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难题2
人教版高三物理巧解高考常见难题

人教版高三物理巧解高考常见难题一、绪论高考物理是考生们备战高考的一大难点,其中常见的难题更是令人头疼。
本文旨在通过对人教版高三物理常见难题的巧解方法进行探究,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高考物理的考查。
二、力学1. 难题一:质点在速度为v的水平地面上匀速直线运动,已知水平方向的阻力为F,求质点受力的合力及方向。
解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质点受力的合力与加速度成正比。
由于质点在水平地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合力为0;根据阻力的定义可知,阻力与速度方向相反。
因此,答案是0,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2. 难题二: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在静止时,受到一个力F1使其向右移动,当物体移动到一定位置时,又受到一个力F2作用于它上面。
当物体受到F2力作用后,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它的加速度是多少?解析: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当物体受到F2力作用后,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其他力的作用,则物体的加速度为0。
三、电学1. 难题一:一根无限长的导线上,有一个电流为I的长直导线与之平行,方向相同。
求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
解析:根据安培定律,两根平行电流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大小与电流强度、导线间距和导线长度成正比。
由于题目中未给出具体数值,所以无法求解。
2. 难题二:一个带电的点粒子移动于一条水平导轨上,导轨置于一个匀强磁场中。
如果点粒子的速度方向与导轨垂直,求点粒子所受的洛伦兹力的方向。
解析:根据洛伦兹力的方向公式可以得知,当电荷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洛伦兹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磁场方向均垂直。
因此,点粒子所受的洛伦兹力的方向垂直于速度方向和磁场方向。
四、光学1. 难题一:一根玻璃棒内部的光线由空气射入,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使光线改变了方向。
若玻璃棒的两端均为圆柱体,折射次数为n,求光线出射的方向与入射方向之间的夹角。
解析:根据折射定律可以得知,光线在折射过程中,出射角与入射角之间满足一个等式。
由于题目中未给出具体数值,所以无法求解。
2. 难题二:一束平行光通过一个凸透镜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解析: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会将光线集中于其焦点。
高考物理中的最值问题2(含答案)

高考物理中的力学计算问题21 如图所示,AB 为水平绝缘粗糙轨道,动摩擦因数为0.2,AB 距离为3 m ;BC 为半径r =l m 的竖直光滑绝 缘半圆轨道;BC 的右侧存在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
一质量m =l kg ,电量q =10-3 C 的带电小球,在功率P 恒为4W 的水平向右拉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到B 点时撤去拉力。
已知到达B 点之前已经做匀速运动,求: (1)小球匀速运动的速度大小 (2)小球从A 运动到B 所用的时间 (3)为使小球能沿圆轨道从B 点运动到C 点,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E 的大小范围?(4)是否存在某个电场强度E ,使小球从C 点抛出后能落到A 点?请说明理由。
【解析】(1)因为小球匀速运动所以F 牵引=f ……1分s m mgf p F p v B /24====μ牵引……1分 (2)A 到B 过程中,由动能定理:0212-=-B mv mgAB pt μ……1分得t =2s……………1分 (3)若小球刚好过B 点,得rvm mg qE B 2=-………………………………………1分E =1.4×104N/C ...…1分 若小球刚好过C 点所以rvm qE mg c 2=- ………………………………….1分又因为2221212)(B c mv mv r qE mg -=⨯--………..1分 E =9.2×103N/C……………………………1分综合所述:1.4×104N/C ≥ E ≥ 9.2×103 N/C .…1分 (4)因为2221212)(B c mv mv r qE mg -=⨯-- 又因为4.0343v ===gr tx c得E =1.4625×104 N/C…………………………….1分 E 的值超出了(3)中的范围,所以不能。
……1分2 如图甲所示为一景区游乐滑道,游客坐在座垫上沿着花岗岩滑道下滑,他可依靠手、脚与侧壁间的摩擦来控制下滑速度。
高考物理知识点难题分析

高考物理知识点难题分析高考作为一场决定学生未来发展道路的重要考试,物理科目一直以来是许多学生头疼的难题。
本文将以物理知识点中的一些难题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和解题方法。
一、电路问题电路问题是高考物理考试中常见的类型,也是许多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例如:题目:两个未知电阻R1和R2与一个已知电阻R3串联,当通过电路的电流为I时,测得三个电阻上的电压分别为U1、U2和U3。
