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侮辱、恐吓、攻击等行为的现象。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暴力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如何有效应对网络暴力,成为了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影响和整治对策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1. 言语攻击: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言语上的恶意攻击、诽谤和造谣,严重影响被攻击者的声誉和情绪。
2. 图片视频攻击:通过发布恶搞、恶劣图片或视频来侮辱他人,对被攻击者进行人身攻击。
3. 谣言传播:以传播谣言、不实信息的方式诋毁他人,导致被攻击者遭受恶劣的社会评判和舆论压力。
4. 人肉搜索:通过互联网追踪他人的个人信息,对其进行人身攻击、威胁和恐吓。
5. 群体攻击:在网络上组织一群人对特定对象进行攻击和谩骂,造成被攻击者的心理和身体受到伤害。
二、网络暴力的影响网络暴力对受害者的心理和身体都带来了严重的伤害。
在心理方面,受害者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在身体方面,受害者可能会出现失眠、食欲不振、体重波动等身体问题。
网络暴力还可能导致受害者在社交、就业等方面受到影响,对其正常生活造成极大困扰。
除了对受害者本人造成的直接影响外,网络暴力还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暴力的存在会破坏网络空间的和谐氛围,降低人们在网络上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网络暴力的传播还会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影响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和传承。
三、整治网络暴力的对策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暴力行为的立法,严禁在网络上进行辱骂、诽谤、造谣等行为,并对违法者进行惩处。
建立健全网络监管体系,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监控和处罚。
2. 加强网络教育:通过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广大网民对网络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认知,引导人们自觉维护网络秩序,抵制网络暴力现象的产生。
3. 强化社会监督:利用舆论监督的力量,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批评和曝光,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整治网络暴力的积极性,形成整体打击网络暴力的强大合力。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暴力现象也日益严重。
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上进行的一种以侮辱、攻击、谩骂、造谣等形式来攻击他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给受害者造成心理打击,对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针对网络暴力现象,需要采取有效的整治对策,来规范网络行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网络健康发展。
一、网络暴力现象的危害网络暴力现象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伤害受害者的心理健康。
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受害者可能无法避免或逃避,在网络上受到的攻击可能会持续存在,从而给受害者造成长时间的心理压力和创伤。
2. 毒化网络环境。
网络是一个对外开放的空间,网络暴力行为将打破网络空间的和谐氛围,造成网络环境的沉浊污浊。
3. 侵犯公民隐私权。
网络暴力行为常常伴随着对受害者个人信息的泄露和散播,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4. 引发公共事件。
网络暴力行为可能会引发一些公共事件,扰乱社会秩序,甚至造成社会不稳定。
5. 伤害社会风气。
网络暴力行为的存在,不仅扰乱了网络和社会的秩序,也造成了公众对网络环境的不满和不信任。
1. 匿名性。
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可以隐匿自己的身份进行言论,这种匿名性让人们在网络上更容易产生攻击、侮辱的行为。
2. 超限言论。
在一些网络平台上,言论自由的原则被滥用,一些人通过网络发表攻击性言论,破坏了网络空间的和谐氛围。
4. 社会文化背景。
一些社会文化中对于行为的歧视和偏见,也会在网络空间中体现出来,从而促成网络暴力现象的存在。
5. 技术手段。
一些人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对他人进行侮辱、攻击和造谣,使网络暴力行为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大大增加。
针对网络暴力现象需要采取多管齐下的整治对策,来规范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空间。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应当加强网络暴力行为的相关立法工作,并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明确的法律界定,规定网络暴力行为的违法行为和处罚标准。
2. 增加社会教育和引导。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1. 引言1.1 网络暴力现象介绍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辱骂、造谣、恐吓、威胁等行为,给受害者造成精神和身体上的伤害。
这种行为往往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扰乱公共秩序,危害社会稳定。
网络暴力不仅仅局限于言语上的攻击,还包括图片、视频等形式的侵害。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网络的兴起,网络暴力现象愈发严重,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往往是无辜的个人、机构或群体,他们可能因为一些言论或行为而成为网上攻击的对象。
这种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各种不良动机,如报复、娱乐、炒作等。
网络暴力不仅侵犯了受害者的人身权利,还给他们带来了心理上的恐惧和忧虑。
网络暴力也会对社会形成恶劣示范,影响公众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为了有效防范和遏制网络暴力现象,我们亟需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强网络法制建设,提高公众意识,倡导文明网络行为,构建和谐网络环境,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与稳定。
