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园林散文的意蕴(一)
浅析江南古典园林文化意蕴

浅析江南古典园林文化意蕴作者:石斌来源:《语言文字学》2014年第12期摘要:江南古典园林注重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和谐统一,具有极高的时空审美价值,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本文分析了江南古典园林的选址、建筑、花木、诗画、隐逸文化,指出江南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士大夫从主体出发,理想的外化,既反映了形式空间,又表现了一种心理空间,强调的不是对象的可达性,而是对象的可观性,体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关键词:江南古典园林隐逸文化士大夫-、引言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艺术中的一枝奇葩,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宫苑,还是江南的私家花园,造园者都注重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和谐统一,审美价值极高。
江南园林尤其精巧典雅,玲珑剔透,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的美誉。
江南古典园林集建筑、风光、诗文于一身,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而有之,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
二、江南古典园林的文化(一)江南古典园林的选址文化江南古典园林主要为宅园,在选址和布局上自然要找“风水佳穴”,“藏风聚气”、“山环水抱”和“龙真穴的”被称为“风水三要素”。
例如拙政园:背面靠山,右东环路,前有主人为自然环境的不足在前面做了一个大水面。
水面的形状是经过设计的,沿岸曲折,配有假山叠石,把自然之景与人造之景结合起来,趣由此生。
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的和谐,同时满足人们生理、心理和实用的需求。
(二)江南古典园林的建筑文化叠山理水、人工造景是江南古典园林的建筑特色。
园无石不秀,无水不媚。
假山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使游览者远望时如观赏工笔云山,攀登时忘却城市喧嚣,如在山间。
在组织园景方面,常以水池为中心,聚分得体,辅以溪涧水谷,配合山石花木和亭阁组成多方胜景石岸要高低屈曲,石纹石理一致,虽人工挖掘,也宛若自然。
江南园林中的亭多采用框景、借景和对景,达到四面有景,处处入画的效果。
如拙政园的“梧竹幽居”亭,四面为粉墙,每面又辟一月洞门,似亭中套亭,外方内圆,玲珑通透,四面观景,风格独特。
江南园林文化内涵分析作文

江南园林文化内涵分析作文你要是去了江南,没逛逛那儿的园林,可就像到了北京没去故宫一样,亏大喽!江南园林啊,就像一个个精致的小世界,这里面的文化内涵那可老深厚了。
咱先从布局说起。
江南园林就像玩拼图一样,每一块都摆得恰到好处。
你看那亭台楼阁、假山池沼、花草树木,都不是随随便便放着的。
就好比拙政园,它的布局讲究个“以水为中心”,水就像一条柔软的丝带,把各个景点都串联起来了。
走在园子里,一会儿过桥,一会儿穿亭,一会儿又沿着水边漫步,就像在一幅流动的画里游玩。
这种布局体现了江南人对自然和谐的追求,他们觉得山水、建筑和人就应该这样亲密无间地相处,就像一家人似的。
再说说那些建筑。
园林里的建筑那可都是“小而美”的典范。
像亭子,它可不只是给人遮风挡雨的地方。
飞檐翘角的亭子,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鸟,轻盈又灵动。
它往那儿一立,就给整个园子增添了几分雅致。
还有楼阁,雕梁画栋的,那些雕刻和绘画可都是有讲究的。
什么神话故事啊、花鸟鱼虫啊,都在上面活灵活现的。
这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还把江南人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都展现出来了。
这些建筑就像是一个个文化的小盒子,每打开一个,都能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
说到江南园林,怎么能少了假山呢?那些假山啊,就像园林里的大玩具。
