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颈部小结石B超诊断探讨
胆囊结石 ppt课件

ppt课件
1
•胆囊结石: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主要为胆固醇
结石和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常与急性胆囊炎并 存。主要与脂类代谢异常、胆囊细菌感染和收缩排空功 能减退有关。
ppt课件
2
胆囊颈 肝右管 胆囊管
胆囊体 胆囊底
呈梨形,长8-12cm, 宽3-5cm,容积4060ml
ppt课件
胆囊的形态
ppt课件
24
中转手术适应症
胆囊结石的治疗
1.难以控制的动脉出血
2.大量静脉出血难以止血,或术野显示不清
3.发现或疑有胆管损伤
4.发现或疑有肠管损伤
5.Calot三角或胆囊周围有坚固的瘢痕性粘 连,难以分离者
6.不能辨清正常解剖关系,或发现有解剖异 常者。
ppt课件
25
病史简介
床号:20床 姓名:刘玉贵 性别: 男 年龄:63 岁 诊断:胆囊结石并 胆囊炎
3.术中发现胆总管扩张,直径>1cm,管壁 明显增厚。
4.胆囊结石很小或有胰腺炎表现
5.胆管穿刺抽出脓性、血性胆汁或泥沙样 胆色素颗粒。
ppt课件
19
胆囊结石的治疗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
优点:创伤小、恢复快、瘢痕小
大量临床实践证实,经过充分的
ppt课件
27
病史简介
于2015-03-16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 切除术”,术毕21:30回病房,麻醉已 清醒,切口无渗血,测T36.5,P65次/分, R17次/分,BP 119/65mmHg.给予一级 护理,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吸氧3升 /分,心电监护示波:窦性心律,律齐。
腹腔引流管及尿管均通畅,接无菌引流 袋。补液抗炎营养药物治疗。
胆囊结石超声诊断误漏诊原因分析

胆囊结石超声诊断误漏诊原因分析发表时间:2016-10-31T16:57:04.19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13期作者:朱伟丹[导读] 胆囊结石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胆系疾病[1],而超声检查具有了解胆囊结石的大小、部位、形态、数目等情况。
余姚市梁弄中心卫生院超声科 315430【摘要】胆囊结石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胆系疾病[1],而超声检查具有了解胆囊结石的大小、部位、形态、数目等情况,且检查简单,无损伤性,图像直观,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特点[2],可作为胆囊结石诊断的首选方法,且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为提高超声检查胆囊结石的准确率,现通过收集我院的胆囊结石病例157例,后临床随访及术后证实胆囊结石的153例,占97.5%;误漏诊4例,占2.5%。
探讨胆囊结石在超声上的典型以及不典型表现,分析误漏诊的原因,从而降低误漏诊率。
【关键词】胆囊结石;超声诊断;不典型表现;误漏诊原因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2月1日至2016年1月31日经我院收治以及门诊检查随访证实的病例157例,其中男86例,女71例。
1.2仪器与方法仪器:Philips HD11X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2.0~5.0MHz,一般选用3.0MHz或3.5MHz,肥胖者用2~2.5MHz,瘦人和儿童用5.0MHz,方法:准备:患者检查前禁食8-12h以上(即检查前一天晚餐后不应再进食),24小时前禁食高脂及易产气食物。
若患者同期还要接受胃镜、胃肠钡餐等检查,超声检查应安排在它们之前,或者上述检查三日之后进行。
小儿或不合作者可给安眠药使其在睡眠状态下检查。
急诊病人不受上述条件限制。
体位:仰卧位示是最常用的的体位,也可左侧卧位、右侧卧位、胸膝卧位、坐位或站立位。
仪器调节:根据病人的条件适当调节仪器的增益、动态范围、深度补偿等。
2、结果超声诊断胆囊结石的157例中临床随访及术后证实胆囊结石的153例,占97.5%;误漏诊4例,占2.5%。
