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期刊编辑的三重门
普通话命题说话范文-我喜爱的书刊

普通话命题说话范文-我喜爱的书刊普通话命题说话范文-我喜爱的书刊(通用27篇)普通话说话题怎么说呢?一起来看看别人是怎么说普通话考试命题的吧!下面是几篇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我喜爱的书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普通话命题说话范文-我喜爱的书刊,欢迎阅读与收藏。
普通话命题说话范文-我喜爱的书刊篇1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美国J.D.塞林格所著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通过第一人称以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全书,用现实主义笔触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真实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
主人公生活的那个时代被史学家称为“懦弱的五十年代”,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贫乏、空虚。
本书的主人公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被塑造的反英雄形象之一,他的性格较为复杂,有受当时资本主义社会耳濡目染的丑恶一面,但也有反抗现实,追求理想的纯洁一面。
本书真正值的赞扬的还有在艺术上的特色,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可以说开了当代美国文学中心理现实主义的先河。
本书从犀利的洞察力解剖青少年的复杂心理,透过现象观察精神实质,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主人公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既揭示了他受环境影响颓废、没落的一面,也写出了他纯朴、敏感、善良的一面,他不是想要当麦田里的守望者吗?证明他有一种极其可贵的“救救孩子”的想法。
看过这本书后,想想我国的青少年生长在社会主义祖国,受到党、团的亲切关怀,既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又有丰富多彩、朝气蓬勃的精神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啊!普通话命题说话范文-我喜爱的书刊篇2我最喜爱的书刊是小说。
小说有趣、好看、吸引人,许多人都很爱看,我也很爱看小说,因为它能以细致而鲜明的人物、完整而多变的情节、细腻而丰富的感情,完整地向人们展示一个既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复杂世界。
首先说细致而鲜明的人物描写吧。
小说中的人物不仅有神态、语言和行为的外在表现,而且有思维、意识和心理的内在活动。
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作者能对各种各样的人物作细致而鲜明的描写。
现代名人青春的奋斗故事

现代名人青春的奋斗故事2021年中国作家富豪榜于11月21日发布,其中韩寒以600万元版税名列第7位。
可以说,韩寒成功的很大动力源自当初别人对他的讽刺。
作为体育特招生进入上海市某重点中学后,韩寒的成绩实在糟糕,考试往往多门功课不及格,面对同学的鄙视,他只能自我解嘲:六门功课挂红灯,照亮我的前程!“请你来我们学校,校长有事和你商量。
”班主任打电话到韩寒的家里,要他的父亲韩仁钧到学校去。
“韩寒的学习越来越差,上课经常迟到,课堂上他有时睡觉,有时乱写乱画,有时偷看课外书;在寝室里面,他闹得乱哄哄的……”校长告诉韩寒的父亲,“班级的分数都让他扣光了!”“由于韩寒违反学校纪律,如果他要继续读下去,就要对他进行处分;如果韩寒考试不及格再次留级,根据学校规定他就得退学或者转学。
”校长对韩仁钧说,“现在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休学1年,学校为他保留学籍,如果1年以后他想读书,还可以回到学校。
”校长把话说到这个地步,韩仁钧只得征求儿子的意见:“你是怎样考虑的?”韩寒果断地回答:“非常愿意休学。
”“我尊重你的选择。
”韩仁钧说。
【更多精彩故事请关注故事大全—看故事网】“没有文凭,将来你凭借什么养活自己?”在办理休学手续的时候,其他老师忧心忡忡地询问韩寒。
“版税!”满脸稚气的韩寒鼓着勇气回答。
听到这话,在场的老师觉得特别可笑:这个孩子不过是偶尔在少年杂志上发表几篇稿子,竟然想依靠稿费生活,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老师冷漠的表情、鄙视的眼神,韩寒看在眼里,记于心中。
爸爸也甚为孩子的狂妄而无颜。
“爸爸,你放心,将来用得到的知识我会自学的,况且我会做出成绩来证明自己虽然无文凭,但是有水平。
”韩寒先安慰父亲,然后郑重地说,“别人看不起我,我要看得起自己。
”其实,想用成绩证明自己能力的韩寒,早就开始行动:休学前,他已经在课堂上偷偷地写出小说《三重门》。
“在什么课堂上写的?”父亲问。
“只要灵感来,什么课堂上都写。
”韩寒说。
20万字的《三重门》,属于韩寒长篇小说中的处女作。
好书推荐:《三重门》

T书中的男主角,擅长文学,喜欢Susan。林雨翔读的中 学是一个重理轻文的学校,这让林雨翔生活得很压抑。虽然已是初三 面临毕业升学,但林雨翔生活得很没有目标。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上了 市高中,却在生活中依旧处处碰壁。