工匠们就像魔术师一样,把石头堆得高低错落,有山洞,有峡谷,有峰峦。
有时候你在假山里转来转去,就像在走迷宫一样,突然眼前一亮,一片美景就出现在眼前。
这假山啊,其实是模仿大自然里的山,江南人把对大山的向往,浓缩到了这小小的园林之中。
而且这也体现了一种含蓄的美,不直接给你看大片大片的山景,而是让你在这曲折的假山之间慢慢品味。
花草树木在江南园林里那也是主角之一。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花开放,春天有桃花、杏花,夏天有荷花,秋天有菊花,冬天有梅花。
就像一场永不落幕的花展。
这些花草树木的搭配可不是乱搭的,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比如说松竹梅这“岁寒三友”常常被种在一起,象征着高洁的品质。
江南人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尚品德的追求,都寄托在了这些花草树木身上。
江南园林植物景观文化意蕴探究以拙政园为例

2、象征意义
植物景观的象征意义是江南园林的又一重要特点。在拙政园中,各种植物的配 置均有所象征。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清廉;松树,不畏严寒,象 征坚韧不拔;竹子,高雅谦虚,象征文人雅士。这些植物的象征意义与园主人 的身份、地位和思想相呼应,传达出深刻的文化内涵。
3、意境深远
江南园林的植物景观不仅注重形态美,更注重意境美。在拙政园中,每个景点 都有其独特的意境。如“听雨轩”景区,以荷花池为中心,雨天时雨打荷叶的 声音别有一番韵味,寓意“听取蛙声一片”。这种以声音为媒介的景观设计, 使游客在听觉上也能感受到景色的魅力,深化了园林的文化内涵。
四、结论
通过对江南园林植物景观文化意蕴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其深远的历史文化内 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特点不仅为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 经验和启示,也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以拙政园为例,我 们不仅可以领略到江南园林的精髓和魅力,更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 精深和源远流长。
参考内容
江南园林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苏州拙政园为代表的园 林建筑,集江南园林建筑之大成,以其独特的美学意蕴和艺术魅力,吸引了无 数游客的。本次演示将以拙政园为例,对江南园林建筑的美学意蕴进行深入探 讨。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中心,占地面积约4.1公顷,是一座集山水、建筑、花木于 一体的综合性园林。作为江南四大名园之一,拙政园以其典雅、幽静、自然的 美学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在文化内涵方面,拙政园充满了诗词、书画、音乐等文化的气息。园中的许多 景点都由文人雅士题名或题词,如“荷风四面亭”、“留听阁”等。这些诗词 和书画作品不仅美化了园中的环境,也反映了江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 园中还有古琴、茶道等传统艺术的表演活动,使游客在欣赏园林美景的同时, 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浅述江南园林之意境表达

易在 《 养竹 记 》中 “ 竹似 贤 何哉 ?竹 本 固 ,固 以树德 ,君子 见其
点构 筑等 创 作实 践 ,创造 出的 山水 园林 。更 完美 的反 映造 园者 的 山水 画 的意境 ,充 满诗情 画 意 ,犹 如一 首诗 ,一 幅画 。
计成 所 说: “ 园屋异 于 家宅 。 ”在古 典 园林 中 ,建筑 的 功能 不仪
是住 宅 。所 谓 “ 宜亭 斯亭 ,宜榭 斯榭 , ”宜 者 ,宜于 人 、宜 于境
也。
的较虚 的 部分 。 实境 是园 林构 成要 素 中的 建筑 、 山水 、植物 灯 。 虚 境 是实 境 的升华 , 体现着 实 境创 造 的意 向和 目的,体 现着 整 个
表 达
中国古 典 园林有 着独 特 的艺 术和 美 学创 造 。 中国传 统 山水 、
诗 、画提 炼 的意 境情 趣 构 图布局 理论 ,为苏 州 园林提 供 了丰 富 的
与 原理 景观 相 统一 的一 种 内在 的 、本质 的 、必然 的联系 ,就 是 意 ( 园主 的 思想感 情 )和 境 ( 园林 景观 )的结 构 ,意 与境 即 园主之
