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期末资料

合集下载

大学生现当代文学史期末重点

大学生现当代文学史期末重点

论述题;1、从新写实小说中看现实主义思潮的深入2、先锋小说是怎样产生的,分析其文化背景,又为何会胜利大逃亡(简述,论述)1985年开始,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先锋小说,这些小说具有现代派小说的一些特点,有的还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也有人把其称为“实验小说”或“先锋小说”。

这类小说的主要特点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品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消解深度;二是在文学观念上对旧有真实观念的颠覆,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功能;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结构散乱破碎,人物趋向符号化,性格缺乏深度,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把小说的叙述和语言视其为小说的全部。

四是在创作姿态上追求自娱写作,具有反主流反启蒙倾向。

先锋小说在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上的大胆创新,对小说观念的影响是深远的。

胜利大逃亡:先锋小说在语言技巧和叙述技巧方面借鉴于西方,作品淡化情节,表意朦胧,极端的叛逆性,脱离文学受众,因此在通俗文学大为流行的时期失去了市场,文学价值未得到充分认可,但有许多先锋作品如莫言《红高粱》被翻拍成电影后则名声大作,所以先锋小说在电影上是胜利的,他们所倡导的文学形式探索对后世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所以从文学和电影上可以称其为胜利大逃亡。

名词解释;1、伤痕小说: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发端,以卢新华的《伤痕》为标志,形成一种文学现象,它以真正的悲剧意识揭示了十年动乱中血淋淋的黑暗现实,以及极左思潮带给人们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展示了人的精神的重创和灵魂的扭曲,带有极强的控诉性和批判性。

“伤痕文学”标志着现实主义的恢复,也标志着当代文学的转折。

2、反思小说:在“伤痕文学”兴盛之后,人们逐渐不满足于文学只停留在创伤的揭示,而是需要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和更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的作品。

应合着时代和人民的需求,一批历尽坎坷、更有思想、更富阅历的作家,如王蒙、李国文、丛维熙、张贤亮、高晓声等,率先突破了一般的提倡“恢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口号的局限,提出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写出了一批具有相当思想深度和历史深度的作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期末复习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期末复习整理

1、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 年,以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为标志。

3、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

4、胡适创作的现代最早的白话戏剧是《终身大事》。

5、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6、《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周作人。

7、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他在《新申报》上发表荆生、妖梦、等文言小说,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

8、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9、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有《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

10、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1、1921年7月成立于东京的创造社,是五四时期第一个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12、五四时期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13、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梁实秋、陈西滢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14、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了“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15、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其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

16、语丝社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7、成立于1925年的莽原社和未名社,都是鲁迅发起和领导的。

18、台静农的的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19、沉钟社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其前身是浅草社。

20、湖畔诗社成立于1922年,其成员主要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他们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

21、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成立于1907 年。

22、话剧在“五四”以前被称为新剧或文明戏。

23、田汉1923年成立了《南国社》,创办了《南国》半月刊。

24、学衡派1922年成立于南京,其代表人物有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

25、甲寅派主要人物是章士钊,提倡读经、维护封建性教育。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5题)1.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在北平召开,会期共17天,出席代表824人。

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

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标志着现代文学的终结和当代文学开始,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1)《百合花》(茹志鹃)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

《百合花》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示出清新俊遗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遍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泪,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

小通讯员年仅19岁,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接触便会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3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好咬着嘴笑,好象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淳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自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嫁妆奉献出来。

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书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2)《燕山夜话》(马南邨)《燕山夜话》是一本杂文集。

作者马南邨(本名邓拓,马南邨乃其笔名),自1961年起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

这些杂文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政,尖锐讽刺各种不正之风,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并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语言亲切,富有文彩。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考试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考试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考试及答案第一部分:鲁迅专题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鲁迅唯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是《-伤逝-》。

2、吕纬甫和魏连殳分别是鲁迅小说《-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中的主人公。

3、据孙伏园回忆,刘半农曾赠送鲁迅一幅联语:“托尼学说,魏晋文章”。

其中,“托”指托尔斯泰,“尼”指--尼采-。

4、鲁迅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是以爱姑为主人公的《--离婚---》。

5、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曾以《-旧事重提---》为题在《莽原》杂志上发表。

6、《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第4卷第5号。

7、四铭是鲁迅小说《--肥皂--》中的主人公。

8、从1918年到1925年,七年间鲁迅共计创作了25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后结集为《呐喊》和《-彷徨-》。