请问R1、R2和R3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学生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仅仅根据公式来计算电阻值,忽略了电阻的串联关系。
正确的解题思路应该是根据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电压分配原理,将电流I在电路中进行分配,得出关系式:U1/U3=R1/R3,U2/U3=R2/R3这样,我们可以得到R1与R2的关系是U1/U2=R1/R2。
二、力学问题力学问题在高考物理中占据了重要的比重,但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例如:题目: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水平运动,撞击到一个质量为M静止的物体上,两者发生完全弹性碰撞。
碰撞后,物体A以速度v'反弹,物体B获得了速度V。
求物体B的质量M和速度V之间的关系。
对于这种碰撞问题,学生常犯的错误是忽略了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守恒定律。
正确的解题思路应该是先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得出m * v = M * V + m * v'然后再运用动能守恒定律得出1/2 * m * v^2 = 1/2 * M * V^2 + 1/2 * m * v'^2通过这两个方程,可以得到物体B的质量M和速度V之间的关系。
三、光学问题光学问题也是高考物理中经常考察的知识点,但往往容易让学生迷惑。
例如:题目:一个平行光束通过空气射入折射率为n、厚度为D的玻璃板,射出后又重新射入玻璃板的下表面,射出后从玻璃板上方射入空气。
若平行光束上方的折射角为θ1,下方的折射角为θ2,请问平行光束在通过玻璃板后的偏折角为多少?学生常常在求解偏折角时,只用到了折射定律,但却忘记了入射角和出射角之间的关系。
2024届江苏省高考物理押题卷(二)

2024届江苏省高考物理押题卷(二)一、单选题 (共7题)第(1)题如图所示,质量相同的小球A、B,A用长度为的两根轻质细线分别系在天花板上的C点和B球上,B球穿在光滑的竖直杆上,光滑杆垂直固定在天花板上的点,间的距离为。
现用一竖直向上的力使B球缓慢向上运动到点,A、B、C、D在同一竖直面内,则( )A.AC间绳的张力单调减小B.AB间绳的张力先增大再减小C.杆对B球的支持力单调增加D.F单调减小第(2)题一束红光由空气进入某种介质,界面两侧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分别为45°和60°,如图所示。
则介质对该红光的折射率为( )A.B.C.D.第(3)题2023年9月23日杭州亚运会的开幕式惊艳全世界,其中大莲花“复现钱塘江”,地屏上交叉潮、一线潮、回头潮、鱼鳞潮……如图,用两个绳波来模拟潮水相遇,一水平长绳上系着一个弹簧和小球组成的振动系统,振动的固有频率为2Hz,现在长绳两端分别有一振源P、Q同时开始以相同振幅上下振动了一段时间,某时刻两个振源在长绳上形成波形如图所示,两列波先后间隔一段时间经过弹簧振子所在位置,观察到小球先后出现了两次振动,小球第一次振动时起振方向向上,且振动并不显著,而小球第二次的振幅明显较大,则( )A.由Q振源产生的波先到达弹簧振子处B.两列绳波可在绳上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C.由Q振源产生的波的波速较接近4m/sD.钱江潮潮水交叉分开后,其振动周期发生改变第(4)题港珠澳大桥总长约55km,是世界上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路海大桥。
如图所示,该路段是港珠澳大桥的一段半径R=150m的圆弧形弯道,总质量m=1500kg的汽车通过该圆弧形弯道时以速度v=72km/h做匀速圆周运动(汽车可视为质点,路面视为水平且不考虑车道的宽度)。
已知路面与汽车轮胎间的径向最大静摩擦力为汽车所受重力的,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10m/s2,则( )A.汽车过该弯道时受到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和向心力B.汽车过该弯道时所受径向静摩擦力大小为4000NC.汽车过该弯道时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为3m/s2D.汽车能安全通过该弯道的最大速度为40m/s第(5)题用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得到白光的干涉条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因不同色光的强度不同导致干涉条纹为彩色B.遮住一条缝后屏幕上仍有彩色条纹C.将屏幕向远离双缝的方向移动,中央亮纹的宽度减小D.在光源与单缝之间加上红色滤光片,彩色条纹中的红色条纹将会消失第(6)题制冷机通常是按照如图所示的逆卡诺循环进行工作的,其中1→2、3→4为绝热过程,2→3、4→1为等温过程。
高考物理近代物理知识点之原子核难题汇编及答案(2)

高考物理近代物理知识点之原子核难题汇编及答案(2)一、选择题1.“嫦娥四号”的核电池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23894Pu 的衰变供电的。
