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牦牛介绍及图片
青海省牦牛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青海省牦牛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李生珍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扎麻什乡畜牧兽医站,青海祁连 810400摘要为了推进青海省牦牛产业的发展,本文简述了当前青海省牦牛产业发展现状、青海省牦牛品种遗传资源分布情况;指出了青海省牦牛产业存在的问题:种牛资源难以满足当前生产需要,草原退化严重,传统畜牧业管理体制与生态畜牧业脱节,自然灾害频繁和优质基因消失,维持草原生态平衡难度较大;提出了青海省牦牛产业发展的对策:打造种群优势产业,强化科技支撑及产业合作,加大提纯复壮研究力度,发展可持续的生态畜牧业。
关键词牦牛产业;存在的问题;发展的对策;生态平衡;种牛资源青海省是我国重要的高寒草地分布区,对我国乃至亚洲东部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高度重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了系列工程,开展了退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治理,并取得良好成就。
生态环境和牦牛生产是相辅相成的。
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家畜,也是青藏高原生态圈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牦牛优质品种资源退化、草原草畜矛盾尖锐、草原三化、三害等问题一直制约着青海省牦牛产业发展。
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乎草原上牦牛的生产,进而直接关乎牧民的经济利益。
生态环境的恢复比破坏要难得多,投入也较多,消耗的资源也多,所以破坏生态环境是百害而无一利。
因此,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事关青海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关乎农牧民的根本利益,也直接影响牦牛产业的发展。
1 青海省牦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品种遗传资源分布1.1 青海省牦牛产业发展现状青海省有着悠久的牦牛养殖历史,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牦牛产量位居全国之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牦牛之都”。
牦牛存栏约590万头,占全国总产量的38%。
牦牛养殖产业始终是青海省的支柱性产业和主导产业。
近年来,青海建立了互联网+高原特色智慧农牧业大数据平台;同时依托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畜牧总站、青海省大通种牛场等省级技术研发推广机构建立了牦牛、藏羊产业技术转化的核心平台,拥有省级产业技术转化基地5个、产业技术示范基地27个、产业重点对接县4个、产业技术指导县14个,设立了全国唯一的牦牛遗传育种与繁殖科学观测实验站。
青海高原型牦牛生长发育研究

2 7 6 ± 3 . 4k 。 高 原 型 牦 牛 出 生 至 4周 岁 日增 重 速 度 随 年 龄 的 增 长 , 下 降 趋 势 ; 高 、 3 . 2 3 4 g 呈 体
体长 、 围和体 重 日增 长 曲线拐点 出现在 1 岁及稍 后一段 时间 。出生 时改 良型牦 牛 的体 高、 胸 周
良种是提 高改 良效 果的核 心 内容 , 良好 的饲 养 管理 水平 才是体 现 改 良效 果 、 但 发挥 改 良潜能的
关键 。
关键 词 : 青海 高原型牦 牛 ; 生长发 育 ; 定 测
中图 分 类 号 : 8 3 2 ¥ 2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19 1 -2 1 ) 40 1 -4 1 0 - 1 1( 0 0 0 — 0 50
中 国牛 业 科 学 2 1 ,6 4 :51 0 0 3 ( ) 1 —8 C n at c ne AiaC t eS i c l e
科学 试验
青海 高原 型 牦 牛 生 长 发 育 研 究
李 全 , 忠祥 , 余 阎明 毅 , 良煜 雷
( 海 省畜 牧 兽 医科 学 院 , 海 西 宁 8 0 1 ) 青 青 10 6
摘 要 : 目的] [ 为研发 高原 有机牦 牛 肉提 供 依据 。[ 法] 高原 型牦 牛 和 改 良型牦 牛 进 行 了 方 对 生长发 育项 目的测 定。[ 果] 正 常年 景 下 , 原型 牦牛 出生 、 结 在 高 1周 岁 、 岁 、 2周 3周 岁 和 4周
