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牦牛、犏牛、黄牛体尺测定与改良选育
牛的外貌鉴定、体尺测量及体重估测

通过 对 牛 的体 尺测 量 和体 重 估测 的学 习 ,掌 握 估测 、 测 量 的基 本 方 法和 要领 , 为评 价 牛 的生 长发 育 情况扣 下 基 础 。材 料用 具 应准 备牛 、 测杖 、 圆形 触 测
器、 卷尺 、 记 录表 。 测 量 方 法步 骤 : ① 体尺 测量 一 般 乳 牛测 量 体 高 、
眄 畜 禽 饲 养
牛 的外 貌 鉴 定 、 体 尺 测 量 及 体 重 估 测
王永 智 ( 宁夏 中卫市沙坡头区兴仁镇 畜牧兽医站 宁夏 中卫 7 5 5 2 1 2 )
1 外 貌 鉴 定
牛 的外 部 形态 。因为体质 和外 貌是 一致 的 , 故 可
通 过 体 型 外貌 测 知牛 的品 种纯 度 、 生 产性 能 、 健 康 状
后 到 牛 的后 面观 测 后 躯 的发 育 情 况 , 尻宽 、 乳房 、 尾 及 后 肢 的肢势 等 。靠 近牛 体 , 用 手触 摸 皮 肤 的厚 度 、 弹性、 皮下 组织 、 骨骼结构 , 乳腺发 育 、 乳 头 弛 张 程 度、 乳 静 脉 的粗细 、 弯 曲及 乳 井 的大 小 等 。 同时 对 体
高、 尻角 、 尻长 、 乳 房 的 高度 、 深度 、 宽 度 和 乳 头 长 等
进行 测 量 。
宽指数 、 体躯指数 、 尻宽指数 、 管 围指数 、 肢长指数 。 体长 指数 为体 斜 长 / 体高 , 说 明长 和高 的相 对发 育 程 度。 胸 宽 指数 为胸 宽 / 胸深, 说 明胸 部宽 、 深 的相对 发 育程度 。体躯指数 为胸围 / 体斜长 ,说 明牛躯干是 “ 粗 短 ”还 是 “ 修 长 ”。尻 宽指 数 为 坐 骨 端 宽 / 腰 角 宽, 反 映尻 部 的发 育程度 。 管 围指 数为 管 围 / 体高 , 反
牦牛改良与育种概况(下)

牦牛改良与育种概况(下)
王大明
【期刊名称】《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年(卷),期】1990(000)005
【摘要】三、杂交改良的主要障碍(一)雄性不育问题用普通牛杂交改良牦牛效果显著,经济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普通牛与牦牛是不同属的牛种,受属间隔离机制的影响,出现了杂种公牛不育问题,不能自群繁育。
【总页数】3页(P33-35)
【作者】王大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23.2
【相关文献】
1.牦牛改良与育种概况(上) [J], 王大明
2.推进牦牛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全国牦牛育种协作组2013年度工作会议暨牦牛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培训班在新疆库尔勒举行 [J],
3.推进牦牛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全国牦牛育种协作组2013年度工作会议暨牦牛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培训班在新疆库尔勒举行 [J], 全国畜牧总站畜禽资源处
4.牦牛改良与育种技术探析 [J], 杨海珍
5.大豆品质改良的基因工程育种概况 [J], 蔡一荣;李望丰;刘立侠;许守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海省三种类型牦牛生产性能测定研究

海省牦牛 品种 资源调查 内容 中牦
牛生产性能 的测 定部分。
1 测 定 项 目 与 方 法
11 成 年 牦 牛体 尺 测 定及 体 重 .
