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胡适《我的母亲》教案
课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范文

课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一、能力目标
理解文章,概括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容,丰富文化素养。
二、德育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概括。
提炼母亲的形象,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深厚内涵和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和延伸拓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母爱是一个包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的话题,同学们一定还会记得我们小时侯经常唱的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请同学们再唱一遍。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胡适先生的人生经历,再一次去感受母爱的力量。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胡适《我的母亲》教案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教学过程:导入:朗读散文:《母亲》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母亲肖复兴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
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
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小姑娘。
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来,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
“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扭着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望着这陌生的娘儿俩,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忐忑不安地偷偷看她和她的女儿。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学校开家长会,我硬是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
”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
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
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着:“你别碰我的妈妈。
”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
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孩子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
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
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
我们没事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立刻晕了过去: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她呀……”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便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肚子。
我不知怎么搞的,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不疼就好,没事就好!”回家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
胡适我的母亲优秀教案【优秀7篇】

胡适我的母亲优秀教案【优秀7篇】布置作业:篇一收集自己母亲常说的饱含母爱的话语或一些最让你感动的关于母爱的故事。
教师通过范读,在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方面作出示范,引导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篇二(配以《苏格兰摇篮曲》)学生边听读,边思考:本文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板书)元宵夜的巡阅涌流的眼泪丰富的内心世界劳碌的身影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篇三二、积累成语:蹑手蹑脚一饱眼福娓娓动听热泪盈眶循循善诱饮泣吞声辗转反侧万籁俱寂《我的母亲》教案篇四学习目标:1、掌握如何阅读写人散文。
2、把握母亲的人物形象,感受母亲对胡适成长的深远影响。
3、形成紧扣文本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胡适先生的回忆性散文《我的母亲》,同学们都预习了吗?那我想问问同学们是如何预习的?预习时都做了些什么?学生可能会有的:1、字词。
(直接讲,不上黑板。
)2、人物形象。
3、分几个部分。
(的文眼。
)4、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师:很好。
看来同学们对都做了很好的预习。
那同学们阅读过程中有没有思考,并形成自己的问题?(学生可能有两种情况:1、有,那就请学生提问,仅限3位。
2、没有,要求同学们以后阅读一定要带着思考、带着问题阅读,这样才更有阅读价值。
)二、教师:从同学们预习反馈来看,如何阅读、预习写人散文的方法也就能得出:其实,总的归纳起来就是写了什么(1、2、3)?为什么写(4)?怎样写的(5、6)?其实这是读任何文章我们都需要思考的,只是不同的文章我们思考的具体问题不同罢了。
当然,最根本的前提便是我们要思考。
1字词等基础知识。
2写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3人物的形象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4写此人的目的是什么?5文章是如何安排结构和详略的?如此安排的原因是什么?6赏析文中的优美语句,或理解文中的疑难语句。
三、老师问几个问题,看看能不能借此来解决同学们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也夹杂了老师自己的理解,借此与大家共享。
我的母亲 胡适优秀教案

我的母亲胡适优秀教案教案标题:了解胡适及其对中国现代教育的贡献教学目标:1. 了解胡适的生平背景和主要贡献。
2. 掌握胡适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影响和启示。
3. 培养学生对胡适的尊重和欣赏之情。
教学重点:1. 胡适的生平背景和主要贡献。
2. 胡适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影响和启示。
教学难点:1. 分析胡适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实质性影响。
2. 思考胡适的教育理念对当前教育的启示。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胡适的相关资料、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展示胡适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胡适了解多少?对他有什么印象?二、学习胡适的生平背景(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胡适的出生地、家庭背景、求学经历等。
2.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胡适的生平经历。
三、了解胡适的主要贡献(15分钟)1. 教师介绍胡适在文学、教育、翻译等领域的主要贡献。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胡适贡献的理解。
3.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四、分析胡适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影响和启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胡适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实质性影响。
2. 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总结胡适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影响和启示。
3. 学生代表发表小组总结,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五、思考胡适的教育理念对当前教育的启示(15分钟)1. 教师介绍胡适的教育理念,如“实事求是”、“自由独立思考”等。
2. 学生个人思考,写下自己对胡适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对当前教育的启示。
3.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
2. 教师展望胡适的教育思想对未来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阅读胡适的相关著作,进一步了解他的思想和贡献。
2. 学生可以展开研究,探索胡适的教育理念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设计(优秀8篇)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设计(优秀8篇)篇一:胡适我的母亲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真挚、深厚的母爱。
二、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验写人物。
三、在记叙中穿插必要的争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法国大作家说:人世间最漂亮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
我国闻名的亲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他的情感世界非常丰富。
十三岁时慈母长逝,当他挥洒如椽之笔发宏遒之论时,也会怀念到母亲的漂亮,丰富的情感,能干的才具,可爱的性格。
他饱蘸情感,挥笔写下了《我的母亲》,再现母亲那慈祥的动人形象。
二、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课文:1、理解识记字词。
2、结合课后第一题,课文写了母亲的几个生活片段,来表现母亲的爱子情深。
(二)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点引读回忆母亲的四个片段。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说明:人影憧憧()睡眼惺忪()蹑手蹑脚()娓娓好听()万籁俱寂()2、对第一个片段元宵夜的巡阅,重在诵读观赏,体会母亲对幼儿的呵护和爱意。
表现母亲活泼的、欢悦的、柔软的、青春的美。
对其次个片段涌流的泪珠,重在体会母亲的怜悯心和谆谆教导的良师素养。
对第三个片段丰富的心灵世界,通过精读这一片段,重在理解母亲期盼严训而又心疼儿子的冲突心态,引导学生懂得写人之心态,要擅长写出心灵中困难冲突的一面。
对第四个片段劳碌的身影,重在体会母亲的勤劳和才能以及我的歉疚和激烈之情。
(三)、体会语言细腻、真挚、深厚的特点。
本文的句式一般较长,多用修饰,注意描摹,强腻刻画。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这些特点的句子,并作出分析。
如“我自己咆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时时从哽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牵强说着打得好”。
母亲前用坐在旁边缝纫着的限定,哭着前用唏唏嘘的泪如泉涌修饰,声音前用哽咽着的、断断续续的修饰,绘声绘色,描写细腻,结构严密。
这句话假如改成短句,好像可说成:“我自己哽咽着背,同时听得见母亲也哭着,她坐在旁边,唏唏嘘嘘嘘,泪如泉涌……声音呜哽咽咽,断断续续,时时牵强说着打得好。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优秀5篇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优秀5篇《我的母亲》教案篇一【积累与运用】1、请按原文填空:我十四岁就离开她了。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_______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_______过我。
_______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________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_______人,_______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2、这些词你陌生吗,试试标出它们的正确读音:宽恕_______庶祖母_______筹备_______吹笙_______摹画_______翳_______3、读一读,想一想:下列加粗词在句中怎样解释更恰当:①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
这比打骂更难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考考你:①“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诸葛亮、刘备是__________里的人物,你知道有关他们的成语或典故吗?试写几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还知道里面哪些文角的名字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史文恭、花荣是____________里的人物,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试说出与他们有关的回目或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胡适《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精选6篇)

