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蚀裂缝表面微凸体变形破碎规律

合集下载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是指裂缝在酸蚀作用下的流体渗流能力,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 裂缝宽度:裂缝宽度是影响裂缝导流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宽度较大的裂缝相对于宽度较小的裂缝来说,渗流能力更强。

这是由于裂缝的宽度与渗流路径的长度成正比,裂缝宽度越大,渗流路径越短,流体渗流的阻力越小,导流能力越强。

4. 岩石的渗透性:裂缝导流能力还受到周围岩石的渗透性的影响。

渗透性较高的岩石相对于渗透性较低的岩石来说,裂缝导流能力更强。

这是由于渗透性高的岩石能够提供更多的渗透通道,使得流体更容易通过岩石进行渗流,从而增强裂缝的导流能力。

5. 酸蚀条件:酸蚀裂缝导流能力还受到酸蚀条件的影响。

酸蚀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酸蚀作用的强弱,从而影响裂缝导流能力。

较好的酸蚀条件可以增强酸蚀作用,使得裂缝导流能力增强。

裂缝宽度、裂缝长度、裂缝连通性、岩石的渗透性和酸蚀条件是影响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重要因素。

研究这些因素的影响规律,对于了解裂缝渗流机理、优化酸蚀工艺和提高裂缝导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4.6 破碎岩石的变形性质

4.6 破碎岩石的变形性质

当RMR<55时,质量中等或较差的岩体 E0 10 45
(GPa)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
对于破碎硬岩,Ed/E比值可高达13.0,对动力法 中高频弹性波丢失严重。
(2)用剪切波频率 f 估算
f =剪切波(横波)频率,单位1/s。 频率愈低,岩石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碎。
类别 完整岩石 裂隙中等张开的岩石 裂隙很张开的岩石
E\ ᴦ
<2 2-10 >10
(1)用岩石综合特征值RMR估算
第二章中介绍的岩体评分RMR包含了岩块强度、岩体完整性RQD、节理间距、节 理状态、地下水状况等五项因素,并根据节理方向进行了修正。
当RMR>55时,质量较好的岩体
(GPa)
RMR10
破碎岩石
破碎岩石
岩石内节理、裂隙非常发育,强风化、强卸 荷岩体(一般均指天然岩体)。
相对完整岩石,破碎岩石变形量非常大,且 永久塑性变形显著。
破碎岩石的承压板试验 P-S曲线
卸载回滞环 再加载曲线相互平行; 反复加、卸载、曲线总趋势保持不变; 其斜率E即为破碎岩体的弹性模量。 E与单调加载曲线斜率Γ(伽马)的比值E/Γ(伽 马)可达4.5以上; 且 E/Γ的愈高,说明岩石愈破碎,故可用E/Γ的 大小,对破碎岩体进行分类。

混凝土中微观损伤的演化规律研究

混凝土中微观损伤的演化规律研究

混凝土中微观损伤的演化规律研究一、引言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的材料,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耐久性和承载能力。

然而,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混凝土会出现微观损伤,这些损伤会进一步影响其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因此,研究混凝土中微观损伤的演化规律对于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混凝土中微观损伤的类型混凝土中的微观损伤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微裂缝:混凝土在受到外部荷载时,容易出现微裂缝。

