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2、风格形式上:公式化、概念化明显,个性色彩淡化。
3、对创作主题思想上的高度要求,要求作者与作品主人公思想上保持高度一致。
4、小说揭示了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这场变革在农村所引起的巨大反响。
5、小说与民间传唱形式联系起来,通俗易懂,且有地方色彩,民族风格依靠民族特点的形式表现出来。
六:谈谈对‘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理解
王德威“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观点具有双重涵义。其一,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重写文学史”的命题,因为他通过批判五四文学的霸权,确立了“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现代性”的文学史价值,在启蒙文学史和左翼文学史之外,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提供了另一种书写方式;其二,将其理解为一个“知识考古学”意义上的解构命题,该命题的意义不在于挑战有关中国现代性的五四起源论,而在于挑战“起源论”本身。
2、音乐的美。
所谓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赞同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 《再别康桥》一诗节奏和谐,流畅而带有轻微的弹跳。音乐美主要来源于节奏,节奏则是由音组有规律的重复所形成的。《再别康桥》每一诗行基本上都由三个音组组成,其中一个音组再由两至三个音节构成,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既严谨而又不拘一格,既有强烈的节奏感,又有着诗行语流的灵活变化,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曲。
该诗韵律自然和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每两行。押一韵,每节换新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造成音乐美的艺术境界。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5题)1.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在北平召开,会期共17天,出席代表824人。
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
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标志着现代文学的终结和当代文学开始,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1)《百合花》(茹志鹃)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
《百合花》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示出清新俊遗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遍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泪,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
小通讯员年仅19岁,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接触便会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3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好咬着嘴笑,好象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淳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自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嫁妆奉献出来。
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书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2)《燕山夜话》(马南邨)《燕山夜话》是一本杂文集。
作者马南邨(本名邓拓,马南邨乃其笔名),自1961年起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
这些杂文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政,尖锐讽刺各种不正之风,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并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语言亲切,富有文彩。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期末复习整理

1、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 年,以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为标志。
3、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
4、胡适创作的现代最早的白话戏剧是《终身大事》。
5、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6、《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周作人。
7、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他在《新申报》上发表荆生、妖梦、等文言小说,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
8、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9、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有《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
10、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1、1921年7月成立于东京的创造社,是五四时期第一个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12、五四时期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13、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梁实秋、陈西滢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14、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了“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15、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其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
16、语丝社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7、成立于1925年的莽原社和未名社,都是鲁迅发起和领导的。
18、台静农的的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19、沉钟社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其前身是浅草社。
20、湖畔诗社成立于1922年,其成员主要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他们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
21、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成立于1907 年。
22、话剧在“五四”以前被称为新剧或文明戏。
23、田汉1923年成立了《南国社》,创办了《南国》半月刊。
24、学衡派1922年成立于南京,其代表人物有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
25、甲寅派主要人物是章士钊,提倡读经、维护封建性教育。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5题)1.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在北平召开,会期共17天,出席代表824人。
