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上海体育服务产业的定位、发展方式及实现机制

海 市 体 育发 展 十 一 五 规 划 》 明确 提 出 : “ 面 提 升 上 海 体 全
育整 体 实 力 和 在 国 内 、 国 际 体 坛 的竞 争 力 ,形 成 与 上 海 国
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体育发展水平和 发展环境,继续建设亚洲 体育 中心 城市 , 并为建 设 国际体育 知名城 市而努 力 。 ”
目标 , 必须 大力 发 展 具 有 辐 射 力 的 体 育 服 务 产 业 。 所 谓 具 有 辐 射 力 的体 育服 务 产 业 , 其 基 本 含 义 是上 海 体 育 服 务 产 业 要 成 为 国 际 城 市 体 育 的 “ 高 点 ” 上 海 要 以 制 。
产 业 中心 城 市 。
革 开 放 和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指 导意 见 》 要 求 上 海 “ 一 步 增 进
高水平 的服务 ,搭建 国际与地 区体育交 流的平 台,参与 国 际社会体育组织和机构 的工作 ,促进城 市之 间体育资源 的整
合 并推 进 体 育 服 务 产 业 发 展进 程 。通 过 不 断 增 加 落 户上 海 的
促 进 体 育服 务 产 业 的 自主创 新 , 括 培 育大 型 体 育 品牌 赛 事 、 创 新 方 面 具 有全 国性 的引 领 和 率先 垂 范 作 用 。 上 海 具 有得 天 包 开发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建立体育产业研发基地、发展体育 独 厚 的经 济 、文 化 、技 术 、人 才优 势 ,发 展体 育服 务产 业应 充 会展 、创 建 体 育 产 业 园 区 等 , 不 断提 高 上 海 体 育 服务 产 业 的 分 整合 、 用 、转化 和 开 发 上海 自身 的优 势 体 育服 务 资源 , 利 发 辐 射 力 、竞 争 力 和 创 造 力 。 展 和提 升 已有 的优 势 体育 服 务 部 门 ,发 挥 上 海体 育 服 务 产 业
上海体育产业现状讲解

上海体育产业现状现今,上海体育产业快速进入现代服务领域,并随着体育功能的拓展、体育竞赛表演业的日益活跃、市民健身热潮的兴起,体育产业进入了培育发展期,成为上海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1.竞赛表演业体育竞赛表演业是体育产业中最具影响力、带动力和辐射力的表现形式,是体育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体育健身娱乐、体育场馆建设和体育设备用品等领域的发展。
Fl赛车是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2004一2006年共有80万人前往上赛场观赛,有近20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电视转播。
自Fl落户上海以后,上海国际赛车场除了承接Fl中国站大奖赛外,还承办、协办了数项大型国际赛事,包括MotoGP中国大奖赛、VS国际超级汽车场地赛、Al中国大奖赛、米其林必比登挑战赛等。
此外,上海国际赛车场还会同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等单位,共同组织了全国汽车场地锦标赛,许多国际著名品牌路演活动及群众性娱乐活动也在此举办。
这些比赛,在让市民享受娱乐、感受赛车文化的同时,也为上赛公司开辟了一条新的财路。
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有限公司承办20O5ee一2009年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
此项赛事是在中国举办的最高级别的国际田径大赛,运动员参赛成绩计入年度总积分。
比赛项目按国际田联规定设14项,男女各7项。
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包括至少10名奥运金牌得主、世锦赛冠军或是世界纪录保持者,高水平运动员的参与使得上海市民对田径的热情日趋高涨。
2005年,网球大师杯赛落户上海旗忠森林体育城网球中心,经过调查后估算,2005年上海网球大师杯赛的总价值为4.49亿元,其中赛事收入为 1.07亿元,对相关产业产生的经济效益为 1.32亿元,新闻媒体及广告估算价值为2.10亿元。
上海网球大师杯赛在前3年来共为上海的相关行业带来的直接消费达5.33亿元,其中非上海的现场观众所带来的直接消费达4.95亿元,占全部直接消费的92.8%。
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上海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精心运作高水平的国际体育赛事,努力打造竞赛表演业发展平台。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联席会议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联席会
议的通知
【法规类别】会议差旅
【发文字号】沪府办[2015]73号
【发布部门】上海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5.08.14
【实施日期】2015.08.1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联席会议的通知
(沪府办〔2015〕73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委、办、局:
为加快发展本市体育产业,经市政府研究,决定建立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其组成人员如下:
召集人:赵雯副市长
副召集人:肖贵玉市政府副秘书长
黄永平市体育局局长
王思政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成员:徐子瑛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
上海市体育局关于印发《2020年上海市体育局工作要点》的通知

上海市体育局关于印发《2020年上海市体育局工作要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体育局•【公布日期】2020.01.08•【字号】•【施行日期】2020.01.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上海市体育局关于印发《2020年上海市体育局工作要点》的通知各区体育局,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市体总秘书处:现将《2020年上海市体育局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
请结合实际,予以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体育局2020年1月8日2020年上海市体育局工作要点2020年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的收官之年,是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开局之年,也是决战东京奥运会、备战陕西全运会的关键之年。
2020年上海体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围绕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奋斗目标,全面做好上海体育发展改革各项工作,推进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坚持体育发展新理念,激发体育发展新活力,增加体育发展新动能,创造体育发展新业绩,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狠抓落实,善作善成,全力打好上海体育“十三五”规划收官战,高水平编制上海体育“十四五”规划,在新起点推动上海体育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和卓越的全球城市作出应有贡献。