帅地 位 。但 是 ,虚 境 不 能 凭 空产 生 ,它 必 须 以 实境 为 栽 体 . 落 实到 实 者 通过 联想 和 想象 , 身如其 境 。在 思想 感情 上 受到 感染 。园林 景
境的具体描绘上。总之 ,虚境通过 实境来表现 ,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 观 ,就 是把 园主所 想表 达 的思想 感情 完 全 的表达 出来 ,这就 是 我
的升华 ,体现 着实境创造 的意 向和 目 的 ,体现 着整个意境的 艺术品住 最 高 审美 境界 就 是意境 。所谓 意境 就 是文 艺作 品 中所 描绘 的 生活 和审美效果 ,制约 着实境 的创造和描写 ,处 于意境结构 中的灵魂、统 图景和 表现 的思想 感情 融 合一 致而 形成 的 一种 艺术 境 界 。能使 观
江南私家园林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江南私家园林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作者:郝轶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5期园林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建筑艺术。
中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为数不少,多为明清两代的遗物,由于历史条件、审美趣味、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三大以北京、承德为主的北方皇家园林体系,以苏州、杭州、扬州、无锡为主的江南私家园林体系和以广东、广西、福建为主的岭南园林体系。
而在柔美富裕的江南水乡,便存在许多蕴含中国古典特色的园林,人们多说园林的精华多集中在江南,“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此三种园林体系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相对成熟的园林艺术风格和特色。
拙政园是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中面积最大,也是我国四大古典名园之一。
拙政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作,其在建筑布局、景观层次、建筑内涵、哲学思想等方面都具有典型意义,是集中国古典园林之大成之作。
拙政园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是明代弘治进士、御史大臣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邸和元代大弘寺旧址扩建而成,园名取自晋代文学家潘岳的“筑室种树,逍遥自得。
池沼足以渔钓,春税足以代耕。
灌园鬻菜,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意,名为“拙政园”。
“拙”,是陶潜“守拙归田园”中的“拙”指园主人不善在官场周旋,而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的“政”事,可见当时园主人清高超然的性情。
拙政园大约五分之三为水面,可见园主人的江湖之志。
晖格在为他作的拙政园图题词时写到“秋水长林,致有爽气。
独坐南轩,望隔岸横岗……使人悠然濠濮间趣”,表明了园林景观所寓的主题。
拙政园现在全园包括三部分,东部为“归田园居”、中部为“拙政园”、西部为“补园”,三园相对独立,景色各具特色。
园景是以水为中心,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亭榭典雅、山水环抱。
花木繁盛,处处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体现了拙政园水木明瑟、古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拙政园是典型的文人山水园林,其在选址和布局上自然是要寻找“风水佳穴”,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符合中国风水中天人合一、趋吉避凶的风水模式;二是符合中国风水选址追求的幽静空间。
浅析电视散文《江南》

浅析电视散文《江南》灵动于心的意境“江南好,风景就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香山居士白居易的一首《忆江南》将无数幽恋江南的人们,散尽在江南如画的景色和如诗的文情之中,让我们感触到迎面而来的清风。