胡适《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 绰号(chuo) 庶祖母(shu) 吹笙(sheng) 摹画(mo) 眼翳(yi) 舔去(tian) 侮辱(wu)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 导入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
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三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 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
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
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 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胡适我的母亲优秀教案

胡适我的母亲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胡适的散文《我的母亲》,主要讲述作者对母亲的回忆和赞美。
文章通过对母亲的生活片段的描述,展现了母亲的善良、勤劳、坚强和无私的爱。
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3. 能够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表达情感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难点: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表达情感的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课文朗读录音、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引导学生谈谈对录音的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的观察生活、表达情感的技巧。
4. 重点讲解(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表达情感的技巧。
5. 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练习题目可以是:以“我的母亲”为主题,写一段话,描述母亲的善良、勤劳、坚强和无私的爱。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我的母亲善良勤劳坚强无私的爱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课文内容。
2. 完成随堂练习,以“我的母亲”为主题,写一段话,描述母亲的善良、勤劳、坚强和无私的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课文《我的母亲》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体会到了母亲的善良、勤劳、坚强和无私的爱。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重点讲解和课堂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观察生活、表达情感的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1.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第一课时一、导入: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画像,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
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胡适先生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我的母亲》一文,感受伟大而又温馨的母爱,同时,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二、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xing),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大学者。
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诌议》。
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可适当发挥)胡适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
由于两岸关系从对峙到缓和之故,让两岸都敬重的思想家胡适,不再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遭到莫须有的曲解与责难。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蒋一个新社会、新国家,总是一些爱自由爱真理的人造成的,决不是一班奴才造成的。
三、检查预习: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ōu) 绰号(chuò) 庶祖母(shù) 吹笙(shēng)摹画(mó) 眼翳(yì) 舔去(tiǎn) 侮辱(wǔ)2、解释下列词语。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
默读提示及要求:1、抓住关键句、段并划记。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
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
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五、学习课文内容。
1、思考:(1)请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明确: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胡适: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人。
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
其父胡铁花系清末贡生,母亲冯顺弟(续弦)比其父小30岁,是一乡村良家女子。
胡适三岁时,父亲即病故。
23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惟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材。
胡适三岁随母在上庄接受教育,13岁离开母亲赴上海求学。
1917年,19岁的他考取庚子赔款官费赴美留学。
1917年7月学成回国,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胡适的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
从胡适一生的追求与奋斗来看,其母对他产生了巨大、深刻、无以替代的影响。
胡适母亲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
她从不溺爱孩子。
1910年,即胡适19岁时赴美,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
那么,本文着重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呢?请大家分四人小组讨论。
(请说说这些事情分别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品性。
请尽量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请学生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小结我对母亲的深情。
)师生共同明确,板书:早训、催上早学——严厉重罚、舔病眼——慈爱债主要债,不骂,不露怒色——仁慈、温和受气,忍耐、悲哭——气量大、性子好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质问——刚气,不受人格侮辱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2、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纲列出来(一)介绍我的小时侯的情况。
(二.)回忆我的母亲。
(三.)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六、小结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1、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明确: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文绉绉的;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喜欢看书;只学得了读书、写字;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那你的呢?让学生童年的趣事)2.、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明确: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
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明确: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
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
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4.、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明确:学生讨论,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
感谢母亲。
5、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
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如有些语句就包含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酒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
再如“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
……万分之一。
”这句话写得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然泪下。
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的影响而说说自己的母亲。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
我们应有一颗感激的心,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6、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二、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明确: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
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
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
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
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
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
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
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
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
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
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四、比较欣赏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和书》、游子吟(孟郊)五、小结: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
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
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
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
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