静止的23894Pu 衰变铀核23492U 核X 粒子,并放出γ光子。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 粒子是α粒子B .X 粒子是β粒子C .γ光子是23894Pu 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的D .放射性同位素23894Pu 的半衰期随温度降低而变大2.科学家们对微观粒子的研究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下列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 .普朗克发现了电子 B .爱因斯坦提出能量子假说 C .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 D .汤姆孙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3.太阳内部有多种热核反应,其中的一个反应方程是:234112H+H He+x →,若已知21H 的质量为1m ,31H 的质量为2m ,42He 的质量为3m ,x 的质量为4m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x 是质子B .x 是电子C .这个反应释放的核能为()21234E m m m m c ∆=+--D .21H 和31H 在常温下就能够发生聚变4.下列实验或发现中能提示原子具有核式结构的是 A .粒子散射实验 B .光电效应实验 C .中子的发现 D .氢原子光谱的发现5.下列叙述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 .麦克斯韦通过实验发现,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B .玻尔通过对氢原子光谱的研究,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C .贝克勒尔发现的天然放射性现象,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D .查德威克用粒子轰击氮原子核,打出一种新的粒子叫中子6.C 发生放射性衰变成为N ,半衰期为5700年。
已知植物存活期间,其体内C 与C 的比例不变;生命活动结束后,C 的比例持续减少。
现通过测量得知,某古木样品中C 的比例正好是现代植物所制样品的二分之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古木采伐的年代距今约2850年 B .C 衰变为N 的过程中放出射线 C .C 、C 具有相同的中子数D .增加样品测量环境的压强将加速C 的衰变7.若用x 代表一个中性原子中核外的电子数,y 代表此原子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z 代表此原子的原子核内的中子数,则对23490Th 的原子来说( )A .x =90,y =90,z =234B .x =90,y =90,z =144C .x =144,y =144,z =90D .x =234,y =234,z =324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382349290U Th →+X 中X 为中子,核反应类型为衰变 B .234112H+H He →+Y 中Y 为中子,核反应类型为人工核转变C .2351136909205438U+n Xe+Sr →+K ,其中K 为10个中子,核反应类型为重核裂变 D .14417728N+He O →+Z ,其中Z 为氢核核反应类型为轻核聚变9.下列关于原子核相关知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链式反应B .人类对原子核变化规律的认识是从α粒子散射实验开始的C .中等质量核的平均结合能比重核的平均结合能大,所以重核裂变要释放能量D .钚(239)可由铀239()经过1次α衰变和2次β衰变而产生10.下列核反应方程中,属于重核裂变的是A .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方程1441717281N He O H +→+B .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其中的一种核方程23423409091-1Th Pa e →+C .太阳中发生的热核反应,典型的一种核方程23411120H H He n +→+D .核电站可控的链式反应中,典型的一种核方程235114489192056360U n Ba Kr 3n +→++11.关于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说法正确的是( )A .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一系列研究,发现了原子核内部放出的β射线B .玻尔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建立了氢原子量子化模型C .卢瑟福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数据,发现了原子核内部的质子D .贝克勒尔研究了铀的天然放射性,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12.氘核、氚核、中子、氦核的质量分别是m 1、m 2、m 3和m 4,如果氘核和氚核结合生成氦核,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核反应方程式为234112H H He +→B .这是一个裂变反应C .核反应过程中的质量亏损Δm =m 1+m 2-m 4D .核反应过程中释放的核能ΔE =(m 1+m 2-m 3-m 4)c 213.如图所示,X 为未知放射源.若将由N 、S 磁极产生的强力磁场M 移开,发现计数器单位时间接收到的射线粒子数保持不变;若再将铝薄片也移开,发现计数器单位时间接收到的射线粒子数大幅度上升.则X 为( )A.α、β混合放射源B.α、γ混合放射源C.纯β放射源D.纯γ放射源14.下列对题中四幅图的分析,其中正确的是()A.从图①可知,光电效应实验中b光的频率比a光的大B.从图②可知,能量为5eV的光子不能被处于第二能级的氢原子吸收C.从图③可知,随着放射性物质质量的不断减少,其半衰期不断增大D.从图④可知,α粒子散射实验表明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很好的解释了α粒子散射实验B.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核是有复杂结构的C.β射线是原子核外电子挣脱原子核束缚后形成的D.查德威克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具有复杂的结构16.同位素是指()A.核子数相同而质子数不同的原子B.核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C.质子数相同而核子数不同的原子D.