二、单项选择题1、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是(D)。

A、《呐喊》B、《坟》C、《野草》D、《热风》2、鲁迅最早发表的一组散文诗是(B)。

A、《野草》B、《自言自语》C、《过客》D、《朝花夕拾》3、欺负阿Q的人不少,而阿Q真正敢动手欺负的只有弱小的女子(B)。

A、赵司晨的妹子B、小尼姑C、邹七嫂的女儿D、吴妈4、10、《肥皂》中,四铭向儿子学程讨教的“恶毒妇”的意思是(D)。

A、很凶的女人B、老悍妇C、恶毒的女人D、老傻瓜5、“五四”时期读者的审美要求是多层次的,作家的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鲁迅的深刻冷峻,郭沫若的暴躁凌厉,冰心的天真纯情,而以伤感愤激著称的小说家,除郁达夫之外,还有(B)。

A、废名B、庐隐C、芦焚D、苏青三、多项选择题1、鲁迅既是现代杂文之父,又开创了现代散文“独语风”和“闲话风”两个创作潮流和传统。

在鲁迅的前期创作中,他的杂文集主要有(BC)A、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感情和对人生进行哲理思考的《野草》B、包括27篇“随感录”在内的风格热烈的《热风》C、收有早期在日本写作的长篇论文的思想深刻的《坟》D、主要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特点又包蕴着中年人思考的《朝花夕拾》2、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BD)。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材料整理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材料整理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整理一、.第一次文代会1.名词解释: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

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2.评价:(1).这是一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2).对当代文艺进行了总结和评价(3).确立了当代文学的基本政策。

(4).确立了政治对文艺的直接领导。

二、文坛“三公案”1.1951年开展了对孙瑜编导的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这种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斗争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2.1954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这场运动和斗争,从对俞平伯的批判深入到对五四以来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中胡适思想及其影响的批判,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意在清除所谓社会生活中的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捍卫现实主义文学原则的学术范畴,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3.1952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及其政治上的批判是高潮。

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是建国后第三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批判的高潮从艺术审美范畴变为政治范畴,从纯粹的学术领域转为政治斗争。

这次批判运动不仅造成了胡风等人极大的人身痛苦,而且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的膨胀,给我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创伤。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

中国现代文学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1.文界革命:文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并一贯力行的,借鉴了日本和“欧西”的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蜕变出这种“新文体”。

吸纳西方希腊罗马的雄辩体与英法近代随笔体,结合魏晋文章的旷放,把古文从“义理、考据、词章”中解放出来,以西方近代思潮替代圣贤经典章句的义理,以丰富的世界进化维新的史实突破拘谨的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法,就是梁启超“文界革命”的具体内容。

2.三大主义:是陈独秀在他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内容是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到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3.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周作人、蒋百里、郑振铎、孙伏园、沈雁冰等12人。

他们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人们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在创作方法上,他们强调写实主义。

4.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最初成员是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在日本的留学生,他们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

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必须创造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1925年五卅为界,进入后期。

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等,提倡“表同情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

5.《故事新编》:这是鲁迅的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于1936年结集出版,共有8篇,写作时间从1922年起至1935年止,历时13年。

其中《补天》、《奔月》、《铸剑》、《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6.乡土小说:鲁迅是乡土小说的先行者。

