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管桩0弯矩深度计算
预制管桩送桩计算规则

预制管桩送桩计算规则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预制管桩送桩计算规则是指在施工现场进行预制管桩送桩时,根据管桩尺寸、深度、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管桩送桩的具体计算方法和规则,以确保送桩工作安全有效地进行。
在管桩送桩计算规则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确定送桩位置和方向首先需要确定管桩的具体送桩位置和方向。
在确定送桩位置时,需要考虑管桩的长度、地质条件、周围环境等因素。
送桩位置应该选择在地基承载力较好的地方,避免出现地基承载力不足导致送桩不稳定的情况。
送桩方向则应根据工程要求和土层状况来确定,确保送桩不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二、确定送桩深度送桩深度是指管桩在地基中的埋设深度,是管桩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的重要因素。
送桩深度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地基土层的承载力、地下水位、地下障碍物等因素。
一般情况下,送桩深度应满足管桩的承载需求,并保证管桩的稳定性和整体性。
三、确定管桩的尺寸和材质管桩的尺寸和材质是指管桩的直径、壁厚和材质选择。
在送桩计算规则中,应根据工程要求和地质条件确定管桩的尺寸和材质。
通常情况下,管桩的直径和壁厚应按照设计要求确定,并选择适宜的材质进行制作,以确保管桩的承载和稳定性。
四、确定送桩时的施工方法和工艺送桩时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是指在送桩过程中需要采用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技术要求。
在送桩计算规则中,应考虑到送桩的安全、效率和质量要求,确定送桩时的施工方法和工艺。
具体操作步骤包括安装送桩设备、定位管桩位置、调整送桩方向、控制送桩深度等,以确保送桩工作顺利进行。
五、确定送桩的监测和验收要求送桩后,还需要进行监测和验收工作,确保送桩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在送桩计算规则中,应明确送桩后的监测和验收要求,包括对管桩的垂直度、偏斜、承载能力等方面进行检测和评估。
只有满足监测和验收要求的管桩才能够投入使用。
预制管桩送桩计算规则是在预制管桩送桩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合理的计算和规划,可以确保送桩工作安全、高效地进行。
桩基承台的弯矩计算

桩基承台的弯矩计算《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5.9.2条指出:柱下独立桩基承台的正截面弯矩设计值可按下列规定计算:(1)两桩条形承台和多桩矩形承台弯矩计算截面取在柱边和承台变阶处,可按下列公式计算:M x=ΣN i y iM y=ΣN i x i式中:M x、M y——分别为绕x轴和绕y轴方向计算截面处的弯矩设计值(kN·m);xi、yi——垂直y轴和x轴方向自桩轴线到相应计算截面的距离(m);Ni——不计承台及其上土重,在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下的第i基桩或复合基桩竖向反力设计值(kN)。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5.9.3条指出:箱形承台和筏形承台的弯矩可按下列规定计算:(1)箱形承台和筏形承台的弯矩宜考虑地基土层性质、基桩分布、承台和上部结构类型和刚度,按地基-桩-承台-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原理分析计算;(2)对于箱形承台,当桩端持力层为基岩、密实的碎石类土、砂土且深厚均匀时;或当上部结构为剪力墙;或当上部结构为框架-核心筒结构且按变刚度调平原则布桩时,箱形承台底板可仅按局部弯矩作用进行计算;(3)对于筏形承台,当桩端持力层深厚坚硬、上部结构刚度较好,且柱荷载及柱间距的变化不超过20%时;或当上部结构为框架-核心筒结构且按变刚度调平原则布桩时,可仅按局部弯矩作用进行计算。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5.9.4条指出:柱下条形承台梁的弯矩可按下列规定计算:(1)可按弹性地基梁(地基计算模型应根据地基土层特性选取)进行分析计算;(2)当桩端持力层深厚坚硬且桩柱轴线不重合时,可视桩为不动铰支座,按连续梁计算。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5.9.5条指出:砌体墙下条形承台梁,可按倒置弹性地基梁计算弯矩和剪力,并应符合本规范附录G的要求。
对于承台上的砌体墙,尚应验算桩顶部位砌体的局部承压强度。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5.9.6条指出:桩基承台厚度应满足柱(墙)对承台的冲切和基桩对承台的冲切承载力要求。
管桩抗弯性能计算表.4xls

(KN·m) 值P(KN)
P(KN)
样品编号: 仪表读数(KN)
29.33 46.75
静停时间(mm) 裂缝宽度(mm)
15
8.10
20 10.80