2. 正文2.1 网络暴力的危害网络暴力的危害包括心理伤害、社会影响和个人隐私泄露等方面。
网络暴力可以给受害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导致抑郁、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受害者可能因为长期遭受网络暴力而产生自闭、自杀等极端行为,甚至对社会造成危害。
网络暴力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会扩散得更加迅速,加剧社会的负面情绪,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网络暴力往往侵犯个人隐私,泄露个人信息、传播不实信息等行为会对受害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网络暴力不仅影响了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还给社会和谐和个人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为了遏制网络暴力的蔓延,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规范网络言论,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2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1. 辱骂攻击:网络暴力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在互联网上对他人进行辱骂和攻击。
这种行为往往伴随着恶意言论和挑衅性言语,会对被攻击者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1. 引言1.1 网络暴力现象的定义网络暴力现象是指利用网络平台和技术对他人进行言语、言论、图片、视频等形式的攻击、辱骂、诽谤、谣言、恶意造谣等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具有匿名性、广泛性和持续性,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导致严重后果。
网络暴力是一种新型的暴力行为,虽然没有直接的肢体伤害,但其对个人和社会的伤害却不容忽视。
网络暴力不仅会给受害者造成心理伤害,甚至导致抑郁、自杀等极端事件,还会破坏网络社会的和谐氛围,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受害者往往感到无助和绝望,难以摆脱网络暴力的困扰,甚至影响正常的社交和工作生活。
对社会而言,网络暴力扰乱了网络秩序,影响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引发恶性事件,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暴力现象,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治和预防。
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网络暴力的蔓延,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
1.2 网络暴力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网络暴力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非常严重。
对于个人来说,受到网络暴力的人会遭受到言语暴力、人身威胁甚至身体伤害,导致其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引发抑郁、自闭等心理问题。
受害者的自尊和自信也会受到打击,影响其自我认知和社交能力。
网络暴力还会对受害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甚至导致工作丧失、家庭破裂等严重后果。
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网络暴力现象的存在会破坏社会和谐,加剧社会矛盾,甚至引发群体事件和社会动荡。
网络暴力的传播和扩散也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加剧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网络暴力的存在也会影响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使人们的行为更加随意和恶劣,加剧了社会的道德沦丧现象。
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对网络暴力现象的监管和整治,保护个人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2. 正文2.1 网络暴力现象分析网络暴力现象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出现的侮辱、谩骂、恐吓、人身攻击等行为,其特点是匿名性和传播性强。
这种网络暴力行为给受害人带来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巨大,甚至会导致一些受害者产生焦虑、抑郁甚至自杀的想法。
如何应对网络暴力

如何应对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指的是在互联网上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诽谤、威胁或恶意侵犯隐私等侵害行为。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网络交流的日益频繁,网络暴力问题日益突出,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和社会影响。
为了有效地应对网络暴力,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社会倡导和法律保护社会应当加大对网络暴力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普及网络道德、网络文明和网络法律法规,并设立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增强公众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和警惕性。
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网络暴力的打击和处理力度,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法律体系,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严厉打击网络暴力行为,形成高压态势,让网络暴力行为付出代价。
二、增强个人网络素养个人应提高网络素养,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以理性、宽容、友善的态度与他人进行网络交流。
遇到网络暴力行为时,要保持冷静,不要被情绪所左右,切勿以暴制暴。
要学会有效地规避和屏蔽网络暴力行为,例如设置屏蔽关键词、关闭陌生人私信等功能,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冲突。