代表人还有许杰、王鲁彦等这些来自乡村、寓居于京泸等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和宗法制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
3.1964年6月北京举行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红灯记》《智取虎威山》《杜鹃山》
4.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预示了一场更大的政治风暴即将到来。
5.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强调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形象是文学创作的中心任务。
6.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发表,揭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3.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来的,是促进文艺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艺理论与批评十分活跃,尽管受到各种干扰,在一年左右时间里,文艺创作的主流还是健康的,可惜,文艺界的这种现象,很快被反右斗争扩大化化掉了,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双百"方针才被写进"宪法".
二.填空题
1.十七年文学阶段里,文学思潮发展必须在两个前提的确立中进行:(1)首先是确立以《讲话》精神为主体内容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威地位;(2)其次是对已有的各种各样的历史形态的旧有美学观念进行清理。
2.中国当代文学需要面对与传承的三个文学传统与资源:(1)五四新文学传统与资源 (2)30年代文学传统与资源 (3)延安工农兵文学传统与资源
2.电影《武训传》讨论:开始于1951年2月电影《武训传》的上映,毛泽东观看后认为其具有“重大政治问题”,于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将其定性为“狂热的宣传封建文化”,“向资产阶级发动的思想投降”。随后,一场大规模的批判运动展开,对《武训传》的批判运动,开创了以讨论为名,实际以政治批判的方式取代了正常的文艺批判、学术批判,形成了此后一系列思想与政治批判的模式。同时,继续强化了毛泽东的权威地位,损害了党内民主,加深了毛泽东对国统区知识分子的偏见,为随后开展的对陶行知的重新批判铺平了道路。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编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编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编一.鲁迅1对知识分子的命运和道路的探索①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如孔乙己,七大人,鲁四姥爷②辛亥革命前后的知识分子,如四铭,高尔础,魏连殳③五四时期新思潮中的知识分子,如子君,涓生2为什么说鲁迅是创新形式的先锋?——鲁迅的选材特点,主题,及艺术形式①对传统小说艺术的突破和创新,其小说历来与中国传统小说不同,完全开了一个新生面,给读者前所未有的艺术感。

⑴多谢务实的悲剧,对传统小说多注重人物,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改变。

⑵鲁迅热衷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悲剧②对小说题材突破传统,从鲁迅开始,中国小说从过分追求离奇的情节,非凡的人物偏向,转到描写普通社会真相的轨道,这也是一个重大的突破③鲁迅先生的小说创作是清醒的,开放性的现实主义。

④艺术格局和语言的创新,古代小说如盆栽艺术,不论喷大盆小,景致相同(鲁迅小说中多农民和知识分子)从结构上看,其小说2\3采取了“横截面”结构。

鲁迅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是多变的,《药》是双线结构,《阿Q正传》是仿传记体,《风波》是独幕剧式。

⑤鲁迅小说的叙事模式⑴无论是农民题材还是知识分子题材,鲁迅所采用的视角都是内向型的。

⑵看与被看的结构模式经常出现⑶归乡模式,一种复调的小说模式eg:《故乡》中的我,也是一种知识分子,当他再次审视的时候情感的变化,故乡的变化,更进一步的表现了故乡的衰败。

3鲁迅杂文的特点①形象性与理性原则的内在统一,两者彼此融合②强烈的感情,鲜明的道德倾向与深刻的理性思考融为一体,产生了一种内在心灵的亲和力和震撼力。

鲁迅心灵的勇气和现实战斗的精神都在在其杂文中得到鲜明的体现。

③现实战斗精神与审美艺术的统一④语言上的雅俗共赏,幽默诙谐,曲折灵巧,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二茅盾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当代文学史期末资料考试题型:填空20%,简答30%,论述30%,诗歌赏析20%考点:一、小说(革命历史小说和农村小说):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曲波《林海雪原》,冯至《敌后武工队》,赵树理《锻炼锻炼》《三里湾》,柳青《创业史》,宗谱《红豆》(注意作品选小字部分作者生平、作品、成就)二、诗歌(政治抒情诗):郭小川、闻捷三、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文学史P212~P220+作品选小字)四、戏剧:《茶馆》(课件)、革命样板戏(文学史P236)1949-1976年的文学思潮(PPT+文学史)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同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还顺利地开展和完成了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二、中国当代文学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迄今60多年以及由此而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发生、发展、消长、繁荣于整个中国大地上的文学(作为完整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它理所当然地也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和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学)。

时间概念、地域上、社会演变角度、文学自身演变发展。

三、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2)时间:1949.7.2-7.19(北平)(3)成立了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全国文联”),主席:郭沫若,副主席:矛盾、周扬。

(4)会后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名中国作家协会,简称“中国作协”),主席:矛盾,副主席:丁玲、柯仲平。

(5)第一次文代会奠定了共和国文学的基本体制和格局。

四、建国后三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1)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和批判(2)1954年,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和胡适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批判。