胆囊结石详解

• 胆囊为一外观呈梨形的囊 性器官,长8.0~12.0cm, 宽3.0~5.0cm,容积约 40~60ml。分底、体、颈、 管四部分。胆囊底为突向 前下方的盲端,常在肝下 缘露出。其体表投影相当 于右侧腹直肌外侧缘与右 肋弓相交处,当胆囊发炎 时,此处可有压痛。 • 胆囊颈和胆囊管的黏膜向 内呈螺旋状突出,形成螺 旋襞,可节制胆汁的出入, 胆结石也常嵌顿于此。
胆囊炎、胆囊结石
制作人:许梦梦
2016.08.09
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相关调查显示,40岁之后,在腹 部外科中其发病率仅次于阑尾炎, 女性发病较男性为多,尤多见于 肥胖且多次妊娠的妇女。
胆囊
• 位于右方肋骨下肝脏后 方的梨形囊袋构造,有 浓缩和储存胆汁之用。 胆囊分底、体、颈、三 部分,颈部连胆囊管。 胆囊壁由粘膜、肌层和 外膜三层组成。
解痉镇痛抗感染 排石疗法 溶石疗法
• • • •
创伤小,一般在患者的腹壁上打四个小洞, 切口大小约0.6㎝–1㎝, 疤痕小。 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痛苦小,几乎手术后当天如没有其他特殊疾 病,即可下床活动。 出血少,术中几乎不出血。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适应症
• • • • •
1.有症状的胆囊结石。 2.有症状的慢性胆囊炎。 3.有症状的和有手术指征的胆囊隆起性病变。 4.急性胆囊炎经过治疗后症状缓解有手术指证者。 5.部分无症状胆囊结石。
• 胆总管、胆囊管和肝 脏下缘之间的三角区 域称为胆囊三角 (Calot三角); • 胆囊动脉、肝右动脉、 副右肝管在此区穿过, 是胆道手术极易发生 误伤的区域。
胆囊三角
哈德门袋:
• 胆囊颈与胆囊管之间有一个膨出的部分,为胆囊 患结石时,结石易于存留此处,使之扩张形成袋 状结构,被称之为哈德门袋。当胆囊结石嵌顿于 其中时,常造成胆囊管的阻塞,导致胆囊炎、胆 囊积水、胆囊积脓的发作。而在手术中也往往因 此而导致胆囊与胆总管之间的解剖不清,给手术 带来困难,甚至可能发生胆总管的损伤。
无症状胆囊结石临床诊治的争议与思考

无症状胆囊结石临床诊治的争议与思考摘要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可继发胆囊炎、胆管炎、胰腺炎和胆囊癌。
很多胆囊结石患者没有胆绞痛等明显临床症状。
有些患者的胆囊结石没有发生梗阻、胆囊没有伴发炎症,确实处于无症状时期。
但有些患者没有症状源于不自知,误认为胃痛、肠炎等;或源于痛觉不敏感或疾病干扰等,对胆囊结石症状感知不足;另有些患者胆囊形态结构异常,胆囊无功能,没有引起痉挛疼痛表现。
明确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概念、诊断和依据病理生理分期分类,有利于制定个性化处理策略。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和不同专业医疗机构制定的指南共识,对于无症状胆囊结石的处理存在很多争议,包括定期随访、药物治疗、手术切除或保胆取石等,合理的个性化诊疗需要更加深入的基础研究证据。
胆囊结石在世界各地均属多发病,Zhang等[1]报道胆囊结石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欧洲为5.9%~219%,亚洲为4%~15%,中国为3%~11%。
胆囊结石可以继发急性胆囊炎、急性梗阻性胆管炎和重症胰腺炎等急腹症,危害患者健康。
如果继发胆囊癌,预后很差,会危及患者生命。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胆囊结石的诊治越来越规范[2,3,4]o但目前对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治疗依然存在很大争议,包括观察随访、药物治疗、手术切除或保胆取石的不同处理等[3]o本文依据胆囊结石形成机制和病理生理进展的研究成果,结合临床诊疗实践,探索无症状胆囊结石的合理诊治策略。
1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概念胆囊结石是指胆囊胆汁中出现质硬凝结的石样异物,成分以胆固醇、胆红素及钙质、蛋白等为主。
胆囊结石患者如果不发生结石嵌顿或胆汁排空受阻,一般不会有腹痛等症状,导致很多人在体检做肝胆超声时才发现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典型的症状是胆绞痛,多由高脂饮食诱发,胆囊强烈收缩,结石嵌顿在胆囊管,胆汁排出受阻,从而引起胆囊张力增高和胆道痉挛[5]。