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
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标志着现代文学的终结和当代文学开始,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1)《百合花》(茹志鹃)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
《百合花》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示出清新俊遗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遍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泪,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
小通讯员年仅19岁,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接触便会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3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好咬着嘴笑,好象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淳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自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嫁妆奉献出来。
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书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2)《燕山夜话》(马南邨)《燕山夜话》是一本杂文集。
作者马南邨(本名邓拓,马南邨乃其笔名),自1961年起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
这些杂文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政,尖锐讽刺各种不正之风,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并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语言亲切,富有文彩。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材料整理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整理一、.第一次文代会1.名词解释: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
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2.评价:(1).这是一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2).对当代文艺进行了总结和评价(3).确立了当代文学的基本政策。
(4).确立了政治对文艺的直接领导。
二、文坛“三公案”1.1951年开展了对孙瑜编导的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这种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斗争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2.1954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这场运动和斗争,从对俞平伯的批判深入到对五四以来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中胡适思想及其影响的批判,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意在清除所谓社会生活中的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捍卫现实主义文学原则的学术范畴,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3.1952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及其政治上的批判是高潮。
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是建国后第三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批判的高潮从艺术审美范畴变为政治范畴,从纯粹的学术领域转为政治斗争。
这次批判运动不仅造成了胡风等人极大的人身痛苦,而且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的膨胀,给我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创伤。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

中国现代文学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1.文界革命:文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并一贯力行的,借鉴了日本和“欧西”的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蜕变出这种“新文体”。
吸纳西方希腊罗马的雄辩体与英法近代随笔体,结合魏晋文章的旷放,把古文从“义理、考据、词章”中解放出来,以西方近代思潮替代圣贤经典章句的义理,以丰富的世界进化维新的史实突破拘谨的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法,就是梁启超“文界革命”的具体内容。
2.三大主义:是陈独秀在他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内容是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到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3.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周作人、蒋百里、郑振铎、孙伏园、沈雁冰等12人。
他们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人们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在创作方法上,他们强调写实主义。
4.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最初成员是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在日本的留学生,他们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
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必须创造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1925年五卅为界,进入后期。
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等,提倡“表同情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
5.《故事新编》:这是鲁迅的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于1936年结集出版,共有8篇,写作时间从1922年起至1935年止,历时13年。
其中《补天》、《奔月》、《铸剑》、《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6.乡土小说:鲁迅是乡土小说的先行者。
代表人还有许杰、王鲁彦等这些来自乡村、寓居于京泸等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和宗法制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编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编一.鲁迅1对知识分子的命运和道路的探索①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如孔乙己,七大人,鲁四姥爷②辛亥革命前后的知识分子,如四铭,高尔础,魏连殳③五四时期新思潮中的知识分子,如子君,涓生2为什么说鲁迅是创新形式的先锋?——鲁迅的选材特点,主题,及艺术形式①对传统小说艺术的突破和创新,其小说历来与中国传统小说不同,完全开了一个新生面,给读者前所未有的艺术感。
