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痰证介绍

合集下载

中医治疗痰证的常用处方

中医治疗痰证的常用处方

中医治疗痰证的常用处方痰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其发病常见咳嗽喘促,眩晕呕吐,癫狂惊痫等,那么痰证在中医上是如何治疗的,这里我们就主要看看痰证的处方用药。

一、概述1.痰证及其常见证型 痰是指人体的一种病理产物,较稠浊,是由湿聚而成。

痰证是指痰聚而成病的一种病证现在临床上痰证分以下类型:脾不健运,聚湿生痰者,多为湿痰;火热内郁,炼津为痰者,多为热痰;阴虚肺燥,虚火灼津为痰者,多为燥痰;脾肾阳虚、饮邪不化或肺寒留饮者,多为寒痰;痰浊内生,肝风内动,挟痰上扰或外风挟痰者,多为风痰。

2.痰证的常用治法 根据痰证的临床分型,痰证的治法可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熄风化痰五类。

凡用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证的方剂,称为祛痰剂。

相应的祛痰剂则分为燥湿化痰剂、清热化痰剂、润燥化痰剂、温化寒痰剂、熄风化痰剂五大类。

(1)燥湿化痰剂:适用于湿痰证。

症见痰多色白易咳,胸脘痞闷,呕恶眩晕,肢体困倦,舌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滑或弦滑。

湿痰之生,主要责于脾虚。

素体脾胃虚弱,又过食肥甘、生冷之品,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上归心肺反停聚为痰。

若思虑过度,劳倦伤脾,生活失节,以致中土虚弱,运化无权,水谷精微不归正化,也有生痰之弊。

若久居湿地,或冒雨淋湿,湿邪外侵,内应于脾土,湿土之气同类相召,脾土不能制湿,湿聚为痰。

湿痰为病,变化多端,在肺则咳嗽痰多,在胃则恶心呕吐,胸膈痞闷,在脾则肢体困倦,阻塞清阳不得上升则头眩心悸。

痰多色白易咳,或成块状,舌苔白滑而腻,脉濡缓,俱为湿痰内蕴之证。

燥湿化痰剂,常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白前等为主组成。

其在组方配伍方面的特点有以下几种:①配伍理气药。

湿为阴邪,痰因气滞,故燥湿化痰剂常配伍理气药;②配伍健脾渗湿药。

湿浊之生,主要责之脾虚,故治湿痰又常配伍渗湿健脾药,既能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又可健脾以杜生痰之源;③配伍扶正之品。

多痰者,血必少,加之温燥化痰药常有易伤阴血之弊,故配伍扶正之品。

痰证中医大解读.

痰证中医大解读.

痰证中医大解读什么是痰证?痰证是因体内水液代谢失常而产生一系列证候的一类病证。

历代有“痰饮”、“流饮”、“淡饮”等不同名称。

一般有广义之痰和狭义之痰之分。

狭义之痰指呼吸道的分泌物,咳之可出,有形质可辨者,又称有形之痰;广义之痰多为无形之痰,表现症状纷繁,不易被查知。

《诸病源候论》将痰与饮分为两证,即后世所说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这种对痰饮证的分类法,影响较大,一般教材中均列痰饮一证。

张仲景所说的四饮(狭义的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与痰证虽均属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的病证,但与痰证却有较大的区别,尤其与无形之痰差别甚大,故应区别。

痰证的理论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

其理论奠基于《内经》,形成于汉唐,充实于宋、金、元,发展于明、清,飞跃于近代。

痰证是中医领域中许多疾病的一个带有共性病机的一类证候,涉及的病种很多,故有“百病兼痰”的说法。

由于其症状纷繁庞杂,尤其是一些无形之痰病证辨识起来有相当的难度,症状不典型,又无明显形质可辨,有些奇病怪病又多责之于痰作祟,故痰证中有相当比例的证候确属疑难。

尽管如此,痰证中大多数病证还是可辨可治的,而且只要积累丰富的辨痰经验和用药经验,疗效比较理想,部分病例的疗效优于西医治疗。

西医学疾病中的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胸膜炎、慢性胃肠炎、神经官能症、咽炎、肿瘤等,如表现有中医有形之痰或无形之痰的症状、特征及相关脉舌者,均可参考中医痰证理论和方药进行辨证论治。

