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理论在组方配伍中的意义 3

合集下载

中药方剂性味配伍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中药方剂性味配伍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贾振 和 . 薛芙 蕖 , 吕晔 , . 血 足 三 里 等 脐
穴 注 射 治 疗 化 疗 所 致 白 细 胞 减 少 4 6 例 疗 效 观察 .中 国针 灸 ,0 0,0(0) 20 2 1 :
5 5 8
方 剂 的 配伍 规律 蒋 永 光 等[ 出 方 剂 性 味是 客 观 存 1 ] 提 在 的 单 味 中 药 各 有 其 性 与 味 . 味 是 性
维普资讯
中药 方 剂 性 味 配 伍 的研 究现 状 及 展 望
胡 波 1 蒋 永光 2
(. 庆三峡 医药 高等 专科 学校 , 1 重 重庆 万 1 0 0 0 . 。4 4 2 ;2成都 中 医药大 学 , 1 . 四川成 都 6 0 7 ) 10 5
免 疫球 蛋 白及 补 体 含 量 的影 响 . 徽 中 安
李 刘 灸 [2 李 晓 军 , 秀华 , 亚 书 、 法 配 合 耳 穴 1] 贴 压 治疗 放 化 疗 所 至 不 良反 应 3 2例 .
中国针 灸 , 0 , 1 9 : 2 2 01 2 ( ) 5 3
医学 院 学报 ,0 0 1 ( )3 2 0 ,9 3 : 1 『7 文 立 . 师 风 范 针 界 巨擘 : 雪 苔 教 21 大 王
叶 刘 等 电 [8 陈 少 宗 , 芳 , 美 芹 , . 针 疗 法 抑 1] 制 化 疗 药 物 破 坏 肿 瘤 患 者 T细 胞 、 K N 细 胞 作 用 的 初 步 观 察 .针 灸 临床 杂 志 .
2 0 1 ( )4 o 0,6 1 :2 贾 针 [9 张 海 峡 . 成 文 、 灸 对 红 细 胞 免 疫 的 1]
合 和 是 组 方 配 伍 的方 式 , 以此 为 基 础 的

论中药五味理论

论中药五味理论

论中药五味理论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论中药五味理论更新时间 2010-3-3 8:50:00 点击数摘要:五味理论在中医药学理论和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是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文章就五味理论对中医药的贡献和存在之不足分而论之,并就如何扬弃传统的中药五味理论提出个人见解。

关键词:五味中药五味是药性理论的核心之一,药物的味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确定的,后来逐渐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

亦即人们对药味的获得有两种认识,一是以神农尝百草为代表的口尝之说;另一种认识就是药味来源于中医药物的功能和药效。

五味理论历史悠久,在中医药学理论和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是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出现不少分歧和混乱,存在不少问题。

1五味学说的积极意义药物五味可以部分地反映药物的功效特点五味是药物基本属性之一,它是用来阐述药物功用的一种理论框架,如《内经》云:“甘缓”“酸收”“苦燥”“苦泄”“辛润”等。

辛能散、能行;甘能补、能缓、能和;苦能泄、能燥;酸与涩都能收能涩;咸能软能下;淡能渗能利。

虽然药物的味与功效特点不是绝对和完全地符合,在古代功效尚未较好地总结出来之前,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部分地反映药物的功效特点。

因此,对当时指导临床用药有着积极的意义。

由于,人们首先了解药物的主治,然后才逐步总结出功效。

早期的本草,均基于这种实践,主要记载各药的主治病症。

在认识药物的功效以前,如果掌握了该药的五味特点,可以增强临床用药的准确性。

《神农本草经》记载主治“咳逆上气”药物有二十余种,却未指明这些药物以什么样的作用治疗咳逆上气。

不弄清这些药物的五味,就是不了解其作用特点,临床选用药物只能是袭其用而用,无异于按图索骥。

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原则

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原则

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原则1.五味调配原则:中药具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通过配伍不同味道的药物,可以达到调和药性、增强药效或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