胆绞痛的特点是右上腹痉挛性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持续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如果梗阻解除,症状即刻缓解;如果梗阻不能解除,腹痛会持续并加重,并继发急性胆囊炎,甚至胆囊壁缺血、坏疽、化脓、穿孔。
胆囊结石的分型及诊疗

胆囊结石的分型及诊疗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凌晓锋一、胆囊结石的概况胆囊结石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疾病,成分是糖蛋白基质将大量的胆固醇结晶微粒和很少量的胆红素钙微粒团聚在一起组成的高聚物。
(一)胆囊结石的成因:人体内有成石因素和防石因素,成石因素包括胆汁中胆固醇超饱和、胆红素钙微粒以及糖蛋白;防石因素是胆汁酸盐和磷脂,当成石和防石因素发生了失衡时,即成石的因素多余防石因素时,就会形成胆囊结石。
此外前列腺素直接参与胆囊结石的形成,因为它可促使糖蛋白的合成增加,故临床上可利用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防石。
(二)病理生理多数胆囊结石致病是通过胆囊管梗阻,如胆囊结石在胆囊收缩时或者病人在夜间平卧位时移行到胆囊管,造成胆囊管的梗阻,胆囊内部的压力升高,进一步形成了胆囊的扩张和水肿。
胆囊的扩张和水肿可造成胆囊壁的静脉和淋巴回流的障碍,加上炎症细胞的浸润,就形成了胆囊炎。
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胆囊壁的张力进一步增高,可促使动脉闭塞,从而导致胆囊壁的缺血、坏死,甚至是穿孔。
若在梗阻的基础上发生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或者肠球菌,或者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则会进一步加重炎症的产生。
此外,胰液返流入胆囊,或者是胃液或者是浓缩的胆汁都可刺激引起胆囊炎。
(三)病理胆囊炎有单纯性的胆囊炎、化脓性胆囊炎和坏疽性的胆囊炎三种。
若炎症波及到胆囊周围,则形成胆囊周围炎,如Mirizzi综合症,它是由于结石梗阻在胆囊管,进一步压迫肝总管形成梗阻性黄疸或者胆管炎。
胆囊的结石通过胆囊管掉至胆总管里可引起胆管炎、急性胆管炎和梗阻性黄疸。
化脓的胆囊穿孔破溃到附近的肝组织则形成肝脓肿。
此外,它还可以造成对消化道的侵蚀,形成胃窦、十二指肠和结肠的内瘘。
胆囊的结石移行到胆总管后若进一步移行到胆道下段,则可引起胆源性胰腺炎。
有的胆囊结石长期存在,尤其是结石>2cm 的胆囊炎容易诱发胆囊癌。
在临床上如果病人同时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或者是心肺疾病,如心衰、糖尿病、心梗等,则这些病人处理起来相对比较困难。
胆囊与超声诊断

胆囊炎超声诊断意义
诊断急性胆囊炎
提示合并结石/无结石 提示有无颈部嵌顿结石 提示单纯性胆囊炎、典型化脓性、坏死性 提示胆囊炎严重性及穿孔性征象
超声难以显示胆囊管内小结石或炎性阻塞
鉴别诊断:
胰腺炎、阑尾炎、肝炎、肝周炎、肝脓肿、胸部疾病
急性介入性超声:胆囊造瘘术,挽救生命
假阳性:十二指肠气、肝门淋巴结及钙化
改进方法 仔细寻找 脂餐实验 ERCP
胆道蛔虫病
肠蛔虫钻进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和CBD、胆管、胆囊
临床表现:发作性腹痛、绞痛
无特殊体征(合并感染可出现黄疸)
超声表现:胆管或胆囊内“空心面征”呈平行线样
回声(可多条)。活蛔虫有蠕动,蛔虫 残体可钙化,回声强伴胆管轻度扩张
正常胆囊超声表现
位置 形态 大小 壁厚 内腔
肝下胆囊窝,多变 梨形,体部多折叠 前后径<3.5cm,长径<9cm <2-3mm(收缩时呈三层) 无回声
扫查技术
仪器 凸阵、扇扫、3-5MHz
体位+深呼吸 仰卧、左侧卧位、(30-90)直立位
扫查部位、断面 肋间、肋下缘(多部位断面) 纵断、横断(必要时冠状)
胆囊收缩功能
面积指数=长径×前后径 脂餐后1小时、2小时分别测量
表 正 常 胆 囊 脂 餐 前 后 比 较 ( 63 例 )
收缩程度 餐后 1小时
> 1 /2 1 /2 - 1 /3 1 /3 - 1 /4
< 1 /4
