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风筝
21 风筝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 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 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惊异
悲哀
北京在冬季放风筝 想起以前对小兄弟 精神虐杀的一幕
•
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 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 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 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 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 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 恕,说谎罢了。
小时候,自己对小兄弟那样管束,简 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小兄弟却逆来顺受, 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 心情的轻松,因了,既给我 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 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 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一:北京 二:我 当时天气 心中的 很冷 悲哀
鲁迅精神:
1勇于面对错误,知错就 改 2敢于承担责任
3严于解剖自己
大家了解 鲁迅吗?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 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后改名为豫才。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鲁迅在1918年 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 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故乡》 论文集:《门外文谈》 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
写出了小兄弟对风筝的喜 爱。体现出小兄弟的天真,可 爱,隐含了对小兄弟的同情。
我即刻伸手折断了 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 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论长幼,论力气,他 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 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 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 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 怎样,我不知道,也没 有留心。
21风筝

21 风筝 黑龙江赵文玉宁铁霞青岛宋晓渝○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 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 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学 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 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 感情。
○教学设计整体感知①导人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
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 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
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 浓浓的手足之情。
《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 的诗情画意里。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②检查预习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 就先要听读课文, 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③质疑探究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 ?请 你概述一下。
.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 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 ?为 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 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课文中还有哪些 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21风筝 ——学案

21《风筝》学案学案设计教师:刘小菊审核教师:七年级语文备课组授课人:一、走近作者鲁迅先生是我国代伟大的、、,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原名,字,(籍贯)人。
1918年5月,首次用“”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
他给人民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等。
本文写于,节选自他的。
我们曾学过他的《少年闰土》节选自小说。
鲁迅先生写的回忆童年往事的作品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等。
二、文体常识——介绍散文诗三、检查预习(一)、生字和解词丫杈.()模.()样嫌恶.()可鄙.()什.()物惊惶.()瑟.()缩惩.()罚虐.()杀宽恕.()笑柄.()蜈蚣.()点缀.()吐蕾.()诀.()别荡漾.()肃.()杀堕.()落蟹.()风筝傲.()然秃()鹰恍.()然大悟苦心孤诣.()伶.()仃.()憔.(.)悴.()憔悴:伶仃:惊异:点缀:诀别:荡漾:嫌恶:虐杀:肃杀:笑柄:恍然大悟:宽恕:尘封:惊惶:绝望:瑟缩:可鄙:断绝:苦心孤诣:什物:惩罚傲然:(二)、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年。
那时的中国正处社会。
2、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四、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以“”为线索组织材料,由眼前景物引出,由少年事联想经历,由虐杀到,最后又回到,呼应开头。
试着给课文划分一下结构层次并概括段意。
2、理清课文的故事情节和感情线索。
故事情节:我的感情变化:五、研读课文(一)研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1.看到北京的冬天,作者心情如何?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二)朗读第二部分3——4段,讨论回答:1、对风筝的态度,我和弟弟有什么不同?2、从文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了弟弟非常喜欢风筝?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3、在第4段中,小兄弟的表现写得极少,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我”的发现、“我”的满足、“我”的愤怒、“我”的暴行以及“我”的胜利和傲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1风筝

qiáo cuì
憔悴 huáng 惊惶
xián wù
嫌恶 yì 苦心孤诣
2.判断下列句子用的修辞手法。
(1)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 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 怜模样。( ) (2)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 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
第四讲 解读课文
看视频, 初步了解课文!
齐读课文
朗读--形式
分组朗读:
第1-3段由第一大组读; 第4-6节由第二大组读;
第7-9节由第三大组读; 第10-12节由第四大组读;
一、提问与回答
1、记叙的顺序有三种,本文是 哪一种?
顺序 倒叙 插叙
2、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 筝?(用原文一句话回答) 答: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 子所做的玩艺。
引 言
每个人都会有童年,童年生活是充 满快乐的,童年的游戏往往也是终生难 忘的,尽管有时也会有误解,有阴云, 但童年带给人们的总是感人至深的人情 美、人性美。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一对 兄弟童年时代游戏的故事的文章。
风 筝
鲁 迅
学习目标
一、书本知识方面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yàng
qiáo cuì 憔悴
xián wù 嫌恶
lěi 吐蕾
荡漾
字音字形二
chán rào 缠绕 bǐng 笑柄
加油哦!
huáng 惊惶 yì 苦心孤诣
zhì 掷
duò 堕
朗读下列词语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 憔悴:形容人瘦弱,疲惫,没精神。状态不佳 诀别:指再无会期的离别;死别 。 嫌恶:厌恶,讨厌 。 苦心孤诣:指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
答: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 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 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 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21-风筝-课文分析

