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牦牛业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青海省奶牛养殖业污染防治现状问题及建议

青海省奶牛养殖业污染防治现状问题及建议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是奶牛养殖的重要区域。
随着奶牛养殖业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就青海省奶牛养殖业污染防治现状问题及建议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污染现状1. 前期污染青海省奶牛养殖业以草原饲养为主,奶牛粪便的排放和草原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沙漠化和草原退化。
奶牛粪便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长期积累会对土壤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2. 中期污染奶牛的饲养过程需要大量的饲料和水资源,而饲料的生产和粪便的排放会导致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
一些奶牛养殖场的污水处理设施简陋,直接排放污水会导致水体污染,对周边的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3. 后期污染奶牛养殖业的末端产品是牛粪和尿液,其中包含大量的氨气等有害气体,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牛粪和尿液的堆积也会导致二次污染,产生臭气和细菌,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困扰。
二、建议1. 加强政策监管政府部门应当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加强对养殖场规模、环境保护和污染排放等方面的监管力度。
制定奶牛养殖业的环保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养殖场进行整顿和处罚,督促养殖业健康发展。
2. 推进科技创新加大对奶牛养殖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广先进的饲养技术和设备,提高养殖效率的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研发高效的污水处理设备和技术,减少污水的排放,保护周边水体的安全。
3. 指导合理养殖通过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专业人士的指导,推动奶牛养殖场合理化规划,减少过度放牧对草原的影响。
采取科学的肥料利用方式,减少奶牛粪便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避免环境恶化。
4. 强化管理培训加强对奶牛养殖从业人员的环保理念培训,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养殖场实行定期检查和考核,督促其严格遵守环保法规,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5. 落实责任奶牛养殖场要严格落实环保责任,主动采取环保措施,积极配合政府的环保工作。
尖扎县草地畜牧业生产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2 畜牧 业生产 现状
20 04年 ,全 县 大 小 牲 畜 存 栏 2 .l万 头 ( 、 1 9 只
匹) ,其 中马 01 匹 ,牛 6 4万头 、羊 l. .万 . 6 3 2万 只 , 9 适 龄母 畜 l. 08 头 ( 、匹) 5万 只 ,母 畜 比例 占 4 . %; 95 2
C YYXM A EUUU O
论
坛
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畜牧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困 难 ,草地 畜牧业还没有完全 摆脱靠 天养畜 的被动局面 , 与先进地 区 比较 ,全 县畜牧 业经 济 总量还 不高 ,畜牧
业发展 速度不快 ,牧 民收 入增速 减缓 的 问题越来 越 突
出。草地畜牧 业持续 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制约 因素 。 3 草地 退化 严重 ,畜草 矛盾 突 出 . 1
王 柱
面 积 1 6 0 h 占全县 幅员 面 积 的 7 .8 . 6X1s m , 2 3 %,可 8
载畜 l. 7 9万 个羊 单位 ,平均 每 07 m 草场 养一 只 4 .3h
பைடு நூலகம்
收 稿 日期 :2 0 — 2 1 060— 3
作者简 介 :严虎 (95 ) 男,大学本科 ,19 17 一 , 9 9年毕 业于 青海 大学农牧 学院草原科学 系,农学学士 ,畜牧 ( 草原)师 , 现从 事草原保护和建设工作。
害 41 0 m , 年 平 均 灭 效 9 . ,虫 害 防 治 .l 1 4 x h 47 % 7 4X14 m ,年 平均 灭效 9 % ,牲 畜 年 预 防注射 疫 . 0 7 h 4 苗密 度在 8 %以上 。 5
3 制约 因素
叠 起 、起 伏 连 绵 、沟 壑 纵 横 。 海 拔 l 6 ~ 1 0 466m, 9
青海省经济发展现状

青海省经济发展现状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多样的省份。