这些微裂缝通常是由于混凝土的初始缺陷、荷载的变化或温度变化引起的。

2.毛细孔:混凝土中的毛细孔是由于混凝土中的水分分子在水泥凝结过程中被释放出来形成的。

这些毛细孔会导致混凝土的渗透性增加,从而影响其耐久性。

3.损伤带:在混凝土中,当受到荷载时,会形成一些损伤带,这些损伤带通常与微裂缝和毛细孔有关。

损伤带的形成会进一步加剧混凝土中的微观损伤。

三、混凝土中微观损伤的演化规律1.微裂缝的演化规律混凝土中的微裂缝通常是由于混凝土本身的初始缺陷和荷载的变化引起的。

在混凝土受到荷载时,微裂缝会逐渐扩展和连接,最终导致混凝土的破坏。

微裂缝的演化规律通常可以用断裂力学来描述,即微裂缝的扩展速率与裂纹尖端处的应力强度因子有关。

2.毛细孔的演化规律混凝土中的毛细孔会导致混凝土的渗透性增加,从而影响其耐久性。

毛细孔的演化规律通常与混凝土中的水泥凝结过程和水分的迁移有关。

在混凝土中,水分的迁移通常是通过扩散和渗流来实现的。

因此,混凝土中的毛细孔的演化规律可以用扩散和渗流理论来描述。

3.损伤带的演化规律损伤带是混凝土中的微观损伤之一,其形成通常与微裂缝和毛细孔有关。

在混凝土中,损伤带的形成会导致混凝土的刚度和强度降低,从而影响其力学性能。

损伤带的演化规律通常可以用损伤力学来描述,即损伤带的扩展速率与应力和损伤状态有关。

四、混凝土中微观损伤的监测方法混凝土中微观损伤的监测方法通常可以分为两类:直接监测和间接监测。

1.直接监测直接监测是指通过实验来直接观察混凝土中微观损伤的演化过程。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影响因素研究作者:台倩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上旬刊》2019年第05期摘要:裂缝导流能力是影响酸压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裂缝导流能力由酸蚀裂缝表面形状决定,即酸蚀凹凸面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深浅。

缝面粗糙度对导流能力的影响取决于粗糙位置的分布,粗糙位置的随机分布将导致酸蚀凹陷的相互隔离,缝面越粗糙,导流能力就越低。

当凹凸面分布沿流动方向有较强的关联性时,分散的酸蚀凹陷相互连接形成沟槽。

深沟槽中液流压降十分微弱,流动阻力很小,因此,沟槽对裂缝导流能力的贡献很大。

并且裂缝表面越粗糙,导流能力就越高。

关键词: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分析1 裂缝导流能力影响因素裂缝导流能力由酸蚀裂缝表面形状决定,而酸蚀裂缝表面酸形状主要由裂缝表面物性即渗透率和岩性的分布决定。

渗透率分布沿流动方向有较强的关联性时,裂缝表面易形成沟槽;如果关联性较弱,则酸蚀凹陷分散分布,裂縫不易连通。

渗透率非均质性强时,裂缝闭合宽度较大,导流能力大;反之,裂缝闭合宽度小,导流能力小。

对于均质地层,则裂缝会闭合,当岩性沿层理方向关联性较强时,酸化后易形成沟槽。

综上所述,形成深而窄沟槽的一般条件是:低温;渗透率、岩性分布在水平方向具有强关联性,在垂直方向具有弱关联性;渗透率具有强非均质性。

1.1 岩石嵌入强度嵌入强度反映了裂缝抗变形能力对导流能力的影响,是影响裂缝导流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特别是当注酸过程中并未在裂缝表面形成沟槽,酸蚀裂缝完全由缝面高点支撑时,缝面高点的强度就对裂缝的导流能力起决定性的作用。

当岩石嵌入强度较低时,裂缝支撑点将塌陷,裂缝导流能力值将会很低,当岩石嵌入强度较高时,裂缝支撑点能承受足够的地层压力,裂缝导流能力值要高很多。

所以,无论是储层岩石的初始嵌入强度低,或者是酸化后岩石嵌入强度大幅降低,闭合应力条件下的裂缝导流能力都不会很高。

1.2 酸液接触时间对酸化前后的岩石嵌入强度测试,假设裂缝面未形成沟槽,导流能力完全由缝面高点支撑,酸化后的RES值较酸化前小,且RES值的减小幅度根据岩石类型和反应时间的不同而不同。