例如,用辛散药调和苦泻之品,可以减轻苦泻之性。

2.药性调和原则:中药的性味有寒、凉、平、温、热等不同属性,通过药性调和,可以使药物之间相互促进或制约,达到平衡的效果。

例如,辛热药与寒凉药配伍,可以中和寒凉药的寒性,减少不良反应。

3.类同调和原则:类同调和是指相同或相似药性的药物进行配伍,以达到药物之间的促进或制约效果。

例如,中药组方中常使用多种清热解毒药物,共同发挥清热解毒的作用。

4.辩证施治原则:中医学注重辩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病机等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配伍和组方。

例如,对于阳明胃热消谷不化的证候,可选用黄连清热、厚朴行气的药物进行组方。

5.禁忌配伍原则:一些中药有禁忌配伍的情况,即不应该同时使用或混合使用。

这是由于一些药物组合会产生副作用或相互抵消药效,甚至导致中毒。

例如,桔梗与大蒜不宜配伍使用,会导致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

6.药物剂量协调原则:中药的剂量使用应按照具体情况进行协调,避免药物的过度使用或不足使用。

一般来说,治疗急性病情应采取大剂量、短时间疗程;治疗慢性病情应采取小剂量、长时间疗程。

7.个体差异调整原则:每个人的体质、病情以及对药物的反应都不完全相同,因此在配伍和组方时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例如,对于敏感或过敏体质的患者,可以减少一些刺激性药物的用量。

8.同种药物适当更替原则:有些中药具有类似的药效和药理作用,可以适当更替使用,以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

例如,对于一些治疗咳嗽的方剂,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板蓝根或浙贝母等药物进行替代使用。

总之,中药的配伍和组方原则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决定了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

医师在使用中药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病情,遵循以上原则进行合理配伍和组方,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并保证患者的安全用药。

中药性味配伍探讨

中药性味配伍探讨

2003年8月第10卷第8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7· 中药性味配伍探讨 王 欣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四气五味不仅是反映中药药性的重要方面,更是临床配伍组方中不能忽视的关键环节。

一般而言,在“君臣佐使”制方原则的指导下,强调被选用药物的功用特征,而对以药物性味为主进行的组方思路则未引起现代医家的足够重视。

随着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中药“性-效”高度相关的特性已被广泛认可。

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药物的性味组方配伍,成为中医临床治疗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1 理论溯源 以行气活血药。

气帅血行,血行经通,通则不痛。

如临床上常用的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川芎、牛膝、甘草等),这些疏肝理气活血的药物,在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扩张冠脉及外周血管、促进离经瘀血的吸收、调节神经体液代谢失调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这些药物含有十分丰富的铁、铜、锌、锰等微量元素,而锌、铜及锌与锰的比值升高是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病的特征。

服用血府逐瘀汤调整人体中微量元素的比例,对治疗该类病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 心血虚从脾论治  脾主运化、统血、疏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为“后天之本”。

而微量元素是水谷之气的一部分,是“气”的物质基础之一,人体内微量元素缺乏,可致虚证。

一般认为,人体造血功能主要与微量元素铁有关,但在铁参与形成血红蛋白过程中,铜起着关键性作用,即在二价铁转变为三价铁时,必须依赖血浆铜蓝蛋白的氧化作用。

如果体内缺铜,血浆铜蓝蛋白的氧化活性降低,必然导致铁的价位转变发生困难而容易引起贫血。

临床上也经常可以发现有些缺铁性贫血的病人在单纯补充铁剂时效果并不明显,当加用含铜制剂后,贫血很快得到纠正。

  另外,在肿瘤疾病后期,患者贫血也常常与体内大量铜的消耗有关,在给贫血患者补铁时最好适当补铜,往往收到较好效果。

五苓散配伍中四性五味理论的应用分析

五苓散配伍中四性五味理论的应用分析

五苓散配伍中四性五味理论的应用分析作者:迟浩宇摘要:探讨“四性五味”理论于五苓散方配伍中的应用分析,显示出“四性”与“五味”为体现中药药性的关键因素,为临床中药配伍不可小觑的关键环节。

