反应仪 PCR
绪论
诊断学的学习要领
许多疾病经过详细 的病史来集,配合 系统的体格检查, 即可提出初步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消化道平滑肌具有肌组织的共同特性
•兴奋性
•传导性
•收缩性
1. 兴奋性较骨骼肌低,收缩缓慢
2. 自动节律性
消化道平滑肌具有自身的特点3. 富有伸展性
4. 紧张性(tonicity):
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在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
生理意义:
①使消化道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
②维持消化道内一定的基础压力
③平滑肌的各种收缩活动都在紧
张性的基础上进行
5. 对不同性质刺激的敏感性不同
敏感因素:
缺血、机械扩张、温度
和化学刺激
不敏感因素:
电刺激、针刺、刀割
小结: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具有自律性
伸展性
紧张性
对不同性质刺激的敏感性不同
第二节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
基本电节律(basic electric rhythm, BER; slow wave, 慢波)
1)定义: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频率较慢的节律性自动去极化和复极化。
2)基本电节律的特点:
幅度:5 -15 mV
频率:胃体3次/分钟,十二指肠12次/分钟,
回肠8-9 次/分钟
慢波的产生不依赖于外来神经的支配,但其幅度和频率可接受自主神经的调节
10 mV
10 s
3)基本电节律的起源: 纵行肌与环行肌之间的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ajal cell, ICC)
4)基本电节律的作用:
a. 慢波不引起平滑肌收缩,但它
控制动作电位的出现;
b.动作电位的频率决定肌肉的收缩
力大小;
基本电节律、动作电位与肌肉收缩三者的关系:肌张力
膜电位
慢波是平滑肌收缩的起步电位,它决定消化道运动的方向、节律和速度。
第三节、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消化道的组织形态学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迷走神经消化道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肌间神经丛
黏膜下神经丛
内在神经
(肠神经系统)
外来神经
(自主神经系统)
肠神经系统:完整的、相对独立的整合系统黏膜下神经丛(submucosal
plexus):
主要调节腺细胞和上皮细胞的功能
分泌运动性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和VIP
感觉神经元:可被化学刺激激活
肌间神经丛(myenteric
plexus):
主要调节平滑肌的运动
兴奋性运动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和P物质
抑制性运动神经元:释放VIP和NO
外来神经&内在神经丛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大部分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
(achtylcholine, ACh)
交感神经:
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norepinephrine, NE)
外来神经
内在神经丛
化学性感受器
机械性感受器小结:消化道的双重神经支配
局部传入神经
内脏神经和
迷走传入神经
局部传出神经
第四节胃肠激素
外分泌腺:分泌消化液内分泌腺:分泌激素
(一)胃肠激素的概念
由存在于胃肠黏膜层、胰腺内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及由胃肠壁的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激素,统称为胃肠激素(gastrointestinal hormones);
由于这些激素几乎都是肽类的,故又称之为胃肠肽(gastrointestinal peptides)。
(二)胃肠激素的作用
1. 调节消化腺分泌和胃肠运动
三大激素分泌刺激物功能
促胃液素(gastrin)G cells迷走神经(Ach)
蛋白质
胃肠运动
腺体分泌消化液
促胰液素(secretin)S cells盐酸
脂肪
蛋白质
抑制胃肠运动和胃液的分泌
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分泌
缩胆囊素(cholecystok inin,CCK)I cells
盐酸
脂肪
蛋白质
胃肠运动
腺体分泌消化液
胆囊收缩
2. 调节其它激素的分泌
例如,进食时,抑胃肽分泌增加,可刺激胰岛素分泌,防止餐后血糖过高。
3. 营养作用(trophic action)
促进消化道组织代谢及生长的作用例如,促胃液素能刺激胃黏膜上皮蛋白质、RNA和DNA的合成,从而促进其生长。
缩胆囊素能促进胰腺外分泌部组织的生长。
(三)脑-肠肽的概念
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
一些被认为是胃肠激素的肽类物质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原来认为只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肽,也在消化道中发现。
这些在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被统称为脑-肠肽。
例如缩胆囊素在外周对胰酶分泌和胆汁排放的调节作用及其在中枢对摄食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