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历史七下《繁盛一时的隋朝》word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教案繁盛一时的隋朝.doc

繁盛一时的隋朝李云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自主学习,要求学生知道隋朝的统一,通过合作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大运河开通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结合课文,分析史料,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讨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认识到隋朝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2)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国家统一、安定、团结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前提,珍惜国家安定的环境,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隋朝的统一、大运河开通的作用三、教学难点:人运河开通的作用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五、教学过程(-)课程导入(-)隋朝的建立略讲隋代周的过程: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宇文阐年仅八岁,隋国公杨坚是小皇帝的外祖父。
此时的杨坚不仅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而且还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掌握了朝政大权。
后來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板书隋朝的建立)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下面的问题。
1、隋朝建立的时间:581年2、建立者:杨坚(隋文帝)3、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南北重归统一师:隋朝建立后,国家还没有完成统一。
因为此时,在南方还有另外一个王朝一一陈。
陈朝的君主陈后主十分昏庸腐败。
同学们仔细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想一想,隋朝能不能完成统一?为什么?材料一:“江南人民厌恶腐朽的陈王朝,盼望南北统一,民间传唱着:'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材料二:“陈后主整天沉迷洒色,不问政事。
当隋军分路南下攻陈吋,陈后主竟然说:'王气在此,隋军乂能怎样?'大臣们也认为长江自古天险,难以飞度。
陈朝君臣照样饮酒作乐,歌舞升平。
589年止月初一,陈后主一天昏睡不醒,守江将士也酩酊(mingding)大醉。
隋军趁机渡江,很快攻进建康。
人教初中历史七下《1 繁荣一时的隋朝》word教案 (6)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导入新课】 同学们,昨晚老师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回到了南北朝时期兵荒马乱的年代,并且做了杨坚的军师。
这时,杨坚正在问策与我。
设计意图:在上课伊始,通过情境的设置,既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又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渴望。
【讲授新课】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四部分: 第一环节为“问策之废周建隋”。
第二环节为“问策之灭陈一统天下”。
第三环节为“问策之开皇之治”。
第四环节为“问策之大运河的开凿”。
一、问策之废周建隋[提出问题1]杨坚该不该废周建隋?学生活动预期效果:生1:不该,因为这样做有违君臣礼仪,是大逆不道。
生2:应该,因为当时北周的皇帝年仅8岁,皇位能者居之。
[提出问题2]杨坚是不是“能者”呢?请看《资治通鉴》对杨坚的评价“爱养百姓,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其自奉养,务为俭素。
” 设计意图: 提供史料让学生学会分析,从史料中了解杨坚其人,增加教学内容的可信度。
教师过渡:杨坚是位贤才,他爱民如子,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所以我们认为他应该废周建隋。
[提出问题3]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学生活动预期效果:生1:北朝后期北方存在两个并立的政权:北齐和北周,在南方是陈。
“爱养百姓,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其自奉养,务为俭素。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生2: 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北周末年,年仅8岁的周静帝即位,大权落到了外戚杨坚手中。
581年,杨坚废掉小皇帝,自己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设计意图:此环节使学生明白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是大势所趋,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问策之灭陈一统天下[提出问题1]隋为什么灭陈?怎样灭陈?创设情境:教师出示材料,分析隋灭陈,统一全国的原因。
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民饱受战争之苦,迫切要求统一;从社会矛盾看,北方民族大融合,使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步缓和并趋于消失;从南北方经济状况看,北周、隋以及北周之前各朝均采取了恢复经济的措施,江南也因为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等因素,经济得到开发。
最新冀人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案.docx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①隋朝的建立和统一;②社会经济的繁荣;③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提问相关地理知识与讲故事两个环节导入新课。
②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下收集的资料,表演历史短剧,再现“隋灭陈、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对“隋朝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繁荣”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②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这一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化难为易。
首先,教师可设置一些可操作性强、指向性强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多渠道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并与教师精当的讲解相结合。
难点:①隋初经济的繁荣。
这一内容教材写得比较概括,学生较难感受和理解,因此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史料和数据。
②分析、评价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
教学方法教法:导学法、激趣法、问题教学法、归纳法课前导学①复习上学期所学南北朝的历史。
②指导学生收集有关隋统一和大运河的文字资料。
教学渗透点①通过对“大运河的开通”的学习,与地理相关知识进行渗透。
②通过对史实的描述和历史剧的表演,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及表演能力。
教学资源①自制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过程设计南北的大运河。
③当然从隋炀帝个人角度说,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提问:开通大运河势在必行,那么隋朝具备完成这样大的工程的条件吗?(结合课本中及已学过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指出:隋朝迅速增强的经济实力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隋朝安定统一的局面又为其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和社大运河有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抵余杭(今杭州);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地位和作用(多媒体隋朝大运河是学生课下查找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现的空间,使整堂课自始至终体现师生互动。
1.《繁盛一时的隋朝》说课稿

