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形成深度与深部成矿预测
钨矿矿床地质特征及边深部找矿预测

69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钨矿矿床地质特征及边深部找矿预测曹平生(江西漂塘钨业有限公司,江西 赣州 341515)摘 要:赣南区钨矿矿床密集,有效推动了钨矿找矿理论和方法发展。
结合赣南区钨矿成矿背景,对左拔钨矿矿床地层、构造和矿体矿石特征展开了分析,探究成矿原因,为边深部找矿预测提供依据,最终确认矿床边深度拥有较大找矿潜力,并确定了首选靶区,能够为找矿工作开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钨矿矿床;地质特征;边深部找矿预测中图分类号:P618.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1)08-0069-2收稿日期:2021-04作者简介:曹平生,生于1972年,汉族,男,地质助理工程师,本科(远程网络教育),研究方向:地质工程。
钨作为稀有金属,具有高熔点性能,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航天科技等多个领域,在现代工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钨矿开采方面,随着矿山开采规模的持续扩大,部分矿山探明的钨矿资源已经逐步达到枯竭状态。
把握钨矿矿床地质特征,开展边深部找矿预测工作,能够适当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增加国家钨矿资源储量,为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1 钨矿成矿背景赣南作为世界文明黑钨矿富集区,拥有丰富的钨矿储量、品位,被称之为钨矿地质摇篮。
自1907年发现钨矿,赣南钨矿开发已经拥有了百年历史,不仅展现了良好资源勘查远景,也有效推动了钨矿地质理论和找矿方法的发展。
位于南岭东西向和武夷山北东向两大构造复合位置,赣南区地层主要为寒武纪和震旦纪,富含W 等大量成矿元素[1]。
在燕山期,随着岩株、岩基等侵入结构的出露,与发育强烈、不断运动的构造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构造-岩浆-成矿带,形成了较多钨金矿床。
经过多年地质勘查,筛选并打造了九大钨矿山,探明钨矿储量已经超出150万吨。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来看,赣南区以岩浆型钨矿床为主导,矿床分布在母岩和外接触带中。
受岩突侵入深和风化等因素影响,位于浅表位置的矿产较少,多数隐伏在深部。
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分析

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分析发布时间:2022-06-30T06:31:45.931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2年13期作者:康鹏李赟熊宇轩[导读] 四川省甘洛县尔呷地吉铅锌矿是扬子地块西南缘川滇黔交界区发现的大型矿床。
本文详细分析该矿区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并提出深部找矿预测,为攀西地区其他区域开采铅锌矿产提供参考依据。
康鹏李赟熊宇轩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成都地质调查所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四川省甘洛县尔呷地吉铅锌矿是扬子地块西南缘川滇黔交界区发现的大型矿床。
本文详细分析该矿区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并提出深部找矿预测,为攀西地区其他区域开采铅锌矿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铅锌矿床;地质特征;深部找矿;预测分析甘洛-小江断裂两侧是川滇黔铅锌成矿带上的重要产地之一。
尔呷地吉铅锌矿床作为矿集区一大型典型层控矿床,研究总结其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进而对深部找矿进行预测,能有效提高临近区域铅锌矿资源的勘察效率和质量。