• 《三重门》该书充分表达了韩寒当时对教育制度不满的心境,林雨翔 充满才气,却又充满”混混的味道“,在现实的压迫之下无奈前行, 浑浑噩噩,不知前方之所在。偶有勇气去反抗一下现实,却就像酒后 悔过一样,勇气又消失殆尽。可谓是将一个叛逆的青少年描述得跃然 纸上。男主角正是韩寒的少年心理和现实写照。角色的深刻描写充分 地表达了当代作者对教育制度不满和惘然无助的心境。
作者简介
韩寒,1982年9月23日出生于中国上海金山。中国职业拉力赛及场地 赛车手、作家,《独唱团》杂志(现已停刊)主编,并涉足音乐创作。 1998年“新概念”作文大赛以《杯中窥人》获一等奖。 1999年3月韩寒 开始写作小说《三重门》,出版后至今销量已逾200万多册。现为上海 大众333 车队职业赛车手。2010年4月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 具影响力100人”。很多人愿意称呼他为80后的领军人物,因为他是80 后名气最大的一位,也是80后出道最早的代表人物。已出版作品:《三 重门》、《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通稿2003》、《毒》、 《毒2》、《韩寒五年文集》、《长安乱》、《就这么漂来漂去》、《一 座城池》、《寒》、《光荣日》、《杂的文》、《草》、《他的国》、 《1988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青春》、《光明与磊落》(三重门手 稿)《我所理解的生活》。
创作背景
本书创作于韩寒出道之时,韩寒当时还只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混 混“,他放荡不羁,他出言无忌。学习不好,却偏偏有着写作的才能。 他在当时的教育体制之下不堪重负,有所感概,又没有人阻止他去思 考,于是他的独特的思想便如脱缰野马,把一腔情绪发泄于纸张上面。 以自身的经历为主角背景,创造了林雨翔这个角色,也把新一代的年青 人的叛逆思想写得入木三分。看得出创作这本书的时候显然是韩寒有感 而发。作者韩寒当时背后烦恼的故事,是他创作的动机和力量。当时的 教育方式和现实,正是韩寒这种叛逆青年去创作,去宣泄的背景。
《南方周末》:差生韩寒

《南方周末》:差生韩寒韩寒从未承认,在随性和天才的姿态背后,以差生形象出场的他承受过巨大落寞与压力。
十余年来韩寒努力证明自己:2000年《三重门》出版;2008年介入公共意见空间。
挖掘两个成名点前的经历可以发现:说服更多的人,同时引发更多质疑批评——这似是“差生”韩寒难以改变的人生戏码。
《三重门》的结尾像是韩寒对自己的预言:故事的主角林雨翔走出校门,“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退学走出校园的那一刻,作为一个以仅有的方式一直努力证明自己的差生韩寒,“不会承认,但他一定是那样的心情”。
出道逾十年,名满天下、谤满天下。
但如果回到十多年前的起点,韩寒的出场更像是一个笑话。
1998年9月份,秋季开学的那天,如果你在上海松江二中的校园里头,刚好路过高一(7)班,就有机会看到这样一幕——松江二中校门口的韩寒,他曾是这里最出名的差生。
成名多年之后,正在经历风波的韩寒似乎又回到了当年:他需要更努力更艰难地证明自己。
(南方周末记者王轶庶/图)一个又黑又瘦、头发蓬乱的高一新生站起来,轮到他向全班作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韩寒。
韩是韩寒的韩,寒是韩寒的寒。
”底下笑成一团。
接着,他又郑重其事地说:“从今往后,松江二中写文章的,我称第二,就没有人敢称第一。
”教室里一片欢腾,笑声中有嘲弄的味道。
他的确不像个“写文章的”。
来自金山区的少年韩寒,晒得黝黑,像刚从难民营走出来,他入学是以体育特招生的身份,这意味着在这所知名重点中学,韩寒的“地位”相当地不高;这也意味着一整个夏天,他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跟着田径队在炎炎烈日下一圈一圈地跑。
听到韩寒自我介绍的时候,新同桌陆乐,还有隔两排远的沈宏伟也都笑起来,他们不清楚这小子凭什么这么狂;那时候是三好学生的陆乐回忆:“一般来说体育特招生成绩都不会好,谁相信他会写…作文‟?”但接下来沈宏伟和陆乐很快就相信了,在短暂的同校时间里韩寒迅速证明了自己。
但如今,沈宏伟、陆乐,以及当年那些同样被信服的同学们发现,韩寒再一次需要向更多的人证明自己——十多年时间中,韩寒一直在做着同样的一件事,但至今似乎仍未完成。
走进低幼图书世界的“三重门”

,
坚
2
0
1
5
年
4
月上
出版参考
1
3
/
I
I
Hu
话题 现象a T1X来自anX iao g
决 不 去 媚 俗 出 版 这样 的 图 书
既 然 不 能 矫枉 过正 阅读
、 ,
,
不 去 单 纯迎 合家 长 的 需要
,
。
书 内 容是
“
纸上 谈 兵
?
”
、
让 人 觉得不易 操作 ? 还 是 步步实践
,
于是
我们 请 来 了 国
,
打磨
二字 在 当 今 的 低 幼 出 版 中 更 加 重 要
、
自
己讲
,
各种 方 法 的 尝 试
目
0
的就是
"
看 看 孩 子 的 反 映 咋 样 最 终确 定 了 《 小 熊 的 阳 光 》 等 接 下 来 的 工 作 是 约 稿创 作
。
1
个故 事
,
。
教 育理 想 之 门
:
回看
前识 字与 前书 写
,
”
,
还 是不 改
、
?
继 续 坚 持 还 是 选 择放 弃 ? 经 过 思 考
。
,
我 们选 择 了
自
己 觉得 低 幼 编
辑不 难 当
不 过看 看稿 子
。
坚持
,
画 家 也理 解 了 我 们 的 良 苦 用 心 切 似乎 都 完 美
,
编 点 好玩 有 趣 的 书 或 者 找 点 优秀 的 国 外 书 就 行 的