个别奇病、怪病、难病,凡用常法无功而临床又具有痰证的特征或症状时,也可从痰证理论中觅寻一线之光。

[病因] 痰证成因虽然复杂,但总不外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波及脏腑而致津液代谢失常。

病因上,外感六淫,邪阻气化,津液积聚,可凝结为痰;内伤七情,郁结不畅,气不布津,聚而为痰;贪酒无常,膏粱厚味,湿热熏蒸,灼津为痰;体虚劳倦,房室过度,元气大伤,水谷不化,可反留为痰。

故陈无择谓三因皆可为痰。

(一)六淫生痰,气阻津凝因风生痰:风为六淫之首,风邪伤人,首先犯肺,肺气失宣,清肃失司,水液不布,聚生痰浊,可见咳喘咯痰之症。

【考点必背】2018年中医助理医师中药学考点:化痰药

【考点必背】2018年中医助理医师中药学考点:化痰药

【考点必背】2018年中医助理医师中药学考点:化痰药2018年执业医师考试时间在12月9日,考生要好好备考,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执业医师的重要考点,希望对备考的小伙伴会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更多精彩资料关注医学考试之家!一、功效1.温化寒痰药,药性多温燥,有温肺祛痰,燥湿化痰之功。

2.清化热痰药,药性多寒凉,有清化热痰之功,部分药物质润,兼能润燥,部分药物味咸,兼能软坚散结。

二、适应范围1.温化寒痰药,主治寒痰、湿痰证,如咳嗽气喘、痰多色白,苔腻之证;以及由寒痰、湿痰所致眩晕、肢体麻木,阴疽流注等。

2.清化热痰药主治热痰证,如咳嗽气喘,痰黄质稠者,其中痰干稠难咯,唇舌干燥之燥痰证,宜选质润之润燥化痰药,其他如痰热痰火气致的癫痫、中风惊厥、瘿瘤、瘰疬等、均可以清化热痰药用之。

三、配伍方法应用时除分清不同痰证而选用不同的化痰药外,应据成痰之因,审因论治。

“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津液不归化而聚湿生痰,故常配健脾燥湿药同用,以标本兼顾。

又因痰易阻滞气机,“气滞则痰凝,气行则痰消”,故常配理气药同用,以加强化痰之功。

四、使用注意温燥之性的温化寒痰药,不宜用于热痰、燥痰之证;药性寒凉的清化热痰药、润燥化痰药,则寒痰与湿痰证不宜用。

半夏天南星共同点:半夏与天南星均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的块茎。

皆为辛温燥烈有毒之品,都能燥湿化痰。

同可用治湿痰、寒痰咳嗽,痰多清稀色白等症。

同时,二者外用均能散结消肿止痛,用治痈疽痰核肿痛,毒蛇咬伤。

且二者生用均毒性较大,宜外用;内服宜制用,以降低毒性。

不同点:半夏主归脾胃肺经,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的要药,善于化脏腑之湿痰,尤长于化脾肺湿痰。

主治脾不化湿、痰湿壅肺所致的咳嗽、气逆、痰多等症(湿痰咳嗽),常配伍陈皮、茯苓等药。

也治湿痰眩晕,常配伍白术、天麻等药。

并善于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又常用治:1.胃气上逆之恶心呕吐。

半夏为止呕要药。

随证配伍,无论是胃寒、胃热、胃虚、痰饮、妊娠呕吐,均可使用。

痰证各家论述

痰证各家论述

痰证各家论述一、痰的认识及演变过程痰的概念有四:一、痰指排出体外之黏液,《黄帝内经》中已有痰的原义,隋代以后出现“痰”字,并逐渐取代了“涕”、“沫、“汁”等一义多字的用法;二、痰指积聚体内之涎液;三、指痰饮病;四、痰是对复杂病证的思维方式。