1.《繁盛一时的隋朝》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习方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谈一下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背过)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指导思想新课程强调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
根据课标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指导思想是: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拓展学生学习历史的空间,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
(背过)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繁盛一时的隋朝》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一课时。
本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繁荣而短暂。
国家统一、隋文帝时的安定繁荣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条件,大运河的开凿凸显了隋朝的繁盛,但也是隋朝短命的原因之一。
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历史阶段,它结束了自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的分裂,又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3.【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安排】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隋朝的统一,以大运河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依据课标,本课安排了“南北重归统一”和“大运河的开凿”两个子目的内容,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本科历史线索的时序性,又体现了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
4.【教学目标】根据对课标的理解,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背过)1、知识与能力:本课应掌握的知识点包括: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大运河?”“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授课中通过史料的分析掌握“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进行体验式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认识到大运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1.1.1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案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

《繁盛一时的隋朝》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2.掌握隋朝经济的繁荣。
3.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
二、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隋文帝生平的了解,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2.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教学难点1.对隋朝经济繁荣的理解2.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教学方法1.故事导入法。
对于本课的导入,可利用“导入框”中讲述的“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也可用其他方法。
2.讲述法。
对于隋朝的建立等内容,可采用此法。
3.图示法。
对于魏晋南北朝以来到隋统一的关系,可用此法。
4.分析法。
对于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等内容,可用分析法解决。
5.讨论法。
对于评价大运河的问题,可组织学生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
6.材料分析法。
通过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开阔思路,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具准备1.投影仪2.《隋朝大运河》地图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这个故事: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
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
长安、洛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大运河。
隋炀帝乘着龙舟从洛阳直通扬州。
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还有宽敞的大殿。
但到扬州后,他并没有看到琼花。
通人性的琼花讨厌这个暴虐的君主,自行败落了,不让他看。
隋炀帝大失所望。
那么,隋炀帝专门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可信不可信?但大运河又确实是在隋炀帝时开凿成功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这样大的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朝的历史。
冀教版历史七下《繁盛一时的隋朝》word教案

繁盛一时的隋朝》历史教案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简要分析隋炀帝这个历史人物,从而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联系秦朝灭亡的原因,分析:为什么隋朝与秦朝都是短命的?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是本课重点。
三省六部制和改革选官制度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包括:战国、秦、汉三个朝代,经历了近700年的时间。
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第二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经历了近400年。
接着,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隋唐盛世。
从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这一段历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
二、讲授新课(1)隋朝统一南北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功臣,封隋国公。
杨坚承父爵,他的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
580年,周宣帝病死,年仅8岁的周静帝继位,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
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国号隋,都城在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他在位时有两个年号,开皇和仁寿。
隋朝建立后8年,攻灭陈朝,统一全国。
2.隋朝的统一(589年)588年春天,隋文帝下诏伐陈(2)开皇之治隋朝统一后,出现了一个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和平环境。
隋文帝进行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并采取了一些恢复生产和发展的措施。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设计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主要讲述了隋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繁荣时期以及灭亡原因。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让学生了解隋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本课内容与前后课文紧密相连,为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掌握了一定程度的历史知识,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古代历史的了解仍然有限,对于隋朝的繁荣与灭亡原因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繁荣时期以及灭亡原因,认识隋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隋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繁荣时期以及灭亡原因。
2.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以及对隋朝历史地位和影响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课件:隋朝历史背景、建立过程、繁荣时期以及灭亡原因的相关图片、视频等素材。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隋朝的版图,让学生对隋朝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隋朝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吗?它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根据教材内容,呈现隋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繁荣时期以及灭亡原因。
繁盛一时隋朝教案设计说课稿

