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雪莹生涯教育与教育教学相融合的教学设计
生涯教育与学科融合设计方案

生涯教育与学科融合设计方案引言:在当今社会,学生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帮助他们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未来的发展,学校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更应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提出了"生涯教育与学科融合"的设计方案,旨在促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形成,并将其与日常所学知识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素质。
方案步骤:1. 开设"生涯规划"课程我们将在每个年级开设"生涯规划"课程,课程内容包括职业认知、自我探索、决策技能等模块。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生涯发展意识,培养职业规划能力。
2. 学科教学中融入生涯元素在语文、数学、科学等传统学科的教学中,我们将精心设计相关内容,引导学生领会学科知识与职业生涯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语文课上解读与职业相关的文学作品;在数学课上分析金融、工程等行业的实际案例;在科学课上探讨可持续发展对不同行业的影响等。
3. 开展职业体验活动我们将与社会各界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职业体验机会,如企业参观、专题讲座、实习实践等。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环境、任务内容和发展前景,从而对自身的职业倾向有更清晰的认识。
4. 构建师生互动平台我们将搭建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师生互动平台,鼓励学生就生涯规划中的困惑与老师及专业人士互动交流。
同时,平台也将提供丰富的职业资讯,方便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动态。
预期成效:通过实施本方案,我们期望学生能够:1. 培养起对生涯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
2. 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3. 更清晰地认识自身的职业倾向,为将来的职业选择打好基础。
4. 掌握职业发展所需的基本技能,如决策能力、沟通能力等。
生涯教育与学科融合设计方案将贯穿学生的整个求学阶段,旨在培养他们的生涯意识,拓宽视野,为高中毕业后的成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生涯教育教案

生涯教育教案生涯教育教案1. 教学目标:- 理解生涯教育的概念和内容。
- 掌握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职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2. 教学内容:- 生涯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 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 学生的自我认知、职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案例分析。
- 小组合作学习。
- 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
4.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 向学生介绍生涯教育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生涯教育。
步骤二:概念解释和讨论(20分钟)- 解释生涯教育的概念和内容,介绍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 和学生一起讨论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好生涯规划。
步骤三:案例分析(30分钟)- 准备两到三个和学生职业选择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分析。
-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
步骤四:小组展示和总结(20分钟)- 每个小组按照顺序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和解决方案,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生涯规划中的关键要素和方法。
步骤五:学生思考和总结(10分钟)- 学生个人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写下自己的想法和计划。
-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并进行交流和反思。
5. 教学评价:- 针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进行评价并给予反馈。
-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总结,书写一份个人的生涯规划报告,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6. 教学资源:- 生涯规划相关的书籍和资料。
- 和学生聊天的案例或访谈录音。
- 学生的自我分析问卷和反思报告。
7.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职业意识。
-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做好生涯规划。