变形体的变形规律

变形体的变形规律

第二章第三章变形体的变形规律变形:是指变形体在各种荷载作用下,形状、大小及位置在时空域中的变化岩石的物理性质组要从岩石的质量指标、体积指标及水理性质三方面进行介绍一、岩石的质量指标(1)岩石的密度岩石的密度分为岩石的质量密度(简称密度)和重力密度(简称重度)(2)岩石的比重岩石的比重是岩石固体部分的重量Grd和4℃时同体积纯水重量的比值二、岩石的体积指标(1)岩石的空隙性岩石的空隙性:岩石中孔隙和裂隙等的统称。

(2)岩石的碎胀性及碎胀系数从岩体中采掘或崩落下来的碎石,其整个体积大于它在岩体内的体积。

这种体积增大的性质,叫做岩石的碎胀性。

三、岩石的水理性质(1)岩石的含水性岩石的含水性一般用湿度或含水率表示(2)岩石的吸水性岩石在一定条件下吸收水分的性能称为岩石的吸水性。

通常以吸水率表示。

(3)(4)岩石的透水性岩石能被水透过的性能称为岩石的透水性(4)岩石的软化性岩石浸水后强度降低的性能称为岩石的软化性(5)岩石的抗冻性岩石抵抗冻融破坏的性能称为岩石的抗冻性(6)岩石的膨胀性岩石浸水后体积增大和相应地引起压力增大的性质称为岩石的膨胀性岩石的力学性质包括岩石的变形性质及强度性质①岩石的变形性质:是指岩石所表现的弹塑性等力学属性,在各种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关系以及岩石的流变性;②岩石的强度性质:主要包括岩石的单向抗压强度、单向抗拉强度、抗剪强度以及岩石的三向抗压强度等。

一、二、岩石的变形性质(1)岩石变形的力学属性物体上任一点的绝对或相对位移,或者线性尺寸的变化,称为该物体的变形。

岩石变形的力学属性:弹性、塑性、粘性、脆性和延性岩石变形分为:弹性、塑性、粘性、脆性、延性弹—塑性、塑—弹性、弹—粘—塑性或粘—弹性影响岩石变形的因素:①岩石的组分和结构;②受力条件、大小;③温度等环境因素(2)单轴压缩条件下岩石变形性质岩石试件在单轴压缩荷载作用下产生变形的全过程可由图全应力—应变OABCD曲线表示。

由全应力—应变曲线可将岩石的变形分为下列四个阶段:1)孔隙裂隙压密阶段(OA 阶段):即试件中原有张开性结构面或微裂隙逐渐闭合,岩石被压密,形成早期的非线性变形,在此阶段岩石横向膨胀很小,试件体积随荷载增大而减小。

酸蚀裂缝表面微凸体变形破碎规律

酸蚀裂缝表面微凸体变形破碎规律

高低 起伏 不平 整 形 态且 发 育 方 式 不 规则 , 裂 缝 两 表 面上 的微 凸体与 凹 陷相互对 应 、 完全 吻合 , 在地 层应 力条 件下 , 初 始 裂 缝 可 以达 到 几 乎 完全 闭合 的状 态 。初始 裂缝 形成 前后裂 缝表 面微 凸体 各个 部位 的受 力情 况 未 发生 改变 , 因此 微 凸 体不 会 发 生变形或压碎的过程 。 地层条件下 , 裂 缝 以及 裂
理论依据。从初 始 和 酸 蚀 后 裂 缝表 面微 凸体 的受 力 分 析 入 手 , 用 He r z弹 性 接 触 理 论 和 D r u c k e r _ P r a g e r 屈 服 破 坏 准 则 解 释 了酸 蚀 裂 缝 表 面微 凸 体 变 形 和 破 碎 规 律 , 结果表 明, 在地 应
图 1 天 然 裂 缝 照 片
Fi g . 1 Th e p h o t o s o f n a t u r a l{ r a c t u r e s
[ 作 者 简 介 ]李 沁 ( 1 9 8 5 一) , 男, 博士研究生 , 研 究方向 : 油 气藏 增 产 技 术 ,E — ma i l : c wl q 8 5 1 @1 6 3 . c o m。
第4 o 卷 第2 期
2 0 1 3年 4月
成都 理 工大 学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J O UR N A L O F C HE N GD U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O L O G Y( 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 E d i t i o n )
了酸 蚀裂 缝微 凸体 在 闭合应 力条 件下 的变形 及 破 碎规 律 , 为保持 人 工 裂 缝 开启 提 高 裂 缝 导 流 能 力 提供 理论 依据 。

