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硬膜外麻醉在小儿下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腰麻 硬 膜 外 联合 麻 醉在 下 肢手 术 中的应用
曹俊 浩 尚玉燕 胡 娟
【 要】 目的 摘 观 察 腰 麻 硬 膜 外 联 合麻 醉 ( S A) 用 于下 肢 手 术 的 临床 麻 醉 效 果 。 方 法 对 我 CE 应
L ~L z 。穿刺 , 达硬 膜 外 腔 后 用 2 G 腰 穿针 刺 入 蛛 网膜 下腔 , 时硬 膜 外 腔 留 置 导 管 3c 麻 醉 操 作 到 5 同 m, 结 束 后 著侧 卧住 手 术 患者 不 必 更 换 体位 , 卧 位 手 术 的 患者 取 头 高脚 低 位 。 结 果 应 用 C E 麻 醉 后 平 S A
本文 收集 我 院 住 院 的 1 3 住 院 下 肢 手 术 患 者 , 用 腰 4例 选
至 正 常 状 态 , 有 2例 血 压 下 降 达 3 左 右 , 时 伴 恶 心 呕 只 O 同 吐 、 躁不安感 , 烦 即快 速 静 脉 输 入 血 定 安 或 贺 斯 等 代 血 浆 扩
麻 硬 膜外 联 合 麻 醉 S A) 观 察 使 用 其 麻 醉 效 果 , 报 道 如 CE , 现
12 方 法 .
麻 醉 前 常 规 禁 食 禁 水 , 者 术 前 半小 时肌 肉注 射 患
鲁 米 那 0 1 , 托 品 0 5 。进 入 手术 室后 先 建 立 l 静 脉 . 阿 g . mg 组 通 道 , 规监 测 心 电图 、 压 、 氧饱 和 度 、 导 管 氧 气 吸 入 2 常 血 血 鼻 L mi ̄4L mi, 者 取 侧 卧 位 , 肢 在 下 方 , 择 L ~ L / n / n患 患 选 z 3 或 L ~ L 间 隙进 行 穿 刺 , 直 入 法 , 8例 直 入 有 困 难 改 侧 3 4 用 有 入法 , 到达 硬 膜 外 腔 后 用 2 G 腰 穿 针 行 蛛 网膜 下 腔 穿 刺 , 5 同 时硬 膜 外 腔 置 管 。 随时 监 测 麻 醉 平 面 并 通过 体 位 变 化 调 节 麻 醉平 面 , 制 麻 醉 平 面 不 超 过 T , 麻 醉 平 面 固 定 后 即 可 消 控 s待
布比卡因脊麻联合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成骨不全患儿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成骨 不 全 ( O I ) 又 称 脆 骨症 , 是结缔 组织紊乱 ,
即胶 原形 成 障碍 引起 的疾病 , 临床 少见 , 国外文 献报 道 其发 病 率 约为 万 分 之 一 … 。 国 内关 于 O I 患 儿 手 术 麻 醉 的报 道很 少 。本 研究 探 讨 氯胺 酮复 合丙 泊 酚
山东 医药 2 0 1 3年 第 5 3卷 第 3 2期
布 比卡 因脊 麻 联 合 氯 胺 酮 复 合 丙 泊 酚 静 脉 麻 醉 在 成 骨 不 全 患儿 下 肢 手 术 中 的应 用
黄春苹 , 刘继 强 , 高成 永 , 邵 书香 , 田立 东 , 黄 美娜
( 天 津 市武 清 区人 民 医院 , 天津 3 0 1 7 0 0 )
静 脉麻 醉 辅 助 0 . 5 % 布 比卡 因 脊 麻 用 于 O I 患 儿 下
肢 手术 的安 全性 和有 效 性 。 1 资料 与 方 法
1 . 1 临床 资 料
2 0 1 0年 1 1月 ~2 0 1 3年 3月 天 津
市 武清 区人 民 医院 收 治 的 单 侧 下 肢 截 骨 矫形 0 I 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摘要 : 目的 性 。方法
观察布 比卡因脊麻联合氯胺酮 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用 于成 骨不全患儿下肢 手术 的安 全性和有 效
选择成 骨不 全单侧下肢截 骨矫 形患儿 4 0例 , 随机 分为 B 、 Q组各 2 O例 。B组 给予 0 . 5 %布 比卡 因脊麻
联合 氯胺 酮复合丙 泊酚静脉麻醉 , Q组 给予 瑞芬太 尼 、 丙泊 酚 、 罗 库溴铵 气管插 管诱 导全身 麻醉 , 瑞芬太 尼复合 丙 泊酚静 脉泵注维持 。记 录麻醉前 、 麻醉后 0 . 5 h 、 截骨 后 、 术 毕患 儿 的 MA P、 HR、 S p O : , 观察不 良反应发 生情况 。结 果 两组 均顺利完 成手术 。B组截骨后 MA P高于 Q组( P< 0 . 0 5 ) ; 术毕 H R低于 Q组 ( P<0 . 0 5 ) ; B组麻 醉后 0 . 5 0 . 5 %布 比卡 因脊麻联 合氯胺 酮复 合丙泊 酚静脉麻 醉可用 h 、 截骨后 S p O 低于 Q组 , 术毕 S p O : 高于 Q组 , P均 < 0 . 0 5 。两组术 中、 术后均无呼吸抑制 、 喉痉挛 、 高热 , 术毕 6 h 后均无 嗜睡 , 不 良反应发生情况无 统计学差异 。结论 关键 词 : 成骨 不全 ; / b) L ; 下肢 手术 ; 麻 醉
