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提升的重要效应分析——兼析珠三角的相应对策

合集下载

结合具体案例,如珠三角,分析产业集群现象及对地区竞争力的影响

结合具体案例,如珠三角,分析产业集群现象及对地区竞争力的影响

结合具体案例,如珠三角,分析产业集群现象及对地区竞争力的影响
珠三角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之一,以制造业为主要产业。

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现象是指相邻区域内存在大量同种经济活动所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产业群体。

产业集群通过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提高了整个地区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现象对地区竞争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方面,产业集群在吸引外资和扩大国际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遍布了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并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创新人才加入,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产业集群也提高了地区吸引人才的能力。

在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所形成的知识转移和人才流动,有助于提升地区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来到这里工作和生活。

然而,产业集群的存在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由于大量的企业集中在区域内,会带来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如用水和排放污水的问题。

此外,在经济危机或行业内部的结构性调整时,过度集中的产业集群也可能会导致失业、经济下滑等问题。

总的来说,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现象明显提高了地区的经济活力和国际竞争力,但也需要在区域协调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引导和管理。

以生产性服务业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以生产性服务业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引言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经济的迅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提供给其他行业或企业的非实体产品或辅助服务,如咨询、金融、物流、人力资源等。

本文将探讨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介绍如何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首先,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其次,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例如,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为其他行业提供融资支持,还能够促进其他行业的创新和转型升级。

此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可以提高区域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水平,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提供创新和转型支持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提供专业的咨询和管理服务,帮助企业进行创新和转型。

通过与企业合作,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为企业提供市场分析、战略规划、技术研发等支持,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

同时,生产性服务业还可以帮助企业改进管理和组织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

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和技术创新。

因此,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

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加大对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的投入,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和科研机构,提供相关培训和研究项目,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生产性服务业。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加大对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投入。

改善营商环境和政策支持营商环境和政策支持是吸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府可以通过简化行政审批和减少行业限制,降低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便利度。

此外,政府还可以提供相关政策和财政支持,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投资和发展的奖励。

例如,可以给予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金流入。

粤港澳大湾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机理分析及对策——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

粤港澳大湾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机理分析及对策——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

影响力系数
感应力系数
2002 年 2007 年 2012 年 2002 年 2007 年 2012 年
整体制造业 1. 4387 1. 3971 1. 1999 3. 8389 2. 9033 2. 8496
交通运输 及仓储业
1. 1569
1. 0811
0. 9693
0. 7585
0. 8913 1. 3205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一带一路;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一、粤港澳大湾区助力 “一带一路” 战略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珠三角,坐拥香港、澳门两大国际性交流城 市,又有佛山、东莞、惠 州 等 内 地 工 业 性 城 市 作 为 其 发 展 的 “引 擎”,它既是全国的示 范 对 外 开 放 性 城 市 群, 也 有 能 力 成 为 对 接 国 家 “一带一路” 战略的龙头基地。我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有强大的 区位优势、制度优势和人力资本优势,随着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不 断完善,它将成为 “一带一路” 最重要的巨型门户枢纽。 二、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一的湾区 从 2000 年至 2016 年,粤港澳大湾区同比经济增速有升有落, 但经济总量逐年上涨,于 2016 年经济总量达到 9. 35 万亿元,增长 速度同比上涨 7. 9% ,经济总量已超过旧金山湾区,接近纽约湾水 平。近年来,旧 金 山、 纽 约 湾 区 经 济 增 速 基 本 保 持 在 低 速 发 展 水 平,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速依然保持在 7% 以上,2016 年经济增速 是纽约湾区的 2. 26 倍,东京湾区的 2. 19 倍,旧金山湾区的 2. 93 倍,按照这种趋势,粤港澳大湾区有望在几年内成为全球经济总量 最大的湾区。 从全球湾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湾区经济的发展一般呈 现出由港口 经 济、工 业 经 济 向 服 务 经 济、 创 新 经 济 演 化 的 过 程。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总体上仍处于港口经济和工业经济阶段。粤港 澳第三产业比重在四大湾区中最低,常住人口最多,土地面积最 大,约为 5. 65 万平方公里,是纽约湾区的 2. 6 倍、东京湾区的 1. 5 倍、旧金山湾区的 3. 1 倍。人均 GDP 约为纽约湾区的 32% , 东京湾区的 41% ,旧金山的 18% 。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形成差异化 发展态势,2016 年,粤港澳大湾区 GDP 总值为 9. 35 万亿元,占 全国 12% 。其中: 香港、深圳、广州为第一梯队。佛山、东莞为 第二梯队,惠 州、中 山、 澳 门、 江 门、 珠 海、 肇 庆 为 第 三 梯 队。 在第三产业中,广州和 深 圳 占 比 最 高, 其 次 为 东 莞、 珠 海, 以 上 城市占比均超过 50% ,大湾区大部分城市正处于在工业经济向服 务业经济转型阶段。香港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全 球物流中心和航运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的金融服务、贸易服务、 物资运转、信息交流的 优 势。 深 圳 在 金 融 领 域、 电 子 通 信、 科 技 创新、人工智能、互联网、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超强竞争力。广 州是国际商务中心和国际综合物流枢纽中心,业是岭南文化中心 及国家门户城市,高校林立,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便利的交通 和完整的产业链优势。

