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江的故事
中华美德故事:屈原投江

以下是整理的《中华美德故事:屈原投江》,希望⼤家喜欢!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
他⾃幼勤奋好学,⽴志报国为民,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曾担任左徒,常常参与起草政令,还当过三闾⼤夫,管理楚国王族⼦弟。
屈原⽣活的战国后期,正是诸侯争相称雄兼并的时期。
屈原热爱祖国和⼈民,⼀⼼想使楚国富强起来。
他主张任⽤贤能、推⾏法治、限制贵族特权、爱护百姓,外交上则主张联齐抗秦。
在他的辅佐下,楚国⼀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
楚国以公⼦⼦兰为⾸的⼀些贵族,对屈原⾮常嫉恨,常在楚怀王⾯前说屈原的坏话,说他独断专权,根本不把楚怀王放在眼⾥。
挑拨的次数多了,楚怀王对屈原也就渐渐地疏远了。
这时,秦国派张仪来楚国离间齐、楚关系,欺骗楚怀王,使楚国丧失了⼤⽚⼟地。
不久,张仪第⼆次来楚,屈原正好从齐国出使归来,⼒主杀死张仪,不要放掉他。
但张仪⽤厚礼贿赂了当权的宠⾂靳尚,通过靳尚⼜让楚怀王的宠姬郑袖去劝说楚怀王。
楚怀王听信郑袖,⼜把张仪放⾛了。
后来,秦昭王致函请楚怀王去秦国会谈和好。
屈原劝阻说,秦国是虎狼之国,不可轻信,不如不去。
楚怀王在⼦兰、郑袖的怂恿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秦,结果被秦国扣留,死在了秦国。
楚怀王死后,新即位的楚顷襄王昏庸⽆道,⼦兰⼜让上官⼤夫靳尚在顷襄王⾯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听信谗⾔,撤掉了屈原的官职,将屈原逐出国都,流放到更远的地⽅。
公元前278 年,秦国⼤将⽩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郢,这时屈原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了,对国家的前途感到绝望。
农历五⽉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屈原抱⽯投汨(mì)罗江⾃杀。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纷纷划起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遗体。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物,丢进江⾥,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体。
⼈们见后纷纷效仿。
⼀位⽼医师则拿来⼀坛雄黄酒倒进江⾥,说是要药晕蛟龙⽔兽,以免伤害屈原。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们便⽤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来这种⾷物就演变成了今天的粽⼦。
屈原投江故事概括

屈原投江故事概括屈原投江故事概括: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因反对楚怀王的令尹子兰,而被赶出都城。
楚襄王即位后,听信谗言,使屈原遭放逐,最后死在流放地,客死于湘水。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百家争鸣的时代,尤其是进入战国之后,战争更加频繁。
这样一个时代,也产生了很多著名的文学家,比如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
其中,又以屈原和宋玉两人最为杰出。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打楚国。
顷襄王昏庸无道,听信谗言,杀了屈原,并将他流放到沅、湘一带,这就是“屈原投江”的典故。
屈原投江的时候大约是48岁。
据说当时楚国的都城已经被攻破,屈原便来到了汨罗江边,在那里怀着无限的悲愤,写下了《离骚》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篇,最终沉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而且“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又因为他的正直不阿,惹得朝廷内外的一些人极度妒忌,结果,在谗言的陷害下,屈原的政治抱负不能施展,理想难以实现,自己的报国志向也难以完成,因此十分苦闷。
屈原感到在这个黑暗的世界里已经没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没有什么值得追求的东西,所以觉得非常的痛苦和迷茫。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自己的不幸遭遇无限痛苦和无比怨愤的感情。
“先王既没,哲王又不悟,躁心烦虑,淫志曲行,惑误不知,而又不能原忠以辅善。
谗夫孔嫉,邪臣专权,国君含怒,沉于谗怒,而群臣相惑,更相非毁,不知其所从来。
外内弃远,更疏亲戚,疏远忠实,而进谄谀之人,亲戚畔塞,小人进用,贤人隐退。
此乃天之罚也,岂人之过哉!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今楚国方僻陋,地狭隘,不能自力,而又远于江湖。
而秦地遍天下,地势形便,其威不可及,卒之东出而争天下。
此难必然也。
然则何以守之?何以守之哉?必探求其本,原忠以辅善,去谗以为明。
则莫不顺上,明正,下安宁,国家尊荣,身名保全,福禄无亏矣。
然而智士反惑,不知所守,以至上惑于奸臣,下迷于谗言。
屈原投江的故事要简单