(3)1952~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五、“三突出”原则①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②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③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六、“十七年”时期文学的特征(文学史P130)“十七年”时期小说(文学史+课件)注意文学史P133~135,P152~165,考点为革命历史小说和农村小说一、梁斌《红旗谱》1.梁斌(作品选小字P391,作者生平、作品、成就)2.《红旗谱》的内容《红》以“反割头税”斗争和保定二师学潮为中心分为两部分。

3.《红》人物分析人物:朱老巩严老祥冯兰池朱老忠严志和三代与地主冯贵堂大贵、二贵运涛、江涛(1)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

朱老忠这艺术典型是塑造得很成功的,标志着五四以来新文学在塑造农民形象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①鲁迅;20年代中期王鲁彦《阿长贼头》,许杰《赌徒吉顺》,许钦文《鼻涕阿二》;新文学的丰收期,左翼作家如茅盾《春蚕》中的老通宝、阿多;40年代解放区的作家如周立波《暴风骤雨》中的赵玉林、郭全海,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

②《红旗谱》则是从历史和现实的深广度上,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塑造出朱老忠这一个丰厚而深沉的革命农民的英雄形象。

⑵朱老忠:是跨越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

①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主导性格。

②“为朋友两肋插刀”慷慨好义、正直无私、救危扶困,舍己为人。

③“出水才看两腿泥”坚忍不拔,有勇有谋。

⑶严志和:小说中把他作为朱老忠形象的对照和补充来写的。

他们有共同点。

但是朱老忠主要代表中国农民的英勇、豪爽、坚韧的一面,而严志和则更多地代表了中国农民勤劳、朴实、保守的一面。

4.小说对民族风格和形式上的探索与追求:①民族风格和形式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运用生活中的民族语言,即人民大众的语言,去真实生动地描写本民族的,尤其是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生活习惯、理想和斗争。

②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文化和文学观念进行了批判,产生了新的文学。

30年代左翼作家在文艺大众化、民族化方面提出口号,进行三次讨论:1930、1932、1934-1935,鲁迅在第三次讨论时发表《论“旧形式”的采用》和《门外文谈》。

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变迁》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次文代会上,肯定了《讲话》是“我们今后文艺运动的总指标”。

赵树理《登记》,西戎《赖大嫂》,李准《李双双小传》③鲜明的特色:a.小说的主题思想: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后——大革命失败前后——九一八前后的农民革命斗争事件,而且是在“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冀中平原发生的。

b.浓郁的地方色彩:风景画、民俗画c.结构布局:运用短章节结构手法组织故事,安排人物,使全书的故事连贯,主干突出,层次分明。

这种结构布局学习《水浒传》的方法。

小说围绕着两家三代农民与地主一家两代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巧妙地穿插着许多支线。

a.地主阶级内部守旧派和维新派的矛盾;b.农民中先进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c.青年男女争取爱情自由和封建礼教的矛盾;d.中国人民和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民族矛盾。

④表现手法:主要学习中国古典小说偏重“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来写人物性格”的这种写作手法,但同时又吸取了外国小说“较多地通过描写和叙述来写人物形象,通过比较多的心理描写来写人物性格。

”——梁斌《漫谈〈红〉的创作》⑤语言:a.人物语言个性化b.谚语、俗语朴素生动,通俗易懂⑥叙述方式:(学习《左传》写法)a.叙述者在空间上完全不受限制,自由出入各色人物的内心。

b.在时间上完全受限制,只能随事件的发展作顺时态的叙事。

C、叙述者在小说中是隐形的。

5.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北方农民运动的壮丽史诗⑴史诗性:是当代不少写作写作长篇小说的作家的追求,也是批评家用来评价一些长篇所达到的思想艺术高度的重要标尺。

这种艺术追求及具体的艺术经验,更多来自19世纪俄、法等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和20世纪苏联表现革命运动和战争的长篇。

到了50年代,作家的“时代”意识更加强烈,反映“伟大的时代”,写出“史诗”性质的作品,成为最有抱负的作家的崇高责任。

①有表现“现实生活”的创作,如柳青《创业史》;②主要的是“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如《保卫延安》(这是当代最早被评论家从“史诗”的角度评价的长篇)、《红日》、《红岩》、《红旗谱》、《三家巷》、《苦斗》等。