2020年要重点做好以下5方面21项工作:一、实施全民健身行动,积极助力健康上海建设1.增加社区体育设施服务供给。
全面按时完成年度市政府体育实事工程项目,在公园、绿地和社区中新建改建100条市民健身步道、80片多功能运动场、500个市民益智健身苑点,进一步改善市民身边的健身环境。
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建设100所智慧健康小屋,推动社区健康服务资源融合共享。
上海市体育局、市统计局关于开展上海市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的通知

上海市体育局、市统计局关于开展上海市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体育局,上海市统计局•【公布日期】2009.03.31•【字号】•【施行日期】2009.03.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体育正文上海市体育局、市统计局关于开展上海市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的通知各区、县体育局,各直属单位:为全面反映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探索体育产业统计制度,为今后制订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编制上海市体育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现实依据及决策参考,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的通知》(体经字〔2008〕600号)精神,我局决定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工作。
本次专项调查事关上海和各区县体育产业摸清家底、明细分类、掌握特点和规划发展的大事。
为圆满完成调查任务,现将有关工作事项通知如下:一、要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安排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是我国开展的第一次体育产业统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
各区县体育局、各直属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对于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对体育产业专项调查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对专项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
由于调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单位在接到通知后,要及时按照《上海市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实施方案》要求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抓紧部署,严格把关,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调查任务。
二、要抽调力量,认真组织实施为加强领导,目前市体育局和市统计局联合成立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体育局计财处),具体负责专项调查的组织实施及协调工作。
各区县体育局要按照市专项调查领导小组的统一要求,结合自身情况抽调人员组成专门机构进行调查工作,指定一名领导专门负责调查工作,同时指定一名联络员负责专项调查的日常事务。
各直属单位要按照市专项调查领导小组统一部署,统筹规划,着重抓好调查工作重点环节和关键步骤,认真填写本单位调查表格,及时向市调查办公室上报相关资料,扎实有序推进调查工作。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01.12•【字号】沪府办发〔2017〕10号•【施行日期】2017.01.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体育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沪府办发〔2017〕10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7年1月12日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上海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是服从国家战略,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建成“四个中心”、国际文化大都市和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内在要求,对上海增进民生福祉、塑造城市精神、推进经济转型以及建设健康城市等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7号)(以下简称《健身休闲指导意见》)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15〕26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统筹“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的各项工作,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制定本方案。
一、基础条件(一)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本市体育产业基础逐步加强,呈现出量质齐升、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一是规模效益持续提升。
体育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从2014年的767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910亿元,年增幅18.6%。
体育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占比已达到60%,发展水平国内领先。
上海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I nk . yai t o f0 aitn1 ,w dec ai . , 2N aaI dn c h r o r naia ko lg 卜etn o A m e y g z 0  ̄ e o
赛表演业 体育彩票业、体 育用品业这体育产业的四大主体 .特 3产业规模逐渐扩大。 全市现有经营性体育健 身场所 53 多 26
{) 1 增加除知识之外的专用性投资。专用性投资会增加合作创 ;别是竞赛表演业和健身服务业的曰趋活跃 .日趋成熟 。
员和整个联盟的兴衰 . 从而积极防范网络问知识流动带来的风险 . 在
。 ,
。
莲
、
芏
发
fKzig aadYk h .n h iys 。 . d o rteR D l af n u on uc tn . mv s n 。 e I & 。 挥 了重要作 用。 1 M w y a o e at 口 e a c 口 av r 体育产业 的发展 . 为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 力,
. 一
。
相互披露 . 使得合作伙伴各方面情况全面、及时的掌握 . 从而能够 育产业运作模式
.