对于五苓散的配伍规律,诸多专家由“君”、“臣”、“佐”、“使”等入手研究,相关争议很多。

尝试采取数学手段对五苓散方内药品四气五味展开研究,得出“性”主要为“热性”,“味”主要为“甘、辛”两味,为中药配伍研究提供有用参考。

关键词:四气五味:五苓散:配伍规律五苓散方源于《伤寒论》,可治疗各种“水液代谢障碍”诱发的疾患。

对苓散方“性味配伍规律”上,相关文献仅简单利用“性味理论”及《内经》有关理论展开五苓散方内的性味研究,却鲜见以药量展开五苓散配伍规律研究。

方剂性味配伍规律采取计算机量化研究模式已然成为研究中药方剂的热点,把中药方剂的信息数据赋予一定的数值,让其替代某种信息符号及文字,载录原始数据包含的知识信息,从而达到对方剂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

故此,下面以计算机数据处理结合临床应用进行深入剖析。

1五苓散原方组方原则与现代组方原则1.1五苓散原方组方原则五苓散由“猪苓去黑皮、白术、茯苓”各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桂枝”半两配伍组成。

清代柯琴所著《伤寒来苏集》指出:“猪苓色黑入肾,泽泻昧咸入肾,具水之体。

茯苓味甘入脾,色白入肺,清水之源。

桂枝色赤入心,通经发汗,为水之用。

合而为散,散于胸中则水精四布,上滋心肺,外溢皮毛,通调水道,一汗而解矣。

”柯琴采取药味、色、性合五脏的类推方法,对五苓散中各药的组方原则及组方规律进行了分析。

清代医家吴谦所著《医宗金鉴》则通过药物的性味归经对五苓散的组方特点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1.2现代组方原则分析现代药理表明,桂枝具直接利水效用。

动物实验验证“五苓散”可明显升高心钠素,尤其桂枝最为显著。

白术呈现显著及持续利尿效用,其燥湿利水是经调控腹膜吸收的作用;五苓散利尿效用,高于任何单味药效用,对尿液具双相调节效用。

中药的配伍的概念和意义

中药的配伍的概念和意义

中药的配伍的概念和意义中药的配伍是指将不同的中药药材按一定的比例和方法进行组合使用,以达到增效、减毒、调配药性等效果的中药组方方法。

中药的配伍具有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意义,它能够使中药药效发挥最大化,减少其不良反应,增加疗效。

下面将从中药配伍的概念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中药配伍的概念中药配伍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和医药学知识,将多种具有不同功效的中药药材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比例进行组方使用的一种药学处理方法。

中药配伍需要考虑到各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相互作用对疗效的影响。

中药配伍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药相配伍:根据中医药学原理,将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中药药材进行组合使用,以增强药效。

如将多种活血化瘀的药物配伍在一起,可以达到更好的活血祛瘀效果。

2.药性配伍:中药在运用时,根据其性味与体质病情的关系,进行合理搭配。

如寒凉药物与温热药物的配伍,可以使寒凉药物的寒性得到缓解,从而减少对脾胃的不良刺激。

3.剂型配伍:不同的药物剂型在组方中有不同的应用和作用。

如在治疗糖尿病时,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常以口服剂型使用,而促进糖尿病病人胰岛素吸收的药物则以外用剂型使用。