瑞芬太尼用于小儿全凭静脉麻醉的观察

瑞芬太尼用于小儿全凭静脉麻醉的观察(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对比瑞芬太尼、丙泊酚复合氯胺酮和丙泊酚联合氯胺酮麻醉用于小儿全凭静脉麻醉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苏醒时间、苏醒质量。
方法选择ASA I~II级行上肢或下肢、下腹部、泌尿外科择期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入瑞芬太尼组(R组,n=30)和对照组(D组,n=30)。
R组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D 组采用丙泊酚联合氯胺酮麻醉。
两组患儿入室前均肌注氯胺酮,入睡后入室。
R组术中维持用瑞芬太尼0.25μg/(kg·min)持续输注,丙泊酚0.15mg/(kg·min)持续输注,D组术中维持用丙泊酚0.15mg/(kg·min)持续输注,视个体差异和麻醉深浅,间断推注氯胺酮。
记录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血氧饱和度、麻醉后恢复情况以及外科医生满意度。
结果D组麻醉前与麻醉后血流动力学有显著变化,R组麻醉前后无显著变化。
与D组相比,R组麻醉苏醒时间短,且术中体动发生几率小。
结论瑞芬太尼、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可在小儿全凭静脉麻醉中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快速、术后躁动少。
【关键词】瑞芬太尼;丙泊酚;氯胺酮;小儿;全凭静脉麻醉2~6岁小儿上、下肢及下腹部中小手术,常常使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此法虽然优于传统的单纯氯胺酮麻醉,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苏醒延迟、术后躁动等不良反应。
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阿片类镇痛药,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无蓄积等优点[1]。
本研究旨在探讨瑞芬太尼在小儿下腹及上、下肢中小手术全凭静脉麻醉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泌尿外科、普外科、骨科择期手术患儿60例,年龄2~6岁,ASA I~II级,体重12~20kg,手术时间30~100min,随机分入瑞芬太尼组(R组,n=30)和对照组(D组,n=30)。
1.2麻醉方法所有患儿术前常规禁饮禁食,均在入手术室前30min肌注阿托品0.02mg/kg和鲁米那钠4mg/kg。
小儿下肢手术的麻醉处理

小儿下肢手术的麻醉处理作者:马红梅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24期【摘要】目的探讨小儿下肢手术的麻醉方法及麻醉效果。
方法 92例行下肢手术的患儿,以随机双盲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对观察组46例研究对象进行麻醉,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对对照组46例研究对象进行麻醉,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麻醉效果。
结果观察组研究对象的麻醉效果、局部用药量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小儿下肢手术;麻醉方法;麻醉效果为探讨小儿下肢手术的麻醉方法及麻醉效果,提高患儿的麻醉效果,对接收的92例行下肢手术治疗的患儿分别采用单独硬膜外麻醉及腰硬联合麻醉两种不同的麻醉方式进行麻醉,且疗效显著,其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患儿92例,其中男51例,女41例,年龄3~10岁,平均年龄4.5岁;所有患儿的身高均在90~155 cm之间,平均身高133.5 cm;平均体重27.4 kg;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术前6 h均禁水,术前30 min均行0.01~0.02 mg/kg阿托品肌内注射治疗,常规开放外周静脉,同时给予患者复方乳酸钠林格氏液静脉滴注治疗,若研究对象不配合则应在术前给予其5 mg/kg氯胺酮肌内注射治疗。
在此基础上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对对照组研究对象进行麻醉,其具体方法为:将L2~3间隙作为穿刺点,穿刺后将3 ml 1.0% 的利多卡因注射到硬膜外腔中, 5 min后若无不良反应或脊麻等现象发生,则应继续注射6 ml同浓度的利多卡因,术中以实际需要量为依据继续加入利多卡因进行维持麻醉。