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提升的重要效应分析_兼析珠三角的相应对策

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提升的重要效应分析_兼析珠三角的相应对策

第22卷第3期2010年6月广东行政学院学报Journa l o fGuangdong Institute of Public A d m inistrati o n Vo l 22No 3Jun 2010收稿日期:2010 03 08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服务业内部结构演进趋势的内在机理与实证研究 (编号:08J C790041)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邓于君(1974 ),女,江西南昌人,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出站博士后。

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提升的重要效应分析兼析珠三角的相应对策邓于君(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提升的重要效应包括:∀黏合剂#效应;集聚效应或外部经济;规模经济效应;创新效应。

要提升珠三角产业群的竞争优势,应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发展,包括创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心、筹建集群展销或营销中心、发展融资、教育培训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行业协会。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效应中图分类号:F127 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4533(2010)03 0078 06生产性服务(也称生产者服务),指那些被其他商品和服务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

[1]对应地,生产性服务业是指生产性服务企业与机构的集合体。

从外延角度看,生产性服务包括:与资源融通和分配相关的活动(如融资、猎头、教育培训等);与企业组织与管理相关的活动(如信息咨询、信息处理、财务、法律服务等);与产品和流程设计及创新相关的活动(如市场调研、设计、研发等);与生产本身相关的活动(如质量控制、后勤等);与产品配销与推广相关的活动(如物流、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

[2]决定产业群竞争优势的四个具体因素是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集聚效应、规模经济、创新知识的生产与传播。

一、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提升的重要效应(一)∀黏合剂#效应。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转型与升级策略研究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转型与升级策略研究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转型与升级策略研究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位于中国南部,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入调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也面临着产业转型与升级的迫切需求。

本文将针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首先,产业转型与升级需要从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上着手。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而随着全球制造业竞争的加剧和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依靠传统制造业来带动经济增长已经不再可行。

因此,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应当深化改革,推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培育创新能力,提升技术水平,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链延伸和升级。

其次,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需要加强产业协同和合作。

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和交通网络的便利,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吸引了许多企业的投资和建设,但这些企业往往存在着同质化竞争的问题。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应当加强产业协同和合作,建立产业联盟和集群,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此外,还可以通过推动跨界融合和创新创业,培育新兴产业,拓宽就业市场,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

第三,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应加大环保意识和绿色发展力度。

产业转型与升级必然伴随着环保和绿色发展的要求。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

因此,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应当加大环保意识,推动企业实施绿色生产,提倡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挑战。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环境监管,强制执行环境标准,鼓励企业投入环保技术和研发,推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向绿色低碳发展的方向转型。

最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还应加强人力资源和人才培养。

产业转型和升级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应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还应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度,鼓励优秀人才来到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创业和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现象日益显著,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内在机理及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作用,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和产业发展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界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内涵及特征,明确协同集聚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在此基础上,分析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基础,包括产业集聚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等。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制和路径。

结合典型国家或地区的案例,深入剖析协同集聚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具体作用。

本文将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出促进协同集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理论基础协同集聚,作为产业空间布局的一种新型模式,近年来在学术研究和产业实践中受到了广泛关注。

它主要指的是不同产业或相同产业的不同部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和相互关联,通过共享资源、知识溢出和减少交易成本等方式,实现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和优化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紧密的前后向联系。

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如研发设计、物流运输、金融服务等,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又能为制造业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支持,促进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这种产业间的关联效应为两者的协同集聚提供了可能。

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协同集聚是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重要表现。

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能够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也谴 n 重 “ 毹” 受此 前 的
消 耗 年 均 增 } . % . 是 个 同 平 均 水 平 乇76 6 31%f 2倍 多 I t地 、能 源 等 烘给 趣 米 .6 f 1 ) , 雎 紧 张 ,- 柬越 : 支撑 经 济 高 速 的 愆 盥 以 腱 实 际 f,近 儿 午珠 i角 增 长速 度 的 逐
32 酶 _ I经渭 20 ,4 06 0
1 . 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效率不高 。 2 0多年来 ,珠 三角地区一直保 持着
两位数 的增 长速度 ,引领着 全国经济增 长 ,但珠 角持 续快 速增 长 的经济很大
维普资讯
- 劬 _ 鱼 _ .