硫酸盐侵蚀环境下混凝土断裂参数衰减规律

硫酸盐侵蚀环境下混凝土断裂参数衰减规律

f a t r n r y,o o c e e u d r s la e e v r n n s 1 ( y ma s M g O4 a d Na S ) a d c e n r c u e e eg f c n r t n e u f t n io me t ( 0 b s) S n 2 O4 n la
c n r t ( 0, 8 ) o ce e C5 c 0 ,d rn h t a k p ro u i g t e a t c e i d,t e c a k n t e g h,t n i t e g h,f a t r n r y a d h r c i gsr n t e sl s r n t e r cu ee e g n
e l r n t o c e e C3 ) h r c i g s r n t r a t e g h c n r t ( O ,t e c a k n t e g h, t n i t e g h a d f a t r n r y i c e s t f s s e sl s r n t n r c u e e e g n r a e a i t e r
wa e .The r s ls o o h ta k t s ho t a heva ito ff a t e p r me e sund rs la e e — tr e u t f8 m nt s a t c e ts w h tt ra i n o r c ur a a t r e u f t n v r nme s i nfu n e he c m p e sv t e gt io nt s i l e c d by t o r s i e s r n h.Al g wih t on t he dur to fs la e a t c a i n o u f t ta k,f r n r o o —

碳酸盐岩酸蚀裂缝表面形态特征的实验研究

碳酸盐岩酸蚀裂缝表面形态特征的实验研究

第32卷第3期2020年6月岩性油气藏LITHOLOGIC RESERVOIRSV ol.32No.3Jun.2020收稿日期:2019-08-01;修回日期:2019-09-09;网络发表日期:2019-09-19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超深裂缝性气藏井筒失稳机理及转向工艺优化研究”(编号:2016ZX05051)资助作者简介:冯炜(1993—),男,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油气井工程和储层改造。

地址:(35131)Via G.Gradenigo 6,Padova ,Italy 。

Email :****************。

文章编号:1673-8926(2020)03-0166-07DOI :10.12108/yxyqc.20200316引用:冯炜,杨晨,陶善浔,等.碳酸盐岩酸蚀裂缝表面形态特征的实验研究.岩性油气藏,2020,32(3):166-172.Cite :FENG W ,YANG C ,TAO S X ,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surface feature of acid-etched fractures in carbonate rocks.Lithologic Reservoirs ,2020,32(3):166-172.碳酸盐岩酸蚀裂缝表面形态特征的实验研究冯炜1,2,3,杨晨1,3,4,陶善浔1,3,王财忠1,3,陆彦颖5,张路锋3,周福建3(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北京102249;2.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帕多瓦35131;3.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4.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郑州450046;5.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四川广汉618300)摘要:酸压是碳酸盐岩储层改造的常规手段,酸液对岩石的非均质刻蚀使得裂缝表面呈现独特的形态特征,目前针对酸蚀前后裂缝表面形态特征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0卷 第2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40No.2 2013年4月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ience &Technology Edition)Apr.2013 DOI:10.3969/j.issn.1671-9727.2013.02.14[文章编号]1671-9727(2013)02-0213-04[收稿日期]2012-09-0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4050)[作者简介]李沁(1985-),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气藏增产技术,E-mail:cwlq851@163.com。