观察组46例研究对象则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进行麻醉,将L3~4间隙作为穿刺点,利用25 G腰麻针及16 G硬膜外针进行联合麻醉,腰麻利用1.5 ml 0.5%布比卡因进行,并回抽脑脊液,然后稀释为3 ml 0.25%布比卡因,以术中实际情况为依据注入2~2.5 ml布比卡因,将腰麻针撤至硬膜外导管,术中以实际情况为依据继续注射适量1.0%利多卡因维持麻醉。
复合丙泊酚辅助骶管麻醉在小儿中应用的临床观察

23 不 良反 应 及 清 醒 时 间见 表 2 . 。 K组 不 良反 应 较 多 。 两组 不 良反应 及术 后清 醒 时 间相
比, 有统 计 学 差 异 ( P<0O ) .1 。
选 A A I~Ⅱ级 , S 3岁 以下 腹 部 以 下 部 位 手 术 患 儿 10 6 例 , 括疝修补术 3 包 6例 , 膜 翻 转 术 2 鞘 0例 、 天 性 巨 结 肠 先
调节少 ,血管顺应性佳 ,交感神经阻滞对循环功能影响少
[】 2。
与皮肤成 3 ~ 5 0 4 。角进针 , 阻力 消失感后 回抽无事 , 即可注
入 02 %罗 哌 卡 因 08 1 /g ( 生 儿 )03 %罗 哌 卡 因 . 5 . mLk 新 ~ 、. 3
08 1 d g 3岁 以下 婴 幼 儿 )术 中输 液 均 采 用 羟 乙基 淀 粉 . mlk ( ~ , +复 方 氯 化 钠 。术 中监 测 平 均 动 脉 压 ( A 、 S 0 , M P)HR、P 2 据 术 中患 儿 而部 表 情 、 动 , 录 清 醒 时 间 和不 良反 应 。 体 记
『1 祯 浪 . 3张 亚麻 醉 剂量 氯 胺 酮 一 芬 太 尼 辅 助 小 儿 区 域 麻 醉 临 床 效
21 肌 注 氯 胺 酮 7 9 g g ,均 在 3 5 n内 入 眠 , P . -m / 后 k — mi KS
艾司氯胺酮的药理学特性及其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进展

◇综述与讲座◇摘要艾司氯胺酮是N -甲基-D -天冬氨酸(NMDA )受体的拮抗剂,通过与NMDA 受体、阿片受体、M 胆碱受体、单胺受体、腺苷受体和其他嘌呤受体相互作用发挥抗焦虑、催眠、镇静和镇痛作用。
作为氯胺酮更强效的S 型异构体,效力大约是氯胺酮的2倍。
与氯胺酮相比,艾司氯胺酮具有起效和代谢快、强镇痛、呼吸抑制轻微、认知功能恢复快、精神副反应发生率低等特点,成为小儿临床麻醉药物的新选择。
本文就艾司氯胺酮的药理学特性和近年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小儿围手术期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艾司氯胺酮;镇静;镇痛;小儿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501(2024)03-0328-06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3.011艾司氯胺酮是N-甲基-D-天冬氨酸(NMDA )受体拮抗剂,于2019年底在国内上市应用于临床麻醉。
艾司氯胺酮是氯胺酮更强效的S 型异构体,具有起效和代谢快、强镇痛、认知功能恢复快、精神副反应发生率低等特点,成为小儿临床麻醉药物的新选择。
本文就艾司氯胺酮的药理学特性和近年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小儿围术期的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1药理作用艾司氯胺酮是一种水溶性苯环利定衍生物,为NMDA 受体的非竞争性抑制剂,一方面作为通道阻断剂可有效缩短通道开启时间,另一方面作为变构调节剂可降低通道开启频率[1]。
艾司氯胺酮缓慢地从受体解离,持续阻断兴奋性神经递质的传导,发挥镇痛作用[2]。
艾司氯胺酮的催眠机制可能与NMDA 受体的快速阻断和超极化(HCN-1)受体的激活有关,而胆碱能和胺能系统的正、负调节可导致阿片系统的增敏,并增强了内源性抗伤害系统的活性,产生显著的镇静、镇痛作用[3]。
有研究发现,艾司氯胺酮通过上调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四氯化碳(CCl 4)诱导的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减轻CCl 4诱导的肝损伤和氧化应激,有效保护肝脏[4]。
丙泊酚静脉麻醉

3岁以上: 诱导:丙泊酚2.6mg/kg; 维持:丙泊酚9mg/ (kg *h)。
优点:清醒迅速,脑功能彻底恢复较快。 缺点:注射疼痛。
二、颅脑手术麻醉的应用
优点:可降低脑血流、减低颅内压、降低脑 氧代谢率、减少脑氧耗。丙泊酚2mg/kg诱导 量,5min后颅内压(ICP)下降30%,脑灌 注压(CPP)下降12%。10min后CPP恢复至给 药前水平, ICP则无回升趋势。