月 初 到 青 海 省 海 南 州 共 和 县 倒 淌 河 乡甲 乙村 ' 0 县 哈尔盖 乡 冈察 亚 秀 村 采 集 环 湖 型 经 产 牦 牛 奶
蛋 白、 糖 差 异 不 明 显 ( ≥O0 ) 乳 P . 。 5
关键 词 : 高原牦 牛 ; 环湖 牦牛 ; 白牦 牛 ; 体尺 ; 估测 体 重 ; 产绒 性 能 ; 奶性 能 产
2 O世 纪 7 O年 代 后 期 到 8 O 年代 中期 , 海 省畜牧 厅 组 织全 青 省 农业 、 科研 、 学各 单位 , 教 开展
料 与兽药 监察 所进 行测定 。 用直
接 干燥 法 和 酸 水 解 法 分 别 测 定 水 分 含 量 和 乳 脂 肪 含 量 ( BT G / 5 0 .- 2 0 ) 0 93 0 3 :用定 氦 蒸 馏 装 置 测 定 蛋 白 质 含 量 ( BT G / 5 0 .—2 0 ) 0 95 0 3 :用 直 接 滴 定 法
年 6月 底 到青 海 省 果 洛 州 的达
日县 牧 场 采 集 高 原 型 经 产 牦 牛
奶 样 :0 6年 7月 到 互 助 县 巴 20
扎 乡柏 门峡 采 集 经 产 白牦 牛奶
大规 模 的畜禽 品质资 源调 查 , 基 本摸 清 了全 省 交 通 比较 发 达 地
区 的 品种 资源 状 况 ,并 出版 了
维普资讯
青海省三种类型牦牛生产性能测定研究
牛的年龄鉴定与体尺测量

水牛:体重(kg)=[胸围(cm)]2×体直长(cm) ×12700
• 邱怀等提出秦川牛估算公式:
体重(kg)=[胸围(cm)]2×体直长(cm) ÷12000
• 贵州黎平黄牛:
体重(kg)=[胸围(m)]2×体直长(m) × 88-8
第四页
2. 牛的年龄鉴别
• 管围:管骨最细处的周长,一般在左前腿胫骨由下向上三 分之一处测量。
第二页
1. 牛的体尺测量与体重估计
第三页
1. 牛的体尺测量与体重估计
• 可通过测量牛的体尺来估算体重 乳用型牛:体重(kg)=[胸围(m)]2×体直长(m) ×87.5 肉用型牛:体重(kg)=[胸围(cm)]2×体直长(cm) ÷10800
牛的年龄鉴定与体尺测量
第一页
1. 牛的体尺测量与体重估计
• 通过体尺测量和体重估计可了解牛体各部位生长发育 情况和营养状况。
• 常用测定项目:体高、体长、胸围和管围四项。 • 体高:由鬐甲最高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 体斜长:由肩端至坐骨端的距离。 • 体直长:由肩端至坐骨端后缘垂直线的水平距离。 • 胸围:由肩胛骨后角垂直体轴绕胸一周的周长。
• 年龄鉴别的依据 牙齿:准确性好 角轮:准确性差 外貌:准确性差
• 根据八颗门齿的发生、脱换和磨损情况鉴 别牛的年龄。
第五页
2. 牛的年龄鉴别
牛牙齿的排列
第六页
第七页
2. 牛的年龄鉴别
黄牛的年龄鉴别
• 一般在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0岁开始换齿,永久齿长出以后,齿面逐
渐磨损,出现齿星。
第八页
2. 黄牛的年龄鉴别
• 1.5~2岁开始换齿,永久齿长出。 “对牙”
牦牛品种改良技术

牦牛品种改良技术一、技术简介牦牛是一个培育程度很低,种内尚无品种结构的原始畜种。
在极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可利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草地进行动物性生产,提供多种畜产品和役力,是青藏高原不可替代的牛种。
我国牦牛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青藏高原,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2%。
牦牛改良应以本品种选育为主。
牦牛品种改良技术由遗传改路线和非遗传改良路线组成。
遗传改良路线包括本品种选育、导入野牦牛优良基因和种间杂交。
本品种选育要制定选育方案,划定选育区,确定选育群,建立核心群。
明确选育方向,制定选育目标。
根据牦牛的生物学特性,应以肉用为主。
牦牛的主选性状应当是早熟性、日增重、后躯发育等肉用性状。
要抓好种公牛和母牦牛的选留。
导入野牦牛优良基因是将野牦牛的血液导入家牦牛,达到改良复壮的目的。
野牦牛是家牦牛最近的祖先,由于严酷的自然选择和特殊的闭锁繁育,野牦牛体格健壮,体型外貌一致,基因纯合度高,属于优势的“原生亚种”。
而家牦牛管理粗放,无科学选育,近交严重,加之掠夺式的经营,体格变小,生长缓慢,生活力降低,属于退化的“驯化亚种”。
据试验测定,野牦牛与家牦牛杂交一代及其横交后代初生重、6月龄重、日增重、1.5岁重和2.5岁重提高幅度分别为:13.72%、24.87%、27.7%、34.2%和37.6%。
牛犊越冬死亡下降了4个百分点,母牛初情期提前一年。
种间杂交是利用黄牛与牦牛杂交,生产具有强杂种优势的犏牛。
这种杂交属于经济杂交。
通常的杂交方式有二元杂交、轮回杂交和终端杂交。
生产犏牛,既可降低生产成本,又可明显提高犏牛生产性能。
非遗传改良路线是指改善牦牛的生存环境条件,提高牦牛的生产性能。
主要技术包括改革放牧制度、延长采食时间,加强犊幼牛选育,建立补饲制度,缩短出栏周期,加强疫病防治。
二、操作规程1、本品种选育后备公牛分三步选留,半岁初选、一岁半再选、二岁半定选。
落选者一律阉割,定选的公牛投入母牛群中竟配,能力弱者淘汰。
后备公牛应当来自选育群或核心群经产母牛的后代中,对其父的要求是:体格健壮,活重大,悍威强但不凶猛,额头、鼻镜、嘴、前胸、背腰、尻都要宽,颈粗短、厚实,肩峰高长,尾毛多,前肢挺立,后肢支持有利,阴囊紧缩毛色全黑为佳。
青海地区加快牦牛品种改良提高牧场经济效益