酸蚀裂缝表面微凸体变形破碎规律李 沁1,伊向艺1,卢 渊1,张 浩1,李成勇1,李永寿2,王 洋2,解 慧2(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2.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乌鲁木齐830011)[摘要]探讨酸蚀裂缝面上微凸体在地层应力作用下变形破碎规律,为酸蚀裂缝闭合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从初始和酸蚀后裂缝表面微凸体的受力分析入手,用Herz弹性接触理论和Drucker-Prager屈服破坏准则解释了酸蚀裂缝表面微凸体变形和破碎规律,结果表明,在地应力条件下初始裂缝表面微凸体受力平衡不会发生变形破碎,酸蚀后裂缝表面微凸体在承压时的变形程度与地应力、岩石的弹性模量及酸蚀后微凸体的曲率半径有关。

当酸蚀后裂缝面微凸体的曲率半径大于其发生破碎的最小曲率半径时,酸蚀裂缝可保持较大的开度及导流能力。

[关键词]酸蚀裂缝;微凸体;变形;破碎;曲率半径[分类号]P589.1[文献标志码]A 酸化压裂是碳酸盐岩油气藏主要的增产改造技术。

酸液注入地层后与裂缝壁面岩石发生不均匀反应,形成不规则的裂缝表面,在地层闭合应力下不会完全闭合,形成具有一定导流能力的人工裂缝通道。

国内外多数学者采用了宏观评价[1-3]、微观模拟及有限元分析[4-7]等手段对地层裂缝展开了大量研究,内容包括了裂缝的形成演化、闭合机理以及裂缝渗透率影响相关因素等方面。

裂缝表面形态是裂缝闭合的关键因素,裂缝表面支撑部位在地层闭合力条件下不发生大面积变形和破碎是保持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必要条件。

因此,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用Herz弹性接触理论和Drucker-Prager屈服破坏准则研究了酸蚀裂缝微凸体在闭合应力条件下的变形及破碎规律,为保持人工裂缝开启提高裂缝导流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1 初始裂缝在地层中的受力分析地层中的初始裂缝因产状不同,在地应力条件下的受力方向与大小也不相同。

图1为人工钻取岩心中天然裂缝的照片,观察发现裂缝表面为高低起伏不平整形态且发育方式不规则,裂缝两表面上的微凸体与凹陷相互对应、完全吻合,在地层应力条件下,初始裂缝可以达到几乎完全闭合的状态。

初始裂缝形成前后裂缝表面微凸体各个部位的受力情况未发生改变,因此微凸体不会发生变形或压碎的过程。

地层条件下,裂缝以及裂图1 天然裂缝照片Fig.1 The photos of natural fractures缝面上的单个微凸体的受力情况如图2所示[8]。

图2-A中σv为垂向应力,σh,max为水平方向最大主应力,σh,min为水平方向最小主应力。

在不考虑裂缝内流体压力影响的情况下,由图2-A可得,作用在裂缝面的有效正应力(σne)取决于原地应力、裂缝产状(裂缝倾角α、裂缝走向与水平方向最大主应力的夹角β),即 σne=σvcosα+(σh,maxsinβ+σh,mincosβ)sinα(1)刘向君等[8]指出裂缝面(xy平面)坐标系下,平行于xy平面的有效应力与裂缝面垂向有效应力之间满足σx=σy=μ1-μσz式中:σz为垂直作用于裂缝面的垂向有效应力,σz=σne;μ为岩石的泊松比(如图2-B所示)。

