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
常用数学公式

常用数学公式数学公式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符号表达式。
在常用的数学公式都有哪些呢?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常用数学公式,一起来看看吧。
常用数学公式:基础代数1. 平方差公式:(a+b)×(a-b)=a2-b22. 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完全立方公式:(a±b)3=(a±b)(a2 ab+b2)3. 同底数幂相乘: am×an=am+n(m、n为正整数,a≠0)同底数幂相除:am÷an=am-n(m、n为正整数,a≠0)a0=1(a≠0)a-p= (a≠0,p为正整数)4. 等差数列:(1)sn ==na1+ n(n-1)d;(2)an=a1+(n-1)d;(3)n = +1;(4)若a,A,b成等差数列,则:2A=a+b;(5)若m+n=k+i,则:am+an=ak+ai ;(其中:n为项数,a1为首项,an为末项,d为公差,sn为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5. 等比数列:(1)an=a1q-1;(2)sn = (q 1)(3)若a,G,b成等比数列,则:G2=ab;(4)若m+n=k+i,则:am·an=ak·ai ;(5)am-an=(m-n)d(6) =q(m-n)(其中:n为项数,a1为首项,an为末项,q为公比,sn为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常用数学公式:基础几何1. 三角形: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三角形中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1)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的角的平分线和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的平分线。
(2)三角形的中线:连结三角形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3)三角形的高:三角形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三角形的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常用数学公式

常用数学公式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常用数学公式汇总一、基础代数公式1. 平方差公式:(a+b)×(a-b)=a2-b22. 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完全立方公式:(a±b)3=(a±b)(a2 ab+b2)3. 同底数幂相乘: am×an=am+n(m、n为正整数,a≠0)同底数幂相除:am÷an=am-n(m、n为正整数,a≠0)a0=1(a≠0)a-p=(a≠0,p为正整数)4. 等差数列:(1)sn ==na1+ n(n-1)d;(2)an=a1+(n-1)d;(3)n =+1;(4)若a,A,b成等差数列,则:2A=a+b;(5)若m+n=k+i,则:am+an=ak+ai ;(其中:n为项数,a1为首项,an为末项,d为公差,sn为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5. 等比数列:(1)an=a1q-1;(2)sn =(q 1)(3)若a,G,b成等比数列,则:G2=ab;(4)若m+n=k+i,则:am·an=ak·ai ;(5)am-an=(m-n)d(6)=q(m-n)(其中:n为项数,a1为首项,an为末项,q为公比,sn为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6.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ax2+bx+c=a(x-x1)(x-x2)其中:x1= ;x2= (b2-4ac 0)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 ,x1·x2=二、基础几何公式1. 三角形: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三角形中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1)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的角的平分线和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的平分线。
(2)三角形的中线:连结三角形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初中数学78个公式