繁盛一时隋朝教案设计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隋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2.分析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以及隋朝的繁荣与衰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隋朝的建立、统一过程,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
难点:隋朝繁荣与衰落的原因,隋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隋朝地图,引导学生观察隋朝的疆域范围。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隋朝吗?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地位?2.隋朝的建立与统一(1)展示隋朝建立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过程。
(2)讲解隋朝统一的意义,强调统一对于国家繁荣的重要性。
3.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1)政治成就:展示隋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史料,分析隋朝政治制度的先进性。
(2)经济成就:展示隋朝的经济数据、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史料,分析隋朝经济的繁荣。
(3)文化成就:展示隋朝的文化成果,如诗歌、书法、绘画等,分析隋朝文化的繁荣。
4.隋朝的繁荣与衰落(1)展示隋朝繁荣时期的相关史料,让学生感受隋朝的繁荣。
(2)讲解隋朝衰落的原因,如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等。
(3)引导学生分析隋朝繁荣与衰落的关系,强调繁荣背后的问题。
5.隋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1)讲解隋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强调隋朝对于后世的影响。
(2)展示隋朝对后世的影响,如大运河、科举制度等。
6.课堂小结(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隋朝为什么能够繁荣一时?它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7.作业布置(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唐朝的建立与统一。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难点:隋朝繁荣与衰落的原因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是否可以长久?有没有什么因素会导致它由盛转衰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隋朝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因为过度征战、苛捐杂税、阶级矛盾激化等原因导致衰落。
我们可以从‘开皇之治’到隋炀帝的暴政,来看看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说课稿)
一、本课地位
本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1、南北重归统一;2、大运河的开通。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三个“一”为教学主线:一个政权──隋朝的建立一个局面──隋初经济的繁荣;一个创举──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二、学情分析
主体(学生):学生初步具备历史比较、分析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
三、本课目标
1、知识与能力: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及其作用”这一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相关的地理知识和导入框中的故事导入;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课下收集的资料,分析掌握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学习“大运河的开通”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信息,结合动态示意图,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隋朝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教育学生要珍惜统一、安定、团结的环境。
四、本课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五、本课难点:首先是隋朝初年经济的繁荣。
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六、教学方法设计:本节课我采用了辩论、探究、体验等教学方法,和学生一起以“学”的身份,师生同堂,解读《繁盛一时的隋朝》。
七、教学目标的实现——下面我就具体教学过程说明一下教学目标的实现。
(1)导课:故事设疑激发兴趣。
关键词:世界著名运河、隋炀帝看琼花开运河。
(2)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关键词:图说历史史学辩论总结规律
地图是历史课堂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隋朝疆域图》和《隋朝大运河图》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明了地突破本节课的两个知识点1、南北重归统一;2、大运河的开通。
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隋朝大运河开通有何利弊?通过辩论,构建对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将知识、情感、能力三个目标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同时也突破了教学重点。
课堂效果非常好。
(3)激发兴趣活跃课堂:关键词:历史故事讲述历史小游戏辩论画图
历史小故事的讲述及小游戏的穿插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能力、并延伸了课堂教学,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紧密结合。
辩论:结合教材,以“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利弊”为辩题,通过回顾、对比、正反双方的辩论,老师的点拨,从开通大运河的条件和意义等方面突破本课难点。
画图:让学生在看过隋朝大运河的图片之后,让学生上台画出隋朝大运河的简单示意图并标注出几个重要位置,这样就使学生能够图文并记,既能体验再次创作的乐趣,巩固知识的目的也可以达到。
八、课堂反思
关键词:学生主体快乐课堂
总体来看,课堂效果比较好,达到了预期目的。
但如何根据教材的变化、学生的不同,设计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教学活动,更合理的教学方法,来辅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让历史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有强烈的探知欲望,是我今后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