40 21.60
60 32.40
80 43.20
90 48.60
100 54.00
105 56.70
110 59.40
115 62.10
120 64.80
125 67.50
130 70.20
135 72.90
140 75.60
145 78.30
150 81.00
155 83.70
160 86.40
混凝土强度设计值
设计/实际配筋
生产日期
பைடு நூலகம்
支座间距(m)
检验指标依据
-0.28 1.46 8.43 15.40 22.37 25.85 29.33 31.08 32.82 34.56 36.30 38.04 39.79 41.53 43.27 45.01 46.75 48.50 50.24
P(KN)
加载设备重(KN)
1
含加荷设备的总荷载P裂 (KN)
P=4(M-WL/40)/(3L/5-1)
支座至桩端距离(m)
2.4
含加荷设备的总荷载P极 (KN)
P=4(M-WL/40)/(3L/5-1)
样品编号: 仪表读数(KN)
裂缝宽度(mm)
静停时间(mm)
极限弯矩 (%)
弯矩值 总外加荷载 外加荷载值
生产单位 委托单位 检验地点
17.01 19.62 22.24 24.85 27.46 30.08 32.69 35.30 37.91 40.53 43.14 45.75 48.37 50.98 53.59 56.21 58.82 61.43 64.04 66.66 69.27
QTZ80(GMT6010)矩形板式预制管桩基础计算书

QTZ80-6010管桩矩形板式桩基础计算书计算依据:1、《塔式起重机混凝土基础工程技术标准》JGJ/T187-2019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5、《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标准》JGJ/T406-2017一、塔机属性二、塔机荷载1、塔机传递至基础荷载标准值2、塔机传递至基础荷载设计值三、桩顶作用效应计算承台底标高d1(m) -6.15基础布置图承台及其上土的自重荷载标准值:G k=bl(hγc+h'γ')=5×5×(1.35×25+0×19)=843.75kN承台及其上土的自重荷载设计值:G=1.35G k=1.35×843.75=1139.062kN 桩对角线距离:L=(a b2+a l2)0.5=(3.22+3.22)0.5=4.525m1、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心竖向力作用下:Q k=(F k'+G k)/n=(434+843.75)/5=255.55kN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偏心竖向力作用下:Q kmax=(F k'+G k)/n+(M k'+F Vk'h)/L=(434+843.75)/5+(1796+73.5×1.35)/4.525=674.34kNQ kmin=(F k'+G k)/n-(M k'+F Vk'h)/L=(434+843.75)/5-(1796+73.5×1.35)/4.525=-163.24kN2、荷载效应基本组合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偏心竖向力作用下:Q max=(F'+G)/n+(M'+F v'h)/L=(585.9+1139.062)/5+(2424.6+99.225×1.35)/4.525=910.358kN Q min=(F'+G)/n-(M'+F v'h)/L=(585.9+1139.062)/5-(2424.6+99.225×1.35)/4.525=-220.373kN 四、桩承载力验算1、桩基竖向抗压承载力计算桩身周长:u=πd=3.14×0.6=1.885mh b/d=1.2×1000/600=2<5λp=0.16h b/d=0.16×2=0.32空心管桩桩端净面积:A j=π[d2-(d-2t)2]/4=3.14×[0.62-(0.6-2×0.11)2]/4=0.169m2 空心管桩敞口面积:A p1=π(d-2t)2/4=3.14×(0.6-2×0.11)2/4=0.113m2R a=ψuΣq sia·l i+q pa·(A j+λp A p1)=0.8×1.885×(0.35×12+1.96×7+2.55×12+7.05×8+8×8+1.4×9+4.1×22+3.7×9+5.7×26+3.2 5×34+1.84×30)+1300×(0.169+0.32×0.113)=1200.62kNQ k=255.55kN≤R a=1200.62kNQ kmax=674.34kN≤1.2R a=1.2×1200.62=1440.744kN满足要求!2、桩基竖向抗拔承载力计算Q kmin=-163.24kN<0按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计算的桩基拔力:Q k'=163.24kN桩身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桩自重按桩的浮重度计算,桩身的重力标准值:G p=l t(γz-10)A j=39.9×(25-10)×0.169=101.345kNR a'=ψuΣλi q sia l i+G p=0.8×1.885×(0.7×0.35×12+0.7×1.96×7+0.6×2.55×12+0.7×7.05×8+0.7×8×8+0.6×1.4×9+0.7×4.1×22+0.7×3.7×9+0.7×5.7×26+0.7×3.25×34+0.7×1.84×30)+101. 