3 3 (5 2 .4 % ) 2 2 (3 4 .9 % )
4 ( 6 .3 % ) 4 ( 6 .3 % )
胆
泥
成分,呈球状非均质不定型、 充满胆囊型、悬浮型(伴彗星尾)
胆囊腺瘤并胆囊结石超声表现1例

【 参考文献 】
[] 1 李琼芬, 陆林 , 聂绍 发 , 2 0 等. 0 4年 云南 省传 染病 监测 分 析 [ ] 疾病监 测,0 62 ( ):6— 0 . J. 20 ,1 2 9 1 1 [ ] 李 国伦 , 2 陈贵辽 , 玉梅 , . 李 等 滇南地 区 2 0 0 0~20 0 8年法 定报 告传染病疫 情流行 分 析 [ ] 西南 国防 医药 ,0 9,9 1 : J. 20 1 ( 2)
发病 , 治疗 效果 易迁延 不愈 , 在耐药 、 异等 因素有 关 ; 存 变 而 其他传染 性疾 病 , 如伤寒 或 副伤寒 、 甲型肝炎 、 菌性 痢疾 、 细 流行性腮腺炎 、 水痘等多为急性发病 , 治疗 效果较 好 , 一般均 为 就 地 治 疗 , 来 我 境 内 医疗 机构 就 医 较 少 ; 疟 疾 、 体 病 故 而 钩
B
胆 囊腺 瘤 并胆 囊 结石超 声 表现 1例
夏 小琳 , 李华斌
[ 键 词 ] 胆 囊 腺 癌 ; 囊 结 石 ; 声 关 胆 超
中图分类号 R4 5 1 4 . 文献 标 识 码
文章 编 号
10 0 8 (0 0 1 1 5 0 04— 18 2 1 )0— 19— 1
在。研究发现 , 直径 ≥1c m的胆囊腺 瘤 中 , 异倍 体 的比例 明 显 高于直径 <1Cl n 的腺瘤 , 性几 率 明显增 大… 。如果 合 恶 并胆 囊结 石 , 变 机 会 更 大 ; 龄 >5 癌 年 0岁 , B超 显 示 病 灶 直径 >1 0mm、 单发 、 回声 , D I 低 C F 有血流 显示 , 也是 恶性 病 变 的高发 因素 。超声是诊断胆囊腺瘤 的首选检查方法 , 可 以实 时 、 动态观察瘤 体大小 、 形态 以及 滋病等性传播 疾病 随着 对外开放 艾 程度增强 , 也存 在着扩散的风险 。 因此 , 必须加强边境 口岸入境人员传 染病监 测以及入境
胆囊疾病的超声诊断

• 病人准备:
•
1、检查前禁食8小时,以保证胆囊、胆管内
充盈胆汁,并减少胃肠内容物和气体的干扰。
•
2、检查前24小时内禁食脂肪食物,停用影
响胆汁排除的药物如阿托品
•
3、超声检查应在X线胃肠造影3日后,胆
系造影2日后进行。
•
4、胃肠道气体较多时可灌肠排便后检查。
•
三、正常声像
• 胆囊个体差异很大,多数纵切呈梨形,正常胆囊 轮廓清晰,囊壁线自然光整,后壁线明亮,囊内
• 其特点: • 1:致病菌:大肠杆菌、梭状芽胞杆菌、厌氧菌 • 2:病因:缺血 • 3:多见于老年男性 • 4:多见于糖尿病患者 • 5:穿孔率高,是胆囊结石穿孔的5倍 • 6:胆囊壁及囊内积气
• 【鉴别诊断] • 一、某些慢性胆囊炎可以表现出壁增厚、壁内出现暗带、囊腔内出现
回声等类似急性胆囊炎的表现,但往往是壁厚而腔小,张力状态并不 大,超声莫菲征阴性,再结合临床资料则不难鉴别。此外,在肝硬化 门脉高压低蛋白血症和某些急性肝炎的病例,胆囊壁增厚,其间亦可 出现暗带,腔内可出现回声,但是胆囊并不肿大,超声莫菲征阴 性.病史与临床表现亦不同,可资与急性胆囊炎相鉴别。 • 二、胆囊内沉积物的鉴别 胆囊内沉积性回声可以是病理性的,如脓液 或脱落的细胞屑等,也可以是功能性的,如淤滞浓缩胆汁内形成的胆 色素钙颗粒或胆固醇结晶,多发生于有胆道梗阻患者。两者应注意鉴 别,并应注意与泥砂样结石和胆囊内伪像鉴别。 • 三、胆囊壁增厚的鉴别 常见的非胆囊疾病所致的胆囊壁增厚是低蛋白 血症,以肝硬化腹水最显著。右心衰竭、肾脏疾病和糖尿病患者亦可 见胆囊壁增厚呈"双边影",多为胆囊壁水肿所致。
胰液反流是本病的主要诱因。临床主要特征是右上腹持续 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并有右上腹压痛和肌紧张,深压 胆囊区同时让病人深吸气,可有触痛反应,此即为超声莫 菲氏征(Murphy sign)阳性。右肋缘下可扪及肿大的胆 囊,严重感染时可有轻度黄疸。 •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清胆红素或碱性磷酸酶增 高。X线检查可见右侧膈肌升高,右肺下叶盘状肺不张或 胸腔少量积液。 • 本病发展迅速,可于数小时内出现严重并发症。因而及时 确诊 和了解病情的进展情况,对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 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囊颈部小结石B超诊断探讨