中医理论基础是《黄帝内经》,但《黄帝内经》对痰证论述不多,但对水液代谢生理情况有所论述;《金匮要略》对痰饮描述很多并提出四饮分类及很多具体治疗原则和方药;《诸病源候论》列出“痰饮候”、“诸痰侯”,区分痰与饮,提出“百病皆有痰作祟”。

至宋金元时期以后,痰证证治不断丰富和发展,各代医家均有独到见解,使痰证体系不断丰富完善。

二、各代医家理论概述1.孙思邈孙思邈医疗经验极为丰富,但多方药少理论,在方药方面,广泛搜集了大量前代方剂及当时验方,其中《千金要方》中载有痰饮病方数十首。

用药特点有:1.治疗痰饮日久者,善于并用活血药,如用防己汤治疗膈间支饮,“若不愈去石膏加茯苓芒硝三合,微下利即愈”,芒硝活血软坚,使久痰得愈;2.善用吐法;3.温药如生姜,姜汁运用很多;4.亦有大黄、芒硝、大戟、芫花等峻下之法。

孙思邈治疗经验丰富了痰饮病的治法,为后世进一步发展提供方药指导。

2.张从正张从正将痰分为风痰、热痰、湿痰、沫痰,创造性提出“痰迷心窍”说,为用痰证学说理论治疗精神神经方面痰病做了有益的尝试。

3.朱丹溪朱丹溪是痰证论治的代表者,他继承《和剂局方》并发展了痰证理论,病因方面,他强调“脾虚”、“气郁”,“或因忧郁,或因厚味,或因无汗,或因补剂,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宿饮,胶固杂揉”。

临床表现方面,提出百病兼痰的著名观点,“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痰在膈间使人癫狂或健忘”。

治疗方面,提出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金元之前,治痰多用汗吐下温法,但容易损伤阳气,故朱丹溪提出“顺气为先,分导次之”,“实脾土,燥脾湿”。

与此同时,还强调应根据其成因、性质以及痰在人体的不同部位而定,以二陈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

痰证的辩证论治(化痰、祛痰)

痰证的辩证论治(化痰、祛痰)

痰证的辩证论治(化痰、祛痰)目录1.燥湿化痰2.清热化痰3温化寒痰4润燥化痰5治风化痰6临床应用7西医用药祛痰就是运用祛痰药以排除或消散痰浊,治疗各种痰病的治法。

又称化痰。

痰是由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水湿积聚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它又作为病因导致各种痰病。

痰不仅可以停留在肺,也可以停留在人体的其他部位,因此痰所致的病证很多,祛痰法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常用于滞痰在肺而致的咳喘咯痰;痰浊迷心而致的胸闷心悸,神昏癫狂;痰停在胃而致的恶心呕吐、痞满不舒;痰在经络筋骨而致的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阴疽流注;痰浊上犯而致的眩晕;痰气结于咽喉而致的梅核气(咽部异物感、咽癔症)等。

根据痰的病因、性质以及不同的临床表现,祛痰法又常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温化寒痰、润燥化痰、治风化痰等。

1.燥湿化痰适用于湿痰证的治法。

湿痰证多因脾不健运,湿聚成痰所致,证见咳嗽、痰多易咯,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头眩心悸,四肢困倦,舌苔白滑或腻,脉缓等。

常用燥湿化痰的药有半夏、陈皮等。

代表方剂如二陈汤。

中成药:二陈丸、橘贝半夏颗粒。

2.清热化痰适用于热痰证的治法。

热痰证多因火热灼津,痰热互结所致,证见咳嗽、痰黄,黏稠难咯,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为癫狂,瘰疬等。