此外,个人也可以向相关平台或社交媒体举报和投诉网络暴力行为,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加强网络监管和平台责任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载体,应加强对用户言论的审核和管理,建立健全的内容审核机制,及时删除和屏蔽涉及网络暴力的不良信息。
同时,加强对用户行为的监管,对于发表网络暴力言论的用户进行警告和封号处理,对于散布谣言、传播侵犯他人隐私等行为,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平台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四、加强心理辅导和媒体引导面对网络暴力,受害者应及时向身边亲友寻求支持,同时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心理辅导机构应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帮助受害者缓解心理压力和创伤。
此外,媒体应当加强对网络暴力事件的报道和引导,引导舆论关注网络暴力的危害,促使社会对网络暴力行为形成普遍抵制的共识。
以上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网络暴力问题,建立一个和谐、友善的网络环境。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暴力现象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网络暴力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暴力,更是一种对网络空间的侵犯,对于个人的名誉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困扰。
针对网络暴力现象,如何采取有效的整治对策成为了社会的重要议题。
我们需要了解网络暴力的种类和表现形式。
网络暴力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言语暴力、文字攻击、人身攻击、造谣传谣等。
在社交媒体上,随意发表言论往往带有攻击性,会对被攻击者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
通过网络传播虚假信息或不实言论,往往会导致被害者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和唾弃。
这些行为已经严重侵害了网络空间的公平和健康,更破坏了个人的正常生活。
网络媒体平台成为网络暴力的温床。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匿名发帖以及信息传播的迅速性往往会造成网络暴力的扩散。
一些无良分子会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人身攻击,诋毁他人名誉,制造舆论引起公愤,因此网络媒体平台也成为整治网络暴力的重要对象。
针对网络暴力现象,应采取以下整治对策。
社会应更加重视网络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人们需要意识到网络暴力的严重性,学会适当地使用网络,避免参与暴力言论的传播。
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帮助个体更好地面对网络暴力,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网络媒体平台应加强管理,建立规范的发帖审核机制,及时清理和屏蔽含有侮辱、攻击、谩骂言论的帖文,减少网络暴力言论的传播渠道。
建立网络言论监管机制,对网上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及时严厉的处理。
确保公众在网络空间中有一个清净、公平、健康的环境。
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宣传,提高个人在网络上的防范能力,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和权益。
对于网络暴力现象,整治对策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社会和个体需要共同配合,从源头上遏制网络暴力的蔓延。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建设一个文明和和谐的网络空间。
网络暴力现象严重侵犯了个人的名誉和生活,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整治对策,加强网络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网络媒体平台管理,建立网络言论监管机制,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宣传等措施,共同为建设一个文明和和谐的网络空间而努力。
防范网络暴力

防范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指在互联网上对他人进行身体、精神或者财产方面的伤害,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进行攻击、侮辱、欺凌等恶意行为。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对网络暴力的预防。
1. 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网络暴力虽然是在网络空间中进行的,但其行为本质上与现实社会中的暴力行为并无二致。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严禁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和传播。
同时,应该建立严厉的处罚机制,对网络暴力行为给予相应的制裁,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 强化教育宣传有效的教育宣传是预防网络暴力的关键。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肩负起教育责任,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素质教育。
教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提高他们对网络暴力的警惕性和应对能力。
同时,媒体也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对网络暴力的宣传报道,引导社会关注和重视这一问题。
3. 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应该加强自身的管理和监管,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严格审核用户发布的内容。
一旦发现网络暴力行为,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包括删除相关信息、封禁相关账号等。
此外,政府部门也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和秩序。
4. 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打击网络暴力。
相关机构可以开发和应用智能算法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网络平台上的有害信息进行快速识别和过滤。