可以得出在初始裂缝表面上的微凸体各部位受力平衡,因此不会发生变形及压碎过程。

2 酸蚀裂缝表面微凸体的应变特征酸蚀后,初始裂缝的表面形态发生改变。

由图3中照片所示,酸蚀后裂缝面上凹陷处的曲率半径增大。

由于在裂缝面上相对应的微凸体和凹陷处的曲率半径发生改变,此时的微凸体在地应力下的受力情况发生改变,微凸体主要承受Z轴方向上的压应力发生变形(图4)。

本文以Herz弹性接触理论[9]为基础,进行了以下研究。

图2 裂缝及裂缝表面单个微凸体受力分析图[8]Fig.2 Stress analysis of the fracture and the single microbulges on the fracture surface图3 酸蚀前后裂缝表面照片Fig.3 The photos of the fracture surfaces before and after being acidized图4 酸蚀裂缝面微凸体变形示意图Fig.4 Deformation of the microbulges on the acid-etched fracture surface·412·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0卷 假设:裂缝表面微凸体与凹陷处的接触方式近似为2个不同曲率半径的球的接触;裂缝表面各向同性,则裂缝的接触区半径r与球半径关系式为r=3σρ′4()E1/3(2)其中:ρ′与裂缝两表面形状的曲率半径ρ1和ρ2的关系为1ρ′=1ρ1+1ρ2;E为裂缝表面岩石的弹性模量。

由法向接近量δ与微凸体的压平程度成正比———δ∝r2ρ′可得δ=9σ216E2ρ()′1/3(3)或写成σ=43Eρ′1/2δ3/2。

由(3)式可知裂缝表面微凸体在承压时的变形程度与地应力、岩石的弹性模量及酸蚀后微凸体的曲率半径有关。

3 裂缝表面微凸体破碎规律判定酸蚀后裂缝表面微凸体可能在闭合应力下发生破碎,导致裂缝开度急剧降低甚至闭合,因此,必须考虑岩石在承压时破碎情况。

根据裂缝岩石表面微凸体的受力情况分析,用Drucker-Prager破坏准则[10,11]可以表示为f(σne)=ασne+槡33σne-μ1-μσ[]ne-Kf(4)式中α与Kf为与岩石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φ有关的参数,α=sinφ9+3sin2槡φ,Kf=槡3cosφ3+sin2槡φC。

当f(σne)=0时,裂缝面上的有效正应力为岩石的屈服应力,即σne=σs=3 Kf(1-μ)3α+槡3-(3α+槡2 3)μ(5)假设裂缝表面接触时凹陷处的曲率半径远大于对应微凸体的曲率半径,则ρ′=ρ1。

将(3)式中的应力值代入(5)式,可以得到在屈服应力值下裂缝表面微凸体的最小曲率半径ρmin。

ρmin=81 K2f(1-μ)216E2δ3[3α+槡3-(3α+槡2 3)μ]2(6)由上式可知,若酸蚀后裂缝表面微凸体曲率半径<ρmin时,在地应力条件下,裂缝面微凸体发生变形直至破碎。

若酸蚀裂缝面微凸体的曲率半径>ρmin时,酸蚀裂缝面微凸体有较好的支撑能力,不会发生变形破碎,裂缝开度及导流能力相对较大。

4 结论及认识a.初始裂缝面微凸体各部位受力平衡,不会发生变形破碎过程,对应区域吻合较好。

b.由于酸蚀裂缝对应部位曲率半径差异变大,导致裂缝表面不吻合,微凸体受压应力变形,其变形程度与地应力、裂缝表面岩石弹性模量及微凸体曲率半径有关。

c.用Drucker-Prager破坏准则考虑裂缝表面微凸体破碎情况,可推出酸蚀裂缝表面微凸体在屈服应力下的最小曲率半径(ρmin)。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考虑使酸蚀后裂缝面微凸体的曲率半径>ρmin,酸蚀裂缝则具有较大的开度及导流能力。

d.本研究从理论上初步分析了酸蚀裂缝表面的变形和破碎规律,下一步将对具有不同曲率半径微凸体分布情况的裂缝面与闭合规律进行试验研究,并结合分形理论研究整体裂缝面上不同微凸体分布情况的变形破碎规律。