2019年第06期青海牦牛生长发育速度缓慢且繁殖性能低下,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进一步扩展市场,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牦牛肉,相关养殖人员应针对性做好牦牛选配及品种改良工作,增强其繁殖性能,为养殖人员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1牦牛品种改良首先,应做好种公牛的选育工作,在牦牛繁殖期间,有效确保种公牛的质量。
种公牛选育工作存在较大难度,但期间应遵循看血统与看本身的原则。
看血统要求看被选牦牛的父母,母牛应该产奶量大且体型大,其父应该后代多且毛量多。
看本身指的是应看被选牦牛的体形与外貌,要求额头宽、嘴巴宽、鼻镜宽、眼有神、肩峰高、前胸宽、后肢弯曲有力以及角型开张。
应在3岁龄或4岁龄之前做好优良种公牛的选种工作,选好后应在母牛群中进行试配,及时淘汰不合格的品种。
其次做好母牦牛的选育工作,在牦牛品种改良过程中,养殖人员还应根据实际繁育情况做好母牦牛的选育。
(1)淘汰掉不产犊牛的4~5岁牦牛;(2)淘汰母性较差且带犊困难的牦牛。
最后应做好犊牛的选育工作,在犊牛6个月龄时应安排断奶工作,并根据其体质情况实行分群放牧管理。
(1)自然交配方面,对自然交配引进的种公牛,应确保其引种后适应本地的生长环境且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
且应使用过渡地带的品种作为配种的黄公牛,而杂种的黄公牛最好一半为黑白花奶牛血统,一半为本地黄牛血统。
(2)人工授精方面,在杂交改良牦牛品种时应选择优质冻精精液,做好精液的解冻、品质检查以及输精等工作。
期间应及时输精,在准确到位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相关流程进行。
除此之外,还应做好输精人员的培训工作,确保输精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选好参配母牦牛后,应指派专门人员进行看护。
在选育好种公牛后,应强化采用恰当的养护管理措施,确保较高的输精质量。
期间应注意鉴定发情的母牦牛,重视管理,为其提供优良舒适的繁育环境,以减少不良刺激问题。
2牦牛优良选种的技术建议相关部门应健全县市、乡镇的服务体系,完善牦牛良种的推广体系,制定完善可行的推广政策。
青海省良种肉牛杂交改良试验

地磅 、 尺 、 杖测 定 , 卷 测 测定 数据 详 细记载 并存 境 大致 相 同的 3 7的 乡镇 、 2 个 行 政村 作 为 试 验示 用称 、 41
范点 , 行杂 交改 良和后 代 生长 发育 测定 。 进
收 稿 日期 :0 0l一8 2 1一 1O
档备查 。数据按 生 物统 计方 法处 理 。
2 结果 与 分 析
2 1 杂种 肉牛适 应性 观测 .
通 过对 蓝杂 、 夏杂 、 利杂 、 皮杂 、 德杂 5 肉牛 杂 明 , 同杂 种 F 种 不 1代 肉牛 与 青 海本 地 黄 牛体 重 相 比
种 后代 牛 的饲养管 理 和 适 应 性 观测 , 以及 其 体 重 和 有 明显 提高 , 蓝 杂 、 杂 、 杂 牛 尤 为 突 出 。5个 以 皮 夏
1 材 料 与方 法
1 1 试 验地 区 .
试 验在青 海 省海东 地 区 的互 助 县 、 民和县 、 安 重及 初 生 体 尺 测定 是 根 据 预 产 期 在 现 场测 定 , 平 3月
6 1 1 县 、 隆县进 行 , 化 4个 县 选 择 养 牛 基 础 较 好 , 态 环 龄 、 月 龄 、 2月龄 、8月 龄体 重及 体 尺在 农 户 家 中 生
良好 的条 件 , 成 了 以黄 牛 为 主 的养 牛生 产 格 局 。 德 舍×黄 早, 照组 为青 海黄 牛 。 形 对
. 高原 环境 下 的长期 进 化 和 选 择 , 青 海 黄 牛具 有 耐 1 3 杂交 牛 的选择 使
粗饲 、 逆性 强 的 突 出 优 点 , 也 存 在 生 长 发 育 缓 抗 但
关 键 词 良种 肉牛 ; 交试 验 ; 究 杂 研
. 青海 省位 于青 藏高 原东 北部 , 寒缺 氧 , 高 自然环 1 2 杂 交组合 父 本 为蓝 白花 、 利木 赞 、 洛来 、 埃蒙 特 、 国 夏 皮 德 境 恶劣 。海东 地 区地处 青海 东部 地 区 , 拔 17 0 海 0
牦牛、犏牛和黄牛生产性能比较及肉中风味物质测定

y lo c tl a h tr i a i n o a o n t e m us l elw a te, nd t e dee m n to ff v ur i h i ce
DI NG e gh a W EIYa pn 。 , F n ・u n , ・i g XU ig t o To g Z ・ a , J n ・ , n ib o a
无显著差异( 00 ) 黄牛的骨 肉比明显 高于同龄犏牛 ( 00 ) P> . 5 ; P< .5 。③ 牦牛 肉中肌苷含量 最 高, 含 量 明 显 高 于 同龄 黄 牛 ( <0 0 ) 肌 苷 酸 的 含 量 在 三 品 种 间无 显 著 差 异 ( 其 P .5 ; P>
00 ) 犏 牛 肉硫 胺 素的含 量 明显 高于 同龄 黄 牛 ( .5 ; P<00 ) 黄 牛 和犏 牛 肉谷 氨 酸钠 的 含 量显 .5 ;
维普资讯
第2 6卷 第 3期 20 0 8 6月
青 海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unl f ig a U iesy N tr cec ) ora o nh i nvri ( a eS i e Q t u n
Vo. 6 No 3 12 .