锕 发 I 1 的 K 丁 流”、 能 徘 (2 ii 『
。就是 i!】 蛳 2 }  ̄ E l {5年 7J 份 以来 蔓延 X J 胩 m 的 靛 . 刨 r球 一饷 l I 化f .
般 2 C}  ̄ 这 种 f纯 依 靠投 资 准 动 0,t( b -1 1 1 ;
,点 : ,
J 定 『m 限 .球 角经 济 发展 攘式 转 内 =
j 血 I 睦
3球 ■ 角经 ' 展缺 乏 有 q 资 s 2 - 轼
的 芰撵 个 域 妊 济 闷 发 涂 丁依 靠 “ ” 硬
2 ■角面l 符严 咂的硬贽源约嫩 琳

晰源 P 皇撑 体 系 外 . 两 i , ' j 的 吏撑

谴 { 艇 榛 大 f 接 … 门 - I r I I
程 度 j 非 桢 粝的 投 错 扣 动 的 .经 济增 是 K效 率 r较 低 1 20 ~ 0 4平 .蛛 『 匕 0 0 20 i I _
R授 饼半 夸 会 I定 请 ・投 资 i ;】的 O 4 ‘ l 1’ i() 比率 I 一 虹 持 3 %以 I,21 O 01 4 至

珠三角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珠三角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珠三角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投资,并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的不断调整,珠三角地区需要寻求新的机制和路径来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以应对挑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珠三角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和路径,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背景分析1.1 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特点珠三角地区涵盖了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城市。

这一地区以其发达的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而闻名,拥有世界一流的产业链和技术创新能力。

然而,随着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加剧和资源环境的约束,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1.2 珠三角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产业协同发展是指不同产业之间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合作与互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整体产业链的价值和竞争力。

对于珠三角地区而言,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产业协同发展可以促进地区内企业的创新和升级,提高整体产业链的附加值。

其次,产业协同发展可以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最后,产业协同发展可以增强珠三角地区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确保可持续发展。

二、机制分析2.1 产业链的整合与优化产业链是珠三角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

在推动产业链的整合与优化时,可以采取以下机制。

首先,建立产业链的信息平台,促进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

其次,加强企业之间的关联和衔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最后,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提高整体产业链的附加值。

2.2 创新平台和技术集成创新是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搭建创新平台和实施技术集成时,可以采取以下机制。

首先,建立创新研发中心,吸引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参与,推动技术的共享和转化。