[参考文献][1]蒋海军,鄢捷年.裂缝性储集层应力敏感性实验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0,7(3):39-46.Jiang H J,Yan J N.Experimental study on stresssensibility of fractured reservoir[J].Special Oil &Gas Reservoirs,2000,7(3):39-46.(In Chinese)[2]单钰铭.致密砂岩中裂缝的变形特性及对渗流能力的控制作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7(4):457-461.Shan Y M.Deformation of fractures in tight sand-stone and its control on seepage ability[J].Journal of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ience &Tech-nology,2010,37(4):457-461.(In Chinese)[3]周健,陈勉,金衍,等.压裂酸化中近缝区灰岩强度弱化效应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1):206-210.Zhou J,Chen M,Jin Y,et al.Experimental studyon strength reduction effects of limestone near frac-ture area during acid fracturing[J].Chinese Journal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7,26(1):206-210.(In Chinese)·512·第2期李 沁等:酸蚀裂缝表面微凸体变形破碎规律[4]Duan Y T,Meng Y F,Luo P Y,et al.Stress sensi-tivity of naturally fractured-porous reservoir withdual-porosity[J].SPE50909,1998:295-302.[5]罗强.碳酸盐岩应力-应变关系与微结构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增1):2657-2660.Luo Q.Microstructure and stress-strain relationshipof carbonate rock[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8,27(S1):2657-2660.(In Chinese)[6]Ruffet C,Fery J J,Onaisi A.Acid fracturing treat-ment:A surface topography analysis of acid etchedfractures to determine residual conductivity[J].SPEJournal,1998,3(2):155-162.[7]陈光智,李月丽,卢渊,等.酸蚀裂缝表面特征:酸化对裂缝导流能力的意义[J].国外油田工程,2009,25(12):6-9.Chen G Z,Li Y L,Lu Y,et al.The texture of acid-ized fracture surfaces-Implications for acid fractureconductivity[J].Foreign Oilfield Engineering,2009,25(12):6-9.(In Chinese)[8]刘向君,梁利喜,成竹,等.裂缝闭合临界流体压力对油气田开发的影响[J].天然气工业,2005,25(10):89-90.Liu X J,Liang L X,Ye Z B,et al.Effects of criticalfluid pressure of fracture closure on oil/gas exploita-tion[J].Natural Gas Industry,2005,25(10):89-90.(In Chinese)[9]Popov V L.接触力学与摩擦学的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Popov V L.Contact Mechanics and Friction Physical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M].Beijing:TsinghuaUniversity Press,2011.(In Chinese)[10]曹文贵,赵明华,刘成学.基于统计损伤理论的德鲁克-普拉格岩石强度准则的修正[J].水利学报,2004,9(9):1-8.Cao W G,Zhao M H,Liu C X.Modified Drucker-Prager strength criterion based on statistical damagetheory for rock[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4,9(9):1-8.(In Chinese)[11]朱浮声.岩石的强度理论与本构关系[J].力学与实践,1997,19(5):8-14.Zhu F S.Strength theory and constitutive relation ofrock[J].Mechanics and Practice,1997,19(5):8-14.(In Chinese)Deformation and crush law of microbulges onsurface of acid-etched fractureLI Qin1,YI Xiang-yi 1,LUYuan1,ZHANG Hao1,LI Cheng-yong1,LI Yong-shou2,WANGYang2,XIE Hui 2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 Geology and Exploitation,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China;2.Research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Technique,Northwest Oilfield Company of SINOPEC, Urumoqi 830011,China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deformation and crush law of the microbulges on the surface of the acid-etched fracture under the crustal stress provides a theory basis for the acid-etched fracture closingmechanism.Based on the former analysis of the microbulges on the surface of the fracture before andafter being acidized,the deformation and crush law of microbulges on the surface of the acid-etchedfracture is explained by the Herz elastic contact theory and Drucker-Prager yield criterion.The resultshows that the initial force of the microbulges on the surface of the fracture is balanced under thecrustal stress so that the deformation and crush will not occur.The deformation degree of themicrobulges is affected by the crustal stress,the elastic modulus of rock,the curvature radius of theacid-etched microbulges after being acidized.When the curvature radius of the acid-etched microbulgesis greater than the minimum crush radius rmin,the acid-etched fracture can maintain a bigger apertureand a better diversion capacity.Key words:acid-etched fracture;microbulge;deformation;crush;curvature radius·612·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0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