岁 体 重 分 别 为 : 1 9 ± 2 1 g 9 . 7 2 . 3 k 、 6 . 3 2 . 7 k 、 9 . 2± 4 . 5 k 1 . 0 . 0k 、 8 2 ± 4 3 g 1 2 6 ± 7 3 g 1 4 5 5 0 g和
祁连县高原牦牛生产性能的调查报告

指标 亦极 显 著 地 高 于 同龄 家 牦 牛 ( . 1 。因 P dO O )
此 , 入 野 牦 牛 血 液 采 取 一 系 列 牦 牛 配 套 增 产 技 术 导 措 施 进 行 牦 牛 生 产 开 发 , 提 高 牦 牛 生 产 性 能 , 高 是 提
和新 技术 的效力 。
35 从 实 际出发 , 重科 学 、 重 自然 , 决牲畜超 . 尊 尊 解
牛 群管理 基本处 于 混 群 放牧 、 交 、 配 、 亲 繁殖 奶 , 乱 乱 近 牦犊 牛 全 哺乳 , 足 牦 犊 牛 生 长 发 育 的 营 养需 满 高, 导致 了个体 的退化 由于长期 的 自然环 境 、 会 牧 制 度 , 长 放 牧 时 间 , 立 补 饲 制 度 , 季 实 施 暖 社 延 建 冷
活重 1 7k 、 5 g 胴体 重 7 g 而 1 5岁 杂 种 牛活 重在 1k , . 2 Ok , 体 重 l O k ; 产 牦 母 牛 年 产 奶 量 不 足 1 g 胴 O g 经 2 0k , 0 g 而杂种 牛年产 奶量达 8 0k ; 出牦 牛 4倍 0 g 高
岁 的牦 母 牛 体 重 , 当 于 成 年 牦 母 牛 的 3 . 和 相 82 7 %; O 牦母 牛比例小 , 牦犊 牛繁 殖率 低 , 饲养 周期 长 ,
资源 浪 费大 , 由于 适 龄牦 母 牛 仅 占 3 . , 犊 牛 82 牦
立提 高牦牛生 产 性 能综 合 配套 技术 , 导人 野 血 牦 牛
产 奶量 。 3 3 利 用 野 血 牦 牛 提 纯 复 壮 家 牦 牛 .
尔 、 白 花 种 间 杂 交 改 良 , 杂 种 牛 一 犏 牛 能 适 应 高 黑 其 寒地 区 , 产性 能有很 大提 高 ; 体 重 、 长来 看 , 生 从 体 牦
高原牦牛营养代谢性疾病综合防治

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 | 兽医临床科学54 ·2020.230 引言青海高原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牦牛生活环境通常为缺氧,海拔3 000 m 以上,-30 ℃环境中。
牦牛是青海地区藏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推动藏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
近年随青海地区农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发展牦牛养殖产业,已成为很多农牧民群众发家致富的主要途径,但是在牦牛养殖业发展规模扩大的同时,各种问题逐渐凸显。
高原牦牛营养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流行,主要和养殖户的不科学养殖管理模式及当地的环境有很大联系,需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掌握常见营养代谢性疾病的具体种类,并进行认真细致的诊断,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缩短发病周期,加速牦牛健康恢复,降低发病率,确保养殖安全。
1 发生现状民和县马营镇有着悠久的牦牛养殖历史,随着资金和相关扶持政策的不断投入,当地农牧民群众养殖牦牛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加,牦牛养殖规模显著扩大。
辖区范围内共有大中小型规模化养殖场,养殖户超过了43家,现存栏牦牛6 333头,辖区范围内共有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场13家,剩余的为中小规模养殖户。
优化养殖场构建比较完善的养殖管理方案,做到科学搭配饲料,科学养殖管理,牦牛营养代谢性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主要以中小规模养殖户发病为主。
通过2017—2019年连续3年的调查结果发现,辖区范围内共出现营养代谢性疾病33起,涉及到433头牛,造成9头牛死亡,发病率6.84%,致死率2.07%,整体发病率较高,造成的威胁较大。
从发病种类分析,牦牛营养代谢性疾病主要有佝偻病、酮血病、维生素A 缺乏症、镁元素投入不足所引发的肌肉抽搐。
从整体的发病情况分析,以佝偻病和酮血病发病率最高,上述所出现的33起营养代谢性疾病中超过15起高原牦牛营养代谢性疾病综合防治辛有昌(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营镇畜牧兽医站,海东 810806)摘要:牦牛是高原地区农牧民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同时也是主要劳动工具。
青海 土特产大全

(老人)强盘骨、腰膝瘘弱.