论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论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作者:余雪冰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23期余雪冰(三江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12)摘要:通过对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内涵解读,分析了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内在联系,并提出了两者的融合途径.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4)12-0242-03在严峻就业压力面前,职业生涯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提高.面对学生的生涯困惑以及心理问题与障碍,将职业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是值得探索的路径选择.1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1.1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心理学家萨波(D.E.Super,1970)认为,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种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1]生涯规划,简单来讲就是“知己知彼”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的主观因素,了解外在的职业环境,实现人与职业的匹配.通过“衡内己,量外情”,确立自己未来的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相应的培训和教育计划,做好时间管理,采取必要的行动实现生涯目标的过程.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自我综合职业能力,促进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引导自我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1.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用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对学生施加一定影响,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教育过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各种心理问题的咨询,比如学习、生活、工作、恋爱、人际关系以及各种心理障碍、心理危机干预、心理调节等等,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优秀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的内在联系近年来国内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提出的一项重大课题就是大学生的“生涯教育”,它主要帮助学生对自我角色的认同、教授社会适应技巧以及指导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和自我运作,从而减少学生行为的迷失以及目标的盲目.大学生活是学生构建和实现自己生涯发展目标的重要历程.大学期间有没有制定适合自己的生涯目标,也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状况.据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生涯不确定状态.而这种缺乏生涯定向的状态将会直接导致生涯发展迟滞,同时也将产生自我认同危机.因目标模糊,兴趣不清,就会出现彷徨和焦虑,学习动机减弱,无聊无为,学习成绩偏差等消极现象,将极大影响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从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来看,始终触及的是心理因素,如自我分析中的自我、价值观、兴趣、性格等,与学生心理发展有关的成长经历,如自我的认同、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与经理、家庭中的亲子问题等,以及学生生涯规划能力的建立与培养所涉及到的心理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社会知觉能力、生涯认知能力等.心理健康教育始终以人本的角度关注着人的全面发展,处理大学阶段各种适应环境和发展自我的问题,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着重点是发展自我的问题,着眼于生涯的发展,目标的确立,因此,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关系密切,高校生涯规划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3.1 教学目标融合无论是职业生涯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各自体系构建中,教育目标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实际上,职业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条件,才使二者的结合有了可能性,但是两者在具体教育目标上又不尽相同,有着各自的侧重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每位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优化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发展中的各种困惑及问题,增强其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开发个体心理潜能,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从这点上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的疏导,以问题应对模式来处理大学阶段成长的问题.职业生涯教育,是指以人的生涯发展为着眼点,帮助个体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引导个体自我确定人生目标,并努力挖掘自身的潜力,为社会多做贡献,实现自己的认识价值.职业生涯教育更多的是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发展以及自身潜能的发挥,以目标确立模式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关注着心理问题深层的目标缺失.心理学认为,在一个时期内个体能关注的对象和注意的目标都是有限的,当个体注意力集中在某种事物上时,对其他事物的关注程度就会大大减少.职业生涯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确立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后,将会更多的关注大学时代对人生历程的价值意义,更多的思考如何促进自我发展、如何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怎样避免消极影响以及改善外在环境.