作者:黄小云
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24期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颈部小结石经B超诊断方法及效果。
方法 90例胆囊颈部小结石患者均接受B超检查,记录其B超检查结果,将数据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结果 90例胆囊颈部小结石患者均顺利完成B超检查,胆囊颈部小结石经B超检出率高达92.22%,与病理检出率(100.00%)对比结果并无显著差异(P>0.05)。
经B超检出的83例胆囊颈部小结石患者中,72例存在胆囊积液伴胆囊体积增大情况,67例患者经首次B超检查即可明确胆囊颈部存在声影伴强回声团,强回声团数目1~3个、平均(1.71±0.05)个,直径3~13mm、平均(6.16±1.09)mm。
结论 B超检查胆囊颈部小结石正确率较高,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胆囊颈部小结石B超检查特点,对疑似病例给予综合诊断确诊病情,有利于其尽快获得治疗,以保障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胆囊颈部;小结石;B超;诊断效果
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其中胆囊颈部结石是使患者发生胆绞痛的主要原因[1]。
本文为提高胆囊颈部结石检出率,特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选取我院收治的此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90例),探讨胆囊颈部小结石经B超诊断方法及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90例胆囊颈部小结石患者中男29例、女61例,年龄21~81岁、平均(46.71±
2.09)岁,病程1个月~2年、平均(0.79±0.10)年,临床症状:消化不良71例、胆绞痛49例、上腹部疼痛37例。
1.2方法
1.2.1纳入与排除标准[2] ①经病理检查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胆囊颈部小结石诊断标准;②对B超检查方法具有良好耐受性,意识清醒,可积极配合本次研究;③排除精神类疾病者;④排除恶性肿瘤患者;⑤排除重要机体器官(心脏、肝脏、肾脏等)严重病变者;⑥排除处于特殊机体生理时期女性人群(妊娠、产褥、哺乳等);⑦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完全知情,必要时可于本次研究前指导患者独立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1.2.2研究方法[3] 90例胆囊颈部小结石患者均接受B超检查,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影像学检查医师完成相关操作,所得图像应由3位或以上影像学检查医师经双盲阅片后得出诊断结论。
记录90例患者B超检查结果,将数据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2.3 B超检查方法仪器选用德国西门子(Siemens)公司提供ACUSON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及配套凸阵探头(频率3.5~4.0 MHz)。
检查前应指导待检者常规禁食8 h,检查时间尽量安排在上午有利于获得充盈效果良好的胆囊。
指导待检者取仰卧位,沿右上腹胆囊纵轴实施扫查,之后由胆囊底至胆囊颈给予横断面连续扫查、经右前斜位对右肋间扫查。
待上述操作完成后指导患者将体位改变为膝胸卧位、侧卧位、立位、坐位等,有利于机体内胆囊颈部结石向体部、底部移动提高检出率。
需注意若受检者横结肠、十二指肠内存在较多气体则可指导其饮水500 ml后再次给予B超检查,经上述措施仍无法确诊者可适当将增益条件降低。
1.3统计学方法经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实施相应分析,计量资料用 x±s表示、t检验,B超检出率与病理检出率对比P
2结果