4.顺逆配伍:中药配伍中要注意顺逆的概念,即合适的中药药材顺利的发挥作用,而不适当的配伍则会导致药物的相互抵消,从而影响疗效。

二、中药配伍的意义1.提高药效:中药药材经过合理的配伍能够相互促进,发挥药效的协同作用。

例如,川芎和生姜是常用的活血化瘀的药材,二者配伍使用具有更好的活血祛瘀效果。

2.减少药物毒性:有些中药单味药材在单独使用时可能具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

但通过合理的药物配伍,可以减少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提高治疗安全性。

如炮姜和附子都具有热毒消散作用,但单独使用时有一定的中毒风险,合理配伍后则能发挥更好的热毒消散效果,并减少毒性。

3.调控药性:有些中药单味药材在单独使用时可能无法满足治疗需求。

通过灵活的药物配伍,可以调配中药的药性和功效,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

中药性味配伍规律的探析

中药性味配伍规律的探析

四气是 药物针 对疾 病 的 ‘ 寒 ’ 发挥 作用 ,“ 同气 配伍 ’ 是配 伍 的配 伍 , 如桃 花 汤 , 主 要治 疗 少 阴病 , 下 利便 脓 血 者 ‘ 呲 为 湿 中 涩 的基 本 内容 。但 疾 病 和药 物 特性 的复 杂性 往 往需 要 应 用不 同属 肠 之剂 , 方 中 以赤 石脂 涩 汤 固 脱为 要 , 配 以少 量 的 干姜 温 中散寒 性 的配伍 , 从而 达到药 物之 间既相 互制 约又相 互为 用的组 方 目的 。 之辛 散之 品, 而 防止 味 涩易 滞 之弊 ’ 辛 酸并 调 , 辛 味药 与酸 味 药并 临 床对 证情 复杂 , 既有 寒证 表现 , 又有 热证 表现 的寒热 混杂 证 。 中 重‘ 如桂枝汤, 以桂 枝 之辛 , 芍 药 之 酸来 调 和营 卫’ ’ 二药 同用 , 一 散 医强 调法则 , 不管 是方剂 配伍 或服药方 法 的寒热并 用, 双 向调节 , 平 收, 使桂 枝辛 散而 不伤 阴, 芍药 酸敛 而不 碍邪 。 衡 协调 , 还 是从 方 剂药 物 与病 证 问的关 系 分析 , 临 证之 时 , 中药 寒 2 . 4 在 酸甘 配 伍 中 , 如 白芍 与 甘 草( 芍 药甘 草 汤) 配伍, 柔 肝缓 急 , 热 配伍 法则 是 以双 向调 节 , 平衡 协调 为 宗 旨来解 决 复杂 证情 。寒 治疗 肝脉 亏 虚 、 筋 急 拘挛 之证 , 体 现 了《 伤 寒论 》 酸 甘 化 阴之妙 法 ; 以芍 药之 酸 , 配伍甘草、 大枣 , 乌 梅丸 以乌 梅配 伍 人 参 热错 杂证 治疗 的 总原则 就是寒 热配 伍, 在 此原 则下应 进一 步辨 量 、 如桂 枝 汤 ,

辨眭、 辨位、 辨势 , 兼顾标 本 , 综 合论 治 。选 用 的寒热 药物各 自的药 力与病证 相宜得 彰 。其 关键还 在于 权衡所 偏, 恰到好 处, 而又不 必 顾 及 药性寒 温 相互 抵 消的 问题 。用 药 之性 能去 纠 病症 之偏 , 其目 的都只是 为 了达 到一个 ‘ 明 平 阳秘 ’ 的正常平衡 状态 。 药物 的寒 热之 性 只反 映药物 的部 分 特性 , 并 不能 概括 其所 有 功效 , 对 于 某一 病 证 , 选 择两 种 功用 有 某些 相 同或相 似 的 异性 药 物配伍 , 用其 中一 药之 性 制 约另 一 药 的药 性 , 而 留存 其 功用 以增 强 药力 , 从 而提 高 临床疗 效 。如银 翘散 重用 银 花 、 连翘 、 薄荷 、 牛 蒡子 等辛 凉之 品 , 又 配用 了两 味解 表力 强 的辛 温解表 药荆 芥 和豆 豉, 寒温 相配 。又 如用 治肝 火犯 胃所 致呕 吐 的左金 丸 。 某些异 性药物相配 , 其 性味 、 功能可相 互 ‘ 触发’ 、 ‘ 催化’ 而改变 原单 味药的功效 。产生 了配伍前所 不具备 的 ‘ 新’ 功能 , 这种 ‘ 新’ 功 能可 以定 向地 作用 于某 一特 定病证 。 Ⅲ如交泰 丸 中黄连 、 肉桂 的 配 伍, 黄连 苦寒 , 肉桂辛热 , 两药配伍 后可用 于心 火偏 亢 、 心 肾不交 的 心烦慷 陲 、 夜寐不安 , 体现 了两药交通心 肾 、 安神除烦 的新功效 。