初中数学78个公式以下是初中数学常见的78个公式(按照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类):1. 平方差公式:$a^2 - b^2 = (a - b)(a + b)$2. 比例相等:$\frac{a}{b} = \frac{c}{d}$3. 二次根式:$\sqrt{a} \cdot \sqrt{b} = \sqrt{ab}$4. 平方根的开平方:$(\sqrt{a})^2 = a$5. 次方公式:$a^n \cdot a^m = a^{n + m}$6. 分指数:$\frac{a^n}{a^m} = a^{n - m}$7. 平方和分解:$a^2 + b^2 + 2ab = (a + b)^2$8. 平方差分解:$a^2 - b^2 = (a + b)(a - b)$9. 平方差和分解:$a^2 + b^2 - 2ab = (a - b)^2$10. 一元一次方程:$ax + b = 0$11. 一元二次方程:$ax^2 + bx + c = 0$12. 一元三次方程:$ax^3 + bx^2 + cx + d = 0$13. 直线方程:$y = kx + b$14. 平行线的性质:$k_1 = k_2$15. 垂直线的性质:$k_1 \cdot k_2 = -1$16. 直线的截距式:$\frac{x}{a} + \frac{y}{b} = 1$17. 圆的标准方程:$(x - a)^2 + (y - b)^2 = r^2$18. 圆心坐标公式:$(a, b)$19. 圆的半径:$r$20. 弧长:$L = 2\pi r$21. 扇形面积公式:$S = \frac{\theta}{360^\circ} \pi r^2$22. 正方形的周长:$P = 4a$23. 正方形的面积:$S = a^2$24. 长方形的周长:$P = 2(a + b)$25. 长方形的面积:$S = ab$26. 三角形的周长:$P = a + b + c$27. 三角形的面积:$S = \frac{1}{2}bh$28. 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a^2 + b^2 = c^2$29. 等腰三角形的斜边:$2l = b$30. 锐角三角形的高:$h = b\sin A$31. 五边形的内角和:$(n - 2) \cdot 180^\circ$32. 正多边形的内角和:$(n - 2) \cdot 180^\circ$33. 两角之和的三角函数:$\sin(A \pm B) = \sin A \cos B \pm\cos A \sin B$34. 两角之差的三角函数:$\cos(A \pm B) = \cos A \cos B \pm\sin A \sin B$35. 两角之和的正切函数:$\tan(A \pm B) = \frac{\tan A \pm\tan B}{1 \mp \tan A \tan B}$36. 同角三角函数之商:$\tan A = \frac{\sin A}{\cos A}$37. 逆三角函数关系:$\sin^{-1} (\sin A) = A$,$\cos^{-1}(\cos A) = A$,$\tan^{-1} (\tan A) = A$38. 二项式定理:$(a + b)^n = \binom{n}{0} a^n + \binom{n}{1} a^{n - 1}b + \binom{n}{2} a^{n - 2}b^2 + \ldots + \binom{n}{n - 1} ab^{n - 1} + \binom{n}{n} b^n$39.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a_n = a_1 \cdot q^{n - 1}$40.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_n = a_1 + (n - 1)d$41.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_n = \frac{n}{2}(a_1 + a_n)$42. 任意项数列求和公式:$S_n = \frac{a_1 + a_n}{2} \cdot n$43. 数列首项:$a_1$44. 数列公差:$d$45. 直角坐标系中两点之间的距离:$d = \sqrt{(x_2-x_1)^2 +(y_2-y_1)^2}$46. 连续整数的和:$S_n=\frac{n}{2}(a_1+a_n)$47. 无穷等差数列的和:$S = \frac{a_1}{1 - q}$48. 平行四边形的周长:$P = 2(a + b)$49.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 = bh$50. 梯形的面积:$S = \frac{1}{2}(a + b)h$51. 梯形的内角和:$(n - 2) \cdot 180^\circ$52.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A + B + C = 180^\circ$53. 三角形外角和定理:$A' + B' + C' = 360^\circ$54. 三角形的内心:$(x, y)$55. 三角形的外心:$(x, y)$56. 三角形的重心:$(x, y)$57. 三角形的垂心:$(x, y)$58. 反比例函数:$y = \frac{k}{x}$59. 弧度与角度的转换:$360^\circ = 2\pi \ rad$60.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sin x = \frac{y}{r}$,$\cos x =\frac{x}{r}$,$\tan x = \frac{y}{x}$61. 负数的平方:$(-a)^2 = a^2$62. 模的性质:$|x| = \begin{cases} x, &x \geq 0\\ -x, &x < 0 \end{cases}$63. 绝对值基本不等式:$|a + b| \leq |a| + |b|$64. 定义域:$x$65. 值域:$y$66. 最大值:$y_\text{max}$67. 最小值:$y_\text{min}$68. 直角三角形的面积:$S = \frac{1}{2}ab$69. 多边形的外角和:$360^\circ$70. 多边形的内角和:$(n - 2) \cdot 180^\circ$71. 渐进线:$y = ax + b$72. 正数的倒数:$\frac{1}{a}$73. 反函数的定义:$f(f^{-1}(x)) = x$,$f^{-1}(f(x)) = x$74. 递增函数:$x_1 < x_2, f(x_1) < f(x_2)$75. 递减函数:$x_1 < x_2, f(x_1) > f(x_2)$76. 弧长的比例:$\frac{S}{L} = \frac{\theta}{360^\circ}$77. 圆周角的比例:$\frac{\theta}{360^\circ} = \frac{L}{2\pi r}$78. 英寸与厘米的换算:$1 \text{ inch} = 2.54 \text{ cm}$这些公式在初中数学中是最常见和最基础的公式,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数学所有的公式大全