1.区域地质背景矿区位于甘洛铅锌矿集区北部,矿集区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康滇地轴北段,属滇东碳酸盐台地(VIII1-5),夹持于安宁河断裂与峨边-雷波断裂之间。
主体构造近南北向平行产出。
地台基底为前震旦系,盖层为震旦系-中生界。
以稳定-次稳定系列内源干旱型白云岩、藻白云岩建造为主。
区域地层分区属于上扬子分区峨眉小区(Ⅵ43-3),除缺失石炭系、白垩系外,其它各时代地层均有出露。
区内主要褶皱有:马拉哈背斜、沙岱向斜、特克向斜、马鞍山背斜、阿兹觉背斜、苏雄向斜等。
主要断层有:特克断层、马拉哈断裂、脚古断层、马厂断层、田坝断层、凉红断层等。
其中马拉哈断裂为区域上的控矿断裂。
2.矿床地质特征2.1赋矿地层矿区铅锌矿的主要赋存层位为上震旦统灯影组三段(Z2dn3),沿沙岱向斜外围呈环状产出(图1),主要出露在矿区东部,矿区西南部有少量出露。
可细分为三个岩性层,主矿体产于第二岩性层(Z2dn3~2)上部层间破碎带内,为主要赋矿层位。
内生金属矿床的成因与找矿预测方法

内生金属矿床的成因与找矿预测方法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的增加,对金属矿床的研究和开发变得越来越重要。
其中,内生金属矿床是一类重要的矿床类型,其成因和找矿预测方法备受关注。
内生金属矿床是指在地壳中由地下热液活动形成的金属矿床。
地下热液是指在地壳深部由于高温、高压等地质作用导致的水体流动现象。
内生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地质活动密切相关,主要包括火山活动、构造活动和热液活动。
火山活动是内生金属矿床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火山喷发过程中,熔岩中含有大量的金属元素,通过热液的流动,这些金属元素被带到地壳中,形成了金属矿床。
最典型的例子是铜、铅、锌等金属的硫化物矿床。
构造活动也对内生金属矿床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构造断裂、岩石变形等地质作用可以改变地壳的结构和组成,导致岩石中的金属元素被释放出来,并经过热液的作用形成金属矿床。
例如,巨量的金属元素可以通过岩层倾斜、挤压和褶皱等构造活动从深部地壳运移到浅部,形成大型金属矿床。
热液活动在内生金属矿床的形成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热液是地下热源通过地壳的透水层向上运动并带走矿物质后再下沉形成的地下水。
热液中富含金属元素,在经过一系列的热液循环和沉淀过程后,最终形成金属矿床。
许多内生金属矿床的形成与热液流体的迁移、沉淀和后期矿化过程密切相关。
对内生金属矿床的找矿预测有许多方法和技术。
其中,地球物理勘探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测量土壤和岩石中的物理性质,如电磁性质、磁性和密度等,来推测地下的金属矿床。
地球化学勘探是另一种常见的方法,该方法通过采集和分析地下水和岩石样本中的化学元素,来推断潜在的金属矿床。
地质勘探是一种综合利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的方法,通过对区域地质构造、岩石组成、矿物组合和矿床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观察,来确定金属矿床的可能分布。
除了传统的勘探方法,近年来,一些新的技术也在内生金属矿床的找矿预测中得到应用。
例如,地球观测卫星和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对地表和地下物理特征的高精度测量和分析,来寻找金属矿床的迹象和潜在位置。
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预测技术

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预测技术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预测技术是矿床学与矿产资源勘查的重要内容。
了解矿床的成矿模式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矿产资源勘查中的难题,提高勘查工作的效率和成功率。
本文将从矿床成矿模式、找矿预测技术以及实例分析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主题。
矿床成矿模式是指矿床形成的地质过程和控制因素,包括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重力沉积、热液作用等。