野生鹿茸片特级(26克) 鹿茸为雄性梅花鹿或马鹿等沿末骨化的 幼角,性温、甘咸,功能补精髓、温肾阳、 强盘骨、主治阳痿、遗精、腰膝瘘弱等症。 用法与用量 泡酒服用、每500克酒用 10—15克或与其它药物配伍
H
2
泉州联红 qzlianhong
【食用方法】
1、雪莲乌鸡煲
功能:补肾壮阳,调经补血,适用调
年性腰腿痛: 雪莲20克,枸杞,红花各10克,白酒
泉州联红 qzlianhong
2500毫升,密封浸泡15日饮用,日服二次、
每次10-20毫升。
2、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及痛经引起的腰
背痛、,小腹冷痛:
雪莲5克,枸杞,红花各2克,水煎服.日
服二次。
3、因寒湿引起的胃寒、胃痛等症:
雪莲5克,红枣 30克,枸杞10克,炖鸡肉
野生牦牛鞭特级
牦牛是青海的特有种物,生息繁衍在青藏 高原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域峻岭之中,素有“ 高原之舟”的美誉。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第三 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具有独特的地理环 境和生态环境,牦牛在此种得天独厚的天然、 纯净、无任何人为的污染之状态中生长,更兼 之自由采食青藏高原所特有的各种高寒植物, 这两大特性决定了所产青藏牦牛牛鞭干质地优 良、品位上乘,其对人体的作用驰名中外、世
有7000粒。 【 生 长 】:主要产于西藏、印度、尼泊尔交界的喜马拉雅山脉。
【 特 点 】:性凉、味苦。 【 功 效 】:有清肚利胆,退诸热之功效。青海藏医用来治疗肝胆疾病
,历史悠久,其药效神奇,是一种名贵藏药。 【 用 法 】:可用白开水与冰糖泡服,也可煎服
【 用 量 】:每次 1-2克
H
12
藏红花的花蕊中含有的藏红花酸(Crocitin)、藏红花(safranal)、藏红花素 (Crocin)和藏红花苦素(Protocrocin)等都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特别对于血癌细胞 、乳头癌、扁平细胞瘤和软组织肉瘤等都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抗癌机制是抑制癌 细胞的DNA和RNA合成,抑制细胞蛋白激酶的活性和原癌基因的表达,抑制苯并芘和 12-O-14酰基磷酮-13乙酸盐(TPA)等致癌物质的毒性,从分子水平抑制肿瘤的形成 。其癌细胞的半致死量为0.8~2muM,毒性远远小于维甲酸,因此,藏红花素等抗癌
青海祁连县默勒镇高原牦牛养殖现状及建议

养殖与饲料2016年第9期细胞超标等质量问题被拒收而慢慢被淘汰。
3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1)个别生鲜乳收购企业制定不合理的收购条款,致使阎良区多数奶牛养殖场生产出的合格生鲜乳不能全部缴售,同时还受到压价、罚款等不公平待遇。
2)阎良区现有牛场大多数需要进行标准化改造,但目前养殖场户都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当前奶牛养殖模式和现状不能满足形势需要。
3)奶山羊养殖量小,目前远不能满足阎良区现有乳品加工的需求,持续稳定发展奶山羊养殖业空间还很大。
4建议1)加大畜牧养殖科技宣传培训工作力度,大力宣传和推广奶牛DHI 测定、TMR 全日粮混合饲喂等畜牧科技新技术,进一步降低奶牛饲养成本,提高养殖户管理水平,增加养殖收益。
2)加大奶牛良种推广工作,通过奶牛良种改良,进一步提高阎良区现有奶牛品质,通过提高奶牛单产增加奶农收益。
3)加强疾病防治工作,进一步降低奶牛发病率,从而降低奶牛疾病费用投入,间接增加奶农收益。
4)大力推广陕西省家畜改良站在阎良区实施的《奶牛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推广》项目技术和经验,让更多的奶牛养殖场(户)受益。
5)加大奶牛标准化改造项目扶持力度,加速阎良区标准化养殖设施建设进程,在阎良区全面实施奶牛标准化养殖。
6)鼓励奶牛养殖场拓宽生鲜乳销售渠道,可以通过对检验合格的生鲜乳进行消毒加工、制作酸奶、设点配送等方式扩大对外销售。
7)加大对现有奶牛养殖场的监管工作力度,对于不服从管理,设施简陋、污染严重的小规模奶牛养殖场,坚决进行取缔。
对于服从管理,改造难度较小的规模场,严格要求进行标准化改造。
8)大力宣传、鼓励和扶持小规模奶牛养殖场转产改养奶山羊。
摘要青海高原牦牛具有体格高大、耐高寒、耐粗放、抗病力强等特点,特别适合在高寒牧区饲养。