数学所有的公式大全
以下是一些数学公式:
1. 加法公式: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2. 减法公式: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3. 乘法公式: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4. 除法公式: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5. 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公式:体积V=棱长^3,表面积S=6×棱长^2。
6. 三角形面积公式:面积S=底×高÷2。
7. 圆柱体体积公式:体积V=底面积S×高h。
8. 圆柱体表面积公式:表面积S=2πr^2+2πrh(其中r是底面半径,h是高)。
9. 圆周长公式:周长C=2πr(其中r是半径)。
10. 圆面积公式:面积S=πr^2(其中r是半径)。
11. 指数公式:a^n=b(其中a是底数,n是指数,b是结果)。
12. 对数公式:log_a(b)=n(其中a是底数,b是对数,n是指数)。
13. 三角函数公式:sin(A+B)=sinAcosB+cos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等。
14. 代数公式:x^2-bx+c=0(其中x是未知数,b和c是常数)。
15. 几何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S=底×高,梯形面积S=(上底+下底)×高÷2等。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数学公式,它们在数学和科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解方程的六个公式

解方程的六个公式
常见的解方程的公式有六个,分别是:
1. 一元一次方程ax+b=0的解法公式为x=-b/a。
2. 一元二次方程ax²+bx+c=0的根的求法公式为x=[-
b±√(b²-4ac)]/2a。
3. 对于n元一次方程组,使用高斯-约旦消元法进行解法,也称为简化阶梯型求解法。
4. 对于某些特殊的方程式,例如指数方程、对数方程、三角方程等需要运用其对应的公式进行解法。
5. 在解题过程中,不要忘记应用基本的代数运算规则,如加减乘除、化简、整理等。
6. 对于一些复杂的方程式,需要借助计算机或者各种计算器等工具进行求解,这些工具的使用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
高中必背88个数学公式

高中必背88个数学公式1.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平方。
2. 余弦定理:在任意三角形中,一个角的余弦等于与该角相对的边的平方和减去另外两条边的平方的差再除以两倍的另一条边与该角相对的角的正弦的乘积。
3. 正弦定理:在任意三角形中,一个角的正弦等于与该角相对的边长和另外两条边长的比例的乘积。
4. 长方形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5.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边长乘以高。
6. 梯形面积公式: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加下底乘以高再除以二。
7. 三角形面积公式:三角形面积等于底边长乘以高再除以二。
8. 圆面积公式: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乘以半径的平方。
9. 圆周长公式:圆的周长等于直径乘以圆周率。
10. 球体表面积公式:球体的表面积等于四倍的圆面积。
11. 球体体积公式:球体的体积等于四分之三的圆面积乘以半径的立方。
12. 一次函数方程: y = kx + b。
13. 二次函数方程: y = ax² + bx + c。
14.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an = a1 + (n - 1)d,其中a1为首项,d为公差,an为第n项。
15.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Sn = n(a1 + an)/2,其中a1为首项,an为第n项,n为项数。
16.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an = a1 × qⁿ⁻¹,其中a1为首项,q为公比,n为项数。
17.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Sn = a1(1 - qⁿ)/1 - q,其中a1为首项,q为公比,n为项数。
18. 三角函数正弦的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任意一锐角的正弦是指这个角的对边与这个角所在的斜边的比值。
19. 三角函数余弦的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任意一锐角的余弦是指这个角的邻边与这个角所在的斜边的比值。
20. 三角函数正切的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任意一锐角的正切是指这个角的对边与这个角的邻边的比值。
21. 三角函数余切的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任意一锐角的余切是指这个角的邻边与这个角的对边的比值。
数学母题36个公式