缺点:诱导期病人如果出现一过性呼吸抑制, 血氧饱和度下降,PaCO2升高引起脑血流量 增加而导致颅内压升高。
三、门诊手术麻醉的应用
以人工流产手术为例: 术前以2.0mg/kg剂量实行麻醉诱导,术中
若因疼痛病人有肢体动时,以0.5mg/kg剂量 追加,应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以ERCP手术为例: 病人年龄多数超过55岁,应减少丙泊酚
丙泊酚静脉麻醉
(一)、诱 导
丙泊酚建议应在给药时[一般健康成年人每10秒约给 药4ml(40mg)]调节剂量,观察病人反应直至临床 体征表明麻醉起效。大多数年龄小于55岁的成年病 人,大约需要2.0~2.5mg/kg的丙泊酚;超过该年龄 需要量一般将减少;ASAⅢ级和Ⅳ级病人的给药速 率应更低,每10秒约2ml(20mg)。
优点:对应激反应抑制好,而且麻醉苏醒迅 速完全,苏醒期安静。
缺点:对呼吸及循环抑制较重,需准备呼吸 机等设备。
(三)、丙泊酚复合麻醉
2、丙泊酚-氯胺酮复合麻醉: 诱导:氯胺酮1mg/kg+丙泊酚2mg/kg; 维持:氯胺酮2mg/ (kg *h)+丙泊酚4mg/ (kg *h) 。
优点:总用药量减少,使两药的副作用减少, 镇痛完全。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小儿骶管麻醉的临床观察

术前 禁食 :<3个 月禁奶和禁 固体食物6 ,禁饮2 ; >3个月 禁 6 h h 6 食8、禁饮4。术前3mi h h 0 n 常规肌 内注射阿托品01m /g . g ,患儿人 手术 5 k 室后肌内注射氯胺酮7 9 gk ( - m /g 年龄偏 小剂量偏大 )基 础麻醉后 ,开 放静 脉通 路,并常规面罩供氧23 / i。K S 以丙泊酚2 / gh  ̄Lr n P 组 a mgk . 维 ( ) 持麻醉 下行骶管麻醉 。患儿取右侧 卧位 ,先摸 清两 侧骶骨 角,其联线 的正 中点 即为其穿刺点 ,常规消毒后用5 L m 注射器 接7 号注射针头 ( 带
中国医药指 南2 1 0 0年 1月第 8卷 第 2期
Gud f hn ieo C iaMe iie Jn ay2 1, o., . dcn ,a ur 0 0 V 1 No2 8
临床 研究 I19 0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 4 L 管麻醉的临床观察 '骶 0
王 丽 雅 任 玉 琢 金 立 民
观 察 记录清 醒 时问 ( 指停静 脉维 持药 至 患儿 清醒 呼之 睁眼 的时 间 ) , 术 中及 术后不 良反应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部位手术效果 满意 ,呼吸循环 更稳定 ,术后 清醒快 ,其 临床效果 优于
常规 氯胺酮麻 醉。
1资料 与方 法
1 . 1一般 资料
2结
果
选择A A I Ⅱ ,3 S ~ 级 岁以下腹部 以下部位手术患J8例 ,包括疝修 L0 补术 1例 ,鞘膜翻转术 l例 、先 天性 巨结 肠根 治术6 8 0 例、先天性肥厚性 幽 门狭窄环肌切开术 IN、隐睾牵 引固定术 l例、阑尾切 除术1例 、肛 o 4 2 门闭锁成形术1例 。手术时间3 ̄5mn O 5 10 i,体质量2 8 1k ,年龄3- . -6g 3 d3 岁 ,采用 随机排列分段随 机化方法分为 氯胺 酮复合 丙泊酚辅助骶 管麻 醉组 ( P )和 氯胺酮麻醉组 ( ),各组分别为4f 。 KS I oJ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硬膜外麻醉在小儿下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硬膜外麻醉在小儿下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
方法36例进行下肢骨科手术的患儿给予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骶管麻醉,观察麻醉后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硬膜外麻醉患儿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少。
结论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硬膜外麻醉用于小儿下肢骨科手术效果满意,临床效果好。
【关键词】氯胺酮;丙泊酚;硬膜外麻醉
小儿硬膜外麻醉具有止痛完善,肌松满意的优点,而小儿又具有不易合作的特点。
在硬膜外麻醉的操作过程中及术中常需辅助镇静药或全麻药。
作者观察于2010年2月至2011年4月在一汽总医院麻醉科治疗的36例下肢骨科手术的患儿,观察麻醉后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下肢骨科手术患儿36例,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3~12岁,平均5.5岁,包括骨折内固定18例,骨折术后取内固定12例,肌腱松解术6例。