通过研究与区别不同成矿模式,我们能够推测矿床在某一区域的可能性,从而指导矿产资源勘查工作。
找矿预测技术则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寻找矿床的方法与技术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找矿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矿产资源勘查中,其中包括地球物理勘查、化学勘查、遥感勘查和测井勘查等。
这些技术可以通过地下探测仪器和设备来获取矿床的地质信息、地磁场变化、电磁波反射等,以达到发现矿床的目的。
下面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预测技术的应用。
我们考虑一种典型的矿床成矿模式——火山喷发型矿床。
火山喷发型矿床是由火山喷发活动中释放的热液所形成的,其中含有丰富的金、银、铜等金属矿物。
在找矿预测技术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来寻找潜在的火山岩体和矿体。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可以通过测量矿床的地磁场、电磁波反射等参数来预测矿床的存在与分布。
此外,火山喷发型矿床常常伴有特殊的地貌特征,如矿床附近的火山锥、热液喷泉等。
因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来探测这些特殊地貌,并结合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进一步确认矿床的存在。
火山喷发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找矿预测技术仅是众多矿床类型和找矿手段中的一个例子。
在现实勘查中,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找矿预测技术往往是复杂多样的。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地质环境和矿床类型,选择合适的找矿方法和技术手段。
总结起来,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预测技术是相辅相成的。
了解矿床的成矿模式可以提供找矿预测的思路和方向,而找矿预测技术则是实现成矿模式研究的手段和路径。
通过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预测技术的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总结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总结1.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概论1.成矿规律学:是应用地学理论来研究矿床的形成、时空分布及其演化规律的学科,是指导矿床勘查,进行成矿预测的基础.2.成矿预测是根据成矿规律或矿化信息,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对不同规模的矿化单元(矿带\矿田\矿体)的产出位置、矿化类型、资源量等的预测。
成矿预测通常包括(1)定性预测:概念预测:利用矿床分布的概念模式预测矿床。
(2)定量预测:矿床统计预测:根据矿床分布的统计规律预测矿床。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定量化表达。
以成矿规律为基础的成矿预测工作,是矿床勘查工作创新的基本途径。
2.成矿地质背景和控矿地质因素分析1.成矿地质背景形成矿床的各种地质作用(事件)、成矿条件和控矿因素的总和。
最基本的控矿因素(1)地层(岩性)(2)构造:褶皱:背斜和向斜断裂:压\张\扭性断裂(3)岩浆岩: (a)超基性(科马提岩/橄榄岩):Ni\Cu\Cr\PGE(b)基性岩(玄武岩/辉长岩):Fe\V\Ti(c)中性岩(安山岩/闪长岩):Fe、Cu、Pb、Zn、Au(d)酸性岩(流纹岩/花岗岩):W、Sn、Bi、Mo、Li、Be、Nb、Ta(e)碱性岩(正长岩):Au、Cu、Mo不同类型的矿床具有不同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控矿因素组合。
2.地质异常(1)由地质异常事件形成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成因序次与围岩具有显著差别的地质体;(2)小概率事件形成的稀有地质体,服从统计规律;(3)矿床是典型的地质异常体。