祁连县默勒镇高原牦牛养殖在畜产品资源开发、加工和利用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
但仍存在超载放牧、畜群营养不良、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困境,笔者建议通过减畜增效、调整牦牛品种结构、利用杂交优势的方式来达到环保与经济增长的共赢,以促进牦牛养殖业的发展。
牦牛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现状及趋势

牦牛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现状及趋势牦牛,作为我国西藏高原上的特有动物,一直以来都是藏区牧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其产肉、产毛、产奶的多功能性,牦牛产业一直是藏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牦牛产业也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
本文将从牦牛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出发,对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
一、牦牛养殖环节的现状及趋势1. 现状:牦牛养殖主要集中在我国西藏、青海等藏区地区。
由于牦牛在这些地区具有相对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因此养殖效益较高。
目前,牦牛养殖主要以散养和半散养为主,规模化经营较少。
2. 趋势:未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升,牦牛养殖将逐渐实现规模化、现代化管理。
在环保意识上升的今天,生态养殖模式将受到更多关注,绿色养殖也将成为发展趋势。
二、牦牛产品加工环节的现状及趋势1. 现状:牦牛产品主要包括牦牛肉、牦牛奶制品和牦牛毛制品。
目前,牦牛产品加工主要还停留在传统水平,加工工艺相对简单,产品附加值不高。
2. 趋势:随着国内外对牦牛产品需求的增加,牦牛产品加工业也将逐渐迈向现代化。
提高产品的加工技术水平、开发更多牦牛产品品种、增加产品附加值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牦牛市场营销环节的现状及趋势1. 现状:牦牛产品的市场销售主要还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上,主要在本地销售,市场较为局限。
2. 趋势:未来,随着交通、物流、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牦牛产品的销售将逐渐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多样化的销售渠道和品牌化营销将成为未来市场营销的主要发展方向。
四、个人观点及总结在对牦牛产业链各环节的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后,我认为牦牛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消费升级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牦牛产品的市场前景一片光明。
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化管理的推广也将为牦牛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我对牦牛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我对牦牛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关于青海牦牛的顺口溜

关于青海牦牛的顺口溜
摘要:
1.青海牦牛的特点和分布
2.顺口溜的内容和形式
3.青海牦牛顺口溜的例子
4.青海牦牛顺口溜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正文:
青海牦牛是一种生长在青海高原地区的特有牛种,它们以强壮、耐寒、耐粗饲而闻名。
牦牛在青海高原上起着重要的交通工具、肉食来源和牧民们的生产工具等多种作用。