从而,更易“具备接受现实的能力”和“学习忍受欲求不能得到满足的耐力”(Simon,1979)[2].因次,确立奋斗目标,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并不是说学生心理适应和发展问题不再出现,而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将理性看待各种具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多的关注确立、管理和实现自我适合的生涯目标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以引导学生确立和实现自我适合目标为中心和主线,疏导人际交往、自我认识、大学学习和生活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较之职业生涯教育更加宏观和表层,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较之心理健康教育则显得更加微观和深层.因此,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相结合,才能从宏观和微观、表层和深层上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关照,才能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得到共同的发展,发挥教育实效性.3.2 教学策略和方法手段的融合目前,很多高校是通过课堂讲授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但是广义的职业生涯教育可以通过课程教育、生涯心理辅导、个别生涯咨询、以及职业实践开展.职业生涯教育需要通过多种教学形式的结合,才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是个全方位,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团体辅导以及心理行为训练等方式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因此,职业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课堂教育、生涯心理辅导和咨询进行紧密结合.3.2.1 课堂教育的整合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教育内容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我发展,即学习了解自己和发展自己能力,着重于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心理倾向性和心理特征,如价值观、兴趣以及性格等;发展指向学业的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预防抑郁、焦虑、无助感等负面情绪.二是生涯探索,即学习探究和工作等生涯机会,着重于认识自己学习境况与将来职业世界,并发展元认知能力、认知策略、创造性、理想等.三是生涯管理,即学习生涯规划、实践和调整自己的生涯计划,着重于培养规划与努力实践理想的能力,培养自我决定与自我支持因素、对他人和人际关系的社会察觉和社会交往能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心理保健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两者在教学内容上有结合的空间,同时在教学方法上,都强调学生的体验学习,通过采用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境表演、心理测试、体验活动、团体训练、角色扮演等,使学生在开放式教学模式、活泼生动的教学环境种获得知识和个人的成长.3.2.2 利用团体辅导技术开展生涯团体辅导在大学生生涯规划的早期阶段,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适当的辅导与训练,是十分必要.职业生涯辅导一般以生涯规划的理论为依据,借助团体辅导的形式实施,通过讨论、问答、解惑等辅导的方式进行.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辅导技术,在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优势日益凸显.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交往需求,同辈群体对他们的影响比较大.生涯团体辅导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同龄人交流、分享、探讨的机会,同质性的团体成员本身条件和问题具有相似性,相互间容易沟通,也可以从别人的经验中得到启发和自我教育.同时,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很容易使职业生涯规划课变成生搬硬套的空洞说教,团体辅导却以体验式和情境式的教学方式,通过角色的扮演、情景体验、经验分享、行为训练等形式,以开发、安全的环境,让大学生探索个人和职业,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集集体力量收集信息与资料,学会生涯决策,掌握生涯规划步骤.所以,大学生心理团体辅导应以生涯心理辅导为本位,以团体辅导为重要实施途径没,更好发挥大学生的潜能,使之为社会做贡献.3.2.3 利用心理咨询技术开展个体生涯咨询传统的课堂教育虽然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有着广泛的普及面,但是缺不能对富有个性的学生进行差异性辅导和规划.此外,年轻的大学生在面临人生的多重选择时,往往有各种各样的程度不同的心理不适,他们特别需要基于职业生涯教育的个别心理咨询辅导.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职业心理辅导是缺位的.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咨询多数涉及心理困惑和个人隐私,很多学生害怕被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加上学校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也是少数,导致学校的心理咨询门可罗雀,流于形式.因此,心理咨询应该加强生涯个体咨询的宣传力度,着重于解决学生生涯发展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个别指导是有效的教学方式,但要求教师创造一个单独交流的环境,以便真正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进而做到有效的指导.