3.控矿因素(1)地层(岩性)控矿(2)构造(褶皱+断裂)控矿(3)岩浆岩控矿:成矿专属性(4)地球化学(元素丰度+挥发分)3.成矿时空分布规律1.成矿期\成矿域一定的成矿物质在一定地质时期的某些地区或一定地区的某些地质时期内的富集规律。
(1)这种有利于某种矿产或多种矿产富集的地质时间区间称为成矿期。
(2)有利于成矿的区域成为成矿省(带\矿集区) .2.研究意义在研究成矿规律时,采用成矿期、成矿省、矿化分带性等概念。
矿床形成深度与深部成矿预测

矿床形成深度与深部成矿预测作者:吴战北来源:《地球》2013年第10期[摘要]在地质形成的过程中,矿石的种类不同埋藏深度不同,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通过不同的埋藏深度可以对矿石的类型进行预测。
[关键词]矿床形成深度成矿预测[中图分类号] F416.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0-12-21前言地壳内的矿藏和地球的运动有直接的关系,不同种类的矿藏在地壳中埋藏深度也不同,在找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矿藏的深度对矿藏的种类进行预测。
在当前地质勘测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根据矿石化学成分的含量对矿山的种类进行预测,利用预测推进矿藏开采的进度。
2不同类型内生矿床的成矿深度斯米尔诺夫指出,不能否定在整个地壳范围内都存在热液矿床,特别是过去地质时代的地壳厚度比现今的地壳厚度要小。
许多内生矿床与各种岩浆作用有关,因此与岩浆侵入作用关系密切的矿床的形成深度取决于岩浆的侵位深度。
按照矿床与岩浆岩的空间和成因联系, Schneiderhohn将矿床从浅部到深部分为远成低温矿床、隐岩浆矿床、外岩浆矿床、岩浆缘矿床、岩浆内矿床等,矿床类型从表成热液到中温热液矿床,再到伟晶岩矿床和岩浆矿床,形成深度从小于1 km到6km,最深可达10 km。
斯米尔诺夫按矿床形成的深度分为近地表带( 1-1.5km)、浅成带( 3-5 km)、深成带( 5-10 km)和超深带( 10-15km)。
近地表带形成火山—次火山型浅成热液矿床、金伯利岩型金刚石矿床和碳酸岩、碱性岩矿床;浅成带矿床类型众多,形成铜、镍、钛、铁的岩浆熔离型矿床,铁、铜的矽卡岩矿床,有色金属和金等的热液矿床;深成带形成铁、铬、钛、铂的岩浆分凝矿床,含稀有、有色、贵金属的矽卡岩矿床、热液矿床和主要的伟晶岩矿床,包括部分变质矿床;超深成带主要形成变质矿床。
(1)伟晶岩浆是一种富含挥发分的残余岩浆,其形成条件为:①残余岩浆含有丰富的挥发分,但挥发分尚未饱和;②相对稳定的持续时间较长的结晶作用;③较好的封闭体系。
实习四 矿区深部矿体定位预测

实习四矿区深部矿体定位预测1. 成矿地质背景沙龙金矿位于虎背断裂与牛首断裂的交汇部位的北部。
矿田构造以断裂为主,虎背断裂与牛首断裂为矿田内规模最大的两条断裂构造,两者的空间展布和交汇构成了矿田内的基本构造格局。
虎背断裂为剪切性构造,延伸大于3000m,走向NE30°,倾角75°~88°,倾向在矿田南部为SE向,在矿田中部和北部则转成直立或NE向。
断裂构造具有长期发育、多次脉动活动的特点,深部钻孔揭示在处断裂构造破碎带、矿化及两侧,蚀变围岩仍然发育,局部含金达—/t。
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虎背断裂为矿田的导矿构造。
2. 控矿因素分析控矿构造沙龙金矿位于虎背断裂构造的西盘,矿脉(体)成群出现,大体平行展布,充填于虎背断裂的次级断裂构造中,后者普遍具有明显的压扭性及多期性活动特点。
研究表明成矿期断裂构造的多次活动及空间叠加是沙龙金矿工业矿体形成的必要条件。
控矿岩体矿床及矿田内中基性岩脉十分发育,主要为脉状或不规则脉的闪长(玢)岩和云斜煌斑岩,中基性脉岩含金较高,多数脉岩与矿体相伴出现,呈小角度相交或赋存于同一断裂构造中,并有互切现象,说明脉岩与矿化存在着时、空甚至源的联系。
赋矿围岩沙龙金矿床的围岩为片麻状黑云母混合花岗岩及细粒含石榴石混合花岗岩。
围岩蚀变主要为黄铁绢英岩化、硅化、黄铁矿化、绢英岩化及钾化等,常与一定阶段的矿化有关。
3. 矿化特征矿体空间分布特征矿体产状与石英脉产状一致,走向为NE35°~75°不等,倾向NW,倾角45°~85°。
矿体厚度~,长度数米至数十米不等。
矿体多形成于断裂交汇部位和局部拉张部位,矿体的产状、形态、大小及空间展布与容矿断裂的性质、形态及发育强度有关,也与构造演化及含矿热液的演化有关矿脉形态特征沙龙金矿床中的含金石英脉延展比较连续,其中工业矿体大小不一,多呈透镜状、不规则脉状连续分布。
1号矿脉是矿床内的主要矿脉,延长5500m,受NE向压扭性断裂构造控制,矿体不太规则,水平和垂直分带不明显,矿柱由SW向NE深部侧伏。
钨矿矿床地质特征及边深部找矿预测