345=748.147kNQ k'=163.24kN≤R a'=748.147kN满足要求!3、桩身承载力计算纵向预应力钢筋截面面积:A ps=nπd2/4=18×3.142×10.72/4=1619mm2(1)、轴心受压桩桩身承载力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下的桩顶轴向压力设计值:Q=Q max=910.358kN桩身结构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9542.51kNQ=910.358kN≤9542.51kN满足要求!(2)、轴心受拔桩桩身承载力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下的桩顶轴向拉力设计值:Q'=-Q min=220.373kNf py A ps=(650×1618.564)×10-3=1052.067kNQ'=220.373kN≤f py A ps=1052.067kN满足要求!五、承台计算1、荷载计算承台计算不计承台及上土自重:F max=F/n+M/L=585.9/5+2424.6/4.525=652.946kNF min=F/n-M/L=585.9/5-2424.6/4.525=-418.586kN承台底部所受最大弯矩:M x= F max (a b-B)/2=652.946×(3.2-1.6)/2=522.357kN.mM y= F max (a l-B)/2=652.946×(3.2-1.6)/2=522.357kN.m承台顶部所受最大弯矩:M'x= F min (a b-B)/2=-418.586×(3.2-1.6)/2=-334.869kN.mM'y= F min (a l-B)/2=-418.586×(3.2-1.6)/2=-334.869kN.m计算底部配筋时:承台有效高度:h0=1350-50-20/2=1290mm计算顶部配筋时:承台有效高度:h0=1350-50-20/2=1290mm2、受剪切计算V=F/n+M/L=585.9/5 + 2424.6/4.525=652.946kN受剪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βhs=(800/1290)1/4=0.887塔吊边缘至角桩内边缘的水平距离:a1b=(a b-B-d)/2=(3.2-1.6-0.6)/2=0.5ma1l=(a l-B-d)/2=(3.2-1.6-0.6)/2=0.5m 剪跨比:λb'=a1b/h0=500/1290=0.388,取λb=0.388;λl'= a1l/h0=500/1290=0.388,取λl=0.388;承台剪切系数:αb=1.75/(λb+1)=1.75/(0.388+1)=1.261αl=1.75/(λl+1)=1.75/(0.388+1)=1.261βhsαb f t bh0=0.887×1.261×1.57×103×5×1.29=11333.373kNβhsαl f t lh0=0.887×1.261×1.57×103×5×1.29=11333.373kNV=652.946kN≤min(βhsαb f t bh0, βhsαl f t lh0)=11333.373kN满足要求!3、受冲切计算塔吊对承台底的冲切范围:B+2h0=1.6+2×1.29=4.18ma b=3.2m≤B+2h0=4.18m,a l=3.2m≤B+2h0=4.18m角桩位于冲切椎体以内,可不进行角桩冲切的承载力验算!4、承台配筋计算(1)、承台底面长向配筋面积αS1= M y/(α1f c bh02)=522.357×106/(1×16.7×5000×12902)=0.004ζ1=1-(1-2αS1)0.5=1-(1-2×0.004)0.5=0.004γS1=1-ζ1/2=1-0.004/2=0.998A S1=M y/(γS1h0f y1)=522.357×106/(0.998×1290×300)=1353mm2最小配筋率:ρ=0.15%承台底需要配筋:A1=max(A S1, ρbh0)=max(1353,0.0015×5000×1290)=9675mm2 承台底长向实际配筋:A S1'=9835mm2≥A1=9675mm2满足要求!(2)、承台底面短向配筋面积αS2= M x/(α2f c lh02)=522.357×106/(1×16.7×5000×12902)=0.004ζ2=1-(1-2αS2)0.5=1-(1-2×0.004)0.5=0.004γS2=1-ζ2/2=1-0.004/2=0.998A S2=M x/(γS2h0f y1)=522.357×106/(0.998×1290×300)=1353mm2最小配筋率:ρ=0.15%承台底需要配筋:A2=max(A S2, ρlh0)=max(1353,0.0015×5000×1290)=9675mm2承台底短向实际配筋:A S2'=9835mm2≥A2=9675mm2满足要求!(3)、承台顶面长向配筋面积αS1= M'y/(α1f c bh02)=334.869×106/(1×16.7×5000×12902)=0.002ζ1=1-(1-2αS1)0.5=1-(1-2×0.002)0.5=0.002γS1=1-ζ1/2=1-0.002/2=0.999A S3=M'y/(γS1h0f y1)=334.869×106/(0.999×1290×300)=867mm2最小配筋率:ρ=0.15%承台顶需要配筋:A3=max(A S3,ρbh0,0.5A S1')=max(867,0.0015×5000×1290,0.5×9835)=9675mm2承台顶长向实际配筋:A S3'=9835mm2≥A3=9675mm2满足要求!(4)、承台顶面短向配筋面积αS2= M'x/(α2f c lh02)=334.869×106/(1×16.7×5000×12902)=0.002ζ2=1-(1-2αS2)0.5=1-(1-2×0.002)0.5=0.002γS2=1-ζ2/2=1-0.002/2=0.999A S4=M'x/(γS2h0f y1)=334.869×106/(0.999×1290×300)=867mm2最小配筋率:ρ=0.15%承台顶需要配筋:A4=max(A S4, ρlh0,0.5A S2' )=max(867,0.0015×5000×1290,0.5 ×9835)=9675mm2承台顶面短向配筋:A S4'=9835mm2≥A4=9675mm2满足要求!(5)、承台竖向连接筋配筋面积承台竖向连接筋为双向HRB335 14@495。