近年来,青海省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西北地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青海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境内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盐、石油、天然气和稀土等,其中煤炭储量居全国前列。
此外,青海还是中国最大的稀土产区,具有丰富的稀土资源。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青海省经济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青海省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青海特色农产品以牦牛、羊肉、青稞、中草药等为主,这些产品因其高质量和独特的口味而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此外,青海还发展了一系列特色产业,如冰川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和高寒医药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这些特色产业的壮大,为青海省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青海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青海省注重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青海省依托丰富的光热资源,大力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产业。
同时,青海还积极推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培育壮大了电子商务、数字内容和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
这些举措使青海省经济结构逐渐优化,实现了由传统产业为主导向新兴产业为主导的转变。
青海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青海省近年来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了交通、能源、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状况。
目前,青海省已建成一批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港口,实现了与周边地区的高效连接。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为青海省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有力支持。
青海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之一,青海省一直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青海省全面推行沙化土地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恢复工程,加强对天然草场和湿地的保护,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青海省也致力于发展绿色产业,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生态动力。
综上所述,青海省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政府支持、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青海省生物资源现状及对策(1)

青海省生物资源现状及对策摘要:坐落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是全球高海拔地区唯一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
在高寒、高海拔等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等条件的影响下,在漫长的生物演化历史变迁过程中,该地区形成了诸多独特的适应高原特殊自然环境的野生生物物种,这些物种维系了高原总体生态,也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和基因库,具有十分重要的物种保存、科学研发探究、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意义。