t r e 1 5 y a so d a i l. T e c ntn fi o i e,n sn cd a i mi i he mu ce o h e . e r — l n mas h o e to n sn i o ie a i nd vt n B1 n t s l f a
2 h e r aySai f  ̄u o n Ma i, ulo G ou 1 0 0 C ia .T eV ti r t o o L jnT w , q G o , u lo84 0 , hn ; en tn n u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牛业科学2016,42(6):17-20,24China Cattle Science科学试验青海牦牛㊁犏牛㊁黄牛体尺测定与改良选育刘鲲鹏1#,布仁朝格图2#,杨嘉蒙1,扎西卓玛2,黄永震1,马玉林3,许显庆4,张贵林4,雷初朝1,陈㊀宏∗1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2.青海省海西州畜牧兽医工作站,青海德令哈,817099;;3.青海省海西州农牧局,青海德令哈,817099;4.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畜牧兽医工作站,青海乌兰,817199摘㊀要:[目的]比较青海牦牛㊁犏牛㊁黄牛的体尺数据,提出牦牛改良选育的建议㊂[方法]本研究在青海省海西州共测定了326头牛的体尺数据,按照品种和年龄分类,分别统计了各组体尺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再与已报道的相关文献中相同年龄牦牛测定的数据进行比较㊂[结果]①自2012年以来,青海高原牦牛(2岁公)在体高㊁胸围和体重方面均有所增加;②柴达木福牛(3月龄)在体高㊁体斜长㊁胸围和体重方面均优于高原牦牛;③柴达木黄牛(2岁母和成年母)虽然在体高和胸围方面与高原牦牛相近,但在体重方面显著优于高原牦牛;④犏牛(1岁母)在体高和胸围方面均优于高原牦牛(体重未参与比较)㊂[结论]杂交改良能够显著提高生长发育和体重,但一定要控制规范性杂交方式和力度以保证不丢失品种固有的特点㊂建议在今后高原牦牛的遗传改良中将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加快品种选育的步伐,提高牦牛㊁犏牛的生产效益,促进中国牦牛产业的发展㊂关键词:高原牦牛;犏牛;柴达木黄牛;柴达木福牛;体尺测定;改良选育中图分类号:S823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9111(2016)06-0017-04收稿日期:2016-10-02㊀修回日期:2016-10-12基金项目:本项目由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38)资助,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5M570857,2015M57085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完成㊂作者简介:刘鲲鹏(1993-),男,山东青岛人,硕士,主要从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㊂布仁朝格图(1974-),男,青海德令哈人,学士,主要从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推广㊂∗通讯作者:陈宏(1955-),男,陕西西安人,教授,主要从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㊂引言牦牛是 世界屋脊 的著名牛种,对高寒缺氧的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1]㊂牦牛原产于中国西藏,分布在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海拔2000~3500m 的高山草原[1~2]㊂目前,全世界牦牛存栏量为1400多万头,其中94%分布在中国,青海省约占全国牦牛存栏量的三分之一[3]㊂青海高原牦牛,分布于青海南㊁青海北的高寒地区,此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野牦牛与家牦牛混群活动区,现有的部分家牦牛不断有野牦牛血液渗入,故在体型㊁外貌等方面有近似野牦牛之处[1]㊂犏牛是牦牛与黄牛远缘杂交所产生的优势杂种,雌性能继续繁殖,雄性无生育能力[1]㊂犏牛较其亲本杂种优势突出,具有高蛋白㊁低脂肪㊁不饱和脂肪酸与氨基酸丰富㊁风味独特的特点[5]㊂柴达木黄牛是青海省优势畜种,属蒙古黄牛类群,原产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边缘的都兰县㊁乌兰县等地,具有体型较大㊁体质结实㊁役用性能优良等特点[4]㊂柴达木福牛(原称柴达木三元杂交牛)是先利用青海地区的牦牛与柴达木黄牛遗传资源生产母犏牛,再利用安格斯优良肉牛为终端父本,通过杂交技术而生产的优质商品肉牛㊂其牦牛㊁柴达木黄牛㊁安格斯肉牛血液比例为1:1:2,既有祖代耐高寒㊁耐粗饲㊁抗病强的特点,又具有父本饲料报酬高㊁生长发育快㊁肉质好的特点[6~8]㊂青海省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 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 之一,极具发展有机产品的潜力和独特优势[9]㊂生活在此环境下的牦牛㊁犏牛㊁柴达木黄牛和柴达木福牛均以天然牧草为食,是消费者青睐的天然绿色食品㊂现代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问题,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方式,生活在青海的 高档牛肉 ,天然无污染㊁营养价值高㊁风味独特,必将成为人们青睐的食物㊂但是,现阶段的藏区养殖业存在的养殖方式落后㊁市场化程度较低和牛种的生长速度缓慢㊁肉产量较低等制约了其发展㊂除了重视藏区改善牦牛养殖方式外,改良牛种也是一条有效途径㊂通过改良牛种来提高牛的生产性能必将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但也可能导致优良地方品种的基因丢失㊂经历千百年自然选育形成的优良地方品种是牛育种工作中最为宝贵的财富,许多基因一旦丢失,可能再也无法得到㊂鉴于青海地区牦牛㊁犏牛㊁黄牛在改良和保种中的矛盾,很有必要对不同牛种做一次生产性能测定和种质资源调查,以了解现阶段的改良进程,为今后的改良选育工作提出建议㊂1㊀材料和方法1.1㊀测量的时间和地点测量时间为2015年11月26日~2015年12月2日㊂测量地点包括三个部分:①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苏里乡;②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莫河骆驼场柴达木福牛养殖小区;③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诺木洪乡㊂青海牦牛㊁柴达木福牛㊁犏牛㊁柴达木黄牛的测量地点见表1㊂1.2㊀测量指标随机选取生长发育良好的牛为测量对象,各品种的测量指标见表1,同时记录性别㊁年龄指标㊂表1㊀青海牦牛㊁柴达木福牛㊁犏牛㊁柴达木黄牛群体简述品种年龄性别测量数量测量地点测量指标高原型牦牛2岁公67天峻县苏里乡体高㊁体斜长㊁胸围㊁管围㊁体重柴达木福牛3月龄公母5886海西州莫河骆驼场体高㊁体斜长㊁胸围㊁管围犏牛1岁母36海西州莫河骆驼场体高㊁体斜长㊁胸围㊁管围柴达木黄牛2岁成年母母1564都兰县诺木洪乡体高㊁体斜长㊁胸围㊁管围㊁体重1.3㊀体重估计‘中国牦牛学“[1]一书中描述:在没有地磅的条件下,可以采用估测的方法来测定牦牛的活体重;估测体重(k g)=[胸围2(cm)∗体斜长(cm)/10800]∗0.75;估测体重与实际体重相差在5%以内;0.75为估测系数,在误差较大时,可对估测系数进行修正㊂本研究中,根据所测量的体重对估测系数进行修正,然后对未测量体重的牛种进行体重估测㊂本研究中修正估测系数所用公式为:估测系数=实测体重/[胸围2(cm)∗体斜长(cm)/10800]㊂1.4㊀统计分析利用SPSS23计算不同品种㊁不同年龄段牛的体尺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所测各项指标均以 平均值ʃ标准差 表示㊂通过查阅已有文献,找到相同年龄段的牦牛数据,比较不同品种间体尺指标的差异㊂2㊀结果与分析在青海省海西州共测定了326头牛,按照品种和年龄分类,分别统计了各组体尺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体尺测定结果见表2;查阅相关文献,与同年龄段所测定数据(表3和表4)进行了比较,估测了体重见表5㊂表2㊀青海高原牦牛㊁柴达木福牛㊁犏牛㊁柴达木黄牛的体尺指标品种年龄性别体尺指标体高/cm体斜长/cm胸围/cm管围/cm体重/k g高原牦牛2岁公107.13ʃ2.58110.76ʃ3.95152.57ʃ5.6815.52ʃ0.89176.14ʃ15.94柴达木福牛3月龄总98.37ʃ11.4587.49ʃ9.83107.40ʃ18.2511.30ʃ1.66-犏牛1岁母102.89ʃ8.0599.97ʃ11.47135.06ʃ11.5213.11ʃ1.45-柴达木黄牛2岁母104.30ʃ3.56113.00ʃ4.62131.30ʃ9.2912.97ʃ1.04220.50ʃ26.65成年母110.65ʃ4.60127.74ʃ7.33145.47ʃ7.6514.96ʃ1.11268.91ʃ21.69 81㊀㊀㊀中国牛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2卷表3㊀柴达木福牛㊁高原牦牛3月龄的体尺指标品种数量体高/cm体斜长/cm胸围/cm体重/k g柴达木福牛5087.58ʃ3.5291.51ʃ2.4693.42ʃ4.3883.45ʃ4.62高原牦牛5062.36ʃ2.2865.53ʃ1.8569.51ʃ2.1123.17ʃ2.15㊀㊀注:数据来源于阿继春[10]等.柴达木福牛犊和牦牛犊生长发育指标与分析[J ].当代畜牧,2016,18:31-32.表4㊀青海高原牦牛体尺㊁体重测定结果年龄性别年份数量体高/cm胸围/cm体重/k g1岁母201212091.2ʃ4.1118.0ʃ6.593.0ʃ9.12岁母201220102.1ʃ3.3136.9ʃ5.9137.0ʃ17.12岁公2012384105.3ʃ0.2139.8ʃ0.1158.3ʃ0.1成年母201244110.3ʃ6.8150.2ʃ11.5194.2ʃ44.3㊀㊀注:数据来源于王煜[3]等.青海高原牦牛生产性能变化研究[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15:233-234.表5㊀青海高原牦牛㊁柴达木黄牛㊁柴达木福牛的估测体重校准表品种年龄性别实测体重/k g估测系数估测体重1∗/k g 估测体重2∗/k g高原牦牛2岁公176.14ʃ15.940.736176.13ʃ17.14175.70柴达木黄牛2岁母220.50ʃ26.65 1.214220.41ʃ36.20218.98柴达木黄牛成年母268.91ʃ21.69 1.070268.79ʃ34.34267.82柴达木福牛3月龄总83.45ʃ4.621.129-83.49柴达木福牛3月龄总-1.129111.23ʃ48.16105.50㊀㊀注:∗根据体重估测公式,分别计算每个个体的估测体重,再求群体估测体重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则得到 估测体重1 ;先分别计算体斜长㊁胸围的平均值,再根据体重估测公式计算群体估测体重,则得到 估测体重2㊂2.1㊀体重估测根据体重估测系数计算公式,计算高原牦牛(2岁公)㊁柴达木黄牛(2岁母)㊁柴达木黄牛(成年母)和柴达木福牛[10](3月龄)的估测系数,分别为0.736㊁1.214㊁1.070和1.129㊂可以得出,不同品种㊁不同年龄的牛种的估测系数不同,这可能是品种固有差异和处在不同发育㊁育肥阶段所导致的㊂然后,根据估测系数对柴达木福牛(3月龄)和犏牛(1岁母)进行体重估测:选择柴达木福牛(3月龄)同品种㊁同年龄段的估测系数1.129对其进行体重估测,结果见表5;由于没有与犏牛(1岁母)同品种㊁同年龄段的估测系数,因此,本文未对犏牛(1岁母)进行体重估测,犏牛(1岁母)的体重性状不参与后续分析㊂2.2㊀高原牦牛体尺指标变化情况与2012年王煜[3]等所测量的青海高原牦牛结果相比,青海高原牦牛(2岁公)在体高㊁胸围和体重方面均有所增加,分别增加了1.83cm ㊁12.77cm 和17.84k g ,分别增长了1.73%㊁9.13%和11.27%㊂产生这种变化,可能是人工选育导致品种进化和饲养条件改善引起的㊂2.3㊀高原牦牛与犏牛㊁柴达木黄牛的比较与2012年王煜[3]等所测量的青海高原牦牛结果相比,犏牛(1岁母)在体高和胸围方面均有所增加,分别增加了11.69cm 和17.06cm ,分别增长了12.82%和14.45%;柴达木黄牛(2岁母)和柴达木黄牛(成年母)在体高和胸围方面有所减少,但在体重方面增加显著,分别增加了83.50k g 和74.71k g ,分别增长了60.95%和38.47%㊂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同年龄段的柴达木黄牛与高原牦牛相比,在体高㊁胸围等体尺性状上相差不大,但体重增加显著,说明柴达木黄牛品种比高原牦牛有更加优异的产肉性能;同年龄段的犏牛在体尺性状上提高,表现有突出的杂种优势,说明牦牛与黄牛杂交,有助于提高牛群的生产效益㊂2.4㊀高原牦牛与柴达木福牛的比较与2015年阿继春[10]等所测量的青海高原牦牛结果相比,柴达木福牛(3月龄)在体高㊁体斜长㊁胸围和体重方面均增加显著,分别增加了36.01cm ㊁21.96cm ㊁37.89cm 和82.33k g ,分别增长了57.75%㊁33.51%㊁54.51%和355.33%㊂柴达木福牛作为一个新培育的商品牛种,在各方面均显著提高,尤其在体重方面提高了近四倍,这对于加快藏区牛产业发展㊁提高藏区居民受益㊁满足人民对高质量绿色肉产品需求都有重要意义㊂与2015年阿继春[10]等所测量的柴达木福牛结果相比,柴达木福牛(3月龄)在体高㊁胸围和体重方面分别增加了10.79cm ㊁13.98cm 和22.05k g ㊂产91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刘鲲鹏,等:青海牦牛㊁犏牛㊁黄牛体尺测定与改良选育生这种差异可能是饲养方式和饲养条件等作用的结果㊂因此,我们在配种时除了要筛选优异个体作为父母本外,更要完善饲养管理体系,以提高子代畜群的生产性能,提高生产效益㊂3㊀讨论肉牛生产依赖于优良畜种和完善的饲养㊁管理体系,优良畜种作为内在因素影响肉牛的潜力,完善的饲养㊁管理体系作为外在因素影响着肉牛的产肉性能㊂经过人为的㊁有目地的杂交改良,将黄牛与牦牛杂交生产犏牛,或者再进一步以优良肉牛做终端父本进行三元杂交生产 柴达木福牛类 商品牛,能够显著提高 高档牛肉 的产量,创造经济效益㊂依此来合理发展牦牛产业也有利于增加高原地区农牧民的经济收人,是一条解决高原地区农牧民收入不稳定的有效措施㊂在人们青睐环保㊁绿色㊁高营养食品的趋势下,合理开发耗牛资源,发展生态耗牛养殖,对提高耗牛产业整体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1]㊂这种杂交改良方式符合中国肉牛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但一定要控制杂交的方式和力度,控制适度的外血比例,保证不丢失品种固有的特点㊂最重要的是,应该建立纯种牦牛的保种基地和完善的保种方案,作为牛亚科中的一个独立属(牛亚科牦牛属[12]),牦牛有着其特殊的地位,它们是中国肉牛业最为宝贵的财富,许多优良基因不容丢失㊂许多研究者尝试着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来提高育种效率㊂迄今,在牦牛育种中已经做了大量研究,发现了一些可以用作牦牛选育的分子标记[13~17]㊂除此之外,其他分子研究方法也应用到牦牛研究当中[18~21],同时,也开始应用分子技术分析牦牛与犏牛的差异[22~27]㊂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在牦牛㊁犏牛研究中的大量应用,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的育种体系也越来越完善,必然会进一步加快品种选育的步伐,提高牦牛㊁犏牛的生产效益,为中国牦牛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㊂参考文献:[1]㊀中国牦牛学编写委员会.中国牦牛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36-84.[2]㊀蔡立.中国的牦牛[J].中国牦牛,1981,03:90.[3]㊀王煜,韩学平,陈永伟.青海高原牦牛生产性能变化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15:233-234.[4]㊀完么才郎.青海柴达木黄牛种质特性的调查分析[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1,08:124-125.[5]㊀付永,魏雅萍,孟茹.牦牛㊁犏牛和黄牛生产性能㊁肉营养品质及风味物质的比较[J].动物营养学报,2013,11:2734-2740.[6]㊀马玉林,扎西卓玛,布仁朝格图,等.培育柴达木福牛高原特色肉牛产业[C].中国牛业发展大会,2015.[7]㊀扎西卓玛,布仁朝格图,马玉林,等.柴达木福牛产业发展模式的探讨[C].中国牛业发展大会,2014.[8]㊀丰永红,刘亚娜,谢鹏,等.柴达木福牛肉质特性及其安全性分析[J].肉类研究,2015,09:6-10.[9]㊀才楞措.对青海牦牛肉有机产品开发的思考[J].养殖与饲料,2011,10:64-66.[10]㊀阿继春,任静,毛成荣,等.柴达木福牛犊和牦牛犊生长发育指标与分析[J].当代畜牧,2016,18:31-32.[11]㊀尕吉.牦牛生态养殖与产业发展[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12:36.[12]㊀李齐发,赵兴波,刘红林,等.牦牛分类地位研究概述[J].动物分类学报,2006,03:520-524.[13]㊀梁春年,邢成峰,阎萍,等.牦牛LPL基因外显子7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相关性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0,05:16-19.[14]㊀闫伟,罗玉柱,杨勤,等.牦牛瘦素受体基因(LEPR)多态性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1,02:323-329. [15]㊀梁春年,阎萍,刑成峰,等.牦牛MSTN基因内含子2多态性及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1,03:285-289.