⑵“史诗性”在当代长篇小说中,主要表现为:①揭示“历史本质”的目标②在结构上的宏阔时空跨度与规模③重大历史事实对艺术虚构的加入④英雄形象的创造和英雄主义的基调。

⑶《红旗谱》有相当宏阔的生活画面和长卷式的结构。

①小说构思为多卷本。

(三部)②结构安排也有独立成章的“楔子”,这为“正义”提供了铺垫和对比。

③主题: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战胜阶级敌人,解放自己。

④人物:小说对朱老忠这个人物的创造,切合了当代有关“英雄人物”创造的基本规则:一是人物在小说整体中的中心位置;另一是人物性格所包容的阶级,时代的内涵以及完美的理想化要求。

二、杨沫《青春之歌》1.杨沫(作品选小字P401,作者生平、作品、成就)2.“青春三部曲”:《青春之歌》(1958)、《芳菲之歌》(1980)、《英华之歌》(1990)《青春之歌》1958出版后,仅一年半时间就售出130万册,成为这期间长篇小说中仅次于《林海雪原》的畅销书。

同年,被搬上银幕,成为“建国十周年”的献礼片“之一而受到欢迎。

在60年代的日本、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也拥有大量读者。

3.《青春之歌》⑴①作家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是有很大的影响的;②带有“自叙传”的色彩;③小说既是写“革命历史”,又是写知识分子“成长”的长篇。

类似的长篇还有高云览(1910-1956)《小城春秋》(30年代初厦门的革命活动)。

(2)内容:小说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

正面描绘了北平的爱国学生运动,表现了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历程。

(3)林道静形象:①林道静这一形象正是作者自身的体验和理性认识的产物。

林道静逃离自己的大地主家庭是中国版的娜拉出走。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说:“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还有一条,就是饿死”。

林道静是50年代大陆文学塑造的比较成功的知识分子艺术形象,《青春之歌》受到了当时广大青年的欢迎。

②《青春之歌》以林道静的生活轨迹为主线,展现了她从争取个性解放到走向献身于社会解放的革命事业,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艰难旅程。

林道静的成长道路是艰难而曲折的。

爱情的希望及其破灭,是林道静由个性解放走向献身社会解放的转折。

《青春之歌》的成就,在于富有层次地描写了林道静的成长道路,细致入微地展示了主人公林道静告别旧“我”的复杂心路历程,塑造了一个从追求个性解放到献身社会解放,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中华民族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

③其政治的意义在于证明青年的人生追求与个性解放,只有投身于社会解放事业,才能真正实现。

这种“革命加恋爱”的当代变体,以其浪漫的青春气息表现出“人的生活”观念,在被政治抽空私人感情的50年代风靡一时。

④小说作为那个时代标准的革命成长叙事,完全符合当时的政治体制对知识分子进行改造的种种规定:一个出身剥削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仅反抗封建家庭,同时也与个性解放、个人主义的思想(以胡适的学生余永泽为代表)决裂,在彻底的自我改造完成后走向革命。

因此,林道静的经历被认为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3)艺术特点:一是以林道静为中心,组织情节结构,贯串众多的的人物、复杂的事件和纷繁的生活场景,从而概括大量的社会内容。

(九一八、一二九,徘徊犹疑终觉醒者王晓燕、许宁,追名逐利庸俗卑琐的余永泽,丧失脊梁背叛革命的戴愉。

)二是浓郁的抒情笔调。

无论是描绘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还是叙写事件、渲染气氛,作者总笔墨含情,使情景交融。

笔锋细腻,满贮诗情,显示出杨沫作为女作家特有的阴柔情愫。

三、曲波《林海雪原》1.曲波(作品选小字P403)2.《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知侠,1954)《敌后武工队》(冯志,1958)《烈火金钢》(刘流,1958)《战斗的青春》(雪克,1958)等表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批“革命英雄传奇”小说直接继承了《吕梁英雄传》(马烽、西戎合著,1944 )《新儿女英雄传》(袁静、孔厥,1950)的创作套路,用传统的小说艺术形式表现革命题材,以扣人心弦的情节、性格分明的人物赢得了文化水平不高的一般群众的喜爱。

在当时武侠、言情等通俗小说被当作旧思想的载体加以清理、取缔的情况下,这些革命传奇填补了这一空白,成为老少咸宜的流行读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