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考生们在备考事业单位的过程中,常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板块。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梳理一下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一、先秦——军功爵制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
(从爵位到军功)二、汉朝——察举制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和皇帝征召等。
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考察举荐孝、廉各一人,将人才推荐给中央,中央经过考核任命,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采取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征辟制度: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
前者多为名望高、品学兼优的社会名流,被征召者多委以要职。
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尚书令陈群向曹丕推荐九品中正制,后被采纳,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官人法),由中央设立中正官,按家世、才华、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将人才分为九品,上报吏部,按品授官。
后期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四、隋唐至清末——科举制度1.发展历程: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
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
北宋时,考试实行糊名法。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根据史书记载,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
2.考试程序:进士科正式考试共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会试和殿试属于一级,都是中央考试。
院试:院试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
录取:童生通过岁试,即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乡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秋闱”。
录取: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会试又称“礼闱”“春闱”。
会试取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演变1.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在先秦时期,中国的选举制度主要是通过士人推举的方式确定国家的领导人。
这种方式被称为“择贤”或“举贤”。
古代中国普遍认为,政治权力应该掌握在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士人手中,而不应该由出身贵族的人任意掌握。
因此,士人们通过相互推举的方式,选出最有能力和品德的人担任领导职位。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选举制度发生了重要的变革。
当时,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贵族和士人们失去了原有的选举权力。
政权的转移和领导人的选举都由朝廷掌握。
尽管如此,朝廷仍然在其中一种程度上考虑到士人的意见,不时地听取他们的建议。
3.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在隋唐时期,中国的选举制度再次发生了变革。
隋朝宣布实行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唐朝继承了这一制度,并进一步完善。
科举制度通过举办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考试合格者可以出任官职。
这使得士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国家事务,并且具有更大的选举权。
4.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912年):宋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继续存在,并且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这一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逐渐成熟,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
科举制度使得中国的选举制度更加民主化和程序化,功绩和品德成为选拔的重要标准。
5.近现代时期(1912年-1949年):在辛亥革命后,中国实行了共和制度,选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实行了普遍选举制。
在普选制度下,所有具有选举权的成年公民都有权通过投票选择自己的领导人。
这是中国选举制度的一次重大转变,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实行的现代选举制度。
总结起来,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士人推举到秦汉时期的封建制度,再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再到近现代的普选制度以及当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举制度。
这一演变揭示了中国政权形式和社会制度不断变化的历史脉络,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古代选官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选官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世卿世禄制:在先秦时期,选官主要采取世卿世禄制,即根据血缘关系来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下,官员的职位是世袭的,后代可以继承父辈的官职。
2. 军功爵制:到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即根据军功的大小来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在秦国得到了最好的实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按军功爵制选官的制度。
3. 察举制与征辟制:汉代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即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同时,皇帝也可以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4. 九品中正制:三国时期,曹丕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即根据中正官的品评来选拔官员。