手术时间30~100 min。
1.2 麻醉方法
术前禁食6 h,禁饮4 h。
术前用药:术前30 min常规肌内注射阿托品0.02 mg/kg,鲁米那钠4 mg/kg。
患儿入手术室后肌内注射氯胺酮5 mg/kg基础麻醉后,开放静脉通路,并常规面罩供氧3 L/min。
以丙泊酚2 mg/(kg•h)维持麻醉下行骶管麻醉。
患儿取左侧卧位,先摸清两侧骶角,其联线的正中点即为其穿刺点。
常规消毒后用10 ml注射器接7号注射针头,于穿刺点垂直进针,突破骶尾韧带后与皮肤成30°~45°角向上再进2 mm,感觉有阻力消失感后抽吸无血、无脑脊液后即可注入0.25%布比卡因0.8 ml/kg(含1∶20万肾上腺素),测试平面符合手术要求后开始手术。
1.3 观察指标患儿的麻醉效果根据术中患儿的面部表情、体动来进行观察,并观察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
2 结果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硬膜外麻醉患儿均在5 min内安静入睡。
患儿随后的硬膜外麻醉穿刺均为一次成功,麻醉平面固定于T8~10水平。
患儿术中安静,呼吸平稳,麻醉效果满意。
1例血压下降明显使用麻黄碱治疗,占本组2.78%。
3 讨论
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行骶管麻醉,能使患儿安静入睡,解决了患儿不易合作的问题。
小儿皮肤薄,皮下组织少,体表标记清楚,骶管穿刺比成人容易成功。
小儿骶管长度短(1~5 mm),骶管容积小,生理弯曲不明显,从骶管给药,麻药可向胸部硬膜外扩散,从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硬膜外麻醉结果来看0.8 ml/kg 的药量完全能满足下肢手术的需要。
小儿硬脊膜组织菲薄、神经根细、髓鞘薄,麻醉作用较成人出现早,低浓度麻药可使阻滞完善。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硬膜外麻醉患儿选用的布比卡因浓度低于一般成人,骶麻效果满意。
由于采用7号注射针头,穿刺创伤很小。
应该注意的是小儿皮肤至硬膜囊的距离,新生儿10 mm,小儿<20 mm。
小儿骶骨是软骨,未完全骨化。
所以穿刺时操作应轻柔,以免进针过深或穿过骶骨。
从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硬膜外麻醉穿刺过程来看,穿过骶尾韧带再进2 mm,空气阻力消失即固定穿刺针是安全可靠的[1]。
小儿骶管阻滞镇痛完善,对应激反应阻断较好,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硬膜外麻醉患儿循环呼吸稳定。
氯胺酮因可肌肉给药、起效较快、深度镇痛而应用于小儿麻醉,但其内脏镇痛效果较差,不能有效地抑制术中的牵拉反应,这是出现术中躁动的常见原因。
单纯使用氯胺酮麻醉,用药量大,术中呼吸循环不够平稳,术中躁动,术后恶心、呕吐,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苏醒时间也较长。
而复合应用丙泊酚对钙离子通道有轻度的阻滞作用,可使外周阻力和心室压降低,部分抵消了氯胺酮的毒副作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硬膜外麻醉由于复合使用了骶管麻醉,丙泊酚在整个麻醉中只起镇静作用,使用量远低于此。
本组虽然与氯胺酮复合使用,也未出现明显的呼吸抑制。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硬膜外麻醉麻醉中,氯胺酮为单次肌肉注射,而用于术中输注的丙泊酚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所以停药后很快清醒,提高了围术期的安全性。
通过本组研究所见,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小儿骶管麻醉效果满意,麻醉平面固定于T8~10水平。
患儿术中安静,呼吸平稳,麻醉效果满意。
1例血压下降明显使用麻黄碱治疗,占本组2.78%。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小儿骶管麻醉是小儿下肢手术的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晓燕,等.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小儿骶管麻醉效果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3):3122-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