Pick to: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Qinghai Tibet plateau,Qinghai province is the only large global high altitude wetland ecosystem,is the Yangtze river the birthplace of the Yellow River,Lancing river three rivers In cold climate conditions such as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such as high altitud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n the process of biological evolution in the long history,the region formed a number of unique wildlife species to adapt to the plateau special natural environment, these species to maintain the overall ecological plateau, is also a important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gene pool,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ave specie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biodiversity and natural resources protection.关键字:青海省青藏高原东北部湿地生态系统水生动物牦牛资源保护Key words: in the northeast Qinghai Tibet,plateau in Qinghai province ,Yak resource conservation ,wetland ecosystem of aquatic animals一、青海省主要生物资源(一)青海省水生动物资源青海水生野生生物资源分布情况青海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水体资源较为丰富,江河湖泊水域面积共有136。
浅谈青海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 2 牲 畜数 量增 长过 快 , . 草地 负载过 重
14 99年 , 省牧 业 人 口 2 .6×1 人 , 栏 全 19 0 存 草食牲 畜 7 87 4 .3×1 头 只 , 均 占有 牲 畜 3 0 人 4头 只 , 均 占 有 草 场 13 8 h 畜 均 占 有 草 场 人 4. 7m ,
2 草 地 畜 牧 业 存 在 的主 要 问题
2 1 草 地 管理 工作 有待提 高和 完善 . 超载 过牧 现象 普遍 。草 场家 庭 承包 经 营极 大 调 动 了广 大牧 民畜 牧 业 生 产 的积 极 性 , 区 出现 牧
了许 多养 畜 大 户 。 因此 , 草场 面积 和产 草 量 没 有
类 总产 18 .5×1 。畜牧 业 实 现增 收 5 12×1 0t 10 0 元 , 牧 民人均 增 收 17元 , 农 3 比上 年 增加 2 9元 , 增 长 2 .5 。全省 农 区适 度 以上 规 模养 殖 所 占 比 68% 重 达到 3 .% 。根 据今 年 生 产 和 销售 情 况 , 23 预计
12× 0t其 中牛羊 肉产量 2 .2×1 , . 1 , 16 0t较上年
增加 08 .4×1 ; 类 总产 量 可 达 3 . , 0t奶 2 1x1 t较 0 21 0 0年增 加 1 9 . 8×1 ; 0 t禽蛋 总 产量 可 达 2 0 . 5× 1 , 2 1 0 t较 0 0年增 加 0 2×1 。 . 0t
4 2 m 。0 3年 牧 业 人 口就 达 7 .h 20 0×1 人 , 长 0 增
只 。 存 栏 生 猪 10 1 × 1 头 ,出 栏 生 猪 2 .7 0
关于加快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减轻草场压力 又提 高畜牧业经济效益 , 最终 实现牧 民增收与生 态保 护的 双赢 , 是摆 在我们 面前 需要 解决 的一 项 紧
迫任务 。本文从分析青海省草地 畜牧 业发展现状及存在 问题入手 , 出当前制约畜牧业发展根 源在 于落后 的生产 指
经营方式 , 并结合正在开展的生 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工作 , 出了青海省发展生 态畜牧业的思路和政策措 施。 提
第2 9卷 总第 10期 7 00年 2月 出版 21 0 0年第 1 期 2 1
攀
登( 双月刊)
V 12 Ge ea. .7 o.9 n r1 No 10
N . .00 F bu r.00 o 12 1 e ray 2 1
N w eg t( i nhy e H ihs Bmo tl)
中图分 类号 :3 73  ̄ 0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 54 (09 0 —00 —0 10 - 6 7 2 0 ) 3 o 6 8
关 于加 快 青海 生 态 畜 牧业 发展 的思 考
邓本 太
( 青海省人 民政府 , 青海
西宁 80 0 ) 100
摘
要 : 实现科 学发展 , 在 建设生 态文明的大背景 下 , 如何 实现 畜牧 业可持 续发展 与草 地生 态保 护相协调 , 既
前 需要解 决 的一项 紧迫任 务 。
一
海西州成为重要的半细毛羊、 绒山羊育种基地 , 黄南
州建 立欧拉 羊选 育基 地 , 湖牧 区和 青 南牧 区开展 环 牦牛 复壮改 良 , 建立 藏 羊 和 牦 牛选 育 基 地 。 四是 以
保 护 生态为前 提 , 以集 约化 经 营 为 特 点 的畜 牧业 发
海北州农区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海北州农区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摘要:为促进农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认真分析了海北州农区畜牧业的发展现状、优势的基础上,从结构调整、区域布局、市场体系建设、畜产品加工和产品质量等方面,提出农区畜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与对策。