管桩力学性能计算公式

管桩力学性能计算公式1、 管桩的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的计算按式1.1~式1.5。
1.1、预应力放张后预应力钢筋的拉应力pt σ(N/mm 2)pt σ=σcon 1+n ′⋅A P A C(1.1) 式中:σcon ——预应力钢筋的初始张拉应力,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 2),σcon =0.7f ptk ;f ptk ——预应力钢筋的抗拉强度,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 2);A p ——预应力钢筋的横截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 2);A c ——管桩混凝土的横截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 2);n ′——预应力钢筋的弹性模量与放张时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之比。
1.2、 混凝土的徐变及混凝土的收缩引起的预应力钢筋拉应力损失ψσp ∆(N/mm 2)ΔσΡψ=n ⋅ψ⋅σcpt +E s ⋅δs 1+n ⋅σcpt σpt ⋅(1+ψ2) (1.2−1) σcpt =σpt ⋅A p A c(1.2−2) 式中:σcpt ——放张后混凝土的预压应力,N/mm 2;n ——预应力钢筋的弹性模量与管桩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之比;ψ——混凝土的徐变系数,取2.0;s δ——混凝土的收缩率,取1.5×10-4;s E ——预应力钢筋的弹性模量(N/mm 2)。
1.3、 预应力钢筋因松弛引起的拉应力的损失△σr (N/mm 2Δσr =γ0⋅(σpt −2Δσp ψ) (1.3)式中:0γ——预应力钢筋的松弛系数,取2.5% 。
1.4、 预应力钢筋的有效拉应力σpe (N/mm 2)σpe =σpt −Δσp ψ−Δσr (1.4)1.5、 管桩混凝土的有效预压应力σce (N/mm 2)σce =σpe ⋅ΑP Αc(1.5)2、 管桩的抗裂弯矩的计算按式C.2.1。
2.1、 当按二级裂缝控制等级验算受弯管桩受拉边缘应力时,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应符合下式规定:M cr ≤(σpc +γf tk )W 0 (2.1−1)W 0=2I 0d(2.1−2) I 0=π4(d 4−d 14)+(E s E c −1)A py r p 22 (2.1−3) 式中:cr M ——管桩桩身开裂弯矩(kN·m );pc σ——包括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在内的管桩横截面承受的压应力(MPa ); ——考虑离心工艺影响及截面抵抗矩塑性影响的综合系数,对C60取,对C80及以上取;——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截面换算弹性抵抗矩;s E 、c E ——分别为预应力钢棒、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预应力管桩计算书桩身稳定计算

预应力管桩计算书桩身稳定计算范本一:预应力管桩计算书1. 引言本文档旨在对预应力管桩进行稳定计算,以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文档包括桩身稳定性的计算方法和相应的要求。
2. 桩身稳定计算2.1 桩身受力分析在进行桩身稳定计算前,必须先进行桩身受力分析。
通过确定桩身所承受的荷载类型和大小,可以计算出在不同工作状态下桩身所受到的最大受力。
2.1.1 水平力分析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桩身所受到的水平力大小。
水平力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土体的侧压力或施工过程中的水平推力所致。
2.1.2 垂直力分析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桩身所受到的垂直力大小。
垂直力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建筑物的荷载、土体的重力或其他外力所致。
2.2 桩身稳定计算方法在确定桩身所受力后,可以根据相应的计算方法进行桩身稳定性的计算。
在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桩身的几何形状、材料强度和土体的参数等。
2.2.1 桩身受力状态根据桩身所受到的荷载大小和方向,确定桩身的受力状态。
包括弯矩、剪力和轴力等。
2.2.2 桩身稳定性计算根据桩身的几何形状、材料强度和土体参数等,采用相应的计算方法进行桩身稳定性的计算。