屈原投江的故事屈原,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诗人和政治家,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悲剧,他的投江更是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故事。
起源公元前278年,楚国政权发生剧变,屈原受到楚怀王的信任,被任命为楚国的辅政大臣。
然而,他的政治主张与其他大臣们不合,他主张与秦国和解,保持外交平衡,而其他大臣则主张与秦国作战。
忧国忧民屈原深知楚国内外的种种危机,他十分忧心忡忡。
他认为,秦国的实力强大,楚国无力与之对抗,如果楚国继续对秦国采取敌对政策,必将导致楚国的灭亡。
因此,他积极倡导与秦国和解,以求保全楚国的疆土和百姓的安居乐业。
被陷害然而,他的政治主张遭到了其他大臣的反对。
这些大臣嫉妒屈原的才华和受到国王的信任,决定陷害屈原。
他们编造了一个谣言,指称屈原与秦国有勾结之意,并欲将楚国割让给秦国。
这个谣言很快传遍了楚国。
流放之路面对谣言的攻击,屈原感到十分绝望。
他看到楚国政权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无法改变这种局势。
于是,他决定离开楚国,寻找一个新的出路。
他四处流亡,访友求助,但很快发现自己已经无处可去。
投奔大河最终,屈原来到了长江边。
他知道,自己已经被陷害成了孤家寡人,已经无法再参与政治斗争。
他感到对不起楚国的民众,感到自己已无法再为国家做出贡献。
于是,他决定以投江来表达对国家和百姓的思念和悲痛之情。
丢锚之船屈原找到一条小船,船上装满了泥土和石块,他将自己用绳索绑在船上,并放手让船漂向大江中心。
他的目的很简单,他希望通过投江,将自己的身体和思念化作波涛,流向楚国的大地。
传说流传屈原投江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楚国。
人们闻讯纷纷涌向江边,目送着他那艘丢锚的小船,目送着屈原的身影渐行渐远。
人们的心中涌起强烈的悲痛和不舍之情。
屈原精神屈原投江的故事成为了后世传诵的经典之一。
人们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屈原忠诚于国家和人民的敬佩和崇高。
他的精神也鼓舞着后来的诗人和文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屈原投江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段悲壮的传说。
屈原投江的故事简短(50字

屈原投江的故事简短(50字
屈原投江的故事50字
屈原为了维护自己清廉高尚的品行,捍卫自己一生追求的理想,最终带着无尽的悔恨投入汨罗江。
屈原投江的故事100字
屈原为国君昏庸而痛心,不愿看着“党人”乱政,葬送楚国锦绣河山。
加之长期放逐,身心交瘁,再无重返朝廷、实施理想“美政”的希望。
为了保持清白高洁的操守,捍卫自己所毕生追索的理想,终于带着不尽的遗憾,愤然投身汨罗江中。
淮南王刘安的《离骚传》曾赞叹屈原不肯在浊世中苟活,故而“蝉蜕于污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屈原投江的故事200字
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吸收了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了古代神话和传说,创造出了新体诗——“楚辞”。
楚辞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大解放。
它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形式活泼多样,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篇幅和容量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任意扩充。
伟大诗人屈原,是楚辞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
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
但是,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结果楚怀王被秦
国诱去,囚死在秦国。
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一再遭到放逐。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投江的故事

屈原投江的故事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1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向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
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
他就跟大臣们商量。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残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
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但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
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样能推辞人家呢。
”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
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
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
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
公子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
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吃尽苦头。
他冒险逃出咸阳,又被秦国派兵追捕了回去。
他连气带病,没有多久就死在秦国。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
个性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
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但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
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
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
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汨音mì)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悲哀的诗歌。
端午节的故事屈原投江50字

端午节的故事屈原投江50字屈原投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故事之一。
屈原,古代楚国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因为忠于国家,却被人重用与勾心斗角所遭受的窘迫和磨难,最终在一天的端午节,他悲愤的投身汨罗江。
屈原生于战国时期,拥有博学多才,早年曾在楚国为众多大臣提供智慧和建议。
他主张多民众福利,反对奢侈和享乐,希望楚国能够兴起,成为当时的中心王朝。
然而,在楚国政治的斗争中,屈原开始遭受到排挤和迫害。
有人谋害他,被他发现后,便被他揭发出来。
但是,这一举动却使得屈原和其他许多忠诚的大臣一样,在朝廷中失宠。
屈原在失宠之后,走上了一条孤独的路。
他离开了朝廷,开始了漫长的流浪之旅。
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下了一些著名的诗篇,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才华,深刻地表达了他的哀愁和忧虑。
在一个端午节的日子里,屈原来到了汨罗江边。
他内心深处满是痛苦和失落,几乎抑制不住自己的悲痛。
他再一次回想起当初为国家奋斗的时光,感叹着现在的处境和国家的衰落。
终于,在内心的煎熬之下,屈原做出了一个突然的决定:他跳入汨罗江,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宠辱不惊的态度。
对于屈原的死,当地百姓感到震惊和悲痛,纷纷涌上江畔,惊恐地向江中望去,不愿接受事实。
多年以后,人们纪念屈原的英勇和忠诚,建立了端午节。
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吃粽子,喝雄黄酒,划龙舟,向汨罗江中投放竹叶和花朵,以此来纪念屈原的生命和不朽的精神。
屈原为了忠于国家,忠诚于自己的信仰和理想,选择了一条殉国的路。
他的故事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成为了国民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端午节的时刻,我们一起缅怀屈原先生,祈愿国家和人民永远昌盛发展。
高中素材关于屈原投江的故事