37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钨矿矿床地质特征及边深部找矿预测梁 杰,谢谱洪(江西下垄钨业有限公司,江西 赣州 341518)摘 要:金属钨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广泛运用,国家有关部门持续增强对钨矿矿床的探究,同时还逐渐把许多先进探测技术运用在此方面,从而提高对其边深部预测的实际效果。
不过,在有关勘测工作实施期间,容易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取得的数据与信息大多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本文针对某一钨矿矿床的地质特征实行详细分析,同时还对其边深部找矿预测展开了相应的研究,以期可以为钨矿有关的开发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钨矿;矿床;地质;特征;深部找矿预测中图分类号:P618.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1)23-0037-3收稿日期:2021-12作者简介:梁杰,男,生于1993年,汉族,江西赣州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工程。
钨矿对于工业行业的生产作业而言占有十分关键的地位,其当前既被普遍运用在汽车制造、化工生产、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之中,并且还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建设而言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对其运用价值以及特性、性质进行深入探究,我国有关部门提高对了其矿床地质特征与边深部找矿预测工作的投入力度,并且不断把各种先进的勘测技术运用在此方面,从而提高对于钨矿的勘察效率与质量。
钨矿已然和国家发展之间建立了紧密的直接联系,若是要将钨矿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作用于工业发展,就应当对钨矿资源进行更大力度的开发与合理的配置使用。
1 矿床地质特征1.1 地层矿区内地层较简单,主要为震旦系、泥盆系和少量第四系。
震旦系下统坝里组:为主要赋矿围岩,大面积分布于矿区内,近南北走向,构成区域内复式背斜的核部。
主要岩性为变质杂砂岩和千枚岩,为一套类复理石泥、砂质沉积。
与上覆老虎塘组呈整合关系,区内未见底。
岩石性脆易产生裂隙,被后期矿化热液充填。
泥盆系:零星分布于矿区东部和西部的山脊上,呈近南北向展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通报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第26卷第12期2007年12月Vol.26,No.12Dec.,2007近年来随着国家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的陆续实施,关于隐伏矿床预测和深部找矿的理论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契机。
与深部找矿和成矿预测有关的一些理论问题,如不同类型矿床的成矿收稿日期:2007-08-03;修订日期:2007-09-17基金项目: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编码:20063603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573033和40173021)资助。
作者简介:张德会(1955-),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地球化学和应用地球化学的教学和研究。
E-mail:zhdehui@cugb.edu.cn矿床形成深度与深部成矿预测张德会1,周圣华2,万天丰1,席斌斌1,李建平1ZHANGDe-hui1,ZHOUSheng-hua2,WANTian-feng1,XIBin-bin1,LIJian-ping1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2.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北京1000211.SchoolofEarthSciencesandResources,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100083,China;2.ChinaNonferrousMetalsResourceGeologicalSurvey,Beijing100021,China摘要:阐述了不同类型内生矿床的成矿深度和金属沉淀的垂直范围。