常用药有瓜蒌、贝母、胆南星、礞石等。

代表方剂如清气化痰丸、滚痰丸、消瘰丸。

中成药:清气化痰丸、、清心滚痰丸、礞石滚痰丸、黛蛤散、清肺抑火丸、鲜竹沥液、复方鲜竹沥液。

3.温化寒痰适用于寒痰证的治法。

寒痰证多因阳虚阴盛,水饮内停所致,证见吐痰清稀,咳嗽胸满,苔白滑,脉沉迟等。

常用温化寒痰药有干姜、细辛、白芥子等。

代表方剂如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紫苏子-主气喘咳嗽;白芥子-主痰;莱菔子-主食痞兼痰)。

中成药:小青龙胶囊、桂龙咳喘宁胶囊4.润燥化痰适用于燥痰证的治法。

燥痰证多因肺阴不足(肺阴虚),虚火烁津,或感受燥邪所致,证见咯痰不爽、痰稠而黏,咽喉干燥,舌红少苔等。

常用药有瓜蒌仁、杏仁、贝母、天花粉等。

中医说“痰”

中医说“痰”

中医说“痰”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中医对痰病、痰证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将痰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

狭义的痰,一般是指呼吸系统的分泌物,可吐出,故狭义的痰又称外痰。

广义的痰指内痰,内痰的形成主要是机体内的体液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失去了正常的运行途径和规律,逐步停蓄凝结成为一种黏稠状的、有害的液体。

这种液体一般不咯出,而留伏在体内产生病变。

“痰随气行,无处不到”,因而可产生各种病证。

●某些中青年妇女,形体丰满肥胖,食欲旺盛,妇科检查,没有发现与不孕有关的病理变化。

但婚后长期不孕,这是“痰阻胞宫”不孕,通过以化痰为主进行治疗,可以祛痰而使之孕育。

●有的人周身皮下出现结节或肿块(也有仅仅在颈项和肢体的某些局部发生),经细胞学检查并非恶性肿瘤。

这种病证称为“痰核”或“痰结”。

如常见到的颈淋巴结核、皮下脂肪瘤等。

中医按化痰散结医治可起效。

●有的人肢体某一部位发热,有的人一些部位凉冷如冰,或肢体某些地方麻木不知痛痒,而精神、食欲均好,经检查并无阳性指征,这就是内痰阻遏气血运行而产生的病证,通过化痰,可以收效。

●有的人常年头痛、头重如裹,闷重不适,遇阴冷天病证更为严重,舌苔白腻,厌食油腻和多饮水,这是痰气上注于脑,阻碍头部清气正常运行的病变。

称为“痰厥头痛”或“痰湿头痛”。

这类病人中,有的血压较高,但长期服降压药效果并不好,特别是头重、头痛的症状得不到改善。

如果按中医化痰的方法治疗症状则可很快消失。

●有的人肝脏或脾脏肿大,胀闷不适,并兼有面色灰暗、食欲不振等证。

肝功能检查可见轻微不正常,所以常按慢性肝炎治疗,但效果并不好,肝脏肿大、胸闷不适的病证中,有一些是痰、瘀交阻,中医称之为“肥气”,如按化痰活血治疗,则肝脏肿大、胀闷等证可逐渐消失。

●有的人皮肤溃疡、糜烂,常年渗流黏稠痰水,但不特别瘙痒、灼热,这就是“流痰”之证。

这种病用抗菌消炎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以化痰为大法,却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有的人咽喉中整天如塞败絮,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或者时有时散,而实际上咽喉处并无实物可见,这是痰气阻滞于咽喉,多因情志抑郁不畅所引起。