、
让孩 子
自 己讲
《小学科学》杂志征订函

巧问让学生“心动”起来幼儿参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策略研究巧借微课实现翻转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指导学生应用scratch 编写小游戏策略探究学习的数学《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解析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在科学课教学中的培养提高科学课实验教学有效性翻转课堂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思路分析王子龙李晓辉应用趣味教学方法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应用多种方式有效实现深度学习应用信息技术演绎数学精彩课堂创设情境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限制性教学法在课堂的应用课堂上的行动导向教学法STEAM 教育的创新内涵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开启科普阅读的三重门废旧材料在美术教学中的有效利用数学“长作业”设计的研究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思考数学课计算教学思考创新幼儿园户外混龄游戏策略幼儿园种植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手工活动激发幼儿创意能力的策略探究应用数学模型思维解决教学难题引导多元文化增强学生自信应用珠心算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科学课教学对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研究黄怡倩陈丽刘须谦王练练杨小燕白忠祖林月真周虹霞刘林代丽丽张敏王少青桑淑兵蒋学芳陈郸柳诚周勇斗格吉车茂兰季凯华林晓峰王锡萍朱冉刘菊赵月刘苏吉赵青刘飞刘慎璇刘太祥任雯21321421521621721821922022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30231232233234235236237238239240241242243244创新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整合绘本资源提高学生想象力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教学中如何运用表扬与批评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策略让课堂灵动起来关注导入细节提升教学效率朱丽娟周小静如何处理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注重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卢金于清慧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与转换立足生活区域活动培养小班幼儿自理能力选择适合教学的材料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鼓励学生用心感受生活创设课堂情境激活数学思维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数学教学紧扣新课标活化科学课老教材学生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数学核心素养营造健康、快乐、向上的学习氛围教学中的追问艺术学导结合生成精彩课堂有针对性地创新教学方法应用自然法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展示性评价科学课教学促进自主探究活动高效开展“互联网+”背景下探索科学课教学创新之路杨地雍张玲玲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实践探究科学课教学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探析提高低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探究徐亚兰封二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刘海洋封三马艳张丽王龙宽魏维陈兵朱维娟沈洁张涛陈小俊杨振杨小芳李嘉俊石礼文高卫华陈娣徐明荣韩年凤李兴平沈晨孙其岭庄芙蓉王玉珍文佩卢明贵张蕾陈兵周灼荣245246247248249250251252253254255256257258259260261262264265266267268269270271272273274275《小学科学》杂志征订函《小学科学》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发行的教育类期刊,已被中国基础教育知识总库(CFED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龙源期刊网、维普资讯网全文收录。
三重门读后感1000

献给全部正春风得意或秋风不得意的人们,特别平凡,但你肯定要坚信
自己:我是金子,我要闪光的。’我想他这最终一句话肯定鼓舞了许多
人吧,或许他也鼓舞了我,对啊,我是金子,我要闪光的,尽管我很平
凡,但我信任以我自己的努力肯定会发出闪闪金光!
