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教案课件
合集下载
文言文虚词归纳课件而、乃、其、与、且

五、 “而”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又”、“并且” 。
①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表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 “然后”,或不译。 ①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 记》
五、 “而”
3.表表递进,可译作“而且”。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醉翁亭记》
4.表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5.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2.作实词 (1)可解释为"给予、给"。 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一起 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3.作动词 ,译为: 欣赏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八、 且
1.连词,可译为“而且”、“况且”“尚且”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
①今其室十无一焉。《捕蛇者说》—他们的。 ②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他的,代“愚公” ③惧其不已也。——他们 《愚公移山》
3. 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 “这种”等。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那 ②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这种
七、 与
1.作虚词 (1)译为:和、跟、同。 ①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3.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4.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2.副词,“将近”的意思。 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又”、“并且” 。
①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表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 “然后”,或不译。 ①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 记》
五、 “而”
3.表表递进,可译作“而且”。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醉翁亭记》
4.表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5.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2.作实词 (1)可解释为"给予、给"。 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一起 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3.作动词 ,译为: 欣赏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八、 且
1.连词,可译为“而且”、“况且”“尚且”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
①今其室十无一焉。《捕蛇者说》—他们的。 ②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他的,代“愚公” ③惧其不已也。——他们 《愚公移山》
3. 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 “这种”等。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那 ②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这种
七、 与
1.作虚词 (1)译为:和、跟、同。 ①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3.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4.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2.副词,“将近”的意思。 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文言虚词讲课教案共24页文档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文言虚词讲课教案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文言虚词讲课教案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 课件

• ★(8)根据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来推断“焉”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
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
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
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
此,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
斥7焉,则必无颜世上矣。
• 1、 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
• 3、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
• 4、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之类 • 5、 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 ★(11)判断“其”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 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
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
• 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 4、指示代词,这样 •5、代词,译为这件事
•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8、结构助词,译为的 •9、人称代词,译为我
• ★(7)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因”在文中的意义。
• 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 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 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 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 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 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 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 能就非凡之业。
• 2、 兼词,“于”+“之”,译为“在这里”
• 3、 兼词,“于”+“何”,译为在哪里
• 4、 句末语气助词 •5、疑问代词,译为怎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 巩固基础之文言文虚词 课件41张

√C. 所以贵虚无者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D.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二)代词
代词是用来代替词、短语或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重复,使文章 简洁。具体用法和例句如下:
用法辨析
课文例句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例如: 吾、余、予。第二人称代词,例如: 女、汝、尔、而、乃、若。第三人称 代词,例如:之、其、厥、彼。表人 称复数的词,例如:若属、吾辈。
①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孔雀 东南飞(并序)》] 吾:我。汝:你 。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 彼:他。
秦王恐其破璧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
或取诸怀抱
√D 或师焉,或不焉
(三)连词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它们 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具体用法和例句如下:
用法辨析
课文例句
(1)表示并列关系。例 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如:以、且、而。 (并序)》] 且:表并列,并且。
(2)指示代词。近指代词,例如:此、 斯、之、是、兹。远指代词,例如: 彼、夫、其。虚指代词,例如:某、 或、莫。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夫:那。④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 或:有的人。
(3)疑问代词。例如:孰、何、奚、胡 ⑤沛公安在(《鸿门宴》) 安:哪里
、恶、安、焉。
。
[针对训练]2.指出下列各句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
2.语气助词
用法 辨析
①陈述语气词:也、矣、焉、耳。②疑问语气词:乎、与 、欤、耶、邪。③感叹语气词:哉、夫。④句首语气词: 唯、夫、盖。
课文 例句
①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②沛公不先破关中, 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③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 解牛》) ④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高职考文言文复习(虚词)课件

02
常见虚词解析
之、其、者、所、焉
之
其
者
所
焉
作为代词,相当于“他 ”、“她”、“它”; 作为结构助词,相当于 “的”;作为音节助词 ,无实际意义。
作为代词,相当于“他 ”、“她”、“它”; 作为副词,相当于“也 许”、“大概”;作为 连词,相当于“如果” 、“假如”。
作为结构助词,相当于 “的”;作为语气助词 ,表示停顿或感叹。
多项选择题
总结词
通过提供多个选项,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虚词用法。
详细描述
多项选择题通常会给出一段文言文,然后列出五个选项,其 中三个或四个选项包含正确的虚词用法,一个或两个选项包 含错误的虚词用法。学生需要从五个选项中选择出正确的答 案,并排除错误的答案。
翻译题
总结词
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检验学生对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经典文言文篇章解析
拓展阅读视野
经典文言文篇章是文言文学习的宝贵资源,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言文篇章,可以了解文言文虚词在 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和意义,同时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
04
虚词复习策略与建 议
系统复习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全面梳理文言文对比、归纳等方 法,将相似或相关的 虚词进行整合,形成 知识网络。
作为结构助词,相当于 “的”;作为助词,表 示被动。
作为代词,相当于“之 ”、“此”;作为语气 助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
以、于、为、而、乃
于
作为介词,表示时间、处所、 方式等;作为副词,表示比较 。
而
作为连词,表示转折、并列、 顺承等关系。
以
作为介词,表示时间、处所、 方式等;作为连词,表示目的 、原因等。
针对高频考点和难点 ,进行重点突破,加 深理解和记忆。
高考文言虚词经典课件演示文稿