经方组方原理解析

经方组方原理解析

经方组方原理解析标题:经方组方原理解析简介:本文将对经方组方的原理进行解析,讨论其中的关键要点和相关概念,以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这一中医药学的重要内容。

正文:经方组方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和理论,它是根据中医经典著作中所记载的各种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特点以及相互配伍的规律,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配伍组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方组方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方组方的原理基于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这些理论为经方组方提供了基础和指导。

经方组方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病程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方剂,以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清除病邪的目的。

其次,经方组方的原理考虑到药物的性味归经和功效特点。

中药的性味归经包括寒热温凉、苦甘酸辛、归于肝心肺脾肾等,而每种药物都有其特定的功效和作用。

经方组方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具有相应性味归经和功效的药物进行组合,以达到疾病的治疗和防治。

第三,经方组方的原理遵循药物的相互配伍规律。

中药的相互配伍有一定的规律,其中包括药物的配伍宜忌、药物的相互增效或抑制等。

经方组方要根据这些规律,合理地选择和配伍药物,以增强药物的疗效,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

最后,经方组方的原理还注重个体差异和针对性治疗。

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因此经方组方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设计,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和效果。

总之,经方组方原理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基于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考虑药物的性味归经和功效特点,遵循药物的相互配伍规律,并注重个体差异和针对性治疗。

通过合理地进行经方组方,可以更好地发挥中药的疗效,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和康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 琰,女,31岁,医学博士,副教授国家863基金项目(N o12004AA2Z301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N o12003C B517000)闵可称“悠远”也。

《素问・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曰:黄帝曰:呜呼远哉!闵闵乎,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也,迎浮云莫知其际。

王冰注云:呜呼远哉,叹至道之不极也。

闵闵乎,言妙用之不穷也。

王冰以无尽释此“闵闵”,与“悠远”义相近。

森立之《素问考注》案:“闵闵”犹泯泯也,其要密蔑不可见之意。

王注“闵闵玄妙”,其义可从也。

之为语助,然以常义度之,置此不伦,当求它解。

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九》曰:之,犹若也。

《书・盘庚》曰:邦之藏,淮女众;邦之不藏,惟予一人有佚罚。

言邦若藏,邦若不藏也。

《牧誓》曰:牡鸡之晨,惟家之索素。

言牡鸡若晨也。

《洪范》曰:臣之忧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

吉臣若有作福作威玉食也。

《金》曰: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归俟尔命。

言尔若许我也。

又曰: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

言我若弗辟也。

僖三十三年《左传》曰: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宣十二年《传》曰:楚之无恶,除备而盟,何损于好?若以恶来,有备不败。

成二年《传》曰: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者其不许,亦将见也。

皆上言之而下言若,之亦若也,互文耳。

《荀子・正名篇》曰:假之有人欲南而恶北;《性恶篇》曰:假之有弟兄资财而分者。

假之皆谓假若也。

故“闵闵之当”,即“闵闵若当”,与上句“瞿瞿者肖”虚实相对成文,前者“肖”、“要”为韵,后者“当”、“良”为韵,句式整齐,故从沈祖绵、王引之说。

余谓此段文字所以难懂,在其既有讹误之字,复有通借之文,且属有韵之体,又兼虚词殊用,以常情测之,因谓不可解矣。

余综赅诸家之意,成一家之言,如此庶可“昭彰圣旨,敷畅玄言”矣。

综概诸说,其意当为:道之用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变化无穷,孰知其原?要言之,模仿者拘谨,莫名其妙;玄言者神妙,其善可表?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之谓也。