同时,推广使用网络安全软件和防火墙等工具,有效防范网络攻击,降低网络暴力的发生概率。
5. 倡导网络文明行为每个个体都应该自觉遵守网络文明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
在网络交流中,要尊重他人的言论自由,保持理性、和平、友好的态度。
在发表意见和评论时,应遵循事实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不进行人身攻击和恶意中伤。
只有形成全社会共同遵守的网络行为规范,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网络暴力现象的发生。
总结起来,防范网络暴力需要多方合作,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教育宣传、建立监管机制、应用技术手段以及倡导网络文明行为等。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网络暴力是指在互联网上对个人、群体或事物进行侮辱、威胁、恶意攻击等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暴力现象也不断增加,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净化网络环境,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整治措施。
政府应加强对网络暴力的监管和法律制度建设。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暴力的定义和处理方式,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提供法律保护。
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网络暴力行为的监测和处罚力度,对于恶意攻击者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提高违法成本,形成威慑,从根本上减少网络暴力现象的发生。
互联网企业应加强自身的管理和监管机制。
通过建立完善的用户管理制度,对用户进行实名制注册,实行身份认证,并建立用户信用系统,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在线举报制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网络治理环境。
加强技术手段的研发和应用,开发出可以识别和过滤网络暴力言论的智能软件或算法,将恶意言论拦截在网络外部,减少其传播范围。
加强网络教育和公众意识提升。
通过开展网络安全和网络素质的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网络素养,培养正确的网络行为和价值观。
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网络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避免参与网络暴力行为。
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指导,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念,教育他们在网络空间中要有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
各界媒体应积极参与网络暴力的监督和曝光,通过报道揭示网络暴力的真相,引导公众关注和参与网络暴力的整治工作。
建立网络暴力行为的舆情监测机制,通过公开处罚结果等方式,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曝光力度,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推动网络暴力现象的整治。
网络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互联网企业、公众和媒体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加强网络监管,加强用户管理和技术手段的研发应用,加强网络教育和公众意识提升,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才能有效整治网络暴力现象,构建一个和谐、安全的网络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第15期 New Media ReseaRch
54
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进入一个“无网络即无生活”的时代。
互联网既代表了一种交往方式,同时也为社会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舞台。
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以及国家和社会治理不能回避的问题。
人们在感叹网络舆论的迅捷性和广泛性的同时,也在担忧其一旦失控所带来的诸多麻烦和不利影响。
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会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而畸形无序的网络舆论往往会导致网络暴力,本文即是在梳理我国网络暴力产生发展的基础上,简要分析网络暴力的危害、成因以及杜绝网络暴力的相应对策。
1 网络暴力的形成及其危害
互联网时代早期,伴随相关论坛的逐渐兴起,网络舆论逐渐出现。
这一时期,经济和文化精英在领导着网络舆论的导向,这一阶段网民往往文化程度较高,能够较好地把握舆论的正确方向和限度。
国家也会积极提供适当的平台汇集网民的意见,有利于国家更好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网络舆论往往只涉及国家主权等重大问题,网络暴力在这一时期影响并不大。
21世纪初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用户开始扩展,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到互联网世界,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个时期的网络舆论开始扩展到社会问题和政治领域,政府也逐渐感受到了网络舆论的强大力量,开始正视通过网络舆论反应出的问题。
但这一时期的网络舆论往往还要依托于新老媒体的互动,而不能完全脱离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在这个时期具有的社会公信力依然在一定程度上高于新媒体,传统媒体更能代表一些官方观点或权威观点。
网络舆论往往需要传统媒体的一些报道的助力才能达到顶峰。
这一时期的网络暴力会偶尔出现,但是总体而言,网络暴力的危害并不十分显著。
目前,网络舆论到达了其爆发期。
这个时期,互联网体系更加成熟,网民数量暴增。
但是与此同时,网民素质并未同步提升。
反倒是伴随网民人数增加的同时,网民素质出现了太多的参差不齐态势。
网民逐渐脱离了初代精英的带领,开始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
而由于网民基数的增加,各种观点都会有自己的市场,都会受到相当一部分人的认可和追捧。
这种情况下,的确达到了“百家争鸣”的效果,但也不可否认,一些不正当言论会影响网络秩序,网络暴力逐渐引现。
网络暴力正在消解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正面红利,引发人们的种种恐慌。