④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 可鄙的。
• ④“我”对小兄弟喜欢风筝的看法:不
仅“不爱”“厌恶”,认为放风筝是
“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并且
“不许”小兄弟放风筝,看到小兄弟
对风筝着迷觉得是“笑柄”“可鄙 的”。
第三小节——分析
• 三、写“”我和小兄弟的对风筝的
不同态度,对比突出小兄弟的可怜,
微露出作者的忏悔之意。
①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 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 所做的玩艺。 • • • • •
仿句: …向来…不但…而且…因为… ①表明“我”对风筝的态度。 此句也是“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的原因。 为下文“我”粗暴地踏扁小兄弟的风筝埋 下伏笔。
②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 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 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 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③——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 了胡子了。
• ③破折号——表转折 • 补过的办法: • 其一、“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 我和他一同放” • 补过的结果: • “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 胡子了” • 两人都已过了放风筝的合适年龄
第七小节——分析
• 七、写“我”设想弥补的办法, 却过了儿童的年龄阶段,为时
第九小节
• ①“有过这样的事么?” ②他惊异
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 一样。③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第九小节——分析
• 九、写小兄弟的反应,又与
“我”的预想构成反差,出人
意料。
第十小节
• ①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 什么宽恕之可言呢?②无怨的
课文分析
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 1、用简练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故事 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 3、采用了哪种叙述方法?
21风筝

自主预习检测
shí huá ng sè shù
什物 丫杈 掷
惊惶 伶仃 虐杀 模样
瑟缩 嫌恶
duò
宽恕
bǐ
chà lí ng dīng xiá n wù
zhì nü è
可鄙
yì
堕
苦心孤诣
qiá o cuì mú
wúgōng ché ng
憔悴
蜈蚣
惩罚
伶仃: 孤独,没有依靠。(风筝数量少)
憔悴: 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色彩暗淡)
重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 《彷徨》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 日记》。
《风筝》是一篇叙事的散文,选自散文 诗集《野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 历正月初一,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 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 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这一幕,是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 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3.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 于精神的虐杀”?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 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 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 于虐杀儿童天性。
4. 为什么“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 为什么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合作探究
一、读第三段;用不同符号划出我和弟弟 对风筝的态度的语句或词语。(“小兄
弟”用曲线作记号,“我”用横线 作记号)
最喜欢 张着小嘴 呆看出神 小半日 惊呼 高兴的跳跃
弟
对 天 真 活 比 泼
我
人教版初一语文第21课风筝鲁迅PPT课件

1
猜 谜 语:
纸皮竹骨胡须长, 翅膀不动能飞翔, 先要线儿来领路, 还要风儿来帮忙。
小凌消息
2
形 状 各 异 的 风 筝
3
4
5
6
龙头蜈蚣风筝
7
螃蟹风筝
8
开着奔驰放风 筝 9
10
11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37
结束语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讲师:XXXXXX
X《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等 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等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21 风筝