[16]㊀柴志欣,王永,罗晓林,等.麦洼牦牛H-FABP㊁HSL基因多态性及与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3,14:3022-3031.[17]㊀李天科,梁春年,郎侠,等.甘南牦牛GDF-10基因多态与生产性状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4,01:161-169.[18]㊀张建一,梁春年,吴晓云,等.牦牛A g outi基因的克隆及编码区多态性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4,05:59-65. [19]㊀王英杰,阎萍,潘和平,等.牦牛CAPN3基因的克隆及组织表达特异性[J].生物技术通报,2016,01:149-155. [20]㊀李明霞,潘和平,阎萍,等.牦牛GDF9和BMP15基因的克隆㊁表达分析及miRNA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16,02:100-108.[21]㊀王蕊,苟锐锋,王树林.不同营养时期BCMO1基因mRNA在牦牛组织中特异性表达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05:9-13.[22]㊀张利亚,陈智华,钟金城,等.牦牛及杂种后代犏牛的TSPY基因克隆分析[J].家畜生态学报,2013,02:32-37. [23]㊀柴志欣,王侠,姬秋梅,等.牦牛㊁普通牛及其杂种犏牛HS-FY2㊁DAZAP2基因表达的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4,03:1278-1283.[24]㊀张云,泽让东科,艾鹥,等.牦牛㊁犏牛㊁藏黄牛和普通牛HI-OMT基因CDS序列的比较[J].家畜生态学报,2014,06:13-20.[25]㊀陈生梅,罗虹,牛建章,等.牦牛和犏牛促卵泡素受体基因5ᶄ-侧翼区序列多态性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5,04:980-985.[26]㊀廖珂,柴志欣,张思源,等.miR-383在牦牛㊁犏牛睾丸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及功能预测[J].中国畜牧兽医,2016,02:319-325.[27]㊀雷杰雯,黄林,杨乐,等.成年牦牛和雄性不育犏牛睾丸eIF4G3mRNA水平的比较[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15:208-211.(下转第24页)The Test Re p ort of Calf Earl y Weanin g of Anza,Xiza and Fuza CattleXU Zi-hua1,ZHANG Xue-xin1,SHI Yu-p in g1,ZHU Yue-min g2,WANG Don g-hui1(1.Zhan g y e cit y Ganzhou district animal husbandr y and veterinar y station,Zhan g y e,Gansu,734000;2.The national bee f cattle and y ak cattle industr y technolo g y s y stem com p rehensive ex p erimentalstation in Zhan g y e,Zhan g y e,Gansu,734000)Abstract:This stud y carried out earl y weanin g ex p erience of different h y brid calves usin g calf g enera-tion of breast feedin g in national beef cattle and y ak cattle nurser y industr y technolo gy s y stem Zhan gy e com p rehensive ex p erimental station.The aim of this stud y was to stud y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different earl y weanin g methods on the g rowth and develo p ment as well as the ada p tabilit y of different milk re p lacer on h y brid meat cattle.Then p 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bovine ori g in base construction in Zhan gy e ci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ail y wei g ht g ain amon g Anza cattle(An g usˑXiza),Xiza cattle(Simmen-talˑHexi y ellow cattle)and Fuza cattle(FleckviehˑSimmental)had no si g nificant difference(P>0.05). The g ain cost of Anza cattle,local Xiza cattle and Fuza cattle were8.25,9.27and9.62RMB p er kilo-g ram.The benefit of Anza cattle g rou p was better,and Fuza cattle g rou p was p oorl y.As for bone g rowth and develo p ment,the bod y strait len g th and bod y len g th were si g 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Anza cattle g rou p and Xiza and Fuza cattle g rou p s with the same a g