个别的生涯咨询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原有的职业相关知识背景外,还需要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咨询技术等知识,因此,学校要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心理咨询的硬件环境以及心理咨询的专业教师,以生涯咨询为主线,发挥心理咨询技术在学生适应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3.3 师资队伍建设的融合学科性质是两者能够融合的一个重要因素.职业生涯规划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的交叉学科,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好学生自我分析,如运用职业测评工作帮助学生做好自我分析和认同;开展生涯辅导和个别咨询时要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团体辅导技术以及个体咨询技术,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融合是学科和专业上的要求.此外,两者能够融合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拥有共同的师资队伍.职业生涯规划队伍主要是由班主任、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专职学工干部组成的,而心理教育的教师也都是班主任、辅导员、专职的学工干部以及医务人员以及心理学专业教师组成的,两支队伍有很大比例的交叉与重合,并且已经开始进行了整合.因次,在体制上应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职业生涯教育教师纳入大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中,开展全方位育人工作.要对职业生涯教师进行定期心理学培训,学会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团体辅导技术以及心理咨询技术;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培训,如参加职业生涯教育师资培训,学会和运用生涯理论,实施生涯团体辅导和个体生涯咨询工作.参考文献:〔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宋振超.在人生的转折点上[N].中国青年报,2001-5-31(5).〔3〕樊富珉.香港高等学生辅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4〕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5〕陈秋云.大学生团体生涯心理辅导的意义、特点与价值[J].教育评论,2007(4).〔6〕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奠定基础,融会贯通

奠定基础,融会贯通作者:邱碧霜来源:《读写算》2018年第11期摘要新课程改革对数学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重视。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提升教学实效的关键。
但学生参与课堂交流,语言能力是基础。
特别是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学生的语言能力存在一种“先天性”的不足。
本文以此为核心,对数学课堂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价值进行分析,提出培养方法及策略。
关键词农村学校;数学课堂;语言能力;培养方法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1-0212-01数学课堂之上学生的语言能力,不单单强调的是基本的语言逻辑,更是一种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相比于语文学科,数学学科也涉及到大量的数学语言。
但对于农村数学课堂而言,这种语言表達能力方面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很多学生在数学课堂之上由于语言能力不足存在词不达意的问题,导致课堂双向沟通很难实现,从而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农村数学课堂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价值(一)响应课改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课堂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言能力成为数学课堂关注的焦点所在。
从农村数学课堂的交流情况来看,通常存在着数学课堂双向交流丧失的问题。
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十分有限,对于数学问题的回答缺乏自信。
在这种不愿意表达的恶性循环中,学生的语言能力迟迟得不到锻炼。
且教师在课堂之上缺乏有效引导,也是语言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对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农村数学课堂之上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方法,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提高课堂有效性农村数学课堂,双向沟通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出发,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已经被现代教育所抛弃。
师生互动,平等沟通的模式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
特别是数学课堂之上,双向沟通能够实现对问题的探究,使得学生在教师所想要构筑的逻辑框架下同时进步,更好的去理解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
可以说,农村数学课堂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对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具有积极意义。
生涯教育与数学学科融合教学案例

生涯教育与数学学科融合教学案例
本文将介绍一种生涯教育与数学学科融合的教学案例。
该教学案例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该教学案例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介绍职业和薪酬概念。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薪酬水平以及如何通过不同职业获得不同的收入。