21 《风筝》教材分析:《风筝》一文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
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教法设想:阅读本文,读者会不由自主地被鲁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更引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而这篇散文诗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困难。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因此,教师也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有些难句除了指导学生多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外,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反复阅读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可利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一。
在教学前,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以利于体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任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感受。 • A、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一定 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 选一个最难忘的一个说给同学们听听。 • B、你与家人有过误解与冲突吗?你如何 看待误解与冲突中也有亲情?
课后作业
• 1、学习了课文, 你获得了哪些启 示?写在日记本 上。 • 2、任选角度, 写一篇读后感。
多 音 字
嫌 xiá n 嫌恶 赚 zhuà n 赚钱 堕 duò 堕落 坠 zhuì 下坠
诀 jué 诀别
决 jué
决定
抉 jué 抉择 怒 nù 愤怒 恕 shù 宽恕
形 近 字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文中指风筝少。 憔悴:本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文中 指风筝色彩黯淡。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相见的离别)。 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嫌恶:厌恶。 虐杀:虐待人而致死。 可鄙:令人鄙视。
惊呼 跳跃
惊慌 绝望
瘦弱、天真、活泼、聪 明的小兄弟形象
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 痛楚的同情的手足之情, 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
可鄙气恨
傲然走出 野蛮粗暴的“虐杀者”
惊呼 跳跃
惊慌 绝望
精神 虐杀
忘却
可鄙气恨
傲然走出
补过
悲哀
1.兄弟情深,误会冲突中有亲情。 2.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
3.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不应扼杀, 当时思想愚昧。 4.作者对弟弟深受“虐杀”却无怨恨的 深沉感慨。
教师小结:
《风筝》是一篇表现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优 美散文,也是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这支人情美 的颂歌荡漾在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态里,风筝被 我毁坏的“惊惶”、“绝望”的痛苦里,对我的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的心灵里,也回响在 “我”“不爱”放风筝、“嫌恶”风筝、“不许” 放风筝、毁坏风筝并“傲然离去”、认为风筝是 “没出息的孩子的玩意”而“我”急于补过终于无 可救药的“无可把握的悲哀”中。文中的至爱真情 抒发得真切感人,使我们得到高尚情操的感染和熏 陶。
7、提出你的问题,共同探讨。
拓展引申
1、比较阅读:
课后的周粲《满天的风筝》与本文蕴含情感方 面有什么不同?
思想感情全然不同。 《风筝》笼罩着沉重的悲哀,小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后来懂了新道理,觉悟到这是精神的虐杀而心情沉重, 想求补过,兄弟却全然忘却,无可补过,因而心情依 然沉重,悲哀之至。 《满天的风筝》抒发的是小时候跟二哥一起放风筝的快 乐,写自己糊的风筝放起来又满足又骄傲。
敢于承认,敢于自省。
5、得到小兄弟惊诧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 为 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小时候的错,弟弟已经忘得一干二 净。“我”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悲哀。 6、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 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想补过却不得,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想摆脱也不可 能,所以是 “无法把握的悲哀”。 “躲”是不要望见春天,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悲哀。“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天气,也指心头的悲凉。
1.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2.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 “我”看到了一本书,知道游戏是儿童正当的 行为。心里不安。 3.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 杀”? 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 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4.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绍兴府 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听人 说,在我幼小的时候,家里还有四 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绍兴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 1881年9月25日,鲁迅诞生在这里。
这棵树下,就是鲁迅 儿时经常玩的地方。
背景知识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 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 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 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 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 和对现是社会的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 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 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 迎和喜爱。
理 清 思 路
三(5—11)到了中年,意识到错 误,当道歉时,小弟已忘却, “我”心情更沉重。
四(12)看着眼前北京的风筝, “我”的心情十分悲哀沉重。
体会感情
总 惊异 起 悲哀
故乡的风筝是春二月,春光明媚,而北京冬 季未过,居然放起了风筝,所以”惊异”。 因为想起小时“精神扼杀”的一幕,而且 永远无法补过。
难 解 义
瑟缩:因寒冷、受惊而蜷缩或兼抖动。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惊惶:惊慌。
肃杀:(书)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嫌恶—— 无情撕毁—— 觉悟、自责—— 补过——
风 筝
沉重
——喜欢 ——精心制作 ——全然忘却
复述事件
一、(1—2):比较北京和故乡 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风 筝
二、(3—4)“我”回忆小时候在 故乡故意弄坏小兄弟风筝的事情。
shí 什物
huá ng sè 惊惶 瑟缩
shù 宽恕
chà lí ng dīng 丫杈 伶仃 zhì 掷 nü è 虐杀
xiá n wù bǐ 嫌恶 可鄙 duò 堕 wú gōng 蜈蚣 yì 苦心孤诣 ché ng 惩罚
qiá o cuì mú 憔悴 模样
积 累 字 词
è 凶恶 shí 什物 恶 ě 恶心 什 shé n 什么 wù 嫌恶 mó 劳模 模 mú 模样
鲁迅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多角度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 习; 2、情感目标:感悟亲情的含义;了 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 的自省精神。
作者介绍
鲁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 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 •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 家庭。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用以改 变国民精神。 • 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文学史上 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吃人的封建制度,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其它代表作品有小说《阿Q 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 拾》,杂文集《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