一
些熟悉法规政策 、经营开发的人 才逐渐进入
堡 璺 : 面 问 喜 苎 竺 鐾 霄 兰 嬖 苎 皇 要 到 技 育 群 体 工 领 中工 的 融 相 促 培 竞 体 和 众 育 作 域 ,作 交 和 互 进 养 的 克 自琶 性 出 共 解 合 中 到一 各 制 利 笆 哩 度 发 同 决 作 遇 二 的 骗行 欺 为 矗 备 的 合 , 锻 … 营 运 炼 队 。
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一、产业定位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目标是以体育运动为核心,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打造上海市成为国内一流的体育产业中心和体育消费中心。
经过研究和分析,将上海市体育产业定位为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综合性体育产业示范区。
二、发展目标1.到2025年,上海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0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5%以上;2.培育10个体育产业千亿级企业;3.培育200家以上体育科技创新企业;4.建成一批优质的体育场馆设施,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数量和质量。
三、重点任务及具体措施1.培育体育产业主导性企业通过吸引和扶持一批优秀的体育产业企业,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具体措施包括提供资金支持、优惠税收政策、人才引进等,同时健全相关的政策体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推动体育科技创新加大对体育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和高校合作,推动体育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体育科技企业的研究与开发,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体育产业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
3.建设体育场馆设施加大对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体育场馆数量和质量,提供更好的场地和设施供市民进行体育锻炼和观赛。
同时,鼓励民间投资兴办体育场馆,通过与社会力量合作,提升体育场馆设施的规模和水平。
4.培育体育人才加强对体育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吸引优秀的体育人才来到上海发展。
通过设立体育学院、体育研究中心等机构,加强对体育教育和研究的支持,提高培养出的体育人才的质量和水平。
四、推动机制1.建立健全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制定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2.加强体育产业与金融、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协同发展,形成体育产业链的完整闭环。
3.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体育科技创新研究和人才培养。
五、组织保障1.成立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并协调各相关单位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上海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是服从国家战略,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建成“四个中心”、国际文化大都市和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内在要求,对上海增进民生福祉、塑造城市精神、推进经济转型以及建设健康城市等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7号)(以下简称《健身休闲指导意见》)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15〕26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统筹“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的各项工作,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制定本方案。
一、基础条件(一)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本市体育产业基础逐步加强,呈现出量质齐升、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一是规模效益持续提升。
体育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从2014年的767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910亿元,年增幅18.6%。
体育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占比已达到60%,发展水平国内领先。
健身休闲、体育旅游、运动康复等加快发展,产业内容日益丰富。
二是赛事品牌影响扩大。
“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举办136次全国性以上体育赛事,其中,国际性赛事占40%。
成功举办第十四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国际滑联花样滑冰世界锦标赛和短道速滑世界锦标赛等重大体育赛事。
F1中国大奖赛、上海ATP1000网球大师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汇丰和宝马高尔夫球世界锦标赛、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崇明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杯赛、上海环球马术冠军赛等品牌顶级赛事已成为重要的城市名片,赛事引领作用和国际影响力均得到显著提升。
三是消费需求日益增长。
健身消费群体日益壮大,消费需求和水平不断提高。
路跑、击剑、羽毛球、帆船、武术、航空运动等各类观赏性、体验式体育消费渐成时尚,特色体育项目快速发展。
市民运动会和市民体育大联赛取得良好反响。
群众体育赛事和体育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尤其是青少年人群的运动兴趣和体育技能进一步提高。
目前,全市已有体育场地38600多个,健身苑点10040个,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率达到85%。
四是产业主体加速布局。
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等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迅速。
久事、上港、绿地、东浩兰生等一批国有骨干企业加速布局体育产业,赛事运作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阿里体育、虎扑体育、百视通、PPTV等各类产业主体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涌现出美帆游艇、盛力世家、飞扬冰上等一批具有引领性的体育实体。
体育经纪、公关、策划投资管理等体育中介公司不断涌现,体育培训项目不断丰富。
五是产业活力显著增强。
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用品制造等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体育知识产权服务、体育咨询服务、体育金融与资产管理服务、体育中介、互联网体育、体育产品和衍生品设计等新业态不断涌现。
体育与旅游、文化、金融等产业的融合趋势明显,体育场馆设施、体育赛事活动等核心资源的开发运作步伐加快,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
(二)存在不足上海体育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知名体育城市相比,仍面临诸多方面的不足。
如,产业规模仍然较小;产业主体不够丰富,骨干企业的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体育场馆的利用率总体不高,资源优势尚未充分释放;体育赛事的社会组织、运行机构仍需健全;健身休闲有效供给不足,大众消费激发不够;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制度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形势展望从全球范围来看,体育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通过更多的产业投资、更广泛的体育消费,体育产业将持续保持快速增长。
