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附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附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 复习资料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2.鲁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是《》。

3.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张资平的《》。

4.“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是的一再被人们引用的诗句。

5.以沈从文为代表的派作家对方兴未艾的左翼文学,时髦的现代派文学以及流行的商业化文学都相当反感,保持着一种批判的态度。

6.从著名美文《笑》这一篇开始,就一直都在写作“美”和“爱”,尤其是那些关于母爱的篇章。

7.有不少学者认为,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30年代以后的散文更加成熟,但一般读者可能更爱他早期的抒情散文。

8. 据孙伏园回忆,刘半农曾赠送鲁迅一幅联语:“托尼学说,魏晋文章”。

其中,“托”指托尔斯泰,“尼”指。

9.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是改革后的《》。

10. 在《独语》中这样写道:“温柔的独语,悲哀的独语,或者狂暴的独语.黑色的门紧闭着,一个永远期待的灵魂死在门内,一个永远找寻的灵魂死在门外”。

11.茅盾的(腐蚀'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事变的长篇小说。

12.沈从文的作品展示了“两个文学世界”,一是“都市世界”,一是“”。

13.长篇小说《英须有先生传》和《桥》被看作是的代表作。

14.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诗人的格律化运动,以“建筑美、音乐美、图画美”为审美标准,探索新格律诗的写作。

15. 在《“京派”与“海派”》说:“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忙而已”。

16.曾文清这个人物形象,出自曹禺的三大杰作之一的《》。

17.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有三篇小说,即《银灰色的死》、《沉沦》和《》。

18.胡适既是白话新最早的实践者,也是当时重要的诗歌理论家.他的《》一文被称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创作特征
2、风格形式上:公式化、概念化明显,个性色彩淡化。
3、对创作主题思想上的高度要求,要求作者与作品主人公思想上保持高度一致。
4、小说揭示了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这场变革在农村所引起的巨大反响。
5、小说与民间传唱形式联系起来,通俗易懂,且有地方色彩,民族风格依靠民族特点的形式表现出来。
六:谈谈对‘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理解
王德威“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观点具有双重涵义。其一,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重写文学史”的命题,因为他通过批判五四文学的霸权,确立了“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现代性”的文学史价值,在启蒙文学史和左翼文学史之外,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提供了另一种书写方式;其二,将其理解为一个“知识考古学”意义上的解构命题,该命题的意义不在于挑战有关中国现代性的五四起源论,而在于挑战“起源论”本身。
2、音乐的美。
所谓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赞同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 《再别康桥》一诗节奏和谐,流畅而带有轻微的弹跳。音乐美主要来源于节奏,节奏则是由音组有规律的重复所形成的。《再别康桥》每一诗行基本上都由三个音组组成,其中一个音组再由两至三个音节构成,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既严谨而又不拘一格,既有强烈的节奏感,又有着诗行语流的灵活变化,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曲。
该诗韵律自然和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每两行。押一韵,每节换新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造成音乐美的艺术境界。

现当代文学复习大全

现当代文学复习大全

第一节当代文学的性质和特点1.当代文学批评,文学的现状研究2.文学史研究3.现实的文学体制、文学机构、文学现象第二节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1.源流:“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文化传统和抗战以来的战争文化传统第一阶段:1949--1978年第二阶段:1978年--1989年第三阶段:90年代文艺界的政治文化批判运动:•对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对于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胡风集团案”•“双百”方针•文艺界的反右运动新时期文艺思潮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形式主义、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通俗文艺等思潮,并以人本主义、非理性主义、文化批评思潮穿插其间,在理论的带动下,构成了一幅纵横交叉、互为补充、相互阐发的全景性的文学思潮图第一编27年的文学(1949-1976)前言一、当代文学的概念在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的提法,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

五四以后的文学被称为“新文学” ,“新文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和最初的使用,具有这样的含义:从“历时”的角度而言,是在表明它与中国“古典”的、“传统”的文学的时期的区分;从“共时”的角度,则显示这种文学的“现代”性质:题材、主题、语言、文学观念上发生的重要变革与更替。

“当代文学”概念首先是指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其次,是指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因而它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围之中;第三。

“当代文学”这一文学时间,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一体化”趋向的全面实现,到这种“一体化”的解体时期。