关键词:农区畜牧业;存在问题;对策一、农区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方式落后。
调查发现,海北州农区畜牧业主要的生产方式是以家庭经营为主。
农户的牛羊基本上都是以放牧+圈舍饲养,属于传统畜牧业发展模式。
夏季牧场牲畜只有圈没有舍,多是散养。
尽管畜牧业规模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整体来看,大多数散养农户生产设施差,圈舍在大小、采光、保温等方面设计的不科学;饲养管理粗放,饲喂的粗料多精料少;畜禽圈舍环境潮湿、夏季高温冬季寒冷。
即使一些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养殖场,也存在设施不配套、基础设施超期使用、大部分种畜禽场畜舍、饲养设备破损严重的现象。
另外,畜牧业信息化体系不完善,市场、技术及政策信息不畅通;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这都已经成为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畜牧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组织化程度低。
农户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畜牧业,多是散养,规模小,大规模专业化养殖较少。
当今社会,农民大量外出务工,闲置在家的多为年老体弱,加上从事养殖业周期长、效益低,因此农户的总牲畜存栏量有下降的趋势,导致农区养殖业整体发展速度缓慢。
3、畜牧业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龙头企业带动不强。
由于畜牧业经济内部缺乏主导产业,缺乏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
各个产业分散发展,发展实力不强,缺乏竞争力。
近几年,海北州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培育了一批畜牧业产业龙头企业,虽然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其规模数量仍有限,加工业严重滞后,现有几家畜牧业加工销售企业加工销售能力有限。
4、重大动物疫病潜在风险大。
随着人流、物流等快速移动,以及动物及动物产品从外省大量引进,农区养殖规模小和分散饲养的现状,使动物疫病的传播和发生潜在危险加大,加之基层防疫体系建设不完善,一旦出现问题,对农区造成的损失大。
雪域高原牦牛奶的开发研究与可持续发展

雪域 高原牦牛奶 的开发研究与可持续发展
李 学荣 , 海波 , 孟 张丽 霞 王天 斌 孟 宪政 。 , , ( 甘 肃省 农 业执 法总 队 ; 肃省 外 资项 目管理 办公 室, 肃 兰州 7 0 0 ; 1 2甘 甘 3 0 0 3酒泉 市肃州 区畜牧 中心 , 甘肃 酒泉 7 5 0 ) 3 0 0
总之 , 随着人类认 识 自然 、 造 自然 能力 的不 断提 改
中含有人体所需 的 8 种必需氨基酸及 丰富的维生素 、 微 终融入整体的高原 经济 。 量元 素 、 铁蛋 白及溶 菌 酶等 , 中可溶 性 钙 、 、 、 乳 其 碘 硒 铁、 锌等微量元素含 量非 常丰富 , 含 的铁 是普通 黑 白 所
摘要 : 追溯 了牦 牛这 种珍 稀物 种 的起 源 , 示 了如 今在 寒 冷的青 藏 高原繁 衍 生 息数 量最 多 的 中国牦 牛的 品种及 其 类 揭
群和 它们的产奶性能与品质 , 以及它们 的生产性能基 因组研究和产奶的季节动态变化, 为保护和建设好神奇、 纯净的雪域
高原 草地 和牦 牛奶 产业 的开发研 究与 可持 续发展拓 宽 了空 间。
目前 , 中国西 藏 、 四川 、 海 、 青 甘肃 、 新疆 及 云南 6
极熊被认为是世界上仅存 的j种源种 动物。 中牦牛资 其
源是 唯一可 以进 行产 业开发 ,可供 人类使用 的珍稀物 种 。 牛是适应高海拔寒 冷1 区唯一乳 、 牦 l 1 肉兼用种 。 它能
省 、区 ,牦牛头数分别为 4 71 9. 3万头 、7 万头 、2 . 40 4 01 2
逐 渐减少 ; 春季 5~ 6月 , 气温转 暖 , 牧草刚 刚萌生转 揭示 了牦牛与黄 牛在动 物分类学 上 同属牛属 的两个不 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龙存敏班级:动物科学10-1 学号:100911003青海牦牛业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dvantage in development and existing main problems and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Qinghai Yaks industry.关键词:青海;特征;现状;牦牛业;持续发展;对策现状牦牛业牦牛是一种古老的牛种,距今200万年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全世界有牦牛约1400万头,占牛总数的1%。
我国是拥有牦牛头数最多的国家,有牦牛1300多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0%以上,约占我国牛总数的1/6,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新疆等省区的少数民族地区。
牦牛驯化后为人类尤其是生活在高寒地区的人们提供丰富的生活和生产资料。
牦牛也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畜种资源和宝贵的基因库,是一种最少与人类竟地、竟粮、争夺生存空间和自然资源的动物。