热液成矿作用的深度下限可以下降到10000~12000m。
不同类型矿床的成矿深度范围与成矿时的具体地质构造特征有关,且有很大的变化空间。
金属矿床的形成深度受成矿母岩岩浆侵位深度的约束,而岩浆侵位的深度又与岩浆中挥发组分的数量、流体释放的时间、成矿元素的矿物/熔体和溶液/熔体分配系数等因素有关。
据此可以解释斑岩铜-(钼)、斑岩钼-(铜)和斑岩钨矿床形成深度的差异。
地温梯度和多孔岩石的渗透率也与成矿深度有关。
CO2等挥发组分的溶解度对压力非常敏感,因此流体包裹体地质压力计对于成矿深度的确定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开展深部成矿预测和找矿时,探寻隐伏岩体顶上带或岩钟是寻找深部与花岗岩有关的多金属矿床的捷径之一。
关键词:成矿深度;深部成矿预测;热液矿床;顶上带和岩钟;深部隐伏岩体中图分类号:P6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2552(2007)12-1509-10ZhangDH,ZhouSH,WanTF,XiBB,LiJP.Depthoforedepositformationandprognosisofdeep-seatedoredeposits.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2007,26(12):1509-1518Abstract:Thispaperdealswiththedepthsofmineralizationandverticalrangeofmetalprecipitationofdifferentendogenicorede-posits.Thelowerlimitofthedepthofhydrothermalmineralizationmayreach10-12kmbelowthesurface.Thedepthrangesofdif-ferenttypesofdepositarecloselyrelatedtothecharacteristicsofparticulargeologicalstructureandmagmatismatthetimeofmineral-ization,andtheoredepositsshowaverylargevariationspace.Thedepthofmetaldepositformationisconstrainedbythedepthofemplacementofparentoremagmas,whilethedepthofmagmaticemplacementisinturnrelatedtosuchfactorsasthequantityofvolatilecomponentsinparentmagmas,fluidseparationtimeandpartitioningcoefficientsbetweenmineralsandmeltsandbetweenhy-drothermalfluidsandmelts.Thus,wemayexplainthedifferencesinmineralizationdepthsofporphyryCu(-Mo)deposits,porphyryMo(-Cu)depositsandporphyryWdeposits.Thedepthsofmineralizationarealsorelatedtogeothermalgradientsandpermeabilityofporousrocks.BecausethesolubilityofvolatilessuchasCO2isverysensitivetopressures,theuseofthefluidinclusiongeobarometercanbeconsideredtodeterminethedepthofmineralization.Duringprognosisandprospectingofdeep-seatedgranite-relatedpoly-metallicoredeposits,itisimportanttolookforthetopbeltorcupolaofhiddenintrusions.Keywords:Formationdepthoforedeposits;prognosisofdeep-seatedoredeposits;hydrothermaloredeposit;topbeltandcupola;hiddenintrusionatdepth地质通报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2007年深度、成矿的垂直范围、影响矿床形成深度的主要因素、成矿深度的判别、成矿压力的判别、矿床分带等问题的阐明将使深部找矿和成矿预测建立在地质地球化学的基础理论之上,会极大地提高成矿预测的水平和深部找矿的成效。