第一章27年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潮第一节27年文学的背景一、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学1、左翼文学(革命文学)以解放区文学为主,进入50年代后,成为中国大陆文学的“惟一”。

毛泽东文艺思想为其指南。

2、右翼文学国民党官办文学,张道藩3、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朱光潜、沈从文等,力图“匡正”文学的强烈的意识形态化的走向,试图开拓40年代文学的另一种可能,强调文学要“冷静”、“超然”,要远离政治。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一、有关作家1、鲁迅: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

2、叶圣陶(叶绍钧):“五四”人生派小说的代表作家。

是现代童话的开拓者。

3、冰心:本名谢婉莹,最早以“问题小说”闻名。

4、丁玲:具有女性意识的作家,第一个革命女作家。

“女性的郁达夫”。

5、沈从文(沈岳焕):京派代表作家,“文体作家”。

用小说、散文建造起特异的“湘西世界”。

6、张天翼:“左联”优秀的讽刺小说家。

代表作《华威先生》、《包氏父子》。

7、赵树理:“山药蛋派”作家,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土生土长的作家,有地道的农民气质。

通俗乡土小说,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8、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茅盾”是他192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

他建立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

9、穆旦(查良铮):“九叶诗派”,最能体现中国新诗派的反叛性与异质性。

二、有关文学常识1、《狂人日记》: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

2、《啊Q正传》:最早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

对中华民族的自我批判。

3、创造社:强调小说的主观性和抒情性。

吸收当时风靡日本的“私小说”的创作特点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

代表作家郭沫若,郁达夫、田汉、郑伯奇等。

4、左联:成立于1930年的“左翼作家联盟”,是文学与政治兼有的社团。

以茅盾为首,包括沙汀、吴组缃、叶紫等青年作家所创作的社会剖析小说是其中的一支。

代表作家丁玲、张天翼、柔石、艾芜、萧红、萧军等。

5、茅盾《蚀》的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子夜》:左翼文学最高成就。

现当代文学 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 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一、填空二、选择三、名词解释四、简答五、论述*当代文学的起点: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坛三公案:(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1950-1951)。

以政治权威定夺艺术是非;运动式的批评取代常规艺术共鸣。

(2)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评(1954-1955)(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评(1955)*“三红一创”:吴强《红日》,杨益言《红岩》,梁斌《红旗谱》,柳青《创业史》*“青山保林”:杨沫《青春之歌》,周立波《山乡巨变》,杜鹏程《保卫延安》,曲波《林海雪原》。

1、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学,学术2、在“双百”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1)干预生活小说代表: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主人公林震,特别角色刘世吾“就那么回事儿”(2)人道主义双百方针开始不久,反右运动中,王蒙被打为右派,于是丧失了创作的权力,直到文革结束王蒙以复出作家的身份再次登上文坛。

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幽默……3、复出作家艾青、汪曾祺、王蒙、牛汉、高晓生等4、十七年文学,当代文坛上作家的组成(当代文坛上的创作情况)(1)现代成名,当代放弃小说写作的作家:茅盾、沈从文、钱钟书、张恨水等(2)离开大陆的小说家:张爱玲、徐訏(3)继续小说创作的小说家:巴金、张天翼、沙汀、艾芜(4)受批评的小说家:丁玲、萧军、路翎(5)有解放区背景继续产生影响的小说家:赵树理、孙犁、周立波等5、十七年文学,小说的主要题材(了解)历史题材,农村、城市、革命军事、知识分子题材等6、(农村题材小说,最具典型)柳青《创业史》中梁生宝和梁三老汉的人物形象梁生宝:农村社会主义新人梁三老汉(最成功的形象):新旧交替的转变中的农民典型,继承了中国传统小生产者狭隘的观念,但又是性格勤劳、朴实、善良的劳动者。

7、《创业史》1959年,柳青发表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知识点一、内容概述文学发展与历史背景: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政治背景、经济状况和文化建设等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重要作家与作品:熟悉现当代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包括鲁迅、茅盾、巴金、柔石、叶紫、莫言、余华等作家的生平、创作特点及其重要作品的主题、风格等。