今天,电视散文《江南》,更是将这股清风加上阵阵幽香和片片风情,缠绵地扣击着我们的心扉。
导演以一种文化,一抹风情,向我们传达着江南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观众们可以触着心灵饱饮“江南盛宴”。
“一缕清风一片悠云,一份随意,感受梦里水乡的风姿绰绰,一杯香酒,一窗碎月,一份闲逸,细读江南文化古韵悠悠。
”正是导演带给我们文明悠远的气息。
中国的特质与魅力在这里弥散。
将情怀叙述的美和思辨的意念融为一体,诠释着江南的文化风情。
当我们畅游《江南》,那份亲手触摸中国文化源泉的生命,随着清风迎面而来。
江南的一湾水、一朵花对观众都充满着期待,生动灵跃在每一个观众的心上。
当我们欣赏这幅文化的长卷,理应将掌声留给《江南》。
《江南》的叙事结构严谨有致,疏密合理。
开片从江南人对茶的感情谈起,写出江南人的随性、恬适安逸的性格,介绍“茶”文化与江南人的关系,道出江南人那种安适与平淡又不失多姿的生活情调;其次以绍兴的鲁迅的文化为源头,引出各个名人文化的思想精粹,表现江南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尾以乌蓬船为景物特色,展现江南的美丽和多姿,令人陶醉的景色是江南的另一张名片。
当我们沉醉在江南如诗如画的人文风情中,《江南》的另一方面也闪耀着璀璨的光芒,那就是电视散文《江南》的艺术手法。
编导将散文的情融于景中,用细腻的笔触和手法,以绍兴的文化为代表,层层深入,给我们带来了一阵阵文化与美景的清风,将绍兴文化乃至江南文化的底蕴展现在观众眼前,令观众回味无穷。
导演对细节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茶叶在温水中袅袅翻滚气雾升腾,体现了江南的神韵,让观众心升飘逸清幽之感,映射出江南的随性、安逸的心灵境界。
碧水在浅河石底上流淌的平静与谧情,更是只有在江南的萦绕下生命才充满活力,给观者以心灵的冲刷,有清新淡雅,余韵悠长之意。
江南传统园林的意境与文化表达

江南传统园林的意境与文化表达作者:曹瑞祺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10期摘要:目前,针对江南传统园林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类型和实体研究方面,然而,中国的传统园林实际是受中国古典文化以及诗、词、书、画等影响的综合性艺术。
它无论是从实体要素还是意境、文化入手,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
本文将从意境和文化表达这个层析入手,浅析中国江南的传统园林。
关键词:江南传统园林;综合性艺术;意境与文化表达江南私家园林的诞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该时期中国处于一种长期动乱的状态,文人雅士为了躲避战寻找安静的环境聚会交流便营造了一些宅院,由此,江南的传统园林也就是私家园林的雏形诞生。
此后,由于在江南建立政权的吴越国政权稳定,江南地区经济发达,私家园林由此兴盛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最后元明清初时期,江南经济位于全国第一,文化水平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再加上江南地区本身的气候适宜花草树木生长,江南民间建筑技艺精湛、石材优质,由此,江南传统园林的建设进入了成熟时期。
1 江南传统园林基本特点所谓的江南地区,指的是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在今天,包括了安徽南部、浙江、江西以及江苏南部地区。
江南传统园林指的主要是在浙北、苏南地区建造的私家园林。
这一园林的建设是位于平地之上,园主建园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绘画、诗词、书法等文化艺术的影响,在建设中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模拟再现山水。
江南的传统园林从类型上可分为寺院、住宅、书院、祠堂会馆等院落所布置的“庭园”。
2 江南传统园林意境分析江南传统林园,在庭园大小布局上都有所不同,这些固然一部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园主所要呈现的意境的不同造成的。
江南传统园林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主题意境。
优美园林的构建一部分归功于有精湛技术的工匠,很大一部分其实来源于园主的设计。