由于牦牛在青海地区的特殊地位,当地人民创作了许多关于牦牛的顺口溜。
顺口溜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学形式,通常以口头传播为主,句式简短,语言通俗易懂,同时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青海牦牛的顺口溜也不例外,它们以生动形象、简单易记、朗朗上口的特点,传承了牦牛文化的精髓。
青海牦牛的顺口溜内容丰富,有的描绘牦牛的生活习性,如“牦牛吃草不抬头,吃饱喝水就走”,生动地描绘了牦牛吃草时的特点;有的赞美牦牛的勤劳精神,如“牦牛拉车不畏艰险,高原之路任我行”,表达了牦牛在高原地区重要的交通作用。
青海牦牛顺口溜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深远。
首先,它们是青海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
其次,牦牛顺口溜是传承牦牛文化的有效方式,让人们更好地了解牦牛的历史和文化。
最后,牦牛顺口溜作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护和传承青海地区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高原牦牛介绍及图片
一、外貌特征
青海高原牦牛,由于不断混入野牦牛遗传基因,因而体型外貌上多带有野牦牛的特征。
头大,角粗:皮松厚;鬐甲高长宽,前肢短而端正,后肢呈刀状;体侧下部密生粗长毛,犹如穿着统裙,尾短并着生蓬松长毛。
公牦牛头粗重,呈长方形,颈短厚且深,睾丸较小接近腹部、不下垂;母牦牛头长,眼大而圆,额宽,有角,颈长而薄,乳房小、呈碗碟状,乳头短小,乳静脉不明显。
毛色多为黑褐色、占71.8%,嘴唇、眼框周围和背线处的短毛多为灰白色或污白色。
成年公牦牛体高平均为129.2 cm,母牦牛为110.9 cm;体重分别为443.4和256.4 kg。
青海高原牦牛体态结构紧凑,前躯发达,后躯较差,成年牛平均体尺指数(%):肢长为43.3,体长119.1,胸围147.5,管围15.5,体躯124.7,尻高96.4。
二、生产性能
1.产内性能
据1980年12月测定,成年阉牦牛(12头)平均体重为373.6±32.8kg,屠宰率53.0%,净肉率42.5%。
2. 泌乳性能
据测定(不包括犊牛哺食量),初产母牦牛日平均产乳量为0.68~1 kg;经产母牛为1.38~1.70 kg。
泌乳期一般为150 d左右,年产乳量274 kg,乳脂率6.37%~7.2%。
3.产毛性能
年采毛一次,成年牦牛年产毛量为1.17~2.62 kg;幼龄牛为1.30~1.35 kg,其中粗毛(裙毛)和绒毛各占一半。
粗毛直径为64.8~72.9 μm,两型毛直径为34.8~39 μm,绒毛直径为16.8~20.3 μm;粗毛长度为18.3~34 cm,绒毛长度为4.7~5.5 cm。
4.役用性能
阉牦牛主要供役用,以驮为主,也供骑、挽用。
一般驮货50~100 kg,日行20~35 km,可连续行走15 d以上;**驮重304.0±75.9 kg,相当于平均体重的78.8%,高的可达115.8%。
用作骑乘,单乘日行30~40 km。
500m骑速1 min 43 s至2 min 50 s。
跑后l5~31 min,生理状况即可恢复正常。
三、繁殖性能
公牦牛一岁左右即有性行为,但无成熟精子,两岁性成熟后即可参加配种;2~6岁配种能力**强,以后则逐渐减弱,个别老龄公牦牛有霸而不配的表现。
自然交配时公母比例为1:30~40,此时受胎率较高,个别可达1:50~70。
利用年龄在10岁左右。
母牦牛一般2~9.5岁开始发情配种,个别的在1~1.5岁时有发情表现,有的3~3.5岁才发情配种。
在正常年景,个别饲放管理好的母牦牛群,繁殖成活率为60%左右,差的仅30%~40%。
母牦牛一年一产者在60%以上,两年一产者约30%左右,双犊率3%,繁殖利用年限一般长达15年。
母牦牛季节性发情,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发情,7、8月份为盛期,个别可延至年底,每年4~7月份产犊,4~5月份为盛期,个别可延至10月份产犊。
发情周期平均为21.3 d,个体间差异大,14~28 d者占56.2%。
发情持续期为41~51 h。
一般在发情12 h以后排卵,有的在发情终止后3~36 h排卵。
妊娠期为256.8(250~260)d。
四、适应性能
青海高原牦牛能适应海拔3200~4800m,大气压68420.85~55435.28 Pa,氧分压14505.43~11679.01Pa,含氧量14.9%-V11.44%的生态环境。