【冲刺必备】2018年执业医师中医基础考点提取:痰饮

【冲刺必备】2018年执业医师中医基础考点提取:痰饮

【冲刺必备】2018年执业医师中医基础考点提取:痰饮2017年执业医师考试时间在12月9日,离考试时间已经不多了!考生要好好报考,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执业医师的重要考点,希望对备考的小伙伴会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更多精彩资料关注医学考试之家!
痰饮
(-)基本概念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狭义之痰饮、广义之痰饮与有形之痰、无形之痰
(二)形成
痰饮的病证特点
痰肺—咳喘,痰多
心—心悸,神昏,失眠,癫狂
肝—面青,眩晕,动风
脾—腹胀,身重,肢倦
肾—腰膝痹痛,足冷
胃—脘痞,呕恶头—眩晕,昏不知人
咽喉—喉中梗阻(梅核气)
胸胁—胸胁胀满疼痛
四肢—麻木,疼痛
经脉筋骨—瘰疠、痰核、阴疽、流注、瘫痪等饮—四饮肌肤(溢饮)—肢体水肿,身重无汗
胸胁(悬饮)—咳嗽引胁疼痛,胸胁胀满
胸膈(支饮)—胸闷,咳喘不得平卧,其形如肿
肠间(痰饮)—肠鸣,腹满,口干,食少。

“痰”的中医辨证分型

“痰”的中医辨证分型

“痰”的中医辨证分型
所谓“痰”,指的是声门排出的喉以下部分各级气管的分泌物。

中医学认为,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
体质虚弱,中气不足,由于脾虚不运,可以使水湿停留,凝聚为痰;脾胃薄弱,宿滞逗留,损伤脾胃;或恣食生食、瓜果,中阳被伤;或因热病饮水过多,脾运不及等等都可以使水湿停留,聚集为痰。

还有恣食肥甘,胃中浊气郁蒸,酿湿生热也可以化为痰浊。

此外,外感失治,或体弱屡患外感,肺气被伤,不能输津四布,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使水液停留,也可成痰,痰贮于肺,肺气不利,痰涌气道而发,必致咳嗽痰多。

临床上,中医根据痰的不同表现将其分为以下几种证型:
■肺热咯痰型
咯出之痰色黄、黏稠、有块,或痰中带血,伴有发热咳嗽、胸痛喘促、面红目赤、咽喉红肿疼痛、口渴唇燥、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等。

■肺寒咯痰型
咯出之痰色白清稀,患者形寒肢冷,恶寒重而发热轻微、咳嗽胸痛、喘促、面色青白等。

■湿邪犯肺型
咯痰量多,白滑易咯出,四肢困重无力、眩晕嗜卧、晚闷纳呆。

■风邪犯肺型
痰液清稀多泡沫,伴有发热恶寒、咳嗽、鼻塞流涕、咽干痒、头身痛、舌边尖红、舌苔薄白等状况。

■湿热蕴肺型
咯吐浓血痰或咯痰腥臭,高热或潮热,胸闷疼痛,喘不得卧,口燥咽干,烦躁不安。

■阴虚肺燥型
痰少黏稠难出,咯痰带血。

若由燥邪所致,一般有发热、恶寒、胸痛、唇黑、鼻燥、咽干口渴等症状。

若由阴虚所致,则有虚烦不寐、
潮热盗汗、两颧红赤、舌鲜红少苔等症状。

因此,在治疗时,应根据证型的不同调整药方,对症施治,才能有效缓解相关症状。

另外,一些药膳食疗方也具有类似的功效,患者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用,缓解病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痰和饮,都是津液变化而成,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而表现的病证,但两者的形态不同。

痰证是指水液凝聚,浓度较高,质地稠厚,停聚于脏腑、经络、组织之间而引起的病证。

因此,痰证的临床表现颇多,故有“诸般怪证皆属于痰”之说。

外感病因辨证/六淫,内伤七情,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均可产生痰证。

前人认为痰属阳,饮属阴,痰因于热,饮因于湿,在痰的方面,又有五痰之名,如风痰属肝,寒痰属肾,热痰属心,湿痰属脾,燥痰属肺,这是以五脏来分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