是在高寒地区不可替代的生物物种。
青海省是我国牦牛的的主要产区,1992年牦牛存栏头数最高达到509.67万头,1999年存栏头数为368.21万头,约占全国牦牛总数的38%,位居全国第一。
牦牛业产值在全省牧业产值中占据着1/3左右的份额。
这种古老的特殊牛种不仅对高海拔寒冷生态环境有着良好的适应性而且是高寒牧区牧民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资料,是高寒牧区的经济基础和支柱产业。
因此牦牛对青海牧区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快青海牦牛业的发展,对青海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种质特征1.1 体型外貌特征青海高原牦牛的体型外貌特征与产区的生态环境有关,这些区域自古以来就是野牦牛与家牦牛混群活动的地方,故青海高原牦牛在体型、外貌、生理特性等方面有近似野牦牛之处。
头大,公母牦牛均有角、角粗壮,皮松厚、偏粗糙型,鬐甲高而宽长;背线、嘴唇、眼眶周围的短毛多为灰白色或污白色;成年公、母牦牛平均体高分别为129、111cm;成年公、母牦牛体重分别为440、260kg。
1.2 对缺氧环境的适应性高原牦牛之所以能够惊人地适应氧气稀薄、大气压低的缺氧环境,是由它的生理特性所决定的。
青海高原牦牛气管较普通牛短且粗大,由50~53个软骨环组成,长44~51cm(较普通牛短14~21cm),断面呈半月形,口径13 ~14.5cm;气管软骨环两端的距离大,且软骨环两端间的肌肉长而发达;牦牛胸腔和普通牛相比,大而发达。
心肺指数较普通牛高,具有呼吸快、脉搏强、血液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高的生理特点,牦牛的呼吸频率为9~77次\min,比普通牛呼吸频率快且变化幅度大。
可见,青海高原牦牛的这些生理特性使其能频速呼吸,在高原缺氧环境下较普通牛单位时间内气体交换量多,可获得更多的氧、提升其气体交换机能。
1.3 耐寒惧热的特性青海高原牦牛是一个极不耐热的畜种。
遇到炎热季节,即表现体温升高、呼吸加快、脉搏减弱、烦躁不安、绒毛脱落等不适应症状,相反,对高寒湿冷气候最为适宜。
1.4 驮载和乘用特性牦牛四肢较短,后臀短而窄,使其行走轻捷平稳,加之蹄质致密坚实、蹄尖狭窄锐利、蹄底侧及前端有突出的边缘围绕、足掌有柔软的角质,使牦牛具有很强的驮载和乘用性能,驮重为50~100kg,最大驮重可达304kg。
高原牦牛即使在海拔5000~6000m的地区,仍能驮载或骑乘,不但行走自如,而且善于奔跑,并能与野兽搏斗。
1.4 生产性能成年母牦牛平均每个泌乳周期(泌乳期一般为150d)可产奶约274.04kg,而且乳脂率高达6.4%~7.2%。
公牦牛在2、3岁可产牦牛绒0.6、0.69kg,成年母牦牛可产牦牛绒0.6kg,成年阉牦牛可产牦牛绒1.01kg;绒毛长4.7~5.5cm,且保温性能极佳。
对膘情中等的成年阉牦牛进行屠宰测定,平均屠宰率为52.96%、净肉率为42.46%、骨肉比为1:3.59~4.59,1.5和2.5岁的阉牦牛平均活重分别为成年阉牦牛的34.33%和45.32%。
2.青海牦牛业现状青海的牦牛主要分布在牧区六州,约占95%以上,其中玉树州、果洛州数量最多,根据青海六州畜牧业生产统计表,1990-1999年年平均数量玉树州牦牛最多为125.45万头,占全省牦牛平均头数的28.32%,其次是果洛州119.45万头,占26.89%,海南州、黄南州、海北州、海西州分别为60.29万头、58.45万头、45.82万头和19.34万头,分别占全省牦牛的总头数的13.57%、13.16%、10.31%和4.34%。
由于牦牛分布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同,形成了高原型、环湖型和白牦牛三种青海牦牛类型。
高原型牦牛的生物学特征和生产特点,除与产区的生态环境有关外,还与该地区自古以来野牦牛与家牦牛混群活动,部分家牦牛不断有野牦牛血液渗入有关,故在体型、外貌的特征,特性等方面多近似野牦牛。
环湖型牦牛主要分布在环青海湖的农牧区及海东地区,约有100多万头,约占全省牦牛的20%以上。
环湖型牦牛的形成除受产区生态条件的影响外,还与外地迁入蒙古牛长期进行杂交,不同程度的导入黄牛血液有关。
因此,环湖型牦牛的个体小于高原型牦牛。
白牦牛是牦牛中的一个经济类型,主要分布在门源和互助两县,约有7000多头。
青海牦牛的生态环境非常恶劣。
85%的放牧草场海拔在3000m以上,平均气压65KPa以下,不足海平面的2\3,含氧量仅为海平面含氧量的60%左右,年降水量只有200~500mm,冷季长达6个多月,无绝对无霜期,冷季漫长,牧草生长期短,枯草期长达180d以上。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牦牛已成为最能适应高寒牧区这种严酷生态环境的少数几种特殊畜种之一。
青海毛牛业产值,按1990年不变的价格计算为37715.88万元,占全省牧业总值的28.6%,1992年为40975.49万元,占30.97%,1999年为35585.67万元,占23.7%。
牦牛业产值在全省牧业总产值中占据着约三分之一比重,近几年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一是扩大生产经营的结果,二是省政府因草场超载问题而限制牦牛饲养量的结果。
3.青海牦牛业发展现状牦牛均依靠天然草地放牧饲养,对环境有极强的依赖性,其生产受季节气温的变化和牧草生长的影响,有明显的季节性。
牦牛养殖至今还保持原始的靠天经营模式,单纯依靠对廉价资源的索取来获得收入,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基本未被运用。
长期以来,牧民群众受传统饲养方式的影响,不注重牦牛的更新与选育,近亲繁殖现象严重,使牦牛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呈逐渐退化趋势。