韩寒他就是一块上海大金子。在书里面的一页我发觉了这句话:我
这辈子说的最让人无从反对的话就是被子不用叠,原来就是要摊开来睡
读书,是一种最自然的生命状态,是一种精神的跋涉,是一种须臾
饥似渴的看书,真是少见啊。”
不行缺失的生活方式,黄庭坚有言:“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
这本书写了林雨翔一九九五年到二零零零年的事儿。林雨翔擅长
有一本叩开我心灵的书叫《三重门》。
文科,父母为了让他可以考上重点中学给他买补品,报补习班,但他
《三重门》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已经微微泛黄了,我本来对于《三
怎么这么悲观?我记得有一个句子是这样的:当一个人要死的时候,什
始阅读这本书。看着韩寒的简介我不由一惊,六门功课高挂“红灯”而
么名,什么利,什么爱,什么恨,都是棺木上的一缕尘埃,为了一缕
留级,这个韩寒是何许人?留级生的身份却以一篇《杯中窥人》获得了
魏
第1页共2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的。然而这是第一个被人反对掉的。懂么,这是规矩。我们之所以悲伤,
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规矩。被子是摊开来睡的,这句话还真是那么个样
魏
第2页共2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三重门读后感 1000
大赛一等奖!看完简介我知道了,这本书是韩寒以自己为真实写照而 写。随后,我开始阅读这本书了。因为对此书的深厚兴趣,我花了不
到两个星期就看完了,晚上睡觉时看,早上起床看,甚至连上厕所时
我喜爱的书刊普通话三分钟

我喜爱的书刊普通话三分钟我喜爱的书刊普通话三分钟学习之余我喜欢看书来充实自己的生活,从识字以来我看了很多的书:有《简爱》、《安娜卡列尼娜》、《傲慢与偏见》等世界名著,有《红楼梦》、《西厢记》、《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还有很多当代小说,其中,我最喜欢看的是反映我们读书生活的校园小说。
在看过的校园小说中,我最爱读的一本就是《三重门》,它是一本批评现行教育制度的书。
《三重门》描写了一群高一学生的读书生活。
主人公雨翔是个很有个性的人物。
他敢跟老师唱反调,逃课,逃夜,他把应试教育批得面目全非,视教育制度为草芥。
我很佩服主人公的敢做敢当,不畏权势。
《三重门》之所以吸引了广大学生朋友的目光我想主要是这本书的作者韩寒是一个传奇人物。
他刚上高一就能写出一部备受大家喜爱的书,有的学生说韩寒写出了他们的心声,把他们隐藏在心底多年的心理话都说了出来,觉得非常痛快。
也有人说韩寒自高自大,目中无人,复制钱钟书的思想,因为《三重门》的文笔跟《围城》的很相似。
总之,韩寒成了学生们的偶像,家长们担心的对象。
《三重门》里描写了许多生活细节跟我们的生活十分相似,书中的主人公都是像我们一般大小的少男少女,他们就好象是生活在我们现实中的某一个角落。
书中的很多故事情节和人物都能引起我的共鸣。
这本书最精彩之处就是采用了黑色幽默的写法,书中的某些文字让人看了忍俊不禁,捧腹大笑。
《三重门》是我最爱看的小说。
我喜爱的书刊普通话三分钟闲时我喜欢读各种各样的杂志。
比如《读者》《青年文摘》《故事会》《演讲与口才》等。
我最喜欢的是《读者》。
《读者》是一种文摘性质的杂志。
它朴实无华,充满了睿智和浓郁的人情味。
人性美和人性丑在这里都可以得到展现。
早期的《读者》称之为《读者文摘》,后来听说和美国的《读者文摘》同名,不得不改称为《读者》。
我更喜欢《读者》这个名字。
因为它实在是一本为读者而想而设为读者而办的杂志。
这里有揭示人情人性的优美杂文,比如2006第11期的《玛菲尔的秘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儿期刊编辑的三重门
作者:范先慧
来源:《出版广角》2014年第17期
少儿科普期刊与其他期刊有着不一样的地方。
第一,和大众科普期刊相比,少儿科普期刊的栏目设置必须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和特点,充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针对年龄特点,把握适合孩子们的语言、语体、语境,抓住他们的兴趣点。