文学流派与思潮: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各种流派和思潮,如白话文运动、左翼文学、现代派诗歌、朦胧诗、先锋小说等,掌握其产生背景、代表人物及作品特点。

文学理论与批评: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批评方法和观点,包括茅盾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胡风的现实批判主义等。

跨文化交流与文学互动: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现象,以及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学互动关系,如现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交流等。

文学作品鉴赏与分析: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结构、风格、语言等特点,掌握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

1. 阐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性首先它反映了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变迁,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这些思想变化和精神面貌都得以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得到展现和传承。

因此研究现当代文学,可以深入理解民族精神的演变和发展。

其次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了解中国社会历史的重要窗口,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通过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变革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这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再次现当代文学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吸收外来文化元素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本土化的创新和发展。

因此研究现当代文学,有助于理解中国文化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独特性并进行自我创新。

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于提升个人素养也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阅读和学习现当代文学作品,可以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1、政治抒情诗:作为独立形态的诗歌体式,政治抒情诗在50年代初中期已出现,这—概念则大约在五、六十年代之交出现。

1963年开始,政治抒情诗成为主导潮流,诗人直接对政治现实进行歌唱。

政治抒情诗虽然有一些优秀作品,如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

但大多数作品是激昂的情绪、大批判式的诵吟、口号式的语词。

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是郭小川和贺敬之。

2、“第四种剧本”: 1956年出现的,是相对于三种主流剧本(表现先进和保守斗争的工厂剧本;入社和不入社斗争的农村剧本;我军和敌军斗争的部队剧本)而言的。

这些剧本一方面突破“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爱情、道德和复杂内心世界;另一方面突破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大胆干预生活,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被称为“第四种剧本”。

3、“干预生活”小说:是50年代中期一度松动的政治气候和文化气候的产物。

尤其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则直接催生了“干预生活”的创作潮流。

“干预生活”作为一个文学主张和理论口号,最初出现在中国作家关于几部苏联文学作品(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尼古拉耶娃《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奥维奇金的《区里的日常生活》)的讨论中。

4、样板戏:革命样板戏是建国后一体化文学体制下戏曲革命化的极端产物。

代表剧目有《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海港》等。

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理论集中体现了一元化的毛泽东革命文艺路线、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三突出等基本原则。

革命样板戏虽然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也直接导致了文革文艺千部一曲、千人一面的机械复制现象,从而基本上阉割了艺术创造的生命力,直接阻碍和破坏了新中国文学和文艺的发展。

5、“三突出”:是“文革”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则。

这一原则的规范性说法经姚文元修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现代文学部分(一)诗歌一、《女神》的艺术特色1、体现了反封建以及改造社会的要求,代表了五四的时代精神,塑造了“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开辟鸿荒的大我、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信任、崇拜自己的本质把自己神化、是诗人自我灵魂和个性的袒露。

2、浪漫主义特色。

火山爆发式的激情,狂飙突进的气势。

基调高昂而悲壮。

想像丰富、色彩瑰丽、大胆夸张、强烈对比、鲜明形象等是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3、形式上创新,特别是在自由体诗的创立上有着典范性的贡献。

自由的诗,节数、行数、字数不固定,押韵无规律。

但有内在的规律:相对押韵、情绪自然消涨的内在韵律与外在韵律相结合,相对整齐和谐。

二、早期新月派的主张新月派的诗歌美学主张即三美主张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

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三、《雨巷》的艺术特色1、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的雨巷,徘徊的独行者,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2、富于音乐性。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叶圣陶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3、受古代诗词作品的启发。

李商隐、李璟等影响。

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成果,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四、《断章》赏析《断章》诗境具体而诗意抽象,是一首哲理诗。

没两行用一组具有转折意味、诗情浓郁的诗句构成一个哲理。

两组哲理构成方法相近,大致表达一种事物和一种现象的相近、置换的辩证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汉现当代文学(Ι)复习题二、解释题:(20分)1.文学研究会:是一种文学团体,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流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创立于北京,提倡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主张。

注重文学创作和西方文学,尤其是俄国和东欧文学,主办《小说日报》、《诗》等刊物。

2.创造社: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

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郁达夫等创立。

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

3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派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发起成立新月社,开始是个俱乐部性质的团体,共后,因提倡现代格律待而成为在诗坛上有影响的社团。