江南的传统园林布局多为主题园,其园林多通过隐喻的手法通过园名、对联、符号、植物等呈现出思想意境,目的或写景、或记事、或言情、或抒情、或写景。
关于苏州园林的散文

关于苏州园林的散文苏州园林美丽,关于描写它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关于苏州园林的散文,希望你们喜欢!关于苏州园林的散文篇1:美丽的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出,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的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师们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通知中有个共同点,适合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就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些住房,绝大部分多是对称的,左边怎样,右边也怎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一个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美,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叠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师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心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城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摸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绝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如画的一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园林散文的意蕴(一)
确认江南园林为言说对象,并不是要从史学的层面作追本溯源的学理化探究,也不是要在建筑艺术学、知识考古学的谱系中作某种技艺性阐释。
在这里,江南园林已幻化为一个精神性空间,成为晚近一种别致散文的书写话语。
在被喻为最贴近人自由心灵的散文体式中,我将江南园林与当代文人的精神建构作共时性研究,勘查江南园林如何使诗性江南成为可能,江南园林又如何幻化为诗性江南的显象表征、代偿符码,来浸润抱慰当代参差各异的生命主体。
诚然,“江南”很多时候是一个变动不居的所指,是一个历时的流动的具有空间指向和文化特质的范畴。
就通常而言,“江南”的概念缘于自然地理、行政区划或者其他约定俗成的某些习惯用法,其地域文化、精神方式、生产方式与中原北方文化存有千差万别。
我所关注的是以浙北苏南地理空间为中心的“园林化的江南”与“江南的园林”(前者是后者存在的背景,后者在某种角度是前者的一种“缩微”),研究以1990年代以来江南园林的现实存在和历史文化为书写对象的散文类写作,试图探访或者抵达的是,在一个主体生命日益皱缩的时代,江南园林是怎样被预设为烙着个人主体印痕的审美意味、趣味调制的诗性处所;又如何成为当代自由生命的隐逸虚拟、精神休憩的静默现场。
“应目”之游:诗化的物理
园林首先在于形胜:“十亩之宅,五亩之园。
有水一池,有竹千竿。
”(白居易《池上篇》)检阅诸多江南园林散文的文本,以形态、景象、色彩等形式美为审美第一要义,对物质性园林进行游历与认知,即古人所说的“应目”之游,当是先在而直接的话语给定。
“园林艺术是一种‘象教’,它诉诸人类最本质、最原始而也是最普遍的感官机能,所以它的力量与影响永远比哲学科学深厚广大”。
这里,园林作为“应目”的存在首先深深印在以其作为审美怡情对象的当代文人心底。
他们着重于“形式的价值”,追求形式美以感观的某种愉悦,把物质时代人精神的紧张、空虚、浮躁,消弭于园林山水之间,恣意自由自适的生命,以“慢慢走,欣赏啊”的闲适之“雅”,把玩、消遣物化的江南园林。
当然,因着游历者的主体差异性,他们对审美对象范畴的圈定与叙说也有着显在的差别。
同为“应目”之游的散文,一类有着“泛园论”、“泛艺论”的美学倾向,他们惯性般地将整个泛化江南预设为园林,看取自然造化演绎而成的“园林化的江南”。
以水为媒,将台、室、亭、廊、石等园林景观一一做实在自然风物,在更为自然自在的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生存空间、审美视野与思维空间中,界说着写意的园林化的江南。