第二,和其他少儿期刊相比,少儿科普期刊又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要求,其内容必须经过严格的审读、悉心的考据,其科学性、严谨性、真实性相比于一般时尚科普类期刊要求要高得多。
只有充分认识到以上两点,才能更好地定位少儿科普,在栏目策划的过程中更好地彰显办刊理念,激发出少儿科普的个性、特色和魅力,这是少儿科普期刊策划的重要目的。
如何更好地策划少儿科普期刊,让孩子们更及时地了解科技动态,获悉科普知识,更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独立思考,探索发现,是笔者作为一个少儿科普期刊编辑,多年来一直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本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深受孩子们欢迎的少儿科普期刊,内容策划无疑是关键。
要选取什么样的着眼点、什么样的知识片段、什么样的表现方法才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更好地组配少儿科普期刊的精彩内容呢?
内容新:重中之重
时效性是期刊不同于大众图书的一个显著特征,少儿科普期刊也不例外。
当下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式各样的科学创意、科技成果、新鲜资讯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
与少儿科普图书相比,少儿科普期刊更侧重于向小读者们传递和展现最新的科技动态、新近发生的科学事件以及最热门的科学议题,以新科学资讯为主,辅以经典科学知识的介绍,摒弃陈旧、重复、拼凑地讲述科学,杜绝肤浅地堆砌知识,以“新”为主导,充分发扬科普期刊的时效性,让“新”成为内容策划的活力。
基于此,笔者在自己从事的少儿科普期刊《儿童故事画报·趣味百科》中策划了“探索发现”“科技在线”“超级变变变”“另类新知”等一系列体现创意、体现新意的科普栏目,选取青少年读者喜闻乐见的知识信息,开拓孩子们的眼界。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标题新”“立意新”也能为期刊的内容增色不少。
如果说,栏目的内容是醇香的酒,那么栏目名、文章的标题名就是酒的标签。
假如标签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化,就很难让读者有品尝的冲动。
栏目策划的“新”元素,贯穿于期刊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中。
每一期主题的策划、选定和取舍,都要考虑其“新”的程度和“热”的程度。
将富有新意的选题、策划、排版、互动有机组合,企划出当季孩子们最关心的科学话题。
用持久的、卓越的新意来吸引小读者,同时注意栏目组配和排版呈现,在创意的引领下一步步地呈现科学事件,讲述这些科学事件背后所承载的科学知识、科学原理、科学精神,将经典的科学知识融入新锐时尚当中,是少儿科普期刊策划中“新”的内涵。
画面奇:开启智力
画面奇指的不是奇怪和诡异的图片,而是通过科学殿堂的魅力,激发起孩子们探索世界的欲望。
神奇,代表着未知、探索、瑰丽的遐想以及色彩纷呈的画面,这些元素全都很好地契合了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质。
凸显科学的神奇之处,可以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令他们产生对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积极寻找“为什么会这样”的答案。
神奇的科学画面能很好地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并让青少年在此过程中获得审美意趣方面的体验。
例如,2014年初,笔者根据小读者们的反馈,对《儿童故事画报·趣味百科》的封面进行了整体性的策划和设计,将原有的手绘图改为清晰的全景实图照片,富于冲击力的科学画面,更富张力地向读者呈现出科学的神奇。
在图片选用上,笔者更多地选取了一些稀有、美观、抽象、绚丽、带有悬疑色彩的图片,比如三角洲的卫星云图、缩微的雪花、几何螺旋状的罗马花菜、“魔戒之眼”星云团、沙砾上的生石花等,这些图片具有一个共同特点:极富视觉冲击力,并且无法一眼辨识出图片反映的究竟是什么物体。