第二步:引入税收概念。
让学生了解个人所得税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税收对个人收入的影响。
第三步:介绍利率和贷款概念。
让学生了解贷款的概念、利率的计算方法以及贷款对个人收入的影响。
第四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计算税收、利率以及贷款,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步:结合生涯规划,帮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职业规划和财务规划来实现个人目标,并让学生思考如何在未来的生涯规划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通过以上教学步骤,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数学知识,还能够了解职业规划和财务规划的相关概念,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并且为未来的生涯规划提供帮助。
同时,该教学案例也体现了生涯教育和数学学科的融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学习体验。
- 1 -。
生涯发展教育融入综合领域教学教案设计

生涯發展教育融入綜合領域教學教案設計第一章: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性1.1 介绍生涯发展的概念1.2 讨论生涯发展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1.3 分析生涯规划对个人成长的影响1.4 探讨如何制定一个有效的生涯发展规划第二章: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兴趣2.1 介绍如何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兴趣2.2 分析自我评估的方法和工具2.3 讨论如何通过自我评估来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2.4 设计一个自我评估的实践活动第三章:探索职业世界3.1 介绍如何探索不同的职业领域和行业3.2 分析职业探索的方法和工具3.3 讨论如何通过职业探索来了解职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3.4 设计一个职业探索的实践活动第四章:制定目标和规划路径4.1 介绍如何制定个人生涯目标4.2 分析制定目标的方法和工具4.3 讨论如何规划实现生涯目标的路径4.4 设计一个制定目标和规划路径的实践活动第五章:培养生涯发展所需的技能和素质5.1 介绍生涯发展所需的技能和素质5.2 分析如何培养和提升这些技能和素质5.3 讨论如何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发展这些技能和素质5.4 设计一个培养生涯发展技能和素质的实践活动这些章节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性,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兴趣,探索职业世界,制定目标和规划路径,以及培养生涯发展所需的技能和素质。
每个章节都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设计,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第六章:了解教育与职业之间的关系6.1 介绍教育与职业之间的关系6.2 分析教育对生涯发展的影响6.3 讨论如何通过教育来提升职业竞争力6.4 设计一个了解教育与职业之间关系的实践活动第七章:掌握求职技巧7.1 介绍求职技巧的重要性7.2 分析求职信、简历和面试技巧7.3 讨论如何提高求职成功的概率7.4 设计一个求职技巧的实践活动第八章:规划职业发展路径8.1 介绍职业发展路径的概念8.2 分析如何规划职业发展路径8.3 讨论如何根据个人兴趣和目标选择合适的职业发展路径8.4 设计一个规划职业发展路径的实践活动第九章:适应职场变化和挑战9.1 介绍职场变化和挑战的概念9.2 分析如何适应职场变化和挑战9.3 讨论如何保持职业竞争力9.4 设计一个适应职场变化和挑战的实践活动第十章:实现生涯发展规划10.1 介绍如何实现生涯发展规划10.2 分析实现生涯发展规划的方法和策略10.3 讨论如何克服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10.4 设计一个实现生涯发展规划的实践活动这些章节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教育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掌握求职技巧,规划职业发展路径,适应职场变化和挑战,以及实现生涯发展规划。
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涯教育的有机渗透探索

JIAOXUE GUANLI YU JIAOYU YANJIU202038No.24 2020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涯教育的有机渗透探索祖红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215000)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生涯教育的有机渗透,是可能的,也是必需的。
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涯教育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涯教育契机。
小学语文教学要紧紧抓住新时代带来的契机,真正将学科教学的视线投向学生的成长,通过对生涯教育的关注,将对学生成长的关注真正落到实处。
当教师有了这样的意识之后,在课文的解读过程中,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就能捕捉到生涯教育的契机,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生涯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涯教育之间是有关联的,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实现生涯教育的逻辑也是清晰的。
笔者梳理出的逻辑是: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这里所说的“学生成长”,既包括学生的知识积累,也包括学生对自身成长的期盼与憧憬。
后者实际上就是面向小学生的生涯教育。