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5. 科举制: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它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加强了皇帝在选官中的权力。
科举制一直持续到清末,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是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袭制逐渐转变为以才能和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的选拔制。
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皇权集中的趋势,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共出现了三大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那么这些制度有哪些特点呢?接下来跟着江湖哥一起了解它们的历史。
1、禅让制与世袭制在三大选官制度出现前,其实还有两种很有名的制度:禅让制和世袭制。
禅让制是三皇五帝远古部落时代所存在的一种权力延续制度,分为内禅和外禅,三皇时期实行的是内禅制,即“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血统继位制。
五帝时期实行外禅这种非血统继位制,如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而世袭制是从大禹打破部落“禅让制”传位给他的儿子启就开始了,所谓世袭制,就是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官职、封地、财产、俸禄等都是父子相承的,也就是说,老子死了后由儿子来继承一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彻底打破世袭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特别是自秦相李斯(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起,对官员的选拔以直接考察和举荐为主,其中主要方式以皇帝征召、地方及官员推荐,辅之考试考核甄选任用。
但皇帝的君主地位,则自秦始皇起至清朝灭亡的2000多年时间里,一直保持世袭制。
2、察举制(也叫举孝廉)汉朝开始,实行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
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
察举制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所以也叫“选举”。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在汉代察举常科中,“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所以察举制往往也叫举孝廉。
意思是,凡是孝敬父母、清廉勤政的人一旦被推荐,就会得到很快速的升迁。
特别到了东汉,这种选举制度依据儒家的道德行为标准,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政府选拔官吏的主要甚至唯一依据。
察举制也会有考试,不过这个时候考试只是作为考核人才的一种辅助形式。
3、九品中正制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实行一种新的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
极简古代制度史——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简介

极简古代制度史——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简介一、先秦时期的世袭制请输入描述先秦时期一般实行'世卿世禄'制。
战国时期的官僚队伍,主要是由军功之士、文士和宗室贵族组成。
为官者的入仕途径和各国选拔官吏的办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军功入仕。
军功爵位的高低和官职的大小成正比。
二是荐举。
大臣和接近国君的人,直接向国君推荐人才;中央和地方长官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选拔任用下级官吏。
三是游说自荐。
士人为进入仕途而奔走于列国,或直接给国君上书,或进行游说,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取得国君的信任后即被重用,由文人学士变为高级官僚。
战国时代的官吏选拔制度与传统的宗族世制有着本质的区别,打破了宗族世官制的封闭性和贵族对政治的垄断,使众多的才能之士步入政坛,国家机器的运转效率空前提高。
二、秦汉时期的选举制度秦汉时期选拔官吏的办法有五种,即:察举、征召、公车上书、郎官之先和太学。
通过这些办法选出了不少有才能的官吏。
史载:'汉之得人,于兹为盛'(《汉书》卷五八《公孙弘传》)。
三、魏晋时期的选举制度请输入描述曹魏政权比较注重人才的选拔。
早在曹操掌权的时期,就曾实行过'唯才是举'的政策。
史载210年,曹操在他所颁发的《求贤令》中明确提出'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217年,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要求对那些'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通过征辟、投效、推荐、纳降、强征等手段,组织了一个庞大的人才队伍。
曹丕建魏后,改变了这一用人方针,为了取得豪强地主的支持,他采纳陈群的建议,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官人法'。
其办法是由司徒在中央选一批当大官的士族,让他们当原籍州郡的中正官,负责考察本郡士人,根据门第、德、才三项标准分为九品,写出评状,呈报吏部,作为选官用人的标准。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中国历代的选官制度有多种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进行介绍:
1. 古代王朝时期(夏商周秦汉)
在夏商周秦汉时期,官员的选拔主要依据血缘关系,即以贵族血统为基础。
君主或贵族通过世袭制或封爵制来选拔官员,权力主要集中在君主或贵族手中。
2. 倭乱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在倭乱时期,官员的选拔主要依据功绩和个人能力。
由于战乱频繁,社会需要英雄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国家,因此通过选拔有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的人来担任官职。
3. 唐宋元明时期(唐宋元明)
在唐宋元明时期,官员的选拔主要依据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社会上的人们有公平的机会参与官员选拔。
科举制度分为进士科举和乡试制度,在唐宋时期达到了较为完善的程度。
4. 清朝时期(清)
在清朝时期,官员的选拔主要依据乾隆时期的皇考制度。
这一制度要求候选人必须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考试主要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和政治理论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选拔制度,如选贤良方正制度和乡试制度等。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的选官制度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形式,但