计算过程中可以采用强度设计法或变形设计法。
2.3 计算结果与评估根据桩身稳定性的计算结果,评估桩身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可以根据相关标准的要求,对计算结果进行评价和判断。
3. 附件本文档涉及到的附件包括预应力管桩的相关图纸、设计计算表格以及需要参考的相关文献。
4. 法律名词及注释4.1 法律名词在本文档中所涉及到的法律名词包括但不限于建设工程法、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检验规程等。
4.2 注释- 建设工程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和实施的有关建设工程的法律规范和法律文件。
- 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检验规程:指规定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检验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范本二:桩身稳定计算1. 引言本文档旨在对桩身稳定性进行计算,确保桩身在使用过程中安全可靠。
文档包括桩身受力分析和稳定性计算两个主要部分。
管桩抗弯弯矩计算表格

44.550 32.1 45.6 编号:
裂缝宽 度
(mm)
含加荷设备的总荷载P裂(KN) 含加荷设备的总荷载P极(KN)
编号:
弯矩值 (KN.m )
总外加 荷载值 P(KN)
极限 弯 矩 裂缝宽 仪表读数 裂缝宽度 仪表读数 % 度 (KN) (KN) (mm)
(mm)
编号:
弯矩值 (KN.m
(2.3) 5.8 13.9 22.0 26.1 30.1 32.2 34.2 36.2 38.2 40.3 42.3 44.3 46.3 48.4 50.4 52.4 54.4 C80 9.0*11 2008.10.24
48.6 54.0 59.4 64.8 70.2 75.6 81.0 86.4 91.8 97.2 102.6 108.0 113.4 118.8 124.2 129.6 135.0 140.4 145.8 151.2 156.6 生产单位 委托单位 检验地点
15.9 18.6 21.3 24.0 26.7 29.4 32.1 34.8 37.5 40.2 42.9 45.6 48.3 51.0 53.7 56.4 59.1 61.8 64.5 67.2 69.9
(KN)
26
20.7
2.0 (0.3) 7.8 15.9 24.0 28.1 32.1 34.2 36.2 38.2 40.2 42.3 44.3 46.3 48.3 50.4 52.4 54.4 56.4
0.0
0.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105 110 115 120 125 130 135 140 145
)
总外加荷) 仪表读数 (KN) 13.9 16.6 19.3 22.0 24.7 27.4 30.1 32.8 35.5 38.2 40.9 43.6 46.3 49.0 51.7 54.4 57.1 59.8 62.5 65.2 67.9
预应力管桩长度计算

预应力管桩长度计算在建筑工程中,预应力管桩是一种常用的基础形式,其长度的准确计算对于确保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预应力管桩长度的计算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建筑物的荷载要求、桩的承载能力等等。
首先,我们要了解预应力管桩的基本概念。
预应力管桩是采用先张法预应力工艺和离心成型法制成的一种空心筒体细长混凝土预制构件。
它具有强度高、承载力大、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的基础工程中。
计算预应力管桩长度的第一步是进行地质勘察。
地质勘察能够提供关于地下土层的分布、性质和承载力等重要信息。
通过勘察,可以了解到不同土层的厚度、密度、摩擦力等参数,这些参数对于计算桩的摩擦力和端承力起着关键作用。
在地质勘察的基础上,需要确定建筑物的荷载要求。
建筑物的荷载包括静荷载和动荷载,例如建筑物的自重、人员和设备的重量、风荷载、地震荷载等。
这些荷载将通过基础传递到桩上,因此必须准确计算,以确定所需的桩的承载能力。
接下来,就是计算桩的摩擦力和端承力。
摩擦力是桩与周围土层之间的摩擦力,它取决于土层的性质和桩的表面积。
端承力则是桩端所承受的压力,它取决于桩端土层的承载力和桩端的面积。
计算摩擦力时,需要根据不同土层的摩擦系数和桩的周长来计算。
摩擦系数通常通过实验或者经验公式来确定。
例如,对于粘性土,摩擦系数可能在 02 到 03 之间;对于砂土,摩擦系数可能在 03 到 04 之间。
端承力的计算则需要根据桩端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和桩端的面积来确定。
桩端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可以通过现场试验或者参考地质勘察报告中的数据来获取。
在计算出摩擦力和端承力之后,需要根据建筑物的荷载要求来确定所需的桩长。
一般来说,桩的总承载力应该大于建筑物的荷载,以确保基础的稳定性。
假设建筑物的总荷载为 P,桩的摩擦力为 F,端承力为 R,那么可以列出以下方程:P ≤ F + R通过这个方程,可以计算出满足荷载要求的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