狐与狼愤然离去。
第十三页,共79页。
❖【解析】 “其”作主语、宾语、定语, 是代词的用法;“其”用在动词、形容
词前,作状语,是副词的用法,表感叹、
祈使、反问、推测等语气;“其…… 其……?”表选择问,是连词的用法; “其”还可以表假设,也是连词的用法。
第十四页,共79页。
❖ ①副词,表感叹语气,译为“可”“多么” ❖ ②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 ❖ ③代词,译为“其中” ❖ ④代词,译为“你的” ❖ ⑤代词,译为“那”或“我们” ❖ ⑥代词,译为“它的”
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并且”“而且” ❖ ④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
“就”“接着” ❖ 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 “但是”“却”
第二十四页,共79页。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7题。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 )喟然叹曰:“莫乐 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
援琴撞之。公披袄( )避,琴坏于壁。公曰: “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 者,( )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 “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 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连词,表并列,递进,转折,相承,假设等。如
: 余知而无最也。
(你)
故其国富而兵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并列、不译 ) (而且)
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
林木茂而斧斤至矣。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却) (于是)
(如果)
★连词:格式为“修饰语+而+中心词”
如:⑴ 人立而啼。
⑵ 吾恂恂而起。
上下文解释某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第四页,共79页。
考 点 透视窗
2.这里的“常见”就是指《考试大纲》规定
第十三页,共79页。
❖【解析】 “其”作主语、宾语、定语, 是代词的用法;“其”用在动词、形容
词前,作状语,是副词的用法,表感叹、
祈使、反问、推测等语气;“其…… 其……?”表选择问,是连词的用法; “其”还可以表假设,也是连词的用法。
第十四页,共79页。
❖ ①副词,表感叹语气,译为“可”“多么” ❖ ②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 ❖ ③代词,译为“其中” ❖ ④代词,译为“你的” ❖ ⑤代词,译为“那”或“我们” ❖ ⑥代词,译为“它的”
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并且”“而且” ❖ ④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
“就”“接着” ❖ 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 “但是”“却”
第二十四页,共79页。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7题。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 )喟然叹曰:“莫乐 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
援琴撞之。公披袄( )避,琴坏于壁。公曰: “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 者,( )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 “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 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连词,表并列,递进,转折,相承,假设等。如
: 余知而无最也。
(你)
故其国富而兵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并列、不译 ) (而且)
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
林木茂而斧斤至矣。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却) (于是)
(如果)
★连词:格式为“修饰语+而+中心词”
如:⑴ 人立而啼。
⑵ 吾恂恂而起。
上下文解释某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第四页,共79页。
考 点 透视窗
2.这里的“常见”就是指《考试大纲》规定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 课件

(三)多么
吏呼一<zzd>何</zzd>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四)固定用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zzd>何</zzd>。(《过秦论》)——何:通“呵”,呵斥、斥责。 ②阿母谓府吏:“<zzd>何乃</zzd>太区区!”(《孔雀东南飞并序》)——何乃:怎能。
乎
3.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然后”。①人非生<zzd>而</zzd>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②置之地,拔剑撞<zzd>而</zzd>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zzd>而</zzd>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zzd>而</zzd>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zzd>而</zzd>见者远。(《劝学》)
3.表推测,可译为“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将军岂有意乎?(《荆轲刺秦王》)
4.表感叹或呼告,可译为“啊”“呀”。 ①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归去来兮辞并序》)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如果”。①今以秦之强<zzd>而</zzd>先割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死<zzd>而</zzd>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因此”“所以”。①而余亦悔其随之<zzd>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吏呼一<zzd>何</zzd>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四)固定用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zzd>何</zzd>。(《过秦论》)——何:通“呵”,呵斥、斥责。 ②阿母谓府吏:“<zzd>何乃</zzd>太区区!”(《孔雀东南飞并序》)——何乃:怎能。
乎
3.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然后”。①人非生<zzd>而</zzd>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②置之地,拔剑撞<zzd>而</zzd>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zzd>而</zzd>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zzd>而</zzd>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zzd>而</zzd>见者远。(《劝学》)
3.表推测,可译为“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将军岂有意乎?(《荆轲刺秦王》)
4.表感叹或呼告,可译为“啊”“呀”。 ①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归去来兮辞并序》)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如果”。①今以秦之强<zzd>而</zzd>先割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死<zzd>而</zzd>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因此”“所以”。①而余亦悔其随之<zzd>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