大都注重选拔有才能和德行的人才来担任官职,以促进国家的治理和发展。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简表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简表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夏商时期:夏朝的选官制度相对简单,一般由君主根据家族血缘和功勋来选拔官员,地位较高的官员由君主直接授予。
2. 周朝时期:周朝的选官制度相对规范,分为三级,分别是九卿、诸侯和庶政。
九卿由周王任命,负责国家政务,诸侯由各个诸侯国的君主推举,庶政由九卿推举。
3. 秦汉时期:秦朝实行丞相制度,丞相由国家最高领导人任命,负责国家政务。
汉朝时,丞相制度逐渐废弃,推行了举孝廉官员的制度,任命官员的权力逐渐下放到地方政府。
4.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开始兴起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选拔官员的方式更加公开和公正,减少了血缘和权贵的影响。
5. 唐宋元明清时期:这个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逐级选拔考生,最终由皇帝授予官职。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上普通人也有机会通过考试而成为官员,提升了社会流动性。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从血缘和功勋选拔到社会考试选拔的演化过程,逐渐增加了选拔官员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共出现了三大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那么这些制度有哪些特点呢?接下来跟着江湖哥一起了解它们的历史。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11.禅让制度: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的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夏朝启时取消。
2.世袭制度: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爵位世代相传的制度。
由夏启建立,贯穿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始终。
3.军功爵禄制:战国商鞅变法时实行,奖励军功,按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也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4.察举制度: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两汉时期推行新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征召等。
察举即选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西汉时主要是以才能和品德为推荐标准,东汉初重孝廉;但发展到东汉后期,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使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形成并发展起来。
5.九品中正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以门第为选官标准,它促进了汉魏之际的士族制度的巩固和发展,隋文帝时期废除。
6.科举制度: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7.“自荐求官”制度:武则天破格用人和发展科举制度的做法,重用人才,推动了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21、世卿世禄制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
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须经国学教育,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任。
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2、察举制察举制是汉朝建立的选官制度,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以名取人,致使沽名钓誉风盛行 (二)世家权门把持选举,选非其人,察举成为结党营 私的工具 由于荐举的权利多出自于地方,使得地方官吏网 罗党羽,培植私人势力。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 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一、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唐代所试诗体是五言六韵十二句的排体诗,
而且韵脚由试官限定。
(三)及第后的荣耀
省试取中的称“及第”, 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 科举(尤其是进士科)是统治者网罗人才的主要手 段,也是士人改变社会身份的根本途径。(登龙门) 放榜后新科进士要拜谢宰相、主考官等,然后参加
各种名目的喜庆宴席。
秀才科:所谓秀才,指文才杰出,对策高第之人 。 唐以此科最高,考选较严,宁缺毋滥,每年所 取不过一、二人,很难考取。 明法、明字、明算科 :参加考试的人数不多,主
要是在这些专科学校学习的生员。
明经科:所谓明经,指通晓儒家经典。明经科考试
比较容易,只要熟读经义注疏,一般都能通过,
故有“三十老明经”的说法。
乡试
子午卯酉 年八月初 九----十五 日(三场)
会试
丑辰未戌年 三月初九---十五日(三 场)
殿试
丑辰未戌 年四月二 十一日 (乾隆二 十六年成 定制) 进士
考期
中式者 出 身
举人
贡士
第一名 称 谓
案首
解元
会元
状元
(1)童试
凡未取得生员资格的人参加的考试,俗称考秀才。 童试为三年二考,由三部分组成:县试、府试和院 试。
---- 《晋书·刘毅传》
“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 非一朝。” ----左思《咏史》
晋刘毅列举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为“三难”、“八损” 所谓“三难”: “人物难知” ;“ 爱憎难防”;“情伪难明”。 所谓“八损”: 其一,大士族通过中正官,操纵选士,控制视图,造成“操人 主之威,夺天朝之势”,严重削弱了君主的集权统治。
即可,所以也是考查熟
悉儒经的功夫。 墨义有
时也采用口试方式,叫 口义。
(3)策问
策问是从西汉沿袭而来 的,是有关时事政治的 系列问答题。对策要求 考生通晓经史,熟悉时 政,能提出合理和有效 的见解,是考查政治才
能较好的方法。
(4)诗赋:
要求考生当场作诗赋各一篇,主要考察考生
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创作能力。
(二)诸侯贡士 “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一般大国三人,次国 二人,小国一人。 天子通过射试进行考核
“行同而能耦,别之以射,然后爵之”
(三)学校贡士 国学选士与大学考试制度直接相关。
《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
成” 。
大学考试合格者,为“造士”向王宫申报,选其中
甲赐同进士出身。赐出身后在琼林苑赐宴,称 琼林宴。