本文就所掌握的有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的阐述和探讨,以内生金属矿床,特别是热液矿床为研究对象,以期抛砖引玉,加快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1不同类型内生矿床的成矿深度斯米尔诺夫[1]指出,不能否定在整个地壳范围内都存在热液矿床,特别是过去地质时代的地壳厚度比现今的地壳厚度要小。
许多内生矿床与各种岩浆作用有关,因此与岩浆侵入作用关系密切的矿床的形成深度取决于岩浆的侵位深度。
按照矿床与岩浆岩的空间和成因联系,Schneiderhohn[1]将矿床从浅部到深部分为远成低温矿床、隐岩浆矿床、外岩浆矿床、岩浆缘矿床、岩浆内矿床等,矿床类型从表成热液到中温热液矿床,再到伟晶岩矿床和岩浆矿床,形成深度从小于1km到6km,最深可达10km。
斯米尔诺夫[1]按矿床形成的深度分为近地表带(1 ̄1.5km)、浅成带(3~5km)、深成带(5 ̄10km)和超深带(10~15km)。
近地表带形成火山—次火山型浅成热液矿床、金伯利岩型金刚石矿床和碳酸岩、碱性岩矿床;浅成带矿床类型众多,形成铜、镍、钛、铁的岩浆熔离型矿床,铁、铜的矽卡岩矿床,有色金属和金等的热液矿床;深成带形成铁、铬、钛、铂的岩浆分凝矿床,含稀有、有色、贵金属的矽卡岩矿床、热液矿床和主要的伟晶岩矿床,包括部分变质矿床;超深成带主要形成变质矿床。
伟晶岩浆是一种富含挥发分的残余岩浆,其形成条件为:①残余岩浆含有丰富的挥发分,但挥发分尚未饱和;②相对稳定的持续时间较长的结晶作用;③较好的封闭体系。
绝大部分伟晶岩,特别是花岗伟晶岩是在2 ̄20km区间形成的。
浅成带上部和近地表不能形成伟晶岩。
形成各种伟晶岩的压力从晶洞伟晶岩的100 ̄200MPa、稀有金属伟晶岩的200 ̄400MPa、白云母-稀有金属伟晶岩的300 ̄700MPa、白云母伟晶岩的500 ̄800MPa,直到最深的深成伟晶岩(abyssal)的400 ̄900MPa[2]。
以大陆地压梯度27MPa/km计算[3],相当于4 ̄30km的深度。
与伟晶岩不同,形成矽卡岩的条件是:①有足够CaCO3和SiO2物质的供应;②异常的高温;③涉及1种以上流体相的固液平衡反应。
反应形成的流体相如CO2等能不断地被移出,使反应向形成矽卡岩矿物的方向进行。
CO2等挥发分移出的条件是深度浅(压力小)或构造裂隙发育。
因此矽卡岩的形成深度要小于伟晶岩的形成深度。
根据形成深度将矽卡岩分为:浅成相1 ̄4km、中深相4 ̄15km和深成相15 ̄40km[4]。
镁矽卡岩和钙矽卡岩的形成条件不同,前者形成于岩浆期和所有的深度相,在深成条件下也能形成于岩浆期后阶段;而后者只能形成于岩浆期后阶段,为典型的浅成相产物。
大多数学者认为矽卡岩形成在浅部,有些学者将其延伸至大于10km的深度,特别是含W矽卡岩[5]。
斯米尔诺夫[1]认为,矽卡岩矿床形成的最适宜深度在500 ̄2000m之间。
与矽卡岩有关的金属矿床的形成深度与其成矿元素有关。
浅部主要形成与I型花岗岩类有关的矽卡岩型铜-金矿床,深部则形成与S型花岗岩类有关的矽卡岩型钨-锡矿床。
矿床形成深度的差异与岩浆的氧化状态、结晶程度、流体分离时间等因素有关[6]。
具有斑状结构的斑状岩石(斑岩-次火山岩)一般为浅成相(epizonalorhypabyssal),也包括与它们成分相同的呈显晶质的深成相,如石英闪长岩、二长岩、石英二长岩和花岗岩。
斑状结构的发育与岩浆的化学成分、温度、压力、结晶时间等因素有关。
此类岩石形成于地壳中100 ̄200MPa,即1.5 ̄4km深度的浅成环境中,形成温度为750 ̄850℃[7]。
实际上斑岩矿床的形成深度变化很大,可以从小于1km的火山型斑岩矿床到深达10km的深成岩型斑岩矿床。
以美国的斑岩铜矿为例,从形成于3km深度的RedMoun-tain矿床、5km深度的SantaRita矿床、7km深度的BinghamCanyon矿床,直到10km深度的Butte斑岩铜矿床[8]。
中国斑岩铜矿的形成深度也呈现较大的变化范围,马拉松多斑岩岩浆侵位深度为0.5km,玉龙斑岩铜矿岩浆侵位深度为2.5 ̄3km,德兴斑岩铜矿床岩浆侵位深度为3 ̄4km,黑龙江多宝山斑岩矿床岩浆侵位的深度达4 ̄6km[9]。
对于不同矿种的斑岩矿床,其形成深度与前述矽卡岩矿床类似,浅部形成斑岩铜矿床,较深部位形成斑岩钼矿床,更深部位形成斑岩钨锡矿床[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