由于牦牛长期生活在无污染的高寒地带,因此具有十分顽强的抗逆能力、极强的抗病能力和极好的适应性。
牦牛的肉、乳、皮、毛等产品质量上乘,一般家畜难以比拟和取代。
牦牛不仅能在恶劣的高原环境生存,而且还能提供低成本、高质量、安全环保的多种独特的牦牛产品,即牦牛肉制品具有天然、绿色、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良品质。
可以说,牦牛全身都是宝,是青海牧区的巨大财富,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作为稀有牛种,青海的相关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在牦牛生产、牦牛育种和牦牛基础性研究中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牦牛保护也得到了中央和青海省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
然而,受当地经济发展的限制,青海牦牛主产区科研人员匮乏,技术力量薄弱,牦牛产品的开发和深加工领域的研究仍处于滞后的水平,使牦牛产品得不到合理开发和利用。
而且青海牧区的牧民将畜产品大部分自食自用,很少向市场出售,出售的牦牛产品也是初级产品,商品率低,经济效益低下。
从牦牛业产品的需求上看,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普通消费者并未真正认识到牦牛产品与普通家畜在食用价值上的区别。
又因市场中现有的替代产品较多,相关企业对牦牛产品的需求没有充分挖掘,导致对牦牛产品的需求量小。
因此,应加大对牦牛产业的科技的投入,走高科技开发的路子,使牦牛产业的各项工作纳入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管理化,这是牦牛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牦牛业民族品牌化策略的基础。
4.青海发展牦牛业的有利因素4.1 地域优势青海省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面积72万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原面积为33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6%,占全省草原面积的87%,在全国仅次于内蒙古、西藏和新疆,居第四位。
草场主要有草甸草场、灌丛草场和荒漠草场等类型。
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有利于牧草生长,使青海牧草形成了“三高一低”的营养特点,即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高,粗纤维低。
牦牛被当地牧民群众驯养已有几千年历史,形成能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充分利用各类草场,同时具有青草期上膘快,黄草期掉膘慢的特点。
4.2 产品特色优势牦牛在纯天然放牧饲养条件下,所生产的牛肉风味独特,类似于野牦牛,肉质鲜美,具有高蛋白(比黄牛肉高58.2%)、低脂肪(比黄牛肉低69.8%)/产热量低(比黄牛低19.7%)的特点。
能制成肉干、肉松、肉脯、灌肠制品等各种优质的肉制品,牦牛乳的乳脂率一般在6.37%~7.2%,可开发出高质量的奶粉、炼乳、黄油、奶酪、干酪素等,以上产品品质优良不含任何人工合成的药物和促生长物质,适应国际市场上绿色革命和食品安全新潮流,必将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牛绒是特种高级别毛纺原料,许多性能都超过山羊绒及兔毛,随着牛绒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牦牛绒的开发前景将十分广阔。
特别是白牦牛的绒和尾巴一直是国际市场的畅销品。
4.3 价格优势目前,我国牛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价约低84%,牦牛肉在国内市场售价平均在12元/kg,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优势很明显。
牦牛奶质量优,脂肪球大,脂溶性维生素含量高,可生产优质黄油,加之生产成本低,仍具较强的竞争力。
4.4 时机有利于牦牛业发展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这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国家已经给予西部许多优惠政策,青海应该依据自身的环境和条件,有重点、有步骤的选择一些特色产业进行开发。
而牦牛业以其特有的优势,必将引起国内外投资者的兴趣,这将极大地改善牦牛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快青海牦牛业的发展。
5.青海牦牛产业面临的问题5.1 品牌意识浅薄传统牦牛业以追求数量为目标,对产品的市场需求及与此相联系的产品品质、品牌效益、绿色环保和经济效益考虑不够,使草畜矛盾、产销矛盾日益突出,牦牛的出栏率和商品率始终徘徊在低水平阶段,牦牛业对农牧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没有显示出来。
虽然有些牦牛肉系列产品被认证为是绿色食品,但未能体现出品牌效益,加之近年来牦牛产品有时买难,有时卖难,价格不断变化,加剧了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对牦牛产业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