⑴多谢务实的悲剧,对传统小说多注重人物,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改变。
⑵鲁迅热衷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悲剧②对小说题材突破传统,从鲁迅开始,中国小说从过分追求离奇的情节,非凡的人物偏向,转到描写普通社会真相的轨道,这也是一个重大的突破③鲁迅先生的小说创作是清醒的,开放性的现实主义。
④艺术格局和语言的创新,古代小说如盆栽艺术,不论喷大盆小,景致相同(鲁迅小说中多农民和知识分子)从结构上看,其小说2\3采取了“横截面”结构。
鲁迅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是多变的,《药》是双线结构,《阿Q正传》是仿传记体,《风波》是独幕剧式。
⑤鲁迅小说的叙事模式⑴无论是农民题材还是知识分子题材,鲁迅所采用的视角都是内向型的。
⑵看与被看的结构模式经常出现⑶归乡模式,一种复调的小说模式eg:《故乡》中的我,也是一种知识分子,当他再次审视的时候情感的变化,故乡的变化,更进一步的表现了故乡的衰败。
3鲁迅杂文的特点①形象性与理性原则的内在统一,两者彼此融合②强烈的感情,鲜明的道德倾向与深刻的理性思考融为一体,产生了一种内在心灵的亲和力和震撼力。
鲁迅心灵的勇气和现实战斗的精神都在在其杂文中得到鲜明的体现。
③现实战斗精神与审美艺术的统一④语言上的雅俗共赏,幽默诙谐,曲折灵巧,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二茅盾1。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考点名词解释:1、京派: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2、中国新感觉派: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代表人物: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
《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直接受到日本的“新感觉派”的影响,新感觉派注重都市的体验与感受,注重对都市风景炫奇式的展览。
他们创作了真正的都市文本形式,从而把都市风景线的外在景观和对都市的心理体验落实到了小说形式层面。
3、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20世纪30、40年代,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的一批诗人与作家,七月诗派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作家还有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形成了一个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被称为“七月诗派。
”4、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容、郑敏、穆旦等九人。
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
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时代精神。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集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向和境界,善于运用较大跨度的跳跃性来形成“陌生化”的艺术效果。
5、现代诗派:现代诗派得名于《现代》杂志,对30年代初的新诗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乡土小说:是1923年后出现在文坛上的一个小说创作上的流派,主要作家有蹇先艾、许钦文、王鲁彦、台静农、许杰、废名、彭家煌等等,其作品运用坚定的现实主义手法,大多取材于作家所熟悉的乡土生活,描绘传统乡村陋习和风土人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
它继承了鲁迅小说的业绩,成为飞架于现代文学前后三十年农村题材创作的一座桥梁。
浪漫抒情小说:也称“自叙传”体小说,产生于新文学初建20 年代,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相对峙的,是前期创造社和与之相近的其他社团的一些小说家。
他们不注重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力主忠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标举自我情绪的审美表现,开拓了现代小说的新的园地:浪漫抒情的小说创作。
代表作家:如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等。
美文:⑴即艺术性散文,通常称为"散文小品"。
⑵它不是批评的,也不是学术性的,而是艺术性的。
⑶不管是叙事还是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家自己真实的"思想"。
其风格是"真实简明"。
"美文"在周作人看来,就是个人的"言志"之作。
⑷由于这种文体更能适应思想启蒙,又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因此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家们几乎没有不从事散文小品创作的,所以这一时期无论从创作数量,文体品格还是艺术风格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繁盛和成熟。
《野草》:(1)是鲁迅的散文诗集,收录了鲁迅写于1924年秋至1926年夏的23篇散文诗。
(2)原名《自言自语》,《野草》是理解鲁迅的最好窗口,是他“荷戟独彷徨”时期对生命和灵魂的深度透视。
(3)《野草》勇敢地面对现实的黑暗,以苦闷、痛苦以及自剖、自省的意识为主,进行灵魂的拷问,表现出不妥协的战斗精神。
(4)艺术上,主要采用象征主义手法,塑造出奇幻壮美的艺术意境,富于哲理。
文明戏: ⑴“文明”是进步的意思。
文明戏是对早期雏形话剧的称呼。
⑵1907年2月,中国留学生组织的春柳社在东京上演《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宣称有别于旧派演艺。
⑶这种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主要借鉴西方以言语、动作(而非歌舞)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戏剧形式,时称"文明戏"。
⑷文明戏追求现场的宣传、鼓动效果,演出采用幕表制。
后因商业性演出和小市民趣味的加剧,于1916年后全面衰落。
爱美剧:⑴爱美剧也即"业余"戏剧,("爱美"即Amateur的音译)。
⑵针对文明戏职业化和商业化所产生的种种弊端,民众戏剧与戏剧协社的陈大悲、欧阳予倩、洪深等倡导"爱美剧",提出"以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宗旨"。
⑶使得1920年代初,素有传统的学生业余演剧活动出现了一个高潮,并成为这一时期话剧运动的中心。
文学研究会:⑴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⑵发起人有周作人、王统照、叶绍钧等12人。
⑶刊物有《小说月报》等。
以研究介绍外国文学、整理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
⑷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强调文学与人生的意义,被称为“人生派”。
⑸受19世纪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影响,注重写实主义创作方法。
⑹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终止活动。
(时空定位;发起人;刊物、宗旨;文学观念;创作方法。
)普罗文学:⑴Proletariat普罗列塔利亚的文学,即无产阶级文学的音译。
又称为革命文学、左翼文学。
⑵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倡导,他们发起“革命文学”运动。
提出文学应由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方向转换”。
⑶这些倡导者们还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往往以对作品思想的阶级分析代替对作品内容的全面分析,创作中,导致了标语口号化、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⑷代表作家有蒋光慈、华汉等人。
(新格律诗:⑴20年代影响较大的新诗样式之一,以提倡、创作具有“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现代格律著称。
⑵主要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
⑶他们积极探索新诗的艺术形式,在诗歌艺术方面提出了“三美”的主张,⑷代表诗作有《死水》等。