2.1检出率 90例胆囊颈部小结石患者均顺利完成B超检查,胆囊颈部小结石经B超检出率高达92.22%,与病理检出率(100.00%)对比结果并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B超表现经B超检出的83例胆囊颈部小结石患者中,72例存在胆囊积液伴胆囊体积增大情况,其中最大胆囊体积为142 mm×53 mm,19例胆囊壁呈双层水肿、29例胆囊腔内存在云雾状回声表现、43例胆囊壁呈毛糙且增厚情况。
67例患者经首次B超检查即可明确胆囊颈部存在声影伴强回声团,其余16例B超确诊患者首次检查仅存在声影但未见强回声团,其中9例经变换体位后显示强回声团、4例经饮水后显示、2例经脂餐后显示、1例经饮用胃显影液后显示;28例强回声团活动、39例强回声团不活动,强回声团数目1~3个、平均(1.71±0.05)个,直径3~13 mm、平均(6.16±1.09)mm。
3讨论
女性人群胆囊结石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男:女=1:3.1),年龄在50~59岁是胆囊结石的高发区域,发生胆囊结石的高危人群为伴有肝硬化性病变、肥胖、慢性结肠炎、溶血性贫血、糖尿病等病症者[4]。
研究表明[5,6],胆囊结石中胆色素结石、胆固醇结石发生率对比并无显著差异(1:1.1),其中多数胆囊结石患者自觉并无典型临床表现,将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工作造成一定困难。
有研究显示,胆囊颈部小结石具有特殊的解剖学位置,患者大多具有结石增大趋势,提示及时诊断并给予积极治疗是保障此类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关键因素。
B超是临床常用的无痛、无创影像学检查技术,具有使用方便、检出率高、利于患者积极接受并配合检查等特点,医生通过观察病灶大小、形态、血流情况等可准确判断机体内疾病情况。
有资料研究可知,B超对胆囊结石的检出率高达96%,具有以下三个典型特征即可判断为胆囊结石:后方声影、强回声、随体位改变移动。
但胆囊颈部小结石解剖学位置特殊,经B超
检查过程中易因结石直径小、受检者腹部脂肪厚、超声投射声束未提供恰当方向、肠气等因素干扰,多数患者检查时无法同时满足以上三个典型特征,漏诊、误诊率随之提高。
本文研究可知,90例胆囊颈部小结石患者经B超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虽高达92.22%,但仍有7.78%患者经B超检查出现误诊、漏诊情况,应引起相关人员重视。
综上所述,B超检查胆囊颈部小结石正确率较高,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胆囊颈部小结石B 超检查特点,对疑似病例给予综合诊断确诊病情,有利于其尽快获得治疗保障其生活质量,值得今后推广。
参考文献:
[1]韩铭达,项桂忱,王淑清.B超诊断胆囊颈癌并胆囊结石一例[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87(03):47.
[2]黄大英.脂肪肝患者胆囊结石发病率超声诊断及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02):201-202.
[3]张利群,邹小红.胆囊结石B超声像图特征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04):69-70.
[4]焦利蕊.胆囊结石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5(02):126-127.
[5]李炜.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术后超声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2016(01):11-12.
[6]杨俊英.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胆囊结石辅助检查诊断中的价值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5(15):2062-2063.
[7]张春燕,曾艳.超声显像在胆囊结石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运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09):1742.
编辑/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