(收稿日期:2004209207)性味理论在组方配伍中的意义3赵 琰 屈会化 王庆国(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100029)关键词:性味理论;四气;五味;配伍中图分类号:R28911自古以来各种本草书籍在论述每一药物时,首先标明其性味。

中药的性与味反映了药物自身属性,提示了药物主治功能,体现了疾病治则治法。

以药物性味为中心,经过长期实践和经验总结,发展形成了中药特有的性味理论。

性味理论是对中药功效主治的高度概括,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也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对组方配伍有着深刻影响。

1 性味理论的基本内容111 四性药性有寒热温凉之不同,称为四性。

四性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称为四气,此之“气”在古代做为哲学概念,非指一般意义上的“香臭之气”,而是对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特性进行的表述。

后来“气”逐渐衍化为气味之义,至宋代寇宗为了避免与药物的香臭之气相混淆,主张将药物之四气改称为四性。

他在《本草衍义》中提出:“凡称气者,即是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则是药之性……序例(指《本经・序例》)中‘气’字,恐后世误书,当改为‘性’字,于义方允”。

故不论称“四气”,还是称“四性”,含义皆同,都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性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从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

药物四性的划分以病证寒热为基准,用药反应为依据,从药物对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影响这・31・第28卷第2期2005年3月V ol.28N o.2Mar.2005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特定角度来概括药物作用性质。

112 五味古人很自然地将口尝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用滋味解释药物的作用。

《周礼・天官》所载“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即是当时代表性的论述。

后来,由于五行学说的盛行和影响,这种原初的“滋味说”遂被改造成为“五味说”。

五味一词用作概括描述药物的性能最早也见于《神农本草经》:“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但《本经》未对五味功能进行论述,《内经》根据五行学说,将五味与自然界众多的事物、属性联系起来,最早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用,提出“五味所入”,“色味当五脏”以及“五禁”等告诫,关于五味学说的内容更为全面和系统,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奠定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药物气味配伍的理论基础。

“入口则知味”,药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口尝的真实滋味。

经过长期实践,人们逐渐发现药物滋味与其作用间有一定联系,不同滋味的药物一般有不同的治疗作用,而滋味相同的药物,作用往往相同或相近,因此发展为以药物的功能推断其五味。

此外还有一些药物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人们也运用已形成的五味理论,根据药物的作用确定其药味。

另外,受“五行相配”理论的影响和限制,还有一些药物的五味划分是按五行理论机械比类取象的,并无实际意义。

如《本经》说:“赤芝,味苦……;黑芝,味咸……”等。

113 四气五味理论实质的研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学者对四气五味理论的实质开展了很多研究。

如管氏[1]认为:各种无机元素含量水平是决定植物类中药四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王氏、刘氏[2,3]研究认为药味与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有关:如辛味药多含挥发油,具有刺激汗腺分泌而发汗的药理作用,还有的辛味药具有健胃祛风、缓解胃肠胀气的作用;甘味药多含氨基酸、糖类,其药理作用能缓能补,能增强免疫功能,对内分泌、造血系统等有增强免疫调节等作用;酸味药多含鞣质及有机酸,有收敛止血、止痢等作用;苦味药多含生物碱、甙等,具有抗菌、消炎、通便等作用;咸味药多含碘及无机盐类,能软化肿块而具有抗肿瘤作用,另外有部分咸味药如矿物类药多含有硫酸钾钠盐,具有通便作用。

以上研究认为中药有效成分及所含的微量元素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其组成结构和含量以及理化性质、药理活性都与药物性味有着本质的联系,中药性味与中药有效成分的关系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上述研究结果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2 性味为遣药制方之根本药物性味是遣药制方的根本依据,如成无己云:“制方之体,欲成七方之用者,必本于气味生成而制方焉”。

张景岳说:“用药之道无他也,惟在精其气味,识其阴阳。

”211 性味反映药物本身属性药物性味体现的是药物本身的自然属性,反映了药物的本质特征。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曰:“其寒热温凉四气者生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者成乎地。