当然,生涯教育是一个专业的话题,生涯教育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小学语文教学不可能将生涯教育当作显性的教学内容。
尽管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生涯教育的有机渗透,却是可能的,也是必需的。
小学阶段的生涯启蒙是个体生涯规划的基础,学科整合是生涯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只要坚持这一认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可以找到渗透生涯教育的切实有效的途径。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必要性所谓生涯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自身特点与优势、兴趣与潜能的基础上,主动确定生涯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制订个人生涯发展规划尤其是职业发展规划,并根据自己设计的职业规划,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和生活的一种教育。
关注生涯教育的本质,应认识到它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潮和以生为本的理念在教育形式上的具体体现。
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作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基石的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基于学生生涯发展,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生涯觉察力和潜能开发,这样就可以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发展能力。
幼儿园生涯教育主题教学设计 -完整获奖版

幼儿园生涯教育主题教学设计 -完整获奖版一、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完整获奖版的幼儿园生涯教育主题教学设计。
通过该设计,旨在帮助幼儿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涯观念,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设计背景幼儿园生涯教育旨在培养幼儿的职业兴趣、意识和能力,提升他们的未来生涯发展潜力。
本次设计将以主题教学的方式呈现,通过灵活的教学经验,激发幼儿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认识不同职业,并了解其特点和意义。
2. 培养幼儿的职业兴趣和意识,激发他们积极探索未来职业的热情。
3. 提升幼儿的职业能力,培养他们具备必要的职业技能和素养。
4.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在协作中积累社交经验。
四、教学内容1. 主题一:探索职业世界- 活动1:讲解常见职业及其职责,引导幼儿讨论职业与生活的关系。
- 活动2:观看职业相关视频,帮助幼儿对不同职业有更深入的认识。
- 活动3:角色扮演,让幼儿身临其境地体验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
2. 主题二:发展职业兴趣- 活动1:提供多样化的体验活动,让幼儿亲身尝试不同领域的活动。
- 活动2: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组织小组活动,让幼儿进一步发掘和培养潜在职业兴趣。
- 活动3:参观企业,并与职业人士进行互动交流,激发幼儿的职业向往。
3. 主题三:培养职业能力- 活动1:开展小型实践项目,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基础职业技能。
- 活动2:进行简单的职业训练,如表达沟通、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
- 活动3: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让他们参与职业创造性活动。
4. 主题四:团队合作与社交经验- 活动1:组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
- 活动2:开展社交游戏,提升幼儿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
- 活动3:组织社区服务活动,让幼儿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评估与反馈1. 教师观察记录:观察幼儿在不同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个别评估:通过对幼儿的小组活动和实践项目的评估,了解其职业技能和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涯教育与教育教学相融合的教学设计
以下是【初中生生涯教育课程设计与反思】相关内容生涯教育
是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校心理健康辅导室多年来一直坚持以各种形式为学生开设生涯教育课程。
过去由于对课程内容、开课时间缺少认真的斟酌,收效不佳。
尤其当课程设计为只
有一个课时的活动时,学生在短促的探讨过后,并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更不能真正触及孩子们的内心,引发他们认真思考自己的生涯。
经过总结、思考和修改,笔者决定以系列课的形式,在初二年级开展生涯规划探讨课程。
实践证明,本次系列课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学生中反映比较好。
笔者将本次课程实践记录下来,希望得到更多的建议,从而改进课程,使其作为常规课程坚持下去。
一.课程总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涯、生涯规划与健康、顺利地成长之间的联系,唤醒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澄清部分学习目的不强、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内心的疑惑,使初中阶段学生减少迷茫、告别懒惰的学习习惯,有目标、有方向地成长。
借助游戏、简单的测验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人格特点进行简单了解,并通过对当前社会职业的认识、职业生涯的憧憬,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与知识储