符合这些要求的图片并不好选取,需要从千千万万的图库中一一挑选出来。
挑选出合适的图片后,笔者对图片进行了二次加工,配以生动别致的漫画,故意“误导”孩子们:这是什么,这是孔雀的尾巴吗?其实是卫星云图。
这是什么,一座绿色的宝塔?其实是罗马花菜。
这些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加上耐人寻味的提问,可以让儿童读者在拿到杂志时就被封面深深地吸引住。
儿童读者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始阅读,而谜底会在封底揭晓。
这样的设计排版方式将杂志的封面和封底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科学的神奇和阅读的期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告诉孩子们:世界真奇妙。
虽然画面奇是吸引儿童关注的一大法宝,但是如何把握好奇的尺度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奇观、奇景、奇物固然吸引人,但作为少儿科普期刊,承载“奇”的载体,必须是和谐的、舒缓的、瑰丽的、令人愉悦的,不能为了奇异诡谲,单纯地只考虑视觉冲击,不考虑到孩子们的接受能力;为了夺人眼球,不加证实而使用网络图片,宣扬怪力乱神、子虚乌有则更是不可取。
文字趣:编辑功力
对任何一本儿童读物来说,趣味元素不可或缺。
因此,笔者在策划栏目内容时,常常和美编通力合作,对来稿进行二次加工:叙述性段落以图片来分割,整幅图片佐以趣味形象的说明文字,枯燥的科学说理则改造成为轻松幽默的漫画,采用漫画加实图的表现形式,并在下面附上一句话说明图片内容,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得到更多的乐趣。
例如,笔者在读者调查中发现,《儿童故事画报·趣味百科》的“军事栏目”的支持率不高,原因在女孩子对枯燥、冗繁、生冷的军事题材兴趣索然。
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呢?在新的一期“军事栏目”中,笔者选择了迦太基大战古罗马的主题,将文中涉及的战争路线、武器装备等知识点全都换成生动有趣的卡通图片讲解,以轻松幽默的呈现方式来阐述战争的进度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化繁为简,使得当期的“军事栏目”一跃成为最受小读者欢迎的栏目之一。
少儿科普期刊的“趣”,重点在于富有创意的编辑和二次加工。
如果说,栏目内容策划是建房子,那么丰富的趣味性就是房子美丽的装修,它持续地吸引着孩子们以饱满的热情在各个房间穿梭。
同时,栏目之间的阅读节奏,将科学漫画和纯科普文学的组合搭配,也大大减少了阅读时容易产生的视觉疲劳感。
一段简单的科学叙述、一个科学原理的揭晓、一张平铺直叙的原色图片等,只要在编辑的过程中融入妙趣横生的阅读元素和创意亮点,都可以变得有趣有益。
同时,编辑在选稿的时候,须注重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让孩子们带着兴趣,毫无压力地参与阅读和动手实践,乐在其中。
持久地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让每一期的内容深得人心,唯有从“趣”上入手。
如果说,新、奇、趣,只流于形式,只是吸引小读者接近科学的外衣,那么在玩与学当中感悟知识背后所传递的丰富情感和人文主义情怀,才是一本少儿类科普杂志真正所要传递给孩子们的内核。
对一本少儿科普期刊而言,科学人文主义情怀在文字中的渗透,大大增强了科普文字的可读性,让孩子们阅读之余,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有关于科学精神的启发。
作为一名少儿科普期刊编辑,应更多地挖掘文字背后的科学内涵和科学感染力,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一颗热爱科学、勤于发现、坚忍不拔、勇于探索的种子。
总而言之,科普期刊编辑在把握少年儿童心理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新创意,不断萌生新点子,才能令内容更出彩,更适合少年儿童阅读。
(作者单位: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