生存而阴阳造化之机存焉。

”212 性味提示药物主治功能药物的性味理论明显受到中医基本理论的影响。

如《内经》说:“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

”治法上既有收、散、润、缓、软、坚、补、泻等不同,就需要有相应的“药性”去体现,那就是上述的“性味”。

中医有关性味功能的概括是和中医对病证、治法的概括相呼应的,性味提示包含着药物的功能,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知悉药物之性味,便可“格物致理”,推测并验证药物的功能。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曰“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矣。

”一般来说,寒凉之性的药物每有清热、泻火、解毒、定惊等功用,多兼抗菌、消炎、镇静而具抑制性质,如黄芩、板蓝根等;温热之性的药物每有祛风、散寒、温中、助阳等功用,多兼刺激、鼓动、强壮而具兴奋性质,如附子、干姜等。

213 性味体现治则治法疾病的发生是机体阴阳失衡的结果,药物的治疗作用是借药物之偏来调整机体的阴阳之偏,使其在新的条件下恢复平衡。

对于药性与治则治法,《本经》提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是临床用药的一般原则,王叔和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便是此意。

至于寒热错杂之证,往往寒热并用。

对于真寒假热之证,则当以热药治本,必要时以寒药反佐;真热假寒之证,则当以寒药治本,必要时以热药反佐。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

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1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张景岳指出临床选用药物时:“欲表散者,须远酸寒;欲降下者,勿兼升散”;“甘勿施于中满,苦勿施于假热,辛勿施于・41・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28卷热躁,咸勿施于伤血。

酸木最能土,脾气虚者少设”。

由此可见药物性味的选择取舍是治则治法的具体体现。

3 性味配伍理论的发展药性皆偏,徐灵胎指出:“若皆以单方治之,则药性专而无制,偏而不醇,有利必有害。

”配伍是中医用药的突出特色,经过适当配伍,方能达到既用药性之偏以疗疾,又防其偏之有弊,“能如人之所欲以致其效”的制方目的。

性味是进行药物配伍的根本依据,依据药物性味进行配伍组方形成了性味配伍理论。

《内经》奠定了药物性味配伍的理论基础,张仲景作为“医方之祖”充分发挥和运用了《内经》中的性味理论,以其为制方配伍之原则,十分重视药物性味。

自张仲景之后,成无己、张元素、吴鞠通、叶天士等医家对性味配伍理论又多有阐发。

如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篇注重用性味理论来阐发《伤寒论》方中药物的作用,并阐明其君臣佐使关系。

张元素《医学启源》强调制方必须“明其气味之用也。

若用其味,必明其味之可否;若用其气,必明其气之所用也”。

他以当归拈痛汤为例,阐发苦温化湿的性味组方之理,并提出脏腑标本用药式,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六气之邪内淫而病”的治疗原则,拟定出风制法、暑制法、燥制法等制方大法。

吴鞠通临证中注重药物性味配伍及配伍后的性味转化规律,对所用之方的组方原理多从药物性味角度予以阐发。

如治太阴温病时依据《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的性味配伍原则,用药独选辛凉,以银翘散为辛凉平剂,桑菊饮为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

《温病条辨》所载方剂70%以上都分别注明性味,还在每方下阐明该方之性味组方法则:如栀子豉汤为酸苦法,三黄二香汤方为苦辛芳香法等。

叶天士最为“推重气味”,多据性味理论创制组方。

比如治络病制方以辛味为主,或配芳香之品,或配性温之品,或配甘润之品,创制了不同作用的辛香通络之桂枝桃仁方、辛温通络之桃仁牡蛎方、辛润通络之辛润宣络方等诸方。

叶氏还将性味理论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对用药经验进行概括。

如治上焦药用辛凉,治中焦药用苦辛寒,治下焦药用咸寒等。

4 性味配伍理论在组方中的具体体现411 以性味阐明君臣佐使半夏泻心汤是《伤寒杂病论》中治寒热错杂之心下痞的名方,以姜、夏之辛开温燥,配伍芩、连之苦降寒凉,参、草、枣之甘缓温润,辛开苦降、寒热并用,体现出仲景重视药物气味配伍的制方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