其主要危害性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网络暴力行为会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近些年来,不少名人都为网络暴力发声。
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一些言谈举止被过分放大,导致人们因为他们的一些过失或者只是一些无中生有的误会而对他们进行口诛笔伐,一些恶意组织的人身攻击评论在各条火热的微博下都可以看到,一些恶意剪辑的视频也随处可见。
尽管对于公众人物而言,他们对于恶意攻击的承受力应该强于普通人,但这些人身攻击也的确侵害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二是网络暴力会造就施暴者的普遍性。
网络暴力的可怕之处在于,在不知不觉间你就可能成为施暴者。
网络舆论的一个特点就是跟风严重。
一旦一个事情成为热点,人们就会跟风披露相同的事件,而人们为了赶上这波热度,往往不会认真考证自己所披露的事情是否属实。
在我们肆意嘲讽某一个批评对象的时候,有多少人是有认真了解过这个人,还是仅仅是跟风嘲讽,不嘲讽似乎就格格不入。
一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
赵懿纯
摘 要 网络暴力的形成依托于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舆论的发展。
其往往会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甚至给公民的人身安全和社会秩序带来威胁。
网络用户的匿名性、网络环境中人际关系的薄弱性、趋同心理等催生助长和发展了网络暴力。
消除网络暴力需要网络环境治理中的实名制机制的逐渐推行,以及广大网民坚持独立思考,和政府加强网络监管制度等多方面共同发力。
关键词 网络暴力;产生原因;危害;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5-0054-02
作者简介:赵懿纯,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MEDIA MANAGEMENT 媒介经营与管理
人一言,人人都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什么,可是在被嘲讽的人身上却有千斤之重。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网络舆论中变为施暴者。
三是网络暴力给公民的人身安全和社会秩序带来威胁[1]。
“人肉搜索”建立在网民互动分享链接的传播行为上,是虚拟互动和现实互动合力作用的产物,在舆论层面上可以掀起巨大波澜。
“人肉搜索”因其较强的破坏性被视为网络暴力的一种表现形态[2]。
“人肉搜索”可以获得互联网世界中某个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信息,比如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
而一些极端的人则会在线下对被“人肉搜索”的人进行攻击。
这种行为已经由网络暴力向现实暴力发展。
2 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
首先,匿名用户催生网络暴力。
网民基数增加,众人意见不合,自然就会出现分歧甚至人身攻击,这种情况下,匿名用户应运而生[3]。
其次,网络环境中人际关系的薄弱性也助长了网络暴力。
舆论的产生需要以群体的作用作为动力。
在互相陌生的互联网世界,维持彼此关系的条件是围绕某一特定问题发表相同观点,而网络舆论也产生于这个过程中。
这种十分薄弱的“人际关系”,也为网络暴力埋下了隐患。
你我在这一战争中是同袍战友,可是又有谁知道在下一场舆论之战中,你我是否会成为敌人呢?对于一种不确定的关系,人们往往不会过于认真地进行理性思考,而就是这种非理性的你一言我一语最容易形成网络暴力[4]。
再次,趋同心理造就网络暴力的不断发展。
大多数人会存在趋同心理,当自己意见与周围人相背离时,会产生孤独感和恐惧感。
而网络空间的舆论恰恰存在一种“前十效应”,即对网络上出现的某些新闻或社会现象,前十位网友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后续上百位上千位甚至更多网友的态度和评论。
当一致观点越多时,突破自己的内心、勇于发表新观点的难度也就越大。
近些年来,不乏有反转的事情发生。
比如之前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在第一开始由于一篇报道称因一位女司机逆行而导致公交车避让不及而坠江,一时间多少舆论全部指向那个女司机,对其进行人身攻击,肆意谩骂,甚至将怒火牵扯到了整个女司机群体。
可后来,警方公开案情,发现真相其实是公交车司机和车内女乘客争吵导致公交车坠江,并对之前那位女士造成了伤害。
真相大白,有多少人记得自己曾对那位无辜的女司机说过什么呢,有多少人觉得自己应该去道歉呢?大家都觉得与自己无关,自己只是众多人之中的一个罢了。
3 杜绝网络暴力的对策分析
当我们知晓网络暴力的种种危害,也初步了解造就网络暴力的原因之后,应当认真思考,理性分析,寻找杜绝网络暴力的适宜对策。
一是网络环境治理中的实名制机制的逐渐推行。
针对匿名用户发表不当言论挥舞网络暴力大旗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况,我们应当积极推进网络实名制度[5]。
如果网络暴力实施者知道自己发表不当言论的行为已经被管理机关或者被侵权人掌握,就可能会有所顾忌。
二是学会独立思考。
网络舆论与网络暴力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哪怕看似正义的言论也可能是一种网络暴力。
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人们往往只会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或者说,人们只希望别人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
作为旁观者,我们能发现两家挂出来的吵架理由都十分有道理,并且也的确证据确凿,一家骂的合理,另一家的澄清似乎也没有漏洞。
这种情况下,我们似乎也不好分辨事实真相,但是,这些人吵架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真相,而是单纯地看哪家会吵赢。
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进而造就了网络暴力。
如果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分清善恶,则网络暴力会相应减少。
三是加强网络监管制度。
政府应及时控制网络舆论的走向,避免其发展为网络暴力。
当网络舆论一旦出现有向不正确的方向逐渐发酵的趋势,政府应该及时对舆论进行引导,及时公开信息,使公众能够及早了解事情真相,而不致整体舆论方向走偏。
应当及时发现并惩处一些“键盘侠”,阻止其一步步带偏网络舆论使其发展为网络暴力,同时应该及时处理群众对一些网络消息的举报,尽早发现并删除那些不当言论。
参考文献
[1]朱丽.网络暴力舆论的特征和成因分析[J].新闻界,2010
(6):36-37.
[2]许鑫,理性审视网络非理性言论[J].新闻记者,2012
(10):59-63.
[3]李采薇.网络暴力行为的刑法规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73-79.
[4]王艺.网络虚拟空间中的“非理性互动”类型及影响因
素[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10): 63-67.
[5]林凌.网络暴力舆论传播原因及法律治理[J].当代传播,
2011(3):76-78,83.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