“互联网+体育”加速产业融合,将打破传统产业发展的固有模式和价值链条,激发与体育产业相关的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在全球体育产业发展背景下,上海作为我国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以及良好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文化,为吸引国内外各类体育赛事和组织机构落户,打造东西合璧、多元融合的体育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全国来看,《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将有力地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健身休闲指导意见》的出台进一步为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三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有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体育将成为民众追求现代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体育市场需求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从本市来看,《实施意见》提出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国内外重要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充满活力的体育科技创新平台的战略目标,为上海体育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体育服务业将成为服务经济的重要突破口。
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将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和要素保障;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先行先试,也将为体育产业开放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国家深化体育改革的精神,牢固树立“大体育”理念,按照本市“2025年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既定目标,以提高公众参与度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体育赛事活动为引领,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以体育科技为特色,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作用,扩大体育供给、激活体育消费、完善体育设施及布局,推动体育成为市民的重要生活方式,为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做出重要贡献。
(二)基本原则1.坚持改革创新、市场主导。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驱动,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规划、政策、标准引导,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扶持培育新型体育业态,进一步释放各类体育资源潜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2.坚持融合发展、战略对接。
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良性互动作用,推进体育产业各门类和业态全面发展,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
深化战略对接,加强体育产业与“四个中心”、建设科创中心和自贸试验区等重大战略部署对接。
3.坚持重点突破、项目引领。
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推动以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为核心的体育服务业发展。
聚焦重大项目和载体建设,落实一批重大赛事活动与场馆项目,培育一批体育产业园区、基地等特色集聚区。
4.坚持着眼当前、对标全球。
立足本市体育产业现状,把握未来体育产业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升本市体育产业国际影响力。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形成本市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
对标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借鉴成功经验,提升产业规模和实力。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赛事引领、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融合发展、充满活力的体育产业体系,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进一步激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体育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具体目标是:——产业规模。
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1500亿元,实现增加值400亿元左右。
全市体育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带动就业超过50万人。
体育产业的竞争力、影响力、渗透力显著增强,在本市生产总值中比重进一步提高。
——产业特色。
赛事引领效应显著加强,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服务等行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在体育传媒、体育金融、体育服务贸易等领域引进或培育一批领军企业,体育产业比较优势和核心特色彰显。
——产业布局。
基本形成“一核两带多点”的体育产业总体布局,落实一批体育产业重大设施和项目。
重点建设体育产权交易平台、体育赛事资源平台、智慧体育服务平台等三大平台。
依托大型体育场馆设施打造5-10个大型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产业环境。
在“三大球”、大型体育设施建设运营、赛事组织推广、青少年体育、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取得显著进展,体育产业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健全,行业规范与标准体系加快建设,鼓励并吸引各类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形成有利于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主要任务(一)明确产业发展重点立足体育产业发展规律,推动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中介、体育培训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式发展,创新发展体育智能制造,培育壮大体育新兴业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完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1.加快发展体育服务业(1)竞赛表演基本思路:加强与国内外体育组织和体育赛事公司合作,精心打造一批与国际大都市功能相匹配的国际顶级赛事,巩固培育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品牌体育赛事,支持各类主体引进或开发各类特色体育赛事并形成品牌,构建顶级赛事表演、职业赛事表演、群众体育赛事表演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多层次的体育竞赛表演格局。
争取每年举办140次左右高品质、高效益、高辐射力的体育赛事活动。
到2020年,形成一流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的基本框架。
发展重点:提升顶级品牌赛事的国际影响力。
提高已有网球、田径、马拉松、马术、赛车、斯诺克、自行车等品牌赛事的溢出带动效应,加大世界顶级赛事培育和引进力度,力争形成“一月一个代表性精品赛事”的良好局面。
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指导下,加大世界顶级赛事培育和引进力度,提高体育赛事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
专栏1“一月一赛”发展路线图到2020年,形成“一月一个代表性精品赛事”的良好局面。
重点落实“三个提升”:一是提升已有八大赛事运营能力和综合效益。
即F1中国大奖赛、上海ATP1000网球大师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汇丰和宝马高尔夫球世界锦标赛、崇明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杯赛、上海环球马术冠军赛。
二是提升本土品牌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重点围绕冰雪运动、水上运动,打造国际滑联“上海超级杯”短道速滑及花样滑冰队列滑大奖赛、上海国际皮划艇马拉松赛、“上海杯”帆船赛等2-3项原创性品牌体育赛事。
三是提升国际顶级商业赛事落户上海的吸引力。
鼓励国内外体育组织和企业将其申办或购买版权的世界顶级体育赛事落户上海。
到2020年,力争新增1-2项顶级赛事。
加大本土品牌体育赛事培育力度。
积极吸引更多拥有自主版权的重大赛事落户上海。
扶持水上运动、铁人三项、智力运动、电子竞技、击剑、航空、射击、射箭、搏击等具有前沿、时尚和消费引领特征的单项体育职业赛事,打造国际滑联“上海超级杯”短道速滑及花样滑冰队列滑大奖赛、上海国际皮划艇马拉松赛等2-3项原创性品牌体育赛事。
进一步丰富群众广泛参与的体育赛事,继续办好市民运动会、国际大众体育节、市民体育大联赛、学校体育联赛等系列群众性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