其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投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 。在 上 、下游 两个 环 节 中 ,主要 是 生产 性服 务 。上游 环节 ,制 造业 企 业需 要 服务 企 业 为其 提供 资讯 收集 、市 场调研 、产 品设 计 、技 术 研 发 等 服 务 ,下 游 环 节 则 需 要 服 务 企 业 提 供 测 试 、物 流
( 包装 、储 运 ) 、市场 营销 推 广 、电子 商 务 等 方 面 的 服 务 。当今 时代 ,制成 品 高度 标 准 化 与 同构
技术 和 组织 方式 之 下 的社 会 。新 工业 社会 最 显著 的表 现 是工 业 生
生 产 销 售 部 门 支 持 机 构
产将 变成 服 务密 集 ,即工 业 产 品 的生 产将 融入 越来 越 多 的服 务 作 为 中间投 入 因素 :作 为商 品交 换 进程 一 部 分 的 流 通 和 金 融 服 务 ;
示,产业集群除包括生产销售部门、相产产业部门,还包括教育培训、研究开发 、金融等服务业 企业与 机构组织 ,它 们是产业 集群 的支持 机构 ,是产业集 群重 要 的构 成要 素 。4 _
收 稿 日期 :2 l —0 —旬8 0O 3
基金项 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 目 《 服务业 内部结构演进趋势 的内在 机理 与实证 研究》 ( 号:0 J70 4 ) 的成 编 8C 9 0 1
果之一。
作 者 简 介 :邓 于 君 (9 4 ) 17 一 ,女 ,江 西南 昌人 ,华南 师范 大 学 副 教授 ,博 士 ,出 站 博 士后 。 7 8
图 1 产 业 集 群 的结 构 要 素 .
新 工业 主义 者认 为 未来 社 会 是新 工 业社会 ,即新 的工业 生 产
化 、制 造企业 竞 争趋 于 白热化 ,专 业化 的生产性 服 务 ( 如产 品研 发服 务 、广告 营销 服务 )是 构成 制造 企 业产 品 的差异 与特 色 的重要 途径 ,从 而 为企 业创 造较 高 的附加 值 ,成 为制 造 企业 价 值链 活
( 信息 咨询 、信 息处理 、财务 、法 律 服务 等 ) 如 ;与产 品和 流程 设 计及 创 新 相关 的活 动 ( 市场 如 调研 、设计 、研发 等 ) ;与生产本 身相关 的活 动 ( 质 量 控 制 、后 勤 等 ) 如 ;与产 品配 销 与 推广 相 关 的活动 ( 如物流 、市场 营销 、电子商 务 等 ) E 决 定 产业 群 竞 争优 势 的 四个 具 体 因 素是 专业 化 。2 3
Jn 2 0 u . 01
生 产悭 服 器 业 对 产 业 集 辫 竟 喜 优 蓼 理 曲 重 翼 效 应
兼 析珠 三 角 的相 应对 策
邓 于君 J’ r ,
( 南师 范大 学 经济 与管理 学院 ,广 东 广 州 5 0 0 ) 华 10 6
摘要 :生产性服 务业对产业集群竞争优 势提升 的重要效应 包括 :“ 黏合剂” 效应 ;集聚效应或外部 经济;规模经济效应 ;创新效应。要提 升珠三 角产业群 的竞争优 势,应 大力促 进生产性 服务 业全面发 展 ,包括创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 中心、筹 建集群展销 或营销 中心、发展 融资、教育培训 类生 产性服务
业 、发 展 行 业协 会 。
关 键词 :生产 性 服 务 业 ;产 业 集群 ;效 应 中 图分 类 号 :F 2.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4 3 ( 00 0 —0 7 —0 174 0 8 -53 2 1 ) 3 0 8 6
生产性 服务 ( 称生产 者 服务 ) 也 ,指 那 些 被其 他 商 品 和服 务 生产 者 用 作 中 间投入 的服 务 。 对应地 ,生产性 服务业 是指 生产性 服 务企 业 与机 构 的集 合 体 。从 外 延 角度 看 ,生产 性 服务 包括 : 与资源融 通和 分 配相 关 的活 动 ( 融 资 、猎 头 、教 育 培 训 等 ) 如 ;与企 业 组 织 与 管 理 相 关 的 活动
分工 协作体 系 、集 聚效应 、规模 经济 、创 新知识 的生产与传 播 。


生产 性服 务业对产 业集群 竞争优 势提 升的重 要效应

( )“ 一 黏合 剂 ”效 应 。生 产性 服务 业 是产 业集 群 必不 可 少 的构 成 要 素 ,是构 筑 产业 集 群 这

高度专 业化分 工协作 体系 的 “ 合剂 ” 黏 ,导 致集 群 效率 提 升 ,产生 外 部经 济 效应 。美 国竞 争 战
与新 生产 结构 相适 应 的人 力 资本






口口






霎 J
形成所 需 的服 务 ;对 整个 生 产体
系进 行空 间上 的协 调和 规制 所需 要 的服 务 ,等等 。 此类 服 务 即是生 产 性 服 务 。生 产性 服 务 是 制
造 企业 生产 经 营所需 中间投人 的重要组 成 因素 。企 业 的生产 经 营活 动可 分 为上 、 中 、下游 三 个环
略专家迈 克尔 ・ 波特认 为 ,产业 集群是 在既竞 争又 合作 的特定 领域 内 ,彼 此关 联 的公 司 、专 业 化
供货 商 、服 务供应 商和相 关产业 的企业 以及政 府和其 他相 关机构 ( 如大学 、规则 制 定机 构 、智 例 囊 团 、职业 培训机 构 以及 行业协 会等 ) 的地理 集 聚体 。 庸 置疑 ,制 造业 企 业是 产 业集 群 的重 _毋 3 要组成 部分 ,但 需 注意 的是 ,服务 企业及 机构组 织亦 是产业 集群必 不可 少 的构成 要 素 。如 图 1所
第2 2卷 第 3期
21 0 0年 6月
广东 行政学 院学 报
J u n l fG a g o g I s t t o u l miit t n o r a u n d n n t u e fP b i Ad n sr i o i c ao
Vo . 2 No 3 1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