其胸廓发达,心肺发育指数大:心指数为0.45~0.63,肺指数为0.96~1.400生理常值:体温平均为37.83~38.13℃(其中幼龄牦牛38.08~38.66℃,成年牦牛37.41~38.27℃);脉搏平均为43.01~62.23次/min(其中幼龄牦牛54.14~74.73次/min,成年牦牛32.00~58.23次/min),海拔高时,脉搏次数增到57.17~74.73次/min;呼吸平均为12.98~19.61次,/min(幼龄牦牛14.95~20.24次/min,成年牦牛11.39~24.67次/min),海拔高时,呼吸次数增到13.97~24.67次/min,血红蛋
白平均为70.12~78.79 g/100ml。
寒冷季节,牦牛胸部腹侧下、粗长毛根部着生密而厚的绒毛,借以保护胸、腹内脏器官、外生殖器官、乳房及各关节,以防受冻。
据测定,在海拔3800m的草甸草场上日放牧9.5h,牦牛日采食鲜草27.86±1.42 kg。
在牧草缺乏季节,利用其长而灵活的舌,舐食灌丛、落叶、根茬以及残留在凹处的短草,极耐艰苦,并具有宜于爬山的四肢和似马蹄铁样硬质蹄壳,随处都可攀登自如。
五、评价与展望
青海高原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型牦牛中一个面较广、量较大、质量较好的地方良种。
它对高寒严酷的青海高原生态条件有着杰出的适应能力,是雪山草地不可缺少的特种役畜。
近年来,因活牦牛在港澳市场销售颇受欢迎,开始为国家换取外汇。
但是,由于经营方式和饲牧管理粗放,畜群饲养周期长,周转慢,产品率和经济效益都还较低。
为此,必须加强本品种选育.实行科学养裔,制订区域规划,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良种的生产潜力,加快畜群周转,提高出栏率,为发展我国的畜牧业作出贡献。
延伸阅读>>>
1、品种形成
1959年,在青海柴达木境内诺木洪发现的古代社会文化遗址中,有磨制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石纺轮和用牦牛毛、绵羊毛制成的毛布、毛线、毛绳、毛带等遗物,经考证,在殷周时,这里便已饲养牦牛。
因此,认为野牦牛被驯化为家牦牛大约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现在的分布区内,至今仍常有成群野牦牛(藏语叫“宗”)出没,尤其在配种季节,常发现有野公牦牛混入家牦牛群中与母牛交配,且其公母后代均有正常生殖力,由此推断,现代的家牦牛不断地掺有野牦牛血液。
青海高原牦牛分布境内,昆仑山系和祁连山系相互纵横交错,形成两个高寒地区。
一个产区包括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的杂多、治多、曲麻莱三县的六个公社,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西部的两场、社,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公社,天峻县术里苏里公社和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野牛沟公社,年平均气温-2℃~-5.7℃,年降水量282~774mm,年平均相对湿度在50%以上,多高山草甸草场,以莎草科和禾本科的矮生牧草为主,青草期4个月。
另一产区包括玉树藏
族自治州东部和果洛藏族自治州与黄南藏族自治州邻近黄河地区,年平均气温-1.4~2.7℃,年降水量460~774mm,牧草以莎草科和禾本科为主,株高而覆盖度大,青草期4~5个月。
两个产区的极其近似的自然条件是形成青海高原牦牛的重要因素,使之比青海省内其他类型牦牛的性能高出一筹,自成一系。
2、产地与分布
产于青海南部、北部两高寒地区,包括果洛藏族自治州和玉树藏族自治州两个州的十二个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县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的天峻县和格尔木市唐古拉山公社,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祁连县和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县西部4个公社,大多在海拔3700m,甚至4000m以上的高寒地区。
据1981年底统计,共有346万余头牦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