段宝林、江溶主编的《山水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丁少伦主编的“文化中国诗性江南”系列丛书(济南出版社)、陈益着的《如花似玉的江南》(上海人民出版社)中每每便可静读到这样的文字。
恰如陈益所叙说的:“江南是水做的……因为有水,江南显得精巧,像一帧铺展的苏绣。
”(《水与稻作》)“江南传统的民居或建于滨河街巷,临街面河。
宅后门常常有下河的石阶,有逐级挑出水面的,也有凹进在驳岸边沿的”。
(《诗意的栖居》)这图景往美学里说,恰似造园的要旨“借”字,就是借景借境借势借意,在山水秀美间,因地制宜,浑然天成一泛化的大园林。
用汪逸芳的话说,“江南小镇文化其实是水文化。
”(《文化江南》)仅就江南苏州为例,其“坐落在水网之中,荡泊星罗、川渠错综。
漫步水城,情趣盎然;河道纵横,密如蛛网;小桥千姿如虹卧波;巷坊民居,临水而设。
”(《山水中国》)而“水是园林的灵魂”(苏旅主编《幽雅的江南古典园林》,中国旅游出版社),在这样一个“人家尽枕河”,“春城三百七十桥”的园林化的苏城,“江南却从来自古随随便便地颇漫不经心地写它的意”,摆布零散的丘山和纷披的河流自有其殊众的秀丽和清新。
难怪蔡海葆由衷地慨叹到:“散读和散写江南吧。
读错一片土地,我们便没有散文了;而写错一种文体,我们也就失去江南了。
”(《江南散意》)蔡海葆真正想说的,也许是被现实生活逼仄抑制的当代文人,已无力再去绞尽脑汁地在含蓄暗示中蛰伏,散文与江南因着某种散漫的诗意存在,使他们更多地选择散文文体沉潜于园林化的江南,以应目而养心,将早已不能承受生命之重的劳心焦虑的生命自由释放,以便抵达海德格尔所说的澄明之
境。
另一个将视线逗留在苏州的女子叶文玲,在其散文《城与梅花一样清》中更是将苏州定位于“一座雅静的城市。
”而“静”在她眼里是种“每逢大事有静气”,“心到静处人自雅”的非常大气之词,流溢言表的大概也是这种诗性之境。
“应目”之游散文的另一类是以具体的园林为书写对象的,即确指的“江南的园林”。
亲历者在众多形态的园林中优游徜徉,忘尘嚣、抛俗念,在主体对象化的园林世界中虚静人生种种。
宗白华在《艺境》中早已言之:“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
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
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
”在各式园林散文之中,“静照”的主要呈现形态是由静观园林而得的雅闲。
“雅”当是园林的一种本质化存在。
萨特在《圣热内》中对热内的“行为的唯一准则是它是否优雅”的注释是“优雅是那种将最大量的存在转化为显现的行为的特征。
”而江南园林则更强的具召唤力。
余秋雨、素素、祝勇、王剑冰等等都寓目移情于此,并且留下关于江南意象的只言片语或洋洋洒洒的絮语。
当然,无论是叙写游历泛化的“园林化的江南”,还是确指的“江南园林”,这些文字大约都是一种脱离了所谓意义阐释的纯粹美的主观感受的描摹,其类似于苏珊·桑塔格在《关于“坎普”札记》中论及的“坎普”行为,即“主要是欣赏、品味的一种方式——而不是评判。
坎普宽宏大量,它想愉悦人。
”“坎普趣味是一种爱,对人性的爱,……坎普是一种温柔的情感。
”这里只有忠实于生命体的原初直感,没有哪怕是无关痛痒的道德评述。
游历者们只把对象世界看作是一种审美存在,徜徉其间,自言自语于园林的山水亭台之美,然后安抚僵硬而皲裂的心灵。
“应目”之游,是一种审美方式或者就是一种理想中的生活方式,该是部分文人在那些简单的乐趣中,体验事物自身的明晰,或体验事物之本来面目的明晰之后,寻求远离复杂之世的最后的庇护所吧。
“中隐”之居:自在的憩园
显然,反对阐释的纯粹感性化的审美游历叙说,多少显得有些暧昧。
人置身于美仑美奂的园林之间,把玩、消遣物质的江南,貌似满足了他们浪漫清逸的人生情怀,潜在地也缓释了他们人生的逼仄感。
游历,在某种程度上也该是“隐”的一种显在方式。
于是,另有一群当代文士徘徊在“江南园林”的历史人物间,散写着关于隐逸文化的种种,并以此环顾自身,将江南园林与当代文士主体精神互为应照,性心神通。
但是,现实的园林离静安清逸的园林之魂有些远了。
应该说,“中隐”思想是士大夫生活乃至园林艺术存在的基础,它讲究的是“进不趋要路,退不入深山;深山太濩落,要路多险艰”。
回到当代文人定位的“江南园林”语境,文人向往之、皈依之的自然梦寻,更多的便是这种有着“中隐”之说的文化回归。
文人处于市民文化和体制文化的中间地带,他们担当着文化传承和创造的职志,而文化又赋予其主体性、独立性与超越性。
“园林”作为“隐于世”的显像之所,成为“隐逸文化最基本的载体”(4),于此,文人静安心境,澄怀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