4.强化科举法规
①实行“互保连坐”,完善报考手续 ②确立弥封和誊录法来自 ③实行锁院回避制与别头试
④实行层层复试,以求名实相符
⑤建立考场监守门禁及巡察制
⑥明令禁止考官与考生间结党
誊
录
科举考试作弊
四、科举制度的完结 (一)明代的科举制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设十科举人:孝悌有 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 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 略和膂力骁壮。
十科举人中,文才秀美科
就是进士科。进士科的
设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
式产生。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一) 考生的来源和考试的程序
1.考生的来源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 生徒,二是乡贡。
2.八股取士
八股文统称制义,题目多取于《四书》,又称四书文。 八股文从破题、承题、起讲、开始,正文部分分为起 股、中股、后股和束股,两两对偶,构成八股,最后 以大结为全文的结束语。
内容:题目取自《四书》、《五经》,行文须以圣贤口
气,并以程朱等注疏为准。 字数:明初,乡试会试《五经》义一道,限500字, 《四书 》义一道,限300字。清初,初场文限550字,乾隆后限 700字。
进士科:注重诗赋。从高宗后逐渐被人重视, “缙绅虽位 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唐代进士科大约每百 人中只能有一两人及第, 因此,进士科的竞争相当激 烈,考取也很难,故有“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帝 系
年均 人数
高 太 祖 宗
高 宗
武 后
中 宗
睿 宗
玄 肃 代 德 顺 宪 宗 宗 宗 宗 宗 宗
穆 宗
3
9
14 22 26
28 27 23
25 24 29 28 26
2.考试方法 考试方法,主要有帖 经、墨义、策问、诗赋 四种。 (1)帖经
帖经相当于填空题。将
经书任揭一页,将其左 右两边盖上,中间只开 一行,再用帖盖3字, 令应试者填出来。
(2)墨义
是关于经文内容的小问
答题,只要按原文对答
风气的形成和教育的发展。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 1.促进了汉代经学的发展 2.促进了太学的发展 3.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二、察举制的弊端
但是察举的主要特点是以主管官员(地方长官 和中央各部门长官)的推荐为前提。而要引起 主要官员的注意,“声望”是很重要的,于是, 士人便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或者攀附权贵, 贿赂请托。因而,士风日下,察举不实。
1.科举考试程序 明代科举的正式考试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但在乡试之前尚有预备性的县府院试,即取得地方
学校生员资格的考试。只有取得府州县学的生员(
即秀才)资格,才能参加乡试。实际上科举考试的程
序已为四级。
院试是能否取得秀才资格的最关键环节。院试包 括岁试和科试两种。岁试的基本任务有二:一是 从童生中考选出秀才;二是对地方学校原有的生
俊秀的升送司马, 最后由司马负责审选、试用、 任命、颁发官禄。
二、西周选士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第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第二,育士与举士相衔接
第三,举士与举官为一途
第二节
公门养士 一、选士的方式 (一)招聘
春秋战国的养士制度
私门养士“士无常君、国无定臣”
(二)举荐
共生效应:“类同相召,气同相合,声比相应”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就是由“中正”官负责 考察人才,按九品定级,朝廷再按品授官。该制 度开始实施于三国魏文帝曹丕执政时,是魏晋南 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的实施过程: 1.设置中正官 2.品第人物 3.品级的升降与按品授官
二、九品中正制对教育的影响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①县试。考试分为四场或五场,第一场为正场,其 余皆为复试,每场放榜一次,每次淘汰若干应考者 ,取中的参加府试。
其二,由中正官一人主持选举,难免弊端百生。
其三,中正官不公正,往往在选人上首尾倒错。 其四,国家给予中正官以选人重任,却没有必要的 监督和防弊措施。 其五,中正官所做的品评,不是偏听偏信,就是爱憎
夺其平。
其六,九品中正制下,尽职尽责的官吏位于低品,无 功无绩的反位居高品。
其七,中正官品评人才,以品、状两方面取人,
员进行甄别考试。
乡试
每三年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考期在秋
八月,故称“秋闱”。乡试分为三场:分别在初九、 十三、十五日进行。分别考①经义、②本朝诏诰、 律令、③史事及时务策。
会试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在乡试的第二年,
亦即于丑、辰、未、戌年春季二月在京师举行,
参加会试者必须是乡试中式举人。
(三)自荐 毛遂自荐
这三种选士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点,即着眼于
真才实学
“尊贵富大不足以来士”
二、用士与养士
士的特点:“资于身” 、 “资于口” 用士要做到:“责人则以人”, “权而用其长”
养士:
1.知士 2.爱士 3.礼士 4.以诚待士
5.虚心纳谏,贵直言
第三节
(一)察举制度的创立
两汉察举制度
一、两汉察举制的建立与实施
汉代选士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二月
汉文帝二年(前178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察举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于元光元年(前 134年)冬,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正式成为一种 制度。元封四年(前107年) ,又令诸州岁各举“秀才”一 人。
“以品取人,或非才能之所长;以状取人,则为本 品之所限”,中正官以亲疏远近为品评依据。 其八,中正对士人的品评,不陈清其善恶,以致 “进者无功以表劝,退者无恶以成惩。惩劝不
明,则风俗汙浊,天下人焉得不解德行而锐人事
?”
第五节 科举制度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选拔官吏的制
度,因分科考试而得名。
一、科举制度的建立
选士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选官制度 和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选士制度产生于西周,并呈现出选士与举官为 一途;育士与选士相衔接的特性。
两汉的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唐以后的科举制
第一节
一、西周选士的方式
西周的贡士制度
(一)乡里选士
西周地方选士一年举行一次,第三年则举行大考 ,即所谓“三年大比”, 《周礼·地官司徒》: “ 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能者” 。
宴后,进士们前往位于现大雁塔下的慈恩寺题名,
取流芳百世的纪念意义。
三 、 科举制度的完善
(一)宋代科举制度的强化 首先,是科举地位的提高。 其次,是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展。
第三,是考试内容的改革。
(二)科举管理和考试制度的健全化