数学母题36个公式1. 乘法公式:两个实数的乘积等于其中一个实数与另一个实数乘以实数的符号:a * b = ab。
2. 除法公式:两个实数的商等于其中一个实数除以另一个实数的倒数:a / b = a * (1/b)。
3. 平方公式:一个实数的平方等于该实数与自身的乘积:a^2 = a * a。
4. 平方根公式:一个实数的平方根等于满足平方等于该实数的非负实数:√a = b,其中b满足b^2 = a。
5. 对数公式:一个数的对数等于以指定底数为底的幂等于该数:log_a(b) = x,其中a^x = b。
6. 三角函数的和差公式:正弦函数的和差公式为:sin(a ± b) = sin(a)cos(b) ± cos(a)sin(b)。
余弦函数的和差公式为:cos(a ± b) = cos(a)cos(b) ∓ sin(a)sin(b)。
正切函数的和差公式为:tan(a ± b) = (tan(a) ± tan(b)) / (1 ∓tan(a)tan(b))。
7. 三角函数的倍角公式:正弦函数的倍角公式为:sin(2a) = 2sin(a)cos(a)。
余弦函数的倍角公式为:cos(2a) = cos^2(a) - sin^2(a) =2cos^2(a) - 1 = 1 - 2sin^2(a)。
正切函数的倍角公式为:tan(2a) = (2tan(a)) / (1 - tan^2(a))。
8. 三角函数的半角公式:正弦函数的半角公式为:sin(a/2) = ±√[(1 - cos(a)) / 2]。
余弦函数的半角公式为:cos(a/2) = ±√[(1 + cos(a)) / 2]。
正切函数的半角公式为:tan(a/2) = ±√[(1 - cos(a)) / (1 + cos(a))]。
9. 欧拉公式:欧拉公式是数学中一条重要的等式,表示以e为底的指数函数e^ix可以表达为余弦函数cos(x)与正弦函数sin(x)的和:e^ix = cos(x) + isin(x)。
公式大全(完整版)

小学公式一部分:概念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如:(2+4)×5=2×5+4×5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O除以任何不是O的数都得O。
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O的乘法,可以先把O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7、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什么叫方程式?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
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
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
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1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求导数的方法
①基本导数公式:c ′=0 (c 为常数);(x m )′=mx m -
1 (m ∈Q );(sin x )′=cos x ;(cos x )′=-sin x ;(e x )′=e x ;(a x )′=a x ln a ;(ln x )′=1x ;(log a x )′=1x ln a
(a >0且a ≠1). ②导数的四则运算:(u ±v )′=u ′±v ′;
(u v )′=u ′v +u v ′;⎝⎛⎭
⎫u v ′=u ′v -u v ′v 2(v ≠0). ③复合函数的导数:y x ′=y u ′·u x ′.
如求f (ax +b )的导数,令u =ax +b ,则
(f (ax +b ))′=f ′(u )·a .
3.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1)S 直棱柱侧=c ·h (c 为底面的周长,h 为高).
(2)S 正棱锥侧=12
ch ′(c 为底面周长,h ′为斜高). (3)S 正棱台侧=12
(c ′+c )h ′(c 与c ′分别为上、下底面周长,h ′为斜高). (4)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积公式
S 圆柱侧=2πrl (r 为底面半径,l 为母线),
S 圆锥侧=πrl (同上),
S 圆台侧=π(r ′+r )l (r ′、r 分别为上、下底的半径,l 为母线).
(5)体积公式
V 柱=S ·h (S 为底面面积,h 为高),
V 锥=13
S ·h (S 为底面面积,h 为高), V 台=13
(S +SS ′+S ′)h (S 、S ′为上、下底面面积,h 为高). (6)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S 球=4πR 2,V 球=43
πR 3.
5.空间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平面
①位置关系:平行、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相交.
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性质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③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性质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2)平面与平面
①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性质定理: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问题5]已知b,c是平面α内的两条直线,则“直线a⊥α”是“直线a⊥b,直线a⊥c”的________条件.
答案充分不必要
6.空间向量
(1)用空间向量求角的方法步骤
①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若异面直线l1和l2的方向向量分别为v1和v2,它们所成的角为θ,则cos θ=|cos〈v1,v2〉|.
②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利用空间向量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可以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分别求出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直线的方向向量,转化为求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或其补角).
方法二通过平面的法向量来求,即求出斜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所夹的锐角,取其余角就是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③利用空间向量求二面角也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分别在二面角的两个面内找到一个与棱垂直且从垂足出发的两个向量,则这两个向
量的夹角的大小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
方法二 通过平面的法向量来求,设二面角的两个面的法向量分别为n 1和n 2,则二面角的大小等于〈n 1,n 2〉(或π-〈n 1,n 2〉).
易错警示:①求线面角时,得到的是直线方向向量和平面法向量的夹角的余弦,容易误以为是线面角的余弦.
②求二面角时,两法向量的夹角有可能是二面角的补角,要注意从图中分析.
(2)用空间向量求A 到平面α的距离:
可表示为d =|n ·AB →||n |
. [问题6] (1)已知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侧棱长与底面边长相等,则AB 1与侧面ACC 1A 1所成角的正弦值等于________.
(2)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O 是底面A 1B 1C 1D 1的中心,则点O 到平面ABC 1D 1的距离为________.
答案 (1)
64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