1925年,闻一多回国,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于1926年4月1日创办《诗刊》,积极提倡现代格律诗,团结了一大批新诗人,如刘梦苇、朱湘、饶孟侃、林徽音、于庚虞、蹇先艾等人,形成了新月诗派。

其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新诗的格律化,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代表作:《死水》、《示娴》、《采莲曲》、《再别康桥》。

4.人的文学:1919年初,周作人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实际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

他指出平民文学应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情状,忠实地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背观成败”,描写大多数人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

人的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

强调文学是人性的,是人类的,是个人的。

5.乡土小说: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他对“乡土小说”的含义加以界定: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遇文学的作者。

又说,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回忆故乡的”因此也只是见隐现着乡愁。

所谓“乡土小说”,主要就是指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代表作家有:鲁迅,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

6.“言志”的小品文:所谓“言志”,即是“抒我之情”,否定散文“载道”。

“五四”时代,以周作人为代表,俞平伯,钟敬文,废名等作家,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散文流派——“言志派”。

周作人于《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中指出:“小品文则又在人的文学之尖端,是言志的散文”。

“言志”的小品文,远离道统,近于心灵,富有趣味性,知识性。

7.语丝文体:“语丝”派以1924年创刊的《语丝》杂志为创作集结地,不过作为一个散文流派,与《新青年》有较明显的渊源关系。

鲁迅和周作人都是“语丝”派的核心作家,在坚持思想革命这一点上,“语丝”派是比较执著的。

他们的主要成就仍在于短小犀利的杂感,其批评的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是所谓“语丝文体”,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

但这只是就语丝派的大致情形而言,实际上其成员的创作风格也各有不同。

他们除了议论性的杂感之外,也有不少抒情小品的佳作,如孙伏园的《伏园游记》,孙福熙的《山野掇拾》、《归航》,川岛的《月夜》,等等。

8.京派:在文化观急审美观上具有明显的传统意识和平民色彩,追求古朴,纯真的人性,描写清新美丽的自然,具有写实主义的抒情风格。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凌叔华,林徽因,萧乾,芦焚,李健吾。

9.新感觉派小说:中国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在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文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学流派,又称为“都市主义小说”,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现实主义小说的流派,该流派运用印象主义,直觉主义,心理剖析和蒙太奇等现代主义技法,来表现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追捕新奇的感觉和惊异的体验,开掘人物的潜意识。

题材上多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

代表人物有:刘呐欧、穆时英、施蛰存等。

10.“孤岛”文学:1937年上海沦陷后,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的作家这一类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坚持写作,利用各种形式配合抗日救亡运动,史称“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戏剧最为活跃。

于伶的《夜上海》、《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李健吾的《草莽》以及他改编的一些外国剧作,都代表了“孤岛文学”时期戏剧创作艺术的水准。

11.现代诗派:因施蛰存在1932年5月出版《现代》杂志而得名。

施蛰存在《现代、发刊词》中写道:“《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诗形。

”代表诗人是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废名、林庚、李白凤、金克木等等。

他们主张诗歌应该摆脱情感的直白宣泄,应该挖掘人的内心的深层体验,诗歌不能借重音乐和绘画,而提倡用象征手法去表现朦胧的意象,在形式上追求诗形的有意味性,努力建立一种自由,精致而又新奇的新诗形式。

12.民族新歌剧:40年代解放区的一种歌剧形式。

融会西洋歌剧的形式,涉及抒情唱段:参照传统戏曲的手法,适当安排人物道白,创造性吸取民族、民间音乐素厂材,成为综合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美术为一体的音乐喜剧形式。

代表作品有《白毛女》、《刘胡兰》等。

三、简答题:1、“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这是小说《阿Q正传》的结尾,怎样解读?答:看客的心理。

表现看客愚昧,麻木,自私。

他们对人没有任何同情,只是为了看热闹,批判了中国人的国民性。

阿Q要求革命而不可得,革命后反而被枪毙,他成了革命的牺牲品。

可悲的是,他到死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枪毙,而且还在死前表演了他最后的精神胜利法。

小说显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仍然是一团漆黑;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人,依然是那样麻木。