e(P<0.01).Under the natural resources condi-tion of Zhan gy e,the results of this stud y found that the cost of calf earl y weanin g was lower,and effective was hi g p arin g with the first g eneration of Xiza and Fuza cattle,Anza cattle g rowth faster,thus we su gg ested to p romote and a pp l y calf milk re p lacer in Zhan gy e cit y and other similar re g ion and a pp l y calf earl y weanin g technolo g ies,finall y im p rove the breed effect of meat h y brid calf.Ke y Words:Anza cattle;Xiza cattle;Fuza cattle;calf,earl y weanin g;g rowth and develo p ment;dail y wei g ht g ain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上接第20页)Bod y Measurements and Im p rovement Breedin g ofQ in g hai s Yak,Cattle-Yak and CattleLiu Kun-p en g1#,Buren Chao g etu2#,Yan g Jia-men g1,Zhaxi Zhuoma2,Huan g Yon g-zhen1, Ma Yu-lin3,Xu Xian-q in g4,Zhan g Gui-lin4,Lei Chu-zhao1,Chen Hon g∗1(1.Colle g e o 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 g y,Northwest A&F Universit y,Shaanxi Ke y Laborator y o f MolecularBiolo g y f or A g riculture,Yan g lin g,Shaanxi,712100,China;2.Qin g hai Haixi Animal Husbandr y and Veterinar y Station, Qin g hai,Delhi,817099;3.Haixi A g 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 y,Qin g hai,Delhi,817099);4.Ulan Count y Animal Husbandr y and Veterinar y Station,Qin g hai,Ulan,817199) Abstract:ʌOb j ectiveɔCom p ared the bod y measurements of Qin g hai s y ak,cattle-y ak and cattle,we p ut forward the recommendations of y ak s im p rovement breedin g.ʌMethodɔBod y measurements of326in-dividuals from Haixi,Qin g hai p rovince were p ared the bod y measurements that we were determined which classified accordin g to breed and a g e with the statistics that we found in literatures.ʌRe-sultɔ①Since2012,the Plateau Yak has increased in Bod y Hei g ht,Chest Circumference and Bod y Wei g ht;②The Chai-da-mu three-h y brid-cattle has bettle Bod y Hei g ht,Bod y Len g th,Chest Circumference and Bod y Wei g ht than the Plateau Yak in the same a g e;③The Chai-da-mu cattle has si g nificantl y better Bod y Wei g ht than the Plateau y ak in the same a g e;④The Cattle-Yak has bettle Bod y Hei g ht and Chest Circum-ference than the Plateau Yak.ʌConclusionɔCrossin g im p rovement can si g nificantl y im p rove the p roduction of the g rade beef.But the h y bridization should be controlled to kee p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y ak. We su gg ested that the molecular breedin g methods could be used in the future breedin g,to accelerate the p ace of the breedin g,Im p rove p roduction efficienc y of y ak and cattle-y ak and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 p ment of Chinese y ak industr y.Ke y Words:The Plateau Yak;Cattle-Yak;The Chai-da-mu cattle;The Chai-da-mu three-h y brid-cat-tle;Bod y measurement;Im p rovement breedin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