备之间的联系,通过七至八个课时的学习与讨论,让学生认识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迫切性,并指导学生进行一定意义上的生涯规划。
二、内容设置与课时安排
课
时
课时目的课时内容课时作业
1引入生涯规划的
概念,引起学生的
好奇与兴趣。
学生阅读材料,分享阅读感
受,并对材料内容进行讨论。
学习生涯、生涯规划的理论概
念,涯与生涯规划的联系。
并
布置学生思考与讨论:生涯规
划对自己的成长有什么影
响?
对“自我认识”、
“生涯规划”相
关主题信息进
行阅读、了解,
带着疑问迎接
下一节课。
2体验生涯规划游
戏中的内心冲突,
从而引发思考:怎
样才能做一个好
的生涯规划。
分享网络学习的感受和疑问,
展开讨论和思考:“我”将
要进行一个怎样的生涯规
划?
探索游戏:岛屿旅游——《霍
兰德职业兴趣岛屿》。
对熟悉的人的
职业及他们的
生活状况进行
简单的调查。
学生分享游戏中的冲突体验。
并讨论冲突的解决办法。
3了解当前社会职
业设置、掌握获取
职业信息的途径
与方法、探讨职业
选择与自身资质
的关系。
分享完成家庭作业过程中所
获得的知识及感想,分组讨论
在自己了解的范围内,喜欢或
憧憬的职业,并对职业所需的
职业技能,资质加以了解、讨
论,确认自己获得该职业的可
能性等。
与家人讨论自
己的规划与设
想。
4引入霍兰德职业
六边形理论,引导
学生对职业人格
类型进行粗浅的
了解。
检查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分
享感受。
讨论影响自己的理想
职业选择的原因,并在教师的
帮助下总结影响职业选择的
可能因素,对各种因素进行科
学的解读。
学习霍兰德职业六
边形理论,引发学生了解自己
的职业人格类型的兴趣。
回
顾、联系课时二的游戏内容。
对霍兰德职业
人格理论进行
网络学习。
5课堂完成简化版
霍兰德职业兴趣
测验,指导学生对
自我测验进行评
分。
简单分享课时四的家庭作业,
布置学生完成职业兴趣测验,
并完成自我评分。
对测验结果
进行团体解释。
并嘱咐学生对
自己的测验结果感兴趣的到
学校心理咨询室进行个人或
小组的解释。
6讨论课时五的活
动产生的疑问;建
立职业选择与教
育之间的联系,认
识当前的学习与
知识储备对将来
职业生涯规划与
选择的重要性,为
学习添加动力。
解释职业兴趣测验中涉及几
处关键疑难知识点:职业人格
类型与职业选择之间的各种
关系如何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知识储备与专业选择存在怎
样的联系。
引导学生思考生
涯:如何为自己的理想职业设
计一个发展计划,从而调整自
己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
给自己的理想
职业制定一个
当前的学习规
划,同时列出当
前学习可能遇
到的困难,及自
己的应对方法。
7为自己的成长做
出一定意义的规
划,确立自己的长
写出自己的理想职业,获得理
想职业所需具备的资质,写下
自己的长期目标、中期目标、
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做出一个可以执行的计划。
短期目标,并为短期目标做出计划。
分组讨论自己的目标、计划的可行性,并相互参谋,修改,做出适合自己的成长计划书。
邀请志愿者在全班分享自己的规划书。
以下是【初中生生涯教育课程设计与反思】相关内容
三、课程反思与讨论
在中学心理健康课程中,以系列课程的方式对某一主题进行教学、讨论,是诸多中学心理健康教师喜欢采用的一种方法,但对于何种课程适合以系列课的形式开展,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与兄弟学校的同行们讨论的时候,大多都反映,对于没有统一教材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都难以把握。
笔者对本课程设计及实践体会总结如下:
1.总体而言,课程实际的开展比想象的要顺利。
大多数学生对生涯规划的内容相当感兴趣,即使是平时对啥都提不起兴趣的学生,也都会关注课堂,投入课堂讨论及游戏。
也许是与自身关系密切的原因,学生在大部分的课时中,思维活跃,提问甚多,这也使得在课堂开展中,需要花去大量的时间提供学生讨论及答疑。
在某些主题,也会因为讨论的增多而延长课时时间。
2.对初二的学生而言,由于年龄尚小,缺乏社会经验,缺乏相关信息的摄入,以及其他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要对初二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生涯规划教育并非易事。
由于与生涯规划相关的诸多概念、理论过于抽象,这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很大的困难。
因此,很多内容的实施,仍然很难让学生领悟其中的用意,学生们也容易习惯于把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带到课堂上,浮躁、急于求成的特点往往让他们沉不下心来仔细思考属于自己的人生规划。
在这点上,生涯规划课程可能需要探索一个更加形象化的教学方式。
3.开设本课程对中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素质、家长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很多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即使是学习成绩尚可的学生,也表现的漫无目的,毫无规划。
他们很难把当前枯燥的、长期的知识储备与将来的成长联系起来。
通过课程的学习,很多学生反映课程对自己的影响很大,变得学习更有方向,更有目的了。
不少学生在课堂学习后表示想要更多更深入的探讨相关内容。
因此,在本课程结束后,笔者为学生策划了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得到很多学生的响应。
团体辅导的效果也非常好,带领生涯团体的教师表示参与的学生都有很大的收获,但遗憾的是,团体辅导毕竟人数太少,无法覆盖众多的学生。
4.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相比于其他课程内容,学生发出的疑问更多,且每一个问题均能把学生引入更深刻的问题。
每个疑问在公开后,便有很多学生在该问题上进行分享,每个学生尽管认识水平不同,但却给授课者传递一个信息:学生们并不是没有考虑过生涯问题,而是在思考的时候,可能无法得到正面的引导而误入歧途;也可能受到不良信息或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作出不良的结论;同时,特殊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也会使学生的思维脱离实际。
这一些因素均可能导致学生白白“思考”生涯问题,笔者猜测,早期的生涯辅导,对初中生而言是非常必要的,且很受欢迎。
四.结束语
本系列课程的完整实践,建立在过往零碎的实践基础之上,尚有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笔者相信,在不断的总结、修改、揣摩之后,能打造一个适合于初中生的,有效的生涯教育课程,这需要笔者不断的学习,更需要同行的批评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