鲁迅通过阿Q与未庄看客们的行为,对中国文化中看客心态的讽刺,是相当深刻的。

2、周作人1918年提出的“人的文学”,是“五四”新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其内涵是什么?答:周作人最突出的贡献,是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旧文学的本质特征。

“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在1918年底发表的《人的文学》这篇著名的文章中,周作人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多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而并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

在周作人这里,新文学所本的道义主义具体是指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只有作家自己觉悟了,“占得人的位置”,才能“讲人道,做人类”。

周作人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本目标在助成人性健全发展。

1919年初,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实际上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

主要指“文学的精神区别,指它的普遍与否,真挚与否”。

周作人指出平民文学应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情况,忠诚地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描写大多数人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

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学”或者“平民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

这些主张虽然有些抽象,但恰与“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热潮相和,所以有相当的代表性,对文学革命起推进作用。

3、周作人的散文中,“涩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涩味”是文之涩,周氏常将口语、文言和欧化语杂糅调和,使读者在阅读畅快顺畅白话文的途中,加入了一些“磕绊”,使行文古雅别有一种“知识与趣味”;二是心绪之涩在周氏的文章中都可以读到淡淡德望惆怅,其情趣也常是落寂的甚或颓废的,说到底还是现实的不如意,有研究者谓之“中年心态”,这样的心态正是略带枯涩的。

三四十年代周作人的散文实验了一种“文抄公体”的形式,文章的主干是精心挑选的的或者苦涩或华美的古文,连缀其中的是周作人的评点,用简洁、朴实的现代白话,或两者兼有之。

4、新月派提出要写“中国的新诗”,他们提出什么理论主张?具有怎样的意义?答: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理论主张。

(1)新月诗派的新格律诗理论出现在中国新诗艺术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新月诗派主张新诗创作态度的理性和严谨,倡导新诗格律化,化解了白话诗的生存危机和新诗坛的混乱。

(2)新月派在新诗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新诗理论,并在创作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验,应当说新诗艺术的真正建立是自新月派开始的,尤其是“三美理论”是在充分研究和尊重诗歌艺术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建立的新诗的美学标准,是对新诗发展问题的最早的、系统的、科学的认识。

(3)新月派的诗歌理论和实践对后来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仅是留下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佳作,产生了像闻一多、徐志摩、朱湘、林徽因等诗坛上耀眼的星辰,更在于催生了新的诗派——现代主义诗派。

5、什么叫“京派”?试举例说明京派的文学观。

答:在文化观及审美观上具有明显的传统意识和平民色彩,追求古朴、纯真的人性,描写清新美丽的自然,具有写实主义的抒情风格。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凌叔华、林徽因、萧乾、芦焚、李健吾等。

文学观:京派在文学馆上有明显的传统意识与平民色彩,追求古朴、纯真的人性,描写清新美丽的自然,具有写实主义的抒情风格。

6、沈从文的文化立场是什么?他的诗体乡土故事的主旨是什么?答:文化立场:他深切领悟了宗法农村自然经济在近代解体的历史过程,接受“五四”启蒙思想,了解西方立场,动用丰富的乡村性生活积存,来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角色。

他不是从党派政治的角度来写农村的凋敝和都市的罪恶,也不是从现代商业文化的角度来表现物质的进步和道德的颓下,他处于左翼文学和海派文学之外,取的是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其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处。

诗体乡土故事的主旨:作为带“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是与“五四”以来形成的表现压迫和不平,或者批判愚昧、落后,挖掘民族精神创伤的乡土文学传统不同的。

它也有文化批判的倾向,是用“梦”与“真”构成的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丑陋相比照,让人们从这样的图景中去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

7、萧红的小说有一种独特的“萧红味”,你是怎样理解的?答:萧红的写作几乎是一种“本能的表达”。

萧红的笔是不事修葺的,它直达人心,萧红是一个执着的人,纯净稚拙,不更晓世故。

对于一个“本能的表达”的写作者而言,她根据自己的表意需要任性地操纵语言,宛如未谙句法文法的孩子。

做个比较,张爱玲的语言显然是更接近脱胎于文人作品的,而萧红的语言更像是原生态的,是纯然的心灵倾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