中子数相同而核子数不同的原子Pa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中子数、核子数分别为()17.一个23491A.91 个 91 个 234 个B .143 个 91 个 234 个C .91 个 143 个 234 个D .234 个 91 个 143 个18.下列四幅图分别对应着四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 .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电势能增大,动能减小B .重核的裂变反应方程可以有C .根据α、β、γ射线的特点可知,射线1是α射线,射线2是β射线,射线3是γ射线D .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由原子核内部自身的因素决定,跟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有关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B .平均结合能越大,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C .核力是短程力,其表现一定为吸引力D .质子、中子、α粒子的质量分别为1m 、2m 、3.m 质子和中子结合成一个α粒子,释放的能量是:()2123m m m c +-20.关于近代物理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结合能越大,原子核内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B .铀核裂变的一种核反应方程为C .设质子、中子、α粒子的质量分别为m 1、m 2、m 3,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结合成一个α粒子,释放的能量是(m 1+m 2-m 3)c 2D .若氢原子从n =6能级向n =1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光不能使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则氢原子从n =6能级向n =2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光也不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2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弱相互作用是引起原子核β衰变的原因B .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使人类认识到原子具有复杂的结构C .结合能越大,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D .比较α、β、γ三种射线,α射线,电离能力最弱、穿透能力最强 22.关于衰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同种放射性元素衰变快慢是由原子所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决定的B .23892U (铀)衰变为22286Rn (氡)要经过4次α衰变和2次β衰变C .β衰变的实质是原子核外电子挣脱原子核的束缚形成的高速电子流D .氡的半衰期为3.8天,若有四个氡原子核,经过7.6天就只剩下一个 23.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外电子电离所产生的B .若使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升高,其半衰期将增大C .在α、β、γ这三种射线中,α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γ射线的电离作用最强D .铀核23892(U)衰变为铅核20682(Pb)的过程中,要经过8次α衰变和6次β衰变 24.下列符合物理历史事实的有A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核有复杂的结构B .德布罗意认为电子也有波动性,且电子的波长与它的动量成反比C .贝克勒耳发现天然放射现象,揭示了原子可再分的序幕D .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25.关于原子与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将温度升高,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变短B .核电站要建很厚的水泥防护层,目的是阻隔γ射线C .对于甲状腺病人,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碘131来治疗D .在α、β、γ三种射线中,β射线的电离本领最强【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详解】根据质量数守恒与电荷数守恒可知,23894Pu 的衰变方程为238234494922Pu U He γ→++,可知X 为α粒子。
高中物理牛二定律大题系列高考必备训练

高三班物理(力学问题专题牛一,牛二,牛三大题系列)1.天空有近似等高的浓云层。
为了测量云层的高度,在水平地面上与观测者的距离为d=3.0km 处进行一次爆炸,观测者听到由空气直接传来的爆炸声和由云层反射来的爆炸声时间上相差Δt =6.0s 。
试估算云层下表面的高度。
已知空气中的声速v=13km/s 。
2.一水平的浅色长传送带上放置一煤块(可视为质点),煤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初始时,传送带与煤块都是静止的。
现让传送带以恒定的加速度a 0开始运动,当其速度达到v 0后,便以此速度做匀速运动。
经过一段时间,煤块在传送带上留下了一段黑色痕迹后,煤块相对于传送带不再滑动。
求此黑色痕迹的长度。