⑸对新诗的建设与完善作出了贡献,对推动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美主张:⑴闻一多1926年在《晨报·诗镌》上发表《诗的格律》一文系统地总结了他早期的新诗建设理论。
⑵提出了“三美”的主张,这就是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和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⑶闻一多、徐志摩、朱缃等人在诗歌创作中也努力去实践,⑷他们在诗歌艺术方面的追求,对推动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爱的哲学:⑴是冰心早期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⑵主要由母爱、童真、大自然组成。
⑶这种哲学是五四时代的产物,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显示了冰心对人生的探索和思考,给矛盾困惑中的青年带来精神上的慰藉。
⑷冰心试图以它来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它作为改良社会人生的理想,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30年代初,冰心开始抛弃这一哲学思想。
现代派诗:⑴三十年代著名的诗歌流派。
得名于1932年5月由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
⑵现代派诗歌是二十年代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诗歌的延续与发展,其创作主要受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
⑶1929年戴望舒创作《我底记忆》是起点;1932年5月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创刊标志着独立和成熟;1936年,戴望舒等人主编《新诗》月刊,把现代派诗潮推向顶峰,1937年抗战爆发后这股诗潮才渐趋衰落。
⑷代表人物是戴望舒。
他的诗作追求抒情性和感伤性、意象的新颖朦胧,早期代表作有《雨巷》等。
新感觉派:⑴30年代著名的小说流派,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所以其小说又称“现代派小说”。
⑵代表人物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等。
⑶他们主要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和意识流等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内心冲突,以快速、跳跃的节奏来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生活和人际关系。
⑷代表作品有《梅雨之夕》《上海狐步舞》《都市风景线》等。
⑸为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现代派技巧。
1.八不主义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2.三大主义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3.人的文学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的重要文章,他把“人的文学”定义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
”4.双簧戏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派的斗争。
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对王敬轩的信逐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总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5.文学研究会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是年1月10日《小说月报》发表由周作人起草的《文学研究会宣言》,作为发起人署名的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
文学研究会的刊物是《小说月报》主张:“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谴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这是文学研究会对文学的一种基本态度。
6.创造社1921年7月在东京成立。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
先后出版了《洪水》、《文化批判》等刊物和创造丛书。
7.内心的要求这是创造社多数成员对文学创作的一种共同态度。
他们尊重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提倡过文学无目的论,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
8.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
1925年徐志摩主编《晨报副刊》,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上编《诗镌》周刊,提倡新格律诗。
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是新月社的后期,文学上提出“健康”和“尊严”的原则。
9.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主张:“想冲破一点中国的生活和思想界的昏浊停滞的空气”提倡“自由思想、立判断和美的生活。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
10.浅草社1922年在上海成立,1925年《浅草》停刊后,浅草社同仁和杨晦等在北京成立沉钟社,鲁迅评价它“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
11.湖畔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清漠华、冯雪峰、汪静之等四人,他们以“真正专心致志做精炼”为特色。
12.爱美剧“五四”文学革命开展了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介绍欧美话剧。
在此基础上,一些戏剧家提出了“爱美”的口号(英文Amateur 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
)13.京派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
主要成员周作人、废名、沈从文、萧乾等。
“京派”不是一个文学社团组织,其创作也不是以北京为主要描写对象。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作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也不较为一致之处。
主要刊物有《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
《水星》文学月刊,《文学杂志》月刊等。
京派强调艺术的独立口格,文学思想是以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
14.论语派30年化工的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林语堂。
以1932年创办《论语》半月刊而得名,后又办《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均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
宣扬“世事看穿”,主张“以我为中心”。
15.中华全中文艺界搞敌协会1938年在武汉成立。
大会推举老舍、郭沫若、茅盾、丁玲、巴金、朱自清、许地山等45人为理事。
在文协成立大会上,提出了“文章不少,文章入伍”的口号。
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16.孤岛文学195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
在党的领导下,孤岛进步作家以报刊、戏剧舞台为阵地,发表文章和公开演出,以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激励观众,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
孤岛文学的作品有鲁迅的《鲁迅全集》、《大时代文艺丛书》;文艺刊物《世纪风》多刊登杂文;专业剧团有丁玲等的上海剧艺社,演出现代剧各历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