高中素材屈原投江的故事高中素材关于屈原投江的故事导语:屈原在楚国内政上主张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企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如尧舜禹汤时代的社会;在外交上则主张联齐合纵,对抗强秦的连横。
由于怀王疏远了他,屈原这些正确的主张都未能实行。
以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中素材关于屈原投江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谢谢!高中素材关于屈原投江的故事【人物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
他出身楚国贵族,年轻时就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官名),协助怀王筹划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者,处理外交事务,很得怀王信任。
这样就招来一些人的妒忌。
他的政敌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造他的谣,说屈原居功自傲,连怀王也不放在眼里,怀王就怒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投江的故事】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楚国的内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
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
他就跟大臣们商量。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
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
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人家呢。
”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
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
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
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
公子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
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吃尽苦头。
他冒险逃出咸阳,又被秦国派兵追捕了回去。
历史名人屈原投江的故事

历史名人屈原投江的故事历史名人屈原投江的故事导语:屈原,是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的名人故事,欢迎查阅,谢谢。
历史名人屈原投江的故事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楚国的内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楚国的大夫屈原屡次三番劝楚怀王联合齐国共同抗秦,可是楚怀王专听接受秦国张仪贿(huì)赂(lù)过的靳尚和公子兰这一伙人的话,受秦王的骗,到秦国去,被扣押在咸阳,公元前296年死在秦国。
太子横立为国君,就是楚顷襄王。
他反倒重用靳尚、公子兰这批一味向秦国迁就让步、割地求和的人。
屈原担心楚国要亡在这批人手里,心里非常苦闷。
他不断地劝楚顷襄王远离小人,收罗人才,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争气,替先王报仇。
靳尚、公子兰就怕楚顷襄王反抗秦国,自己不能过好日子。
他们把屈原看作眼中钉,非拔去不可。
他们勾搭起来在楚顷襄王跟前说屈原的坏话。
楚顷襄王大怒,就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今湖南洞庭湖一带)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国强兵的打算,反倒给排挤出去,他简直要气疯了。
他不想吃,不想喝,憋着一肚子忧愤没处去说。
他在洞庭湖边、汨(mì)罗江(在今湖南东北部)上,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歌。
他面容憔悴,披头散发,骨瘦如柴。
有个渔父劝他:“你何必这样呢?楚国人哪一个不知道你是忠臣!你为什么不跟世人一样呢?”屈原说:“国王他们是糊涂人,只有我清醒啊!我伤心的不是自己的遭遇,楚国弄到这个样儿,我心里像刀割一般。
我怎么能够眼看着国家的危险不管呢!只要能救楚国,就是叫我死一万次我也愿意。
如今,大王把我放逐到荒山野地,国家大事我没法儿管,我的主张没处去说,我大声呼喊君王,君王也听不到。
我痛苦得真要疯了。
”屈原在流放中,抱着这样的想法,经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历史故事)。
他看到恨秦国抢楚国的土地的人民,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地,还是经常受冻挨饿,生病没钱医,死了没钱葬,遇到天灾人祸,就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投江的故事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他出身楚国贵族,年轻时就表现出杰出
的才能,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官名),协助怀王筹划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者,
处理外交事务,很得怀王信任。这样就招来一些人的妒忌。他的政敌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造
他的谣,说屈原居功自傲,连怀王也不放在眼里,怀王就怒而疏远了屈原。 当时在战国“七
雄”中,最强大的是秦、齐、楚三国,“合纵”、“连横”的斗争非常激烈,最后谁能取胜,就由
这三国的内政外交的得失来决定。屈原在楚国内政上主张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企图建立一
个理想的如尧舜禹汤时代的社会;在外交上则主张联齐合纵,对抗强秦的连横。由于怀王疏
远了他,屈原这些正确的主张都未能实行。 怀王是个昏庸的君主,在秦惠王的离间和诱惑
下,接连上当,断绝了和齐国的联盟关系,结果损兵折将,丢失土地,国势渐渐衰弱下来。
秦昭王继位后,提出和楚通婚,约怀王相会,屈原极力劝阻怀王不要再上当。但怀王在其幼
子子兰的怂恿下还是去了,结果遭到秦国的武力劫持,死在秦国。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
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等人又在顷襄王面前构陷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
屈原晚年在沅水、湘水流域长期过着流放生活,眼看祖国日益衰弱,即将被秦灭亡,自己报
效君王的抱负不得施展,忧心如焚,无日可了,写了大量抒发忧愤的诗作,最后在绝望中投
汨罗江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