3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m/s 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 0=13.5 m 处作了标记,并以V=9 m/s 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20m 。
求:(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
(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4.已知O、A、B、C为同一直线上的四点,AB间的距离为l1,BC间的距离为l2,一物体自O点由静止出发,沿此直线做匀速运动,依次经过A、B、C三点,已知物体通过AB段与BC段所用的时间相等。
求O与A的距离。
5.原地起跳时,先屈腿下蹲,然后突然蹬地。
从开始蹬地到离地是加速过程(视为匀加速),加速过程中重心上升的距离称为“加速距离”。
离地后重心继续上升,在此过程中重心上升的最大距离称为“竖直高度”。
现有下列数据:人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1=0.50m , “竖直高度”h1=1.0m;跳蚤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2=0.00080m , “竖直高度”h2=0.10m 。
高中物理经典高考难题集锦(解析版)

高中物理经典高考难题集锦(解析版)本文档收集了高中物理经典的高考难题,同时提供了详细的解析,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和应对高考。
题目一题目描述:一个小球自动上坡,它的重力做功与摩擦力做的功之和等于零。
求小球的加速度是多少?解析:我们知道,重力做功与摩擦力做的功之和等于零,说明小球的动能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因此,小球的加速度为零,即小球保持匀速上坡。
题目二题目描述:一辆汽车以20 m/s的速度行驶,在制动的过程中,制动力为3500 N,制动距离为50 m。
汽车的质量是多少?解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制动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由于速度从20 m/s减小到零,汽车在制动过程中减速度为20 m/s。
将制动力和减速度代入公式可得:3500 = 质量 × (-20)解得质量为175 kg。
题目三题目描述:一根绳子贴在重力平衡两边的墙壁上,绳子的长度为5 m。
如果绳子的线密度为0.1 kg/m,那么绳子的质量是多少?解析:绳子的质量可以通过线密度乘以长度来计算。
将线密度0.1 kg/m和长度5 m代入计算公式可得:质量 = 0.1 × 5 = 0.5 kg。
题目四题目描述:一枚小球从高度为20 m的位置自由下落,求小球下落2秒后的速度是多少?解析:小球自由下落的加速度为9.8 m/s^2,根据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v = u + at,将初始速度u设为0,加速度a设为9.8 m/s^2,时间t设为2 s,代入公式可得:v = 0 + 9.8 × 2 = 19.6 m/s。
题目五题目描述:一台电梯上行,在上升过程中,电梯门意外打开,此时电梯的加速度是多少?解析:电梯上行时,会受到重力的阻力。
当电梯上升过程中,电梯门打开,意味着接触到外界空气,会受到空气阻力。
所以此时电梯的加速度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共同作用,而具体数值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以上是部分高中物理经典的高考难题及其解析,希望对学生们的物理学习有所帮助。
2025版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第2章相互作用专题强化2动态平衡问题平衡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提能训练

其次章专题强化二基础过关练题组一动态平衡问题1. (2024·安徽蚌埠检测)如图甲,一台空调外机用两个三角形支架固定在外墙上,空调外机的重心恰好在支架水平横梁OA和斜梁OB的连接点O的上方,图乙为示意图。
假如把斜梁加长一点,即B点下移,仍保持连接点O的位置不变,横梁照旧水平,这时OA对O点的作用力F1和OB对O点的作用力F2将如何变更( B )A.F1变大,F2变大B.F1变小,F2变小C.F1变大,F2变小D.F1变小,F2变大[解析]设OA与OB之间的夹角为α,对O点受力分析可知F压=G,F2=F压sin α,F1=F压tan α,因斜梁加长,所以α角变大,由数学学问可知,F1变小,F2变小,B正确,A、C、D错误。
2.(2024·江西上饶市模拟)如图所示,轻绳a的一端固定于竖直墙壁,另一端拴连一个光滑圆环。
轻绳b穿过圆环,一端拴连一个物体,用力拉住另一端C将物体吊起,使其处于静止状态。
不计圆环受到的重力,现将C端沿竖直方向上移一小段距离,待系统重新静止时( B )A.绳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不变B.绳b的倾斜段与绳a的夹角变小C.绳a中的张力变大D .绳b 中的张力变小[解析] 轻绳b 穿过圆环,一端拴连一个物体,可知轻绳b 的拉力与物体重力相等,依据力的合成法则可知轻绳b 与连接物体绳子拉力的合力F 方向与a 绳共线,用力拉住另一端C 将物体吊起,可知绳a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变大,故A 、D 错误;轻绳b 与F 的夹角变大,则绳b 的倾斜段与绳a 的夹角变小,故B 正确;依据力的合成法则可知,两分力的夹角变大,合力变小,故绳a 中的张力变小,故C 错误。
故选B 。
3. (多选)(2024·福建漳州质检)如图,用硬铁丝弯成的光滑半圆环竖直放置,最高点B 处固定一小滑轮,质量为m 的小球A 穿在环上。
现用细绳一端拴在小球A 上,另一端跨过滑轮用力F 拉动,使小球A 缓慢向上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